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low Control for Drag Reduction of Revolution Body Using Dimpled Surface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晶 张成春 +1 位作者 任露泉 韩志武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59-64,共6页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flow fields near the dimpled and the smooth revolution bodies a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SST k-ω turbulence model, to explain the reasons of friction and base drag reductions on t...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flow fields near the dimpled and the smooth revolution bodies a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SST k-ω turbulence model, to explain the reasons of friction and base drag reductions on the bionic dimpled surface and the control behaviors of dimpled surface to boundary layer near wall of the revolution bod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mpled surface reduces the skin friction drag through reducing the velocity gradient and turbulent intensity, and reduces the base drag through weakening the pumping action on the flow behind the revolution body caused by the external flow; the low speed rotating vortexes in the dimples segregate the external flow and the revolution body; and the low speed rotating vortexes forming in the bottom of dimples can produce negative skin fr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ering bionics dimpled surface drag redu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volution bo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Turbulent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s Derived from Shark Skin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海豹 宋保维 +2 位作者 刘冠杉 郭晓娟 潘光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168-174,共7页
Throug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the turbulent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s of shark riblet surface are explored. In allus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blets surface,the computation region,grids and flow ... Throug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the turbulent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s of shark riblet surface are explored. In allus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blets surface,the computation region,grids and flow parameters are dealt with reasonably. These present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preliminarily that 1) only the near-wall flow field above riblet surfaces is affected by riblets,and the flow within riblets is slow and quiescent; 2) the viscous sub-layer above riblet surface is thicker; 3) the shear stress and the local friction coefficient above the riblet surface are reduced,and the drag reduction quantity is larger at the bottom of riblets than that at the top. Numerical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 on the riblet surface in the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结果 鲨鱼皮 减阻机理 湍流 数值模拟 流动参数 表面层 摩擦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自由变形技术在船型优化中的应用
3
作者 冯佰威 岳朝欢 +1 位作者 刘波 王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09,437,共10页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的问题,并将其嵌入自主开发的船舶水动力性能多学科综合优化平台。以S60船模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开发的平台对船模艏部型线进行了减阻优化,研究发现:在设计航速F r=0.30时,优化后的船型总阻力较母型船降低了5.30%,显著提升了阻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船体型线优化,为船舶型线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变形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变形 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 船体曲面变形 船型优化 兴波阻力 总阻力 减阻设计 优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结构超疏水壁面湍流边界层减阻机理的TR-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朝阳 王鑫蔚 +3 位作者 王轩 李彪辉 王宇飞 姜楠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共11页
文章对超疏水微沟槽和微凸柱面湍流边界层的减阻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仪(TR-PIV)测量了亲水壁面、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和超疏水微凸柱壁面湍流边界层内的瞬时速度场,对比分析了3种壁面的壁面摩擦切应力,发现2... 文章对超疏水微沟槽和微凸柱面湍流边界层的减阻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仪(TR-PIV)测量了亲水壁面、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和超疏水微凸柱壁面湍流边界层内的瞬时速度场,对比分析了3种壁面的壁面摩擦切应力,发现2种超疏水壁面都产生了减阻效果,但超疏水微沟槽壁面的减阻率(13.8%)大于超疏水微凸柱壁面(10.2%)。分析湍流边界层内3种壁面对应的平均速度剖面、湍流脉动强度和雷诺切应力剖面,发现流体在超疏水壁面具有滑移速度,且在15+<100区域的同一法向高度上,亲水壁面、超疏水微沟槽和超疏水微凸柱壁面对应的流向湍流脉动强度依次减弱,同时在30+<80区域的同一法向高度上,超疏水微凸柱壁面、亲水壁面和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对应的法向湍流脉动强度依次减弱。在整个法向高度上,亲水壁面、超疏水微凸柱壁面和超疏水微沟槽壁面的最大雷诺切应力依次减小。以Λci准则识别出的顺向涡为条件进行条件采样和相位平均,并分别与亲水壁面对比,发现在y+=63附近,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展向涡诱导的第四象限事件幅值减弱,其构成的扫掠事件强度减小,进而使阻力减小。为进一步分析湍流脉动能量,使用本征正交分解,对湍流边界层内全场的瞬时脉动速度在时间和流-法向空间上求和并进行无量纲化,以表征流场的脉动程度。结果表明:超疏水微凸柱壁面展向滑移的增阻特性削弱了流向滑移带来的减阻效果;超疏水微沟槽壁面的流向滑移特性能有效抑制湍流脉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湍流减阻 超疏水壁面 本征正交分解 尺度分解 相位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表面气泡融合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5
作者 杨留名 柳仕成 +1 位作者 裴志勇 孔祥韶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6,共11页
[目的]旨在促进超疏水表面与气泡复合减阻技术的发展,研究润湿性表面气泡的融合特性,揭示表面润湿性、气泡间距和气泡尺寸对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流体体积(VOF)方法,建立水下润湿性表面气泡融合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润湿... [目的]旨在促进超疏水表面与气泡复合减阻技术的发展,研究润湿性表面气泡的融合特性,揭示表面润湿性、气泡间距和气泡尺寸对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流体体积(VOF)方法,建立水下润湿性表面气泡融合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润湿性表面上气泡的融合与铺展特性。通过改变表面接触角、气泡间距和气泡尺寸,研究其对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接触角的增大和气泡间距的减小有助于气泡的融合,而气泡尺寸的增大则会减缓气泡在表面的铺展速度,不利于气泡融合。具体而言,当表面接触角从130°增大到170°时,气泡开始融合的时间从5.6 ms缩短至3.2 ms,减少了42.9%;而气泡的最大铺展距离从6.53 mm增加至9.4 mm,提升了138%。[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超疏水表面与气泡减阻技术的耦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还表明,优化表面润湿性和气泡间距可以显著提升气泡融合效果,进而提高气泡减阻的稳定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减阻 气泡减阻 气泡融合 表面润湿性 超疏水表面 VO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船舶气层减阻影响规律的研究
6
作者 李延坤 马丽然 徐学锋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8,共11页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层稳定性的问题,以带有矩形通气凹槽的平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探讨平板表面润湿性和通气质量流率对平板表面气层覆盖及减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板表面空气覆盖通常随着空气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并沿流向逐渐减小,其中存在一个最佳空气质量流率;在低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由于平板表面形成的不连续气层增加了周围流体的湍动能,减阻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阻力增加的现象;而在具有明显减阻效果的高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对减阻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通常,疏水表面有助于平板表面气层的形成和维持,从而展现出更佳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润湿性 气层减阻 平板通气 摩擦阻力 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研究进展
7
作者 杜宗泽 王刚 +4 位作者 朱轲 夏钰东 谢峰 欧凯 倪宇翔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1,共8页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阻力调控方法,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仿生微结构在减阻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模仿鲨鱼皮、鸟类羽毛、昆虫甲壳和植物纹理等制备的微结构对风阻的性能调控效果。从...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阻力调控方法,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仿生微结构在减阻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模仿鲨鱼皮、鸟类羽毛、昆虫甲壳和植物纹理等制备的微结构对风阻的性能调控效果。从形貌、测试方法和机理分析三个方面对最先进的仿生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探讨。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国内外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未来微结构调控风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微结构 鲨鱼表面 肋条 凹坑表面 沟槽表面 减阻技术 湍流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复合表面织构减阻研究
8
作者 王杰 许少锋 +1 位作者 王子辰 汪久根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针对固-液界面的流动减阻问题,提出了采用仿生复合表面织构降低流动阻力的方法.仿生水稻叶表面和鲨鱼肋条设计了肋条与微凸起相结合的仿生复合表面织构,采用等离子深硅刻蚀法在硅片表面加工制造了复合表面织构,并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针对固-液界面的流动减阻问题,提出了采用仿生复合表面织构降低流动阻力的方法.仿生水稻叶表面和鲨鱼肋条设计了肋条与微凸起相结合的仿生复合表面织构,采用等离子深硅刻蚀法在硅片表面加工制造了复合表面织构,并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离子键合得到带表面织构的矩形通道,试验中研究了水、液体石蜡和甘油在带仿生复合表面织构的矩形通道内流动减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仿生复合表面织构对3种流体均具有减阻效果,其中高速水流的最大减阻率为25.2%,低速液体石蜡油和甘油的最大减阻率分别为2.07%和22.5%.仿生复合织构表面亲油困油,表面形成的润滑油膜是实现石蜡油流减阻的机理,而仿生织构表面疏水疏甘油困气,表面存在部分气体层是实现水流和甘油流动减阻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界面 仿生复合表面织构 减阻 减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机器人减阻设计研究进展
9
作者 包海默 安轩昂 +1 位作者 宋梅萍 胡晓惠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2,共10页
水下机器人在其作业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流体阻力影响,减阻设计作为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始终广受关注,但对该领域发展现状的系统研究尚有不足。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CNKI和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发文趋势、研究机构、研究内容与关键... 水下机器人在其作业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流体阻力影响,减阻设计作为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始终广受关注,但对该领域发展现状的系统研究尚有不足。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CNKI和WOS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发文趋势、研究机构、研究内容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梳理,总结水下机器人外形减阻、表面材料减阻和系统功能减阻3个热点研究方向。系统阐述了外形减阻研究的形态仿生法和工程优化法,表面材料减阻研究的智能材料法和仿生材料法,系统功能减阻研究的模块设计法和计算机模拟法。结果表明:水下机器人减阻设计在延长设备水下运行时间和减小能耗方面优势明显,未来研究的重点主要聚焦于外观设计仿形化、材料研究微智化和功能实现融合化等前沿方向。研究结果可为针对水下机器人减阻技术的发展和系统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知识图谱 外形减阻 非光滑表面减阻 系统功能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航行体通气减阻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韩意凯 傅慧萍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57,共6页
为了考虑通气装置对通气减阻率的影响,形成一种更加符合物理规律的通气减阻模拟方法,将多孔介质模型应用于通气减阻的模拟,并同时考虑重力和自由面的影响。通过对多孔介质模型中的阻尼系数、孔隙率等参数进行合理设置,成功对自由面下航... 为了考虑通气装置对通气减阻率的影响,形成一种更加符合物理规律的通气减阻模拟方法,将多孔介质模型应用于通气减阻的模拟,并同时考虑重力和自由面的影响。通过对多孔介质模型中的阻尼系数、孔隙率等参数进行合理设置,成功对自由面下航行体通气三相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得出了合理的阻力和减阻率数据。研究表明,多孔介质模型相较于传统方法,在非通气状态存在确定性的系统误差;通气状态下的定量分析则可在未来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阻尼系数的调节来满足精度要求。多孔介质模型在通气减阻模拟上,具有优于传统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模型 通气减阻 自由面 水下航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喷射流的仿生鱼表面减阻优化研究
11
作者 刘国勇 宋中鑫 朱冬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4,共9页
为了研究射流孔结构参数对水下射流减阻的影响,以金枪鱼为仿生对象建立仿生鱼模型,通过模拟鲨鱼鳃在仿生鱼模型侧面添加射流孔建立了射流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主流场速度及射流孔的形状、高度、位置、高宽比等单因素对仿生鱼表面... 为了研究射流孔结构参数对水下射流减阻的影响,以金枪鱼为仿生对象建立仿生鱼模型,通过模拟鲨鱼鳃在仿生鱼模型侧面添加射流孔建立了射流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主流场速度及射流孔的形状、高度、位置、高宽比等单因素对仿生鱼表面减阻的影响规律.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对射流孔的结构参数进行响应面多目标参数优化,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射流孔的结构参数在相互作用时对仿生鱼表面减阻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在距离鱼首5 mm处添加形状为后三角形,高度为6 mm,高宽比为4的射流孔时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减阻效果,此时模型的总阻力为2.51021 N,相应的减阻率为6.49%.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射流孔结构参数的影响,为水下射流减阻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为仿生技术在水下流体力学领域的应用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鱼 减阻 数值模拟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超疏水相间表面通气减阻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沛洋 张毅 +1 位作者 张梦卓 胡海豹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超疏水表面有利于在壁面形成气膜层,是一种潜在的兼具防污功能的新式仿生减阻技术,但在高速来流的剪切作用下该气膜易流失破坏.通过构造亲水-超疏水相间表面来增强超疏水表面气膜层的稳定性,从而期望达到更优的减阻效果.采用重力式水循... 超疏水表面有利于在壁面形成气膜层,是一种潜在的兼具防污功能的新式仿生减阻技术,但在高速来流的剪切作用下该气膜易流失破坏.通过构造亲水-超疏水相间表面来增强超疏水表面气膜层的稳定性,从而期望达到更优的减阻效果.采用重力式水循环管道测试系统,测试了在湍流状态下,超疏水条带宽度与雷诺数对减阻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对应的气膜铺展状态及其对减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超疏水相间表面持续通气能解决表面气膜层的流失问题,实现气膜层的长时间稳定维持;表面减阻率随水流速度(雷诺数)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且表面气膜稳定性逐渐降低;表面减阻率随超疏水条带宽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在超疏水条带宽度为5.0 mm时达到最大,最大减阻率为40.2%.分析原因在于,超疏水条带较窄时,高剪切应力的液固界面占比较高,带来了较高的阻力;而条带较宽时,表面气膜层稳定性不佳.因而在某一流动状态下,存在最为合适的超疏水条带宽度,使得减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减阻 通气 气膜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表面织构在农林机械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桔帮 王海军 +2 位作者 陈文刚 尹红泽 井培尧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近年来,仿生学研究发现,生物在漫长的生存进化过程中,体表进化出许多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表面织构,为机械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蓝本,仿生表面织构也成为了减摩减阻及摩擦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为此,基于国内外对仿生表面织... 近年来,仿生学研究发现,生物在漫长的生存进化过程中,体表进化出许多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表面织构,为机械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蓝本,仿生表面织构也成为了减摩减阻及摩擦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为此,基于国内外对仿生表面织构的研究,笔者概述了仿生表面织构的类型、发展、减摩减阻机理及应用,介绍了仿生表面技术在农林机械中的发展运用,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表面 减摩减阻 农林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非光滑表面减阻仿真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晓明 朱东坡 +2 位作者 颜兵兵 陈光 田桂中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该文基于有限元法构建了一套可用于非光滑表面减阻仿真的实验方案。将在ICEM中划分的非光滑表面模型网格导入ANSYS中的Fluent模块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速度、不同展向间距圆锥微结构的减阻率评估减阻效果,并利用可视化功能观... 该文基于有限元法构建了一套可用于非光滑表面减阻仿真的实验方案。将在ICEM中划分的非光滑表面模型网格导入ANSYS中的Fluent模块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速度、不同展向间距圆锥微结构的减阻率评估减阻效果,并利用可视化功能观测速度、压力和湍动能云图,探究了由圆锥微结构构成的非光滑表面减阻规律,为减阻性能方面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光滑表面 圆锥微结构 减阻 FLUENT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仿生柔性滑移涂层的制备及其减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嘉杰 胡弘毅 +4 位作者 朱萍 曾志翔 王刚 朱丽静 凌志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3-158,179,共7页
目的研究多源仿生技术构建高性能减阻涂层的方法。方法在铝片上旋涂双组分硅胶,生成柔性涂层(模拟柔性的海豚皮肤),然后喷涂疏水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得到柔性超疏水(SHS)涂层(同时模拟柔性的海豚皮肤和SHS荷叶),再浇筑二甲基硅油,得到柔... 目的研究多源仿生技术构建高性能减阻涂层的方法。方法在铝片上旋涂双组分硅胶,生成柔性涂层(模拟柔性的海豚皮肤),然后喷涂疏水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得到柔性超疏水(SHS)涂层(同时模拟柔性的海豚皮肤和SHS荷叶),再浇筑二甲基硅油,得到柔性滑移(SLIPS)涂层(同时模拟柔性的海豚皮肤和SLIPS特性的鲨鱼皮肤)。结果低速时(200 r/min),所有涂层均有减阻效果。柔性SLIPS涂层、柔性涂层和柔性SHS涂层的减阻率分别为23.2%、18.4%、10.2%。高速时(800~1400 r/min),柔性涂层和柔性SLIPS涂层的减阻率分别4.0%、5.6%,而柔性SHS涂层的减阻率为−15.0%,即减阻表面转化为增阻表面。结论无论低速还是高速,柔性SLIPS涂层的减阻效果均优于柔性涂层和柔性SHS涂层。该研究对于降低海洋航行器航行时的摩擦阻力,提高其航速与航程具有极大的借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 仿生涂层 滑移表面 超疏水表面 柔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钻柱扭摆导向钻井的理论建模及应用研究
16
作者 丁恒 易先中 +4 位作者 周元华 马苏南 陈志湘 张玺亮 王利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6,共10页
在滑动导向钻井中,钻柱的扭摆可以将钻井过程中井眼与钻柱的静摩擦改为滑动摩擦,可有效减少钻探摩阻,并缓解滑动钻井中普遍存在的“托压”情况。基于滑动钻井技术,分区域构建了钻柱扭摆运动控制方程,通过理论模型研究扭摆角度(100°... 在滑动导向钻井中,钻柱的扭摆可以将钻井过程中井眼与钻柱的静摩擦改为滑动摩擦,可有效减少钻探摩阻,并缓解滑动钻井中普遍存在的“托压”情况。基于滑动钻井技术,分区域构建了钻柱扭摆运动控制方程,通过理论模型研究扭摆角度(100°~600°)和扭摆速度(20~80 r/min)对扭摆深度、钻压及工具面变化的影响,并利用钻柱扭摆试验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扭摆角度、扭摆速度的增加,扭摆深度不断增加,钻压趋于平稳,扭摆减阻效果更好;过度增加扭摆角度、扭摆速度会造成工具面波动,影响钻井效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工具面平稳度高符合率达到96%,防“托压”效果明显,能够满足现场作业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钻柱扭摆导向钻井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钻柱 扭摆导向钻井 导向控制模型 扭摆角度 扭摆速度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高压抗润湿V型槽分级铜纳米线簇超疏水表面的减阻研究
17
作者 张祺瑞 李启迅 +2 位作者 阮达 刘渊博 马学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5,共8页
针对水下减阻超疏水表面气层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在金属铜基底上使用两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一种具有V型槽结构、区室化簇状结构和微纳分级结构的铜纳米线超疏水表面,进行了水下高压气层稳定性测试和减阻测试。结果表明,该表面最高可... 针对水下减阻超疏水表面气层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在金属铜基底上使用两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一种具有V型槽结构、区室化簇状结构和微纳分级结构的铜纳米线超疏水表面,进行了水下高压气层稳定性测试和减阻测试。结果表明,该表面最高可在0.45 MPa水压下维持76%的未润湿区域。同时,该表面在平板流变仪层流减阻测试中可取得高达56%的减阻率,具有优异的减阻性能。V型槽分级铜纳米线簇超疏水表面兼具水下高压气层稳定性和减阻效果,可应用到实际船舶航行领域,为解决超疏水表面减阻应用的瓶颈问题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减阻 分级结构 气层稳定性 铜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壁面仿生自适应变形的减阻研究
18
作者 唐俊 李佳勇 孙鑫淼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8-1338,共11页
海豚等齿鲸亚目类动物具有高速游动能力,是水下仿生减阻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根据海豚皮肤结构及自适应变形等特性进行工程尺度的仿生研究,设计一种以壁面边界层法向速度为输入信号的壁面变形运动控制方程,并通过动网格技术仿真模拟得... 海豚等齿鲸亚目类动物具有高速游动能力,是水下仿生减阻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根据海豚皮肤结构及自适应变形等特性进行工程尺度的仿生研究,设计一种以壁面边界层法向速度为输入信号的壁面变形运动控制方程,并通过动网格技术仿真模拟得到变形壁面的减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0.5~10m/s流速下变形壁面最优摩擦阻力减阻率为19.24%,最优总阻力减阻率为6.4%。施加仿生控制后壁面湍流边界层厚度有所增加,表面摩擦阻力减小,流场湍动能降低。将该仿生变形壁面应用于无附体SUBOFF潜艇模型表面开展减阻设计,在3.045~8.231m/s的速度范围内,潜艇总阻力减阻率均大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皮肤 仿生 变形壁面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隔脊状表面的减阻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占一 胡海豹 +1 位作者 宋保维 黄桥高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6025-6028,6032,共5页
对具有不同间隔的脊状表面在多个速度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初步发现了间隔对于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对其计算域、计算网格及流动参数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有间隔的脊状表... 对具有不同间隔的脊状表面在多个速度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初步发现了间隔对于脊状表面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对其计算域、计算网格及流动参数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有间隔的脊状表面减阻效果优于无间隔的脊状表面;间隔大小与脊状结构尺寸相当时,减阻效果最佳;脊状表面的间隔能够影响减阻效果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抑制压差阻力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状表面 流场 压差阻力 减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减阻水洞实验及减阻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桥高 潘光 +2 位作者 武昊 胡海豹 宋保维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25,共5页
针对超疏水表面功能材料在流动减阻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水洞实验研究了具有超疏水表面航行器模型的阻力特性,获得了其减阻特性曲线,并得到了超过20%的减阻效果。对超疏水表面进行了表面能特性和滑移特性分析,认为表面组分中的疏水基团... 针对超疏水表面功能材料在流动减阻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水洞实验研究了具有超疏水表面航行器模型的阻力特性,获得了其减阻特性曲线,并得到了超过20%的减阻效果。对超疏水表面进行了表面能特性和滑移特性分析,认为表面组分中的疏水基团和表面微观结构分别导致了超疏水表面的低表面能效应和壁面滑移效应,两者是超疏水表面具有减阻作用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水洞实验 表面能 微观结构 减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