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ling effects of forest belts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in Taihu Lake area,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金林 侍璐璐 张爱国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3-216,251,共4页
Taihu Lake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in large quantities greatly aggrava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is area, and water pollution ... Taihu Lake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in large quantities greatly aggrava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this area,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worsened to an unbearable condition. Two sampling farms (respectively 1 hm2) under rape-rice rotation and wheat-rice rotation were selected as studied ecosystem and a 5-yr-old Poplar forest and 8-yr-old Metasequoia forest were chosen in the selected areas. By collecting sample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in water, crops and underground of forest, the transfer and loss of N and P (main water pollutants) in faming ecosystem were studied, and the effects of forest belts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fer and loss of N and P vary with means of rotation, types of crops and 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Buffering forest belts betweens farmlands and ditches can effectively stop and purify such elements as N and P in soil runoffs, thus control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When the width ratio of farmland to forest belt is 100 to 40, 50.05% losing N, 29.37% losing P can be absorbed by forest under rape-rice rotation and 30.98% N, 86.73% P can be absorbed by forest under wheat-rice rotation. When the width ratio of farmland to forest belt is 150 to 40, 33.37% losing N, 19.58% losing P can be absorbed by the forest under rape-rice rotation, and under wheat-rice rotation 20.65% lost N and 57.82% lost P can be absorbed. There is only some purification effect when the width rat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belt is 200 to 40. Based on model of buffering forest belts, the width ratio of farmland to forest is determined between 100 to 40 and 150 to 40, because it not only can purify water, but also occupy less farml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Popla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growing and high value, are suitable to be planted as shelter-forest in Taihu Lake Water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Ultrophication NITROGEN PHOSPHORUS Forest bel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ngthening Control of Key Pollution Sources
2
作者 He Furong(Shengli 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China Oil & Gas》 CAS 1998年第3期192-193,共2页
关键词 Strengthening control of Key pollution sour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fied Weighting for Calculating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3
作者 牟瑞芳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04年第1期69-72,共4页
The concentration of runoff depends upon that of soil loss and the latter is assumed to be linear to the value of EI that equals the product of total storm energy E times the maximum 30-min intensity I 30 for a giv... The concentration of runoff depends upon that of soil loss and the latter is assumed to be linear to the value of EI that equals the product of total storm energy E times the maximum 30-min intensity I 30 for a given rainstorm. Usually, the maximum accumulative amount of rain for a rainstorm might bring on the maximum amount of runoff, but it does not equal the maximum erosion and not always lea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Thu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weighted by amount of runoff is somewhat unreasonable. An improvement for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Li Huaien is proposed. In replacement of the weight of runoff, EI value of a single rainstorm is introduced as a new weight. An example of Fujing River watershed shows that its application is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ydrological calculation procedure Load calculation of polluta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nitrogen loss driven by soil and water erosion in water source areas
4
作者 Rongjia Wang Jianfeng Zhang +1 位作者 Chunju Cai Shufeng W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985-1995,共11页
Nitrogen(N)present in drinking water as dissolved nitrates can directly affect people’s health,making it important to control N pollution in water source areas.N pollution caused by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can be co... Nitrogen(N)present in drinking water as dissolved nitrates can directly affect people’s health,making it important to control N pollution in water source areas.N pollution caused by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can be controlled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ed,but pollution caused by soil and water erosion in hilly areas can only be controlled by conservation forests.The catchment area around Fushi Reservoir was selected as a test site and mechanisms of N loss from a vertical spatial perspective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 were determined.The main N losses occurred from June to September,accounting for 85.9-95.9%of the annual loss,with the losses in June and July accounting for 46.0%of the total,and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for 41.9%.The N leakage from the water source area was effectively reduced by 38.2%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and structure of the conservation forests.Establishing well-structured forests for water conservation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drinking water.This preliminary resear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revealing then loss mechanisms in water source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source areas Nitrogen los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ter quality Surface runof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污染源调查结果分析与治理措施——以武汉市马影河为例
5
作者 吴伟 郝学凯 +1 位作者 杨晓波 孙浩铭 《净水技术》 2025年第3期159-170,共12页
【目的】城市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河流污染治理是水环境全面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河流治理对策的数据基础,如何更加精准地计算评估污染源现状是河流治理的重要工作。【方法】以武汉市经济开发区... 【目的】城市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河流污染治理是水环境全面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河流治理对策的数据基础,如何更加精准地计算评估污染源现状是河流治理的重要工作。【方法】以武汉市经济开发区马影河为例,探究河流中点源、面源和内源的污染现状,对污染源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化学需氧量(COD_(Cr))水质模型、狄龙模型等科学的模型进行污染源及环境容量评估,为治理不同污染源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点源污染中COD_(Cr)、总氮(TN)、总磷(TP)、氨氮负荷为836.3、501.6、21.08、281.13 t/a;面源污染中COD_(Cr)、TN、TP负荷为8 102.74、837、68.42 t/a;内源污染中COD_(Cr)、TN、TP负荷为127.02、15.88、1.06 t/a,污染主要贡献来源为面源污染;马影河农田片区中COD_(Cr)、TN、TP的环境容量为2 959.70、63.86、6.66 t/a;城镇片区中COD_(Cr)、TN、TP的环境容量为3 512.73、185.99、12.11 t/a。【结论】通过沿河截污、市政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初雨调蓄、人工湿地工程和农田片区污染管控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有效的治理,成功将马影河从治理前的劣V类水体提升至Ⅳ类水体,同时也验证了污染源调查方法与模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影河 污染负荷 环境容量 污染源调查 分析方法 治理措施 科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慧感知体系的流域控制断面污染负荷分析
6
作者 赵潜宜 周王子 程晓君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2期94-98,113,共6页
为促进流域运维数字化与智慧化发展,更好地服务智慧水利应用决策板块,以水量平衡及物质守恒原理为基础,依托基于水质、水量监测设备的流域智慧感知体系,快速获取全要素监测数据。围绕污染源占比和超标贡献率指标,研究流域控制断面污染... 为促进流域运维数字化与智慧化发展,更好地服务智慧水利应用决策板块,以水量平衡及物质守恒原理为基础,依托基于水质、水量监测设备的流域智慧感知体系,快速获取全要素监测数据。围绕污染源占比和超标贡献率指标,研究流域控制断面污染负荷分析方法,并以广东省M河流域2022年5月降雨期间控制断面返劣为例,对M河下游出口断面水量平衡和污染物浓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期间,S市支流1、支流20、支流23、初雨箱涵溢流及D市各支流为控制断面主要氨氮来源,并通过超标贡献率计算结果判断支流22及支流24在后续考核断面达标治理中应予以更高优先级。研究方法相比传统模型计算和溯源排查具有原理简单、使用便捷、精度可控等优势,可有效支撑智慧应用与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感知体系 污染负荷 流域控制断面 污染源占比 超标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宝忠 闫晋阳 +5 位作者 张彦群 陈皓锐 刘凌 刘怀宇 陈鹤 莫彦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治理环节入手开展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研究。研发了针对污染源头的农田水肥盐药调控管理技术模式(包括除草剂残留研究与用量推荐、土壤水氮盐和作...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治理环节入手开展灌区农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研究。研发了针对污染源头的农田水肥盐药调控管理技术模式(包括除草剂残留研究与用量推荐、土壤水氮盐和作物生长对水肥管理的响应、减量膜上秋浇技术及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针对农田排水的富氧生态沟渠截污净化技术模式和区域尺度的面源污染空间解析识别技术,并集成构建了贯穿源头控污—过程削污—区域查污—系统调污的高效节水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基于现状研究和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河套灌区水土资源领域研究的几点认识,相关成果为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同类型灌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源头 节水减排 排沟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安志装 索琳娜 刘宝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2-1436,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初步探明了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与防控机制。在防控技术层面,研发出新型、绿色肥料替代常规化肥减量投入技术与产品,氮、磷高效利用污染负荷减排技术,土壤氮、磷增容负荷减排技术,坡耕地氮磷流失阻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消纳装备。我国农业氮、磷排放污染负荷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且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养殖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残留地膜、农药、抗生素、激素、病原微生物等新型污染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面源污染途径从以径流扩散为主转向淋溶、挥发、累积并重的阶段,污染介质从单一地表水体转向包括地下水体、大气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并存的状态。未来应以本领域我国取得科研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构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管理融合大数据模型和系统理论,持续加强田块、流域、区域等多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配套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培育绿色低碳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落实防控技术工程“政—产—学—研—用”保障机制与措施,以提升区域或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特征 技术产品与装备 防控思路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微尺度管控区域大气污染物PM2.5溯源
9
作者 董红召 金灿 +2 位作者 唐伟 佘翊妮 林盈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6-1304,共9页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索算法嵌入遗传算法加快反算模型的搜索过程,反算得到污染源强度和位置.依托杭州市亚运板球场馆大气感知器网络进行实验验证,监测2021年10月PM2.5质量浓度、气象数据,对所提出的混合式大气污染溯源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遗传-模式搜索算法对于多维变量的搜索效果较好,能快速精准地反算污染源的位置和强度,可以为微尺度管控区域突发性气体污染防治提供应急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强反算 遗传-模式搜索算法 高斯烟羽模型 微尺度管控 颗粒物污染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南方水稻灌区全生育期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模拟
10
作者 陈丽娜 张文硕 +1 位作者 徐俊增 孙一淼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205,共8页
为了解水稻生育期内灌区面源污染的输出特征及其对下游控制断面水质的影响,选取某典型南方水稻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AT模型构建田沟塘控制断面的面源污染全过程数值模拟模型,量化分析水稻全生育期9种污染控制方案下控制断面水质动态响... 为了解水稻生育期内灌区面源污染的输出特征及其对下游控制断面水质的影响,选取某典型南方水稻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AT模型构建田沟塘控制断面的面源污染全过程数值模拟模型,量化分析水稻全生育期9种污染控制方案下控制断面水质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退水和氮、磷污染物均呈脉冲式排放,水稻生育期前半段,即移植返青期、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是稻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高峰期;控制灌溉、生态工程和控制排水措施在水稻生育期前半段对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效果较好,实施综合措施后削减效果显著提升,对TN和TP全生育期的削减率超过90%;单项措施的水质提升效果有限,施肥管理导致分蘖期出现更多脉冲式TN质量浓度峰值,综合措施可显著提升水质达标率,其中施肥管理、控制排水、生态工程的组合措施和控制灌溉、施肥管理、控制排水、生态工程的组合措施可以实现TN和TP质量浓度稳定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灌区 面源污染 水稻全生育期 控制断面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11
作者 辛小康 王超 +4 位作者 柳根 程靖华 秦赫 陈正友 肖新宗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0期81-88,共8页
为进一步明晰当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污染来源,精准开展水源地水质保护,采用2017—2023年长系列水质资料,分析丹江口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特征,采用资料收集、文献调研及模型计算等方法,估算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组成,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 为进一步明晰当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污染来源,精准开展水源地水质保护,采用2017—2023年长系列水质资料,分析丹江口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特征,采用资料收集、文献调研及模型计算等方法,估算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组成,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整体可达到Ⅱ类水质目标(湖库水质标准),但汛期水量较大时因总磷浓度升高会引起超标断面个数明显增加,以2021年和2023年丹江口水库实现170 m正常蓄水位的年份最为典型,而此时汉江、丹江等主要入库河流水质也下降,由以往Ⅱ类下降为Ⅲ类(河流水质标准)。无论是枯水年、丰水年,农田面源污染均已成为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主导因素,总氮贡献率分别达到85.16%和57.73%,总磷贡献率分别达到77.74%和57.17%。当前水源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存在农田面源底数不清、农民减施化肥农药积极性不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顺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提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新型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开展沟塘水系面源阻控体系建设,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水源区 农田面源污染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面源污染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一平 宋燕妮 +7 位作者 张广创 周彤 刘雯丹 孙长顺 薛旭东 刘曙光 陈骥 田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流域水环境和水安全的重要来源,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高效地治理面源污染问题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计划。因此,在新形势和政策背景下如何推进面源污染研究工作,以保障... 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流域水环境和水安全的重要来源,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高效地治理面源污染问题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计划。因此,在新形势和政策背景下如何推进面源污染研究工作,以保障流域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紧迫任务。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面源污染研究现状,归纳了主要研究方法和典型治理措施,并基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水污染治理现状给出相应建议,指出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可为面源污染的全过程监管、评估及治理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完善我国水污染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文 面源污染 模型模拟 污染控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分区的鄱阳湖流域入湖总磷负荷估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芳 王华 +2 位作者 曾一川 闫雨婷 陈经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6,共8页
随着江西省和环鄱阳湖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湖区总磷超标且浓度日益上升。针对鄱阳湖流域内主要磷污染来源成因问题,基于污染源普查的流域分区技术方法,开展全流域总磷污染负荷核算和入湖磷污染源系统定量解析。结果表明:2021年鄱阳... 随着江西省和环鄱阳湖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湖区总磷超标且浓度日益上升。针对鄱阳湖流域内主要磷污染来源成因问题,基于污染源普查的流域分区技术方法,开展全流域总磷污染负荷核算和入湖磷污染源系统定量解析。结果表明:2021年鄱阳湖入湖总磷污染负荷为1.49万t,主要污染来源于陆域输入,其贡献占比为87.73%,湖体内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内源释放(5.52%)和水土流失(4.60%);污染源按贡献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畜禽养殖(48.63%)>城镇生活(20.01%)>种植业(9.71%)>水产养殖(7.37%)>内源释放(5.52%)>水土流失(4.6%)>工业企业(1.12%)>农村生活(0.89%)>候鸟粪便(0.46%)>旅游业(0.12%);在空间分布上,总磷入湖负荷高贡献流域主要集中在赣江集水区和滨湖区,贡献占比分别为50.67%、25.92%,抚河和信江集水区总磷产生量集中,贡献率分别为7.64%、8.34%;各分区的总磷污染源贡献结构类似,主要呈现为农业源为主,城镇源为次要来源。研究显示,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不同区域对总磷入湖主控污染源具有相似性,建议优先管控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等高贡献流域,并针对农业源、城镇生活等主控贡献源提出相应的防控削减措施,以改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总磷 污染负荷 空间差异 主控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勇 夏嵩 +7 位作者 闫冰 詹聪 聂含冰 桂双林 李荣富 魏源送 张洪 吴勇明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1期49-55,75,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我国“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时空分布情况,推进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实开展,以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我国“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时空分布情况,推进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实开展,以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地统计了2020年度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五大国控断面汇水区域内的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大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入湖污染负荷,分析了南昌湖区不同农业面源类型污染特征以及入湖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主要集中在青岚湖、金溪咀刘家和伍湖分场3个国控断面汇水区域,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主要集中于青岚湖国控断面汇水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绝大部分集中在青岚湖、金溪咀刘家国控断面汇水区域,水产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金溪咀刘家、南矶山国控断面汇水区域;其中青岚湖和金溪咀刘家区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南昌湖区亟需治理的重点,COD、NH_(4)^(+)-N、TN、TP产生量分别占据5个国控断面农业面源污染总量的78.6%、66.7%、70.9%和6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农业面源污染 国控断面 水环境质量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林地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
15
作者 马力子 于海洋 田国行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46-50,203,共6页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 林地水源污染关系到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保护水源水质开展了水源污染修复及防治策略研究。以某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处水源地为例,采集试验所需的原水,在选取试验试剂和设备的基础上,确定4项水质分析项目和对应的检测方法。通过壳聚糖微球+活性渗滤反应墙、原位投菌技术来修复水源,通过人工湿地和人工增氧来实现污染防治。结果表明,修复策略实施后,各项水质指标表现越来越好,林地水源中浮游生物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高锰酸盐指数逐渐下降,修复策略起到了应有的净化效果;防治策略实施后,前1~3 d内4项水质指标的表现仍在继续提升,之后出现小幅度下降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说明防治策略基本维持住了修复策略的实施效果,起到了应有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林地水源污染 水质分析 污染修复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梅蜜饯中铝的污染来源分析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启新 舒平 +4 位作者 陈朋云 张蕾 张妮妮 杨慰 杨品卓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92-297,共6页
目的了解以果梅为原料生产的蜜饯中铝污染来源和水平,探寻蜜饯中铝污染的关键环节。方法采集生产企业加工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加工过程中半成品及成品等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中铝含量,采用SPSS 26.0对其中铝残留... 目的了解以果梅为原料生产的蜜饯中铝污染来源和水平,探寻蜜饯中铝污染的关键环节。方法采集生产企业加工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加工过程中半成品及成品等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中铝含量,采用SPSS 26.0对其中铝残留量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相应的铝污染控制措施。结果加工用辅料、添加剂、生产用水中铝残留量较低,83份果梅本底铝含量范围为17.54~156.32mg/kg,平均值为(44.99±23.28)mg/kg,中位数为38.00 mg/kg,超过50 mg/kg的样本占比24.1%(20/83)。盐腌制、糖腌制加工对样本中铝残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场所加工的雕梅中铝残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5,P=0.045),不同类别蜜饯中铝残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718,P=0.005)。结论果梅原料中含有一定量本底铝值,盐腌制加工可能是话化类蜜饯中铝污染的主要来源,糖腌制加工降低了蜜饯中铝的残留量,使用含铝添加剂可能是糖腌制蜜饯中铝的主要来源,开展蜜饯中铝污染来源调查和风险防控时,建议加强对相应环节的控制,减少蜜饯中铝污染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梅蜜饯 污染来源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成 朱艳华 +1 位作者 雷晓琴 张兴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为解决平原河网地区河渠功能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等生态环境问题,以汉川市幸福渠小流域为例,研究总结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提出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将小流域划分为人居生态治理区、农田生... 为解决平原河网地区河渠功能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等生态环境问题,以汉川市幸福渠小流域为例,研究总结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提出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将小流域划分为人居生态治理区、农田生态保护区、水系生态修复区,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多部门协同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水系景观保护与修复、污水及垃圾处理、乡村绿化美化、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及生态产业推广等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多部门协同治理,可推动平原河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小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地区 生态清洁小流域 协同治理 面源污染防治 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97—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18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5-1198,共14页
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关系着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利用199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测算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运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泰尔指数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 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关系着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利用199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测算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运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泰尔指数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的排放强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以2015年为分界点,污染排放强度向低水平转移的趋势逐渐显现,但仍具有维持原有类型的稳定性,难以实现跨越式降低。样本期内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及农村人力资本等9项因素影响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因此,既应制定差异化的污染治理措施,又要加强省份间的污染治理合作,还需拓展化肥减量增效路径,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面源污染 排放强度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静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长期面临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防范、治理和救济方面比我国起步更早,技术水平更高,立法探索更多,出现了诸多可靠的...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长期面临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防范、治理和救济方面比我国起步更早,技术水平更高,立法探索更多,出现了诸多可靠的法律法规和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应合理借鉴吸收它们的优秀成果和合理成分,为逐步减轻和消除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发展农业生产力提供法律支持和技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法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兵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6期108-110,共3页
农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过量施用,秸秆乱烧,地膜乱弃,禽畜粪便乱堆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该文对农业污染来源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结合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