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ed model based on optimized multi-variable grey model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被引量:12
1
作者 Pingping Xiong Yaoguo Dang +1 位作者 Xianghua wu Xuemei L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1年第4期615-620,共6页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background value is improved in the original multi-variable grey model (MGM(1,m)) from its source of construction errors. The MGM(1,m) with optimized background value is used to elimi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background value is improved in the original multi-variable grey model (MGM(1,m)) from its source of construction errors. The MGM(1,m) with optimized background value is used to eliminate the random fluctuations or errors of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all variables, and the combined prediction model together with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i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combined model. Finally, a combined model of the MGM(1,2) with optimized background value and the binary linear regression is constructed by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good effects for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variable grey model (MGM(1 m)) backgroundvalue OPTIMIZAT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ombined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IMM algorithm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UAV tracking 被引量:4
2
作者 ZENG Yuan LU Wenbin +3 位作者 YU Bo TAO Shifei ZHOU Haosu CHEN Y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4期867-876,共10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relevant performance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various highly maneuverable UAV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relevant performance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various highly maneuverable UAV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arget tracking technology. Strong maneuvering refers to relatively instantaneous and dramatic changes in target acceleration or movement patterns, as well as continuous changes in speed,angle, and accelerat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UAV tracking algorithm model has poor adaptability and large amount of calcul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to the interacting multiple model(IMM)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has higher tracking accuracy for highly maneuverable targets than the original algorithm, and can adjust parameters adaptively, making it more adap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ng multiple model(IMM)filter constant acceleration(CA)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Budyko框架流域时变特征参数估计 被引量:1
3
作者 薛联青 陈雨欣 +1 位作者 刘远洪 杨明杰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41,共10页
为分析黄河中游Budyko框架流域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并捕捉不同因素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黄河中游8个子流域的径流、气象和人类活动数据,分区构建多元线性回归(MLR)、梯度提升(GB)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傅抱璞方程中的流域特征参数... 为分析黄河中游Budyko框架流域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并捕捉不同因素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黄河中游8个子流域的径流、气象和人类活动数据,分区构建多元线性回归(MLR)、梯度提升(GB)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傅抱璞方程中的流域特征参数ω进行模拟。通过交叉验证选择表现最优的模型,识别对ω影响显著的主要控制因素,并进一步将最优模型纳入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构建时变Budyko框架,量化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RF模型在模拟ω时优于MLR和GB模型;1980—2019年各子流域ω值均呈增大趋势,ω主要受不透水面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等人类活动因素的控制,在气候因素中潜在蒸散发是重要的控制因素;下垫面变化是黄河中游大多数子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气候变化对沁河子流域的影响略强于下垫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框架 流域特征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梯度提升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O_(3)生成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的多时间尺度研究
4
作者 洪也 陆美静 +8 位作者 马雁军 王式功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李晓岚 张云海 王绪鑫 韩国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7-152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节分量和短期分量3个时间尺度,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同时量化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长期趋势的贡献差异,深入探究O_(3)和PM_(2.5)二次组分[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等]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9年1月1日-2021年4月1日沈阳市O_(3)和PM_(2.5)浓度分别累计下降9.6和7.8μg/m^(3),其中由于排放源的控制作用分别累计下降16.5和8.2μg/m^(3),下降速率分别为5.5和2.7μg/(m^(3)·a);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其分别累计上升6.9和0.4μg/m^(3),上升速率分别为2.3和0.1μg/(m^(3)·a)。根据排放源控制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速率,得出O_(3)和PM_(2.5)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70.5%和96.4%,清晰量化了“人努力”与“天不帮忙”的博弈效应。②跨时间尺度分析揭示,气温、总辐射和风速是O_(3)生成的关键促进因子,而相对湿度、大气稳定度和气压主导其衰减过程。③沈阳市PM_(2.5)中二次组分与O_(3)的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高温与强辐射条件下,SO_(4)^(2−)与SOC通过光化学氧化及VOCs氧化与O_(3)形成正反馈,而NO_(3)^(-)因热分解削弱其促进作用;冬季高浓度的二次组分削弱太阳辐射,并通过·OH抑制VOCs氧化,降低O_(3)生成速率。一次成分(Cl^(-)、Na^(+))等通过吸湿增长增强了辐射散射,间接抑制光化学反应。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O_(3)主控因素具有相似性,但二次组分的调控作用随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研究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O_(3)与PM_(2.5)“双达峰”路径设计提供跨尺度协同调控的理论依据与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 O_(3) PM_(2.5) 二次组分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回归的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率预测模型研究
5
作者 陈强 李明周 +2 位作者 黄学雨 黄德晟 谢芳芳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5-654,共10页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非线性体系,其影响因素多且交互耦合,难以通过机理型模型对浸出条件与浸出率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本文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过程,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原理和柱浸模拟实验结果,以原矿品位、浸...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非线性体系,其影响因素多且交互耦合,难以通过机理型模型对浸出条件与浸出率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本文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过程,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原理和柱浸模拟实验结果,以原矿品位、浸矿剂浓度、浸矿流速、母液平均浓度等为自变量,以稀土浸出率为因变量,构建了稀土浸出率预测模型和计算系统,建立了工艺条件与浸出率的量化关系,模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可靠性和预测准确率较高,稀土浸出率预测计算准确率可达97.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多元非线性回归 稀土浸出率 预测模型 计算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小流域径流氮磷输出负荷及水源解析
6
作者 徐国策 张腾飞 +3 位作者 蒲艺凡 李婧 谷丰佑 王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分析了不同降雨事件下流域氮磷输出负荷,并确定了不同径流来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下,总氮(TN)输出量分别为12.90、110.95和208.01 kg,总磷(TP)输出量分别为0.43、2.15和6.35 kg;中雨事件下的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0.05%和7688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64.80%和20929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69.48%和49794 m^(3);中雨事件下的事件水(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95%和849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35.20%和11347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30.52%和21871 m^(3);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均在0.8以上,模拟精度良好;次降雨事件下,径流来源可以表征淋溶作用和冲刷作用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流失 径流组分 总氮 总磷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水源解析 端元混合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形件强力旋压多回归模型与参数分步优化
7
作者 张伟 王颖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为了提高筒形件多道次强力旋压成形质量,建立了强力旋压参数与筒形件性能参数之间的多回归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实现了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以减小筒形件壁厚偏差和圆柱度偏差为目标,以参数取值范围为约束,建立了强力旋压多目标优化模型。... 为了提高筒形件多道次强力旋压成形质量,建立了强力旋压参数与筒形件性能参数之间的多回归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实现了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以减小筒形件壁厚偏差和圆柱度偏差为目标,以参数取值范围为约束,建立了强力旋压多目标优化模型。基于正交实验数据,拟合了强力旋压工艺参数与筒形件质量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首先使用精度较高的二阶模型,基于极值原理得到各工艺参数取值范围;而后基于线性模型系数的敏感方向与程度分析,在前一步优化范围内确定最优值。综合圆柱度偏差和壁厚偏差多回归模型的优化结果,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经强力旋压机的试生产验证,产品的壁厚偏差均值由0.10mm减小为0.07mm,圆柱度偏差均值由0.26mm减小为0.14mm。实验结果证明了这里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形件 多回归模型 极值原理 多目标优化 强力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建筑重量代表值的统计回归预测模型
8
作者 陈隽 徐静 +2 位作者 李阳 项梦洁 冯德成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7-1345,共9页
建筑重量代表值是建筑物抗震分析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参数,然而目前对既有建筑通常采用单位面积重量的经验系数进行估计,尚无基于高度、层数等易得参数的预测模型。本研究通过海量文献检索,收集了我国524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重量代表值和相... 建筑重量代表值是建筑物抗震分析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参数,然而目前对既有建筑通常采用单位面积重量的经验系数进行估计,尚无基于高度、层数等易得参数的预测模型。本研究通过海量文献检索,收集了我国524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重量代表值和相关设计参数,包括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框架4种结构类型。统计分析了重量代表值随建筑面积、平面尺寸、结构高度、结构类型的分布规律。基于参数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重量代表值随单一结构几何参数与多参数组合的回归公式,适用于不同使用场景。最后将预测公式应用于5个工程实例,并与现有经验公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重量代表值预测公式的精度良好,可供工程初步设计、既有建筑状态评估以及城市建筑群防灾分析中的参数化建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物重量 相关性分析 回归预测模型 单参数 多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盈江县主要树种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
9
作者 汤明华 罗恒春 刘娟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基于盈江县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林木大小因子、林木竞争因子、立地因子及其他林分因子对7个主要树种单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分别以5年的胸径生长量(D_(2)-D_(1))、胸径平方增长量(D_(2)^(2)-D_(... 基于盈江县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林木大小因子、林木竞争因子、立地因子及其他林分因子对7个主要树种单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分别以5年的胸径生长量(D_(2)-D_(1))、胸径平方增长量(D_(2)^(2)-D_(1)^(2))、胸径增长量的自然对数(ln(D_(2)-D_(1)+1))以及胸径平方增长量的自然对数(ln(D_(2)^(2)-D_(1)^(2)+1))为因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模型比较、评价以及交叉验证的方法对7个树种构建单木胸径生长模型预估效果进行检验,最终筛选出不同树种最优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林木大小因子、林木竞争因子、立地因子及其他林分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对盈江县7个树种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影响;栎类、西南桦、青冈、木荷、旱冬瓜、其他软阔和其他硬阔的最优单木胸径生长模型因变量分别为ln(D_(2)^(2)-D_(1)^(2)+1)、D_(2)-D_(1)、D_(2)-D_(1)、ln(D_(2)^(2)-D_(1)^(2)+1)、ln(D_(2)-D_(1)+1)、ln(D_(2)^(2)-D_(1)^(2)+1)、ln(D_(2)^(2)-D_(1)^(2)+1);基于模型拟合结果、结果检验及残差分析,7个树种单木胸径生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木胸径生长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数多元回归的低压用户接线错误漏电定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萧飞 李彬 +4 位作者 苏盛 周义博 钟佩军 邓乐 曾祥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72-3483,I0016,共13页
低压配电网零线、地线接线错误漏电故障现象多发,是台区漏保难以投运的重要原因。漏电故障溯源依赖于保护装置跳闸后区域性断电及运维人员经验水平,范围模糊且故障排查效率低下。基于台区电流相量合成特性,分析目前接线错误故障线性回... 低压配电网零线、地线接线错误漏电故障现象多发,是台区漏保难以投运的重要原因。漏电故障溯源依赖于保护装置跳闸后区域性断电及运维人员经验水平,范围模糊且故障排查效率低下。基于台区电流相量合成特性,分析目前接线错误故障线性回归识别方法的不足;利用台区智能电表提供的多源电气量数据并结合物理约束,在复数域内构建接线错误漏电故障多元回归模型,采用原始-对偶内点法迭代计算各用户负荷电流关于台区剩余电流的最优复权重系数,准确识别接线错误异常用户;进一步与幅值多元回归识别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多种故障场景下识别可靠性均显著优于幅值多元回归,且在多用户故障的复杂场景下依然能够有效识别异常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配网 漏电故障 漏电定位 接线错误 复数多元回归 剩余电流相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量数据超分辨重构接线错误漏电用户快速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洪吉 陈超强 +2 位作者 苏盛 邓乐 陈凤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101,共14页
低压配电台区中用户零线、地线接线错误漏电故障多发,易酿成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目前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虽已应用在定位接线错误漏电故障用户,但受制于台区电流监测设备采样频率不足,存在定位时效性差的固有缺陷。于是提出基于计量... 低压配电台区中用户零线、地线接线错误漏电故障多发,易酿成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目前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虽已应用在定位接线错误漏电故障用户,但受制于台区电流监测设备采样频率不足,存在定位时效性差的固有缺陷。于是提出基于计量数据超分辨重构的接线错误漏电用户快速定位方法,通过实现低分辨率数据的重构,突破传统方法在时间分辨率层面的技术瓶颈。首先分析接线错误漏电故障时台区剩余电流的构成,明确台区剩余电流与用户负荷电流的关联特性。继而系统评估传统多元线性回归,Lasso回归,岭回归以及弹性网络回归模型的泛化性能差异,揭示自变量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将时序电流数据映射为二维特征图像,采用增强型超分辨生成对抗网络(ESRGAN)模型进行超分辨重构,通过均方根误差、峰值信噪比与结构相似性指数多维度验证数据重构质量。最终使用重构的高分辨率数据建立弹性网络回归模型定位接线错误漏电用户。基于实验室仿真平台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所提方法数据重构质量更高,模型拟合程度和接线错误漏电用户定位准确率更高,且故障定位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成倍数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线错误 多元回归分析 定位时效性 数据重构 生成对抗网络 弹性网络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水流条件下侧扫雷达流量在线监测精度提升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飞卿 陈宇飞 +4 位作者 朱易青 张志强 王蓓 嵇海祥 王赠安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侧扫雷达流量在线监测能够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扩大监测范围和密度,但在水利工程影响等复杂水流条件下,其应用精度面临挑战。综合考虑各种流量影响因素,分别构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模型、深... 侧扫雷达流量在线监测能够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扩大监测范围和密度,但在水利工程影响等复杂水流条件下,其应用精度面临挑战。综合考虑各种流量影响因素,分别构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模型、深度学习长短记忆网络(LSTM)模型的侧扫雷达流量在线监测精度提升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在允景洪水文站的应用表明:(1)三种推流方案均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允景洪水文站及类似受水利工程影响测站的侧扫雷达推流方案构建提供参考。(2)LASSO模型最优,较常规的多元回归模型精度提升了22.93%;多元回归模型精度略低于LASSO模型,但构建简单,适用于需要快速推流的情况;LSTM模型虽然复杂度最高,但精度却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侧扫雷达推流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扫雷达流量在线监测 复杂水流条件 推流方案 允景洪水文站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ASSO模型 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模型的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
13
作者 王薪迪 李秀娟 +4 位作者 王文杰 王政博 丁琳 宋杨 柳艳杰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0-999,共10页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及空间分布。通过收集关键气象要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修正部分地面温度,基于多年冻土顶部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TTOP)模型,利用ANUSPILN软件进行插值,分析东北多年冻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70 s、1980 s、1990 s、2000 s、2010 s的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3.99×10^(5)、3.41×10^(5)、2.31×10^(5)、1.80×10^(5)、1.59×10^(5) km^(2)。1970 s—2010 s,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面积显著减少约2.40×10^(5) km^(2),降幅高达60.08%。多年冻土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从27.66%下降至11.04%,而季节性冻土面积比例则从72.34%增加至88.96%。模型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差值仅为0.05℃,且使用修正地面温度数据的模型结果高于现有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多年冻土分布 冻土退化 多年冻土顶部温度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 地表温度 数字高程 钻孔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性街道活力测度与提升研究
14
作者 张哲 黄春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1,共8页
高密度城市蔓延背景下,激活和维护历史街道空间活力对城市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基于情感语义分析和LDA主题模型,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数据,构建了历史性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性街... 高密度城市蔓延背景下,激活和维护历史街道空间活力对城市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基于情感语义分析和LDA主题模型,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数据,构建了历史性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性街区街道活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百花洲街区活力南北高、东西低,分布不均。街道空间整合度、选择度、业态密度和视域对活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sDNA等方法评估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措施,以促进历史性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百花洲 历史性街道 街道空间活力 情感语义分析 LDA主题模型 sDNA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黏性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例
15
作者 宋腾蛟 刘英 +1 位作者 王琰 张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5-1239,共15页
为提高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的经济效益,准确揭示黏性土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长春市中心城区黏性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收集的1 092个黏性土样本的常规物理试验、压缩试验和直剪试验等数据,构建了两个多元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 为提高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的经济效益,准确揭示黏性土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长春市中心城区黏性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收集的1 092个黏性土样本的常规物理试验、压缩试验和直剪试验等数据,构建了两个多元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前提假设的合理性及解释变量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1)残差概率密度图和残差正态Q-Q(quantile-quantile)图证实模型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且误差相互独立,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2)双因素交互效应图和Johnson-Neyman图显示含水量、密度、孔隙比、液性指数之间交互效应明显,考虑交互作用的回归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压缩系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黏性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关系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 多元线性回归 模型诊断 模型评价 交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碳储量建模估测
16
作者 康佳琦 李林 +3 位作者 储小雪 赵毅 刘佳润 谭一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7,共11页
为探索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固碳功能的量化方式,明确漓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借助野外调查实测数据和遥感影像纹理特征信息,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模型来预测流域喀... 为探索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固碳功能的量化方式,明确漓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借助野外调查实测数据和遥感影像纹理特征信息,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模型来预测流域喀斯特森林碳储量与遥感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In 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数据模拟了漓江流域2005、2010、2015、2020年的森林碳储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相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样地实际碳储量,表现出较高的校正系数(0.726)和较低的均方根误差(8.742),说明碳储量与多个遥感参数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漓江流域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7.48 t/hm^(2),最低2.43 t/hm^(2),最高94.35 t/hm^(2),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北部、西北部和沿流域轮廓的东部区域,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游和南部的旅游景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漓江流域碳储量高值区域大多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值区域大多分布着亚热带针叶林、常绿果树园和亚热带经济林。可见植被类型和林型对漓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有影响。由于流域在10年间耕地和林地向建筑用地转变,碳储量高值区向碳储量低值区的变化也逐步加剧。该研究验证了遥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在森林碳储量估测方面具有优势与可行性。对漓江流域的喀斯特森林而言,多元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其碳储量与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的定量关系,而随机森林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喀斯特森林 遥感技术 随机森林模型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结构演变特征及强度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刊 魏智强 +1 位作者 路承功 蒲育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1,共10页
为提高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水化速率,利用纳米SiO_(2)对其进行改性,成功制备出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为进一步明确复合材料强度与不同尺度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首先探究了纳米SiO_(2)对聚合物水泥砂浆水化进程、抗压强度... 为提高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水化速率,利用纳米SiO_(2)对其进行改性,成功制备出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为进一步明确复合材料强度与不同尺度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首先探究了纳米SiO_(2)对聚合物水泥砂浆水化进程、抗压强度、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孔隙量及孔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然后重点探讨了抗压强度与孔径分布和孔隙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抗压强度与孔径分布和孔隙量两类孔隙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砂浆试件在早期及后期强度均高于聚合物水泥砂浆基准试件,且平均孔径、中值孔径降低,最可几孔径变小,大孔和毛细孔比例大幅降低,过渡孔比例增加,凝胶孔比例变化较小,改性砂浆的孔隙结构得到极大细化。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对孔径分布参数来说,平均孔径与抗压强度的相关性最高;对孔隙量参数来说,毛细孔孔隙量与抗压强度的相关性最高,且考虑孔径分布和孔隙量两方面的孔隙结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孔隙结构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多元回归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径流与气象旱涝特征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文晖 张阳 +5 位作者 曹辉 邢龙 任玉峰 翟少军 马一鸣 李文达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60,67,共9页
为弄清气象旱涝特征对嘉陵江流量过程的影响规律,基于长序列逐日降水量和流量数据,采用SWAP指数方法与游程理论,识别了嘉陵江流域日尺度气象干旱与洪涝事件,通过对比采用传统多元回归和新兴机器学习模型方法,揭示了径流变化对旱涝特征... 为弄清气象旱涝特征对嘉陵江流量过程的影响规律,基于长序列逐日降水量和流量数据,采用SWAP指数方法与游程理论,识别了嘉陵江流域日尺度气象干旱与洪涝事件,通过对比采用传统多元回归和新兴机器学习模型方法,揭示了径流变化对旱涝特征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989—2022年,嘉陵江流域共发生了68次气象干旱事件,导致流量平均减少了48.25%,干旱事件发生时间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控因子,仅考虑该因子时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可对干旱引起的流量变化幅度做出较为准确评估。同时期,嘉陵江流域共发生了40次气象洪涝事件,流量平均增长了130.46%,推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评估洪涝特征与流量变幅、洪峰时间的响应关系,而洪涝事件对洪峰流量的影响程度,则推荐使用随机森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旱涝 日尺度 多元回归模型 径流 响应关系 嘉陵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数据填补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艾雯 李文丹 +6 位作者 宋靓颖 冉敏 陈丹 成金礼 齐浩然 郭聪慧 李启权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3,共14页
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 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主控因素,采用传统土壤传递函数(PTFs)、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通过不分区、分流域以及分土类3种建模方式建立土壤容重预测模型,以期实现对该区域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处于0.60~1.71 g·cm^(-3)之间,均值为1.29 g·cm^(-3)。土壤有机质、土壤亚类和夏季降雨量是土壤容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流域构建的RBFNN预测模型能较好地捕捉土壤容重与各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432个独立验证样点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19和0.095 g·cm^(-3),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其不仅有助于提高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精度,也为其他区域土壤性质缺失值的填补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传递函数 四川盆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估测按树林分平均高
20
作者 余铸 李春 +4 位作者 陈新军 石程远 李春干 唐爽 韦立权 《桉树科技》 2025年第4期33-38,共6页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借助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样地调查数据,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元乘幂模型、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估测林分平均高,分析与评价四种模型的精度,从而选出最优林分平均高估测模型。结...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借助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样地调查数据,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元乘幂模型、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估测林分平均高,分析与评价四种模型的精度,从而选出最优林分平均高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检验数据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1,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2.94%,多元乘幂模型R^(2)为0.87,rRMSE为11.24%,随机森林R?为0.87,rRMSE为11.02%,支持向量回归R²为0.89,rRMSE为10.75%。在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小尺度林分平均高度估算中,非参数模型的表现优于参数模型,支持向量回归精度最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精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激光雷达 多元线性回归 多元乘幂模型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