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unsteady viscous flow around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with propellers based on sliding mesh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富东 潘存云 韩艳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944-952,共9页
The flexible transmission shaft and wheel propeller are combined as the kinetic source equipment, which realizes the nmlti-motion modes of th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 such as vectored thruster and wheele... The flexible transmission shaft and wheel propeller are combined as the kinetic source equipment, which realizes the nmlti-motion modes of th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 such as vectored thruster and wheeled moveme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al principle between the hull and the wheel propellers while the AUV navigating in water,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numerically the unsteady viscous flow around AUV with propellers by using the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 shear-stress transport (SST) k-w model and pressure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 (PISO) algorithm based on sliding mesh. The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of AUV with propellers such as resistance, pressure and velocity are got, which reflect well the real ambient flow field of AUV with propellers. Then, the 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 (SIMPLE) algorithm is used to compute the steady viscous flow field of AUV hull and propellers, respectively.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shows that the numerical method has good accuracy in the prediction of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UV hull and wheel propellers is predict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y comparing the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such as resistance, pressure and velocity with those from integral computation and partial computation of the viscous flow around AUV with propellers,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reference to the shady on noise and vibration of AUV hull and propellers in real environment. It also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new AU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liding mesh wheel propelle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viscous flow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electric vehicle's following behavior and numerical tests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世春 赵倩 唐铁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378-4385,共8页
The micro modeling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its solution were investigated. A new car-following model for electric vehicle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car-following models. The impacts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The micro modeling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its solution were investigated. A new car-following model for electric vehicle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car-following models. The impacts of the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electricity were studied from the numerical perspective.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electricity will destroy the stability of uniform flow and produce some prominent queues and these traffic phenomena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itial headway,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adjacent charging stations and the number of charging stations. The above results can help traffic engineer to choose the position of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electric vehicle's driver to adjust his/her driving behavior in the traffic system with charging 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electricity following behavior uniform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Planning of Charging St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 Based on Quantum PSO Algorithm 被引量:9
3
作者 LIU Zifa ZHANG Wei WANG Zeli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I0006-I0006,共1页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粒子群算法 充电站 规划 优化 量子 能源 E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the NWPU20 Micro Air Vehicle 被引量:1
4
作者 Li Zhanke Song Bifeng Zhang Yafeng Zhang Wei Zhang Yizhe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421,共5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NWPU20 Micro Air Vehicle (MAV), which is the smallest that has, up to now, been developed in PR China. The miniaturization level in PR China makes smaller ...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NWPU20 Micro Air Vehicle (MAV), which is the smallest that has, up to now, been developed in PR China. The miniaturization level in PR China makes smaller MAV, in our opinion, not possible to implement. The NWPU20 is a 20-centimeter span, battery powered, fixed-wing aircraft with an off-the-shelf color video camera that can transmit live video back to the ground station. The on-board electronic subsystems are smallest and lightest among the commercial products, including an 8-gram wireless video camera, an 8-gram receiver, a 5-gram electronic speed controller (ESC), two 4.5-gram fully proportional radio frequency control servos, and the total mass of NWPU20 is less than 80 grams. An experimental model was fabricated and tested in the Low Turbulent Flow Wind Tunnel (LTFWT) a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NWPU) to research low Reynolds number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WPU20. The result of the wind tunnel test shows that stall angle of attack of NWPU20 can reach 30°,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aircrafts, and the maximum lift-to-drag ratio of NWPU20 can nearly reach 6 at the angle of attack of 10°, which can satisfy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NWPU20. A small-sized propulsion/torque test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propulsion and torque performances of the motor-propeller combination used in the NWPU20. A center of gravity (c.g.) testing apparatus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adjust the c.g. of the NWPU20 so that it has good longitudinal static stability and control. The NWPU20 prototype has undergone successfully flight tests many times; it flies at 32 kilometers per hour, with an endurance of 15 minutes, and a maximum communications range of 300 meters. With the color video camera, NWPU20 successfully transmits real-time video back to the ground station. The success of NWPU20 proves preliminarily that 20-centimeter span micro air vehicle is feasible and us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飞行器 空气动力学 风力流动 Reynolds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CACC汽车队列动态特性的混合交通流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秀建 黄菁菁 王曦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8-1399,共12页
为研究混入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汽车队列的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建模方法,区分人工驾驶车辆与CACC车辆跟驰策略,引入队列动态车间距与实际控制行为,构建具有固有动... 为研究混入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汽车队列的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建模方法,区分人工驾驶车辆与CACC车辆跟驰策略,引入队列动态车间距与实际控制行为,构建具有固有动态特性的混合交通流模型。该模型可以深入研究队形几何、跟驰控制策略、队列规模等队列特征对混合交通流特性的影响,以及队列的调整控制与交通流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在满足队列内稳定性与弦稳定性的条件下,增加汽车队列渗透率、减小车头时距可显著提升混合交通流的峰值流量;随队列规模增大,峰值流量呈现非线性变化,交通流波动增强,均匀性降低;相较于自适应巡航控制队列,CACC队列对交通流干扰的抑制能力更强,能更有效改善混合交通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智能汽车 汽车队列 元胞自动机 混合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混驾环境下交叉口自动驾驶车辆轨迹优化
6
作者 秦雅琴 刘小云 +3 位作者 刘拥华 张森 谢济铭 赵仕林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解决现有信号控制交叉口场景中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s,CAV)轨迹优化方法计算量大,模型难以求解,以及人机混驾冲突对CAV车辆轨迹产生的负面影响,构建两阶段异步轨迹优化模型,在给定信号时序和CAV已知周围车辆的轨... 为解决现有信号控制交叉口场景中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s,CAV)轨迹优化方法计算量大,模型难以求解,以及人机混驾冲突对CAV车辆轨迹产生的负面影响,构建两阶段异步轨迹优化模型,在给定信号时序和CAV已知周围车辆的轨迹信息的情况下对CAV纵向轨迹进行优化;采用滚动优化算法动态求解轨迹优化模型,在每个时间步长确定未来时域内的车辆最优轨迹,提高轨迹优化模型的求解速度;基于Matlab平台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协同优化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改善人工驾驶车辆和混合交通的运行性能,随着CAV渗透率的提高,自动驾驶车辆、人工驾驶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均呈下降趋势,且自动驾驶车辆数量越多,人工驾驶车辆在交叉口通行效率受益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自动驾驶车辆 交叉口 轨迹优化 混合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质交通流基本图的通行能力模型
7
作者 张文会 宋子文 +1 位作者 张超 张攀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394,共7页
为研究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的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特性,基于协同自适应控制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推导出考虑反应时间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首先,根据不同的跟驰模式确定异质交通流下的车辆比例;其次,基于推导出的异质交通... 为研究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的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特性,基于协同自适应控制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推导出考虑反应时间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首先,根据不同的跟驰模式确定异质交通流下的车辆比例;其次,基于推导出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解析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与通行能力之间的联系,并对模型中的影响参数做敏感性分析;最后,借助SUMO仿真软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密度下,提高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有利于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渗透率平均每增加20%,通行能力增加607.81辆/h;车头时距每减少0.1 s和自由流速度每增大5 m/s分别提高道路通行能力341.00和317.00辆/h,同时也说明反应时间的减少对通行能力提高有积极作用;当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增大时仿真数据点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它们都在理论曲线附近,仿真结果与理论曲线基本相符,证明了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行能力 交通工程 智能网联车辆 异质交通流 基本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电动汽车低碳需求响应机制研究
8
作者 张良 王殿彬 +3 位作者 戚佳金 尹淑淙 龙彦良 张超锐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3-24,共12页
传统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需求响应模式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电价激励为核心。从“电”视角展开,EV很难对实际碳排放变化做出响应。为此,综合考虑电网侧的碳排放水平、调峰需求与用户的充电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低... 传统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需求响应模式的相关研究通常以电价激励为核心。从“电”视角展开,EV很难对实际碳排放变化做出响应。为此,综合考虑电网侧的碳排放水平、调峰需求与用户的充电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低碳需求响应机制。该机制下,EV用户以时变区域碳排放因子为响应信号,实现“碳”视角用电调度优化。首先,对风光出力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并搭建EV的能量-功率边界模型。然后,构建面向EV分时、分域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并根据需求侧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动态碳排放因子的低碳需求响应机制模型。最后,将该机制应用于EV有序充放电策略,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机制可以有效减少配电网的碳排放、降低EV车主充电成本、平抑配电网的负荷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态碳排放因子 碳配额 车-网互动 碳排放流 削峰填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比拟理论的具有外伸式回收装置水下航行器流噪声分析
9
作者 杜晓旭 李瀚宇 刘鑫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针对水下航行器声导引回收方式中艇外搭载回收装置易受流噪声干扰、影响航行器声隐蔽性的问题,研究基于Lighthill声比拟理论,结合大涡模拟对艇外搭载式回收装置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回收导向罩形状坞舱的声压级频谱及指向特性,... 针对水下航行器声导引回收方式中艇外搭载回收装置易受流噪声干扰、影响航行器声隐蔽性的问题,研究基于Lighthill声比拟理论,结合大涡模拟对艇外搭载式回收装置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回收导向罩形状坞舱的声压级频谱及指向特性,分析航行器流域内不同位置的声压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伸式回收装置是航行器辐射噪声的主要声源,相比无附体水下航行器最大声压级高约50 dB,高声压级流噪声主要集中在中低频段;对于相同迎流截面积的回收坞舱,喇叭型导向罩相比于矩形型低约1.62 dB;计算结果可为降低水下航行器回收过程中的流噪声,提高水下航行器回收效率及声隐蔽性,及相关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行器水下回收 流噪声 声比拟理论 大涡模拟 流声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发事故下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机理研究
10
作者 张文会 施鑫涛 周舸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72,共12页
考虑当前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构成的人机混驾交通流将是未来交通的主要组成方式。为探索偶发事故下CAV类人行驶策略以及感知信息能力对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机理,改进KKW(Kerner-Kleno... 考虑当前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构成的人机混驾交通流将是未来交通的主要组成方式。为探索偶发事故下CAV类人行驶策略以及感知信息能力对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机理,改进KKW(Kerner-Klenov-Wolf)模型框架下的元胞自动机规则,引入考虑CAV类人行驶策略的同步因子,针对不同跟驰模式构建HDV和CAV跟驰规则;基于事故场景车辆换道需求,构建考虑中间车道选择意愿的HDV和CAV多车道自由换道策略,建立考虑换道压力的CAV强制换道规则,分析不同换道压力参数的敏感性;经过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不同交通量、CAV渗透率、CAV事故信息感知范围、CAV类人行驶策略对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V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偶发事故后交通流的拥堵,限制拥堵时空范围,且CAV渗透率由0增加到1时,低交通量的平均速度和平均流量分别提高11.74%和6.32%,提升程度低于中、高交通量;在渗透率大于0.4的中、高交通量情形下,随着CAV事故信息感知范围的增加,合流区的拥堵空间逐渐分散,交通效率得到提高;CAV类人行驶策略由激进型过渡到保守型的过程中,人机混驾交通流的流量逐渐降低,排队缓行范围扩大,交通拥堵逐渐恶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车道速度波动趋势逐渐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 偶发事故 元胞自动机 人机混驾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象因素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一修 肖仕武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199,共8页
天气对交通流量的影响显著,而交通流量状态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为了探究天气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气象因素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分析导致电动汽车... 天气对交通流量的影响显著,而交通流量状态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为了探究天气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气象因素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分析导致电动汽车高速行驶产生里程衰减的因素,建立能耗模型以分析高速行驶状态下电动汽车的能源补给需求;分析天气对交通流量的影响,基于能耗模型,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建立高速公路路网模型,采用交通起讫点分析法模拟电动汽车的行程轨迹,结合高速公路气象状况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预测。以某高速公路实际路网为算例,预测各种天气下服务区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分析天气对各服务区充电负荷的影响规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负荷预测 气象因素 能耗模型 交通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交通流的柔性互联配电网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佳晨 张沈习 +3 位作者 张璐 刘文亮 曹毅 梁宇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7,共14页
交通流的时空变化会导致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配电网电动汽车承载能力。为了精细化考虑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计及交通流的柔性互联配电网(FIDN)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智能软开关的灵活可调能力,以降低... 交通流的时空变化会导致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配电网电动汽车承载能力。为了精细化考虑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计及交通流的柔性互联配电网(FIDN)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智能软开关的灵活可调能力,以降低电动汽车规模化接入对配电网的冲击。首先,基于半动态交通流模型,综合考虑多种电动汽车接入模式,建立电动汽车调控模型;其次,计及交通流影响下的电动汽车调控措施,以能够承载的电动汽车数量最大为目标,提出考虑交通流的FIDN电动汽车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然后,通过二次凸包络松弛方法、大M法、二阶锥松弛方法等实现模型转化,并提出嵌套收紧松弛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减小松弛间隙;最后,在改进的标准算例及福建省某实际算例中进行测试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互联 配电网 电动汽车 承载能力 交通流 嵌套收紧松弛算法 智能软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提升队列规模的智能网联车辆编队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煦 马天行 +2 位作者 王天实 王健宇 陆化普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68,共11页
为深入研究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CAVs)队列规模对混合交通流的影响,本文以队列规模为划分依据,考虑队内间隙排序与队外相对位置,提出一种基于两阶段的智能网联车辆集聚编队策略。基于元胞自动机构建一种3... 为深入研究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CAVs)队列规模对混合交通流的影响,本文以队列规模为划分依据,考虑队内间隙排序与队外相对位置,提出一种基于两阶段的智能网联车辆集聚编队策略。基于元胞自动机构建一种3车道的高速公路运行场景,考虑CAVs渗透率和队列最大规模等因素,对比分析无编队自由混行和基于两阶段的CAVs编队策略下交通流通行能力、密度和CAVs队列的换道次数、行驶速度和安全性等。结果表明:相比于无编队自由混行,基于两阶段的编队策略在不同CAVs渗透率场景中提高通行能力约16.78%;在中等CAVs渗透率场景,两阶段编队策略能显著提高安全性,风险碰撞时间累计降低45.45%;此外,该编队策略存在临界规模,一阶段最大编队规模为6 veh,两阶段最大编队规模为14 ve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编队策略 元胞自动机 智能网联车辆 交通流 队列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底部流动分离对风阻的动态影响
14
作者 张倩文 徐磊 +1 位作者 王庆洋 徐胜金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0-919,共10页
本文对某量产电动汽车风阻和车底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Re_L=1.1×10~7时,车底部流动在尾部分离并向上卷曲形成展向大尺度涡。风阻系数脉动与平均值占比约为3.27%,这对乘坐舒适性及里程预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车体... 本文对某量产电动汽车风阻和车底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Re_L=1.1×10~7时,车底部流动在尾部分离并向上卷曲形成展向大尺度涡。风阻系数脉动与平均值占比约为3.27%,这对乘坐舒适性及里程预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车体背部、底部压力、近尾流中下部、整车气动阻力、车底中后护板近壁面压力以及车底分离流均存在12 Hz的特征频率,而车顶部及两侧的流动分离则无此特征频率,证明车底部的流动分离是引起风阻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底部流动 尾流 风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再入飞行器磁流体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罗仕超 杨彦广 +5 位作者 张志刚 柳军 吴里银 胡守超 孔小平 黄成扬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7-1060,共14页
针对磁流体动力学(MHD)控制技术在超高速再入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探讨。研究阐述了MHD技术在高焓再入流场控制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热防护、电磁通信及机载发电,并详细介绍了相关建模方法。通过分析热防护、电磁通讯及机... 针对磁流体动力学(MHD)控制技术在超高速再入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探讨。研究阐述了MHD技术在高焓再入流场控制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热防护、电磁通信及机载发电,并详细介绍了相关建模方法。通过分析热防护、电磁通讯及机载发电三方面的应用,揭示了MHD控制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高焓流场MHD控制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未来需拓展MHD控制手段在再入飞行器领域的应用场景,发展热电离等离子体与非平衡流场的全耦合计算模型及高效算法,并开展相关验证实验,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 磁流体动力学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的网联汽车-交叉口协同控制方法
16
作者 蒋贤才 李梦颖 梁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7,共15页
鉴于交通信号控制无法保证应急车辆(EMergency Vehicle, EMV)快速通行交叉口,且抢占式信号控制策略对社会车辆利益侵占严重的状况,本文基于动态公交专用道构建EMV在交叉口的空间优先通行权,提出一种网联交通环境下交叉口EMV借用冲突车... 鉴于交通信号控制无法保证应急车辆(EMergency Vehicle, EMV)快速通行交叉口,且抢占式信号控制策略对社会车辆利益侵占严重的状况,本文基于动态公交专用道构建EMV在交叉口的空间优先通行权,提出一种网联交通环境下交叉口EMV借用冲突车流绿灯时间通行的两层优化策略。上层利用网联汽车可诱导/轨迹可控的优势,以交叉口车均延误及预期车速达成度倒数的乘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网联汽车(Connected Vehicles, CVs)轨迹与信号配时的联合优化模型,优化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和CVs运行轨迹;下层基于优化后的信号配时,以EMV速度达成度为约束,决策协同的冲突车流及采取的绿灯借用策略。以相位绿灯时长和CVs加速度为决策变量,考虑交叉口相位间的冲突和车辆轨迹等约束条件,建立动态规划模型求解目标函数。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仅开展信号优化控制,借用通行策略能显著降低EMV在交叉口的行程时间;与抢占式信号控制策略相比,能极大改善社会车辆的利益侵占。研究显示,公交小时交通量是制约EMV快速通行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冲突车流绿时拆借 动态规划 网联汽车 应急车辆优先通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不同机头母线特征的尾流分析
17
作者 张溟睿 姜根柱 +1 位作者 王筱蓉 危昊翔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6,共6页
水下航行器的机头对于冲击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影响,机头母线特征对尾流结构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雷诺数1.0×10^(5)≤Re≤1.3×10^(5)和淹深比h/D=1、2范围内,对2种不同的机头弧面半径与机身半径... 水下航行器的机头对于冲击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影响,机头母线特征对尾流结构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雷诺数1.0×10^(5)≤Re≤1.3×10^(5)和淹深比h/D=1、2范围内,对2种不同的机头弧面半径与机身半径之比λ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加速度计和高速摄像机对水下航行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淹深比和机头设计对尾流特性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淹深比为1时,小比例机头尾流影响范围较小且流场更稳定。随着机体比例增加,尾流影响范围扩大,冲击载荷增加。当淹深比为2时,消除自由表面影响后,尾流流动特性受雷诺数影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航行器 母线特征 淹深比 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洪涝水流中车辆失稳阈值研究
18
作者 高丽军 陈韬 +2 位作者 李俊奇 李小静 王晓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目的】道路行泄通道是大排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障道路在发挥行泄通道作用时车辆的安全与稳定性,【方法】以典型轿车奥迪A4L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选取洪涝水流的流速与水深,采用VOF方法,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车辆... 【目的】道路行泄通道是大排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障道路在发挥行泄通道作用时车辆的安全与稳定性,【方法】以典型轿车奥迪A4L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选取洪涝水流的流速与水深,采用VOF方法,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车辆受到的水流作用力并分析车身附近的水流自由液面高度变化,揭示车辆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失稳机理。【结果】结果显示:车辆受到的水流阻力与浮力同时受到水深与流速的影响,阻力系数的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水流自由液面高度的剧烈变化显著影响车辆受到浮力的大小。【结论】结果表明:当流速小于1 m/s时,失稳水深阈值为0.4 m;当流速介于1 m/s和4.5 m/s之间,摩擦系数为0.25或0.35时对应的失稳水深阈值可分别用关于流速的三次函数来表达;当流速为4.5 m/s时,失稳水深阈值分别为0.24 m(μ=0.25)和0.27 m(μ=0.35);最不利失稳阈值曲线下方区域为安全区,2条曲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失稳风险区。研究成果可为道路行泄通道车辆失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水流 车辆稳定性 失稳阈值 水流作用力 CFD 数值模拟 洪水预报 城市内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车编队化对混合交通流排放抑制效益评价
19
作者 岳康博 田顺 邱兆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3,共12页
网联商用车的比例和规模会影响交通流的速度,进而影响路网车辆的整体排放.为了解决网联商用车编队对路网车辆整体减排影响缺少定量评价手段的问题,基于SUMO模型构建大尺度交通仿真,实现未来编队运输场景下的交通流整体减排量的量化.首先... 网联商用车的比例和规模会影响交通流的速度,进而影响路网车辆的整体排放.为了解决网联商用车编队对路网车辆整体减排影响缺少定量评价手段的问题,基于SUMO模型构建大尺度交通仿真,实现未来编队运输场景下的交通流整体减排量的量化.首先,对照实际高速路,在SUMO模型中建立大尺度高速公路仿真场景.其次,在SUMO和Python联合仿真环境下,设定各车型的跟驰模型、燃油消耗模型并采用MOVES软件计算排放.然后,以编队规模和渗透率为研究对象,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建立2~8辆商用车编队,仿真不同车队渗透率下的燃油消耗和排放.最后,提出在不同渗透率下针对目标路网的最优车队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车队平均瞬时燃油消耗量随车队规模增大而降低,但在车队规模为4、8辆时燃油消耗量最少,其随车队渗透率增加而增大;与基础场景相比,随车队渗透率增加、车队规模增大,商用车编队行驶的总路网最大能够减少22.25%燃油消耗、21.09%CO_(2)、16.91%HC、19.36%NO_(x)、15.23%PM_(2.5)、17.39%PM_(10)、26.06%CO,其排放物、燃油消耗量都随车队渗透率增加而减少,固定车队渗透率下,随车队规模增大而减少;总体上,随车队渗透率、车队规模增加,道路交通流的整体燃油消耗量、排放物排放量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混合交通流 商用车编队 碳排放 SUMO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阔叶树蒸腾耗水特性及单位面积耗水量估算
20
作者 张禹 赵雯昊 +3 位作者 乔沈启 王亚童 李会平 刘炳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为探究针阔叶树种单木蒸腾耗水规律,以河北省雄安新区主要造林树种针叶树油松和阔叶树楸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楸树(Catalpa bunge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监测,并调查样木的冠幅、胸径、冠... 为探究针阔叶树种单木蒸腾耗水规律,以河北省雄安新区主要造林树种针叶树油松和阔叶树楸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楸树(Catalpa bunge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监测,并调查样木的冠幅、胸径、冠高和冠幅投影面积等林木因子,分析林木耗水量与林木因子的相关性,将实测的林木因子与耗水量拟合,建立不同林木因子与林木耗水量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冠幅投影面积的油松和楸树的液流速率及耗水日变化过程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两个树种整体表现为冠幅投影面积越大,液流速率和耗水量越高,楸树的时均耗水量和日累计耗水量均高于油松。(2)两个树种的耗水量均与冠幅投影面积、冠幅、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冠幅投影面积与日累计耗水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较好的拟合效果,两树种的日累计耗水与冠幅投影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901,确定系数(R~2)分别为0.596、0.811;油松和楸树平均单位冠幅投影面积日累计耗水量分别为0.290 6、0.302 3 kg·m^(-2)·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楸树 液流速率 蒸腾耗水量 无人机技术 冠幅投影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