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对比
1
作者 杨俊英 张伟华 +1 位作者 张春玲 孙颖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 分析并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 目的 分析并对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NIPPV治疗)和观察组(给予HFNC治疗),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82.5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动脉血PH值、PaO_(2)水平以及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而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不仅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与肺功能,同时还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COPD Ⅱ型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
2
作者 龚瑶 吴畏 +1 位作者 何崎 张莉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8-92,97,共6页
目的探讨驱动压(DP)滴定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择期在全麻下行俯卧位脊柱手术的13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EP滴定组(V... 目的探讨驱动压(DP)滴定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择期在全麻下行俯卧位脊柱手术的13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EP滴定组(V_(T)=6 mL/kg,DP滴定PEEP,肺复张,n=46)、固定组(V_(T)=6 mL/kg,PEEP=5 cmH_(2)O,肺复张n=45)和常规组(V_(T)=8 mL/kg,无PEEP,无肺复张,n=46)。比较3组入室(T0)、插管后5 min(T1)、俯卧后5 min(T2)、手术1 h(T3)、拔管前(T4)、出室(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3组T1、T2、T3、T4呼吸力学指标;比较3组T0、T3、T4血气分析指标;比较3组T0、术后1 d(T6)、出院前(T7)炎症因子指标;比较3组术后30 d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3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纳入患者共发生PPCs 22例,其中PEEP滴定组6例、固定组5例、常规组11例。3组PPCs发生率、严重程度、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P滴定组T2、T4的PEEP水平低于T1(P<0.05)。与常规组相比,PEEP滴定组和固定组在T1、T2、T3、T4驱动压更低(P<0.01);在T3、T4动脉血CO_(2)分压较高,在T4氧合指数较高(P<0.05)。与常规组相比,PEEP滴定组C-反应蛋白在T6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驱动压滴定PEEP可降低老年脊柱手术患者驱动压,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氧合情况,但对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病变 脊柱手术 肺保护性通气 术后肺部并发症 驱动压 俯卧位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其动脉血气分析与心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蓉 颜志婷 吴超 《天津药学》 202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辅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其动脉血气分析、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4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辅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其动脉血气分析、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4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单用NIPPV,观察组采用NIPPV联合冻干rhBN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动脉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PaO_(2)、pH、S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LVEF、SV、CI均高于对照组,LVESD、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rhBNP联合NIPPV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 无创正压通气 动脉血气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双水平呼吸治疗系统的研制
4
作者 袁智颖 李明月 +3 位作者 单洁滢 王凯 叶继伦 张旭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5年第1期89-95,共7页
目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通常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该文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家用场景的无创双水平呼吸治疗系统,该系统具备单水平和双... 目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通常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该文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家用场景的无创双水平呼吸治疗系统,该系统具备单水平和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并引入了基于流量监测的吸气同步触发功能,以增强人机治疗的同步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预期,各通气模式能够正常运作,能够满足家用无创呼吸机的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无创呼吸机 双水平正压通气 同步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尤文光 邢月 +1 位作者 赵玉环 关凯棋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7期27-29,共3页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2月—2023年2月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南庄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2月—2023年2月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南庄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NIPP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咳痰评分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IPPV联合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减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交替疗法在急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丰毅 刘南枝 王婷花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交替疗法在急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8月鄱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交替疗法在急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8月鄱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急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分为HFNC组和NIPPV组,各30例,HFNC组采用HFNC呼吸支持治疗,NIPPV组予以NIPPV与HFNC交替疗法,对比治疗前、治疗3 d后两组血气指标、肺功能、呼吸动力学指标、血清指标,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结果:治疗3 d后,NIPPV组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气道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呼吸做功(Work of breathing,WOB)、单核细胞分布宽度(Monocyte distribution width,M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HFNC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HFNC组(P<0.05);NIPPV组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_(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最大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第1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predicted,FEV1%pred)均明显高于HFNC组(P<0.05)。结论:相较于HFNC治疗,NIPPV与HFNC交替疗法应用于急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急救中可显著改善血气指标与呼吸动力学指标,有助于肺功能恢复,同时减轻机体炎症与心肌损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促进预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PV HFNC 交替疗法 急重症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白奎 郭凤杰 秦国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51-455,共5页
目的 探究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8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通过随机及前... 目的 探究改良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8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通过随机及前瞻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评价不同通气方式在ARDS患者中的作用,其中A组52例接受改良式俯卧位通气,B组46例接受传统俯卧位通气。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俯卧位通气4 h后)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呼吸动力学指标[气道阻力、静态肺顺应性(Cst)]、氧合指数及腹腔压力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情况。结果 (1)A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B组,撤机成功率高于B组(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HR均较干预前上升,干预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两组Cst水平均较干预前上升且A组高于B组,干预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两组腹腔压力均较治疗前上升且A组低于B组,干预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7.69%(4/52)]低于B组[23.91%(11/46)](P<0.05);(6)随访3个月结果显示,A组病死率[23.08%(12/52)]低于B组[43.48%(20/46)](P<0.05)。结论 改良俯卧位通气对ARDS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及相关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且预后状况良好,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俯卧位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静态肺顺应性 氧合指数 腹腔压力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比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武亚梅 王晶 唐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对比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在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对比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在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4例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扩血管、利尿等治疗,对照组给予NPPV治疗,观察组给予HFNC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动脉氧分压(PaO_(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变化情况及2组比较的区别,应用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区别。随访28 d,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误吸、胃胀气等并发症发生率、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和NT-proBNP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PaO_(2)较前升高(P均<0.05),PaCO_(2)较前升高(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是(23.77±2.36)次/min、心率为(89.17±5.80)次/min、NT-proBNP为[13631.00(9997.25,16328.00)]pg/ml、PaO_(2)为(66.87±2.78)mmHg和PaCO_(2)为(37.06±2.56)mmHg,与对照组的(23.33±2.81)次/min、(87.69±5.02)次/min、[12517.00(9836.75,17742.00)]pg/ml、(67.74±2.67)mmHg和(37.07±1.93)mm Hg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调查问卷显示,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大于对照组[(3.35±0.69)分比(2.76±0.77)分,P=0.001],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10.41%比28.26%,P=0.028),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12.50%比10.86%)和病死率(10.41%比8.69%)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HFNC和NPPV在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HFNC并发症较较少,患者舒适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正压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慧志 曾广志 +1 位作者 梅林 陈海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6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氧分压(PO_(2))、血氧饱和度(S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O_(2)、SO_(2)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CO_(2)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最大肺活量(FVC)、FEV_(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_(1)、FVC、FEV_(1)/FV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肺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气末正压通气 俯卧位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小花 何凤珍 +1 位作者 刘雪 袁晓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47-451,共5页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伴有Ⅱ型呼吸衰竭(Ⅱ-R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80例AECOPD合并Ⅱ-RF患者,依据通气方式分为HFNC组及NIPPV组,各40例,对比...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伴有Ⅱ型呼吸衰竭(Ⅱ-R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80例AECOPD合并Ⅱ-RF患者,依据通气方式分为HFNC组及NIPPV组,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HFNC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NIPPV组(75.00%)(P<0.05);治疗后,与NIPPV组及治疗前相比,HFNC组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更高,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_(2))更低(P<0.05);治疗后HFNC组CRP、IL-6、WBC水平低于NIPPV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HFNC组MDA、MPO低于NIPPV组及治疗前,SOD高于NIPPV组及治疗前(P<0.05);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IPPV组(P<0.05)。结论 经HFNC治疗后可改善AECOPD合并Ⅱ-RF患者血气功能,减轻患者机体炎症状态,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促进患者病情较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期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力傲 张磊 +2 位作者 王梅英 李争俏 侯云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2期50-56,共7页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B组50例接受仰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分析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2组治疗0、12、24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及pH值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心率、MAP、呼吸频率、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aO_(2)、SpO_(2)、氧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入院0、12、24 h 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34,P<0.01)。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氧合指数等相关指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俯卧位 无创正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氧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俯卧位通气在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婷婷 姚娜 柳娟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通气对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取改良俯卧位通气。观察2组康复情况、俯卧位前后...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通气对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取改良俯卧位通气。观察2组康复情况、俯卧位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变异(SV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呼吸功能指标[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ydn)],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变化及压力性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俯卧位1、2、4、8、16 h时2组PaO_(2)、PaCO_(2)、SaO_(2)、氧合指数均较俯卧位前改善,俯卧位24、36 h时2组Pmean、Ppeak、Cydn均较俯卧位前改善,俯卧位24、36 h时血清NF-κB水平均较俯卧位前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2组组间、组内不同时点HR、MAP、SVV、SVI比较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行改良俯卧位通气可达到与常规俯卧位通气相近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提高氧合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及肺顺应性、减少炎症反应和压力性损伤事件,促进疾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改良俯卧位通气 清醒 压力性损伤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 气道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
13
作者 石利红 徐娜 张春民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AECOPD合...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对照组(予以无创正压通气,n=47)和观察组(予以经鼻高流量氧疗,n=49)。对比两组治疗疗效、通气状态[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炎性因子[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有效率为93.6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PaO_(2)、SaO_(2)水平均升高,IL-6、IL-10、TNF-α、PaCO_(2)水平下降,且观察组PaO_(2)、S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IL-6、IL-10、TNF-α、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无创正压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在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的治疗中展现出更理想的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并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经鼻高流量氧疗 AECOPD 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4
作者 蒋伟康 封启明 +1 位作者 黄佳倩 邵小平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1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构建胃肠功能紊乱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急诊ICU住院行NIPPV治...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构建胃肠功能紊乱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急诊ICU住院行NIPPV治疗的3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258例和验证集110例。根据患者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将患者分为胃肠功能正常组和紊乱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胃肠功能紊乱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NIPPV治疗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30.16%,其中以腹胀最为常见。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为年龄、糖尿病、管饲、NIPPV模式、胃泌素、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建模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9,预测临界值为168分,敏感度为66.2%,特异度为80.7%,Hosmer-Lemeshow检验χ~2=3.949,P=0.862。验证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7,敏感度为67.6%,特异度为86.8%,Hosmer-Lemeshow检验χ~2=7.092,P=0.527。校正曲线均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NIPPV治疗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风险预警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ICU医护人员识别胃肠功能紊乱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胃肠功能紊乱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气管插管及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在ERCP高龄患者中的可行性
15
作者 代彦文 侯铁柱 +4 位作者 代彦哲 朱燕 苏虹 王鹏程 张加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965-1969,共5页
目的 探讨俯卧位气管插管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术(ERCP)高龄患者中的可行性及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560例ERCP手术高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0例。观察组左侧俯卧,摆好体位后诱导... 目的 探讨俯卧位气管插管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术(ERCP)高龄患者中的可行性及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560例ERCP手术高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0例。观察组左侧俯卧,摆好体位后诱导插管。对照组仰卧位诱导插管,插管完成后调整为左侧俯卧位。全麻诱导后,可视喉镜下置入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记录张口度、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插管损伤、摆体位并发症和手术时间及诱导前、气管插管时、摆体位时、术中和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采用数字X线分析肺不张、气胸等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张口度、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插管损伤、手术时间、肺部并发症及诱导前、气管插管时、术中、术后的MAP、HP和PET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摆体位时MAP波动较小及摆体位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ERCP高龄患者俯卧位下气管插管是可行的,并发症少,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对高龄患者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气管插管 呼气末正压通气 高龄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本金 江智霞 +3 位作者 陈俊希 陈红艳 何利燕 李晓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氧合功能及俯卧位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试验组以凝胶体位... 目的探讨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氧合功能及俯卧位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试验组以凝胶体位垫辅助进行腹部悬空俯卧位通气,比较两组俯卧位通气前,通气4、8、12 h及通气后4 h的肺顺应性、氧合指标及俯卧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不同时间点试验组潮气量、平台压、肺顺应性、PaO_(2)、PaCO_(2)、SpO_(2)、氧合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处理效应均P<0.05);试验组眼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有利于改善中重度急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监护 俯卧位 机械通气 腹部悬空 肺顺应性 氧合功能 压力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呼吸暂停采取NC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慧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 分析早产儿呼吸暂停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NCPAP治疗组(37例)、单纯咖啡因治疗组(37例)、联合治疗组(36例)。单纯NCPAP治疗组使用单... 目的 分析早产儿呼吸暂停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NCPAP治疗组(37例)、单纯咖啡因治疗组(37例)、联合治疗组(36例)。单纯NCPAP治疗组使用单纯NCPAP治疗,单纯咖啡因治疗组使用单纯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NC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比三组患儿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指标、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发育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67.57%、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6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32.43%、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18.20±3.86)d、呼吸暂停时间(15.12±2.31)s/次短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24.69±5.67)d、(19.46±3.67)s/次和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24.78±5.58)d、(19.56±3.78)s/次,呼吸暂停次数(1.15±0.14)次/d少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2.32±0.46)次/d和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2.33±0.57)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0.27±3.30)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45.27±4.78)mm Hg、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45.38±4.89)mm Hg,动脉血氧分压(78.32±6.87)mm Hg、pH值(7.42±0.05)高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69.85±5.46)mm Hg、(7.38±0.03)和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69.85±5.47)mm Hg、(7.39±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运动评分(111.36±19.88)分、智力评分(113.68±18.53)分高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96.71±20.86)、(98.62±17.58)分和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96.82±20.98)、(98.71±17.4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潮气量(8.58±1.68)ml/kg、达峰容积比(37.59±1.68)%、达峰时间比(36.38±1.55)%、每分通气量(0.78±0.29)L/(min·kg)、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36.88±1.36)ml/s、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36.78±1.49)ml/s均高于单纯NCPAP治疗组的(7.64±1.08)ml/kg、(33.06±1.51)%、(33.56±1.37)%、(0.47±0.16)L/(min·kg)、(32.11±1.62)ml/s、(34.13±1.25)ml/s和单纯咖啡因治疗组的(7.53±1.14)ml/kg、(33.04±1.42)%、(33.57±1.48)%、(0.49±0.27)L/(min·kg)、(32.22±1.73)ml/s、(34.26±1.36)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呼吸暂停早产儿实施NC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可以改善患儿临床指标,促进患儿神经发育,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暂停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枸橼酸咖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梅英 董俊婵 +5 位作者 阳绪华 侯云生 贾丽君 付丽娜 张磊 王力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因呼吸困难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因呼吸困难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于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60 min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2组入院时及入院24 h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心功能及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B型脑钠肽(BNP)、血乳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率),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d)与入院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min)的相关性。结果入院24 h,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MAP以及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aO_(2)、SpO_(2)、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内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无创正压通气时间(d)和入院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min)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323,P=0.010)。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应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早期 平均动脉压 动脉血氧分压 B型脑钠肽 乳酸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气室降尘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京兆 苏慧冬 +3 位作者 闫振国 马文杰 熊帅 张宸毓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针对掘进巷道中的粉尘控制问题,传统的长压短抽通风降尘技术存在粉尘扩散区域大、风幕降尘技术存在射流孔易堵塞等弊端。以巴拉素煤矿综掘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了掘进作业过程中的粉尘运动数学模型,得出降低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的... 针对掘进巷道中的粉尘控制问题,传统的长压短抽通风降尘技术存在粉尘扩散区域大、风幕降尘技术存在射流孔易堵塞等弊端。以巴拉素煤矿综掘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了掘进作业过程中的粉尘运动数学模型,得出降低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的关键因素是控制掘进巷道风流场扰动范围及减小粉尘颗粒运动时间。以上述关键因素为依据,在风幕降尘的基础上开发了气室降尘技术,通过在正压风筒末端加装风袖,与风幕共同作用将粉尘封闭在气室区域内,再由负压风机抽出,以提高降尘效率。采用Fluent软件对长压短抽通风降尘、风幕降尘和气室降尘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并优化了气室降尘技术参数。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气室降尘技术时,综掘工作面人体呼吸带位置的粉尘浓度为350 mg/m^(3),较采用长压短抽通风降尘时的600 mg/m^(3)和风幕降尘时的480 mg/m^(3)大幅降低;气室降尘最优技术参数为正压风筒出风口距综掘工作面14 m、负压风筒末端直径0.6 m。在巴拉素煤矿2号煤2号回风大巷综掘工作面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气室降尘时,掘进巷道最低粉尘浓度为118 mg/m^(3),低于采用长压短抽通风降尘时的184 mg/m^(3)和风幕降尘时的156 mg/m^(3),且降尘效率较长压短抽通风降尘平均提高5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掘进巷道 粉尘防治 气室降尘 长压短抽通风降尘 风幕降尘 风袖 正压风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20
作者 周星 朱双燕 刘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控制性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血气指标、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值、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aCO_(2)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O_(2)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促进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