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6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bivalent fungi-resistant genes transformed soybean to Phytophthora sojae
1
作者 GUO Yushuang ZHANG Yanju +3 位作者 ZHU Yanming LIU Jia LI Jie BAI X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3期212-217,共6页
Soybe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edible oil and proteins in the world. However, it suffers from many kinds of fungal diseases which is a major limiting factor in soybean production. The fungal disease c... Soybe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edible oil and proteins in the world. However, it suffers from many kinds of fungal diseases which is a major limiting factor in soybean production. The fungal disease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breeding plant cultivars with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this study, the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sojae of five bivalent transgenic soybean lines was identified using the hypocotyls inoculation technique. The lines were the T2 of the transgenic soybean which were transformed with kidney bean chitinase gene and barley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 gene, and were positive by Southern Blot analysis. The resistance difference was studi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death percentage of transgenic soybean with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lines were more resistant to P sojae, whereas other on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These transgenic soybean lines with enhanced resistance to P sojae will be useful in soybean resistance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soybean kidney bean chitinase gene barley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 gene soybean Phytophora root ro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 (RGAs) Encoding NBS-LRR Proteins from Gossypium arboreum L.
2
作者 AZHAR Muhammad Tehseen BASHIR Aftab BRIDDON Rob W MANSOOR Shahid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2-,共1页
Plants have developed a complicated defense mechanism during evolution to resist the harmful pathogens they encountered.The mechanism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lant resistance(R)
关键词 NBS Encoding NBS-LRR Proteins from Gossypium arboreum L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 LRR R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daptive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sensor with flow pattern recognition capability 被引量:4
3
作者 WANG Pai LI Yang-bo +2 位作者 WANG Mei QIN Xue-bin LIU L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12-622,共11页
The all tradition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ERT) sensors have a static structure, which cannot satisfy the intelligent requirements for adaptive optimization to ERT sensors that is subject to flow pattern ch... The all tradition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ERT) sensors have a static structure, which cannot satisfy the intelligent requirements for adaptive optimization to ERT sensors that is subject to flow pattern changes during the real-time detection of two-phase flow.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an adaptive ERT sensor with a dynamic structure is proposed. The electrodes of the ERT sensor are arranged in an array structure, the flow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RT sensor design and accordingly an ERT flow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signal sparsity is proposed. This method uses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ignal to express the sampling voltage of the ERT system as a sparse combination and find its sparse solution to achieve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low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the sensor has an intelligent function of adaptively and dynamically adapting the sensor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real-time flow pattern chang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or can automatically identify four typical flow patterns: core flow, bubble flow, laminar flow and circulation flow with recognition rates of 91%, 93%, 90% and 88% respectively. For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the dynamically optimized senso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RT image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adaptive sensor sparse representation flow pattern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uper-Twisting滑模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涛 黄景春 +1 位作者 周行之 金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53,共9页
在无传感器控制宽调速范围内,传统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观测器算法在永磁同步电机中存在转子位置估计误差随速度变化而发生抖动的问题.为减小转子位置估计误差并提升电机调速控制性能,本文基于双曲函数提出一种改进的滑模观测器,并设... 在无传感器控制宽调速范围内,传统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观测器算法在永磁同步电机中存在转子位置估计误差随速度变化而发生抖动的问题.为减小转子位置估计误差并提升电机调速控制性能,本文基于双曲函数提出一种改进的滑模观测器,并设计定子电阻的在线辨识方案,同时开发扰动电压观测器以在线估计逆变器非线性引起的失真电压;最后,通过电机硬件在环实验测试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位置估计误差减小7.6%,速度估计精度提高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无传感器控制 改进super-twisting算法 定子电阻在线辨识 逆变器非线性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羊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娜 刘重阳 +4 位作者 张靖靖 玛丽雅其其格 珠娜 陆斌 海鹰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2-1359,共8页
【目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可引起山羊、绵羊和牛等动物发生肠毒血症,对反刍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D型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情况,为该地区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科... 【目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可引起山羊、绵羊和牛等动物发生肠毒血症,对反刍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D型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情况,为该地区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培养特性及革兰染色镜检对分离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毒素基因PCR扩增对可疑菌株进一步鉴定,并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分离菌耐药基因。【结果】分离菌在TSC培养基中长出黑色的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菌体粗短,成单个或双个排列的革兰阳性直杆菌,形态学及镜检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特点。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与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99%,鉴定该菌株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PCR检测扩增出cpa和etx基因,表明该菌株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新、庆大霉素等16种抗菌药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检出bla CTX-M、bla SHV、qnrA和aac(6′)-Ⅰb-cr 4种耐药基因,未检出bla TEM和qnrS 2种耐药基因。【结论】本试验成功从绵羊体内分离出1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存在多重耐药,该研究结果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绵羊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D型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定位研究
6
作者 叶青静 王荣青 +5 位作者 姚祝平 阮美颖 周国治 万红建 李志邈 程远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1、Solyc09g011580.2.1、Solyc09g011600.2.1和Solyc09g011630.2.1。获得1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颈腐根腐病 基因定位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质资源苗期田间耐直播性鉴定技术规程
7
作者 陈丽 马静 +5 位作者 韩冰 马洪文 马小定 刘炜 韩龙植 孙建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7-1060,共4页
作物田间耐直播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准确的表型鉴定是数量性状基因发掘和遗传基础研究的关键。在大田条件下进行水稻种质资源耐直播表型鉴定的方法一直是直播稻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多年田间稻种资源耐... 作物田间耐直播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准确的表型鉴定是数量性状基因发掘和遗传基础研究的关键。在大田条件下进行水稻种质资源耐直播表型鉴定的方法一直是直播稻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多年田间稻种资源耐直播性鉴定和研究基础上,对田间耐直播性鉴定体系进行探索优化,总结制定了包括一般要求、整地、备种、播种、施肥、水层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苗期群体耐直播性调查与评价等全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基本要求,为作物种质资源苗期田间耐直播性鉴定提供技术参考。该技术规程适用于西北地区每年春季(3月中旬-6月下旬)的田间苗期耐直播性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种资源 苗期 田间耐直播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柔性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粘弹性建模研究
8
作者 丁浩 刘显华 +2 位作者 王玺 白云峰 朱世根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4,共5页
基于柔性传感材料的传感单元虽具有灵敏度高、支持大变形等优点,但由于高聚物的粘弹性特性,导致迟滞、漂移较大,常无法应用于定量测量场景。针对一种织物基底柔性应变传感器展开研究,建立了可以有效描述其电阻松弛特性的二阶Zener并联力... 基于柔性传感材料的传感单元虽具有灵敏度高、支持大变形等优点,但由于高聚物的粘弹性特性,导致迟滞、漂移较大,常无法应用于定量测量场景。针对一种织物基底柔性应变传感器展开研究,建立了可以有效描述其电阻松弛特性的二阶Zener并联力-电学粘弹性模型;设计了拉伸和松弛实验,利用实验数据识别出模型参数。所确定模型在松弛情况下预测电阻变化与实测电阻符合较好,R^(2)在0.97以上,均方根误差小于0.55 kΩ。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力-电粘弹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该传感器的粘弹性特征,对未来基于模型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建立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传感器 粘弹性模型 电阻松弛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抗性烟草种质筛选
9
作者 申莉莉 张富强 +6 位作者 张万红 江连强 宫燕伟 刘东阳 刘艳华 沈广材 杨金广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危害云南和四川烟草生产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鉴定了云南保山隆阳和四川凉山盐源的烟草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结果显示:TSWV...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危害云南和四川烟草生产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鉴定了云南保山隆阳和四川凉山盐源的烟草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结果显示:TSWV保山和凉山分离物在分子进化上与多个云南烟草TSWV分离物同源性较高,序列相似性达99.43%。分离物引起的典型症状为不对称损伤,半边叶上出现点状密集坏死,顶部心叶变灰坏死,半侧茎秆环斑状凹陷坏死、其对应髓部变黑。在供试的24份烟草种质中,烤烟品种‘K326’‘NC89’‘G28’‘云烟85’‘云烟87’‘云烟105’‘云烟116’‘红大’‘中烟100’,抗TMV的N基因型野生烟黏毛烟草Nicotiana glutinosa和‘Samsun NN’,抗PVY的va基因型烟草‘VAM’,均对TSWV表现感病;野生烟花烟草N.alata高抗TSWV,且兼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抗病性 鉴定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LD05纯杂合植株的鉴定及抗性检测
10
作者 李文兰 侯辛未 +3 位作者 李燕 赵瑞君 孟昭东 岳润清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目的】在回交转育过程中利用分子检测手段将转基因玉米LD05目标性状准确快速导入育种常规自交系中,并明确LD05纯杂合株系和对照郑58在抗虫融合基因m2cryAb-vip3A表达水平、抗虫性和农艺性状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左右边界... 【目的】在回交转育过程中利用分子检测手段将转基因玉米LD05目标性状准确快速导入育种常规自交系中,并明确LD05纯杂合株系和对照郑58在抗虫融合基因m2cryAb-vip3A表达水平、抗虫性和农艺性状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左右边界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外源目的基因m2cryAb-vip3A在自交系中的纯杂合,利用RT-qPCR和ELISA开展m2cryAb-vip3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分析,并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接虫试验鉴定LD05纯杂合株系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黏虫和棉铃虫的抗性,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对LD05纯杂合株系和对照郑58在农艺性状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筛选优化鉴定,确定LC915+LC966为最优纯杂合鉴定引物。纯杂合株系中外源插入基因m2cryAb-vip3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存在差异,纯合株系中普遍高于杂合株系。室内生测结果显示,喂食LD05纯合株系和杂合株系心叶期叶片,玉米螟、草地贪夜蛾、黏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为高抗级别;田间接虫试验结果显示,LD05纯合株系和杂合株系在心叶期和花丝期对玉米螟、心叶期对黏虫、花丝期对棉铃虫的抗性等级均为高抗。农艺性状调查显示LD05纯合株系、杂合株系和对照郑58无差别。【结论】建立了基于普通PCR的LD05转化体中目的基因的纯杂合鉴定方法,明确外源目的基因m2cryAb-vip3A在LD05纯杂合株系中表达存在差异,但在抗虫性和农艺性状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cryAb-vip3A基因 纯杂合鉴定 抗虫性 转基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11
作者 韩用顺 杨鑫 +6 位作者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628,共14页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弱环节和热点之一。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和思茅-澜沧高速公路为例,结合亚洲象活动习性与道路干扰,基于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并从土地利用、地形、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干扰等方面构建综合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分级,并将生态廊道与道路的交点作为迁移阻碍点,将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部分生态源点的交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而构建亚洲象迁移廊道。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面积为1349.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9%,路域生境质量较好,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外,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思澜高速公路段,且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加,生态源地面积及其占比也相应增大,而一级生态用地、二级生态用地、非生态用地等三类生态用地类型的占比则都在减小;2)当距公路距离大于5 km时,生态源地面积达到了823.94 km^(2),占总面积的45.33%,说明云南热带雨林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对路域生态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周边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或者活动;3)路域生态综合阻力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公路聚集性,如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公路沿线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远离公路区域;4)识别出34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74.02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20条;5)提取出17个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和8个关键节点。研究建议在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建设野生动物通道、防象栅栏和诱导设施等,在关键节点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澡堂”,从而更好地维护亚洲象迁移廊道的完整性和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热带雨林区其他线性工程建设亚洲象迁移走廊建设和减少人象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路域生态源地识别 综合生态阻力面 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低调制深度和低功耗的自适应抗噪超高频RFID解调器设计
12
作者 王翊 陈冲 +1 位作者 许耀华 柏娜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目前RFID发展的主流,但是传统的RFID幅度调制(amplitude shift keying,简称ASK)解调器在应对低调制深度的射频输入信号时难以实现精准解调.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基于GJB7377... 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目前RFID发展的主流,但是传统的RFID幅度调制(amplitude shift keying,简称ASK)解调器在应对低调制深度的射频输入信号时难以实现精准解调.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基于GJB7377.1B标准系统的超高频RFID ASK解调器,设计了一个由包络检测、低通滤波、放大器和比较器组成的低功耗、自适应抗噪ASK解调器.与传统的RFID ASK解调器相比,使用了迟滞放大器来实现低调制深度下的精准解调,使用了偏置电路来降低功耗,并使用了迟滞单元来抗噪.经过测试和验证,该RFID ASK解调器可以在2.31%的最小调制深度下解调信号,其功耗仅为421.63 nW,且在射频信号(radio frequency,简称RF)加入噪声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精准解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调制深度 低功率 自适应抗噪 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酿酒酵母的筛选鉴定及其酿酒潜力研究
13
作者 李凯 李明轩 +3 位作者 商佳胤 张晓磊 王学智 吴春山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6-72,共7页
为丰富天津本土酿酒酵母资源,筛选出适宜酿造阳光玫瑰葡萄酒的优良本土酵母菌株,从天津葡萄产区的土壤、果实和叶片中分离菌株,通过纯化培养、菌落筛选、分子鉴定、耐受性试验、酒精发酵和产香能力试验等筛选菌株并研究其酿酒潜力。结... 为丰富天津本土酿酒酵母资源,筛选出适宜酿造阳光玫瑰葡萄酒的优良本土酵母菌株,从天津葡萄产区的土壤、果实和叶片中分离菌株,通过纯化培养、菌落筛选、分子鉴定、耐受性试验、酒精发酵和产香能力试验等筛选菌株并研究其酿酒潜力。结果显示:菌株Y26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该菌株可在酒精度为18%、pH值为2、含糖量为60%、温度为4℃条件下生长;和商业酵母菌株F33相比,菌株Y26启动发酵更快,发酵葡萄酒的干浸出物含量提高6.6%,甲醇含量降低12.0%,发酵葡萄酒的香气成分数量为56个,总量达到189.38 mg·L^(-1),分别高于对照菌株F33(54个、175.46 mg·L^(-1))。综上,酿酒酵母菌株Y26具有良好的抗胁迫能力和酿酒潜力,对特色葡萄酒的研发和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筛选鉴定 耐受性 葡萄酒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割煤循环智能检测的工作面来压判识方法
14
作者 罗香玉 康林星 +2 位作者 南添松 解盘石 伍永平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共6页
基于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进行工作面来压判识需解决2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海量的工作阻力数据中提取循环末阻力数据,二是如何有效利用提取出的循环末阻力数据对工作面是否来压实现有效判断。现有的循环末阻力提取方法大多依赖固定规则和... 基于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进行工作面来压判识需解决2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海量的工作阻力数据中提取循环末阻力数据,二是如何有效利用提取出的循环末阻力数据对工作面是否来压实现有效判断。现有的循环末阻力提取方法大多依赖固定规则和经验值参数,在复杂工作面环境下准确性低且适应性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割煤循环智能检测的工作面来压判识方法。将割煤循环检测转化为二分类问题,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割煤循环结束时刻进行智能检测,以自动判别割煤循环的结束时刻;在获取所有割煤循环结束时刻的基础上,提取各支架循环末阻力数据;通过数据融合生成能够反映工作面整体压力状态的单序列数据,并基于来压判定公式进行工作面来压判识。基于不连沟煤矿某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割煤循环检测的精确率、召回率、F_(1)分数分别为85.91%,81.84%,83.83%,来压判识的精确率、召回率、F_(1)分数分别为79.43%,78.76%,79.09%,均优于滑动窗口极值法和阈值法,在识别循环末阻力和工作面来压判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灾害防控 来压判识 割煤循环智能检测 支持向量机 循环末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有砟道床横向阻力智能感知研究
15
作者 陈春俊 林梦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50,共7页
传统的有砟道床横向阻力离线检测方法费时耗力且对轨道具有一定破坏性,研究道床横向阻力智能感知方法对提高铁路运维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一种融合多体动力学机理与机器学习建模的道床横向阻力智能感知方法。该方法精确表征... 传统的有砟道床横向阻力离线检测方法费时耗力且对轨道具有一定破坏性,研究道床横向阻力智能感知方法对提高铁路运维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一种融合多体动力学机理与机器学习建模的道床横向阻力智能感知方法。该方法精确表征动力稳定车-稳定装置-有砟轨道十一自由度横向耦合作用,采用基于RBF代理模型优化的参数辨识理论,结合现场试验数据,构建动力学参数与道床横向阻力端到端的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DNN)机器学习模型。通过机理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实现横向阻力实时感知。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道床横向阻力智能感知方法具有较好精度,感知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绝对值为2.13%~18.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稳定车 道床横向阻力 动力学模型 参数辨识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种质资源抗赤斑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龙珏臣 杜成章 +7 位作者 王萍 武云霞 张志良 邓豪 王强 李沅根 唐明双 张继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5,共8页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上蚕豆生产区的重要病害,我国蚕豆赤斑病主要危害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蚕豆产区,常造成严重产量损失。本研究对146个蚕豆种质资源连续3年进行了抗赤斑病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田间鉴定结果表明,146个参试...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上蚕豆生产区的重要病害,我国蚕豆赤斑病主要危害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蚕豆产区,常造成严重产量损失。本研究对146个蚕豆种质资源连续3年进行了抗赤斑病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田间鉴定结果表明,146个参试材料中有抗病(R)材料8个,分别是‘TC-1’‘YC-1’‘YC-2’‘YC-3’‘YC-4’‘通180501’‘通蚕鲜8号’和‘通20606’,中抗(MR)材料49个,感病(S)材料77个,高感(HS)材料12个。离体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46个参试材料中有中抗(MR)材料28个,感病(S)材料80个,高感(HS)材料38个。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有24个,可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开展蚕豆抗赤斑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赤斑病 田间鉴定 人工接种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3年1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逸文 王林焰 +12 位作者 陈豪琦 袁素娟 王芳 李柯 赵晓林 杨瑾 汪孝璊 任林荣 郑素娇 王晓莉 叶文武 郑小波 王源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3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和分析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实施9年(2015—2023年)以来收集的1 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病性。[方法]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代表性大豆疫霉菌株,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创伤接种法进行室内接种,根据制定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和分析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实施9年(2015—2023年)以来收集的1 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病性。[方法]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代表性大豆疫霉菌株,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创伤接种法进行室内接种,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判定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单菌株的抗感类型和对多菌株的综合抗性等级。[结果]供试大豆品种(系)对不同菌株表现抗病或中抗的比例为18.8%~96.7%,其中抗强毒力菌株PsJS2的品种(系)数量最少,仅167份。所有品种(系)的综合抗性等级平均值从2015年的1.9(中感以下)逐步上升到2023年的3.2(中抗以上),综合抗性为3~5级(中抗及以上)的品种(系)占比从32.6%上升至66.8%。综合抗性为4~5级(抗病至高抗)的357份品种(系)中,中作、冀豆、圣豆、中黄、安豆、邯豆、郑7个系列各有15份以上,综合抗性为5级(高抗)的105份品种(系)中,冀豆、中黄、周豆、中作、圣豆、安豆、邯豆、郑、徐豆、商豆、沧豆11个系列各有5份以上。[结论]2015—2023年每年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评价结果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选育与布局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品种 大豆疫霉 根腐病 抗性鉴定 大豆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调查搜集与豆象抗性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亮亮 黄宇宁 +8 位作者 薛仁风 陈天晓 曹榕 宋倩楠 王素华 葛维德 王丽侠 程须珍 陈红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针对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情况日趋严重的问题,对辽宁省14个市的36个区(县)开展了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抢救性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源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主要分布于辽... 针对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情况日趋严重的问题,对辽宁省14个市的36个区(县)开展了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抢救性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源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主要分布于辽中和辽东地区,尤其是在辽东沿海区域,而近缘野生种Vigna radiata var.sublobata和Vigna minima则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共搜集到262份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种质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导致辽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的主要原因;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在生长习性、茎秆、荚色和粒色等方面与栽培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angularis具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对搜集的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筛选出2份高抗豆象和1份抗豆象资源,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抗豆象小豆资源。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珍稀濒危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小豆抗豆象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小豆 近缘野生种 种质资源 调查搜集 豆象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砧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玉垚 宋春晖 +1 位作者 郑先波 白团辉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7-1086,共10页
优良砧木选用是苹果生长发育和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砧木不仅影响苹果的树形、抗逆性和适应性,还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我国是苹果属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拥有大量的抗性种质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苹果资源,对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 优良砧木选用是苹果生长发育和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砧木不仅影响苹果的树形、抗逆性和适应性,还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我国是苹果属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拥有大量的抗性种质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苹果资源,对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苹果砧木资源在非生物逆境(干旱、盐碱、寒害、涝害和缺素等)胁迫下的抗性评价以及矮化砧木选育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我国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苹果砧木的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砧木 抗逆性 矮化 评价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豆皮多酚制备、纯化、鉴定及抗油脂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立兰 王坤 +2 位作者 张友良 王若坤 左锋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0,共9页
为了探究紫花芸豆皮多酚的制备纯化工艺及抗油脂氧化作用,本研究以紫花芸豆皮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芸豆皮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利用HPD600大孔树脂对芸豆皮多酚粗提液进行了纯... 为了探究紫花芸豆皮多酚的制备纯化工艺及抗油脂氧化作用,本研究以紫花芸豆皮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芸豆皮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利用HPD600大孔树脂对芸豆皮多酚粗提液进行了纯化,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酚类物质组成;以过氧化值为指标利用Arrhenius方程建立花生油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1:60(g:mL)、提取次数4次为芸豆皮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此时芸豆皮多酚提取量为0.18±0.49 g/g;HPD600大孔树脂对紫花芸豆皮多酚的静态吸附容量、解吸率最大,适合分离纯化紫花芸豆皮多酚,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流速1.0 mL/min、洗脱剂乙醇浓度60%和洗脱流速1.0 mL/min,此时芸豆皮多酚纯度为54.68%±1.97%;芸豆皮中含有19种单体酚,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为425.952±7.652μg/g;添加芸豆皮多酚或抗氧化剂能有效延缓食用油过氧化值升高,通过模型推算多酚-维生素C复配的花生油在20℃条件下的货架期最长可达193.4 d,对照组货架期为150.3 d,与实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为8.7%,可准确预测该食用油的货架期。综上,芸豆皮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具有安全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潜在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豆皮 多酚 分离鉴定 抗油脂氧化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