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TWR的实证
1
作者 高原 田莉 +1 位作者 黄安 崔雨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25-3141,共17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区、省级行政区等多维度分析非粮化时空演化差异,采用GTWR模型探索水产养殖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25年来,全国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现象显著,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2)非粮化在110°E—120°E和20°N—30°N最为集中,东北、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区有较为显著的集聚区,其中长江中下游集聚区涉及的县市最多,范围最广。(3)从农业区尺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干流平原丘陵区的水产养殖非粮化在20年来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现象显著,25年来持续增长,到2015—2020年期间,占比达到80.2%;江苏省、湖北省、广东省和安徽省的水产养殖非粮化情况较为严重。(4)水产养殖非粮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耕地及农业发展情况和淡水养殖状况4个方面影响。高程为负向影响,人口、财政收支比的提升在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对非粮化有促进作用,耕地面积为正相关。耕地非农化在东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正影响,淡水养殖产量的增加会促进非粮化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水产养殖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耕地利用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区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及变化趋势预测——以北京市为例
2
作者 朱慧敏 徐强 +3 位作者 郑燕娜 崔杰 胡亚瑾 孟庆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6-1216,共11页
为探究大都市区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其耕地非粮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利用Stata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 为探究大都市区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其耕地非粮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利用Stata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并通过GM-ARIMA-BP组合模型预测2023-2035年非粮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的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利用转型明显,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在时间上,耕地非粮化程度由2010年的29.57%上涨到2020年的52.13%,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四周”扩散的态势,并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常住人口密度、到市中心的距离、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作用依次减弱。组合模型预测显示,北京市整体以及各区县的耕地非粮化程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北京市耕地非粮化受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影响,加大监管的同时需分类治理与管控,对保护大都市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全局空间自相关 GM-ARIMA-BP组合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3 位作者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空间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洪彬 王红红 +1 位作者 金子位 潘春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0-1431,共12页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10.2空间叠加分析,计算耕地非农化面积,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并探讨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耕地非农化总面积为2201.52 km^(2),耕地非农化率为7.11%。2)在空间分布上,耕地非农化的重心主要从辽中区向东北方向迁移至于洪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核密度最大值1657.3,主要在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附近;耕地非农化的次集中区域为新民市和昌图县,其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33.18和1018.49。3)在驱动因素上,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影响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户籍人口>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粮食产量>第二产业增加值,交互作用探测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综合来看,耕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挖掘农村居民点利用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治理耕地非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辽河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趋势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法威 吴潇竞 郭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态趋势,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提取安徽省1995—2020年耕地非农化数据,在县域尺度上,采取探索...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态趋势,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提取安徽省1995—2020年耕地非农化数据,在县域尺度上,采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运用MarKov链分析耕地非农化的动态演变趋势,为合理管控耕地非农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都市圈)重点发展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北部和南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性呈先减后增再减趋势,集聚效应逐渐减弱,冷热点区在空间上形成了“块状热点集群”和“点状冷点集群”。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水平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等级间不够稳定,易发生转移;等级转移基本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较少出现“跳跃式”转移;考虑空间因素后发现,相邻县区差异化的耕地非农化水平对本县区发生等级转移的概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空间溢出效应增强,维持原等级的概率越低,更易发生转移;等级转移的概率同时受空间滞后类型和初始等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演变 动态趋势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MARKOV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玉钱 彭双云 +2 位作者 吕铭皓 陈晓弟 郭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51,共13页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从时间上看,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前后由年均增加约6.88×10^(3)hm^(2)转变为年平均减少约2.66×10^(4)hm^(2),受政策、经济和城市化影响导致其变化最剧烈。从空间上看,耕地非农化集中分布于滇中城市群的中部、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区域间耕地非农化差异变小,空间格局趋于稳定。(3)滇中城市群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和草地,少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变化型耕地中有54.60%与草地相关,29.33%与林地相关,4.64%与建设用地相关,主要发生在滇中城市群的中部、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区域。(4)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高—高聚集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5)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社会经济中的农业人口、国有固定产投资和城市化率是耕地非农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18,0.11,0.10;而自然因素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在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和扩张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7,-0.15。[结论]研究结果揭示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路径及驱动机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滇中城市群的耕地保护和耕地布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变化轨迹分析 空间格局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测度及空间扩散路径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7
作者 李江涛 文兰娇 张安录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总体特征。(2)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最快的区域均集中于武汉市及黄石市下辖区县。(3)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非均衡程度有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非均衡程度最低。(4)2000—2020年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分级的重心集中分布于武汉市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江岸区以及鄂州市的鄂城区。(5)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方向为西北—东南—西北,其空间扩散路径整体呈现回旋状。该研究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在县域尺度耕地非农转换方向和均衡性的动态可视化,为协调土地非均衡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转换 空间非均衡 重心曲线 扩散路径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与等别转换的应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8
作者 张雅芹 孔胃 +3 位作者 杜芩 吴闯 楚储 于元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43-46,共4页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在2021年度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靶模型和指标赋分求和法2种等别转换方式将济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转换为等别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灰靶模型兼顾了耕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和耕地的粮食产能,...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在2021年度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靶模型和指标赋分求和法2种等别转换方式将济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转换为等别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灰靶模型兼顾了耕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和耕地的粮食产能,在赋权和评价过程更为客观、科学,转换后的等别成果更为合理,济南市质量较好的耕地主要位于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区以及沿黄地区,等别主要为3等和4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符合济南市实际情况;采用指标赋分求和法转换的等别整体较为合理,但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区域内部差异性较小。因此,改进的灰靶模型在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与等别衔接研究中应用性更强,转换成果可为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等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等别 成果转换 改进的灰靶模型 指标赋分求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平塘县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乐 王斌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84-88,94,共6页
基于平塘县2012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探究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平塘县现状耕地为30946.67 hm^(2),耕地“非粮... 基于平塘县2012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探究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平塘县现状耕地为30946.67 hm^(2),耕地“非粮化”面积为20046.68 hm^(2),耕地“非粮化”率为39.31%;中国天眼5 km范围内耕地“非粮化”率达到63.70%,远高于全县耕地“非粮化”率;(2)耕地“非粮化”变为林地的面积为17080.00 hm^(2),变为园地的面积为2826.66 hm^(2),两者共占耕地“非粮化”面积的99.30%;(3)随着耕地坡度增加,耕地质量降低,离居民点、道路、水源距离增加,耕地“非粮化”率均显著上升。耕地坡度、耕地质量、居民点距离、道路距离、水源距离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4、0.26、0.17、0.13、0.10,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达0.60,是引起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耕地非粮化 驱动因子 平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钱凤魁 王秋兵 +4 位作者 董婷婷 董秀茹 边振兴 贾树海 孙福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103,共4页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中国严格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即包括数量平衡又包括质量平衡。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辽宁省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测算,建立了耕地各等级之间...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中国严格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即包括数量平衡又包括质量平衡。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辽宁省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测算,建立了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应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各等级折算系数间的变化规律,二是要注意耕地各等级系数间的变化梯度,本研究最后提出在依据农用地等级折算系数进行补充耕地时,有必要建立所补充耕地的质量标准体系,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等级折算 占补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 被引量:59
11
作者 陈桂珅 张蕾娜 +1 位作者 程锋 郧文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9-43,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等级、稳定耕地布局、严格耕地占补。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基本农田 农用地分等 按等级折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5
12
作者 蔡运龙 汪涌 李玉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8,31,共9页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用地需求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非农化 逻辑斯蒂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平衡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高星 吴克宁 +3 位作者 郧文聚 唐程杰 许实 麻战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3-219,共7页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平衡测算方法,分析县域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测算至2020年实现数量平衡和数量质量平衡需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结果显示,满足耕地数量平衡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 083.37 hm2;满足数量质量并重平衡,最低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 083.37 hm2,最高需开发1 351.65 hm2。通过测算,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满足县域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的需要,但存在较大压力,尤以数量质量并重平衡为甚。因此,明晰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能力有利于合理安排新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等级 补偿 耕地后备资源 占补平衡 等级折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沅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及其贡献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仕超 魏朝富 李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12-319,共8页
为了指引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空配置,保障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从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出发,应用等级折算系数法,分别测算了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并借助分... 为了指引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空配置,保障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从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出发,应用等级折算系数法,分别测算了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并借助分层聚类法划分出单位新增耕地潜力区,阐明了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对区域新增耕地总潜力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重庆市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按等折算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耕地整理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中山区和渝东南低、中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开发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土地复垦单位潜力Ⅰ级区全部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Ⅱ级区集中在渝东南低、中山区和渝东北中山区。按等折算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既将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紧密与各区县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有利于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从数量到质量的真正落实,又削弱了各区县不同类型土地开发整理可整理面积本身存在的差异对新增耕地潜力测算结果的影响,分级结果更具实际意义,有利于从区域实际出发,高效地安排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项目启动时序及空间配置,获得资源优势的空间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分区 按等折算 新增耕地 贡献率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非农化趋势及其对碳收支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蒋冬梅 李效顺 +5 位作者 曲福田 严金明 汪云甲 张绍良 石晓平 何冠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9,共9页
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耕地非农化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和温室效应不断恶化。鉴于此,该文将耕地非农化与碳收支纳入统一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1996-2020年间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碳收支盈亏量。结果表... 伴随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耕地非农化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碳排放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和温室效应不断恶化。鉴于此,该文将耕地非农化与碳收支纳入统一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1996-2020年间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碳收支盈亏量。结果表明:1)整体分析判断,中国耕地非农化处于递增趋势且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并呈现耕地规模递减、建设用地递增状态。2)模拟结果显示,1996-2020年全国耕地由1.293×108hm2减少到1.204×108hm2,建设用地从2.407×107 hm2增加到3.073×107 hm2,并且耕地非农化碳汇量由7.90×108t减少到7.48×108 t,碳源量从9.34×109t增加到1.17×1010 t。3)区域比较发现,全国耕地非农化碳收支表现为碳源且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并且2020年东部地区碳支出量最大为5.029×109 t,西部次之为2.261×109 t,中部略小于西部为2.216×109 t,东北地区最小为1.084×10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排放控制 耕地非农化 碳汇量 碳源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宋戈 吴次芳 王杨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7,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以助于协调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耕地保护工作与未来经济运行相一致。研究方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Eviews4.1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以助于协调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耕地保护工作与未来经济运行相一致。研究方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Eviews4.1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与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并不一致,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须将城市化作为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非农化 GRANGER因果关系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国敏 卢珂 黄烈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7-145,共9页
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同为土地的社会化利用方式,二者的多功能价值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所以,在人类劳动的作用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的实质,是土地的多功能价值在其不同社会化利用方式及服务主体之间的相互转移或转化,并没有完全损失(... 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同为土地的社会化利用方式,二者的多功能价值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所以,在人类劳动的作用下,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的实质,是土地的多功能价值在其不同社会化利用方式及服务主体之间的相互转移或转化,并没有完全损失(甚至出现增值),也无需全部补偿。但是,由于人类对耕地多功能价值和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造成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存在缺陷,导致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出现重复评估或低估等问题,致使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的实践严重背离其客观真实,极大损伤相关利益主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最终使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缺憾而执行不力。为此,论文基于主体权益保护,采用文献研究和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从认识耕地及其转化的非耕地的多功能价值入手,分析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的客观真实,剖析现有耕地非农化价值补偿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以及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完善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基于耕地天然具有服务于宏观主体的公共物品属性,提出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分配所应坚持的服务主体原则、生存发展原则和监管使用原则,并构建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的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阐释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并不完全等于耕地多功能价值,阐明主体权益下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重构的意义,以强化各耕地保护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保障耕地非农化主体价值损失补偿及分配的公平性,激发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主体价值损失补偿 主体权益 耕地多功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对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张俊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2,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加强。研究结论:收入差距使耕地库兹涅茨曲线转折阈值提高,且滞后到达。因此,以社会整体福利提高为目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耕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耕地非农化 库兹涅茨曲线 计量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郧文聚 张蕾娜 +2 位作者 陈桂珅 苏强 程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8-63,共6页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为占补平衡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际调查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确实存在"占优补劣"现象,按等折算可以作为全国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科学有效...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为占补平衡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际调查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确实存在"占优补劣"现象,按等折算可以作为全国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结论:为加强中国国土资源管理,出台按等折算进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相关政策显得日益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占补平衡 按等折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效应及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涛 戴全厚 +2 位作者 吴秀芹 董亚辉 邓伊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74,共4页
土壤养分是植被恢复生长的物质基础,文章以六盘水钟山区老鹰山镇不同年限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中度石漠化地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其土壤养分演变动态进行测定分析,并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 土壤养分是植被恢复生长的物质基础,文章以六盘水钟山区老鹰山镇不同年限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中度石漠化地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其土壤养分演变动态进行测定分析,并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坡耕地退耕还林后,退耕坡耕地土壤养分指数较对照中度石漠化参照地高出6~14倍,土壤养分与中度石漠化对照地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随退耕还林年限的递增总体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退耕还林 柳杉林 土壤养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