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7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ristine and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 reinforced metallic glass composites:A molecular dynamics approach
1
作者 Sumit Sharma S.K.Tiwari Sagar Shaky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34-244,共11页
This work uses the molecular dynamics approach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CNTs)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64Zr36 metallic glass(MG).Three types of functional groups,carboxylic... This work uses the molecular dynamics approach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CNTs)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64Zr36 metallic glass(MG).Three types of functional groups,carboxylic,vinyl and ester were used.The effect of CNT volume fraction(Vf)and the number of functional groups attached to CNT,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NT-MG composites was analysed using Biovia Materials Studio.At lower values of Vf(from 0 to 5%),the percentage increase in Young’s modulus was approximately 66%.As the value of Vf was increased further(from 5 to 12%),the rate of increase in Young’s modulus was reduced to 16%.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found to increase from 1.52 W/mK at Vf?0%to 5.88 W/mK at Vf?12%,thus giving an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286%.Functionalization of SWCNT reduce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WCNT-MG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Carbon nanotube Metallic glas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rmal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on dynamic response of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被引量:5
2
作者 WEN Min-jie TIAN Yi +2 位作者 WU Wen-bing WANG Kui-hua XIONG Hou-r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823-1839,共17页
Porous materials can be found in a variety of geo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The existence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would result in a significa... Porous materials can be found in a variety of geo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The existence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would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t the interface.An attempt is made to study the thermo-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dynamic response of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with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nd elastic wave impedance.The corresponding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under a harmonic thermal load are derived by the operator decomposition method,and their rationality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existing solutions.The influences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and porosity ratio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Outcomes disclose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the displacement,pore water pressure and stress decrease gradually,and the temperature jump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response bilayered saturated porous strata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generalized thermoelastic theory elastic wave imped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脉南北麓暴雨触发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武麦凤 乔舒婷 +1 位作者 郭大梅 任小同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0,共13页
采用实况气象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21-22日同时发生在秦岭南北麓的强等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秦岭南北麓暴雨触发条件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采用实况气象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21-22日同时发生在秦岭南北麓的强等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秦岭南北麓暴雨触发条件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秦岭北麓流场上,西风带系统在秦岭特殊地形作用下,对流层低层形成中尺度气旋性环流,通过热力作用触发暴雨,对流性降水持续时间短,强度小;湿斜压性增强是秦岭北麓暴雨开始的一个信号,当湿斜压性减弱以及中层比湿减小时,降水结束。对秦岭南麓而言,地形作用下对流层低层流场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暴雨;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低层大气,与中低层入侵的冷空气共同构建对流不稳定结构,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强和持续;对流云团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迅速组织化合并发展,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对流强度大,对流层结深厚,小时雨强大;中低层冷空气的入侵和扩散到地面的时间分别与秦岭南麓强降水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形 暴雨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HMX热分解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芳 贾方硕 +3 位作者 陈瑶 李天浩 郭国琦 董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本文采用ReaxFF-lg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奥克托金(HMX)在六种不同温度下的初始反应热分解过程,验证了ReaxFF-lg势函数对HMX体系的适用性,计算了不同温度下HMX体系势能、总物种演化趋势、初始反应产物以及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ReaxFF-lg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奥克托金(HMX)在六种不同温度下的初始反应热分解过程,验证了ReaxFF-lg势函数对HMX体系的适用性,计算了不同温度下HMX体系势能、总物种演化趋势、初始反应产物以及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结果表明,HMX热分解过程主要有三种初始分解机理:N-NO_(2)键的断裂,HONO的解离和主环上C-N键的断裂,计算得到的初始分解阶段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ln(A),与实验值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X 反应分子动力学(RMD) ReaxFF-lg 热分解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的街区夏季风、热环境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培峰 贾贝贝 +1 位作者 高羽佳 程征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了分析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热环境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街区建筑格局改善城市风、热环境质量,构建3种建筑高度、4种布局形式下街区的建筑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模拟12种建筑格局条件下街区夏季的风、热环境,选用风速、温度... 为了分析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热环境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街区建筑格局改善城市风、热环境质量,构建3种建筑高度、4种布局形式下街区的建筑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模拟12种建筑格局条件下街区夏季的风、热环境,选用风速、温度、舒适指数等分析街区高度为1.5 m处的风、热环境特征;以山东省青岛市某街区为例,模拟并优化街区夏季高度为1.5 m处的风、热环境。结果表明:行列式布局街区的风场、温度场与舒适指数分布均匀,舒适区面积比最大,平均温度、高温区面积比和舒适指数较小,风、热环境质量最佳;围合式布局街区的静风区面积比、温度与舒适指数高值区面积较大,风、热环境质量最差;建筑高度与布局形式对街区风、热环境影响显著;随着街区建筑高度的增大,风、热环境质量劣化;多层建筑街区风场、温度与舒适指数分布均匀,通风效率较高,热量容易扩散,风、热环境质量最佳;高层建筑街区风速与风影区面积较大,热量扩散困难,风、热环境质量较差;通过调整建筑布局形式、体型、拆除部分建筑等优化措施能有效改善街区的风、热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气候 建筑高度 布局形式 计算流体力学 风环境 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凹陷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干酪根热模拟实验
6
作者 张成富 齐真真 +1 位作者 吴早平 王世红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42,共7页
为了评价查干凹陷深层巴音戈壁组勘探潜力,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进行热模拟实验,获得生烃动力学参数,并结合热史、地温场等,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分析生烃史,建立了查干凹陷生烃模型,评价了巴音戈壁组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巴二段... 为了评价查干凹陷深层巴音戈壁组勘探潜力,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进行热模拟实验,获得生烃动力学参数,并结合热史、地温场等,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分析生烃史,建立了查干凹陷生烃模型,评价了巴音戈壁组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巴二段烃源岩Ⅱ2型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活化能介于44~54 kcal/mol(1 kcal/mol=4.184 kJ/mol),活化能主峰为49 kcal/mol,最高油产率为153.3 mg/g。2)生成气态烃的活化能分布范围较宽,介于49~66 kcal/mol,活化能主峰为57 kcal/mol,最高气产率为47.8 mg/g,表明该套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3)根据热模拟实验烃类产率的变化特征,将干酪根生烃演化过程主要划分为3个阶段:0.43%≤R_(o)(镜质组反射率)<1.05%时,为热解生油阶段,其中R_(o)=0.90%时,达到生油高峰,油大量生成,总烃产率达284.1 mg/g;1.05%≤R_(o)<2.18%时,为油裂解生气阶段,液态烃产率减小,气态烃产率迅速增加,油大量裂解成湿气;R_(o)≥2.18%时,为气态烃裂解阶段,液态烃产率迅速减小,重烃气裂解生成CH4。文中进一步指出,R_(o)>1.00%(深度大于3000 m)时,洼陷带巴音戈壁组可作为下步自生自储油气藏及页岩油的重点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热模拟 生烃动力学 巴音戈壁组 查干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掺杂协同等离子体氟化改性纤维素绝缘纸
7
作者 姜楠 李志阳 +2 位作者 孙新怡 秦亮 李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60-3269,I0033,共11页
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容量电力传输需求的不断增加,绝缘纸在极端环境下的电气性能、机械强度及热稳定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该文提出纳米SiO_(2)粒子掺杂与等离子体氟化协同改性策略,系统研究协同改性前后绝缘纸的电气... 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容量电力传输需求的不断增加,绝缘纸在极端环境下的电气性能、机械强度及热稳定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该文提出纳米SiO_(2)粒子掺杂与等离子体氟化协同改性策略,系统研究协同改性前后绝缘纸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疏水性能及热老化性能的演变规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表征氟化处理后绝缘纸表面形貌与元素分布变化。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纳米粒子掺杂和含氟基团介质的协同增强机制。结果表明:纳米SiO_(2)粒子掺杂协同等离子体氟化改性可有效限制载流子的运动,显著提升了绝缘纸的绝缘性能。与未改性相比,绝缘纸的击穿场强和体积电阻率分别提高109.2%和134.9%。协同改性处理后,绝缘纸表面接枝了大量含氟基团,显著提升其表面疏水性;同时,含氟基团与纳米SiO_(2)间形成的氢键强化了纳米SiO_(2)与绝缘纸的桥接作用,进而可有效提升绝缘纸的热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掺杂 等离子体氟化 绝缘性能 热老化性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多重蒸气冷却屏的液氢储罐绝热性能的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
8
作者 李科 谢昊琳 文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17-4227,共11页
利用MATLAB构建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的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分析了VCS无量纲位置l_(d)、VCS中质量流量m_(vcs)和VCS开启时刻topen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休眠期是储罐从初始压力到达设定终止压力的时长,由无量纲的休眠期延... 利用MATLAB构建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的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分析了VCS无量纲位置l_(d)、VCS中质量流量m_(vcs)和VCS开启时刻topen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休眠期是储罐从初始压力到达设定终止压力的时长,由无量纲的休眠期延长因子λ_(d)表征。定义λ_(c)和td,分别表示VCS消耗的氢气质量和VCS开启的持续时间;引入多目标遗传算法在高维输入参数空间中搜索优化的(m_(vcs),t_(open),t_(d),l_(d)),使λ_(c)和λ_(d)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获得的一系列优化点(λ_(c),λ_(d))构成了帕累托前沿。帕累托前沿可拟合为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其斜率决定了固定λ_(c)条件下λ_(d)的理论极限,表征在给定VCS消耗氢气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的理论最长休眠期。当采用三重蒸气冷却屏(TVCS)时,将高维输入参数空间中三个优化点(m_(vcs),t_(open),t_(d),l_(d))对应的(λ_(c),λ_(d))与初始点对应的(λ_(c),λ_(d))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点1、2和3对应的λ_(c)分别减少了5.57%、18.60%和31.57%,而λ_(d)分别提高了64.57%、42.60%和20.25%;说明通过优化输入参数,在VCS消耗氢气量减少的情况下休眠期反而延长了。研究可为VCS中冷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液氢高效储存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仿真 数学模拟 优化设计 绝热 液氢储罐 帕累托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母机正向设计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传海 宋晋奇 +4 位作者 刘志峰 郭劲言 赵永胜 刘洪强 王军见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0,共10页
工业母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国家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端机床装备的研发主要采用跟随仿制策略,导致所研制产品在功能和性能上不及仿制对象,因此同期国产机床装备远落后于国际先进产品。为满足... 工业母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国家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端机床装备的研发主要采用跟随仿制策略,导致所研制产品在功能和性能上不及仿制对象,因此同期国产机床装备远落后于国际先进产品。为满足机床装备向高端化、自主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须开展机床正向设计技术研究,系统性地指导机床的结构优化与创新,突破传统设计方法中“试错迭代”的局限,实现机床性能设计的自主可控。从工业母机运动链设计、静动刚度设计、热平衡设计、机电耦合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等方面,综述有关工业母机正向设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指出正向设计技术存在的不足,并展望工业母机正向设计技术的发展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母机 运动链设计 静动刚度设计 热平衡设计 机电耦合设计 几何精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反馈的高速开关阀变电压驱动控制方法研究
10
作者 田祖织 凡镕瑞 +2 位作者 郭阳阳 徐纯洁 谢方伟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3,共13页
良好的动态特性是高速开关阀流量精确控制的关键,然而现有的高速开关阀驱动控制策略忽略了变电压激励产生的温升对高速开关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为了改善高速开关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提高其工作可靠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反馈的高... 良好的动态特性是高速开关阀流量精确控制的关键,然而现有的高速开关阀驱动控制策略忽略了变电压激励产生的温升对高速开关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为了改善高速开关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提高其工作可靠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反馈的高速开关阀变电压驱动控制方法。首先,基于Maxwell和Thermal建立了高速开关阀电磁热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线圈匝数、驱动电压和环境温度对线圈温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驱动电压会引起线圈温升加剧;其次,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变化对高速开关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开启滞后时间增加,关闭滞后时间减小,基于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温度反馈的变电压驱动控制策略,并在Simplorer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搭建了高速开关阀性能测试台,对比分析了单电压控制和变电压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变电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单电压控制,基于温度反馈的变电压控制策略下,高速开关阀的关闭滞后时间缩短了5.55 ms,线圈的稳态温度降低了24.5℃,有效改善了高速开关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并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开关阀 电磁热耦合 温度反馈 变电压驱动控制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火联合发电系统日前-日内两阶段协同优化调度
11
作者 叶林 张步昇 +3 位作者 郭凯蕾 裴铭 夏雪 谢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27-2539,I0007,共14页
风火联合发电系统协同调度过程受风电不确定性和风火协同特性的影响显著。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风电不确定集鲁棒优化的风火联合发电系统日前-日内两阶段协同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建立日前-日内两阶段风火协同调度模型,构建基于“... 风火联合发电系统协同调度过程受风电不确定性和风火协同特性的影响显著。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风电不确定集鲁棒优化的风火联合发电系统日前-日内两阶段协同优化调度方法。首先,建立日前-日内两阶段风火协同调度模型,构建基于“闭环反馈型”数据驱动鲁棒优化的风电不确定集合;其次,提出考虑改进风电功率历史预测误差不确定集的风火协同鲁棒调度方法,实现日前-日内两阶段风、火协同调度计划的动态随机筛选;然后,采用鲁棒对偶理论将不确定调度模型进行转换,并基于反馈流松弛和有效不确定域空间辨识约束的改进分支定界法对转换后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在IEEE-39节点系统上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风火打捆调度模式,所提方法更好地提升风火协同调度能力和经济效益,有效促进风电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火协同调度 风电不确定集 鲁棒优化 改进分支定界法 动态潮流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序电流突变下基于动态热能模型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案
12
作者 李振兴 安喆 +3 位作者 朱益 胡聪 翁汉琍 李振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6-38,共13页
针对发电机常规负序电流反时限保护无法准确刻画负序电流突变后保护动作时间问题,提出一种适应负序电流突变的基于动态热能模型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新能源控制的发电机机端负序抑制策略以及在送出线路非全相期间... 针对发电机常规负序电流反时限保护无法准确刻画负序电流突变后保护动作时间问题,提出一种适应负序电流突变的基于动态热能模型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新能源控制的发电机机端负序抑制策略以及在送出线路非全相期间的负序电流变化关系,提出应对负序电流三阶段变化的反时限保护动作方案。然后,考虑非周期分量发热、对流辐射散热,基于实时测量负序电流构建反映转子温度的动态热能模型。最后,将此模型融入负序反时限保护,利用定、转子稳态运行温度和预设负序电流刻画反时限保护动作曲线,并提出以输入实时负序电流推算转子温度为基础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动态热能模型能精确刻画转子温度,基于此提出的保护曲线刻画、修正方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序反时限保护 负序电流突变 动态热能模型 保护曲线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高背压改造机组动态特性的厂级负荷分配
13
作者 章艳 李佳丽 +4 位作者 张莹 苏子航 陈筑 韩旭 吕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3-652,共10页
探讨湿冷高背压改造机组热网质-量并调时的动态电热运行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热电厂优化运行.利用Eb-silon对亚临界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进行仿真建模.通过变工况计算,分析纯背压、抽背2种典型工况下主蒸汽质量流量、抽汽质量流量对电-热关... 探讨湿冷高背压改造机组热网质-量并调时的动态电热运行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热电厂优化运行.利用Eb-silon对亚临界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进行仿真建模.通过变工况计算,分析纯背压、抽背2种典型工况下主蒸汽质量流量、抽汽质量流量对电-热关系的影响,从而明确机组电-热可行运行区间.针对机组实际运行时主要采用纯背压工况运行的现状,探究并量化热网质-量并调时的循环水质量流量与循环水入口温度变化对电-热关系斜率以及电热运行范围的影响,为电厂的精细化运行提供模型工具.基于实际热电厂运行数据校验上述模型的可靠性,并探讨考虑机组动态特性对厂级负荷分配的节煤效果.算例结果表明,当湿冷高背压机组协同抽凝机组共同参与厂级负荷分配时,考虑动态特性的可行域模型相比于传统线性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映射实际机组的电热关系,350MW机组在相同供热功率下,发电功率的变化范围扩大约2.37~4.24MW,负荷分配结果的经济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厂级负荷分配 高背压改造机组 动态电热特性 可行运行区间 精细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4
作者 李亚莎 田泽 +3 位作者 王璐敏 庞梦昊 曾跃凯 赵光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分析改性后PDMS热力学性能的提升。模拟结果表明,在PDMS中掺杂石墨烯或在石墨烯表面接枝KH550后再与PDMS混合,均能改善PDMS热导率、玻璃化转变温度、自由体积、均方位移及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和结合能等热力学性能。在含水模型中,接枝密度为6%和12%的表面接枝KH550石墨烯改性PDMS相较于纯PDMS 250 K热导率分别提高25.6%和21.6%,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提高70 K和77 K。对比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的含水与不含水的模型可知,水分子能够提高均方位移,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减小自由体积,同时水分子扩散系数及结合能随温度与接枝密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减少冰闪电压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研发输电线路融冰、疏水性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硅烷偶联剂 KH550 热导率 扩散系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泵动静压混合式密封端面变形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郑娆 张江腾 +4 位作者 刘志远 刘安 陈凯放 胡鼎国 李双喜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14,共14页
动静压混合式气体隔离密封以其抗干扰能力强、耗气量低、工况范围宽的特性,成为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隔离密封的新发展方向。考虑动静压混合密封实际运行中复杂工况的影响,建立了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探究了不同供气压力、气膜厚... 动静压混合式气体隔离密封以其抗干扰能力强、耗气量低、工况范围宽的特性,成为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隔离密封的新发展方向。考虑动静压混合密封实际运行中复杂工况的影响,建立了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探究了不同供气压力、气膜厚度及工作转速下密封端面变形和密封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动压效应的引入显著拓宽了密封的工作范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密封端面相对变形量,使密封组合变形量仅占端面平均气膜厚度的7%,还使密封在4μm的小气膜厚度具备了最大的开启力和气膜刚度,从而提升了密封装置在高转速、低压力及小气膜厚度等极端工况下的运转稳定性;此外,隔离气耗气量主要受到工况压力变化的影响,密封在低压力工况下运行时可大大减小耗气量。试验结果表明,密封耗气量与仿真值高度吻合,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密封均保持了非接触的稳定运转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涡轮泵 动静压混合密封 流固热耦合 端面变形 密封性能 耗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强辐射双扰动下热阻与热惰性指标对外墙动态热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张率 卫强 +3 位作者 刘衍 杨柳 朱轶韵 李哲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64-771,共8页
针对太阳能富集区建筑外墙在低温强辐射双热扰下表现的动态传热特性,为高效优化保温设计,以拉萨地区为例,利用动态传热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热阻与热惰性指标的变化对复合外墙热响应特性的影响,构建三者之间的Poly2D、LogNormal2D与Plane函... 针对太阳能富集区建筑外墙在低温强辐射双热扰下表现的动态传热特性,为高效优化保温设计,以拉萨地区为例,利用动态传热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热阻与热惰性指标的变化对复合外墙热响应特性的影响,构建三者之间的Poly2D、LogNormal2D与Plane函数关系式,揭示南、北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在热阻与热惰性指标综合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该规律提出墙体热阻最小值和热惰性指标的匹配关系建议,为太阳能富集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化设计提供快速便捷的参数优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分析 太阳能 保温 蓄热 热工性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黄姜热泵干燥机干燥室热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宏彬 陈锶钦 +3 位作者 胡书旭 王雷 肖波 王本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38,145,共7页
黄姜热泵干燥机在干燥过程中存在热流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干燥后的物料品质不均匀,同时局部风速和温度过低使每批次的干燥时间增加,导致干燥效率低。为提高干燥物料品质均匀性和干燥效率,需要改善黄姜热泵干燥机的热流场均匀性。通... 黄姜热泵干燥机在干燥过程中存在热流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使得干燥后的物料品质不均匀,同时局部风速和温度过低使每批次的干燥时间增加,导致干燥效率低。为提高干燥物料品质均匀性和干燥效率,需要改善黄姜热泵干燥机的热流场均匀性。通过SolidWorks建模,提出基本假设,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 Fluent)仿真软件对热泵干燥机干燥室内热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热流场分布不均匀问题,并通过改进干燥机内部结构来提高干燥物料品质和干燥效率。结果表明:初始设备的干燥室内部热流场存在局部高温高风速等情况,物料区域上下分布不均匀性较大,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优化成矩形进风口和格栅形出风口后,干燥室热流场明显得到改善,均匀性大幅度提高,速度不均匀系数和温度不均匀系数分别从66.5%、61.7%降低到40.5%、39.1%。取相同风速和温度的一组试验,品质得分由初始设备的6.16提高到优化改善后的8.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干燥机 计算流体力学 热流场 不均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储热式太阳能干燥系统连续干燥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霞 王颢蒙 +3 位作者 元国彬 郭枭 靳立丰 李金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9-276,共8页
为了解决传统太阳能干燥系统因太阳能不连续性和间断性导致的无法实现连续温度干燥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相变储热式太阳能干燥系统,旨在提高干燥效率、延长系统运行时间,并减少干燥室入口温度的波动。研究开发了两个TRNSYS模块(相变储... 为了解决传统太阳能干燥系统因太阳能不连续性和间断性导致的无法实现连续温度干燥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相变储热式太阳能干燥系统,旨在提高干燥效率、延长系统运行时间,并减少干燥室入口温度的波动。研究开发了两个TRNSYS模块(相变储热模块和干燥室模块),并结合TRNSYS其他标准模块搭建了相变储热式太阳能干燥系统仿真模型。以兰州市为例,模拟分析了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典型天气和7月1日至7月8日一周天气)下连续运行的动态特性及热性能。结果表明:在夏至日工况下,相比传统无蓄热太阳能干燥系统,相变储热式太阳能干燥系统干燥室平均入口温度提高10.34%,运行时间延长了3.7 h。在连续一周的运行中,系统干燥温度超过35℃的时间占比达到了72.7%,干燥室全天平均入口温度为57.3℃。特别是在7月2日8:00至7月3日8:00的运行过程中,干燥室入口温度超过35℃的时间占比达91.5%,夜间平均入口温度高达41.2℃,几乎实现了24 h的连续干燥能力。此外,相变材料的熔点对系统性能影响显著,低熔点材料在夜间干燥过程中表现出更佳的温度保持能力。该研究通过TRNSYS模拟相变储热式太阳能干燥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揭示连续干燥下系统性能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的太阳能干燥系统设计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干燥 相变储热 TRNSYS模拟 连续干燥性能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风电并网的热泵储电系统储能过程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冀 徐润伊 +2 位作者 陈彦奇 沈非凡 黄晟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9,共12页
风力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热泵储电系统作为一种以热储为核心的新兴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可通过高效的热电转化实现能量储存与释放以适应风电波动。基于布雷顿循环原理,利用Simulink/Simscape仿真平台,构建应用于... 风力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热泵储电系统作为一种以热储为核心的新兴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可通过高效的热电转化实现能量储存与释放以适应风电波动。基于布雷顿循环原理,利用Simulink/Simscape仿真平台,构建应用于风电并网的热泵储电系统储能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分析以转速控制为目标的不同控制策略对热泵储电系统动态响应能力的影响,提出热泵储电系统在风电并网过程中的并网控制策略,研究了在风电输入功率波动时热泵储电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风电并网过程中的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储能净耗功为10MW的热泵储电系统在采用闭环控制策略时,响应时间更短,输入功率调节深度超过80%;热泵储电系统能够维持并网功率在5MW且波动幅度小于1%,系统净耗功与输入功率残差标准差为2.5W。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布雷顿循环原理的热泵储电系统闭环控制策略,并建立动态仿真模型验证了该系统在风电并网中优异的动态响应特性,为其在平抑风电并网功率波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储电系统 动态模型 控制策略 风电并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152叶片钢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20
作者 杜丽萍 龚志华 +2 位作者 赵吉庆 杨钢 姚斌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1,共6页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950~1150℃、应变速率为0.1~10 s^(-1)、变形量为70%条件下对汽轮机叶片用M152钢试样进行单道次压缩;为了更好模拟现场工艺,进行了多道次不同变形量组合的变形工艺模拟,以研究M152钢的高温塑性变...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950~1150℃、应变速率为0.1~10 s^(-1)、变形量为70%条件下对汽轮机叶片用M152钢试样进行单道次压缩;为了更好模拟现场工艺,进行了多道次不同变形量组合的变形工艺模拟,以研究M152钢的高温塑性变形及动态再结晶行为;基于动态材料模型,构建了三维功率耗散图和三维失稳图。结果表明:M152钢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具有动态再结晶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发生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在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的基础上,建立了材料热变形本构方程,其热激活能为290.445 kJ/mol;M152钢的最佳热加工的温度区间为950~1150℃、应变速率0.1~10 s^(-1)。在快锻变形过程中,采用先大变形量后小变形量的方式,有利于获得均匀的、晶粒尺寸适宜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152 动态再结晶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