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支援措施与无源相干定位融合探测及智能处理
1
作者 李新鹏 宋杰 +1 位作者 贺鹏飞 王中训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9,共12页
对电子支援措施(ESM)和无源相干定位(PCL)的融合探测以及智能化处理进行了综述。首先分别介绍无源探测技术和电子侦察技术的技术特点,并分析二者结合应用的优势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以及研究难点,其次介绍当前热门领域人工智... 对电子支援措施(ESM)和无源相干定位(PCL)的融合探测以及智能化处理进行了综述。首先分别介绍无源探测技术和电子侦察技术的技术特点,并分析二者结合应用的优势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以及研究难点,其次介绍当前热门领域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探测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合作无源探测技术 电子侦察技术 智能电子战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甚低频水声与地震波场的联合探测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海涛 王海燕 +1 位作者 申晓红 马石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9-1014,共6页
为我国深海水中兵器甚低频声场与地震波场联合引信技术提供可行性依据,设计并研制了深海自容式三分量地震波传感系统,利用深海坐底潜标搭载在我国南海海域(布深1825 m)开展了实船目标特性感知试验。通过设置走航测线,获取了目标深海甚... 为我国深海水中兵器甚低频声场与地震波场联合引信技术提供可行性依据,设计并研制了深海自容式三分量地震波传感系统,利用深海坐底潜标搭载在我国南海海域(布深1825 m)开展了实船目标特性感知试验。通过设置走航测线,获取了目标深海甚低频水声场与地震波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了舰船甚低频水声场与地震波场对目标探测的贡献具有共性与差异性。水声场因包含更丰富的周期窄带信息而更具主导性,而地震波场用于检测目标近场通过时明显优于水声场,甚至存在水声场无法感知的独特谱线,对三分量地震波场的实船噪声包络解调分析亦表明其用于感知螺旋桨轴频和叶频关键特征的优势。鉴于此,联合舰船甚低频水声场与地震波场对水中兵器探测目标、抗扫、抗诱骗等具有积极作用,发展深海甚低频联合引信技术是必要且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深海潜标 传感系统 被动探测 舰船甚低频特性 水声场 地震波场 联合引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目标探测下的双红外被动测距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丽琼 刘静 +2 位作者 燕俊 刘建生 王雪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53,共4页
基于工程三维应用中红外探测目标信息存在误差的情形,建立了对单目标探测进行双红外被动测距的方法,并且通过单点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利用Monte Callo模拟实验法,分析了红外探测角度误差、两站点基线距离和单目标运动特征对该方... 基于工程三维应用中红外探测目标信息存在误差的情形,建立了对单目标探测进行双红外被动测距的方法,并且通过单点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利用Monte Callo模拟实验法,分析了红外探测角度误差、两站点基线距离和单目标运动特征对该方法定位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目标探测 双红外 被动测距 红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浮列车无源信标定位磁极标识技术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发助 杨杰 高涛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磁浮列车测速定位技术对于列车运行安全及运输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给出一种三维磁编码式列车轨旁定位标识技术。永磁体磁性分别代表相应数值,组合构成列车定位信息标识码,并且给出相应的磁码识别方法,然后... 磁浮列车测速定位技术对于列车运行安全及运输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给出一种三维磁编码式列车轨旁定位标识技术。永磁体磁性分别代表相应数值,组合构成列车定位信息标识码,并且给出相应的磁码识别方法,然后由车载磁码解码器识读信息,实现对行驶磁浮列车的测速定位。相比现有列车定位方式,该标识码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精度高、易于安装维护等优势,为未来高速磁悬浮列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无源信标定位技术 磁极编码 测速定位技术 永磁体 磁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的推算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有臣 赵洪利 +2 位作者 孙华燕 郭惠超 赵延仲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2期86-92,共7页
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包括可见光/红外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和激光系统最远成像距离,分别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函数表达式,分析了探测器灵敏度和发射功率、激光发射角及大气能见度对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并搭建了... 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包括可见光/红外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和激光系统最远成像距离,分别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函数表达式,分析了探测器灵敏度和发射功率、激光发射角及大气能见度对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并搭建了532 nm YAG激光器和860 ns固体激光器两套距离选通实验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最远作用距离分别为11.2 km和5.5 km,采用YAG激光器分别对15.7 km、10.9 km、13 km目标成像,采用固体激光器分别对1.3 km、5.1 km、6 km目标成像,通过对比验证了系统的最远距离,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最远作用距离与实际最远作用距离基本相符,最远作用距离函数能够反映系统的实际性能,可以作为系统评价的基本参考,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作用距离 主被动复合 激光主动成像 距离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