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减振器的磁通自感式位置检测方法研究
1
作者 孙凤 李佩遥 +2 位作者 周冉 吴利平 曲建真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6,共12页
在电磁减振器(ESA)的位置检测中,常用的位移传感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和洁净的使用环境。为降低检测方式的复杂性和检测环境的限制,在ESA的动子端部采用3个线性霍尔传感器并间距电角度120°布置,用于检测定子永磁体的磁密变化信... 在电磁减振器(ESA)的位置检测中,常用的位移传感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和洁净的使用环境。为降低检测方式的复杂性和检测环境的限制,在ESA的动子端部采用3个线性霍尔传感器并间距电角度120°布置,用于检测定子永磁体的磁密变化信息,并转换为ESA的位置信息。在考虑霍尔传感器的安装误差、多传感器之间的灵敏度误差和磁场畸变产生的谐波分量的情况下,进行位置检测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法分析端部区域的磁密变化、磁密峰值和谐波含量,确定霍尔传感器的布置位置。然后,建立考虑霍尔传感器误差和谐波干扰的输出霍尔信号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双锁相环(DPLL)结合带通频率同步提取滤波器(DPLL-BPFSEF)的位置解算方法。其中,DPLL用于抑制高频谐波对信号的影响,BPFSEF则用于抑制信号中出现低频率谐波的影响,补偿在解算过程中DPLL对低频率信号抑制能力不稳定的特点。最后,通过实验分析匀速和正弦运动工况下位置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DPLL-BPFSEF和DPLL均可准确解算霍尔信号,同时实现ESA动子速度和位置的检测。通过DPLL-BPFSEF检测动子的正弦运动,速度的误差率为5.1%;DPLL-BPFSEF比DPLL的位置解算精度在匀速和正弦运动下各提升了42.8%和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减振器 霍尔传感器 位置检测 双锁相环 带通频率同步提取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腐蚀、高效相变吸收体系CO_(2)捕集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森 戴姗姗 +2 位作者 范伟 李梅 杨嘉龙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9,177,共8页
液-液相变吸收剂作为碳捕集领域最具节能潜力的新兴吸收剂仍存在CO_(2)容量有限、腐蚀性强等缺点。以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阳离子、具有含N杂环的2-甲基咪唑(2-MI)为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ILs),并与水和二乙二醇丁醚(DG... 液-液相变吸收剂作为碳捕集领域最具节能潜力的新兴吸收剂仍存在CO_(2)容量有限、腐蚀性强等缺点。以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为阳离子、具有含N杂环的2-甲基咪唑(2-MI)为阴离子合成离子液体(ILs),并与水和二乙二醇丁醚(DGBE)构建液-液相变吸收剂。以多氨基协同吸收的方式大幅度提升CO_(2)吸收性能,其CO_(2)容量可达4.98 mol CO_(2)/mol ILs,富CO_(2)相体积分数仅为28.7%,且腐蚀性仅为单乙醇胺(MEA)溶液的13.87%。^(13)CNMR分析结果表明,吸收机理遵循两性离子机理及碱性水合机制。用Kamlet-Taft法量化极性发现,相分离现象的发生与极性、密度、黏度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功能化离子液体 相变吸收剂 吸收机理 相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A/EG空间位阻非水体系碳捕集性能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范永胜 龚海艇 +5 位作者 李偲 陈臻 高晓艺 李目一 李小姗 张立麒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112,共8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非水吸收剂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且适配现有吸收法混胺反应器,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存在CO_(2)饱和溶液黏度大、循环负荷低等问题。对此,以仲胺MCA为吸收组分,EG为有机溶剂,...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非水吸收剂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且适配现有吸收法混胺反应器,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存在CO_(2)饱和溶液黏度大、循环负荷低等问题。对此,以仲胺MCA为吸收组分,EG为有机溶剂,构建了低黏度、低温再生非水吸收体系,并考察了MCA/EG的吸收、再生性能。结果表明:3mol/L MCA/EG吸收剂的吸收负荷可达2.14 mol/L,黏度仅为44.19 m Pa·s;在40℃吸收30 min、80℃再生25 min条件下,循环负荷高达0.98 mol/L,为质量分数为30%的MEA/H2O溶液在105.5℃再生条件下循环负荷的1.46倍。通过C80微量热仪测试得到吸收剂的反应热为–82.85 k J/mol,低于MEA/H2O溶液。结合13C NMR与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吸收剂捕集CO_(2)的反应机理,发现MCA的空间位阻效应降低了反应产物的稳定性,使氨基甲酸酯与EG进一步反应转化为烷基碳酸酯,降低了再生难度,实现了低温再生。该吸收体系可实现非水吸收剂的稳定运行,并扩大吸收剂再生中的余热利用范围,具有较大的降能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非水吸收剂 空间位阻胺 低温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模板与分子动力学的胺基相变吸收剂分相预测方法
4
作者 陈建兵 常昊 +3 位作者 高明 邢兵 张磊 刘奇磊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87-2396,共10页
碳捕集技术发展对于缓解全球变暖至关重要。胺基相变吸收剂凭借其解吸能耗小等优势,常用于化学吸收二氧化碳。然而,相变吸收剂配方成分复杂、分相机制不清、实验成本高昂,限制了新型高性能相变吸收剂的敏捷开发。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反应... 碳捕集技术发展对于缓解全球变暖至关重要。胺基相变吸收剂凭借其解吸能耗小等优势,常用于化学吸收二氧化碳。然而,相变吸收剂配方成分复杂、分相机制不清、实验成本高昂,限制了新型高性能相变吸收剂的敏捷开发。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反应模板与分子动力学的胺基相变吸收剂分相预测方法,通过构建反应模板,自动生成化学吸收产物,进而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与径向分布函数等指标,研究胺基相变吸收剂的分相机制并预测其分相行为。所提方法编译为一套可全自动化预测相变吸收剂分相行为的软件及可视化界面,并应用于七种不同相变吸收剂体系,分相行为预测结果均与实验结果吻合,且发现有机溶剂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是影响相变吸收剂分相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可从计算角度辅助预测胺基相变吸收剂的分相行为,有助于降低实验测试成本,加速新型高性能相变吸收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有机胺 相变吸收剂 分子模拟 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丙二胺的少水吸收剂制备及CO_(2)吸收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新凤 李大才 +6 位作者 汪鑫 吴克峰 匡磊 慕晓炜 侯大伟 张达光 古李娜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161,共8页
化学吸收法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碳捕集技术,仍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新型化学吸收剂如两相吸收剂、无水吸收剂的结论,但是关于少水吸收剂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决常规吸收剂吸收速率慢、吸收负荷低、分... 化学吸收法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碳捕集技术,仍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新型化学吸收剂如两相吸收剂、无水吸收剂的结论,但是关于少水吸收剂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决常规吸收剂吸收速率慢、吸收负荷低、分相比高的缺点,构建了以1,3-丙二胺为反应剂的少水吸收剂。通过添加不同叔胺分相剂、非水溶剂与醇胺以1∶2∶1的质量比分别组成两相吸收剂,在恒温水浴锅中保持40℃后,通入二氧化碳吸到溶液中进行吸收,吸收结束后测试吸收液的性能。对比吸收负荷、分相比、黏度等关键性能,筛选出性能优良的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与1,3-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组成的少水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后可以发生液液分相,其中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吸收负荷最高可以达到3.85 mol/kg,富相占比为54%;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吸收负荷最高可以达到3.11 mol/kg,富相占比为75%;再将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中的水替换为非水溶剂进行测试,得到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组成的少水吸收剂,吸收负荷为3.69 mol/kg,是30%MEA化学吸收剂吸收负荷的2.37倍,并且对比不加入非水溶剂的两相吸收剂分相比大幅下降为39%,黏度也降低为83.4 MPa·s,仅是加入前的55%,与目前研究得到的少水吸收剂黏度相当,可以匹配现有的捕集换热系统;分相时间从7 min缩短为1.5 min;分相比和黏度的大幅度降低有利于降低再生能耗。经过5次吸收—解吸循环试验测得,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吸收负荷在第二次吸收后逐步降低,但是降幅较小趋于稳定,循环负荷为2.64 mol/kg,具有良好的重复稳定性。经核磁检测可以推测吸收二氧化碳后的反应机理,1,3-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二乙二醇二甲醚吸收二氧化碳后,1,3-丙二胺与二氧化碳反应会形成中间产物氨基甲酸酯,中间产物与1,3-丙二胺再次结合生成氨基甲酸盐;整个反应中1,3-丙二胺作为主要吸收剂,四甲基乙二胺和非水溶剂不参与吸收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吸收剂 二氧化碳吸收 1 3-丙二胺 分相机理 少水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二醇二甲醚对胺类少水吸收剂CO_(2)捕集性能及分相机理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侯大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9,共9页
化学吸收法是重要的CO_(2)捕集技术,其中少水吸收剂因具有捕集速率较快、CO_(2)吸收负荷较高和再生能耗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以1,3-丙二胺(DAP)/四甲基乙二胺(TMEDA)/H_(2)O为基础的化学吸收剂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性能,而利用物理... 化学吸收法是重要的CO_(2)捕集技术,其中少水吸收剂因具有捕集速率较快、CO_(2)吸收负荷较高和再生能耗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以1,3-丙二胺(DAP)/四甲基乙二胺(TMEDA)/H_(2)O为基础的化学吸收剂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性能,而利用物理溶剂替换部分H_(2)O所得胺类少水吸收剂可进一步降低再生能耗。在DAP/TEMEA/H_(2)O中加入二乙二醇二甲醚(DMEDEG),制得胺类少水吸收剂DAP/TEMEA/DMEDEG/H_(2)O。研究了m(DMEDEG):m(H_(2)O)对DAP/TEMEA/DMEDEG/H_(2)O CO_(2)吸收、解吸性能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DAP/TMEDA/DMEDEG/H_(2)O的反应和分相机理,并研究了DAP/TMEDA/DMEDEG/H_(2)O的腐蚀性和再生能耗。结果表明,将DAP/TMEDA/DMEDEG/H_(2)O中DAP+TMEDA质量分数固定为50%,当m(DMEDEG):m(H_(2)O)为1:9时,DAP/TMEDA/DMEDEG/H_(2)O具有最大CO_(2)循环负荷(3.549 mol/kg);DAP与CO_(2)反应主要生成氨基甲酸酯(DAPCOO-),并且中间产物(DAP+COO-)更容易使TMEDA质子化;一定条件下腐蚀20#碳钢试片7 d,DAP/TMEDA/DMEDEG/H_(2)O的缓蚀率为-1.035;相同条件下,DAP/TMEDA/DMEDEG/H_(2)O的再生能耗(4.13 GJ/t左右)略低于质量分数为30%的单乙醇胺的再生能耗(4.20 GJ/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类少水吸收剂 CO_(2)捕集 二乙二醇二甲醚 分相机理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低能耗氨基酸盐水溶液固-液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性能探究
7
作者 顾永正 李晓辉 +2 位作者 高歌 李小姗 熊卓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利用传统有机胺水溶液捕集CO_(2)的再生能耗较高,制约了其在CO_(2)捕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降低吸收剂的再生能耗,提出了一种高效低能耗氨基酸盐水溶液固-液相变吸收剂。制备了不同浓度的L-苏氨酸钾溶液(PL-T)作为固-液相变吸收剂,研究了... 利用传统有机胺水溶液捕集CO_(2)的再生能耗较高,制约了其在CO_(2)捕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降低吸收剂的再生能耗,提出了一种高效低能耗氨基酸盐水溶液固-液相变吸收剂。制备了不同浓度的L-苏氨酸钾溶液(PL-T)作为固-液相变吸收剂,研究了其CO_(2)吸收、解吸过程,并对吸收、解吸速率,以及反应热、显热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吸收、解吸温度分别为313 K、363 K下,当PL-T浓度为4 mol/L时,吸收、解吸速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0×10^(-5)mol/s、1.43×10^(-4)mol/s。在313 K下,5 mol/L PL-T与CO_(2)的反应热为-80.94 kJ/mol,其绝对值小于5 mol/L单乙醇胺溶液对应值(-88.22 kJ/mol),因此解吸能耗更低;当只解吸5 mol/L PL-T的固相沉淀物时,其显热可较5 mol/L MEA降低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固-液相变吸收剂 氨基酸盐 再生能耗 反应热 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ting of NAPL simulator to predict migration of a 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LNAPL) under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in a sandy medium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劲风 李雁 +1 位作者 徐军 M.Kam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17-325,共9页
Nanoqueous phase liquid(NAPL) simulator is a powerful and popular mathematical model for modeling the flow and transport of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in subsurface,but the testing of its feasibility under water table ... Nanoqueous phase liquid(NAPL) simulator is a powerful and popular mathematical model for modeling the flow and transport of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in subsurface,but the testing of its feasibility under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has receiv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The feature in a column test was tested through two cycles of water table fluctuation.The sandy medium in the column was initially saturated,and each cycle of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consisted of one water table falling and one rising,resulting in a drainage and an imbibition of the medium,respectively.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results in the first drainage of the column test was minor.However,with the propagation of the water table fluctuations,the simulation errors increased,and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was not acceptable except for the first drainage in the two fluctuation cycles.The main reason was proved to be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residual saturation used in this simulator.Also,based on the column tests,it was assumed that the resulting residual saturation from an incomplete imbibition process was a constant,with a value equal to that of the residual value resulting from the main imbibition process.The results obtained after modifying NAPL simulator with this assumption were found to be more accurate in the first cycle of water table fluctuation,but this accuracy decreased rapidly in the second one.It is concluded that NAPL simulator is not adequate in the case of LNAPL migration under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in sandy medium,unless a feasible assumption to estimate residual saturation is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LNAPL) saturation-capillary pressure relat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obe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类固-液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及反应-相变机制
9
作者 黄艳 宋涛 +7 位作者 钟昕玲 董致远 胡治平 孔维鑫 王涛 方梦祥 李伟 李素静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2-860,共9页
纯氨基酸构建的固-液相变吸收剂存在二氧化碳(CO_(2))吸收速率低、难再生等缺陷。据此,以CO_(2)吸收与沉淀能力较好的丙氨酸钾(K-Ala)为主吸收剂,以耐降解、反应性高的哌嗪(PZ)为活化剂,以可促进固相生成的正丙醇(NPA)为溶剂,构建了K-Al... 纯氨基酸构建的固-液相变吸收剂存在二氧化碳(CO_(2))吸收速率低、难再生等缺陷。据此,以CO_(2)吸收与沉淀能力较好的丙氨酸钾(K-Ala)为主吸收剂,以耐降解、反应性高的哌嗪(PZ)为活化剂,以可促进固相生成的正丙醇(NPA)为溶剂,构建了K-Ala+PZ+NPA+H_2O新型固-液相变CO_(2)吸收体系,并对该体系的CO_(2)捕集性能、反应机理、相变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饱和CO_(2)负荷为0.68 mol·mol^(-1),体系再生效率达83.04%,捕集性能良好。饱和固相中主要包含丙氨酸钾氨基甲酸酯(K-Ala-COO^(-))、哌嗪氨基甲酸酯(PZ-COO^(-))和碳酸氢盐(HCO_(3)^(-))。上述产物比原组分极性更高、溶剂化自由能更低,因此形成了产物间自聚并出现固液分相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固-液相变吸收剂 氨基酸盐 量子化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大勇 谷小虎 +2 位作者 刘欧阳 林雄超 方梦祥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6,共6页
介绍了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低共熔溶剂、非水吸收剂和催化解析,指出相变吸收剂吸收能力强,但解析能耗高,并存在一定的腐蚀性;离子液体吸收剂具有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可调控性... 介绍了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低共熔溶剂、非水吸收剂和催化解析,指出相变吸收剂吸收能力强,但解析能耗高,并存在一定的腐蚀性;离子液体吸收剂具有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可调控性等优点,但存在合成复杂、成本高、黏度大等缺点;低共熔溶剂蒸汽压极低、溶解性能好、结构和性质具有可调性,黏度低,但是吸收量低,不适应低浓度二氧化碳场景;非水吸收剂具有腐蚀性低、解析能耗低,但无法管道输送,成本高;还可以在吸收剂中调控催化体系,可快速诱导吸收溶剂再生,降低再生能耗,但催化剂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提出未来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可通过精细地分子设计和合成、引入新的功能基团,制备出成本更低、环境影响更小、吸收性能更强和热稳定性佳、再生能耗低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法 相变吸收剂 离子液体吸收剂 低共熔溶剂 非水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EA基相变吸收剂筛选及其CO_(2)捕集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彦陇 王强 +3 位作者 胡定凯 张迎霜 陈亚丽 陆诗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70,共13页
为了达到快速筛选相变吸收剂的目的,基于汉森溶解度参数理论,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主吸收剂,有机溶剂为分相促进剂,水为溶剂,快速筛选出一种新型相变吸收剂——MDEA/聚乙二醇二甲醚(NHD)/H2O。热重分析(TGA)测试了相变吸收剂的热稳... 为了达到快速筛选相变吸收剂的目的,基于汉森溶解度参数理论,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主吸收剂,有机溶剂为分相促进剂,水为溶剂,快速筛选出一种新型相变吸收剂——MDEA/聚乙二醇二甲醚(NHD)/H2O。热重分析(TGA)测试了相变吸收剂的热稳定性,CO_(2)吸收、解吸试验探究了相变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解吸性能及循环再生能力。1 HNMR测试了相变前后物质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相比质量分数30%乙醇胺(MEA)吸收剂及文献已报道的MDEA/正丁醇/H_(2)O相变吸收剂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NHD作为分相促进剂的同时可促进CO_(2)在相变吸收剂中的溶解,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发生液-液分相需要NHD和H_(2)O同时存在。25℃时,质量比为3∶5∶2的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具有最高CO_(2)吸收容量为1.0695 mol/L。所开发的相变吸收剂可将送至解吸单元的解吸液体积降至42%。在解吸温度90℃时,CO_(2)解吸效率达98.96%。在25℃下吸收,90℃下热解吸,经10次吸收、解吸循环再生试验,质量比为3∶5∶2的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的CO_(2)总循环容量为9.2604 mol/L,相比于质量分数30%MEA吸收剂、30%MDEA吸收剂及MDEA/正丁醇/H_(2)O相变吸收剂具有最高的CO_(2)循环能力。^(1)HNMR测试结果表明该相变吸收剂的上液相主要成分为NHD,为贫液相。下液相主要成分为MDEA和MDEAH^(+),为富液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吸收剂 CO_(2)吸收容量 汉森溶解度参数 CO_(2)循环容量 CO_(2)解吸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捕集CO_(2)的相变吸收剂与乙醇胺吸收剂性能对比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雨鑫 郑润芬 +2 位作者 魏立新 赵福君 韩晓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7,48,共10页
目的解决传统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CO_(2))存在的再生能耗和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研发新型相变吸收剂。方法对4种相变吸收剂体系:DETA-1-propanol、MMEA-DEG、DEEA-MEA和DEEA-AEEA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传统吸收剂质量分数为30%的乙醇胺... 目的解决传统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CO_(2))存在的再生能耗和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研发新型相变吸收剂。方法对4种相变吸收剂体系:DETA-1-propanol、MMEA-DEG、DEEA-MEA和DEEA-AEEA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传统吸收剂质量分数为30%的乙醇胺(MEA)溶液作为参考基准,进行吸收、解吸、发泡、腐蚀、循环吸收-解吸实验研究以及再生能耗和成本估算。结果DETA-1-propanol体系的富相体积占总体积的66%,最大吸收负荷为3.34 mol/kg,与MEA吸收剂相比提高了54.6%。溶剂成本为11500元/t,相比MEA吸收剂增加了35.5%,再生显热(以每1 t CO_(2)计)为0.28 GJ/t,再生潜热为1.1 GJ/t,与MEA吸收剂相比分别降低了73.3%和12.0%。结论DETA-1-propanol吸收剂体系具有较高的吸收、解吸性能和较高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较低的再生能耗和溶剂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碳捕集 相变吸收剂 吸收 解吸 腐蚀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沈海燕 李芳芹 +3 位作者 任建兴 吴江 官贞珍 潘卫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44,共10页
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更有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吸收剂迫在眉睫。众多学者综合考虑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3种二氧化碳捕集工艺技术后... 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更有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吸收剂迫在眉睫。众多学者综合考虑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3种二氧化碳捕集工艺技术后,发现燃烧后捕集工艺技术最适合工业应用。化学吸收法作为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的一项高效节能、相对成熟的新兴技术,是目前电厂应用最广和最具潜力的捕集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着重阐述了目前碳捕集技术中备受关注的4种化学吸收剂,即有机胺溶液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氨水溶液吸收剂和新型相变吸收剂,并分别探讨了这4种吸收剂的捕集原理、研究现状、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收法 CO_(2)捕集 吸收剂 氨水溶液 离子液体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接触器内TETA-DEEA-TMS-H_(2)O相分离捕获剂吸收CO_(2)传质性能
14
作者 吴大卫 尹一涵 +4 位作者 曹智勇 林海周 范永春 高红霞 梁志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39-6048,共10页
化学吸收法特别是胺法捕获燃烧后尾气中的CO_(2)目前最具产业化应用前景。然而,传统胺溶液[以30%单乙醇胺(MEA)为基准]存在再生能耗高等难题,在填料塔内吸收CO_(2)可能会存在液泛、发泡、夹带等操作运行问题。胺基相分离型CO_(2)吸收剂... 化学吸收法特别是胺法捕获燃烧后尾气中的CO_(2)目前最具产业化应用前景。然而,传统胺溶液[以30%单乙醇胺(MEA)为基准]存在再生能耗高等难题,在填料塔内吸收CO_(2)可能会存在液泛、发泡、夹带等操作运行问题。胺基相分离型CO_(2)吸收剂吸收CO_(2)后,仅需送富CO_(2)相溶液去解吸,有望大幅降低CO_(2)解吸能耗。本文通过高效胺基相分离型捕获剂耦合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强化CO_(2)吸收传质。首先,利用CO_(2)吸收-解吸筛选装置探究了几种吸收剂的CO_(2)吸收-解吸综合性能和分相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三乙烯四胺(TETA)-N,N-二乙基乙醇胺(DEEA)-环丁砜(TMS)-水具有较好的分相性能和CO_(2)捕获性能。然后,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内研究了CO_(2)负载量、TETA浓度、液相进料温度、液体流速、进口气速和CO_(2)分压对TETA-DEEA-TMS-H_(2)O相分离吸收剂CO_(2)吸收通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吸收通量随CO_(2)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液相进料温度、液体流速、进口气速和CO_(2)分压的增大而增大,由于分相原因使CO_(2)吸收通量随TETA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O_(2)脱除率与进口气速和CO_(2)分压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建立了较准确的气相总传质系数KG的预测模型,其绝对平均误差为1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相分离型吸收剂 膜接触器 吸收-解吸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强化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光热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郭家志 丁玉梅 +3 位作者 安瑛 尹志凡 张锋华 左夏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0-366,共7页
将片状氧化石墨烯与相变材料微胶囊进行混合,制备成光热悬浮液,对其光学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进行探究,并分析氧化石墨烯对相变材料微胶囊光热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无氧化石墨烯的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添加氧化石墨烯的复合... 将片状氧化石墨烯与相变材料微胶囊进行混合,制备成光热悬浮液,对其光学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进行探究,并分析氧化石墨烯对相变材料微胶囊光热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无氧化石墨烯的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添加氧化石墨烯的复合悬浮液的光学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在0.1%的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中添加0.03%的氧化石墨烯,使其在特定波长下的消光系数提升522.30%,添加0.1%氧化石墨烯时室内光热实验的温升和光热效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3.7℃和57.49%,在室外光热实验中温度提升5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相变材料 储热 太阳能吸收器 太阳能 太阳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尿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
16
作者 林潇 韩林学 +4 位作者 张海婧 张续 邱天 胡小键 朱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06-3316,共11页
本文建立了同时快速测定人尿液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的高通量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automatic SPE-UPLC-MS/MS).人尿液经β-葡萄糖醛酸酶过夜酶解后,以Waters HLB 96-well Plate(30 mg,30μm)为基础,使用全自... 本文建立了同时快速测定人尿液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的高通量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automatic SPE-UPLC-MS/MS).人尿液经β-葡萄糖醛酸酶过夜酶解后,以Waters HLB 96-well Plate(30 mg,30μm)为基础,使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进行前处理,经25%乙腈溶液淋洗,甲醇-乙腈溶液(V:V=1:1)洗脱,氮吹至近干,20%乙腈溶液复溶后,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二元梯度洗脱系统(流动相A为水,流动相B为乙腈)进行色谱分离.质谱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和稳定同位素内标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定量分析.15种分析物在相应线性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3个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9.1%-110%,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9%-13%和3.1%-14%,样本稳定性、提取液稳定性、上样周期稳定性和反复冻融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之内.将本方法应用于300名志愿者随机尿液的测定,结果显示该人群尿液的主要检出成分为4种防腐剂,分别是羟苯甲酯(MP)、羟苯乙酯(EP)、羟苯丙酯(PP)和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检出率分别为100%、92%、82%和64%,中位浓度分别为11.5、0.53、0.65、2.09 ng·mL^(-1).综上,本方法可应用于人尿液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的快速提取、净化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效率高、人员友好和绿色环保等优势,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6 孔板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 尿液 防晒剂 防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捕集烟气CO_(2)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琼 杨富鑫 +1 位作者 谭厚章 王晓坡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05-3717,F0003,共14页
开发新型吸收剂是碳捕集的重要研究方向。低共熔溶剂(DES)是由两种或多种化合物通过氢键结合的混合物,被视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绿色溶剂。以氯化胆碱/尿素(ChCl/urea)(摩尔比1∶2)、氯化胆碱/甘油(ChCl/Gly)(1∶2)和氯化胆碱/乙二醇(ChCl/E... 开发新型吸收剂是碳捕集的重要研究方向。低共熔溶剂(DES)是由两种或多种化合物通过氢键结合的混合物,被视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绿色溶剂。以氯化胆碱/尿素(ChCl/urea)(摩尔比1∶2)、氯化胆碱/甘油(ChCl/Gly)(1∶2)和氯化胆碱/乙二醇(ChCl/EG)(1∶2)作为吸收剂,基于Aspen Plus建立DES的热力学模型,回归汽液相平衡等物性相关参数,使用COAMO-SAC模型预测N_(2)、O_(2)在DES中的溶解度并构建CO_(2)捕集工艺流程,研究吸收压力、吸收温度、塔板数以及CO_(2)浓度对捕集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捕集率为90%、CO_(2)纯度为90%的前提下,ChCl/urea(1∶2)、ChCl/Gly(1∶2)、ChCl/EG(1∶2)的再生能耗比胺溶液捕集系统分别降低35.17%、35.00%、15.28%。综合考虑3种DES的再生能耗、吸收剂需求量和吸收剂损失量,ChCl/Gly(1∶2)最具应用前景。相关研究可为DES工业捕集CO_(2)的可行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低共熔溶剂 吸收剂 相平衡 再生能耗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的筛选及其含水量影响分析
18
作者 张达光 钱新凤 +2 位作者 侯大伟 汪鑫 慕晓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838,共8页
为克服水型吸收剂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胺的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开展溶剂效应对吸收剂的吸收、分相、富相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含水量与吸收剂性能的关系,为优化吸收剂的含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为克服水型吸收剂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胺的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开展溶剂效应对吸收剂的吸收、分相、富相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含水量与吸收剂性能的关系,为优化吸收剂的含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吸收剂的含水量可以提高吸收剂对CO_(2)的吸收性能、加速相分离和降低富相黏度,水与二甲基亚砜最佳的质量比为4:6,与质量分数为30%的乙醇胺相比,新型吸收剂的循环容量提高了27%,同时具备相变和少水的特性,有效降低了能耗和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少水型两相吸收剂 含水量 相分离 富相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孔剂对AA/AM/AMPS/HNTs多孔高吸水树脂吸液及保水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于智 杨姝愍 朱佳宁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14,共5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有机原料,埃洛石(HNTs)为无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Span-60为分散剂,环己烷为分散介质与传热介质,分别以NaHCO3、丙酮、NaHCO3/丙酮...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有机原料,埃洛石(HNTs)为无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Span-60为分散剂,环己烷为分散介质与传热介质,分别以NaHCO3、丙酮、NaHCO3/丙酮为致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AA/AM/AMPS/HNTs复合型多孔高吸水树脂,探究了致孔剂种类和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及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NTs与NaHCO3加入量分别为AA,AM,AMPS总质量的0.5%,5.0%时,高吸水树脂的吸液性能最佳,吸水率为3081.38 g/g,吸盐水率为159.58 g/g;以NaHCO3/丙酮为致孔剂得到的树脂的保水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致孔剂 反相悬浮聚合法 埃洛石 多孔结构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92钢650℃时效的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张红军 周荣灿 +1 位作者 唐丽英 于在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4-177,共4页
对P92钢在650℃时效500、1000、3000、10000h试样的微观组织、冲击吸收能量和硬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原始态的组织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92钢在时效时组织中大量的Laves相沿原奥氏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界等界面处沉淀析出,且在时效初... 对P92钢在650℃时效500、1000、3000、10000h试样的微观组织、冲击吸收能量和硬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原始态的组织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92钢在时效时组织中大量的Laves相沿原奥氏体晶界和马氏体板条界等界面处沉淀析出,且在时效初期即大量析出,析出速度较快,随后减缓,Laves相含量逐渐趋于稳定;Laves相颗粒的粗化速率大大高于沉淀强化相M_(23)C_6;冲击吸收能量随时效时间的增加单调下降,材质脆化;Laves相含量的增加程度与冲击吸收能量的降低程度相一致,两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硬度随时效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92 时效 冲击吸收能量 LAVES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