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金荣华 郎振为 +2 位作者 许德军 阎惠平 张士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4-155,共2页
探讨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乙、丙和庚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部分病例经原位杂交证实。结果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丙、庚型肝炎病... 探讨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乙、丙和庚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部分病例经原位杂交证实。结果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丙、庚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出例次分别为29、18、35,其中乙、庚较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出为高,差异显著(P<0.01)。单纯急性乙、庚及非甲-庚型肝炎部分肝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肝组织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的急性非甲-戊型肝炎仅占42.4%(25/59)。有18.7%(11/59)仍为非甲-庚型肝炎。隐匿性的HBV、HGV感染是血清证实为急性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仍有部分病例为非甲-庚型肝炎,提示有另外的致病因子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戊急性肝炎 病因学 免疫组化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起病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析
2
作者 朱幼芙 孟庆华 +4 位作者 杨守昌 何海棠 周荣 梁炽森 骆抗先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2-15,共4页
对HBsAg(一)、IgM抗HAV(一)临床诊断为急性非甲非乙肝炎63例,进行了病原学鉴定。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CV RNA,并检测了IgM抗HBc和抗HCV血清抗体。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15例(23.8%),急性乙型肝炎20例(31.7%),慢性HBV携带者... 对HBsAg(一)、IgM抗HAV(一)临床诊断为急性非甲非乙肝炎63例,进行了病原学鉴定。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CV RNA,并检测了IgM抗HBc和抗HCV血清抗体。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15例(23.8%),急性乙型肝炎20例(31.7%),慢性HBV携带者急性活动19例(30.2%),乙、丙型混合肝炎2例(3.2%),病原不明7例(11.1%)。结果表明在临床所谓的急性非甲非乙肝炎中,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仍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覃小宾 张荣臻 +4 位作者 曾胜澜 吴聪 肖伟松 乐滢玉 毛德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0期1595-1600,共6页
自噬是一种溶酶体降解过程,通过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及多余的脂质等在维持细胞稳态和器官完整性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肝脏疾病常发展为慢性疾病,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研究... 自噬是一种溶酶体降解过程,通过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及多余的脂质等在维持细胞稳态和器官完整性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肝脏疾病常发展为慢性疾病,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自噬参与细胞免疫、氧化应激等过程,在多种肝脏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适度的自噬具有保护作用,过度或失调的自噬则可促进细胞的死亡,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通过调节自噬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方法。本文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急性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为切入点,对自噬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特点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寻肝脏疾病的新治疗靶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病毒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急性肝衰竭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急性肝衰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一鸣 王励 +3 位作者 李进军 张毅 陈文捷 杨扬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4,8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D-氨基半乳糖(D-Gal)对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影响并建立不同程度急性肝衰竭(ALF)猴模型。方法将12只食蟹猴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23、0.25、0.27 g/kg。各组动物均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D-氨基半乳糖(D-Gal)对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影响并建立不同程度急性肝衰竭(ALF)猴模型。方法将12只食蟹猴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23、0.25、0.27 g/kg。各组动物均在清醒状态(无麻醉)下,将相应剂量的D-Gal溶液经前臂静脉一次性注射入猴体内。记录猴的存活时间,观察是否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性脑病症状。分别于给药前0 h,给药后12、24、36、48、60、72、96、120、144 h测量生命体征,留取血标本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等指标。取肝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低剂量组猴全部存活,仅出现一过性肝损伤,无肝性脑病症状,给药后60 h,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达峰值,后逐渐恢复,120 h后基本恢复正常;中剂量组猴病程进展稍缓,在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及肝性脑病症状后逐渐恢复,仅1只死亡;高剂量组猴均出现肝性脑病症状后死亡,存活时间(72±13)h,肝功能严重受损。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示,低剂量组肝组织散在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中、高剂量组可见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片状坏死伴有明显出血。结论中、高剂量组均符合ALF模型标准,中剂量组ALF程度较轻,有利于肝移植手术等实验的开展;高剂量组ALF程度较重,适用于相关治疗方案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动物 食蟹猴 急性肝衰竭 肝性脑病 肝移植 肝功能 凝血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5
作者 董祥家 张增跃 +10 位作者 林新 马力 高红 王兆荃 赵文举 徐国璋 张胜林 尹丽华 王迎春 朱继红 李延卿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35-137,共3页
就辽宁省营口、沈阳地区散发的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病人应用特异性血清诊断方法进行病原分型;乙型占54.49%,甲型占31.41%,非甲非乙型占14.1%。本组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症状出现率、黄疸指数、SGPT恢复情况似甲型肝炎组。
关键词 急性黄疸型肝炎 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 非甲非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