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变压器剩磁测量与退磁系统设计
1
作者 王朝祚 汪友华 +2 位作者 刘成成 武仕朴 任于展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为准确测量电力变压器铁心剩磁并进行退磁,设计了一种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变压器铁心剩磁测量与退磁系统。该系统的剩磁测量部分基于暂态电流法,利用D/A转换器和功率放大器对变压器绕组施加正反向直流电压激励,通过A/D转换器... 为准确测量电力变压器铁心剩磁并进行退磁,设计了一种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变压器铁心剩磁测量与退磁系统。该系统的剩磁测量部分基于暂态电流法,利用D/A转换器和功率放大器对变压器绕组施加正反向直流电压激励,通过A/D转换器采集回路中的暂态电流,利用剩磁和暂态电流所对应电荷量的关系实现剩磁的间接计算。利用DSP进行数据处理、暂态电流波形拟合、电荷量计算和剩磁计算。根据测量结果,基于直流退磁法进行退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测量剩磁并进行退磁,测量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退磁后的剩磁控制在0.1 T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 剩磁测量 退磁 暂态电流 电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模型分析油纸绝缘微水扩散暂态过程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广宁 段宗超 +3 位作者 崔运光 何常新 李先浪 高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2-601,共10页
为使用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法分析油纸绝缘微水扩散暂态过程,建立了时域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模型,用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法分析了不同绝缘纸厚度不同微水质量分数时油纸绝缘的极化/去极化特性,利用时域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模型仿真分析了微水扩... 为使用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法分析油纸绝缘微水扩散暂态过程,建立了时域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模型,用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法分析了不同绝缘纸厚度不同微水质量分数时油纸绝缘的极化/去极化特性,利用时域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模型仿真分析了微水扩散暂态过程中油纸绝缘的极化/去极化电量差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电量差法能够很好地反映油纸绝缘中微水质量分数的变化,时域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模型能够有效反映油纸绝缘微水扩散暂态变化过程。绝缘纸厚度对油纸绝缘极化/去极化电流曲线的影响程度随着绝缘纸厚度的降低而减小。随着油纸绝缘中微水质量分数的增加,电量差与测量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更加显著,直线的斜率也随之增加。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同一测量时刻油纸绝缘极化/去极化电量差沿油纸厚度方向上逐渐趋于等量分布,极化/去极化电量差与测量时间的线性关系更为显著,直线斜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油纸绝缘 厚度 电量差模型 微水扩散暂态 极化/去极化电流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D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机理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祖军 唐本奇 +5 位作者 肖志刚 刘敏波 黄绍艳 张勇 陈伟 刘以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5-570,619,共7页
研究了CCD电离辐射引起总剂量效应和瞬态电离效应的损伤机理。分析了总剂量效应导致CCD平带电压和阈值电压漂移、表面暗电流密度增大以及饱和输出电压下降的规律和机理。研究了单粒子瞬态电离辐射导致CCD单粒子瞬态电荷产生的机理;研究... 研究了CCD电离辐射引起总剂量效应和瞬态电离效应的损伤机理。分析了总剂量效应导致CCD平带电压和阈值电压漂移、表面暗电流密度增大以及饱和输出电压下降的规律和机理。研究了单粒子瞬态电离辐射导致CCD单粒子瞬态电荷产生的机理;研究了瞬态脉冲电离辐射导致CCD信号电荷损失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电离辐射 平带电压 表面暗电流 饱和输出电压 单粒子瞬态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荷量变化特征的高压直流线路纵联保护 被引量:13
4
作者 宋国兵 陈哲鸿 +1 位作者 侯俊杰 张晨浩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6,共8页
针对电流差动保护在分布参数特性明显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存在的暂态过程不能投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电荷量变化特征的高压直流线路纵联保护原理。通过对直流线路故障时暂、稳态过程的电荷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出故障过程中净注入线... 针对电流差动保护在分布参数特性明显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存在的暂态过程不能投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电荷量变化特征的高压直流线路纵联保护原理。通过对直流线路故障时暂、稳态过程的电荷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出故障过程中净注入线路的电荷在区内故障和区外故障时正负极性不同的结论,以此建立面向故障暂、稳态过程的差动保护判据。该方案计算量较小、无需线路参数,从暂态到稳态的故障过程均适用。仿真验证该原理能快速、可靠地识别故障,具有较强的抗过渡电阻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暂/稳态 纵联保护 电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SiC MOSFET关断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薄强 王丽芳 +3 位作者 张玉旺 陶成轩 刘志孟 蒙金雪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0-157,共8页
SiC MOSFET的关断特性是无线充电系统传输效率和电应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无线充电系统中考虑高次谐波的关断瞬态电流进行建模,并基于数据手册建立SiC MOSFET的关断能量损耗模型;其次,... SiC MOSFET的关断特性是无线充电系统传输效率和电应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无线充电系统中考虑高次谐波的关断瞬态电流进行建模,并基于数据手册建立SiC MOSFET的关断能量损耗模型;其次,通过计算和仿真验证关断瞬态电流求解的正确性,探讨了关断瞬态电流、关断能量损耗与直流母线电压和输出功率的关系;最后,搭建1 kW LCC-S补偿的基于SiC MOSFET的无线充电系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在全输出功率范围内,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SiC MOSFET具有恒关断电流和恒关断损耗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零电压开关 无线充电 关断瞬态电流 关断能量损耗 补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瞬态电响应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牛立涛 关敏 +3 位作者 楚新波 曾一平 李弋洋 张杨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9-704,共6页
详细研究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脉冲电压下的瞬态电流响应特性。瞬态响应电流由3部分组成:正向电流峰(IP)、稳态电流(IS)及反向电流峰(IN)。研究发现IS为器件工作时通过器件的电流,而IN与IP则分别对应OLED器件电极/有机界面附近的空... 详细研究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脉冲电压下的瞬态电流响应特性。瞬态响应电流由3部分组成:正向电流峰(IP)、稳态电流(IS)及反向电流峰(IN)。研究发现IS为器件工作时通过器件的电流,而IN与IP则分别对应OLED器件电极/有机界面附近的空间电荷的形成及消失过程。IN、IP与脉冲电压成线性关系,阳极的费米能级与空穴传输材料的HOMO能级差导致IN大于IP。利用不同占空比的双脉冲电压研究了电流与空间电荷的关系,发现空间电荷的充分放电临界占空比只受界面接触的影响,而与器件内部结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瞬态电流响应 界面 空间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充暂态电流的线路保护CT极性校验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玢岩 尹昕 +1 位作者 潘远林 尹项根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9-108,共10页
线路保护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二次采样回路接线正确是保护正确动作的前提。针对线路投运启动过程中保护CT极性校验困难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在有限负荷和无负荷下利用线路稳态电流进行极性校验的边界限制条件。进而针对不... 线路保护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二次采样回路接线正确是保护正确动作的前提。针对线路投运启动过程中保护CT极性校验困难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在有限负荷和无负荷下利用线路稳态电流进行极性校验的边界限制条件。进而针对不满足限制条件下无负荷极性校验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充暂态电流的线路保护CT极性校验方法。该方法先利用幅值较大的本端暂态电流对三相CT相对极性进行初判,再通过线路本端暂态电流和测量电压基于线路结构计算对端暂态电流来实现本端保护CT极性错误相识别,CT极性正确时对端计算电流理论上为零,CT极性错误时会呈现较大的幅值。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极性校验方法在负荷不足时无法校验的问题。仿真和录波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已纳入工程应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CT极性校验 空充暂态电流 分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快速瞬态响应和宽稳定范围的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恒流控制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文伟 周国华 +2 位作者 冷敏瑞 曹太强 阎铁生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61,共10页
将电荷控制与4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相结合,应用于恒流输出场合,拓宽了变换器的稳定范围,提高了变换器的瞬态响应速度;将其与峰值电流控制的4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进行对比,建立并统一了两者的小信号模型。在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2... 将电荷控制与4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相结合,应用于恒流输出场合,拓宽了变换器的稳定范围,提高了变换器的瞬态响应速度;将其与峰值电流控制的4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进行对比,建立并统一了两者的小信号模型。在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2种控制方法下变换器的稳定性和瞬态性能,从理论上证明了在没有添加斜坡补偿的条件下,电荷控制比峰值电流控制具有更宽的稳定范围和更优的瞬态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 小信号模型 电荷控制 峰值电流控制 稳定性 瞬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