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6篇文章
< 1 2 2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F-2遥感影像和改进后PSPNet模型的丘陵地区耕地图斑提取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颜玲 李少达 +6 位作者 李彩瑛 陈薇 刘林 宋承远 杨莉 吴若楚 冉培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针对丘陵地区耕地地块具有边界模糊、覆盖物种类多样、大小和空间位置分布不规则等特点,传统分类方法难以快速准确提取耕地信息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高板镇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和改进后的PSPNet语义分割网络... 针对丘陵地区耕地地块具有边界模糊、覆盖物种类多样、大小和空间位置分布不规则等特点,传统分类方法难以快速准确提取耕地信息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高板镇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和改进后的PSPNet语义分割网络模型进行耕地图斑提取研究。在模型训练中,引入CBAM注意力模块以提高整个网络的特征提取和表达能力,采用余弦退火学习率以加快模型的收敛速度。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SPNet模型在丘陵地区耕地提取精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提高,耕地识别精度达到了95.69%,比标准PSPNet模型提高了1.07%,比Unet++,DeepLabv3+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方法提高了1.32%,1.75%和6.33%。基于改进后的PSPNet模型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和表达能力,可以更准确地提取丘陵地区的耕地信息,为农业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耕地 PSPnet模型 CBAM注意力模块 余弦退火学习率 GF-2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et深度学习网络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块尺度的耕地提取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海荣 沈祥成 +3 位作者 罗治情 陈娉婷 郑明雪 官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97-202,共6页
将语义分割和边缘检测深度学习网络结合,构建Psi-Net深度学习网络。结果表明,Psi-Net深度学习网络能有效识别耕地,绝大部分耕地被有效提取出来,正确率(Accuracy)为96.3%,生产精度(PA)为98.1%,用户精度(UA)为97.1%。Psi-Net深度学习网络... 将语义分割和边缘检测深度学习网络结合,构建Psi-Net深度学习网络。结果表明,Psi-Net深度学习网络能有效识别耕地,绝大部分耕地被有效提取出来,正确率(Accuracy)为96.3%,生产精度(PA)为98.1%,用户精度(UA)为97.1%。Psi-Net深度学习网络在耕地地块边界识别时有了耕地范围的限定,减少对非耕地地块边界的识别,完备性为74.3%,正确性为80.2%,质量为62.8%。Psi-Net深度学习网络可以有效识别面状耕地范围,并且在耕地范围的限制下,提取的地块尺度耕地边界均落在耕地范围内,不会对耕地外的地块边界进行识别,有效减少了似地块边界提取噪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et深度学习网络 高空间分辨率 耕地地块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质量如何影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淑怡 李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0,共11页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在界定耕地质量和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从基础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系...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在界定耕地质量和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从基础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现状与措施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耕地整体质量不高,面临地力不足、土壤污染和田间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制约。为此,亟须从推进耕地系统改良与退化治理、加大耕地利用科技投入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系统性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农业新质生产力 耕地治理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粮食生产特征与产能提升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毛晓红 李懿芸 傅琳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国家已明确指出,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需共同承担责任,即“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浙江作为典型的粮食主销省份,对其粮食生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产能提升的瓶颈,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粮食产能提升策略... 国家已明确指出,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需共同承担责任,即“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浙江作为典型的粮食主销省份,对其粮食生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产能提升的瓶颈,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粮食产能提升策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揭示,浙江在粮食产能提升方面面临着来自种粮主体、耕地资源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与瓶颈。全省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持续承压,自2012年起便已步入人口超载区间。相较于全国范围,浙江粮食生产仅在生产效率上有比较优势。而在省内,嘉兴的平湖、秀洲以及湖州的南浔在粮食产能上展现出一定的综合优势。就粮食品种而言,浙江的水稻、大豆生产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但大豆的优势并不稳定。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粮食产能,应从强化种粮主体队伍等多方面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使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产能 耕地保护 水稻 对策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耕地保护下的山东省碳储量估算与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强 孙虎虎 +1 位作者 孙爽 张津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8-1598,共11页
“双碳”战略规划下,研究山东省碳储量发展趋势及演变特征,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山东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估算得到山东省多期碳储量数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东省... “双碳”战略规划下,研究山东省碳储量发展趋势及演变特征,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山东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估算得到山东省多期碳储量数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东省碳储量在20年间减少了2.15×10^(7)t,且呈现持续减少态势。山东省2030年碳储量在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耕地保护情景下,相较于2020年分别减少8.93×10^(6)t和增加5.81×10^(6)t。生态-耕地保护情景下山东省耕地减少速度放缓,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得到抑制,林地等高碳密度土地类型得到保护并有所增加,山东省碳储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耕地保护情景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
6
作者 范磊 位盼盼 +5 位作者 郭燕 李光辉 张红利 王来刚 程永政 汤向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9-1308,共10页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20万亩(1亩=1/15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区,利用297个地面采样点测得的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数据,经普通克里格...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对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20万亩(1亩=1/15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区,利用297个地面采样点测得的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pH等数据,经普通克里格插值(OK)后,按照国家土壤主要性状指标分级标准生成各指标的等级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等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中SOM、AP、AK的地面样点统计平均值建后比建前分别提高0.1 g·kg^(-1)、0.77 mg·kg^(-1)、1.52 mg·kg^(-1),土壤pH建前建后的值处于7.6~8.0范围,变化较小,呈弱碱性且建前建后基本保持稳定;空间变异分析中SOM、AP、AK、pH的块金系数均小于20%,研究区各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OK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中SOM、AP、AK含量大部分区域分别在15 g·kg^(-1)、20 mg·kg^(-1)、100 mg·kg^(-1)以上,均属中等(3级)及以上水平,且建前建后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SOM、AP、AK的较高以上含量水平(1级+2级)所占面积建后比建前分别增加4.39%、13.72%、13.65%,低含量水平(5级)或较低含量水平(4级)所占面积建后比建前分别下降3.92%、18.52%、53.95%,说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耕地中SOM、AP、AK高含量区域的分布面积,降低了低含量区域的分布面积,尤其是对耕地中AP、AK含量较低区域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即对较差耕地的地力提升效果较明显。转移矩阵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中SOM、AP、AK的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小幅度提升,表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对研究区耕地SOM、AP、AK含量的等级分布提升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耕地地力 克里格插值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西南高山峡谷耕地边际化及生态效应
7
作者 李旭 吴秀芹 +1 位作者 刘亚楠 董贵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5-865,共11页
为探究西南高山峡谷区耕地边际化时空分布及其生态效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西南高山峡谷区耕地边际化进行诊断和识别,利用GEE云平台计算遥感生态指数,以探究耕地边际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南... 为探究西南高山峡谷区耕地边际化时空分布及其生态效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西南高山峡谷区耕地边际化进行诊断和识别,利用GEE云平台计算遥感生态指数,以探究耕地边际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南高山峡谷区耕地边际化比例先下降后上升,隐性边际化面积从6666.74 km^(2)波动下降至5045.42 km^(2),显性边际化面积由83.99 km^(2)波动上升至800.25 km^(2)。耕地边际化区域的生态质量总体上以不变和改善为主,二者占比除2005—2010年外均在90%以上,2005—2010年受极端气候等影响生态质量明显退化。不同类型耕地边际化的生态效应不同,轻度和中度边际化对生态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而重度边际化区域生态质量退化问题较为严重;生态边际化、自然边际化区域对生态质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经济边际化对生态质量的消极影响较为明显。研究表明,研究区耕地边际化呈先缓解后增强趋势,耕地边际化的生态效应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边际化区域采取不同管护措施,推动该地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边际化 投入 产出 遥感生态指数 西南高山峡谷 G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基于“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讨会”的思考
8
作者 张婷 王庆日 +3 位作者 陈美球 陈江华 蒋仁开 曾爽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144,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研讨会专家观点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实现路径,为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落地实施和制度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提出响... 研究目的:基于研讨会专家观点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实现路径,为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落地实施和制度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提出响应了口粮安全单一目标向农业强国建设多目标发展的耕地保护现实需求。(2)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面临着农用地资源错配治理难,涉及的多部门协同难,多元主体利益协调难及耕地补充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3)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实施需要以布局优化引导补充耕地来源,通过明确占补优先序推进与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有机融合,强化部门协同与多主体共治共享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研究结论:明晰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内涵与特征是有效推进占补平衡新机制落实的基础;制定占补平衡新机制补偿激励措施是激发多主体内生动力的重要制度创新探索;因地制宜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实现路径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最终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大占补 耕地保护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菜地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
9
作者 杨涛 陈院华 +4 位作者 陈锋 徐昌旭 庄艳华 涂香明 陈静蕊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1,共10页
[目的]摸清江西省设施菜地当前土壤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为准确评估其环境的污染风险及全省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多点取样的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0~100 cm土层的养分累积量情况... [目的]摸清江西省设施菜地当前土壤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为准确评估其环境的污染风险及全省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多点取样的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0~100 cm土层的养分累积量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原位监测的方法收集设施菜地氮磷流失的特征信息。[结果] 1)设施菜地土壤酸化严重,0~20、20~40 cm土层pH分别为5.44和5.56。2) 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整体属中等肥力水平,且在种植年限≤10 a时土壤养分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1~20 a种植年限时(速效磷除外)开始下降。3)设施菜地地表径流的发生主要受降雨的驱动,具有高流量、低浓度的特点;径流量发生最多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2—6月,该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75%以上,氮磷流失量均占全年的60%以上。[结论] 6~10 a是设施菜地耕层养分累积的时间“拐点”,种植年限达到10 a后,过量的养分投入并不能扩大土壤的库容,反而增加速效养分在耕层的累积量,进而增加环境的污染风险。设施菜地短时间高水量低浓度径流水的产生在当前沟塘调蓄净化功能严重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很难就地消纳。因此,构建设施菜地-单季稻复合农田模式是解决南方红壤区设施菜地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种植年限 养分累积 氮磷流失 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10
作者 杨君 刘畅 +5 位作者 袁淑君 魏雨彤 王义博 谢佳轩 孟媛媛 余德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及其产生的碳排放的时间演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和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究因子影响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果]①研究期内湖南省的耕地面积缩减,伴随耕地与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之间转化,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②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两种尺度上皆存在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表明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时空维度均具有较强的集中分布特征。③各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的解释力皆强于单因子作用强度,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两种尺度下均有显著的解释力。[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不同空间尺度下碳排放特征和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当更科学合理制定耕地利用减排降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累积性评价的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与风险管控
11
作者 张传华 刘力 +3 位作者 代杰 李曼曼 张凤太 邓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以重庆彭水县大同镇为例,协同采集土壤-玉米样品50套,分析土壤及玉米样品中Cd、Hg、As、Pb和Cr的含量及土壤pH,综合考虑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累积性,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建议,以期为地质高背景区耕地土壤风险管... 以重庆彭水县大同镇为例,协同采集土壤-玉米样品50套,分析土壤及玉米样品中Cd、Hg、As、Pb和Cr的含量及土壤pH,综合考虑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累积性,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建议,以期为地质高背景区耕地土壤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以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为主,土壤存在明显重金属累积的点位占比为22%,主要的超标及累积因子为Cd和As,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累积问题显著。研究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以III类(安全利用类,无明显累积)为主,IV类(安全利用类,有明显累积)和VI类(严格管控类,无明显累积)耕地均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研究区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整体受地质背景的影响,重金属累积主要与城镇生活污水、禽畜粪肥和部分复合肥施用等人为活动有关,由于外源输入,部分耕地土壤超标程度加剧趋势明显。研究区玉米样品的总体超标率为28%,超标因子为Cd。当土壤pH>6.5时,农产品超标风险显著降低。建议在耕地土壤重金属溯源断源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及农产品污染程度,施用钙质土壤调理剂或钙镁磷肥进行土壤酸化治理,实现“边生产,边修复”,逐渐改善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污染 累积性评价 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晓晨 刘雨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Tobit模型等分析各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内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1.014,大部分处于最优状态以上,效率水平呈轻微下降态势。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但大多数区域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聚区域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自西向东呈轻微倒U形,且西部略高;自南向北呈U形,且南部略高。[结论]通过Tobit模型分析得出,农村居民人均播种面积和政府支农力度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效率呈负向影响,说明目前下辽河平原区各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发挥高值区域引领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效率SBM模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演化 聚集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补偿制度的体系构建
13
作者 李冰强 杨越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99,共8页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实施的关键在于协调行政管制公权力与承包经营私权利之间的利益冲突。法治领域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效平衡,迫切需要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补偿制度。比较法视野下,管制性征收、土地发展权和公共地役权作为适度...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实施的关键在于协调行政管制公权力与承包经营私权利之间的利益冲突。法治领域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效平衡,迫切需要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补偿制度。比较法视野下,管制性征收、土地发展权和公共地役权作为适度限制土地使用权的三种制度方案,均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却能使他人土地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管制性征收主要关注行政管制对私权利的限制程度,重点解决是否需要补偿的问题;土地发展权是在认可管制正当性的基础上,借助市场化手段分配增值利益,重点解决利益分配方式的问题,两种制度在规范设计层面,难以适配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补偿制度的构建需要。公共地役权基于“限制补偿一体性”的制度架构,契合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补偿制度的法权构造。在我国《耕地保护法》立法进程中,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应当构建以公共地役权为纽带的限制补偿制度,并通过明确补偿主体、确定补偿对象、明确补偿范围、稳定资金来源、创新补偿方式等,保障粮食生产利益,筑牢粮食安全法治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 非粮化 管制性征收 土地发展权 公共地役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锦地区番茄主栽品种京采8号贮藏性研究
14
作者 滕龙 刘修丽 +4 位作者 刘晓荣 王志刚 刘继恩 郭佳明 史越辉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6期7-9,共3页
[目的]探究碱地番茄品种京采8号的贮藏方式。[方法]以主栽品种京采8号为试验材料,设计常温和低温2种储藏方式,观察外观储藏变化,测定果肩覆盖率、硬度及果实品质相关指标。[结果]低温贮藏京采8号果肩覆盖率要低于常温储藏,果实品质相应... [目的]探究碱地番茄品种京采8号的贮藏方式。[方法]以主栽品种京采8号为试验材料,设计常温和低温2种储藏方式,观察外观储藏变化,测定果肩覆盖率、硬度及果实品质相关指标。[结果]低温贮藏京采8号果肩覆盖率要低于常温储藏,果实品质相应提高。[结论]低温贮藏相较常温储藏更利于京采8号的保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地番茄 品质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耕地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研究
15
作者 韩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6,159,共13页
新时代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从注重耕地数量保护提升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已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承包人的土地利用行为与耕地质量提升具有直接相关性。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对于... 新时代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从注重耕地数量保护提升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已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承包人的土地利用行为与耕地质量提升具有直接相关性。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对于耕地质量提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治理作用。应当以耕地质量提升为导向对土地承包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改革单纯的土地发包,将发包的土地作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统一体,将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指标纳入土地发包承包的内容;二是重构合同内容,建立土地承包合同中的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权利义务条款或者订立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合同作为土地承包合同的附属合同,明确种植与耕地质量最优适配农作物的承包地用途,明确发包方对承包方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监督权利,明确对承包方履行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义务的补偿和奖励,明确承包方违反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义务的违约责任;三是建立土地承包制度与国家机关、社会服务机构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义务实现上的衔接机制,明确各方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过程中的协作、配合、利益补偿等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土地承包制度对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治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保护 土地承包制度 承包合同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条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序列雷达数据识别耕地种粮类型的研究
16
作者 武晓天 欧正蜂 +3 位作者 王晓蕾 孙汉英 王长委 黄永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8,135,共6页
以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为研究对象,采用2021年下半年的时间序列哨兵一号数据,分析了实测样本的水稻、玉米、坑塘水面、未耕种、树林和蔬菜等耕地上不同覆盖物的时间序列后向散射系数特征和类间差异性,结果表明耕地种粮类型分类的最优极... 以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为研究对象,采用2021年下半年的时间序列哨兵一号数据,分析了实测样本的水稻、玉米、坑塘水面、未耕种、树林和蔬菜等耕地上不同覆盖物的时间序列后向散射系数特征和类间差异性,结果表明耕地种粮类型分类的最优极化方式为VH极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LSTM)的耕地种粮类型识别模型,模型精度达到90%。根据模型提取了研究区的水稻、玉米、坑塘水面、未耕种、树林和蔬菜的空间分布,为多云地区的耕地种类监测提供了新的遥感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种粮监测 哨兵一号 时间序列 长短期记忆网络 揭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TWR的实证
17
作者 高原 田莉 +1 位作者 黄安 崔雨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25-3141,共17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区、省级行政区等多维度分析非粮化时空演化差异,采用GTWR模型探索水产养殖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25年来,全国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现象显著,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2)非粮化在110°E—120°E和20°N—30°N最为集中,东北、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区有较为显著的集聚区,其中长江中下游集聚区涉及的县市最多,范围最广。(3)从农业区尺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干流平原丘陵区的水产养殖非粮化在20年来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现象显著,25年来持续增长,到2015—2020年期间,占比达到80.2%;江苏省、湖北省、广东省和安徽省的水产养殖非粮化情况较为严重。(4)水产养殖非粮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耕地及农业发展情况和淡水养殖状况4个方面影响。高程为负向影响,人口、财政收支比的提升在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对非粮化有促进作用,耕地面积为正相关。耕地非农化在东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正影响,淡水养殖产量的增加会促进非粮化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水产养殖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耕地利用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18
作者 刘洪彬 杜欣雨 董秀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5,共12页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东北黑土区耕地合理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耕地播种面积数据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驱动力数据,利用耕地非粮化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东北黑土区耕地合理利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耕地播种面积数据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驱动力数据,利用耕地非粮化率、空间自相关分析、政策文件量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从时间演变来看,2010-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率总体上大幅度降低,可主要分为2010-2016年波动下降阶段、2016-2018年急速下降阶段、2018-2020年轻微回弹阶段。从空间特征来看,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差异格局显著,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内蒙古北部的高-高集聚区和黑龙江中部的低-低集聚区。从驱动机制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具有负向影响。其次是土地流转和粮食补贴两大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在不同地区作用不同,北部起抑制作用,南部起促进作用,粮食补贴政策整体上呈抑制作用。[结论]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非粮化,相关政府部门应确保耕地首要功能用于粮食生产的同时,强化耕地对粮食种植的政策扶持,并根据农产品供求与发展优势调整区域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GWR模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储量时空动态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与策略优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19
作者 马文博 李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136,共10页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耕地碳储量整体呈“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特点,由2005年的3.511 Gt上升至2020年的3.711 Gt。(2)综合优先级结果表现出“高-中-低”的梯度分布特点,反映出不同值区地市激励侧重点不同:在高值区强调碳储功能的提升效率,在中、低值区强调维持碳储功能稳定性。(3)从补偿方案看,补偿优先级高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市可暂缓接受生态补偿;补偿优先级低但生态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地市可拟作为生态支付试验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耕地碳储量 耕地生态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级 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乡村人-耕-居关联模式及协调发展优化路径
20
作者 赵素霞 李金衡 尹蒙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392,共9页
[目的]探索和分析河南省乡村人口、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为乡村人地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冷热点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河南省2000—2020年人-耕-... [目的]探索和分析河南省乡村人口、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为乡村人地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冷热点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河南省2000—2020年人-耕-居时空变化特征及乡村人地关系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1)河南省乡村人-耕-居整体以“人减耕减居增”变化为主,人口、耕地、居民点变化均存在空间集聚性特征,耕地与居民点变化程度较高区域具有一定的空间一致性;(2)河南省乡村人-耕-居变化共有15种时空关联模式,人-耕“人减地减”(T_(4)弱负脱钩)与人-居“人减地增”(T_(3)强负脱钩)是区域人-耕-居最主要的时空组合模式,区域乡村人口减少、较大部分远郊县(市)耕地增长,近郊县(市)耕地减少,农村居民点面积普遍增加;(3)河南省大部分县(市)人-耕-居处于不协调状态,“人减居减耕增”与“人增居减耕增”被认为是人-耕-居和谐的发展类型,但仅有个别县(市)符合这些类型。[结论]河南省乡村人-耕-居的协调程度亟待提升,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促进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耕地 农村居民点 优化路径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