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5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ghts from model plants to improve cotton’s u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1
作者 PU Yuanchun WANG Peilin +6 位作者 ABBAS Mubashir IQBAL Asif DONG Qiang LUO Tong WANG Qianqian CAO Fei SONG Meizhe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re mineral nutrients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playing a crucial role throughout the plant life cycle.Cotton,a globally significant textile crop,has a particularly high de... 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re mineral nutrients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playing a crucial role throughout the plant life cycle.Cotton,a globally significant textile crop,has a particularly high demand for N fertilizer across its developmental stages.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adequate or deficient N and P levels on cotton growth phases,focusing on their influence on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Key topics include the regulation of N-and P-related enzymes,hormones,and genes,as well as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N-and P-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from the aspects of N-P signaling integration to regulate root development,N-P signaling integration to regulate nutrient uptake,and regulation of N-P interactions—a frontier in current research.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N and P use efficiency are also discussed,including 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cotton cultivars and identifying functional genes to enhance productivity.Generally speaking,we take model plants as a reference in the hope of coming up with new strategies for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 and P in cot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phosphorus use efficiency(PUE) Cultivation improvement nitrogenphosphorus transport mechanisms nitrogen-phosphorus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Law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Under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Mode in Dike Paddy Field 被引量:2
2
作者 GUO Longsheng ZHOU Guangtao GUO Zhongy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9年第4期31-37,共7页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far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 integrated site 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precise irrigation, controlled drainage, and wetland eco-repair system in dike area of Taihu basin. 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far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 integrated site 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precise irrigation, controlled drainage, and wetland eco-repair system in dike area of Taihu basin. During investigation, it had given prominence for the water and fertilizer coupling effects of precise irrigation and site 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n controlled irrigation, controlled drainage and wetland ecosyste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Then the water and fertiliz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of paddy field was put forward in Taihu basin where the wat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to 1.64 kg. m-3, water saved 37.8%,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raised 15,4%, yield raised 10%, and N, P load decreased 26%-72%.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and farmland ecosystems that control and cut down the far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ame into being,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by Taihu basin to control it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ed water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field the integrated mode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娜 田云龙 +3 位作者 张蕾 王胜涛 朱昌雄 李红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已初具成效,表现为2015—2022年的8年间,化肥用量减少15.7%,而粮食增产3.9%;化肥施用结构趋向合理化,表现为氮肥用量持续减少,复合肥用量持续增加;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化肥施用强度(298.8 kg·hm^(-2))比2015年减少62.2 kg·hm^(-2),但施肥强度仍有进一步减量空间;化肥减量、养分利用、元素循环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减量增效行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本文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科学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出政策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现状和未来的行动方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氮肥利用率 减量增效 有机肥替代 施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不同类型裸燕麦品种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宇 赵宝平 +5 位作者 柳妍娣 齐冰洁 苑志强 米俊珍 刘景辉 武俊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施氮量对裸燕麦碳氮代谢的影响,明确影响不同裸燕麦品种穗粒数形成差异的氮素调控措施。【方法】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2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 【目的】探究施氮量对裸燕麦碳氮代谢的影响,明确影响不同裸燕麦品种穗粒数形成差异的氮素调控措施。【方法】选取穗粒数差异大的2个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穗粒数多)和定莜8号(穗粒数少)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试验,设置0,100和200 kg/hm ^(2)3个施氮水平,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裸燕麦干物质积累量、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籽粒全氮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①施氮对2个裸燕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具有增加效应,其中在施氮100 kg/hm ^(2)时产量最高。②在100 kg/hm ^(2)施氮处理下,坝莜1号的干物质积累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籽粒全氮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值较不施氮处理分别提高54.30%,33.35%,22.73%,6.05%,19.65%,23.64%和40.15%,定莜8号分别提高54.90%,34.60%,38.36%,4.66%,17.27%,12.88%和37.36%。施氮量对2个裸燕麦品种碳氮代谢的调控优势主要体现在灌浆期。③相关性分析表明,坝莜1号籽粒产量与碳氮代谢参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与碳代谢中SP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定莜8号籽粒产量与氮代谢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与G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增施氮肥对2个裸燕麦品种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坝莜1号表现出更优的碳氮代谢活性,实现碳氮代谢与产量同步正相关,SPS活性对产量的提高起主导作用;对定莜8号碳代谢影响较小,但生育后期的氮代谢优势较强,体现在较高的GS活性,从而弥补穗粒数少的不足,提高了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燕麦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量 碳氮代谢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布种下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婧 赵世玉 +7 位作者 徐爽 谢畅 蒋春姬 赵新华 刘喜波 钟超 于海秋 王晓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3,共12页
[目的]针对辽宁省花生生产上氮肥施用量过大,导致氮肥利用率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现状,探究交错布种下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辽宁地区单垄交错布种条件下花生最佳氮肥减施量,为当地的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 [目的]针对辽宁省花生生产上氮肥施用量过大,导致氮肥利用率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现状,探究交错布种下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明确辽宁地区单垄交错布种条件下花生最佳氮肥减施量,为当地的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试验于2019-2020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以青花6号为试材,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氮肥用量水平,T0(不施氮肥)、T1(纯氮82.5 kg·hm^(-2),大田常规施氮量)、T2(纯氮70 kg·hm^(-2),氮减施15%)、T3(纯氮62 kg·hm^(-2),氮减施25%)、T4(纯N54 kg·hm^(-2),N减施35%),研究氮肥减施对花生根系形态、根瘤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氮肥适量减施能够有效促进单垄交错布种花生根系形态的优化,T2处理可显著增加花生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并在生育期内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通过对花生根瘤超显微结构分析得出,氮肥减施能促进类菌体增大并产生脂质体。与T0相比,施氮肥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增产幅度为3.76%~9.74%。不同氮肥减施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T2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两年平均比T1增产2.17%,而T3处理平均比T1减产0.58%。氮肥减施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氮减施15%(T2)时有利于花生根系生长,增产效果最好,为最佳氮肥减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氮肥减施 根系形态 根瘤特性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秦文利 张静 +10 位作者 肖广敏 崔素倩 叶建勋 智健飞 张立锋 谢楠 冯伟 刘振宇 潘璇 代云霞 刘忠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5,共19页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玉米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破坏率(PAD)、可蚀性因子(K)、容重(BD)、总孔隙度(TP)、毛管孔隙度(CP)、非毛管孔隙度(NCP)、最大持水量(MWHC)、毛管持水量(CWHC)、非毛管持水量(NCWH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团聚体有机碳(AOC)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为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实现作物稳产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F模式相比,HV模式0~10 cm、10~20 cm土层>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总含量(R0.25)、MWD、GMD、TP、CP、NCP、MWHC、CWHC、NCWHC、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95%、40.84%、30.57%、5.89%、1.47%、4.42%、15.01%、6.41%、27.08%、7.29%和13.13%、62.87%、51.68%、5.02%、0.76%、4.25%、13.11%、3.32%、27.86%、7.10%;PAD、K和BD分别显著降低8.83%、20.79%、5.99%和12.14%、30.73%、7.31%。HV模式下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施氮水平对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R0.25及其他物理性状指标、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HV模式50%N处理0~10 cm、10~20 cm土层的SOC含量、>5 mm AOC含量及0~10 cm土层的0.50~1.00 mm AOC含量、10~20 cm土层的BD、TP、CP、NCP、MWD、CWHC、NCWHC及玉米产量较FF模式100%N处理变化均不显著,0~10 cm、10~20 cm土层的2.00~5.00 mm、1.00~2.00 mm、0.25~0.50 mm、<0.25 mm AOC含量及10~20 cm土层0.50~1.00 mm的AOC含量,0~10 cm、10~20 cm土层的R0.25、MWD、GMD,0~10 cm土层的TP、NCP、MWHC、NCWHC均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的PAD、K及0~10 cm土层的BD均显著下降。各粒径A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其AOC含量之间、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与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之间、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绿肥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是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抗侵蚀、持水能力的重要基础。绿肥对土壤氮、有机碳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现减氮增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施氮水平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留叶数互作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德勋 刘心亚 +5 位作者 李娟 赵园园 夏玉兰 杨帆 赵东杰 史宏志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互作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施氮量为90、108和126 kg/hm^(2),留叶数为16、18、20和22片/株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留叶数水平下,随着施氮量水... 为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互作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施氮量为90、108和126 kg/hm^(2),留叶数为16、18、20和22片/株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留叶数水平下,随着施氮量水平的增加,上部叶的产量和产值增加,烟碱、总氮、钾离子含量总体升高,糖碱比总体下降,中等施氮量水平下感官品质总分相对较高;中、高氮处理的各种致香成分含量和香气成分总量相比低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同施氮量水平下,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上部叶的单叶重和产量显著下降,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先升高后降低,烟碱、总氮和氯离子含量下降,总糖、还原糖和钾离子含量增加,糖碱比和钾氯比显著上升;香气成分总量、新植二烯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随着单株留叶数的增加而下降,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和茄酮含量则升高;中、高施氮量水平下均以留叶数为18片/株的感官评分总分最高。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上部叶经济性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部分香气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施氮量108 kg/hm^(2)+留叶数18片/株为较合理的栽培组合,上部叶的产值高、感官品质优、中性香气物质足、工业可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大金元 施氮量 留叶数 上部叶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不同水氮条件下旱作麦田N_(2)O排放参数敏感性分析
8
作者 董莉霞 徐子翔 +2 位作者 李广 逯玉兰 聂志刚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9-136,共8页
作物模型参数敏感性的正确分析结果,有助于提高模型的效率和应用的准确性。为探究作物模型中影响旱作麦田N_(2)O排放的敏感因素,该研究采用扩展傅里叶振幅灵敏度检验(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EFAST)方法,以春小麦... 作物模型参数敏感性的正确分析结果,有助于提高模型的效率和应用的准确性。为探究作物模型中影响旱作麦田N_(2)O排放的敏感因素,该研究采用扩展傅里叶振幅灵敏度检验(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EFAST)方法,以春小麦品种‘定西35号’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施氮梯度和3个补灌梯度,对APSIM模型中旱作麦田土壤N_(2)O排放的作物品种参数、土壤参数和气象参数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水氮变化组合下,光周期作物敏感指数(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ndex,PS)是影响旱作麦田N_(2)O排放最敏感的作物品种参数,其敏感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水氮变化组合下,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是影响旱作麦田N_(2)O排放最敏感的土壤参数。其敏感性总体上随施氮量和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强。不同水氮变化组合下,日最高温度(max temperature,Max)是影响旱作麦田N_(2)O排放最敏感的气象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敏感性整体逐渐减小,随补灌量的增加,敏感性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APSIM模型中旱作麦田土壤N_(2)O排放各参数的敏感性贡献,为模型的参数率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APSIM模型 EFAST方法 施氮量 补灌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膜下秸秆还田减氮的响应
9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胡靖宇 米文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79,共8页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CK)、常量施N+秸秆还田(N 225 kg·hm^(-2)+9000 kg·hm^(-2),F+TS),80%N+秸秆还田(N180 kg·hm^(-2)+9000 kg·hm^(-2),80%F+TS),60%N+秸秆还田(N 135 kg·hm^(-2)+9000 kg·hm^(-2),60%F+TS)共4个处理。测定播前、抽雄-吐丝期和收获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查玉米产量,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春玉米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干旱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丰水年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变化。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2801.4 kg·hm^(-2),较正常施氮与秸秆还田配施平均增产7.4%,较不施肥(CK)增产51.4%。耗水量变化为丰水年>干旱年>平水年,干旱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显著低于CK(P<0.05);平水年F+TS和80%F+TS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60%F+TS和CK处理(P<0.05),丰水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和丰水年均以80%F+TS最高,平水年以60%F+TS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西北黄土旱塬旱作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因降水年型而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最高。因此,西北黄土旱塬区在900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常量施氮225 kg·hm^(-2)基础上减N 20%优化了玉米耗水结构,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旱塬及其类似生态区提供新的施氮与秸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旱塬 秸秆还田减氮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改善辽西北风沙区花生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
10
作者 夏桂敏 樊龙江 +3 位作者 黄亚男 吴毅 郑俊林 迟道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0-460,共11页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N+O)对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N+O、N和O处理在花生生育中期的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且N+O处理株高在全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N+O处理花针期和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7.3%和15.8%(2021)及14.6%和13.4%(2022)。N+O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总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0.2%和15.8%(2021),19.6%和13.4%(2022),且饱果期荚果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7.4%(2021)和16.9%(2022)。2021年,N+O处理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和百仁质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4.1%、10.5%和9.1%。2022年,N+O处理花生蛋白质含量较N处理提高了2.4%。综上,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处理提高了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总氮积累,最终提高花生产量并改善花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有机无机肥配施 生长性状 氮素积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沿黄灌区制种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11
作者 崔云玲 郑浩飞 +3 位作者 孙和折 张立勤 吴正强 包会存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17-622,共6页
通过制种玉米膜下滴灌氮肥运筹试验,为沿黄灌区制种玉米的高产、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以农户常规施肥(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30%∶0∶30%∶30%∶10%)为对照,设置了基肥... 通过制种玉米膜下滴灌氮肥运筹试验,为沿黄灌区制种玉米的高产、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以农户常规施肥(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30%∶0∶30%∶30%∶10%)为对照,设置了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分别为15%∶15%∶30%∶20%∶20%、0∶30%∶30%∶20%∶20%、0∶0∶50%∶30%∶20%等3个处理,对制种玉米播前、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和收获期土壤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种子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比例为0∶30%∶30%∶20%∶20%处理制种玉米种子产量显著提高57.92%、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58.15%。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茎粗、穗长等性状无显著差异;较农户常规施肥处理抽雄期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提高了74.77%,而60~10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66.65%~81.81%,显著降低氮素淋溶风险。因此,在沿黄灌区,将氮肥后移至拔节期,即基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为0∶30%∶30%∶20%∶20%可显著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本结果可为该地区制种玉米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制种玉米 硝态氮分布 氮盈余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牛粪氮不同比例替代化肥氮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4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段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0%ON)、75%(75%ON)、100%(100%ON)6个处理,研究有机氮配施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氮配施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有机肥配施处理幼苗成活率比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36%~17.76%,产量比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7.30%~34.21%。与单施化肥相比,25%ON、50%ON处理产量仅分别降低1.45%、5.74%,并且25%ON处理氮肥利用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机氮配施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0.74%~5.93%、直链淀粉含量1.14%~5.14%,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1.92%~4.22%、食味值0.61%~1.83%。25%ON、50%ON处理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5.26%、13.16%、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11.76%、17.65%。兼顾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食味品质等综合品质,确定有机氮替代化肥氮25%~50%比例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水稻高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5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朱镇 赵凌 +3 位作者 赵庆勇 陈涛 王才林 张亚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61-164,167,共5页
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南粳5758为材料,2021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本部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氮量处理试验,设置4个不同施氮量处理,成熟期测定每个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相关指标及RVA谱特征值等,研究施... 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南粳5758为材料,2021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本部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氮量处理试验,设置4个不同施氮量处理,成熟期测定每个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相关指标及RVA谱特征值等,研究施氮量对南粳575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5758稻米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300 kg/hm^(2)施氮量产量最高,稻米食味品质呈下降趋势;不同施氮量间,南粳5758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黏度、外观和食味值等品质性状有显著差异,胶稠度和硬度差异不显著。不同施氮量间,RVA谱特征值各参数均有显著差异;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明显增加,外观、黏度和食味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明显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RVA谱特征值中热浆黏度、崩解值、峰值时间、最终黏度、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明显降低,成糊温度上升,回复值先降后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5758 施氮量 产量 稻米品质 RVA谱特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型树脂对渣场渗滤水低浓度氨氮的吸附
14
作者 张小龙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88,共6页
针对渣场渗滤水复杂体系中氨氮的达标脱除,开展了LS-1000C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参数及工艺应用研究。该离子交换树脂转为Na型后吸附废水中氨氮的最佳参数为流速5 BV/h,进水pH 4~6,树脂床层高径比4.4∶1(树脂膨胀前);最佳解吸参数... 针对渣场渗滤水复杂体系中氨氮的达标脱除,开展了LS-1000C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参数及工艺应用研究。该离子交换树脂转为Na型后吸附废水中氨氮的最佳参数为流速5 BV/h,进水pH 4~6,树脂床层高径比4.4∶1(树脂膨胀前);最佳解吸参数为解吸液选择质量分数8%的稀硫酸,解吸量3 BV。树脂工艺工程应用后,在进水氨氮质量浓度180~220 mg/L、pH 4~6、流量4.5~6.0 BV/h工况下,两级树脂串联运行时,出水氨氮<15 mg/L的运行时间达到28 h,满足废水排放要求。树脂吸附饱和后的解吸频次较低,解吸液量少,解吸液还可作为沉钒工序铵盐的补充溶液或沉钒废水处理系统的中和剂,回收了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废水 离子交换 吸附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园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优势属的影响
15
作者 吴艳华 王蜜 +2 位作者 柳玉晶 韩学颖 荀挚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6,9,共7页
为探究施氮肥对园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及其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设置3种施氮水平(300 kg·hm^(-2)、225 kg·hm^(-2)和150 kg·hm^(-2)),经过3 a的施氮处理,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及优势属变化。结果表... 为探究施氮肥对园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及其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设置3种施氮水平(300 kg·hm^(-2)、225 kg·hm^(-2)和150 kg·hm^(-2)),经过3 a的施氮处理,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及优势属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地园林土壤中优势细菌属有Pseudomonas、Roseiflexus和Actinomadura,优势真菌属有Chaetomium、Cryptococcus和Pyrenochaetopsis;随着施氮量增加,真菌Shannon指数逐渐降低,丰富度指数升高,而细菌Shannon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中氮水平使细菌ACE指数和Chao1指数增加,而高氮水平使其降低。通过RDA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土壤p H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改变的主要因素。不同施氮条件下园林土壤微生物的优势属被替换,可能改变土壤物质循环过程,这仍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土壤 施氮量 多样性指数 优势属 R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大豆氮同化和根际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爽 张璨 +6 位作者 周雅男 胡蕾蕾 罗华影 车钊 董召荣 王晓波 宋贺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大豆氮同化及根际氮素相互转化的影响,明确大豆合理施氮水平,本研究以‘皖豆15’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40 kg·hm^(-2))、N2(80 kg·hm^(-2))、N3(120 kg·hm^(-2))、N4...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大豆氮同化及根际氮素相互转化的影响,明确大豆合理施氮水平,本研究以‘皖豆15’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40 kg·hm^(-2))、N2(80 kg·hm^(-2))、N3(120 kg·hm^(-2))、N4(160 kg·hm^(-2))、N5(200 kg·hm^(-2)),采用三室隔网根箱试验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分枝期和花荚期大豆氮素积累、根瘤固氮能力及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干物质量和氮积累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根瘤发育方面,随施氮量增加,两时期根瘤数量与鲜质量逐渐降低;分枝期根瘤菌nifH基因丰度先降低后升高,而花荚期根瘤菌nifH基因丰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根际硝化作用中,施氮会增加两时期土壤硝化潜势,氨氧化古菌(AOA)丰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氨氧化细菌(AOB)丰度的影响不明显。在反硝化方面,施氮对两时期反硝化能力无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分枝期narG基因丰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花荚期narG基因丰度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及PLS-SEM表明,分枝期氮素积累受施氮量影响较大,施氮量正向调控AOA丰度、根际硝化过程和根际固氮菌nifH丰度,最终影响植株氮素积累。综上所述,适量施氮(120 kg·hm^(-2))能有效增加根瘤菌丰度,改善根际硝化过程,提高大豆生长和植株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氮 根瘤固氮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矿质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盼盼 邵运辉 +8 位作者 李春华 穆蔚林 郭涵潇 李川 张美微 赵双锁 胡彦奇 韩琳琳 乔江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6,共16页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研究对象,研究施氮量[225 kg/hm^(2)(HN)、180 kg/hm^(2)(MN)、90 kg/hm^(2)(LN)]和喷锌[不喷施(Zn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Zn1)]对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产量和矿...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研究对象,研究施氮量[225 kg/hm^(2)(HN)、180 kg/hm^(2)(MN)、90 kg/hm^(2)(LN)]和喷锌[不喷施(Zn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Zn1)]对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累积及分配的影响,为氮锌配施在大田玉米生产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粒位的籽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以及各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上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上部粒位的产量以MN处理最高,而中、下部则均以HN处理最高;喷锌提高了果穗和上部、下部粒位的籽粒产量,郑单958上部和下部粒位籽粒产量均高于隆平638。总体上,MNZn1处理郑单958果穗和上部、下部粒位的籽粒产量均较高,且果穗籽粒锌含量、上部粒位籽粒中钾和锰累积量也表现最高;HNZn1处理郑单958果穗籽粒产量、氮和锰含量及上部粒位籽粒铜和锌含量、中部粒位籽粒铜含量较高,同时也能提高上部粒位籽粒中锰和锌占比、中部粒位籽粒铜占比。果穗籽粒产量与下部粒位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果穗籽粒中氮含量与中部粒位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下部粒位籽粒中锰和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施氮量180~225 kg/hm^(2)条件下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能够提高锌高效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施氮量180 kg/hm^(2)条件下喷锌促进氮、锌、锰等元素积累,施氮量90 kg/hm^(2)条件下喷锌有利于铜、锰和锌向下部粒位转运,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喷锌则有利于氮、锰和锌向上部粒位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氮锌配施 锌效率 矿质元素 累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平 陈玮峰 +7 位作者 蔡健 郁洁 张丽 陈雅玲 李云龙 左文刚 单玉华 柏彦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比一次性施肥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宁麦13、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高邮市进行为期3年的稻麦轮作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CK),设置W0处理(100%普通尿素,50%基肥+50%追肥)与控释尿素按不同比例替代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W3处理,70%普通尿素+30%控释尿素;W5处理,50%普通尿素+50%控释尿素;W7处理,30%普通尿素+70%控释尿素;W10处理,100%控释尿素)。同时,基于W7处理设置减氮20%处理(WJ7)。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的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其中稻、麦产量最高分别可达8.26 t/hm^(2)、6.09 t/hm^(2),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W0)提高18.3%、34.4%。此外,W10处理的小麦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7.5%,W7处理的水稻3年平均氮素利用率最高,为45.6%。在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简化配施条件下,减氮20%整体上对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水稻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与普通尿素施肥处理相比,普通尿素与不同配比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并且在3年试验期内,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基于本研究结果得出,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水稻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小麦适宜的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7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控释尿素 简化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潇 李岚涛 +3 位作者 杨启睿 苗玉红 刘志强 王宜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8,共9页
为探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氮肥用量对豫北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河南省温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0(N0)、70(N70)、140(N140)、210 kg·hm^(-2... 为探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氮肥用量对豫北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动态及光温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河南省温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0(N0)、70(N70)、140(N140)、210 kg·hm^(-2)(N_(2)10)和280 kg·hm^(-2)(N_(2)80)5个处理对夏玉米叶片SPAD值、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冠层温度、酶活性、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施氮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8.1%~16.1%和24.3%~32.2%,N140、N_(2)10处理产量较高,均与N_(2)80处理无显著差异,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0 kg·hm^(-2)和164 kg·hm^(-2);N140、N_(2)10处理氮素吸收总量和最大积累速率分别较N0处理提高17.1%、21.1%和26.3%、33.3%,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可提前3~6 d;N140、N_(2)10处理可有效提高夏玉米叶片SPAD值和冠层FPAR值,降低冠层温度,提升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综上,一次性施氮140、210 kg·hm^(-2)可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增强各生育时期光温生理特性和酶活性,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结合经济最佳施氮量和“减投不减产”策略,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1∶1配施下一次性施氮164~190 kg·hm^(-2)是豫北夏玉米适宜的氮肥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一次性施氮 光温生理特性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