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甘蔗不同季节播种对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1
作者 韦剑锋 韦冬萍 +5 位作者 胡桂娟 罗小芬 吴炫柯 胡文莉 黄锴霖 马纪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6,共8页
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 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6.84%~21.50%、42.71%~47.45%和31.05%~39.43%;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6.65%~9.16%,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15%~6.58%、30.25%~31.26%和8.31%~9.61%。3个播期两季甘蔗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大幅递减,但0~40 cm土层残留以夏季播种较多,40~60 cm土层残留以秋季播种较多。秋季播种两季蔗茎干物质积累量为59693.69 kg·hm^(-2),较春季、夏季播种增加2.74%和34.43%;夏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28.08%,较秋季、春季播种提高4.63和6.58个百分点;春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损失率为47.85%,较秋季、夏季播种增加1.54和7.19个百分点。可见,甘蔗秋季播种产量较高,夏季播种氮肥吸收较多、损失较少,但夏季播种新植蔗吸收的大量氮肥未能转化为增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广西甘蔗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播种期 ^(15)n示踪 氮肥利用 氮素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量 肥料氮(^(15)n)吸收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去除途径研究
3
作者 徐英华 李希 +2 位作者 谢陈 李裕元 吴金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2,共10页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和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绿狐尾藻、梭鱼草及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对氨氮(NH_(4)^(+)-N)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相较于单一绿狐尾藻和梭鱼草处理对氮的脱除量分别提高1.8%和3.6%。基于^(15)N质量平衡,绿狐尾藻、梭鱼草和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氮去除途径的底泥吸附贡献分别为8.30%、7.96%和6.94%,植物吸收贡献分别为41.76%、35.34%和48.67%,微生物作用去除贡献分别为49.94%、56.71%和44.39%。微生物作用在湿地脱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相较于单一植物湿地,植物组合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促进了植物对水体NH 4+-N的吸收。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的脱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组合 氨氮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对植物叶片δ^(15) N含量影响的数据挖掘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寿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7,M0008,共11页
为明确丛枝菌根(AM)对植物叶片稳定氮同位素(δ^(15)N)含量的影响,探索丛枝菌根在调控植物应对全球变化方面的重要功能,通过数据挖掘,建立了AM植物和非AM(non-AM)植物叶片δ^(15)N含量数据库,探究了AM对植物叶片δ^(15)N含量的影响。结... 为明确丛枝菌根(AM)对植物叶片稳定氮同位素(δ^(15)N)含量的影响,探索丛枝菌根在调控植物应对全球变化方面的重要功能,通过数据挖掘,建立了AM植物和非AM(non-AM)植物叶片δ^(15)N含量数据库,探究了AM对植物叶片δ^(15)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M植物叶片δ^(15)N含量为0.86‰,显著高于non-AM植物叶片的0.50‰。丛枝菌根针对不同植物功能群而言,将植物的AM状况与植物的固氮状况和生长周期结合作为影响因素时,AM都显著影响着植物叶片的δ^(15)N含量。虽然AM没有显著提高固氮植物叶片δ^(15)N含量,但却把非固氮植物叶片δ^(15)N的含量从0.58‰提高到了0.99‰。AM使多年生植物叶片δ^(15)N含量的增加最显著,从0.49‰增加到了0.82‰。可见,丛枝菌根作为与植物长期共生进化的最广泛共生体,对植物叶片δ^(15)N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δ^(15)n含量 丛枝菌根 功能型 固氮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案铭 吴昆仑 +1 位作者 姚晓华 姚有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0-1567,共8页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1)N,HN),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青稞品种氮素利用率、分蘖能力和分蘖相关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下,KL15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00%~26.01%,^(15)N残留率分别为6.89%~21.93%;KL18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17.60%~24.81%,^(15)N残留率分别为6.47%~22.69%;H800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80%~28.40%,^(15)N残留率分别为7.46%~22.02%。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的施入量对青稞干物重、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有显著影响,氮肥和品种互作对干物重、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与反式玉米素核苷(IAA/TZR)的比值大小对青稞分蘖数的形成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可见,施氮量通过影响青稞的氮素利用效率和IAA/TZR比值进而影响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类型青稞品种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分蘖能力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富积标记和稀释法研究旱作水稻/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固定和转移 被引量:23
6
作者 褚贵新 沈其荣 +2 位作者 张娟 肖龙云 峁泽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89,共5页
采用花生叶片15N富积标记法和15N同位素稀释法两种标记方法研究了水稻 花生间作条件下花生的生物固氮以及花生向水稻的氮素转移。盆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证明在水稻花生间作的共生期内发生了氮素转移,花生固氮量的2%~3.5%转移到水稻... 采用花生叶片15N富积标记法和15N同位素稀释法两种标记方法研究了水稻 花生间作条件下花生的生物固氮以及花生向水稻的氮素转移。盆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证明在水稻花生间作的共生期内发生了氮素转移,花生固氮量的2%~3.5%转移到水稻体内。同位素稀释试验还表明,间作对花生固氮有促进作用,能提高其固氮效率(BNF)。本文还对两种同位素标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间作 氮素 转移 生物固氮 富积标记法 同位素稀释法 水稻 固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15)N在贵阳地下水氮污染来源和转化过程中的辨识应用 被引量:57
7
作者 李思亮 刘丛强 +3 位作者 肖化云 陶发祥 郎赟超 韩贵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地下水氮污染日趋严重,为评估地下水中氮的分布、来源和迁移转化,我们采集了72个水样,并测定了三氮(NO-3、NO-2和NH+4)浓度、主离子、δ15N-NO-3和δ15N-NH+4等。结果显示,在贵阳地下水大多数样品中,NO-3-N是最主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地下水氮污染日趋严重,为评估地下水中氮的分布、来源和迁移转化,我们采集了72个水样,并测定了三氮(NO-3、NO-2和NH+4)浓度、主离子、δ15N-NO-3和δ15N-NH+4等。结果显示,在贵阳地下水大多数样品中,NO-3-N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城区地下水大部分含较高的NO-3-N;然而在城市污水和有些被明显污染的地下水中,NH+4却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尤其是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样有较低的δ15N值,受农业化肥等影响明显。丰水期地下水NO-3-N浓度随着Cl-浓度升高而升高,表明丰水期地下水硝酸盐可能主要受混合作用等控制。而枯水期地下水中溶解氧与硝酸盐的δ15N值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对于丰水期地下水具有较高的δ15N值、较低的硝酸盐浓度和较低的DIN/Cl值,说明地下水环境中主要受土壤有机氮等影响,同时可能存在反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5n 地下水 反硝化 氮污染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叶片标记法研究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的双向转移 被引量:42
8
作者 褚贵新 沈其荣 +2 位作者 李奕林 张娟 王树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8-284,共7页
在盆栽条件下 ,采用 1 5N叶片富积标记方法 ,研究了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氮素的双向转移及供氮水平对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5 kg hm- 2、75 kg hm- 2、 15 0 kg hm- 2等 3个氮肥水平下 ,间作水稻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 在盆栽条件下 ,采用 1 5N叶片富积标记方法 ,研究了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氮素的双向转移及供氮水平对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5 kg hm- 2、75 kg hm- 2、 15 0 kg hm- 2等 3个氮肥水平下 ,间作水稻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为9.4 1g株 - 1、12 .0 6 g株 - 1、13.5 3g株 - 1和 2 0 7.35 mg株 - 1、2 4 1.81mg株 - 1、2 5 9.37mg株 - 1 ,分别比单作水稻增加了 2 1%~ 2 9%、7%~ 2 9%、18%~ 30 %和 4 3.4 3%、4 5 .72 %、32 .81% ,间作对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有显著促进作用。间作和单作系统中花生的干物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用花生叶片标记 1 5N试验表明 ,在 3个氮肥水平下花生体内的氮素中分别有 9.93%、5 .6 5 %、4 .2 2 %转移到了水稻植株体内 ,其转移量随土壤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用水稻叶片标记 1 5N则分别有 4 .39%、2 .0 6 %、1.38%的水稻体内氮素转移到了花生植株体内 ,其转移量也随土壤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用 1 5N叶片标记的方法证明花生与水稻旱作的间作系统中存在着氮素的双向转移 ,但净转移方向是由花生植株向水稻的氮素转移。对豆科与禾本科间作系统中氮素转移的机理、途径也做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15n 氮素转移 水稻旱作 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自然丰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9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黄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8-416,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诸过程中的15N同位素分馏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述了15N自然丰度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列举了近年来此法在生物固氮及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预测了该方法在国内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15自然丰度 氮素循环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固氮菌接种对甘蔗生物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罗霆 欧阳雪庆 +1 位作者 杨丽涛 李杨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1,共6页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B8和ROC22的根、茎、叶都可发生固氮,以伸长初期(60d)叶片中的固氮能力最强。接种L03能显著提高B8和ROC22各器官的含氮量,其中对ROC22叶片和B8茎的含氮量提高作用最明显。不同甘蔗品种、相同品种的不同器官甚至相同器官的不同生长时期固氮作用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肥料标记法研究潮土中玉米氮肥的利用率与去向 被引量:23
11
作者 山楠 杜连凤 +3 位作者 毕晓庆 安志装 赵丽平 赵同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0-936,共7页
【目的】特定作物体系中氮肥的去向很难做到定量化。本文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解析潮土上玉米作物氮素肥料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5)N标记和盆栽培养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工控温温室... 【目的】特定作物体系中氮肥的去向很难做到定量化。本文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解析潮土上玉米作物氮素肥料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5)N标记和盆栽培养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工控温温室条件下进行模拟研究,设置10个施氮水平(0、22、44、66、88、111、133、177、222、266mg/kg N),分析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供应特征,研究潮土种植夏玉米条件下氮素肥料的运移规律及不同氮肥剂量对夏玉米的作用效应。【结果】所有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虽然随施氮量增加有升有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夏玉米对^(15)N标记氮肥的回收率为9.01%67.57%,土体中^(15)N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1.40%40.54%和11.04%50.45%,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N1 N3(22、44、66 mg/kg)施肥水平处理相比,N4(88 mg/kg)处理条件下^(15)N肥料在土壤中残留率分别减少19.14、12.38、13.13个百分点;15N肥料的损失率分别降低39.41、7.88、13.88个百分点。氮肥施用量超过88 mg/kg时,各个处理条件下玉米植株生物量和氮肥回收率出现降低趋势,分别降低5.88%8.0%和9.06%27.81%;^(15)N肥料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减少3.36%17.30%和1.65%13.57%。【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玉米的合理施氮量为88 mg/kg时,氮素的利用率最高为67.57%,残留率和损失率最低,分别为21.40%和11.04%,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15)n 氮肥利用率 盆栽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孙志高 刘景双 +1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同位素分馏 ^15n示踪技术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植物N素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巧兰 吴礼树 赵竹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7-132,共6页
近年来,由于氮肥利用效率的不断下降,植物氮素的营养学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氮肥利用率受施氮水平、施用方法、土壤性状、气象条件、品种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均利用率只有30%-35%。减少氨的挥发和反硝化作用,选育氮高效、耐低氮... 近年来,由于氮肥利用效率的不断下降,植物氮素的营养学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氮肥利用率受施氮水平、施用方法、土壤性状、气象条件、品种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均利用率只有30%-35%。减少氨的挥发和反硝化作用,选育氮高效、耐低氮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简要概述15N标记技术尤其是示踪技术在植物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等方面的应用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肥料效应 氮素利用 氮素的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尿素在兔体内消化吸收及利用机理研究 Ⅰ.兔对^(15)N尿素利用的氮平衡状况及形态分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高家骅 周维仁 +3 位作者 章云 于亚君 陈明 黄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3-227,共5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15N尿素示踪技术,经兔消化代谢试验,研究尿素氮平衡状况,测定其消化率和利用系数,并对在兔体内形成蛋白质沉积及其它含氮化合物形态与分配进行了讨论,肯定了尿素氮作为补充兔日粮中粗蛋白营养不足的价值。研究发... 应用稳定同位素15N尿素示踪技术,经兔消化代谢试验,研究尿素氮平衡状况,测定其消化率和利用系数,并对在兔体内形成蛋白质沉积及其它含氮化合物形态与分配进行了讨论,肯定了尿素氮作为补充兔日粮中粗蛋白营养不足的价值。研究发现,15N尿素在胃和小肠内容物中,具有与盲肠中相似的由微生物转化合成极易被兔消化利用的游离氨基酸15N和蛋白质15N等化合物的功能,从而促进了兔对日粮尿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添加剂 尿素 氮平衡 消化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小麦花生两熟制氮肥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才斌 成波 +2 位作者 孙秀山 郑亚萍 陈殿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2,共5页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个百分点。且前者有利于小麦、花生产量的形成 ,是小麦花生两熟制适宜的施肥方式。小麦当茬氮肥利用率为 1 6 80 %~ 3 5 63 %。夏直播花生当茬及前茬小麦基肥和追肥 (拔节期 )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2 3 70 %、6 57%~ 7 70 %和 1 0 0 3 %~ 1 2 7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生 两熟制 氮肥分配 产量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氮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和^(18)O在桂林岩溶水氮污染源示踪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开然 郭芳 +1 位作者 姜光辉 边红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23-2230,共8页
为确定桂林东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选择桂林东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共27个采样点,分别在雨季和旱季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桂林东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严重,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雨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浓度为12.... 为确定桂林东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选择桂林东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共27个采样点,分别在雨季和旱季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桂林东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严重,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雨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浓度为12.5mg/L,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地下水饮用标准界限(10mg/L);旱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含量为8.8mg/L,虽有明显的降低,但也濒临超标.而少数地表水采样点由于受到直接排污影响,NH4+和NO2-浓度较高,其余离子浓度均较低.该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δ15N值范围在5‰~25‰,δ18O值范围在5‰~10‰,表明该区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为家畜粪便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有土壤有机氮和化肥的混合,并发生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产生同位素分馏.其中一部分采样点NO3-的N、O同位素比值在1.3~2.1的变化范围内,而另有一部分采样点NO3-的N、O同位素比值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表明该区地下水中反硝化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氮污染 迁移转化 桂林东区 岩溶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15自然丰度法研究固氮植物生物固氮量 被引量:18
17
作者 何道文 孙辉 黄雪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生物固氮对全球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全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测定方法的原因,过去对生物固氮,特别是多年生固氮植物的共生固氮的定量研究不足。在对目前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的用N-15自然丰度法研究固氮植物生物固氮量的研究进展进... 生物固氮对全球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全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测定方法的原因,过去对生物固氮,特别是多年生固氮植物的共生固氮的定量研究不足。在对目前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的用N-15自然丰度法研究固氮植物生物固氮量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该方法准确性的一些主要因素。N-15自然丰度法克服了传统的差值法、N-15同位素稀释法和乙烯还原法等的不足,可野外原位定量研究生物固氮,如果对各影响因子加以系统考虑,合理解决参比植物选择和固氮植物取样部位等方面的问题,该方法可较为准确地原位测定人工生态系统中固氮作物和固氮树种的生物固氮量。但是在天然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有效氮源的多样性以及其它影响因素较复杂,应用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经营 生物固氮 n-15自然丰度法 氮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大豆的三种氮源吸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戴建军 程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4-229,共6页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 试验中以3 个大豆品种为供试作物, 设两个氮水平。试验结果证明施氮水平由 N1 增加到 N2 时, 3 个品种大豆全株的全氮积累随之增加, 其中3 种氮源也分别有所增加。在 N1 和 N2 两种氮水平下, 3 个品种大豆全株中对3 种氮源的积极累量和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 肥料 固氮 15示踪技术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5)N亮氨酸和质谱测定大鼠肝蛋白质合成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济宏 李幼生 +3 位作者 曹澄亚 朱明芳 韩勇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同位素L 15N亮氨酸测定大鼠肝蛋白质合成率的方法。 方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相同剂量L 15N亮氨酸不同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及不同剂量L 15N亮氨酸同一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 结果:大鼠肝游离氨基酸池中15N同位素丰度在注射... 目的:建立稳定同位素L 15N亮氨酸测定大鼠肝蛋白质合成率的方法。 方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相同剂量L 15N亮氨酸不同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及不同剂量L 15N亮氨酸同一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 结果:大鼠肝游离氨基酸池中15N同位素丰度在注射后30min内呈线性上升并达高峰,维持4h后缓慢下降,肝蛋白质中的15N丰度30min至12h基本维持不变;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大鼠肝蛋白质分数合成率亦增加,当L 15N亮氨酸剂量>1. 0mmol/kg,分数合成率并不随施加L 15N亮氨酸剂量的加大而增加。 结论:在进行大鼠肝蛋白质合成率测定时,一次性静脉注射的测量最佳时限为30min,剂量为1. 0mmol/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L-^15n亮氨酸 蛋白质合成率 分数合成率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叶龄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15)N-肥料去向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樊红柱 吕世华 曾祥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7,113,共5页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肥料利用率为20.8%~25.7%,氮肥残留率为17.9%~32.2%,有42.1%~61.3%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叶龄移栽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cm土层中。研究表明水稻早栽能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降低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叶龄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