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建强 王强 +3 位作者 马军伟 马进川 费冰雁 陈照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3,共7页
为探明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稻氮肥减施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于2018—2019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N1,N 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 为探明氮肥减施时期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稻氮肥减施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于2018—2019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N1,N 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67.5 kg/hm^(2));(3)基肥减氮(N2,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67.5、67.5、67.5 kg/hm^(2));(4)分蘖肥减氮(N3,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45、67.5 kg/hm^(2));(5)穗肥减氮(N4,N 20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 90、67.5、45 kg/hm^(2))。2019年在施氮处理小区内设置^(15)N稳定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N1)相比,减氮10%不会降低水稻产量。然而,不同减氮时期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处理的水稻产量较N3处理增产7.8%~9.4%。N2和N3处理较N1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而N1和N4处理间氮肥表观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与N4处理相比,N1和N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对^(15)N肥料的吸收量。各处理^(15)N肥料利用率为26.0%~30.1%,其中N2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15)N肥料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其约占^(15)N肥料总残留量的90%。基肥减氮(N2)可以提高水稻^(15)N肥料利用率和残留率,降低氮肥损失率。因此,减少施氮量应减少基肥中的氮肥用量,不仅可以保证水稻产量,而且还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15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王淑平 周广胜 +3 位作者 孙长占 姜亦梅 姜岩 刘孝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组分、玉米吸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并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组分、玉米吸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并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明显不同。玉米植株残体的加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15N的释放率。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 727 ),与土壤碱解氮及玉米吸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528 和0 536 )。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素组分对作物吸氮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有效性近于土壤矿质态氮、高于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是作物吸收氮素的有效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氮 通径分析 15示踪 黑土 动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抑制剂及鸡粪提高尿素氮在稻田土壤中的转化及利用 被引量:8
3
作者 于春晓 张丽莉 +5 位作者 杨立杰 武开阔 李文涛 宋玉超 李东坡 武志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81-1591,共11页
【目的】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氮肥抑制剂和鸡粪的情况下土壤及肥料氮素供应和利用状况,及其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盆栽试... 【目的】探究氮肥减量配施氮肥抑制剂和鸡粪的情况下土壤及肥料氮素供应和利用状况,及其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节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盆栽试验设不施氮肥处理(CK)、常规氮肥(^(15)N示踪尿素)处理(N)、80%尿素氮+20%鸡粪氮处理(NM)、80%尿素氮+抑制剂处理(NI)、80%尿素氮+抑制剂+20%鸡粪氮处理(NIM)。测定不同生长时期来自于土壤及肥料中的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植株含氮量,收获时测定水稻产量。【结果】1)NI处理在土壤及肥料来源的铵态氮供应能力方面与N处理相当,抑制剂添加对氮肥减施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在分蘖期和灌浆期,NM处理供氮能力优于无机氮肥处理。NIM处理在铵态氮和硝态氮供应能力方面效果最好。与N处理相比,NIM处理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9.2%、66.3%和36.5%,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3.9%、12.7%和17.3%,^(15)NH_(4)^(+)-N含量在分蘖期增加了14.59 mg/kg。2)无机氮肥处理(N、NI)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鸡粪处理(NM、NIM)显著提高了返青期和灌浆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P<0.05)。与N处理相比,NIM处理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2.61%、29.23%、53.46%和2.8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47.98%、22.97%、133.33%和24.63%,^(15)N-微生物量氮含量在分蘖期增加了约22.56 mg/kg。3)抑制剂及鸡粪添加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生物量,NIM处理的水稻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83.59%、124.18%和46.66%(P<0.05),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量显著增加了56.48%,肥料氮的损失减少了约78.7%。NIM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抑制剂与鸡粪在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在我国北方棕壤水稻土上,在尿素中添加抑制剂(1%PPD+1%NBPT+2%DMPP)或者用鸡粪替代20%的尿素均能改善土壤氮素供应,氮肥减量20%配施抑制剂和鸡粪不仅不会减产,还会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肥料氮释放及水稻吸收利用的角度综合考量,减少20%尿素投入,添加氮肥抑制剂,以及添加氮肥抑制剂的同时,用鸡粪替代20%的尿素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肥料减施 抑制剂 氮肥利用率 有机肥替代 ^^(15)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油菜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宝林 邹小云 +1 位作者 宋来强 官春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329,共7页
为探讨早熟油菜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早熟油菜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早熟常规油菜"1358"为试验材料,应用15N示踪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早熟油菜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早熟油菜... 为探讨早熟油菜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早熟油菜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早熟常规油菜"1358"为试验材料,应用15N示踪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早熟油菜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早熟油菜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整体偏低,施用基肥、苗肥和薹肥后影响器官的N素分配,其N素代谢及分配中心在不同时期相一致。在油菜的整个生育期中,叶片的氮素累积量高于茎秆和根,植株各器官中N素总量随着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生殖器官的N素积累量则呈逐增趋势,初花期的氮素累积量最高,3个处理初花期的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34,0.82,1.35 mg/株;基肥和薹期追施对早熟油菜后期生长和籽粒灌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油菜 15n示踪技术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氮素迁移与肥料氮利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栋 缪子梅 +3 位作者 蒋坤 陈洁茹 沈芝莹 仇春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地抑制肥料氮淋失;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模式NH 3挥发总量显著小于常规灌溉,同时降低肥料氨挥发量在总氨挥发中所占的比例;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随着生育阶段的推移,各处理植株吸收肥料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值亦呈下降趋势;此外,节水灌溉模式稻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少于常规模式,降低幅度为14.6%,作物吸氮量则明显高于W0,相比W0模式,W1和W2模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和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薄露灌溉 间歇灌溉 氮素迁移转化 ^n^15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施肥方式对水稻增产增效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曾科 朱文彬 +1 位作者 田玉华 尹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7-436,共10页
【目的】探讨尿素施用量、基施比例和方法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的去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季田间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开展。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 【目的】探讨尿素施用量、基施比例和方法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的去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季田间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开展。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二者用量均为施氮量的1%。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表施氮肥处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为4∶3∶3;深施氮肥处理基肥∶孕穗肥为7∶3。2020年在处理小区内设置了^(15)N示踪微区试验。调查了水稻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15)N肥料植株利用、土壤残留和总损失量。【结果】与CN相比,除RNB处理2020年的秸秆生物量外,其余三个处理的籽粒与秸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年4个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利用率均显著提高;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显著减少了^(15)N吸收量,RND、RNB+DI和RND+DI还显著降低了氮肥总损失量。与RNB相比,RND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3.3%—4.0%,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0.4%—27.3%,^(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28.2%,总损失率显著降低34.6%;RNB+DI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没有显著增加,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11.6%,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3.1%;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2.6%—4.3%,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3.4%,^(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36.9%,损失率显著降低45.0%。与RND相比,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15)N植株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降低了总损失率。【结论】在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中,将氮肥用量由N 300 kg/hm^(2)减至225 kg/hm^(2),基施比例由40%提高到70%,同时将基肥中的50%深施,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氮肥总损失率,将此技术与添加氮肥抑制剂技术集成,可进一步降低氮素的损失率。从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考虑,减少氮肥总量的前提下,加大氮肥基施比例并配合基肥深施加少量撒施,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适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基肥深施 基肥撒施 氮肥抑制剂 ^^(15)n同位素示踪 氮肥利用率 氮素损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有机肥腐熟程度对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勇 徐智 +6 位作者 王宇蕴 邓亚琴 刘美菊 尹元萍 郑魁 娄义晟 赵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60,共10页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CK)、^(15)...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CK)、^(15)NPK+GI 50%有机肥(GI50)、^(15)NPK+GI 80%有机肥(GI80)、^(15)NPK+GI 100%有机肥(GI100)4个处理对意大利生菜化肥氮的转化、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有机肥处理意大利生菜生物量、^(15)N吸收量与^(15)N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0.5%~56.1%、40.0%~91.0%和15.5%~41.8%(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7.1%、31.8%和35.4%(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5.8%和22.8%(P<0.05)。试验期间,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44.9%~74.2%(P<0.05),^(15)NO_(3)^(-)-N显著降低8.4%~38.1%(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0.8%~24.6%(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提高7.9%~11.5%,^(15)NO_(3)^(-)-N显著降低18.5%~50.4%(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5.0%~28.2%(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11.5%~26.9%(P<0.05),^(15)NO_(3)^(-)-N显著降低15.8%~22.7%(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2.5%~23.9%(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MB^(15)N)缓慢上升,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67.3%~94.1%(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提高6.0%~23.8%,GI100处理较GI50处理显著提高6.9%~25.5%(P<0.05)。各处理MB^(15)N占MBN的54.9%~71.6%(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B^(15)N、^(15)NH_(4)^(+)-N与^(15)N吸收量、^(15)N利用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RDA分析结果说明MB^(15)N是影响化肥^(15)N吸收利用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适当增加有机肥的腐熟度(GI≥80%)能够明显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氮素水平,减缓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速度,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从而提高化肥氮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有机肥腐熟度 化肥氮利用率 土壤氮含量 净硝化率 ^^(15)n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慧敏 王涛 +2 位作者 窦瑛霞 赵护兵 王朝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2-1018,共7页
为了解不同覆盖方式下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差异,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15)N微区试验,分析常规播种、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4种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氮素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垄覆沟... 为了解不同覆盖方式下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差异,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15)N微区试验,分析常规播种、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4种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氮素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相比,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下小麦产量分别提高4.9%、15.4%和12.4%,其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的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地上部总生物量分别提高4.6%、23.9%和16.8%;籽粒氮含量分别降低19.6%、8.9%和7.2%。籽粒氮素累积量和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变化趋势一致,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的籽粒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播种分别提高6.0%和5.6%,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8.0%和5.5%,而垄覆沟播的籽粒氮素累积量和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较常规播种分别降低13.9%和10.8%。垄覆沟播、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的籽粒氮素中肥料氮的比例较常规播种分别提高22.5%、29.8%和16.3%,籽粒中肥料氮累积量分别提高4.2%、39.3%和20.5%;地上部肥料氮累积量分别提高7.1%、38.8%和19.3%;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1%、38.8%和19.3%。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全膜穴播和秸秆覆盖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增产、氮素累积和氮肥高效利用,其中从环境因素考虑,秸秆覆盖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覆盖方式 15 n示踪技术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对于油菜源氮素和化肥源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研究
9
作者 李飞 梅正鼎 +2 位作者 陈浩东 郭莉莉 何叔军 《核农学报》 2025年第10期2256-2264,共9页
为探明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棉花对油菜源和化肥源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以湘FZ031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常德市开展大田微区试验,采用氮同位素(15N)示踪技术,设置单施标记尿素(FN^(15N))、标记尿素和秸秆还田普通油菜(FN^(15N... 为探明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棉花对油菜源和化肥源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以湘FZ031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常德市开展大田微区试验,采用氮同位素(15N)示踪技术,设置单施标记尿素(FN^(15N))、标记尿素和秸秆还田普通油菜(FN^(15N)+RS^(14N))、单秸秆还田标记油菜(RS^(15N))、普通尿素和秸秆还田标记油菜(FN^(14N)+RS^(15N))、不施氮对照(Untreated)5个处理,研究其对棉花各器官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15)N回收率、^(15)N肥料利用率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间,FN^(15N)+RS^(14N)处理下各器官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15)N回收率、^(15)N肥料利用率分别较FN^(15N)处理提高4.80和4.78、5.56和5.24、0.78和0.33个百分点;FN^(14N)+RS^(15N)处理棉株各器官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15)N回收率、^(15)N肥料利用率分别较RS^(15N)处理降低5.15和4.67、30.25和24.92、40.05和42.94个百分点。2022和2023年的籽棉产量分别在FN^(14N)+RS^(15N)和FN^(15N)+RS^(14N)处理下最高。本研究初步说明油菜秸秆还田与化肥氮配施可以促进棉花对肥料氮的吸收,进而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在不超过常规施氮量(180 kg·hm^(-2))的条件下,棉花群体来源于油菜秸秆氮的比例为1.41%~7.31%;在油菜秸秆还田量不超过60000 kg·hm^(-2)的条件下,棉花群体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为34.10%~40.94%。本研究为油菜秸秆利用和棉田的优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油菜秸秆还田 ^^(15)n示踪技术 ndff ^^(15)n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