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浮床植物吸收不同N/P水体中氮磷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凌悦 马宏海 +2 位作者 王晨雯 汪秀芳 王胜利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1,共4页
选取水稻、空心菜这2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容积为25 L的塑料水桶中设置浮床,在低、中、高3种N/P(分别为8∶1,25∶1,55∶1)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种植植物,研究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所选的2种试材——浮床水稻与空心... 选取水稻、空心菜这2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容积为25 L的塑料水桶中设置浮床,在低、中、高3种N/P(分别为8∶1,25∶1,55∶1)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种植植物,研究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所选的2种试材——浮床水稻与空心菜能较好地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可作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浮床栽培植物进行推广;②在所选的3种N/P水体中,浮床水稻对TP的净去除率均大于浮床空心菜,而浮床空心菜对TN,NH3-N的净去除率大于浮床水稻,可根据富营养化水体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浮床植物进行栽种;③在低N/P(比值为8∶1)的水体中,2种植物对TN,NH3-N,TP的吸收能力最强,浮床水稻对其的净去除率分别为19.0%,91.4%,95.0%,浮床空心菜净去除率分别为28.2%,99.2%,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床 植物 氮磷比 去除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N/P与土壤pH值对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徐治国 何岩 +1 位作者 闫百兴 宋长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6-349,共4页
通过人工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植物中全氮与全磷之比(植物N/P)和土壤pH值与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物种丰富度与植物N/P之间呈单峰变化关系,当2.0〈N/P〈9.5,物种丰富度随着N/P的增加而增加;当N/P约等于9.5时,氮、磷... 通过人工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植物中全氮与全磷之比(植物N/P)和土壤pH值与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物种丰富度与植物N/P之间呈单峰变化关系,当2.0〈N/P〈9.5,物种丰富度随着N/P的增加而增加;当N/P约等于9.5时,氮、磷的有效性达到平衡,物种丰富度最高;N/P〉9.5时,氮、磷供应平衡系统可能被破坏,湿地物种逐渐减少.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值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526),当pH值为5.6~6.8时,物种丰富度随着土壤pH值增加而增加.通过方差分析,土壤pH值和植物N/P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分别为37.96%和15.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营养物质 土壤pH值 植物n/p 沼泽湿地 物种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雾遮光期叶片SPAD值和C、N、P、K含量的变化及其规律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丽梅 陈志峰 +6 位作者 王彬 余东 魏秀清 章希娟 许玲 许家辉 刘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77-1981,共5页
对大田莲雾成年树进行遮光处理,研究遮光叶片SPAD值及C、N、P、K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受叶龄和遮光互作影响,自然条件下,叶龄40 d左右SPAD值最大,达到63.0±2.49。短时间遮光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不大,遮光40 ... 对大田莲雾成年树进行遮光处理,研究遮光叶片SPAD值及C、N、P、K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受叶龄和遮光互作影响,自然条件下,叶龄40 d左右SPAD值最大,达到63.0±2.49。短时间遮光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不大,遮光40 d叶片SPAD值降到最低;长时间遮光会造成叶片早衰,限制树体营养生长。遮光对叶片N、P、K、C含量均有影响,在遮光过程中,叶片的C、N、P、K含量的变化情况不尽相同,但树体对遮光后形成的弱光条件均作出响应,然后通过自身的调节,慢慢使C、N、P、K趋同于自然条件下的含量水平。莲雾叶片的碳氮比(C/N)随着遮光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大趋势,遮光40 d左右比值达到顶峰,此时是莲雾栽培上进行催花的一个关键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雾 遮光处理 SpAD值 C、np、K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条件对小麦、玉米N、P、K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赵炳梓 徐富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0-266,共7页
水、N是影响作物N、P、K吸收的重要因素。通过对 6个水分等级和 5个N肥等级相互搭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高N处理不利于小麦N吸收 ,而玉米是耐肥作物 ,相同灌水条件下 ,玉米的吸N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灌水条件下 (W 0、W 1处理... 水、N是影响作物N、P、K吸收的重要因素。通过对 6个水分等级和 5个N肥等级相互搭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高N处理不利于小麦N吸收 ,而玉米是耐肥作物 ,相同灌水条件下 ,玉米的吸N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灌水条件下 (W 0、W 1处理 ) ,玉米子粒吸N量很低 ,变幅为 0~ 17 3kg/hm2 ,并且不受施N量的影响 ;而小麦子粒吸N量仍达 36 6~154 2kg/hm2 。小麦与玉米吸P量的变化趋势与吸N量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但是 ,作物的吸K量随灌水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在玉米上表现尤其明显 ,并且作物的吸K量主要存在于茎秆中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 小麦 玉米 吸收 磷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比及氮盐浓度对眼点拟微绿球藻培养密度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窦晓 陆向红 +3 位作者 卢美贞 薛蓉 晏荣军 计建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36-1540,共5页
研究N/P比及Na NO3浓度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密度和油脂含量的影响。设计4个不同N/P比(=1∶1,4∶1,16∶1,32∶1)和6个不同Na NO3浓度(0.025、0.075、0.225、0.450、0.900、1.350 g/L)。实验结果表明:N/P比及Na NO3浓度均对眼点拟微绿球... 研究N/P比及Na NO3浓度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密度和油脂含量的影响。设计4个不同N/P比(=1∶1,4∶1,16∶1,32∶1)和6个不同Na NO3浓度(0.025、0.075、0.225、0.450、0.900、1.350 g/L)。实验结果表明:N/P比及Na NO3浓度均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密度和油脂含量有很大影响。当Na NO3浓度为0.225 g/L,N/P比为4∶1时,其油脂含量和生物量最高,分别为41.20%和2.53 g/L。实验找到眼点拟微绿球藻高油脂含量和高生长密度的N/P比和Na NO3浓度的最佳结合点,为眼点拟微绿球藻能够用来生产生物柴油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眼点拟微绿球藻 n p 氮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长序榆C、N、P养分含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洪琮浩 洪震 +2 位作者 雷小华 汪俊峰 闫道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192,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氮添加,模拟氮沉降对濒危植物长序榆碳、氮、磷养分积累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在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保护该极小种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对1年生长序榆实生...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氮添加,模拟氮沉降对濒危植物长序榆碳、氮、磷养分积累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在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保护该极小种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精确定量对1年生长序榆实生苗施加不同浓度的氮素,分析施氮后长序榆根、茎、叶中总碳、氮和磷的积累及其之间的计量关系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高氮量(N:262.3 mg·L-1)添加后,显著降低长序榆叶生物量,对根茎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低氮(N:52.46 mg·L-1)和高氮均会提高根中总碳含量,但显著降低叶中总碳含量。高氮处理下,根茎叶中的总氮含量显著提高,总磷含量则会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低氮和高氮处理均会降低植株中的C∶N值,C∶P和N∶P均表现在高氮处理下最高。低氮和高氮处理均会提高根、茎中可溶性多糖和淀粉含量。高氮处理显著降低叶中可溶性多糖和淀粉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在根和茎中先降低后升高,在叶中为先升高后降低。高氮处理导致Pn、Gs、Tr、WUE和Ls不同程度下降,Ci表现上升。【结论】高氮处理长序榆,提高了叶片N含量,抑制叶片的光合性能,降低碳物质积累,加剧磷素限制,由此提高其濒危的风险。同时,更多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长序榆根中积累,以应对高氮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序榆 氮添加 C、np养分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及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杨乃瑞 胡玉福 +8 位作者 舒向阳 曾建 张祥林 申屠瑜程 何佳 程琪 李杰 李智 余颖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了全面揭示全球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92篇公开的文献资料,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氮沉降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氮... 为了全面揭示全球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92篇公开的文献资料,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氮沉降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氮沉降速率、试验周期和气候条件下各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7.1%)、有效氮(36.3%)、铵态氮(51.3%)、硝态氮(98.1%)和微生物量C∶P(53.6%),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H(-5.9%)、微生物量氮(-11.5%)和微生物量磷(-19.4%);随着氮沉降速率的提高,土壤全氮(4.1%)、土壤N∶P(10.6%)、可溶性有机氮(41.8%)、铵态氮(31.3%)和硝态氮(20.8%)的效应值均显著增加,而土壤pH(-5.8%)、微生物量碳(-13.2%)、微生物量氮(-11.5%)、微生物量磷(-18.0%)、微生物量C∶P(-26.5%)和微生物呼吸(-10.6%)的效应值显著降低;随着试验周期的增加,土壤铵态氮(22.8%)的效应值显著增加,而土壤pH(-2.5%)、微生物量碳(-12.2%)、微生物量氮(-21.4%)和微生物呼吸(-25.3%)的效应值显著降低。另外,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微生物呼吸对氮沉降的响应,而对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磷对氮沉降的响应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草地 碳氮磷化学计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针茅属植物及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崔艳智 李琪 熊坤 《绿色科技》 2015年第7期1-3,共3页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物地上养分均低于地下养分,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恰好与全碳相反;3种不同针茅群落的植物地下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养分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地上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特征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比值均小于14;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除小针茅外)的碳氮化学计量比值均大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特征 碳氮比 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盘育秧一次性施氮对水稻秧苗质量、产量提升和稻田氮磷减排的协同效应
9
作者 区惠平 彭嘉宇 +6 位作者 孙巧玉 刘宏斌 沈小微 苏利荣 秦芳 李方圆 刘昔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桂野丰’。设置3个处理:常规机插育秧硬盘育秧+大田常量氮肥(CK);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氮肥按秧肥(控释尿素)与蘖肥(尿素)4﹕6的比例施用(T1);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全部氮肥(控释尿素)做秧肥一次性施入(T2)。育秧17 d后,调查秧苗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期,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稻谷和稻秆的氮、磷、钾含量,并计算氮、磷、钾吸收累积量。【结果】与CK相比,采用钵盘育秧并结合全生育期减氮30%的处理(T1和T2)显著提升了秧苗的茎基宽、叶片数量、最长根长、根系数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同时降低了秧苗地下部的钾含量。其中,T2处理在提升秧苗质量和降低秧苗钾含量方面的作用均大于T1处理。与CK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穗长和有效穗数,稻谷产量提高了24.9%,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20.4%、16.0%和31.2%,稻秆、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13.5%、44.8%。与T1相比,T2处理稻谷产量提高了18.1%,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11.1%、14.2%和18.0%,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34.8%。T1和T2处理的秧苗磷含量以及收获期水稻各部位磷含量及吸收累积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施用基肥后7 d内,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施用蘖肥后5 d内;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与T1处理。在返青期,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的累积流失量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达84.3%~86.8%、93.7%~95.7%、51.5%~57.4%和14.0%~30.2%;在分蘖期,全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流失量也显著低于CK,降幅为23.2%~68.6%和32.2%~65.9%,并且T2处理的降幅明显高于T1处理。【结论】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并配合施用控释尿素,以秧肥替代常规田间施肥方式,在减少30%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可显著提升秧苗质量,增加水稻穗数,提高稻谷产量和氮吸收量。大田不施氮肥能大幅降低田面水中氮含量,有效实现稻田氮磷减排,因此,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盘育秧施肥 控释尿素 秧苗质量 水稻产量 养分吸收 氮磷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GTz二聚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银 宁艳利 +2 位作者 康莹 宋纪蓉 马海霞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38,共9页
在DFT-B3LYP/6-31G*水平下,求得3,6-二硝基胍基-1,2,4,5-四嗪(DNGTz)二聚体势能面上9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用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计算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二聚体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62.24kJ/mol。由自然键轨... 在DFT-B3LYP/6-31G*水平下,求得3,6-二硝基胍基-1,2,4,5-四嗪(DNGTz)二聚体势能面上9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用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计算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二聚体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62.24kJ/mol。由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揭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优化构型进行振动分析,并基于统计热力学求得温度200.0~800.0K从单体形成二聚体的热力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二聚主要由强氢键所贡献,而结合能不仅取决于氢键。二聚体Ⅰ、Ⅲ、Ⅳ、Ⅴ和Ⅶ的二聚过程在200.0K均能自发进行,表明二聚体Ⅰ、Ⅲ、Ⅳ、Ⅴ和Ⅶ在室温可以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含能材料 3 6-二硝基胍基-1 2 4 5-四嗪(DnGTz) 分子间相互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DFT)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文程敬 吴俊文 +5 位作者 刘元玺 陈刚 李志琪 段贵河 杜官本 梁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7,共11页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0 kg/hm2尿素(N2)、100 kg/hm2缓释氮肥(PCU2)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轻木树高、胸径以及叶、枝和根的C、N、P含量,计算各器官C/N、N/P和C/P,最后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N0处理相比,N1、N2、PCU1和PCU2处理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增加,其中N2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均最高。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的C含量总体无显著变化;轻木叶、枝、根的N含量明显增加,总体以N2和PCU2处理较高;P含量在叶中呈下降趋势,在枝和根中总体呈升高趋势。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C/N均下降;C/P在叶和根中总体表现为升高,在枝中表现为下降;N/P在叶和根中表现为升高,在枝中则有升有降。不同处理轻木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为0.06~0.57,其中根N、根C/N、根N/P、叶N、叶N/P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较大,根C、枝C及叶C的表型可塑性指数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在主成分1中,叶N/P、根N、叶N及枝P的影响较大;在主成分2中,根P、叶C/P、枝C/P、叶C/N及根C/N、根C/P的影响较大。[结论]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施用氮肥不仅减缓了N元素对轻木生长的限制,而且影响了C、N、P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在以后轻木人工林的栽培中,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应适量补充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木人工林 氮添加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树高 胸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比、盐度、pH对强壮硬毛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汶均 许彦婷 +5 位作者 蒋阳杨 姚亚楠 曹学彬 姜爱莉 陈丽红 邢荣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6-784,共9页
为探究氮磷比、盐度和pH对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生长于中国北方沿海刺参养殖池塘的大型丝状绿藻优势种——强壮硬毛藻为研究对象,以NH 4 Cl为唯一氮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定期监测不同氮磷比(8∶1、1... 为探究氮磷比、盐度和pH对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生长于中国北方沿海刺参养殖池塘的大型丝状绿藻优势种——强壮硬毛藻为研究对象,以NH 4 Cl为唯一氮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定期监测不同氮磷比(8∶1、16∶1、40∶1、80∶1、120∶1),不同盐度(24、28、30、32、34、36、40),以及不同pH(6.5、7.0、7.5、8.0、8.5)条件下,不同藻体的生长状况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 v/F m)。结果表明:氮磷比、pH对藻体特定生长率(SGR)的影响极显著(P<0.01);氮磷比为8∶1和16∶1时最有利于强壮硬毛藻SGR的增加,高氮磷比为80∶1、120∶1时对强壮硬毛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抑制;pH 7.5~8.5为促进SGR增长的pH范围,除pH为6.5对强壮硬毛藻的光合作用产生抑制外,其他pH均促进该藻生长且对强壮硬毛藻光合作用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于SGR增加的盐度范围为28~34,但盐度对强壮硬毛藻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氮磷比、pH、氮磷比与pH的交互作用、盐度与pH的交互作用对强壮硬毛藻SGR的影响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盐度34、pH 9.0、氮磷比8∶1是强壮硬毛藻快速生长甚至暴发的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硬毛藻 生长 光量子产量 氨氮 氮磷比 盐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灌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3
作者 贺永岩 曾万祺 武龙庆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4期48-52,共5页
揭示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mica)灌木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强动机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33003500 m的吉拉柳灌木林为对象,通过分层采样测定不同海拔吉拉柳... 揭示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mica)灌木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强动机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33003500 m的吉拉柳灌木林为对象,通过分层采样测定不同海拔吉拉柳灌木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仝磷(TP)质量分数,结合化学计量分析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与关联性。结果表明:土壤SOC与TN质量分数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其中3500 m海拔的010 cm立层SOC达146.74 g·kg^(-1),TN为8.15 g·kg^(-1),呈现显著“表聚性”;TP质量分数(0.520.61 g·kg^(-1))在不同海拔及土层间差异不显著。C/P与N/P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而C/N变化较小:010 cm土层的C/N、C/P、N/P显著高于深层,而深层>3040 cm因淋溶作用或微生物活动导致C/P和N/P降低。SOC、TN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TP与其他参数关联性弱。祁连山吉拉柳灌木林土壤碳氮积累受海拔梯度的调控,而确有效性不足可能成为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变化响应敏感,深层土壤则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 吉拉柳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杉人工林细根和粗根碳氮磷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问宇翔 冯坤乔 +2 位作者 童冉 吴统贵 王高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目的]研究水杉细根和粗根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揭示细根和粗根N、P养分分配格局的变化,为科学认识水杉对N沉降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水杉人工林进行长期N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0 kg·... [目的]研究水杉细根和粗根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揭示细根和粗根N、P养分分配格局的变化,为科学认识水杉对N沉降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水杉人工林进行长期N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1))、低N(LN,56 kg·hm^(−2)·a^(−1))、中N(MN,168 kg·hm^(−2)·a^(−1))、高N(HN,280 kg·hm^(−2)·a^(−1))4个N添加处理,测定水杉细根(直径<2 mm)和粗根(2 mm≤直径≤5 mm)C、N、P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N添加对水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水解氮含量存在明显促进作用,且随着N添加量增加,这种促进作用有所减弱。N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和pH均无显著影响。(2)随着N添加量的增加,水杉细根和粗根N含量、C:P、N:P显著增加,P含量和C:N显著下降。此外,细根和粗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理下对N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细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理下对N添加响应减弱。(3)水杉粗根N含量和C:N可塑性响应在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粗根N:P可塑性响应在MN和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结论]水杉细根和粗根C、N、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较为一致,分析发现粗根N含量、C:N、N:P的可塑性响应在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研究结果为认识N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林木地下部分养分分配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沿海防护林养分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n添加 细根 粗根 C、np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阮文渊 任剑豪 +1 位作者 郭美娜 易可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2-1328,共7页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前沿新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氮磷养分介导的有益和有害生物互作研究,阐释了氮磷核心转录调控因子NLPs和PHR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植物体内磷素感受蛋白SPX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多样性。此外,本文还对未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关键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互作 有益生物 有害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油松叶-枝-根氮磷含量随降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航宇 付琪瑶 +2 位作者 梁婉婷 宋沼鹏 侯继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目的】对油松叶、枝、根的氮、磷含量随水热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暖温带地区森林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认识。【方法】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在我国天然油松林主要分布区选择7个代表性样点,对优势种油松叶... 【目的】对油松叶、枝、根的氮、磷含量随水热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暖温带地区森林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认识。【方法】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在我国天然油松林主要分布区选择7个代表性样点,对优势种油松叶、枝、根的氮、磷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油松叶、枝、根器官间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叶的氮、磷含量均高于枝和根的氮、磷含量,其中当年生叶、当年生枝的氮、磷含量高于多年生叶、多年生枝的氮、磷含量。吸收根氮、磷含量高于次生根氮、磷含量。当年生叶、当年生枝的氮磷比低于多年生叶、多年生枝的氮磷比,次生根氮磷比高于吸收根氮磷比。(2)油松叶、枝、根的氮、磷含量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整体变异系数范围为12.3%~44.4%,其中吸收根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多年生叶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3)油松不同器官的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随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油松多年生叶氮含量、多年生及当年生枝氮、磷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多年生及当年生叶磷含量、枝磷含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多年生及当年生叶氮磷比、枝氮磷比随温度的升高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次生根磷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次生根氮磷比随温度升高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结论】降水、温度对我国天然油松林优势物种油松叶、枝、根的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不同器官应对这两个环境因子的响应趋势及适应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叶-枝-根 氮、磷化学计量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氮共掺杂生物炭活化H_(2)O_(2)去除对硝基苯酚的研究
17
作者 李琋 古雪 +2 位作者 鲁雪芹 张桂森 王兵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4,共7页
以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廉价易得的松针作为生物炭的前驱体,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了铁掺杂生物炭(Fe-BC)和铁氮共掺杂生物炭(Fe-N1-BC、Fe-N2-BC和Fe-N3-BC),并将其用于活化H2O2去除水体中的对硝基苯酚(PNP)。考察了H2O2浓度、污染物质量浓... 以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廉价易得的松针作为生物炭的前驱体,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了铁掺杂生物炭(Fe-BC)和铁氮共掺杂生物炭(Fe-N1-BC、Fe-N2-BC和Fe-N3-BC),并将其用于活化H2O2去除水体中的对硝基苯酚(PNP)。考察了H2O2浓度、污染物质量浓度、材料投加质量浓度、初始pH以及温度等因素对PNP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BC、Fe-N1-BC、Fe-N2-BC、Fe-N3-BC体系中·OH浓度为9.2、10.24、12.4、13.62μmol/L,PNP的去除率分别为45.36%、60%、75.98%和77.72%,体系的·OH浓度越高PNP的去除率也越高,Fe-N3-BC对PNP表现出最高的催化降解性能。对PNP去除的最佳影响因素为:H2O2浓度为0.15 mol/L、PNP质量浓度为10 mg/L、催化剂投加质量浓度为0.25 g/L、溶液初始pH=5.48和溶液温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氮共掺杂生物炭 Fenton催化剂 pnp催化氧化 Fe(Ⅲ)/Fe(Ⅱ)循环 活性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89
18
作者 王晶苑 张心昱 +2 位作者 温学发 王绍强 王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7-1346,共10页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生态学的研究。氮沉降持续增加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加速,导致磷限制。氮沉降不但改变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和降低土壤pH值,而且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以及影响碳氮磷分解的关键酶活性。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其影响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微生物效应的不同。叶片在凋落前有显著的氮磷养分回收,但是根无明显的养分回收,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DNA/RN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促进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化学计量比改变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磷限制 分解 C n p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类水生植物对池塘养殖废水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吴湘 王友慧 +2 位作者 郭建林 韩志萍 叶金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76-1881,共6页
在人工模拟条件下,利用室内试验桶培育,研究了挺水植物芦苇、沉水植物金鱼藻和浮叶植物浮叶四角菱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类植物都能有效吸收废水中过剩的氮磷营养物质,经过50 d植物处理,它们对水体中氮素去除率表现为芦... 在人工模拟条件下,利用室内试验桶培育,研究了挺水植物芦苇、沉水植物金鱼藻和浮叶植物浮叶四角菱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类植物都能有效吸收废水中过剩的氮磷营养物质,经过50 d植物处理,它们对水体中氮素去除率表现为芦苇(80.8%)>浮叶四角菱(62.6%)>金鱼藻(34.4%),对磷素去除率表现为芦苇(73.2%)>金鱼藻(27.1%)>浮叶四角菱(17.2%);芦苇和金鱼藻对池塘养殖废水环境适应性较强,植物平均存活率分别可达85%和60%,而浮叶四角菱的适应性较差,存活率基本维持在45%以下。可见,在相同条件下脱氮除磷效果最好的是挺水植物(芦苇),其次脱氮效果较好的是浮叶植物(浮叶四角菱),而除磷效果较好的则是沉水植物(金鱼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池塘养殖废水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6
20
作者 刘红梅 李洁 +3 位作者 王丽丽 赵建宁 王慧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35,共11页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N0(0kg N·hm-2)、N30(30kg N·hm-2)、N50(50kg N·hm-2)、N100(100kg N·hm-2)、N150(150kg N·hm-2)5个氮添加水平,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对6种植物叶C、N、P计量特征和土壤C、N、...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N0(0kg N·hm-2)、N30(30kg N·hm-2)、N50(50kg N·hm-2)、N100(100kg N·hm-2)、N150(150kg N·hm-2)5个氮添加水平,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对6种植物叶C、N、P计量特征和土壤C、N、P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植物计量特征与土壤计量特征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N沉降增加对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6种植物叶C、N、P含量和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扁蓿豆叶C、N、P含量和叶N∶P最高,贝加尔针茅叶N、P含量最低,线叶菊叶C含量最低。氮添加提高了除扁蓿豆以外其他5种植物叶N含量,叶C∶P和叶N∶P,降低了叶P含量和叶C∶N,而叶C含量无一致变化趋势。氮添加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N∶P,对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C∶N无显著性影响。羊草、羽茅、线叶菊和草地麻花头叶N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N∶P呈显著正相关,贝加尔针茅、羊草、羽茅和草地麻花头叶N∶P与土壤有机碳、土壤C∶P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土壤N∶P和土壤C∶P是影响6种植物叶C、N、P含量和计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植物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意味着长期氮添加可能会改变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氮添加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