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与种系分型检测分析
1
作者 吴滨滨 冯航 +4 位作者 刘英 张域琪 丁敬茹 王娟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了解陕西圈养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对采集自陕西省周至县32份朱鹮源肛拭子进行肠道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毒力基因、... 为了解陕西圈养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对采集自陕西省周至县32份朱鹮源肛拭子进行肠道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三重PCR鉴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分群,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在32份朱鹮源肛拭子中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15株,分离率为46.87%;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头孢噻夫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加环素、黏菌素表现较高敏感,耐2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达100%;从分离菌株中检测到blaTEM、blaSHV、blaCTX-M等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3.3%、33.3%,phop、tetx3占比较高(66.67%、53.33%),未检测到cfr、tetx4耐药基因;分离菌株携带10种不同的毒力基因,未检测到hlyA、saf、cnf1、iutB、stx1、stx2、papC、FasA等8种毒力基因,其中etrA、aer、hlyE、ompA的检出率最高,均达到93.33%,其他依次为iutA(80%)、fimC(73.33%)、rfc(60%)、ompT(53.33%)、hlyF(46.67%)、Tsh(20%),且检测到9株分离菌株携带的rfc毒力基因。该批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以B2型为主(占53.33%),其次为D型(占33.34%),A型仅占比13.33%,未检测到B1型;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小鼠表现较轻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该批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在该批朱鹮中较流行,与其他动物相比,其种系分型较特殊。研究结果可为朱鹮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治疗及圈养朱鹮的放飞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大肠埃希氏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种系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医蛭水肿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8
2
作者 董靖 刘永涛 +5 位作者 胥宁 宋怿 鄢志红 杨秋红 杨移斌 艾晓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了明确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发病的病因并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为新渔药研究提供新思路,采用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细菌进行了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棋盘式微量稀释试验测定了... 为了明确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发病的病因并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为新渔药研究提供新思路,采用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细菌进行了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棋盘式微量稀释试验测定了该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与天然化合物的联合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对妥布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头孢拉定、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药物耐药。联合药敏试验发现恩诺沙星与异土木香内酯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抑菌作用(FICI <0. 5)。结果表明,分离株JZ15062301是对日本医蛭具有致病性的多重耐药维氏气单胞菌,异土木香内酯和恩诺沙星联合用药为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恩诺沙星 天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沙门菌感染的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光明 杨光敏 +1 位作者 张朝鹏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对陕西省珍稀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送检的2只病死朱鹮进行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剖检可见肝脏肿大,有出血斑,腺胃有大小不一溃疡灶,溃疡灶可见暗黑色线状虫体,十二指肠和泄殖腔有不同程度出血;经病原分离鉴定为沙门菌感染,通过药敏试... 对陕西省珍稀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送检的2只病死朱鹮进行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剖检可见肝脏肿大,有出血斑,腺胃有大小不一溃疡灶,溃疡灶可见暗黑色线状虫体,十二指肠和泄殖腔有不同程度出血;经病原分离鉴定为沙门菌感染,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鹳 沙门菌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损伤性取样在珍稀濒危鸟类——朱翾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军林 加建斌 +1 位作者 舒青 蒙世杰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建立适宜于珍稀濒危动物种群遗传学研究中提取 DNA的方法 .方法 :采用陕西朱保护观察站人工饲养的朱脱落羽毛羽髓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1 0 bp的随机引物对提取 DNA的结果进行检验 .结果 :扩增结果稳定 .意义 :尝... 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建立适宜于珍稀濒危动物种群遗传学研究中提取 DNA的方法 .方法 :采用陕西朱保护观察站人工饲养的朱脱落羽毛羽髓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1 0 bp的随机引物对提取 DNA的结果进行检验 .结果 :扩增结果稳定 .意义 :尝试在朱的遗传研究中应用非损伤性方法抽取 DNA,以方便对朱种群遗传背景进行研究 .探索的方法可应用于珍稀濒危动物分子遗传学研究 :进化关系、个体鉴别、亲子鉴定、筛选有价值的性状连锁遗传标记、种群数量调查、动物分类佐证和为防止近交衰退建立基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Xuan 非损伤性取样 种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甘肃朱鹮的历史分布论其回归的可能性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尕才 李莉 李飞 《甘肃林业科技》 2015年第2期21-25,共5页
甘肃与朱鹮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部、东南部是朱鹮历史分布的重要区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朱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亚其他国家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甘肃成为世界上朱鹮最后的生存地之一,其活动踪迹的发现和标本的获得,在陕西洋县朱鹮野... 甘肃与朱鹮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部、东南部是朱鹮历史分布的重要区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朱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亚其他国家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甘肃成为世界上朱鹮最后的生存地之一,其活动踪迹的发现和标本的获得,在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陕西朱鹮种群数量日益增加,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接近陇南、天水等甘肃地区,即朱鹮回归甘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应该随时做好欢迎的准备。当然也不能消极等待,作为曾经的家园,为了保护朱鹮,丰富珍稀动物物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旅游经济,甘肃应该积极启动朱鹮再引入项目的研究,实现再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甘肃 再引入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医蛭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性能与生长模型分析
6
作者 鲁增辉 石萍 +2 位作者 游华建 李军德 陈仕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5期75-77,共3页
[目的]研究日本医蛭的生长性能及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对人工繁育的日本医蛭摄食习性及生长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利用Logistic、Gompetz、Von Bertal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日本医蛭体重生长情况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日本医蛭的特定生... [目的]研究日本医蛭的生长性能及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对人工繁育的日本医蛭摄食习性及生长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利用Logistic、Gompetz、Von Bertal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日本医蛭体重生长情况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日本医蛭的特定生长率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幼蛭孵化后4 d喂食,生长率达到最高(10.99%/d),日本医蛭的体重随着投喂次数、日龄、摄食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3种生长曲线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日本医蛭的生长曲线,其中以Gompertz曲线的拟合度最好(R2=0.999)。[结论]曲线模型对日本医蛭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是可行的。通过生长曲线的拟合分析可及时掌握日本医蛭的生长发育规律,发现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医蛭 生长性能 生长曲线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大型真菌1个新记录科——原质鬼笔科
7
作者 王向川 王玛丽 徐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4期9886-9886,共1页
报道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1个大型真菌新记录科原质鬼笔科和1个新纪录种日本考巴菌。根据标本,对该种真菌的形态进行详细描述。
关键词 褐马鸡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日本考巴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蒋佳能 王娟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8,共7页
为初步了解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并对其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用药监测及预防,对采集自成年健康朱鹮的11份肛拭子进行了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11只朱鹮肛拭子中分离到9株大肠... 为初步了解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并对其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用药监测及预防,对采集自成年健康朱鹮的11份肛拭子进行了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11只朱鹮肛拭子中分离到9株大肠埃希氏菌、7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和4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分别为81.8%、63.6%和36.4%。药敏试验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磺胺异噁唑、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药物的耐药性较强,产气荚膜梭菌仅对磺胺类药物表现出较强耐药性。初步鉴定朱鹮的肠道正常菌群中存在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并检测分析了各菌株的耐药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和防控朱鹮消化道疾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产气荚膜梭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日本医蛭转录组及SSR序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余米 封孝兰 +2 位作者 周梦 张承露 曹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目的】分析日本医蛭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其转录组和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auence repeats,SSR)信息。【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温度下日本医蛭不同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ISA软件对unigene进行SSR分析。【结果】共... 【目的】分析日本医蛭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其转录组和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auence repeats,SSR)信息。【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温度下日本医蛭不同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ISA软件对unigene进行SSR分析。【结果】共获得125.08 G有效数据,平均错误率为0.03%。经Trinity软件混合拼接后共得到202 570条transcripts和52 206条unigene,平均长度分别为1 826 bp和1 390 bp,最大长度均为30 853 bp。将unigene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得到注释的unigene为29 352条,占总数的56.22%。对unigene进行SSR检测,共检测到29 926个SSR位点,发生频率是57.32%。SSR的核苷酸基元重复数都在5次以上,主要集中在5~10次(86.27%)之间,以三核苷酸和单核苷酸重复SSR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4.07%和15.10%,核苷酸重复基元中,以A/T (4 255,14.22%)为主,在三核苷酸重复基元中,ATC/ATG (9 496,31.73%)所占比例最高。不同温度下日本医蛭转录组基因表达量差异比较数据显示,样本间表达差异基因共1 603个。【结论】不同温度处理后日本医蛭的SSR发生频率较高,可为日本医蛭筛选分子遗传标记提供大量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医蛭 转录组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地区日本医蛭的生长及抗凝血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蒲德成 曹敏 余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3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养殖地区日本医蛭的生长和抗凝血活性。[方法]以野外捕获(江苏)的日本医蛭为对照组,以重庆、广西、广东养殖的日本医蛭为试验组,进行人工养殖试验。[结果]日本医蛭能在不同地区进行人工驯养;人工养殖的日本医蛭最低存活率... [目的]探究不同养殖地区日本医蛭的生长和抗凝血活性。[方法]以野外捕获(江苏)的日本医蛭为对照组,以重庆、广西、广东养殖的日本医蛭为试验组,进行人工养殖试验。[结果]日本医蛭能在不同地区进行人工驯养;人工养殖的日本医蛭最低存活率为(73.50±0.51)%,120日龄最低体重为(2.9843±0.0221)g,与野外捕获的日本医蛭体重存在显著差异。日本医蛭在出苗30 d内体重增长率最大,死亡率最高,均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人工养殖日本医蛭的抗血凝活性为168 U/g,与野生日本医蛭(275 U/g)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日本医蛭能在不同地方引种养殖,且其抗凝血活性能达到《中国药典》规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医蛭 人工养殖 成活率 抗凝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辉 邵乐乐 +9 位作者 杨永春 季艺 马武林 翟祎梦 白洪青 周莹珊 雷蕾 郑亚东 宋厚辉 邱国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31-4242,共12页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7种抗菌药对源自不同朱鹮的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选择代表性菌株,通过PCR和测序鉴定其携带qnrS 1、gyrA、gyrB等9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并分析其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接合转移分析耐药质粒水平转移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歇尔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与朱鹮年龄、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98只朱鹮的粪便,经分离鉴定均获得了大肠杆菌;源自不同朱鹮的98株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为65.3%,64/98),对其余6种药物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朱鹮年龄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极显著相关(P<0.01);选取的31株分离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marR、gyrA、parC和gyrB的突变株占比在3.2%~80.6%之间,携带质粒耐药基因qnrS 1的菌株占比22.6%(7/31);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占比93.5%(29/31)并分布于6个耐药基因型,其中,marR/gyrA/parC 10株、marR/qnrS 16株、marR 6株、gyrA/parC 3株、marR/gyrA 3株、marR/gyrB/qnrS 11株;环丙沙星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显著相关(P=0.026),gyrA和parC单基因或联合突变均与喹诺酮耐药显著相关(P=0.038);大肠杆菌分离株qnrS 1基因一次接合成功率为28.6%(2/7),并可导致受体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结论】本研究鉴定了朱鹮群体大肠杆菌耐药性,并明确了朱鹮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和parC单基因或联合突变并携带可水平转移的耐药基因qnrS 1,本研究结果为人工驯养朱鹮救护和耐药性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提示应重视朱鹮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喹诺酮 耐药基因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朱鹮雏鸟新城疫的诊治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佳 徐光岚 +3 位作者 张军风 刘文旺 雷颖虎 高更更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144,共4页
2018年5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突然有10只人工育雏的朱鹮雏鸟在短暂厌食后相继死亡,经病理剖检及实验室病原检测诊断为新城疫。剩余18只朱鹮雏鸟经检测12只新城疫阳性,后经抗NDV异源高免血清治疗和新城疫疫苗紧急免疫后,16只雏... 2018年5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突然有10只人工育雏的朱鹮雏鸟在短暂厌食后相继死亡,经病理剖检及实验室病原检测诊断为新城疫。剩余18只朱鹮雏鸟经检测12只新城疫阳性,后经抗NDV异源高免血清治疗和新城疫疫苗紧急免疫后,16只雏鸟成活。朱鹮感染新城疫偶有报道,但尚无成功治愈的案例。这次朱鹮雏鸟新城疫的诊治为今后珍稀濒危鸟类的新城疫治疗,提供了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新城疫 高免血清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栖息地重建监测与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况娟 吴炎 +2 位作者 袁朝晖 王军岗 任丽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2期251-251,254,共2页
于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观察记录的方法,对新建朱鹮栖息地进行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冬、春季朱鹮来此次数较多,为10次,夏、秋季节偶有游荡(3次)。最多一次4只,多数情况1~2只。可见,通过人工建立池塘,结合长青自... 于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观察记录的方法,对新建朱鹮栖息地进行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冬、春季朱鹮来此次数较多,为10次,夏、秋季节偶有游荡(3次)。最多一次4只,多数情况1~2只。可见,通过人工建立池塘,结合长青自然保护区湿地环境,招引朱鹮到新建栖息地,就地保护朱鹮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栖息地 重建 监测与评估 长青自然保护区 杨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源胃瘤线虫的鉴定
14
作者 许丹娜 李京宇 +5 位作者 郭如海 王俊伟 陈曦 宋军科 王兴龙 赵光辉 《动物医学进展》 2025年第4期95-99,共5页
为明确朱鹮源胃线虫的种类,从陕西秦岭地区1只野外死亡的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肌胃和腺胃分离了15条线虫,首先用乳酚透明液对虫体进行处理,然后利用显微镜对虫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最后对随机选取的4条虫体样本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 为明确朱鹮源胃线虫的种类,从陕西秦岭地区1只野外死亡的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肌胃和腺胃分离了15条线虫,首先用乳酚透明液对虫体进行处理,然后利用显微镜对虫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最后对随机选取的4条虫体样本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虫体形态特征与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一致,获得的ITS基因序列包括350 bp的ITS 1基因序列和343 bp的ITS 2基因序列,4条ITS 1和ITS 2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5%~100%和99.2%~100%;种系发育关系分析发现朱鹮源胃线虫与普通胃瘤线虫(E.excisus)亲缘关系最近,但二者的ITS 1和ITS 2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仅为96.8%~97.3%和95.6%~96.4%。结果表明,分离的朱鹮源胃线虫可能为一新种,暂时命名为朱鹮胃瘤线虫(E.nipponia nippon)。研究结果为野生朱鹮胃线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胃瘤线虫 形态学 IT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