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1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nciples of the roof cut short-arm beam mining method (110 method) and its mining-induced stress distribution 被引量:13
1
作者 Tao Zhigang Song Zhigang +2 位作者 He Manchao Meng Zhigang Pang Shih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8年第3期391-396,共6页
Since the 1960 s,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wo technical innovations, i.e.the ‘‘Masonry Beam Theory(MBT)" and ‘‘Transfer Rock Beam Theory(TRBT)". Based on those theories, th... Since the 1960 s,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wo technical innovations, i.e.the ‘‘Masonry Beam Theory(MBT)" and ‘‘Transfer Rock Beam Theory(TRBT)". Based on those theories, the conventional mining method(being called the 121 mining method) was established, consisting of excavating two tunnels with a pillar left for mining a working panel. However, with increasing mining depth,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underground caverns have been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addition, the use of the coal-pillar mining results in a large amount of coal resources unexploited.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bove, the ‘‘Roof Cut Short-Arm Beam Theory(RCSBT), being called the 110 mining method)" was proposed by He Manchao in 2008. The 110 mining method features the mining of one coal seam panel, excavating necessarily only one roadway tunnel and leaving no pillars. Realization of the 110 mining metho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1) directional pre-splitting roof cutting,(2) supporting the roof by using high Constant Resistance Large Deformation bolt/cable(CRLD), and(3) blocking gangue by hydraulic prop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110 mining method.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geostress distribution found in the mining panel using the 110 method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121 method. In additi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n the ‘‘short beam" left by the roof cutting when performing the 110 method was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bot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innovation 121 mining method cutting cantilever beam theory Non-pillar mining 110 min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xed-length roof cutting with vertical hydraulic fracture based on the stress shadow effect:A case study 被引量:5
2
作者 Feiteng Zhang Xiangyu Wang +3 位作者 Jianbiao Bai Wenda Wu Bowen Wu Guanghui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95-308,共14页
Pre-driven longwall retracement roadway(PLRR)is commonly used in large mine shaft.The support crushing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during the retracement,and roof management is necessary.Taking the 31107 panel as resea... Pre-driven longwall retracement roadway(PLRR)is commonly used in large mine shaft.The support crushing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during the retracement,and roof management is necessary.Taking the 31107 panel as research background,the roof breaking structure of PLRR i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oof cutting with vertical hydraulic fracture(HF)at a specified position,that is,fixed-length roof cutting,can reduce support load and keep immediate roof intact.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XFEM)is applied to simulate hydraulic fractur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axial and transverse hydraulic fracturing cannot effectively create vertical HFs.Therefore,a novel construction method of vertical HF based on the stress shadow effect(SSE)is proposed.The stress reversal region and HF orientation caused by the prefabricated hydraulic fracture(PF)are verified in simulation.The sub-vertical HFs are obtained between two PFs,the vertical extension range of 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direc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The new constru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field plan for fixed-length roof cutting.The roof formed a stable suspended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main PLRR was improved after hydraulic fra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f cutting Hydraulic fracture Stress shadow effect Retracement roadway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ve Modeling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Cutting Forces During Orbital Drilling 被引量:1
3
作者 单以才 李亮 +2 位作者 何宁 秦晓杰 章婷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4年第5期521-529,共9页
To optimize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ontrolling cutting forces,cutting force modeling and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re researched with one tool adopted to orbital d... To optimize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ontrolling cutting forces,cutting force modeling and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re researched with one tool adopted to orbital drill holes in aluminum alloy 6061.Firstly,four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s(tool rotation speed,tool revolution speed,axial feeding pitch and tool revolution radius)and affecting cutting forces are identified after orbital drilling kinematics analysis.Secondly,hybrid level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 is utilized in modeling experiment.By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two quadratic prediction models for axial and radial forces are established,where the above four control parameters are used as input variables.Then,model accuracy and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s are analyzed.Upon axial and radial forces models,two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cutting control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for processing a13mm hole,corresponding to the minimum axial force and the radial force respectively.Finally,each optimal combination is applied in verification experiment.The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results of cutting force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diction model,which confirms accracy of the research method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bital drilling cutting force hybrid level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 prediction mode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utting speed on residual stress of special coating during remanufacturing
4
作者 孙椰望 张甲英 +1 位作者 张之敬 徐滨士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5年第2期194-200,共7页
To study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special coating at different cutting speeds, the cutting of FeA1CrBSiNb coating is analyzed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n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coating characteri... To study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special coating at different cutting speeds, the cutting of FeA1CrBSiNb coating is analyzed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n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coa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NC machine tool is used to cut the coating and the X-ray stress equipment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esidual stress of coating. The experimental and FEM results agree with each other. Also, the residual-stress coating depth is deeper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coating surface is larger with increasing cutting speed. In addition,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coating surface is in the suppression state affected by axial residual stress and circumferential residual stress,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deeper coating is in the tensile state based on the original state of arc spraying and cutt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ing cutting arc spaying coating residual stress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代换法激光切削桦木极速燃烧特性的研究
5
作者 李庆增 赵昊民 +3 位作者 赵洪刚 王卿平 齐华春 刘明利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1,共5页
以桦木为研究对象,探索木材在激光作用下的极速燃烧机理。根据提出的木材极速燃烧特性理念,研究激光切削木材时的当量能量占比,从而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激光切削效率。根据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利用等效代换法,以作用在木材4个不同区域上的... 以桦木为研究对象,探索木材在激光作用下的极速燃烧机理。根据提出的木材极速燃烧特性理念,研究激光切削木材时的当量能量占比,从而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激光切削效率。根据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利用等效代换法,以作用在木材4个不同区域上的能量占比来体现木材极速燃烧的特性,并得到了当量能效占比的计算方法。通过11%含水率和绝干材的对比试验,分析可知激光功率45.5和130.0 W时,切削区、影响区当量能量各占比50%左右,而78.0 W时切缝处木材和水分当量能量占比之和较高,接近60%,说明激光能量78.0 W时切缝处木材极速燃烧最充分,激光能量利用率较高。130.0 W时影响区水分消耗能量占比较大,说明激光功率较大时影响区较宽,木材极速燃烧不充分;45.5 W时影响区木材消耗能量占比较大、水分消耗能量占比略小,说明激光功率较小时,影响区宽度较小,木材炭化现象明显,即不完全燃烧程度较小,影响区木材极速燃烧较为充分。采用CMA1390型激光机对含水率11%的桦木进行弦切面顺纹切削,在78.0 W左右的功率下极速燃烧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切削 桦木 极速燃烧特性 等效代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破矿岩崩落法采场大高跨切割槽形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秦国玉 龚臻 +5 位作者 谭宝会 张刚刚 粟登峰 陈帮洪 王惠芬 张志贵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7,共11页
在采场中形成质量合格的切割槽是保障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采效果的重要基础。以龙首矿西二采区需要在软破矿岩条件下形成切割槽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在切割平巷中先借助楔形炮排掏槽再利用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成槽方案,并在现场... 在采场中形成质量合格的切割槽是保障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采效果的重要基础。以龙首矿西二采区需要在软破矿岩条件下形成切割槽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在切割平巷中先借助楔形炮排掏槽再利用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成槽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前期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楔形掏槽爆破质量对于整个切割槽形成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当楔形掏槽跨度一定时,楔形掏槽高度越大,所受的爆破夹制作用越明显;在西二采区矿岩条件下,当楔形掏槽跨度为15 m时,有效掏槽高度为15~18 m,无法满足崩落法采场最末分段需要形成高度27.3 m、跨度75 m切割槽要求。为此,针对该成槽方案展开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加大楔形掏槽跨度、分次完成楔形掏槽以及加大排间微差爆破间隔等关键性改进技术。并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改进后的成槽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在矿山开展了工程实践,顺利在崩落法采场形成了达到设计要求的切割立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破矿岩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大高跨切割槽 无井成槽 楔形掏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改进VGG16算法的YB55包装机喷码图像识别
7
作者 张维琛 金姝彬 +3 位作者 吉鹏 王伟 刘昊喆 付志强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解决YB55包装机喷码过程中字符图像识别精度低问题,本研究采用全局阈值法,对喷码字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基于最小割算法,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单一字符提取。利用VGG16算法,进行喷码字符库训练和喷码字符图像识别。通过对比Transformer... 为解决YB55包装机喷码过程中字符图像识别精度低问题,本研究采用全局阈值法,对喷码字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基于最小割算法,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单一字符提取。利用VGG16算法,进行喷码字符库训练和喷码字符图像识别。通过对比Transformer算法、RCNN算法以及YOLOv4算法,对VGG16算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利用模拟退火(SA)-VGG16算法,对VGG16算法识别错误的字符进行二次识别。结果表明,基于全阈值和最小割算法,可获得完整的单一喷码字符图像;当VGG16算法迭代27次时,训练模型的准确度可达0.987;利用VGG16算法,对不同喷码字符图像中字符的识别精度均大于0.95;相较于其他三种算法,VGG16算法准确率分别提升了7.87%、5.11%和4.44%,说明该算法可更精准预测喷码字符;该算法还可修正错误的识别,识别精度可达到0.84以上。本研究可为日后喷码设备智能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阈值法 最小割算法 VGG16算法 喷码字符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t-off方法刚性承台下群桩基础优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1-65,共5页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针对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桩长分布来调整各桩的荷载分担,群桩分析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积分方程方法,并通过cut-off方法来反映桩的弹塑性特性,实现群桩基础的弹塑性优化分析,改进了常规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算例分析表明,随着外荷载的不断增加,角桩首先达到极限荷载,对角桩超出极限荷载的部分进行重新分布,继而使得边桩逐渐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继续加载直至内桩也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从而引起桩筏基础的整体破坏。采用cut-off方法可以改进基础变刚度优化设计,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off方法 长短桩 优化分析 刚性承台 弹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基于Graph cuts方法的SAR图像分割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光明 孟祥伟 +1 位作者 杨祥红 程焕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15-418,444,共5页
Graph cuts方法是一种快速优化技术,能有效解决计算机视觉的低层次问题,如表面重构、分割、去噪等问题。其优点是迭代计算的高效性并能得到全局最优解。利用Graph cuts方法,将基于活动轮廓模型和水平集方法的SAR图像分割模型转化成一个... Graph cuts方法是一种快速优化技术,能有效解决计算机视觉的低层次问题,如表面重构、分割、去噪等问题。其优点是迭代计算的高效性并能得到全局最优解。利用Graph cuts方法,将基于活动轮廓模型和水平集方法的SAR图像分割模型转化成一个新的模型,可用最大流/最小割方法来求解。实测SAR图像的分割实验表明:提出的新模型所需运行时间大约是基于水平集的活动轮廓模型所需时间的一半,分割精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图像 图像分割 水平集方法 活动轮廓模型 GRAPH cut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帝国竞争算法的多金属矿山边界品位优化研究
10
作者 许倩倩 郭进平 +2 位作者 王小林 刘亚雄 薛涛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边界品位是矿山开采的一个重要决策参数,在多金属矿山开采项目中,确定合理的边界品位是为后续开采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基础。针对某矿山采选二阶段生产流程,以最大净现值法为基础,利用综合品位构建了基于帝国竞争算法(ICA)算法的多金属... 边界品位是矿山开采的一个重要决策参数,在多金属矿山开采项目中,确定合理的边界品位是为后续开采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基础。针对某矿山采选二阶段生产流程,以最大净现值法为基础,利用综合品位构建了基于帝国竞争算法(ICA)算法的多金属矿山边界品位动态优化模型,实现了该银铅矿最佳边界品位的动态确定。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多金属矿山边界品位的确定。在矿山寿命期间,通过ICA算法所确定的铅金银多金属矿最佳铅边界品位为2.619%,后期下降至1.331%,矿山总净现值为127 457.53万元;对比Lane法,该模型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对矿山后期边界品位指标的动态优化更具优势,为矿山确定合理的边界品位指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 ICA算法 综合品位 最大净现值法 边界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复合茶多酚处理对鲜切莴笋的褐变抑制效果
11
作者 罗玉琴 马丽茹 +2 位作者 张巧玲 左如海 乐治平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25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研究热水复合茶多酚(TP)对鲜切莴笋的褐变抑制效果,以未经处理的鲜切莴笋为对照,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处理温度、处理时间、TP质量浓度对鲜切莴笋褐变度的影响,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热水复合TP溶液处理鲜切莴笋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显... 为研究热水复合茶多酚(TP)对鲜切莴笋的褐变抑制效果,以未经处理的鲜切莴笋为对照,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处理温度、处理时间、TP质量浓度对鲜切莴笋褐变度的影响,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热水复合TP溶液处理鲜切莴笋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在处理温度45℃、处理时间8 min、1.5 g/L TP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实验组鲜切莴笋在贮藏期8 d内能够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拥有较高的褐变抑制率、较低的失重率、较高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更强的抗氧化活性、更高的总酚质量分数;实验组鲜切莴笋对维生素C的消耗量更低,对可滴定酸的调控能力也更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处理鲜切莴笋,可有效地延缓其褐变进程,使鲜切莴笋更好地储存营养物质,提高鲜切莴笋的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贮藏 抑制褐变 鲜切莴笋 茶多酚 正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铁10号线盾构下穿青年河桥托换结构自动化监测分析
12
作者 张长顺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3期86-90,共5页
以南京地铁10号线盾构下穿青年河桥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手段,分析盾构下穿对青年河桥及其桩基托换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下穿青年河桥的过程中,桥梁基础沉降变化较小,满足桥梁沉降控制要求,同时,各阶段桥梁基础的... 以南京地铁10号线盾构下穿青年河桥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手段,分析盾构下穿对青年河桥及其桩基托换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下穿青年河桥的过程中,桥梁基础沉降变化较小,满足桥梁沉降控制要求,同时,各阶段桥梁基础的应力变化也在规范范围内,说明桥梁桩基托换工程施工是安全的。对于监测数据存在的明显波动段,变化主要发生在截桩过程及截桩结束后的填土阶段,在明显突变后,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后续仍可以持续关注监测数据,及时预警,防止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沉降及应力过大的情况。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相似工程的盾构隧道下穿提供合理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法 切桩 桩基托换 现场测试 自动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明挖顺筑法的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13
作者 徐鑫 韩久春 +1 位作者 张玉明 邱征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5期171-174,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明挖顺筑法的施工技术在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主体结构中的应用。首先详细介绍了明挖顺筑法的施工流程,并针对施工中的挑战,设计了3种支护体系方案。使用有限元分析法构建了深基坑模型,并模拟了各支护方案在地表沉降、结构...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明挖顺筑法的施工技术在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主体结构中的应用。首先详细介绍了明挖顺筑法的施工流程,并针对施工中的挑战,设计了3种支护体系方案。使用有限元分析法构建了深基坑模型,并模拟了各支护方案在地表沉降、结构变形和支护体系受力3项指标上的表现。结果表明,采用双排钢支撑与混凝土剪力墙相结合的复合支护体系效果最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施工中。在试验段内布置了监测设备,实测数据复合支护与模拟结果接近,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确保了施工的安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挖顺筑法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 支护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岩层下截齿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14
作者 肖文远 《煤矿机械》 202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截齿作为煤矿行业常用的破岩工具,其截割头形式的不同会影响采煤机的整体开采效率。利用离散元法分析截齿破碎硬岩过程,从微观方面分析截齿切入硬岩时的裂纹产生、延伸及岩体脱落形式,模拟多类截割头的整体破碎过程,分析其破岩机理,通... 截齿作为煤矿行业常用的破岩工具,其截割头形式的不同会影响采煤机的整体开采效率。利用离散元法分析截齿破碎硬岩过程,从微观方面分析截齿切入硬岩时的裂纹产生、延伸及岩体脱落形式,模拟多类截割头的整体破碎过程,分析其破岩机理,通过改变截割头参数研究其对截齿载荷及截割能耗的影响,并结合刀形截齿截割头进行对比分析。为采煤机开采设备的截割机理研究、截齿优化设计及类型选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破岩机理 截割头参数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工作面端头爆破切顶技术研究与实践
15
作者 赵云虎 《能源与环保》 2025年第1期265-270,共6页
为解决回采工作面出现的端头悬顶等问题,保障矿井生产安全。根据和善煤矿9102工作面现场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工作面端头顶板悬顶成因机理及受力特征,探究不同切顶方式和位置对悬顶面积影响,提出最佳切顶方案,沿巷道... 为解决回采工作面出现的端头悬顶等问题,保障矿井生产安全。根据和善煤矿9102工作面现场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工作面端头顶板悬顶成因机理及受力特征,探究不同切顶方式和位置对悬顶面积影响,提出最佳切顶方案,沿巷道垂直及平行于工作面推进方向切顶,对直接顶提前进行爆破预裂。通过工业性试验,端头悬顶区域切顶后,悬顶面积减少至15m^(2)以下,避免了顶板瞬时垮落危险,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同类矿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顶板 端头悬顶 爆破预裂 切顶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软煤层快速掘进工艺研究
16
作者 申志勇 《煤》 2025年第1期49-52,共4页
针对梨园河矿特厚软煤巷道掘进速度慢、采掘接替紧张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影响巷道掘进速率的主控因素。通过采用顶板超前预支护结构,解决了掘进过程中松软顶板空顶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悬臂掘进机斜坡式分部割煤法,有效防止了割煤过程中顶... 针对梨园河矿特厚软煤巷道掘进速度慢、采掘接替紧张等突出问题,分析了影响巷道掘进速率的主控因素。通过采用顶板超前预支护结构,解决了掘进过程中松软顶板空顶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悬臂掘进机斜坡式分部割煤法,有效防止了割煤过程中顶煤受扰动导致大面积漏冒现象;同时,优化了掘支施工工艺,采用多工序交叉平行作业,大幅提升了掘进单循环效率。实践表明:巷道月平均进尺由69 m提高到139 m,掘进速率提高了102%,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16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79 mm,满足安全生产需求。本研究成功解决了特厚软煤巷道漏顶问题,为特厚软煤层巷道安全快速掘进积累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采掘接替 快速掘进 斜坡式分部割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中深孔爆破技术在马坑铁矿的应用
17
作者 王志东 《矿业工程》 2025年第1期11-14,25,共5页
常规分段凿岩阶段空场法的分段高度在12~15 m之间,在边角小矿体中,由于远离主矿体,按常规每个分段均布置采切工程,将增大采切比,为解决此问题,马坑铁矿充分利用大型设备的优良性能,向上跨分段施工超深中深孔,在节省一个分段的前提下,实... 常规分段凿岩阶段空场法的分段高度在12~15 m之间,在边角小矿体中,由于远离主矿体,按常规每个分段均布置采切工程,将增大采切比,为解决此问题,马坑铁矿充分利用大型设备的优良性能,向上跨分段施工超深中深孔,在节省一个分段的前提下,实现采切比、损失贫化率均保持正常水平。以马坑铁矿F2下盘15^(#)~17^(#)矿房为应用地点,通过介绍采准、凿岩、爆破方案,并将爆破效果与设计对比验证,最终应用效果良好,该矿房实际技术参数为采切比32.14 m/万t,损失率6.5%,贫化率8.7%,中深孔每米崩矿量9.19 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凿岩阶段空场法 采切比 损失贫化率 超深中深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al Cut Pro 6中的视频技术质量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钱钕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3期223-223,225,共2页
电视节目制作环节,需要诸多技术以及设备的动力支撑,其中的Final Cut Pro 6为重要代表,若想使技术应用指标正常并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就要对传输、制作以及播送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重视视频技术质量控制工作,以此为根本,将Final Cut Pro ... 电视节目制作环节,需要诸多技术以及设备的动力支撑,其中的Final Cut Pro 6为重要代表,若想使技术应用指标正常并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就要对传输、制作以及播送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重视视频技术质量控制工作,以此为根本,将Final Cut Pro 6技术的运用优势予以全面体现,进而为节目的规范制作打下良好铺垫,满足标清数字录制带录制的技术要求,最大程度的增强节目播出效果,也为节目的持续性发展注入充足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AL cut PRO 6 视频技术 质量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勇 曹绪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同油藏类型老油田化学驱最佳介入时机模型,提出了在含水率相对较低的阶段,是适合化学驱的有利时机,高效开发方式需“适”介入。“专”指在老油田开发技术应用上,改变传统聚合物先溶解后注入的开发思路,研制可控相转化聚合物,使聚合物先注入后溶解,解决炮眼剪切降解的难题,提高油水流度控制能力,老油田开发矛盾需“专”治理。“快”指在老油田综合管理模式上,改变传统方式,即矿场提问题、研究院设计方案、化工厂生产驱油剂的“串联”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发挥矿场、研究院、生产厂三方优势的“并联”管理模式,形成针对单一油藏的产品工业化工艺包以及产业化落地方案,老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快”转化。“集”指在老油田工程应用实践上,打破老油田化学驱地面大规模建站的工程工艺模式,采用集约化撬装配注设备,实现老油田化学驱的集约快速配注,老油田工程工艺实现“集”应用。运用上述方法,在胜利油田渤76块综合含水率上升初期,实施由水驱转为可控相转化聚合物驱,实施后一年即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单井日产油水平增加8.6t/d,综合含水率降低3.1%,验证了综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老油田 高质量发展 综合治理新方法 提高采收率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琦 刘寄婷 +3 位作者 江贝 薛浩杰 高红科 蒋振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3,共16页
极近距离煤层传统长壁开采,受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垮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环境复杂、矿压显现剧烈,易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极近距离条件下巷道定向切顶–约束高强支护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通过... 极近距离煤层传统长壁开采,受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垮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环境复杂、矿压显现剧烈,易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极近距离条件下巷道定向切顶–约束高强支护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通过顶板定向预裂切顶,主动改变顶板悬臂结构,切断采空区向巷道顶板的应力传递。充分利用矿山压力和岩体碎胀特性,取消煤柱留设,结合高强支护加强巷道顶板整体性,共同实现切顶自成巷。建立了极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模型,计算了下煤层切顶自成巷巷旁支护阻力。以典型极近距离煤层为工程背景,开展了不同开采方法的数值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自成巷控制方法使巷道围岩应力降低59.8%,巷道顶板变形减少70.8%,并明确了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极近距离煤层工程设计及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矿压显现程度,保证了自成巷的安全稳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定向切顶卸压 约束高强支护 力学模型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