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夜光遥感的深圳西涌暗夜保护社区光污染控制有效性评估
1
作者 李熙 布布莉·叶尔勒克 +1 位作者 郑建川 梅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3-1387,共15页
2023年深圳市西涌社区成功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成为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系统评估西涌社区光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对中国暗夜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的高分辨率夜光遥感影像,通过随机... 2023年深圳市西涌社区成功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成为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系统评估西涌社区光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对中国暗夜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的高分辨率夜光遥感影像,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进行辐射一致性校正,评估了西涌社区近3年的光污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西涌社区全域夜间灯光亮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沙滩观星区、道路系统及各村落光污染管控效果显著。结合感兴趣区(POI)数据分析,各类型POI的亮度系数整体降幅介于27.68%~74.45%。其中,住宿服务设施仍是西涌社区最主要的夜间光污染来源。高分辨率夜光影像能有效监测和评估城市区域的光污染状况,为后续暗夜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 国际暗夜保护社区 光污染控制 深圳市西涌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长沙市主城区夜间光污染演变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铁翔 常晓丽 +4 位作者 梁继 汪琳琦 柯露丹 曹宇 向灿可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4,共7页
以长沙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2年共23期“类NPP-VIIRS”夜光数据,提取历年夜间光污染面积,并对不同程度光污染面积进行M-K突变检验,获得近23年长沙市主城区夜间光污染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夜间光污染分布范围不断向外扩张,至2... 以长沙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2年共23期“类NPP-VIIRS”夜光数据,提取历年夜间光污染面积,并对不同程度光污染面积进行M-K突变检验,获得近23年长沙市主城区夜间光污染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夜间光污染分布范围不断向外扩张,至2020年基本达到饱和状态;2000—2022年夜间光污染的面积整体呈扩张趋势,由216.25 km2扩张至609.75 km2,扩张了约1.82倍,而扩张速度则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3.35%下降到-0.20%;2015—2019年无、轻度、中度光污染面积突变减少,而严重光污染面积则突变增加,2006—2010年重度光污染面积突变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光污染 光污染面积 演变特征 遥感数据 长沙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背景下的轻量级遥感军用飞机目标检测
3
作者 周韩莲 叶青 刘文祺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6,共15页
针对遥感图像军用飞机中背景复杂、目标尺度小所导致的识别精度低、计算成本高、模型体积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重参数化和细节增强的轻量级军用飞机目标检测算法YOLOv8-MA。首先,融合重参数化设计多分支梯度流通特征提取模块,提高模型... 针对遥感图像军用飞机中背景复杂、目标尺度小所导致的识别精度低、计算成本高、模型体积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重参数化和细节增强的轻量级军用飞机目标检测算法YOLOv8-MA。首先,融合重参数化设计多分支梯度流通特征提取模块,提高模型推理速度;其次,结合Efficient RepGFPN舍弃冗余模型结构,融入P2层,构建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改善因过多下采样带来的小目标信息丢失问题;在此之上,结合群范卷积和细节增强提出轻量级检测头,减少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最后,向Shape-IoU中引入聚焦系数融合成新的损失函数,提升模型检测性能。在公开军用飞机数据集MAR20上,该算法的m AP50高达97.9%,模型体积低至2.1 MB,相较于YOLOv8n参数量下降了74.7%,计算量下降了40.7%,FPS提高了14 f/s,证明其能够有效提升遥感图像中军用飞机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军用飞机 轻量级 聚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益敏 傅星峰 +2 位作者 李媛婷 吴博闻 王东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85,共12页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经通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重要节点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12—202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经通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重要节点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12—202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南亚国家GDP与夜间灯光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东南亚经济发展方向特征来看,东南亚经济重心整体向西北迁移,大部分灯光集中的中心已向东南亚的西北方向,即向中国的陆地边界移动了476 km,经济重心移动和“一带一路”倡议有关;东南亚总体经济体量增大,经济发展向区域内聚集,东南亚经济发展方向性愈发明显;从东南亚经济发展空间聚集性特征来看,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是东南亚经济发展最显著的两种空间聚集特征,高高聚集地区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低高聚集区的发展潜力较大.研究时间段内,东南亚北部低低聚集区大幅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东南亚 经济发展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萍 孙雨 +3 位作者 赵思逸 阮旭东 常杰 周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40,457,共9页
文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测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县域尺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探究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12—2018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特征较为显著,主要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次之,水... 文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测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县域尺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探究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12—2018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特征较为显著,主要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次之,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较少;2012—2018年,巢湖流域碳源主要集中于合肥市区、肥东县和肥西县,碳汇主要集中于舒城县、巢湖市和庐江县,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区域投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对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都有较大影响,且双因子交互作用均超过单个指标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碳排放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夜间灯光遥感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类识别的Deeplabv3+改进模型
6
作者 张载龙 徐杰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类识别上,语义分割网络Deeplabv3+表现优异,但是所需参数非常多,训练时间久。遥感影像中的地类与普通RGB图片中的对象相比颗粒度非常大,其具有更显著的特征以及更少的类别,并不需要过深过大的网络。因此,文中提出... 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类识别上,语义分割网络Deeplabv3+表现优异,但是所需参数非常多,训练时间久。遥感影像中的地类与普通RGB图片中的对象相比颗粒度非常大,其具有更显著的特征以及更少的类别,并不需要过深过大的网络。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级网络的语义分割模型(Thin-Deeplabv3+),对Deeplabv3+的编码器进行了改进,利用轻量级膨胀网络(Light and Dilated Network,LDNet)提取输入遥感影像的特征,然后利用膨胀系数分别为2、12、24和36的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ASPP)模块加强特征提取。在高分遥感影像数据集(Gaofen Image Dataset,GID)以及DeepGlobe土地覆盖分类挑战数据集(DeepGlobe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Challenge,DLCCC)上的实验结果表明,Thin-Deeplabv3+的识别精度高于Deeplabv3+,并且所需参数仅约为Deeplabv3+的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Net 地类识别 遥感影像 Thin-Deeplabv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与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夜间灯光指数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艺霖 赵先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20,共14页
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稳定协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平衡城市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土地利... 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稳定协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平衡城市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和MODIS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2002~2022年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分别表征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等级聚类和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2002~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热度变化显著,降低29.26%,且除炎陵县外,其他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呈倒“N”型或“M”型走势,开福区、天心区、天元区等城镇建设活动多的区(县)遥感生态指数下降幅度最大;②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夜间灯光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22年增速低于2017年,区(县)之间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县)集中在长沙;③长株潭城市群多数区(县)耦合度在2002~2022年处于从拮抗到磨合过渡的阶段,2012年耦合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17个区(县)在2017年又落回较低阶段。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大部分区(县)耦合协调度达到协调状态,部分区(县)长期失调,整体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夜间灯光指数 城镇化 耦合协调 遥感影像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辽宁省城镇化动态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鹏飞 杨光福 +1 位作者 任天智 王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9-1996,共8页
辽宁省工业发展起步时间早,已实现相对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推动可持续发展,评估城镇化的动态发展状态尤为重要,基于卫星的夜间灯光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各种尺度下的城市时空格局。以2012—2020年NPP/VIIRS夜... 辽宁省工业发展起步时间早,已实现相对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推动可持续发展,评估城镇化的动态发展状态尤为重要,基于卫星的夜间灯光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各种尺度下的城市时空格局。以2012—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为数据源,首先借助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算法,验证夜间灯光反映城镇化动态发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辽宁省城镇化在省域层面和区域层面上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夜光遥感数据是评价城镇化特征的有效数据来源;省域层面上,城镇面积在十年间不断扩张,而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约一半区域发展活力不足,城镇化面临增量不增质的发展困局;区域层面上,城镇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辽东绿色经济区由于生态保护的限制而发展滞后,但在预测结果中表现出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遥感 城镇化特征 相关性分析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数据的广西县域农村多维脱贫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陆妍玲 黄娅琦 +2 位作者 周俊芬 王杰 韦晶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防止返贫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动态客观地监测县域农村贫困程度的时空演变,对国家防返贫工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防止返贫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动态客观地监测县域农村贫困程度的时空演变,对国家防返贫工作十分重要。随着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高信息量和高质量的遥感数据影像逐渐丰富并被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统计类数据,夜光遥感数据具有与社会经济要素高度相关、相对客观性强和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等优点。该文以DMSP/OLS和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夜间灯光强度指数,结合多维脱贫指数构建两者关系模型,对2010—2020年广西县域农村贫困程度进行时空演变研究,分析存在的返贫原因,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科学参考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数据 多维脱贫指数 防返贫 时空格局 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YOLOv5的国产光学影像辐射异常检测方法
10
作者 石一剑 谭海 钟旭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65,72,共7页
随着国产光学卫星数量不断增多,获取的卫星影像数据大规模增加,卫星获取并通过传感器校正处理的影像中存在大量的影像辐射异常问题,影像辐射质量是决定影像质量检验等级评价的重要因子,目前检查主要采用人机交互方式。针对目前光学影像... 随着国产光学卫星数量不断增多,获取的卫星影像数据大规模增加,卫星获取并通过传感器校正处理的影像中存在大量的影像辐射异常问题,影像辐射质量是决定影像质量检验等级评价的重要因子,目前检查主要采用人机交互方式。针对目前光学影像质检存在影像辐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改进的YOLOv5深度学习网络对辐射异常区域进行目标识别的方法,将改进后的Light-BiFPN特征融合网络和ShuffleNetV2主干网络融入YOLOv5s。通过探索影像辐射异常原理,此网络能够精确判断辐射异常影像目标的范围,训练出的模型能通过锚框较好地检测出辐射问题的范围,为进一步模型的部署应用做好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轻量化 遥感图像 辐射异常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的作业灯光围网渔船识别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郭刚刚 樊伟 +4 位作者 薛嘉伦 张胜茂 张衡 唐峰华 程田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5-251,共7页
为对远洋灯光渔船作业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该研究基于可见光红外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夜光遥感影像,根据远洋灯光渔船作业时其集鱼灯灯光在VIIRS白天/夜晚波段(day/night band,DNB)影像上的辐射特... 为对远洋灯光渔船作业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该研究基于可见光红外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夜光遥感影像,根据远洋灯光渔船作业时其集鱼灯灯光在VIIRS白天/夜晚波段(day/night band,DNB)影像上的辐射特征,采用峰值中值指数(spike median index,SMI)对灯光渔船与背景像元间的辐射差异进行拉伸,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最大熵法(maximum entropy method,Max Ent)阈值分割以及局部峰值检测(local spike detection,LSD)的作业远洋灯光渔船识别算法,并采用2015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场内作业渔船船位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对该算法的识别精度进行检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文提出的作业远洋灯光渔船自动识别算法对实际作业灯光渔船的识别精度在92%以上,可以满足远洋灯光渔船日常监测的需求,可为进一步评估远洋光诱渔业捕捞努力量、推进远洋光诱渔业信息化管理以及打击非法、未申报和无管制的(illegal,unregulated,unreported,IUU)捕捞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渔船 监测 夜光遥感 NPP/VIIRS DNB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人口估算——以湖北省各县市为例 被引量:66
12
作者 曹丽琴 李平湘 张良培 《遥感信息》 CSCD 2009年第1期83-87,共5页
城市人口数据是了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研究城市环境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随着GIS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大面积、多时相的遥感数据研究城市人口的技术也日渐成熟。本文借助遥感数据和GIS手段分析2000年湖北省各县市DMSP/OLS卫星的夜... 城市人口数据是了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研究城市环境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随着GIS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大面积、多时相的遥感数据研究城市人口的技术也日渐成熟。本文借助遥感数据和GIS手段分析2000年湖北省各县市DMSP/OLS卫星的夜间灯光数据亮度值与各县市城镇人口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模拟湖北省2002年76个县市城区人口,其结果预测吻合度为98.94%,平均相对误差为10.95%,说明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对城镇人口做短期的预测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夜间灯光数据 人口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光遥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应用潜力展望 被引量:15
13
作者 江威 何国金 +2 位作者 彭燕 王桂周 王猛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6-303,共8页
面向"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空间认知的现实需求,阐述该战略的地理科学内涵。结合对地观测的优势和特点,总结"一带一路"对地观测应用领域。回顾夜光遥感在对地观测中的独特优势,指出夜光遥感在油气开采时空信息... 面向"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空间认知的现实需求,阐述该战略的地理科学内涵。结合对地观测的优势和特点,总结"一带一路"对地观测应用领域。回顾夜光遥感在对地观测中的独特优势,指出夜光遥感在油气开采时空信息挖掘、社会经济参数估算、生态环境评估、城市化过程重建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认为夜光遥感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独特作用,契合该战略的地理科学内涵和对地观测科学要素,可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空间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夜光遥感 地理科学内涵 对地观测要素 时空信息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小型无人直升机平台的高光谱遥感成像系统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葛明锋 亓洪兴 +4 位作者 王义坤 王雨曦 马彦鹏 蔡能斌 舒嵘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02-3407,共6页
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轻小型直升无人机的高光谱遥感成像系统。该系统包括高光谱成像,采集存储,姿态和位置测量及地面监视控制等部分。在烟台和扬州分别进行了两次飞行实验,获取了高分辨率的高光谱数据。分析了该系统在无人机平台上工... 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轻小型直升无人机的高光谱遥感成像系统。该系统包括高光谱成像,采集存储,姿态和位置测量及地面监视控制等部分。在烟台和扬州分别进行了两次飞行实验,获取了高分辨率的高光谱数据。分析了该系统在无人机平台上工作的性能。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平台姿态和位置的变化对地物目标的光谱信息无明显的影响,但对几何特性有明显影响,实验中平台的振动导致图像在横向有4个像元的抖动。最后利用POS数据对图像数据进行了几何校正,并分析了校正误差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轻小型无人直升机 高光谱成像 几何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数据和可持续生计的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空间识别 被引量:22
15
作者 潘竟虎 赵宏宇 董磊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180-6193,共14页
贫困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所要长期面对的困境,消除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挑战。单纯依据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对贫困状况的测度缺乏空间视角,无法直观地分析贫困状况的空间差异、地域特征及致贫原因的生态地理背景分异机制。引... 贫困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所要长期面对的困境,消除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挑战。单纯依据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对贫困状况的测度缺乏空间视角,无法直观地分析贫困状况的空间差异、地域特征及致贫原因的生态地理背景分异机制。引入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生计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辖县区为样本,借助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2002年和2013年夜间灯光指数和可持续生计指数(SLI)间的回归模型,并以青海省所有县区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检验后的模型将持续生计指数空间化;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持续生计指数的空间集聚状况。结果表明:2002年和2013年估算的SLI平均相对误差为10.84%和12.19%,精度较高。中国所有县区SLI的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636和0.579,具有较高的空间依赖性,"低-低"型贫困区域即空间贫困陷阱区集中在扎兰屯-百色一线以西。两时点上分别识别出642个、612个多维贫困县。2013年,多维贫困县区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部岛状、块状、连片状3种地域类型。研究发现夜间灯光数据是一种有效的空间贫困测度数据源,可实现数据缺乏地区大尺度上的多维贫困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夜间灯光遥感 空间格局 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夜光数据的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强 吕建东 李淼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0,共8页
针对GDP的传统统计方法较繁琐、工作量大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夜光遥感影像的GDP获取方法。首先通过掩膜提取DMSP-OLS数据得到稳定灯光影像集,其次对数据集进行平稳化处理、去饱和处理等,建立时间序列数据集,最后分析时间... 针对GDP的传统统计方法较繁琐、工作量大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夜光遥感影像的GDP获取方法。首先通过掩膜提取DMSP-OLS数据得到稳定灯光影像集,其次对数据集进行平稳化处理、去饱和处理等,建立时间序列数据集,最后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集与GDP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多项式GDP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预测时间短、效率高,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吻合度,能够较准确反映研究区的GDP实际增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 DMSP-OLS 夜光遥感 ntl 多项式GDP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20年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及人类活动驱动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珂 王玉军 李胤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2,共6页
协调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现有研究中,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之间的响应关系缺少时空对应的数据支持、影响过程不明的问题,本文充分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技术在处... 协调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现有研究中,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之间的响应关系缺少时空对应的数据支持、影响过程不明的问题,本文充分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技术在处理和提取时空信息上的优势,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县区为例,利用1999—2000年、2009—2010年和2019—2020年3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通过RSEI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1999—2020年间区域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并引入人工不透水面(IS)及夜景灯光(NTL)等时空信息指标,定义各县区IS面积占比和IS区域NTL辐亮度均值,用于定量探究不同区域、不同强度下人类活动(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1999—2020年间,江苏省沿江各区县城镇化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明显。其中,2000—2009年间,研究区各县区IS区域面积快速增加,导致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而2010—2020年间,部分城镇化区域绿化面积增加,促使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缓慢提升。②研究区各县区IS面积占比与其RSEI均值呈现明显函数负相关性,而IS区域NTL辐亮度均值与其RSEI均值的函数负相关性相对减弱,尤其是IS面积占比超0.3的县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复杂性增强,其详细函数模型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RSEI 长江经济带 人工不透水面 夜景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2 位作者 冯锦明 赵天保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2-890,共9页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年均值为518.36g/m2(C重量,下同)。(2)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GPP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大体上都表现出单峰变化趋势。GPP值按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夏绿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MF)>农田(Crop)>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针叶林(ENF)>草地(Grass)>稀疏灌丛(Oshrub)>裸地或稀疏植被(BSV)。(3)整个区域的GPP季相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达到32.80g.m-2.(8d)-1,为全年最大值;春季GPP为5.67g.m-2.(8d)-1,与秋季的5.08g.m-2.(8d)-1较为接近,冬季GPP最弱,仅为0.07g.m-2.(8d)-1。与通量台站实测值及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模拟的GPP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多小于15%,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这说明通过集成遥感观测数据与台站观测数据的方法来模拟GPP,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区域尺度的GPP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这为深入研究陆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光能利用效率模型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震害多源遥感特征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景发 李强 焦其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7-272,共16页
随着遥感信息源的不断增加,多种遥感数据被用于详细判读建筑物的震害情况.为准确判读震害等级与建立震害自动识别模式,本文收集整理了汶川地震震区的震害遥感图像,通过目视判读、图像处理、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了各类震害建筑物在光学影... 随着遥感信息源的不断增加,多种遥感数据被用于详细判读建筑物的震害情况.为准确判读震害等级与建立震害自动识别模式,本文收集整理了汶川地震震区的震害遥感图像,通过目视判读、图像处理、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了各类震害建筑物在光学影像中的特征表现、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的成像机理特征以及在激光雷达图像中的三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建筑物简化模型,并联合光学影像和雷达图像对震害建筑物的影像特征剖面予以分析.结果显示:光学遥感图像色彩信息符合人眼色觉原理,具有较好的直观判读效果;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能够记录地物侧面、表面的粗糙程度和角反射特点,信息量丰富但不直观;激光雷达图像能获取建筑物的三维信息,因此震害评估工作中需有效地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才能实现最佳的判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震害 光学影像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激光雷达 多源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和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铁兰 罗婧 +1 位作者 高照忠 黄斐霓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5,共6页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率、城市重心、城市重心偏移距离等一系列指数,揭示区内各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模大幅增长,沿珠江口两侧形成了以澳门、广州、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倒“U”形城市群,并呈辐射状向周边扩张。②以珠江口为界,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各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门、肇庆、惠州等外围城市。③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2002—2007年是城市扩张最迅猛时期。④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重心迁移方式表现为3种类型:持续向区域中心迁移;持续向相邻城市邻接区迁移;持续向海洋方向迁移。大部分城市的重心迁移方向呈“震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夜光遥感 城市建成区 城市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