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在评估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代静文 张旻 陈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5-790,共6页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心肌重构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与传统心电图相比,心脏磁共振可对心肌机械运动不同步性、心肌纤维化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心肌重构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与传统心电图相比,心脏磁共振可对心肌机械运动不同步性、心肌纤维化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应证筛选策略。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2
作者 张永旭 王岳松 +4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曹明勇 汪韶君 涂克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疗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分为LBBaP组(n=4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时限(QRSd)、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脑卒中事件和NOAF、AHREs发生率。结果(1)LBBaP组术后NOAF、AHREs发生率均低于RVSP组(P<0.05)。(2)LBBaP组的p-QRSd短于RVSP组(P<0.05)。(3)两组患者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右室起搏,LBBaP术后AHREs、NOAF的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QRS时限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光源 马春燕 +4 位作者 王永槐 李阳 关正宇 金炫佚 杨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不同QRS时限下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价值。方法收集LVEF正常的CLBBB患者44例,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50ms)和窄QRS组(...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不同QRS时限下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价值。方法收集LVEF正常的CLBBB患者44例,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50ms)和窄QRS组(120ms≤QRS≤150ms);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STE检查。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整体、室间隔、左心室侧壁纵向峰值应变(LS-G、LS-Sept、LS-Lat)、左心室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SDt)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DT、E/A、E/e')等。结果宽QRS组和窄QRS组SDt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宽QRS组SDt大于窄QRS组(P<0.05)。宽QRS组LVEF和LS-G均小于对照组和窄QRS组(P均<0.05),窄QR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宽QRS组和窄QRS组LS-Se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宽QRS组LS-Sept小于窄QRS组(P<0.01)。窄QRS组LS-Lat大于对照组和宽QRS组(P均<0.05),宽QR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和窄QRS组的E/A和ED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E/e'大于对照组(P均<0.05);宽QRS组与窄QRS组间,EDT、E/A、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宽QRS的LVEF正常的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减低,而窄QR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娜 董颖雪 +9 位作者 刘飞 李国草 Chandran Sadees Clarance 于晓红 张荣峰 王楠 肖宪杰 尹晓盟 夏云龙 高连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3-78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vs(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可改善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钊 李晓飞 +1 位作者 朱浩杰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g...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接受LBBAP的患者,分析LBBAP纠正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3.6±10.5)岁。LBBAP成功者共30例(90.9%),其余3例患者为左心室间隔部起搏。通过调整起搏极性与输出电压,多数患者QRS波群时限较治疗前得以缩窄[(118.2±10.3)ms vs.(142.9±12.1)ms,P<0.001],其中20例(60.6%)实现RBBB完全纠正(QRS波群时限<120 ms),11例(33.3%)实现RBBB部分纠正(QRS波群时限较基线缩窄,但QRS波群时限≥120 ms)。根据V1导联的QRS波群形态,可将RBBB纠正后的心电图图形大致分为4种类型,包括Qr型、QR型、qR型与QS型,其中以Qr型最为常见(n=15,48.4%)。而基线呈现qR型的RBBB患者LBBAP纠正成功率更高(n=5,62.5%)。结论:LBBAP可有效纠正RBBB,显著缩短QRS波群时限,心电图V1导联QRS波群图形以Qr型最为多见,术前V1导联呈现qR型的RBBB患者LBBAP纠正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束支阻滞 心电图形态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轶维 赵文婥 +6 位作者 王顺民 杜欣为 吉炜 朱荻绮 陈丽君 张志芳 李奋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18例VSD封堵术后C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接受VSD封堵术并经心电图检测确诊CLBBB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 目的探讨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18例VSD封堵术后C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接受VSD封堵术并经心电图检测确诊CLBBB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9±2.33岁(3岁2个月~10岁5个月),男性11例、女性7例,随访时间中位数5年(3个月~10年)。14例无心力衰竭患儿中4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CLBBB即恢复,随访3~6个月各项指标均无异常;8例随访5~10年,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房利钠肽均无异常,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2例接受封堵器取出及VSD修补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余无异常,另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随访1年QRS波时限较术前缩短,心功能无异常,LVDD增大。4例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3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术,1例行左室起搏,术后QRS波均<150 ms;1例行CRT术后3天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另3例随访1~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CLBBB患儿,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若无效,可选择手术取出封堵器,但有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若合并心力衰竭,CRT或左室起搏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介入术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不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肖世南 秦永文 +3 位作者 何静 娄景胜 万玛草 丁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16-23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差异,分析LBBB对左心室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3月42例住院LBB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为心功能代偿组(A组,n=28)和心功能失代偿组(B组,n=...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差异,分析LBBB对左心室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3月42例住院LBB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为心功能代偿组(A组,n=28)和心功能失代偿组(B组,n=14),对比分析病因、常规心脏超声、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心电图的相关数据。结果两组LBBB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TD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心电图指标QR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R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BB患者心功能改变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和心肌受累程度,心电图QRS离散度及TDI的相关指标对评价LBBB患者左心室及室间不协调运动情况有更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左心室功能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除极顺序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静 李治安 +4 位作者 王新房 谢明星 刘俐 杨娅 吕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BBB心室最早除极部位位于右室前壁心尖段,与正常组迥然不同(P<0.0001);②剑下四腔切面显示CLBBB心室除极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室间隔全部、左室前侧壁心尖、左室前侧壁全部;正常人心室除极顺序则为:室间隔基中部、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心尖及左室前侧壁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左室前侧壁基部。③和正常组比较,CLBBB患者右室前壁电除极收缩耦联正常(P>0.05),而各左室壁除极明显延迟(P<0.0005),前间隔除极方向由心尖指向心底。结论能显示心室肌收缩顺序的DTI技术可直观、实时、精确地反映CLBBB的心室电除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成像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除极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43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伟 黄萍 +6 位作者 张丽 汪周平 王燕飞 袁家 张旭 吴璠 谢小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功能减低16例。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7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6例为心肌病,4例为心肌炎,4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前,3例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颅脑外伤及溺水儿童各1例。12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第1~7日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术后早期均恢复,4例治疗后无好转在介入封堵术后第3~8日时取出封堵器及修补室间隔缺损后恢复正常。12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患儿恢复正常,3例逐渐进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仍为LBBB;随访时间中位数24(12~49)月,随访结束时,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出现迟发性LBBB;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仍LBBB,1例暴发性心肌炎仍为LBBB并伴心脏增大及心功能减低;1例2月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因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余儿童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儿童LBBB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等,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处理,并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治疗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辅助诊断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之琼 吴承暘 +2 位作者 信俊昌 赵越 李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299,共7页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标志;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进行辅助诊断,将对LBBB早发现、早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常用的支持向量机(SVM)等传统的机器学习...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标志;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进行辅助诊断,将对LBBB早发现、早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常用的支持向量机(SVM)等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容易产生局部最优解,准确度有待提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ELM)的LBBB辅助诊断算法。首先,利用小波进行心电信号预处理,包括基线漂移、肌电噪声及工频干扰的去除;接着,确定QRS波群与T波位置;然后,根据临床上LBBB患者比正常人的QRS波群持续时间延长等特点,建立融合时域、形态与能量3类特征的特征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提取的特征集合,提出基于ELM的LBBB辅助诊断算法。此外,在MIT_BIH数据库中的5 000份ECG数据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处理与波形提取算法能有效去除噪声并提取QRS-T特征波;在LBBB的判别上,相比SVM算法、ELM算法的训练时间缩短了88.5%;同时,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LBBB检出率和正常人检出率的指标上,分别提升2.4%、5.4%、1.2%、3.6%和2%。因此,基于ELM的LBBB辅助诊断算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学习机 左束支传导阻滞 机器学习算法 心电信号处理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效度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仲涛 韩汶君 +4 位作者 陈岩 付基伟 方燕飞 张培训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巴塞罗那标准和改良的Sgarbossa标准在心电图诊断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心电图各导联的特征表现,分析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的临床病例,纳入心电图诊... 目的探讨巴塞罗那标准和改良的Sgarbossa标准在心电图诊断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心电图各导联的特征表现,分析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的临床病例,纳入心电图诊断CLBBB的患者资料。经过心肌酶学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确诊为AMI的CLBBB患者84例作为试验组,未诊断AMI的CLBBB患者83例作为对照组,用巴塞罗那标准和改良的Sgarbossa标准分析入院后第一份心电图。研究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电图各导联的特征性表现,对比巴塞罗那标准和改良的Sgarbossa标准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改良的Sgarbossa标准比较,巴塞罗那标准的敏感度(92.9%比63.1%)、阴性预测值(92.3%比71.2%)和准确度(89.8%比77.8%)均明显更高(均为P<0.01),但两组的特异度(86.7%比92.8%)和阳性预测值(87.6%比8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OC曲线显示,巴塞罗那标准的AUC显著高于改良的Sgarbossa标准(P<0.01)。结论心电图巴塞罗那标准诊断合并CLBBB的AMI的敏感度优于改良的Sgarbossa标准,但两种方法的诊断特异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RS离散度对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世南 秦永文 +5 位作者 张海成 白元 吴景玲 薛卫军 鲁轩浩 李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离散度(QRSD)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情况。方法 42例心内科住院时发现的伴有LBBB的患者,按病因分为孤立性LBBB组(7例)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LBBB组(35例),另选择28例正常人作为...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离散度(QRSD)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情况。方法 42例心内科住院时发现的伴有LBBB的患者,按病因分为孤立性LBBB组(7例)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LBBB组(35例),另选择2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数据,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QRSD、QRS间期(QRSd);LBBB两组QRSD、QRSd分别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做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 LBBB组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立性LBBB组LVEDD外(P=0.145),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B两组之间比较,除QRSd外(P=0.175),其余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B两组QRSd与QRSD均与LVEF呈负相关,其中QRSd的相关系数为-0.310(P=0.046),QRSD的相关系数为-0.341(P=0.027);QRSD与TS-SD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18(P=0.040),其余指标相关性不强。结论心电图QRS离散度对评价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损害方面有参考价值,对评价心室非同步运动方面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电描记术 QRS离散度 QRS间期 非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显像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短轴方向的收缩同步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音佳 陈悦 +3 位作者 王海尔 钟春燕 陈璐 邱朝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左心室短轴方向的收缩同步情况。方法选取28例CLBBB患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CLBBBa组,15例)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LBBBb组,13例)者]、29例CRBBB患者[包括...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左心室短轴方向的收缩同步情况。方法选取28例CLBBB患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CLBBBa组,15例)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LBBBb组,13例)者]、29例CRBBB患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CRBBBa组,16例)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RBBBb组,13例)者]及对照组25例无心血管疾病者,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分析左心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径向应变、周向应变以及旋转角度收缩期达峰时间,计算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结果除CLBBBa组心尖水平周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外,CLBBB患者径向应变、旋转角度及周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CRBBBb组径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CLBBB患者径向应变、周向应变及旋转角度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CRBBBb组径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大于CRBBB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CLBBB患者存在明显心肌收缩不同步现象,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RBBB患者心肌存在径向应变上收缩不同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 心肌同步 斑点追踪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电位结合三维标测射频消融犬左束支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立刚 蔡迟 +5 位作者 华伟 刘旭 陈刚 江勇 唐跃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同时应用NavX三维标测系统定位右侧希氏束(R-His)、左侧希氏束(L-His)及LBP电位。观察消融成功犬电位特点,记录消融前后的PR间期、QRS形态和时限、AH间期、HV间期和消融导管心内电图A/V值。对比LBP结合X线影像指导左束支消融和LBP结合三维标测指导左束支消融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 结果:13只犬中9只成功消融左束支,3只犬消融失败,1只犬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成功消融靶点LBP到最早心室电图平均时限(LBP-V)为(17.8±2.6)ms(13~21 ms)。成功消融靶点A/V值&lt;1/10。LBP结合三维标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较LBP结合X线影像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降低[分别为(1.7±0.3)h vs (2.4±0.3)h,P=0.007,(10.8±1.5)min vs(30.5±4.0)min,P〈0.001]。 结论: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成功消融左束支,与传统LBP和X线影像指导下左束支消融方法相比,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电位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维雪 夏灵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以往的心电理论研究,一方面强调从体表电位分布到心外膜电位分布的求逆;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只侧重于体表电位的仿真,而忽视了对心外膜电位的仿真,不利于心电逆问题研究的发展。本文阐明了心外膜电位对临床诊断和心电逆... 以往的心电理论研究,一方面强调从体表电位分布到心外膜电位分布的求逆;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只侧重于体表电位的仿真,而忽视了对心外膜电位的仿真,不利于心电逆问题研究的发展。本文阐明了心外膜电位对临床诊断和心电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并在LFX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1~3]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外膜电位仿真的数学描述和心外膜模型。文中对正常心脏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外膜电位进行了仿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电位 仿真模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秀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719-720,共2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89例CLBBB患者进行心肌酶检查,其中AMI患者19例,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2例广泛性前壁...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89例CLBBB患者进行心肌酶检查,其中AMI患者19例,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2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V1~3呈rS型导联,V6导联的QRS波群呈顶端粗钝且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0.3-0.5mV的抬高,STV5、V6、I、aVL导联呈0.1-0.2mV的斜上方抬高;7例下壁心肌梗死,其中5例Ⅱ、Ⅲ、aVF导联均为QS型,ST段弓背呈0.3~0.5mV的抬高,T波呈直立;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其中9例的V1、V2、V3导联呈QS型,8例V1、V2、V3导联ST段的单向弓背呈0.4-0.8mV的抬高,T波呈直立,且无法轻易识别J点,4例ST段的抬高情况与T波呈"R"型。结论:在心电图的检测当中,QRS主波以及Q波向下时,ST段的单向弓背呈0.3-0.8mV的抬高,或QRS主波为向上时,ST段呈0.1-0.2mV的斜上方抬高,这对AMI间合CLBBB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RS波宽度与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关系
18
作者 孙雅萍 史浩颖 +2 位作者 刘健 舒先红 陈灏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62-664,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机械不同步,比较不同QRS波宽度的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机械不同步程度。方法选择心衰伴CLBBB、LVEF<40%的患者51例,根据QRS波宽度分为2组,Ⅰ组:120ms<QRS≤160...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机械不同步,比较不同QRS波宽度的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机械不同步程度。方法选择心衰伴CLBBB、LVEF<40%的患者51例,根据QRS波宽度分为2组,Ⅰ组:120ms<QRS≤160ms(21例),Ⅱ组:QRS>160ms(30例)。获取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图像,应用各超声心动图参数评价患者的机械收缩不同步性。结果左心室射血前时间(LVPT)与QRS波宽度显著相关(r=0.56,P<0.01)。Ⅱ组的LVPT显著大于Ⅰ组,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的标准差和左右心室收缩时间差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心衰伴CLBBB患者中,QRS波宽度与LVPT显著相关,随着QRS波增宽,左心室内不同步程度无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肌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41例:临床表现左心室增大、收缩功能不全
19
作者 郭潇潇 魏冲 方理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219-220,共2页
患者,男性,59岁,因"发现心功能不全2周"于2014年5月16日入院。患者骨科手术前查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心肌酶正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增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1 mm,室间隔及后壁... 患者,男性,59岁,因"发现心功能不全2周"于2014年5月16日入院。患者骨科手术前查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心肌酶正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增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1 mm,室间隔及后壁厚度均为11 mm,左心室前壁、室间隔运动明显减低,左心室下后壁中下段运动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不全 单克隆蛋白血症 左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兴鸿 汪蕾 +6 位作者 杨勇 郭风 王道宇 张海龙 耿庆海 郭琳 方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采用门电路(简称"门控")控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方法:2010-10至2013-05,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 目的:采用门电路(简称"门控")控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性。方法:2010-10至2013-05,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连续病例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1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门控^(18)F-FDG心肌代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显像。应用True D软件测定室间隔^(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SUVavg)。应用QGS软件进行左心室相位分析、心功能的测定,获得左心室相位带宽、相位标准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参数。分析室间隔^(18)F-FDG摄取值与相位分析参数和心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SUVmax和S-SUVavg分别与左心室相位带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44,P=0.05和r=-0.48,P<0.05);也分别与左心室相位标准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7,P<0.01和r=-0.51,P<0.05);但与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的患者,室间隔心肌代谢降低与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应用门控^(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可同时评价心肌代谢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对于预后评价和疗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 代谢显像 相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