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
作者 李金梦 祝宏辉 +1 位作者 胡芳榕 尹小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7,共10页
[目的]探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筑牢国家西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新疆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料,在分析新疆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 [目的]探究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筑牢国家西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新疆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资料,在分析新疆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n VEST模型、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地理加权回归(GWR)评估工程实施对新疆产水服务、固碳服务、防风固沙服务和食物供给服务的影响。[结果](1)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林草地面积增加12 692 km^(2),4种工程实施方式中,荒地种草占比最大,为70.21%,工程实施范围主要以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为主。(2) 2000—2020年新疆固碳服务、食物供给服务波动上升,产水服务、防风固沙服务波动下降,其中,食物供给服务增幅和防风固沙服务减幅最大。(3)工程实施有效促进固碳服务、食物供给服务提升,并有效抑制产水服务、防风固沙服务的减弱,且这种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分阶段来看,前一轮(2000—2013年)工程实施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程度较高于新一轮(2015—2020年)。[结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新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具有积极作用,但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未来仍需从分区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建立风险监督体系等方向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陈乐 卫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3-7385,共13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以黄河二级支流-关川河流域为例,选取草地主导型、梯田主导型、林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四种典型流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气象、地形、土壤和人口数据,结合CASA、InVEST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SC)、产水(WY)和固碳服务(NPP))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的耦合特征。水域、水浇地及建设用地普遍扩张,草地缩减驱动了梯田垦殖,疏林地转化显著促进了乔木扩增。(2)四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主导型流域SC增速最快(14.01t hm^(-2) a^(-1)),林梯草复合型流域WY和NPP增速最高(2.73mm/a和22.63g C m^(-2) a^(-1))。(3)单因子分析显示,NPP在草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流域主要受植被覆盖度驱动,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则受土地利用影响;SC在草地主导型流域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受坡度影响,林梯草复合型流域则由太阳辐射和降水量驱动;WY在梯田主导型流域受土地利用影响,其他流域则主要由降水量主导。(4)双因子交互驱动表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气象及地形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综上,研究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强调了多因子在塑造下垫面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多目标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梯田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
作者 钟俊 彭思华 +1 位作者 杨宁柯 赵雪美 《绿色科技》 2025年第9期147-152,共6页
基于云南省202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专项调研数据,本研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了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政策补贴、生态补偿机制等,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入,促进了农村劳动... 基于云南省202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专项调研数据,本研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了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政策补贴、生态补偿机制等,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优化了农户的资产结构,稳定了收入结构,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工资性、生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均有积极作用。这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推进和政策优化提供了依据。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果,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和后期管理,以推动工程持续发展,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轮退耕还林 农户收入 二元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退耕还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动态变化
4
作者 石程远 余铸 +2 位作者 李春 陈新军 韦立权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78-86,共9页
开展长期退耕还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动态监测,可为优化退耕还林政策、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退耕还林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 开展长期退耕还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动态监测,可为优化退耕还林政策、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退耕还林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开展长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20—2023年期间,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从425.99亿元稳步增长至514.35亿元,总增长率达20.74%,年均增加量为29.4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91%。广西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会平 李盼中 +4 位作者 韩宇平 何思翰 黄晓东 穆文彬 王春颖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97,共8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因子、社会经济数据等,对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进行修正,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核算了...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因子、社会经济数据等,对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进行修正,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核算了各网格单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性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略有减少,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7565.54亿、11473.26亿、14335.51亿元,草地和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较大;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其次为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集聚特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水量、净初级生产力(NPP)、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力分析 退耕还林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兼论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被引量:9
6
作者 路雯晶 陈卫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9-545,共17页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究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运...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究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运用SBM-GML指数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出各省份粮食GTFP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粮食GTFP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别检验技术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影响粮食GTFP的中介效应,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GTFP年均值为1.0082,我国粮食GTFP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并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省域间差异不断缩小。2)新型城镇化对粮食GTFP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营规模差异。3)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粮食GTFP,健康性人力资本、教育性人力资本以及迁移性人力资本均在新型城镇化促进粮食GTFP增长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建议逐步稳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应注重农村人力资本培育,进而推动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林草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谱 易媛媛 徐晋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7-1122,共16页
选取MODIS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林草用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变动对林草用地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我国林地和“广义耕地”(即包含果园的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草地呈下降趋势... 选取MODIS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林草用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变动对林草用地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我国林地和“广义耕地”(即包含果园的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草地呈下降趋势。2)部分果园和林地未破坏耕作层,可恢复为耕地或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如果将这些土地考虑在内,则我国的耕地没有流失的趋势,18亿亩耕地红线目前并未受到威胁。3)退耕还林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黑龙江等省份,分别占全国耕地转为林地面积(10.95万km^(2))的9.72%,9.28%和7.68%;林地转耕地主要发生在四川、湖南和贵州等省份,分别占全国林地转为耕地面积(10.44万km^(2))的18.47%,9.59%和9.35%。四川等省份退耕还林和复耕同时大量存在,可能是考虑地理位置和土壤质量等因素进行的良性调整,也可能是因为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政策区域的异质性而导致的无谓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4)以2001年为耕地,2002年退耕还林的林地为例,退耕还林后的林地18年后一半复耕(50%),部分保存(37%),极小部分退化(3%)。5)退耕还林补贴能够降低退耕还林的林地复耕比例,但增加了自然条件不适合造林的土地由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补贴 复耕 退化 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昊 张瑞涛 +1 位作者 王兴华 程竹 《农业展望》 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是要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体系。本研究分析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机理,基于成都“农贷通”和浙江“千万工程”典型性案例,探究财政协同支持集体经...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是要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体系。本研究分析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机理,基于成都“农贷通”和浙江“千万工程”典型性案例,探究财政协同支持集体经济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兼具经营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对于经营属性,财政资金引导是实现财政金融协同扶持的前提条件,金融赋能是资金支持得以发挥效果的重要支撑;对于社会属性,财政金融协同核心关键在于构建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政策扶持;二是金融支持上搭建联席会议平台,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三是做强县域富民乡村产业,赋能农村集体经济联合;四是明确监管责任,提高财政金融投入资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金融协同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农贷通 “千万工程” 金融赋能 风险共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林硕延 杨娜娜 +4 位作者 李佳展 陈雪茹 郭铭欣 宋丹丹 宋朝霞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1期241-246,共6页
使用我国31个省(区、市)的2013-2019年碳排放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家庭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家庭的碳排放有负面影响,该结果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这种影响对收... 使用我国31个省(区、市)的2013-2019年碳排放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家庭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我国家庭的碳排放有负面影响,该结果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这种影响对收入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中部地区的家庭尤其明显。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就数字经济影响低碳生活的效应向政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解,也为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家庭碳排放 “双碳”目标 异质性 绿色低碳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被引量:28
10
作者 姚平 陈先刚 +3 位作者 周永锋 赵文军 陆梅 涂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25-3037,共13页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分别为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77.15—123.36TgC,年总碳储量则分别为3.15、-1.11—2.45、-3.92—1.95、2.08—0.96和0.25—0.73TgC,到2060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树和桉树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和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汇 退耕还林工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与性调查的农户对退耕政策及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响应 被引量:71
11
作者 连纲 郭旭东 +2 位作者 傅伯杰 王静 何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741-1747,共7页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黄土丘陵区107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研究区内地形等条件将所调查农户分为旱地农户和川水地农户两组,就目前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行为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黄土丘陵区107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研究区内地形等条件将所调查农户分为旱地农户和川水地农户两组,就目前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行为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尝试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区域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户对于土地依赖性较大,旱地农户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农户对于退耕持支持态度。农户进行的相关水土保护措施,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农户经过决策后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农户为了保证基本农业生产,采取的相应的对策所产生的效应。在土地管理及水土保护措施方面,除了相关的种植措施外,旱地农户更多倾向于通过工程措施来获取好的回报,而川水地农户更多注重于现有土地质量的管护,来进一步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农户对于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明确,川水地农户认识要比旱地农户更充分一些。与10a前相比,近80%的农户认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然而近45%的农户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两组农户之间差异不大。超过55%的农户认为生态环境恶化首要原因是气候的影响,干旱是关键因子,其次是过度放牧(24.5%)和水土流失(22.5%)等,两组农户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别,旱地农户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和水土流失,而川水地农户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和过度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农户评估 黄土丘陵区 退耕政策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价——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徐建英 陈利顶 +1 位作者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89-3795,共7页
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以及农户现有耕地面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 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以及农户现有耕地面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卧龙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表明,尽管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积极的态度,但是有3个问题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一是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问题,由于当地居民粮食消费的外在依赖性,以及工程本身导致的耕地和收入减少,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受到潜在的威胁;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和他们对于工程的经济预期,现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足够的吸引力来保证其可持续性;三从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上看,退耕补偿的数量和期限须考虑区域的差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在本研究区域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可持续性 参与式评估 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60
13
作者 张琨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1,共9页
植被恢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大规模植被恢复具有特色,产生了巨大效益和广泛影响。退耕还林(草)是我国重大植被恢复工程的典型代表,在黄土高原地区试验示范进而推广到全国。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 植被恢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大规模植被恢复具有特色,产生了巨大效益和广泛影响。退耕还林(草)是我国重大植被恢复工程的典型代表,在黄土高原地区试验示范进而推广到全国。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选取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吕梁市、临汾市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区,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2000—2014年的年均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植被恢复的时空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侵蚀率、地表植被蒸散(ET)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指标,对典型区土壤保持服务、水文调节服务和植被碳固定服务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估,以此分析植被恢复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结果显示:(1)工程实施以来林地和草地范围明显增加。(2)植被改善趋势明显,2000—2005、2000—2010和2000—2014年植被显著恢复的比例分别为5.8%、49.1%和79.0%。(3)土壤保持服务增强,2014年土壤侵蚀速率比2000年降低17.5%,中度侵蚀区降幅达53.7%,2000—2014年历年土壤保持率均在84%以上且呈波动增加。(4)水文调节服务增强,2000—2010年ET增加区域面积达到48 094.1 km2,占典型区总面积的39.6%。(5)植被碳固定服务提高,2000—2014年典型区NPP总体处于增加态势,NPP显著增加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60.3%,固碳总量增加45.4%。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典型区植被得到了显著恢复,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植被恢复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的时空变异特征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植被覆盖度 退耕还林工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先刚 张一平 詹卉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30,共7页
收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设定2007—2010年间的6种年度造林与采伐情景,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数据,拟合出各造林树种的经验生长曲线,并利用这些能够反映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平均生... 收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设定2007—2010年间的6种年度造林与采伐情景,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数据,拟合出各造林树种的经验生长曲线,并利用这些能够反映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平均生长曲线,结合生物量扩展因子、木材密度和碳含量等参数,估算不同情景下的林木生物质碳贮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贮量在2010、2020、2030、2040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8.1~8.8、19.6~25.7、18.4~33.0、20.3~34.9和23.6~35.4TgC。退耕地造林林木生物质碳贮量占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贮量的3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退耕还林 碳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会同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初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田大伦 尹刚强 +2 位作者 方晰 项文化 闫文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97-6308,共12页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间同一器官的平均碳密度排序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5种退耕还林模式中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分别介于0.4380—0.5380gC/g、0.5060—0.5200gC/g之间,土壤层(0—60cm,下同)平均有机碳密度介于0.00786—0.01485gC/g之间;退耕还林3a后,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杜英×樟树混交林、樟树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比原坡耕地分别提高了53.57%、39.19%、38.57%、24.82%,而马尾松林地下降了18.72%。林木不同器官中的碳贮量基本上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同一造林时间的4种模式中,以杜英×樟树混交林各器官的碳贮量最大,为1.219tC/hm2,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最小,仅为0.199tC/hm2,均以干根碳贮量为最大,占其各器官碳贮量的57.50%以上。5种退耕还林模式恢复初期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碳贮量最大,为74.518—119.312tC/hm2,占96.180%以上,植被层为其次,在0.633—2.960tC/hm2之间,仅占0.642%—3.820%,死地被物层为最小。退耕后,樟树林、杜英×樟树混交林、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增加了19.477、27.722、41.643、26.821tC/hm2,马尾松林下降了1.675tC/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会同 退耕还林 碳密度 碳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蔡志坚 蒋瞻 +3 位作者 杜丽永 张玲 杨加猛 谢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0-69,共10页
论文旨在提高重启的退耕还林项目生态、经济双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利用丁伯根和丁伯根-博弈纳什均衡理论,分别从中央政府政策制定和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视角,讨论现有退耕还林政策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和退耕还林政策... 论文旨在提高重启的退耕还林项目生态、经济双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利用丁伯根和丁伯根-博弈纳什均衡理论,分别从中央政府政策制定和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视角,讨论现有退耕还林政策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效搭配的存在性。2实证检验。论文首先利用贵州省既属(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又属第二次石漠化调查区的64个县(市、区)作为样本检验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用"石漠化改善率"作为项目生态目标的检验结果表明项目的生态目标实现是有效的,而用"县域2005年参与退耕还林项目的农户在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作为项目的经济目标进行检验的有效性未通过检验。接着,论文利用贵州省晴隆县多政策配套实施退耕还草项目的结果来检验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用"植被盖度"、"土壤冲刷量"和"径流量"三个指标来反映项目的生态效果并利用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项目具有较显著的生态效果。用晴隆县实施退耕还草项目乡镇的农户"家庭总收入"指标反映项目经济目标,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项目的经济目标实现是有效的。3研究结论。从政策设计角度看,退耕还林项目无法通过自身有效地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目标;从县级政府政策实施的角度看,若县级政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中能整合性地配套相关政策,则项目存在"有效政策搭配",即项目可同时有效实现生态、经济双目标。因此,在县级政府绩效考核中增加生态考核指标,进而在县级层面通过政策搭配谋求退耕还林多目标的有效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显得现实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政策有效性 有效政策搭配 丁伯根理论 丁伯根-纳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娜 孟平 +2 位作者 张劲松 陆森 程志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3.9和1.6倍;退耕43年刺槐人工林、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2.33,1.21,2.40和2.04μmol·m-2s-1,其中撂荒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最大,退耕43年刺槐林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大于退耕10年刺槐林;研究区内4种土地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5 cm深处土壤温度影响,退耕43年刺槐林、退耕10年刺槐林、撂荒地及农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47,2.53,2.06和1.56,其中2种退耕林地的Q10均显著高于农田;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的Q10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其大小主要受温度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Q10 退耕还林工程 华北低丘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资本对农户再参与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7
18
作者 徐建英 孔明 +1 位作者 刘新新 王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205-6215,共11页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生计资本对于农户再次参与下一轮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约77%的农户愿意再次参与退耕工程,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和不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显著差异性。逻辑...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生计资本对于农户再次参与下一轮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约77%的农户愿意再次参与退耕工程,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和不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显著差异性。逻辑斯蒂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再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作用方式不同:其中自然资本对农户再参与有着显著的负影响,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再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影响。生计资本二级指标中,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现金收入、家庭村委会成员数量以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再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对其再参与意愿具有显著负影响,且贡献较大((β=-23.041)),而现金收入、家庭村委会成员数量以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再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影响,以现金收入的影响最大(β=38.591),其次分别是家庭村委会成员数量(β=13.625)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β=7.717)。最后,论文探讨了生计资本及其组成指标对于农户再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建议降低农户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提高非农业收入和补偿标准,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来提高农户的再参与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本 退耕还林 再参与意愿 自然资本 金融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政策主要成效及趋势分析——基于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农户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苏月秀 彭道黎 +1 位作者 谢晨 黄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9-202,共4页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地改善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状况,提高了退耕农户的生态意识和生计水平;农户拥护退耕还林(草)政策,有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的意愿;农户对退耕补助依赖性较大,如果降低补助标准,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较大;提高补助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提供技术支持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是当前退耕农户的普遍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农户调查 生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郗静 曹明明 陈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共5页
调查了米脂县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与行为选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Log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包括对政策的认知、判断和意愿)与其具体的行为选择存在... 调查了米脂县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与行为选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Log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包括对政策的认知、判断和意愿)与其具体的行为选择存在群体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耕地收入,副业收入,打工收入,户主年龄,是否种植经济作物,行政村是否有后续产业因素是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主导因素,同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政府制定的相关惠农政策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行为 退耕还林政策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