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俊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及“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其特点是“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突破性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结合”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赋予现代性以中华文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华民族当代的文明新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征程,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现代性 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敬文的民俗教育观 被引量:24
2
作者 关溪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7,共7页
钟敬文既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又是资深的教育家。该文疏理了他的民俗教育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认为这些观点是改造国民性的形势之需和启蒙学者对民间文化关注的产物,不仅在启蒙时代发挥了教育民众、... 钟敬文既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又是资深的教育家。该文疏理了他的民俗教育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认为这些观点是改造国民性的形势之需和启蒙学者对民间文化关注的产物,不仅在启蒙时代发挥了教育民众、改造国民精神的重要作用,对当前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钟敬文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教育观 钟敬文 新文化运动 国民性 民俗文化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汤奇学 陈宝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36-144,共9页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相因相似之处 ,都以“救亡”和“启蒙”为主题 ,但是两者在侧重点、具体内容、思想资料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梁启超等突出救亡 ,力图中西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政治、社会意识的国民 ,...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相因相似之处 ,都以“救亡”和“启蒙”为主题 ,但是两者在侧重点、具体内容、思想资料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梁启超等突出救亡 ,力图中西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政治、社会意识的国民 ,以挽救民族危机 ;陈独秀等鼓吹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希望造就一代和传统完全决裂的新青年使社会走向现代。两个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相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国民性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启蒙 救亡 梁启超 陈独秀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被引量:8
4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60,共13页
陈独秀的传奇人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他一生言论的核心,即在帝制改共和这一根本转变之下,"国"与"民"的关系需要釐清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他因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引起瞩目,又因关注趋新青年这... 陈独秀的传奇人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他一生言论的核心,即在帝制改共和这一根本转变之下,"国"与"民"的关系需要釐清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他因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引起瞩目,又因关注趋新青年这一社会变迁的新兴群体而赢得了大量追随者,更因倡导从国家向国民、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向而起到开风气的作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影响,与胡适一起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代表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而读书人的责任感,又使他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最终走向直接诉诸行动的政治革命,并长期以政治人物自期。但实际政治运作并非其强项,在孤寂落寞的晚年,他终于回归了文章士的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思想 国家与国民 政治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一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家理念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新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1,共7页
《新青年》杂志的初衷就是培养和造就新青年。这个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是破除旧观念,一是确立新观念。确立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传播现代国家理念,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他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传达了现代国家理念,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 《新青年》杂志的初衷就是培养和造就新青年。这个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是破除旧观念,一是确立新观念。确立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传播现代国家理念,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他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传达了现代国家理念,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和的向往,而且与现实形成比照,可以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热情。在当时的新文化阵营中,没有几个人对于现代国家的性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政府的权限、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有系统而全面的见解。高一涵的文章弥补了《新青年》集团的诸多不足,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一涵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国家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时空脉络与精神流变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梅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当代延续期;空间脉络是其地图辅线,表现为东部与西部主要是西北地区的区域性差别与传播性互补;精神流变脉络是其深层隐线,逐次表现为从移植到本土化再到现代化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文学 回族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孔开新与国民性改造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艳国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74-178,共5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文化新人为着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的重建和文化信念的确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激烈的排孔开新 ,由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到重视社会主体———人的问题 ,主张进行国民性改造 ,这就为五四时期的排孔开新找到了一条新路。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文化新人为着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的重建和文化信念的确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激烈的排孔开新 ,由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到重视社会主体———人的问题 ,主张进行国民性改造 ,这就为五四时期的排孔开新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样 ,国民性改造问题 ,就成为排孔开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链条中的一个关节点。国民性改造的讨论在排孔开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是新文化运动进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对问题讨论的一种深化。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根本问题 ,因此 ,它不会满足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破与立 ,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根本改善为问题的解决和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排孔开新 文化新人 国民性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的式微与教育民族性的转折——基于五四新文化时期教育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陆道坤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101,共7页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儒学以其特有形式塑造了教育民族性。五四新文化期间,批孔导致了儒学的式微,引发了教育指导思想、制度体系、内容体系、文字语言层面的变革。随着科举制度影响的逐步消除、儒学知识分子群体的萎缩,儒学与教育民族...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儒学以其特有形式塑造了教育民族性。五四新文化期间,批孔导致了儒学的式微,引发了教育指导思想、制度体系、内容体系、文字语言层面的变革。随着科举制度影响的逐步消除、儒学知识分子群体的萎缩,儒学与教育民族性逐渐分离。鉴古知今,今后实现教育民族性复兴须从以下几方面着眼:推动儒学"现代性"建设,提升其对教育的适应能力;推动教育儒学体系建设工程,实现儒学与教育民族性在学校教育平台上的新结合;围绕儒学教材化,借助教育政策设计,推动教育民族性"复兴"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教育民族性 五四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略与方法:整理国故与新国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海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共11页
整理国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寻找到的与"五四"新文化相关的另一链条,其一端连接着新文化运动,另一端连接着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整理国故成为新国学产生的坚实的基础,新国学是在整理国故过程中提出并形成的,因而,新国学与&q... 整理国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寻找到的与"五四"新文化相关的另一链条,其一端连接着新文化运动,另一端连接着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整理国故成为新国学产生的坚实的基础,新国学是在整理国故过程中提出并形成的,因而,新国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存在某些关联,而又是不同特质的两种文化体系。惟其如此,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几场文化论战,往往是错位的,各自从不同角度对新国学的建立阐述自己的理解。各种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整理国故与反整理国故、整理国故与保存国粹等问题,概念与方法、范畴与认识等问题,使本来就容易混淆的问题,在反思与转向、辨析与论争中逐渐失去整理国故讨论的意义,国学失去了应有的逻辑,新国学也在各种声音中被湮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新国学 科学方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后期的整理国故与传统资源的开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峻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20,共7页
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发掘有生机的旧传统,既为五四前期的启蒙思想寻找传统的支持,也为嫁接西方现代文... 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发掘有生机的旧传统,既为五四前期的启蒙思想寻找传统的支持,也为嫁接西方现代文化和再造文明寻找传统的根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新文化人发掘了明清白话小说和历史悠久的古代白话文传统,为白话文运动寻找国语范本和历史的渊源;发掘了清代汉学的考据方法和一脉相承的古代科学方法论传统,为倡导西方现代科学方法寻找传统的支持;还发掘了中国古代的辨伪学和源远流长的疑古思想传统,为整理国故运动中的价值重估和古史辨伪寻找传统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整理国故 传统资源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启蒙”视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的“五四观”为反思对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悦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6-173,共8页
从"大启蒙"的视野来观照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陈独秀的"五四观"为考察中心,从而辩证、综合地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由此,我们选取了陈独秀1938年的《"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1915... 从"大启蒙"的视野来观照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陈独秀的"五四观"为考察中心,从而辩证、综合地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由此,我们选取了陈独秀1938年的《"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1915年的《敬告青年》、1938年的《抗战与救国》和1937年的《孔子与中国》作为反思研究对象,来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符合启蒙的积极要素和误读启蒙的消极因素。与此同时,试图重新发现陈独秀对启蒙、救亡和孔子的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启蒙" 五四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五四观" 救亡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梅光迪对“提倡新文化者”的批判
12
作者 柴文华 韩秋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8,共6页
梅光迪是"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站在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提倡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建构民族新文化,对"提倡新文化者"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梅光迪的批判包含清醒与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具有一... 梅光迪是"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站在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提倡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建构民族新文化,对"提倡新文化者"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梅光迪的批判包含清醒与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具有一定的肤浅性和情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光迪 “提倡新文化者” 新文化运动 文化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情感”的文化政治——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
13
作者 张冠夫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5-220,共6页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q...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开拓新政治"奠定民众和人才的基础。他发扬孔子开创的"诗教"传统,强调借助文学培养国民"趣味化"的人生观,并将传统文学作为教育现代国民的重要资源,着重指出文学在重构转型期国民的文化认同、铸造民族精神当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价值。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显出差异,构成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 国民教育 情感教育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五四”激进文人的驳难与作为
14
作者 卢付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89,共9页
"五四"激进文人发起的国故整理运动,引发了新旧学者整理国故的热潮,这股热潮引发了新旧学者激烈的论争。然而,取得国故整理成果的恰好又是那些对国故存有芥蒂和异议的"五四"激进文人。本文就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 "五四"激进文人发起的国故整理运动,引发了新旧学者整理国故的热潮,这股热潮引发了新旧学者激烈的论争。然而,取得国故整理成果的恰好又是那些对国故存有芥蒂和异议的"五四"激进文人。本文就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论争内容和最终结果展开了深入探讨。认为:整理国故的学者的思想倾向鱼龙混杂,在新文化人那里,他们整理国故的主张也存在缺陷。总的来说,整理国故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相辅相成的。在思想与学术、学术与文学、现代与传统等多元因素混杂交织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民间的价值趋向对于文学、历史、学术的现代转型乃至史学学科的建设、新文学秩序的建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激进文人 整理国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回族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15
作者 王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3-36,共4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提出,为回族经济,尤其是回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善于经商的优势,以及在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进行交流中形成的跨境民族文化优势对促进回族经济的发展具有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提出,为回族经济,尤其是回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善于经商的优势,以及在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进行交流中形成的跨境民族文化优势对促进回族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回族只有利用好优势,重视文化,发展教育,才能促进自身的较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回族经济 伊斯兰文化 跨境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