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T-1和BCH催化剂在乙烯淤浆聚合中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孟伟娟 张欣 +2 位作者 李洪泊 李建伟 陈标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7-1240,共4页
利用XRD和BET测试技术对BCH和NT-1两种工业催化剂进行了物相表征和结构分析,研究了两种催化剂的结构对其催化乙烯淤浆聚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CH催化剂较多的大孔有利于单体的扩散,使得其初始活性较高,随着部分活性中心的被包埋导致... 利用XRD和BET测试技术对BCH和NT-1两种工业催化剂进行了物相表征和结构分析,研究了两种催化剂的结构对其催化乙烯淤浆聚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CH催化剂较多的大孔有利于单体的扩散,使得其初始活性较高,随着部分活性中心的被包埋导致中后期活性低于NT-1催化剂。采用NT-1催化剂聚合得到的产品粉末平均粒径大,粒径分布集中,但堆密度略低;产品的力学性能略优于用BCH聚合得到的产品。NT-1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和共聚性能优于BCH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淤浆聚合 nt-1催化剂 BCH催化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颤安神方治疗帕金森睡眠障碍对患者家庭神经营养因子-3、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曾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止颤安神方对帕金森睡眠障碍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NT-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睡眠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分别... 目的探讨止颤安神方对帕金森睡眠障碍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NT-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睡眠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分别给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与止颤安神方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各参数值及血清NT-3、IL-1β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与参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32/40)、55.00%(22/40),实验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8周后,两组PDSS评分、睡眠效率、血清NT-3水平均升高,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ESS评分、PSQI评分、血清IL-1β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均延长,且实验组显著长于参照组(P<0.05);两组睡眠潜伏期均缩短,且实验组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睡眠中觉醒次数均减少,且实验组显著少于参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4/40)、12.50%(5/40),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颤安神方可提高帕金森睡眠障碍患者血清NT-3水平,降低血清IL-1β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睡眠障碍 止颤安神方 nt-3 IL-1β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1型浆液法高效聚乙烯催化剂通过鉴定
3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2年第4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nt-1 浆液法 高效聚乙烯催化剂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科院等开发的NT—1型浆液法高效聚乙烯催化剂通过鉴定
4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32-1032,共1页
关键词 开发 nt-1 浆液法 聚乙烯 催化剂 通过鉴定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燕山石化分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毒素纳米粒大鼠鼻腔给药的脑药物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程巧鸳 李范珠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再折算成相应的NT-1浓度,并利用药动学软件计算各个参数。结果: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NT-1纳米粒可进入脑内,其药动学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tmax、cmax、AUC0→∞、t1/2(β)分别为(46.38±5.12)min、(3.98±0.51)ng/mL、(876.24±55.32)ng.min/mL和(132.45±24.26)h-1。结论:单纯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以纳米粒为载体,可显著增加其鼻腔吸收入脑,且能较快达到峰浓度,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素 纳米粒 鼻腔给药 脑药物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