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25-6981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nestin和BrdU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富兴 万法萍 +2 位作者 于红丽 姚瑞芹 刘亚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7-683,共7页
目的:研究Ro25-6981对成年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在进行侧脑室置管7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又分别再分为Ro25-6... 目的:研究Ro25-6981对成年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在进行侧脑室置管7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又分别再分为Ro25-6981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再灌注组大鼠采用四动脉阻断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缺血15 min再灌注1、3、7、14、21、28 d和35 d,缺血前15 min经侧脑室套管注射Ro25-6981或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GZ区Brd U、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检测再灌7 d时SGZ区Brd U/nestin双标阳性细胞数量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SGZ区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再灌1 d时开始增多,7 d时达到峰值,14 d时急剧下降,至35 d时降至正常水平;缺血前给予Ro25-6981,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在3、7 d和14 d时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SGZ区Brd U阳性细胞再灌1 d开始增殖,7 d达到峰值,35 d降至正常水平;缺血前给予Ro25-6981,各时间点的Brd U阳性细胞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在3、7、14 d和21 d时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相比,Ro25-6981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7 d海马SGZ区的Brd U/nestin双标阳性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25-6981可以抑制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SGZ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示NR2B参与并促进了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25-6981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干细胞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规律初探 被引量:12
2
作者 尹晓娟 杜江 封志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2061-2063,共3页
目的 探讨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 收集胎龄 16~ 3 2周的水囊引产胎儿10 0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光镜技术对人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形态、存在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胎龄胎脑海马... 目的 探讨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 收集胎龄 16~ 3 2周的水囊引产胎儿10 0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光镜技术对人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形态、存在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胎龄胎脑海马均存在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位于海马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及分子层 ,以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多见。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及星形 ,以圆形和椭圆形多见 ,未见明显突起。细胞胞浆丰富 ,核呈圆形及椭圆形 ,染色质疏松 ,2~ 6个核仁不等。多数单个散在分布于其它神经元间 ,可见对称分裂现象 ,但有的神经干细胞呈簇状及群状分布 ,各组神经干细胞随着胎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结论 人不同胎龄胎脑海马广泛存在神经干细胞 ,各胎龄神经干细胞在分布部位、形态、存在方式及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马可能是神经干细胞新的生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人脑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33免疫磁珠分选脑肿瘤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齐玲 金宏 +4 位作者 丁丽娟 温娜 唐泽波 狄阳 李蕴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1-444,I0002,共5页
目的:从人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脑肿瘤干细胞(BTSCs),探讨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获取BTSCs的可行性及BT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留取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新鲜标本,分离获得脑肿瘤细胞。应用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纯化BTSCs;... 目的:从人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脑肿瘤干细胞(BTSCs),探讨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获取BTSCs的可行性及BT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留取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新鲜标本,分离获得脑肿瘤细胞。应用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纯化BT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阳性率;神经球计数法分析CD133+/-亚群细胞神经球形成情况;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133+/-亚群细胞表面神经干细胞(NSCs)标记物CD133、神经巢蛋白(nestin)表达情况;检测CD133+/-亚群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分化标记物β-TubulinⅢ、GFAP表达情况。结果:CD133+亚群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可形成明显的神经球,具有自我更新和明显的增殖能力,并且NSCs标记物CD133、nestin表达阳性,经诱导分化后分化标记物β-TubulinⅢ、GFAP表达阳性;CD133-亚群细胞无上述特性。结论:CD133免疫磁珠分选方法获得的CD133+亚群细胞即为BTSCs,该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BTSCs,可以用于BTSCs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CD133 神经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中56 kD蛋白诱导人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金国华 陈蓉 +4 位作者 田美玲 秦建兵 谭雪锋 朱蕙霞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3,共5页
在已证明切割海马伞海马中差异表达的56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取切割SD大鼠海马伞后14d及正常海马组织的匀浆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在已证明切割海马伞海马中差异表达的56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取切割SD大鼠海马伞后14d及正常海马组织的匀浆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将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获取的人胚神经干细胞球分别与切割海马伞后14d和正常海马56kD差异蛋白的胶条及空白对照胶条共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球中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情况,于第21d分别应用MAP-2免疫荧光和AChE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AChE阳性神经元的情况,并进行神经元的计数、细胞面积、细胞周长的图像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的MAP-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细胞面积及细胞周长三项指标切割组最好,正常组次之,而空白对照组最差;三组AChE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阴性结果。上述结果提示切割海马伞后海马中差异表达的56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向MAP-2阳性神经元分化的作用,但不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向AChE阳性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6 kD蛋白 人神经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肖新莉 刘勇 +1 位作者 徐曦 丁海燕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不同脑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脑的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顶叶皮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nestin从胚胎 1...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在大鼠不同发育时期不同脑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脑的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顶叶皮质、纹状体、海马齿状回进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nestin从胚胎 1 8d至出生后 7d在脑内表达较强 ,阳性细胞在所观察的部位较多 ,出生后 1月nestin阳性细胞数急剧下降 ,成年鼠和老年鼠仅在嗅球、室管膜、部分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分布有nestin阳性细胞。结论 嗅球、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终生具有神经干细胞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中56kD蛋白诱导人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蓉 金国华 +4 位作者 田美玲 朱蕙霞 秦建兵 谭雪锋 徐慧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2-376,共5页
为了探讨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和正常海马在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获取海马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异蛋白,并观察其对人胚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取切割SD大鼠海马伞后10、14、20d及正常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将用无血... 为了探讨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和正常海马在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获取海马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异蛋白,并观察其对人胚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取切割SD大鼠海马伞后10、14、20d及正常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将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获取的人胚神经干细胞球分别与切割海马伞后14d海马和正常海马的56kD差异蛋白胶条及空白对照胶条共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球中神经干细胞迁移情况,第3d时计数朝胶条方向1/4扇区内的迁出细胞数。结果显示,切割后各天组和正常组比较见多条差异蛋白条带,其中56kD差异蛋白的密度积分正常组最低,10d组和20d组较高,14d组最高。神经干细胞球中向56kD差异蛋白胶条方向迁移的细胞数在切割组最多,正常组次之,对照组最少。提示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与正常海马间存在多种差异蛋白,其中56kD蛋白在切割海马伞后14d表达量最高,并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56kD蛋白 人神经干细胞 细胞迁移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诱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因子对人胚胎脑海马区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姚瑞芹 徐铁军 张凤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生长因子对人胚胎脑海马区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生长的影响.取胎龄8~12周的人胚胎脑海马,按基础培养液中生长因子的不同将培养细胞分为:h-EGF组、h-bFGF组、h-EGF+h-bFGF组、h-EGF+h-LIF组、h-bFGF+h-LIF组、h-EGF+h-b...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生长因子对人胚胎脑海马区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生长的影响.取胎龄8~12周的人胚胎脑海马,按基础培养液中生长因子的不同将培养细胞分为:h-EGF组、h-bFGF组、h-EGF+h-bFGF组、h-EGF+h-LIF组、h-bFGF+h-LIF组、h-EGF+h-bFGF+h-LIF组,将机械分离的单细胞悬液以2×106个细胞/ml接种到上述组别,观察各生长因子的作用.结果发现,原代细胞培养6 h时,各组细胞情形区别不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h-EGF+h-bFGF组和h-EGF+h-bFGF+h-LIF组先形成许多小细胞簇,7 d后,这两组的细胞球数量进一步增加;而h-bFGF+h-LIF组和h-EGF+h-LIF组有较少的细胞球,h-bFGF组偶见小细胞球,h-EGF组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将培养的h-EGF+h-bFGF+h-LIF组的神经干细胞用1%FBS诱导分化后,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表明,诱导分化12 h时,细胞呈RNA-结合蛋白(Musashil)阳性,7 d时,细胞大部分呈β-Ⅲ-管蛋白(β-Ⅲ-tu-buli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极少数为半乳糖脑苷脂(Galc)阳性.以上结果提示,人胚胎脑海马区NSCs的体外存活增殖必须依赖于h-EGF和h-bFGF的共同作用,而h-LIF对早期培养的人NSCs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人胚胎 海马 神经干细胞 体外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对人胎脑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尹国才 栾佐 +2 位作者 闫凤青 屈素青 郭万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9-454,共6页
目的:观察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体外培养的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N2培养基培养人神经干细胞(hNSC)。实验分添加LIF(LIF+)组和无LIF(LIF-)组,接种12天后计... 目的:观察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体外培养的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N2培养基培养人神经干细胞(hNSC)。实验分添加LIF(LIF+)组和无LIF(LIF-)组,接种12天后计数细胞集落(球)的形成率。传代培养观察120天,定期进行活细胞计数,绘制生长速率曲线。取第6代细胞球进行分化诱导,免疫荧光技术鉴别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标志,并计算各细胞类型间的比例。结果:两组集落形成百分比分别为:LIF+为0.50%-0.91%;LIF-为0.49%-0.94%。两组间的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0.05)。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各例胎脑来源的NSC扩增速率的相差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LIF对NSC扩增有重要作用,刺激细胞扩增了约4000-8400倍,无分化发生;LIF-组仅为43-97倍,培养两个月后可观察到分化现象。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到:LIF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细胞接种传代约50-60天以后。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进行分化细胞类型鉴定,计数神经元和星形胶细胞数,并计算其中神经元所占的百分比。LIF+培养为12%-83%,明显高于LIF-组的8%-23%(P<0.005),来源于海马的NSC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要高于来源于纹状体的NSC。结论:LIF能阻抑人胎脑NSC的分化,促进其体外长期增殖,其效应主要表现在接种传代培养的50-60天以后。LIF还影响NSC的分化,可显著提高分化细胞中神经元的百分比,海马源性hNSC对LIF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脑神经干细胞 白血病抑制因子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来源神经前体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内的分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敏 江峰 +2 位作者 杨建华 王裕 马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33-737,共5页
目的 研究胚胎干细胞(ESC)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内后,在海马的迁移和分化。方法小鼠ESC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制作小鼠HIBD模型。术后第2~3天,将细胞植入损伤侧侧脑室。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聚合酶... 目的 研究胚胎干细胞(ESC)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脑内后,在海马的迁移和分化。方法小鼠ESC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制作小鼠HIBD模型。术后第2~3天,将细胞植入损伤侧侧脑室。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聚合酶链反应(PCR)、X-gal和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等检测。结景小鼠ESC在特定条件下,能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移植后,经PCR检测和X-gal染色发现能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海马,构成海马结构,经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可分化为神经元;同时病理学检测亦发现细胞移植后受损海马内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体外经过特定的诱导分化后。ESC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植入HIBD小鼠脑内后,能迁移至损伤海马,分化为神经元,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移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海马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人胎脑皮质颞叶神经干细胞变化特征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晓娟 胡波 +1 位作者 巨容 封志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1001-1003,I001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胎脑皮质颞叶神经干细胞(NSC)的发育规律。方法:收集胎龄为16~36周的水囊引产胎儿90例,采朋免疫组化及光镜技术对人胎脑皮质颞叶NSC的分布、彤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NSC主要分布在锥体细胞层及...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胎脑皮质颞叶神经干细胞(NSC)的发育规律。方法:收集胎龄为16~36周的水囊引产胎儿90例,采朋免疫组化及光镜技术对人胎脑皮质颞叶NSC的分布、彤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NSC主要分布在锥体细胞层及内颗粒细胞层,呈圆形、椭圆形及多角形,尤以小圆形细胞为甚,0~2个突起,核相对较大,1~2个核仁不等,染色质疏松。NSC呈区域性分布,其中有大量由数个细胞形成的NSC集落,少部分NSC以单个彤式存在于其他神经细胞间。各胎龄组间NSC在分布、形态、种类、生长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质颞叶NSC逐渐减少。结论:不同胎龄人胎脑皮质颞叶NSC在分布、形态、种类和生长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其数量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人胎脑 颞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晨 李玲 +2 位作者 袁华 陈景藻 张美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29-1031,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用1d、7d、14d、21d。取脑进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nestin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30dB组从作用1d开始,大鼠海马中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加;随着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多,于14d达到高峰,21d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nestin表达均比130dB组弱(P<0.05)。结论16Hz次声作用所致的脑损伤能刺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参与受损神经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海马 神经干细胞 巢蛋白(nestin)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海马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欣 廖新学 +4 位作者 荆小莉 杨春涛 熊艳 廖晓星 冯鉴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74-1480,共7页
目的:对脑梗死大鼠进行胚胎海马来源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其能否在梗死灶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而发挥神经替代作用,并最终改善动物的肢体功能。方法:从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SD胚胎大鼠的海马提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观... 目的:对脑梗死大鼠进行胚胎海马来源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其能否在梗死灶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而发挥神经替代作用,并最终改善动物的肢体功能。方法:从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SD胚胎大鼠的海马提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这些细胞的特征。光化学法制作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模型,即光血栓皮层损伤(PCI)。PCI后1d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前者在梗死灶附近植入胚胎海马来源的干细胞,而后者不进行干细胞移植。在PCI后1、7、14、21d,用旋转实验对动物的肢体功能进行测试和评分。在PCI后3周和12周,以抗神经元核抗体(NeuN)染色成熟的神经元,观察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及其分化为各种亚型神经细胞的情况。结果:来自SD大鼠胚胎海马的细胞明显表现出神经干细胞的特征。移植的细胞可以在脑梗死动物模型中至少存活12周,并能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亚型的神经细胞。与移植后3周相比,12周时的NeuN+/GFP+密度和移植物体积均有所减少(P<0.05)。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在PCI后7、14、21d,移植组动物在平衡木上的停留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来源于胚胎海马的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其被移植入脑梗死灶周围后能存活12周以上,并可以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这可能与动物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关。该结果提示由移植物分化的神经细胞可能对受损宿主细胞发挥了替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梗死 移植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晓娟 封志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人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学发育特点.方法收集胎龄20~36周的自愿水囊引产胎儿7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光镜观察技术对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形态、存在方式进行检测.结果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多形细胞层... 目的探讨人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学发育特点.方法收集胎龄20~36周的自愿水囊引产胎儿7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光镜观察技术对胎脑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形态、存在方式进行检测.结果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分子层也可见,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及星形,以圆形细胞多见,0~2个突起不等,以1个突起多见.细胞胞浆丰富;核呈圆形及椭圆形,染色质疏松,2~5个核仁不等.多数单个散在分布,可见对称分裂现象,有的干细胞呈簇状分布,有的干细胞突起与别的细胞保持联系.结论人胎脑海马部位各层均存在神经干细胞,海马可能存在齿状回之外的神经干细胞生发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人脑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周胎龄人胎脑不同部位神经干细胞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晓娟 封志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38-840,共3页
目的观察同胎龄不同部位人胎脑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胎龄36周的水囊引产胎儿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胎脑海马、纹状体、室下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部位NSCs的分布、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 目的观察同胎龄不同部位人胎脑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胎龄36周的水囊引产胎儿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胎脑海马、纹状体、室下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部位NSCs的分布、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结果36周胎脑海马、纹状体、室下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部位均存在NSCs,NSCs呈圆形、椭圆形、星形、多角形及梭形,以圆形及星形多见;细胞0~4个突起不等,胞浆丰富,核呈圆形,染色质疏松,1~2个核仁不等。可见NSCs呈群状、集落样、对称分裂、单个存在等生长方式。海马、室下区、纹状体、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7个部位NSCs逐渐减少。结论36周胎龄不同部位NSCs在分布、形态、生长方式及数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胎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1型受体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晶晶 邹蕾 +1 位作者 黄志远 孙香蕾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9期2899-290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麻素1型受体(CB1R)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脑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EAE小鼠模型(n=50)并设置佐剂组(n=10)和对照组(n=10),建模成功的EAE小鼠注射CB1R过表达慢病毒液并记为CBlR过表达组(n=20),设置空载体... 目的:探讨大麻素1型受体(CB1R)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脑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EAE小鼠模型(n=50)并设置佐剂组(n=10)和对照组(n=10),建模成功的EAE小鼠注射CB1R过表达慢病毒液并记为CBlR过表达组(n=20),设置空载体组(n=10)和EAE模型组(n=20)。评价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观察对照组、EAE模型组和CBlR过表达组小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脑组织CB1R、室管膜下区Brdu和Brdu^(+)/Nestin^(+)以及Sox-2 mRNA水平。结果:EAE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升高、CBlR蛋白降低(P<0.05),CBlR过表达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CBlR蛋白升高(P<0.05)。EAE模型组脑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及髓鞘缺失等典型病理变化,CBlR过表达组的病理损伤显著改善。EAE模型组Brdu、Brdu^(+)/Nestin^(+)阳性细胞以及Sox-2mRNA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CBlR过表达组比较EAE模型组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过表达CBlR可能是通过加速小鼠脑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脑组织损伤的修复,最终有效减轻了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1型受体 过表达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小鼠 脑组织室管膜下区 神经干细胞 5-溴-2′-脱氧尿苷 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