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滹沱河流域植被NPP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金国 杨紫妍 +1 位作者 李卓琳 王文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3,共8页
探究滹沱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对于认知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17A3 NPP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对滹沱河流域2003—2022年的植被NPP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将植被NPP与土地覆盖... 探究滹沱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对于认知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17A3 NPP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对滹沱河流域2003—2022年的植被NPP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将植被NPP与土地覆盖类型及地形因子结合进行了分区统计。结果表明:2003—2022年滹沱河流域植被NPP均值集中在300~400 gC/(m^(2)·a);植被NPP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和2022年,为828 gC/(m^(2)·a)与424.33 gC/(m^(2)·a)。2003—2022年滹沱河流域植被NPP呈线性增长区域占研究区的96.46%,植被NPP相对年际变化率主要在20%~40%之间,且多年植被NPP的稳定性以较低波动为主。2003—2022年滹沱河流域植被NPP均值最低的植被覆盖类型为农用地,为331.92 gC/(m^(2)·a);最高的为草地,为384.40 gC/(m^(2)·a);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植被NPP增加,从坡向看,平面的植被NPP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滹沱河流域 时空演变 变异系数 分区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新 孔俊杰 +3 位作者 孙振宇 张灿 刘韦志 王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探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于深入理解京津冀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HGF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 探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于深入理解京津冀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HGF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波动程度和未来变化趋势;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法、残差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京津冀植被NPP变化的影响,并探讨了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①京津冀植被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增速为6.21 gC·m^(-2)·年^(-1),呈现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98.75%。②京津冀植被NPP空间分布呈现显著异质性,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和太行山脉,低值区集中于西北部的坝上高原和南部的平原区;变异系数均值为0.18,呈现稳定的区域面积占比为66.23%;Hurst指数均值为0.45,未来呈反持续性的面积占比为69.56%。③京津冀植被NPP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值分别为0.18和0.54,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面积占比分别为4.87%和84.06%;降水量是影响植被NPP的主要气象因素。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京津冀植被NPP的贡献率分别为51.01%和48.99%,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异质性,西北和北部海拔较高地区主要受人类活动主导,南部平原区主要受气候变化主导。⑤气温、高程和植被类型的平均解释力均在0.317以上,气温与降水量交互作用的平均解释力最强(q=0.562)。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植被保护、生态管理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 京津冀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仟仟 贺康宁 +6 位作者 左亚凡 程唱 邹星晨 刘婧雯 石正阳 李睿 彭小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NPP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9年,大通县NPP多年平均值为331.77 g/m^(2)(以C计,下同),并以2.29 g/(m^(2)·a)的速度上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草原植被对NPP的贡献率最高。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70.10%,显著减少区域仅占0.51%。(2)植被NPP上升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且不同驱动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降水、日照时数、气温分别在大通县东南部、西北部和全部区域与植被NPP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和GDP分别在高海拔草原和低海拔可造林区域对植被NPP有促进作用。(3)在大通县,气温、降水、高程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高程、坡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人口密度分别为2840~3150 m、4.18°~10.80°、441~677 mm、1.18~3.56℃、126~413人/km^(2)时,能有效促进植被NPP增长。【结论】大通县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利于植被生长。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NPP变化的潜在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植被NPP演变特征及时空驱动分析
4
作者 李佳潼 吴华 +2 位作者 徐悦 郭齐韵 李慧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181,共10页
【目的】针对南昌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时空演变主要驱动因子的确定,深入研究NPP的演变特征,可为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利用ReliefF... 【目的】针对南昌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时空演变主要驱动因子的确定,深入研究NPP的演变特征,可为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利用ReliefF、RF算法和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估了南昌市1998—2015年的演变特征及其时空驱动因子。【结果】1)从时间角度分析,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变化分明;在空间上,总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规律,极小值基本分布在东湖区、西湖区、新建区东北部和进贤县西北部;2)对比几种算法可知,ReliefF算法拟合的精度最高,更适用于NPP的回归分析,且2种算法均得出地上气温和降水对于NPP演变影响最显著;3)在空间上,由地理探测器结果得南昌市NPP受降水因子的影响最显著;而在时间维度上,由回归分析及特征筛选后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人为因子对NPP的驱动影响远高于气象驱动。【结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到城市,造成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城市化较慢的安义县与进贤县的NPP值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城市化发展使得植被的生长情况不再单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农业耕作、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森林砍伐和植树造林等,直接影响植被NPP,而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将共同塑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全面了解NPP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与评估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机器学习算法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驱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NPP时空演变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贾朝阳 郭亮 +2 位作者 崔嵩 付强 刘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7,共17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年均NPP值为407.45 g/m^(2)(以C计,下同),以年均4.82 g/m的速率显著上升(p<0.01);极端降水事件对植被NPP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强于极端气温事件,极端气候指数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大于单一极端气候指数的影响,流域及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主要受总降水量(PRCPTOT)与年平均最低气温(TMIN)交互作用的影响,森林、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NPP分别受中雨日数(R10 mm)与年平均最高气温(TMAX)交互作用、强降水量(R95P)与TMIN交互作用和R10 mm与暖夜日数(TN90P)交互作用的影响;时间尺度上PRCPTOT、TMAX和TMIN是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尺度上PRCPTOT和TMIN是多年平均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净初级生产力 极端气候事件 陆地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E-Engine云计算平台和CASA模型的植被NPP时空动态遥感监测:以道孚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曾见闻 戴晓爱 +2 位作者 徐纪鹏 李雯雨 刘东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8,共14页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分区统计和冷热点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其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1)基于PIE-Engine云平台模型和CASA模型估算的道孚县2001—2016年的NPP,其精度较高并与MODIS NPP数据有良好的拟合效果。(2)道孚县NPP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和东南部NPP较高,东北部和中南部NPP较低,同时NPP的低值区正在逐年减少,反映出该地区生态状况正在逐渐改善。(3)所有乡镇的NPP在2001—2016年间均有增长,NPP的空间变化整体稳定,大部分地区NPP波动较小。(4)道孚县的NPP在2001—2016年间总体显著增长,增长区域面积占全县的93%以上。(5)高NPP值区域在空间上形成聚类,“热点”现象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和理解NPP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结论】研究成果为道孚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快速、高效的区域植被NPP评估方法,这对于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PIE-Engine 时空分布 遥感 道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草原中紫茎泽兰资源现状研究
7
作者 吴鹏 刘金凤 +4 位作者 饶昕 张祖海 任晓东 陈斌 刘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145-151,共7页
紫茎泽兰是云南省主要入侵毒害草之一,为摸清紫茎泽兰在全省草原中的优势分布现状,以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成果为基础数据,对紫茎泽兰优势发生面积、分布现状、生物量、载畜量、NPP、PUE、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因子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是云南省主要入侵毒害草之一,为摸清紫茎泽兰在全省草原中的优势分布现状,以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成果为基础数据,对紫茎泽兰优势发生面积、分布现状、生物量、载畜量、NPP、PUE、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因子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在云南省现状草原中的优势发生面积为79494.12 hm^(2),占比6.07%;在9个草原类中均有发生,在热性灌草丛中的分布面积最大,为38586.14 hm^(2),占比48.54%,人工草地最小,为123.24 hm^(2),占比0.16%,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最高,为90.00%;斜坡优势发生面积最大,为47169.43 hm^(2),占比59.34%;草原NPP空间分布总体上由南向西北递减,均值为1118.13(g·C)/(m^(2)·a),最高为西双版纳州,最低为昭通市;PUE分布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均值为1.12(g·C)/(m^(2)·mm·a),最高为大理州,最低为丽江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1.57亿元/a,文山州最高,昭通市最低。紫茎泽兰资源量大,分布广泛,合理分类防治和加强利用研究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净初级生产力(npp) 降水利用效率(PUE)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轶虹 史学正 +1 位作者 王美艳 赵永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碳含量。测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碳含量。测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探索其影响因子,对于了解全球碳循环,预测未来生态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数据集,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法和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气候因子对农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C 0.21~17.24 Mg hm-2 a-1,平均值为4.12 Mg hm-2 a-1。从时间变化来看,NPP年际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表现为南方高,北方低,其中,甘新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淮海区北部NPP值较低,<3 Mg hm-2 a-1;四川盆地、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云南、贵州、海南等地NPP值较高,>5 Mghm-2 a-1。从变化趋势来看,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区、新疆的绿洲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南部上升趋势明显,东北农业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0年,中国农田中有22%的像元NPP平均值与降水呈显著相关,7%的像元与气温呈显著相关,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MOD17A3数据 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 空间变化 气候因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年大兴安岭林火碳释放及火后NPP恢复 被引量:29
9
作者 孙龙 张瑶 +1 位作者 国庆喜 胡海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0-104,共5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量的估算,得出在1987年林火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释放的碳量约为1.97×106-2.47×106t 同时分别比较火烧中各树种的碳释放量和不同火烧等级下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落叶松在1987年林火中释放碳量约0.96×106-1.19×106t,占碳释放总量的49%左右 重度火灾中碳释放量占总碳释放量的99.4%。火后乔木层的NPP恢复在21年间成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恢复趋势表明在火后23-24年的时候中度火灾后的乔木层NPP可达到未过火林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火 碳释放 n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锡林郭勒草原NPP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海江 尹思阳 +2 位作者 孙聪 彭福利 周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09-1720,共12页
利用MODIS MOD17A3植被初级生产力数据产品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锡林郭勒盟草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各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草原NPP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值大... 利用MODIS MOD17A3植被初级生产力数据产品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锡林郭勒盟草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各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草原NPP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小,值大多分布在0-0.5 kg C·m-2;2001-2010年NPP呈现波动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更加趋于均匀分布;2000-2010年,研究区内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各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4-9月累计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累计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平均风速呈增加趋势,累计降水量典型草原呈轻微减少趋势,荒漠草原呈增加趋势,趋势斜率分别为-0.026和1.044 5,典型草原大部分气候因子的波动程度大于荒漠草原;研究区内两种类型的草原的NPP均与4-9月累计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水平分别为P〈0.001和P〈0.01),与累计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P〈0.01),与4-9月累计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较弱,荒漠草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总体不如典型草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郭勒盟草原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因子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83
11
作者 刘旻霞 焦骄 +3 位作者 潘竟虎 宋佳颖 车应弟 李俐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06-5317,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不仅用以估算地球支持能力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基于2000—2014年MOD17A3年均NPP数据和气象站点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简单差值、...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不仅用以估算地球支持能力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基于2000—2014年MOD17A3年均NPP数据和气象站点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简单差值、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青海省植被年均NPP在2000—2014年间整体分布呈现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各生态区的空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Ⅱ区>Ⅰ区>Ⅲ区>Ⅳ区>Ⅴ区。②2000—2014年,青海省NPP变化趋势由北到南、由西到东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平均趋势系数为0.61,NPP值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5%,其中显著增加区域为2.8%,轻度增加区域为12.2%。③青海省NPP值的Hurst的值域范围为0—0.39,均值为0.12,除了河流湖泊,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青海省NPP变化特征为反持续性特征。④气候因子(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对年均NPP的分布有影响,海拔的高低造成气温、降水和土壤的差异,间接影响植被NPP,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表现为草地面积减少最多,这是导致NPP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MOD17A3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与NPP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师庆三 王智 +2 位作者 吴友均 高炜 师庆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7-433,共7页
目前利用遥感方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涉及到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温度、降雨等多个参数,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复杂,如能简化参数,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变得简便,更便于对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 目前利用遥感方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涉及到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温度、降雨等多个参数,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复杂,如能简化参数,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变得简便,更便于对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改变做出实时评估。通过利用MOD IS数据,结合遥感生态学方法,计算了新疆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NPP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为8 871.05×108元,其中贡献量最大的是固定CO2的价值,其次是释放O2,营养物质循环最少;(2)新疆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达44 073.39元/hm2,其次为耕地,为39 100.37元/hm2,而灌木和草地在15 000元/hm2以上,未利用地为116.14元/hm2,建筑用地几乎为零;(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与FVC、NPP的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4)通过本研究的计算,同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数据探讨了NPP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表明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利用遥感方法得到的实时动态的区域NPP计算的方法得到普遍认可,从NPP出发推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目前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可行方法,其研究结论为建立动态快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及其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净初级生产力 遥感模型 线性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1—2008年小兴安岭森林NPP估算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颖 范文义 杨曦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23,共8页
根据黑龙江省森林收获表、生物量相容性相对生长方程及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数据,估算小兴安岭林区森林主要树种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龄的关系,并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InTEC模型和NPP与年龄的关系,估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 根据黑龙江省森林收获表、生物量相容性相对生长方程及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数据,估算小兴安岭林区森林主要树种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龄的关系,并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InTEC模型和NPP与年龄的关系,估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P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幼龄林NPP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加,进入成熟年龄NPP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少,直至达到稳定值;小兴安岭人工林的NPP大于天然林,天然针叶林的固碳能力大于天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P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与工业前期1901年相比,2008年小兴安岭森林NPP增加了30%;森林NPP受海拔影响,呈现出中部偏高、北部与南部偏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林分年龄 InTEC模型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79-249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验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岩溶区年际和季节植被NPP均值高于非岩溶区,两者夏季植被NPP值最高,冬季最低;岩溶区年际、春季和冬季植被NPP增加速率低于非岩溶区,夏季减少速率高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年均值集中分布在500—700gC m^(-2)a^(-1)之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岩溶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植被NPP高值区面积占比高于非岩溶区;植被NPP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及长江沿岸城镇建设区,岩溶区面积占比低于非岩溶区。(3)植被NPP空间分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降水量是非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之间对植被NPP变化存在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P过程模型遥感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世华 牛铮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主要探讨了NPP过程模型的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分类、植物生长状况信息、土壤水分信息和气象因子)的遥感获取方法。这些因子的全遥感化将为研究大区域和全球NPP模拟提供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过程模型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北京山区华北落叶松林NPP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苏薇 余新晓 +2 位作者 吕锡芝 范敏锐 张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72,共4页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估算了1974—2010年间北京百花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不同CO2浓度和气候变化情景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出的NPP总体上高于样地实际的测定值,平均值相差范围为-13.61%~23.55%,表现...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估算了1974—2010年间北京百花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不同CO2浓度和气候变化情景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出的NPP总体上高于样地实际的测定值,平均值相差范围为-13.61%~23.55%,表现出数值的波浪形年际变化,年际变动率达4.65%;相对于温度变化,降水量是控制华北落叶松林NPP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华北落叶松林NPP对单独的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表现出正向响应,而单独的温度增加不利于华北落叶松林NPP的积累;CO2浓度加倍、降水增加和温度增加三因子共同作用有促进华北落叶松NPP增加的作用,各因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BIOME-BG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倍增和气候变化对北京山区栓皮栎林NPP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范敏锐 余新晓 +3 位作者 张振明 史宇 吕锡芝 周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78-1283,共6页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BIOME-BGC估算了1977—1992年北京妙峰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分析气候对NPP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977—1992年15年间栓皮栎的NPP(以C...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BIOME-BGC估算了1977—1992年北京妙峰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分析气候对NPP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977—1992年15年间栓皮栎的NPP(以C计)平均值为340.17g·m-2·a-1,NPP(以C计)变化在143.56~431.56g·m-2·a-1之间,并无明显的整体变化趋势,但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年际变动率达18%。在这段时间内降水量成为控制栓皮栎林NPP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通过设置18种不同未来气候方案进行栓皮栎林NPP模拟表明,CO2浓度加倍会降低栓皮栎林的NPP但降低幅度较小。在CO2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2.0℃和降水的协同增加以及单个因子的增加都有利于NPP的积累,但协同增加不如单个因子的增加对NPP的积累效应明显;在CO2和气候同时改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加倍、温度升高2.0℃和降水的协同增加有利于NPP的积累且协同增加比单个因子的增加对NPP的积累效应明显,但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 气候变化 净初级生产力 栓皮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01—2010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莎 袁金国 +1 位作者 张宇佳 吴喜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6-523,共8页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的MOD17A3数据集及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及相关系数法对河北省2001-201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动态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的MOD17A3数据集及气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及相关系数法对河北省2001-201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动态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植被NPP多集中在200~400 g/(m^2·a).从时间上看,10年间NPP年均值和最大值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变化,并呈下降趋势.2004年NPP均值最大,为356.42g/(m^2·a),其次是2008年,为314.87 g/(m^2·a),2001年最小,为225.13 g/(m^2·a).从空间上看,河北省北部年均NPP值呈现从东向西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中部太行山东部分布有1个NPP高值带.2001-2010年10年间河北省植被NPP在0.01检验水平下呈减少趋势的区域占全区植被面积的48.79%,增加的区域占45.54%,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NPP与气温和地温主要为负相关,与降水主要为正相关.总体上看,NPP与地温的相关性最高,与气温的相关性最低,但在局部地区并非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MODIS数据 河北省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梁爽 张吴平 +2 位作者 毕如田 高培霞 王国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05-1014,共10页
为科学有效地管理和调控植被资源,解决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等生态问题,该研究依据山西省2005—2015年MOD17A3H数据,利用ARCGIS、ENVI等软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山西省植被NPP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对气候、人为等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 为科学有效地管理和调控植被资源,解决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等生态问题,该研究依据山西省2005—2015年MOD17A3H数据,利用ARCGIS、ENVI等软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山西省植被NPP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对气候、人为等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植被NPP平均值为326.5 g(C)·m^(-2)·a^(-1),其中草地、耕地、灌丛和林地的NPP多年平均值依次为300.3、353.6、366.5和390.1 g(C)·m^(-2)·a^(-1);植被NPP总体波动增大、变化为显著、极显著、显著增大区域面积比例达56.33%,集中在山西省西部;植被NPP极显著、显著减小区域面积集中在山西省东南角,占比为2.22%;草地NPP变化速率最大,耕地大于灌丛,林地最小;植被NPP平均值和降水平均值之间表现为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栅格单元值计算,全省17.01%的区域植被NPP与降水之间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集中在山西省北部;全省3.66%的区域植被NPP与气温之间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集中在山西省中部。这表明2005—2015年,山西省植被NPP总体呈好转趋势;不同植被对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草地、耕地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弱,NPP变化明显,灌丛和林地稳定性较强,NPP数值稳定;植被NPP与降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之间呈负相关,气候因子整体上促进植被NPP增大,人为因素整体上抑制植被NPP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类型 MODIS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IS模型验证与东北东部森林NPP季节变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曦 国庆喜 刘经伟 《森林工程》 2010年第4期1-7,10,共8页
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是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代表着全球碳循环模拟的研究方向。基于2004和2005年帽儿山不同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实测数据,修改IBIS模型参数,使其更适合于我国东北东部地区NPP模拟,并从点至面展... 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是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代表着全球碳循环模拟的研究方向。基于2004和2005年帽儿山不同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实测数据,修改IBIS模型参数,使其更适合于我国东北东部地区NPP模拟,并从点至面展开区域范围内NPP的模拟。结果如下:IBIS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生长季温度和降水,但对非生长季尤其是初春和冬季温度和降雨(雪)模拟不足,对不同植被类型NPP模拟误差均小于众文献,表明该模型在本区域内的适用性。NPP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NPP是全年最高的季节,占全年NPP的53%~70%;NPP最低值出现在冬季,2004年和2005年NPP均以春季变化最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IS 净初级生产力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