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频散特性的层状介质面波自由场反演
1
作者 薛耀辉 董志骞 +3 位作者 李钢 余丁浩 王睿 张昊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0-1280,共11页
面波自由场反演是实现土-结相互作用(SSI)体系地震动输入以及揭示结构真实地震响应行为的重要步骤之一。现有反演方法将地表地震动全部作为体波考虑,仅对体波自由场进行反演。为了弥补忽略面波带来的反演精度不足,提出了一种层状介质场... 面波自由场反演是实现土-结相互作用(SSI)体系地震动输入以及揭示结构真实地震响应行为的重要步骤之一。现有反演方法将地表地震动全部作为体波考虑,仅对体波自由场进行反演。为了弥补忽略面波带来的反演精度不足,提出了一种层状介质场地基于频散特性的面波自由场反演方法,为SSI体系地震响应分析提供准确的面波激励。该方法针对频散面波多模态相互耦合、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平均能流密度来表征各频散模态的参与量,并结合频域动力刚度矩阵计算了模态参与系数;然后采用模态参与系数对各频散模态进行解耦,将地表面波分量分配给各单阶频散模态进行单模态面波自由场反演;最后利用模态叠加原理将所有单模态面波自由场合成多模态面波自由场。方法的准确性和应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反演方法能够准确地还原地下真实的面波自由场以及揭示频散面波对SSI体系地震响应的重要影响,可用于为SSI体系抗震设计、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定量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自由场反演 SSI体系 层状介质 频散特性 能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壁收缩的三维曲面隔离段内流特性分析
2
作者 高寒 谢旅荣 +2 位作者 潘纪富 韩家启 蔡含怡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为探究三维曲面隔离段内流特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别分析了通流时隔离段无侧壁收缩基准型面、侧壁收缩模型的内流特性,并研究了侧壁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隔离段型面的流动主要由上下壁面偏折所产生的激波、膨胀波和其反射波主导,气流... 为探究三维曲面隔离段内流特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别分析了通流时隔离段无侧壁收缩基准型面、侧壁收缩模型的内流特性,并研究了侧壁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隔离段型面的流动主要由上下壁面偏折所产生的激波、膨胀波和其反射波主导,气流未受到明显横向扰动,而转弯段型面部分,受弯曲壁面和侧壁收缩的影响,高低能流分布不均匀;与基准型面相比,隔离段的侧壁收缩导致了三维压缩波的形成,并在压缩波下游形成位于隔离段侧壁面附近的局部高压区;受到横向扰动影响,靠近上下壁面的气流向对称面方向偏折,横截面主流流场表现出较明显的低速区和高速区;隔离段侧壁收缩越剧烈,侧壁压缩越强,横向干扰越厉害,三维曲面隔离段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和马赫数随之减小,转弯段出口流场左下角的低速低总压区越大。总之,剧烈的侧壁收缩增大总压损失,影响隔离段内部流场和降低进入燃烧室的气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隔离段 侧壁收缩 扫掠压缩波 横向扰动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转交错网格的TI介质二维三分量面波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魏皓 童思友 +3 位作者 辛成庆 袁士川 王金刚 徐秀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2-1036,共15页
基于标准交错网格(Standard Staggered Grid,SSG)的有限差分法在面波的正演模拟中应用广泛。单一的瑞利波或勒夫波模拟已不能满足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中面波模拟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旋转交错网格(Rotated Staggered Grid,RSG)的T... 基于标准交错网格(Standard Staggered Grid,SSG)的有限差分法在面波的正演模拟中应用广泛。单一的瑞利波或勒夫波模拟已不能满足横向各向同性(TI)介质中面波模拟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旋转交错网格(Rotated Staggered Grid,RSG)的TI介质二维三分量面波模拟方法。首先,采用一阶速度—应力二维三分量波动方程将P-SV波方程和SH波方程联合;其次,将RSG有限差分法结合多轴完美匹配层技术,实现包含瑞利波和勒夫波的二维三分量面波模拟;然后从波前快照、波形曲线和频散曲线三个方面,定性和定量地对比RSG和SSG有限差分法在二维各向同性介质均匀半空间面波模拟的效果和精度;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在均匀半空间TI介质(包括VTI、HTI和TTI)和两层速度递增TTI介质的二维三分量面波模拟,通过波场快照、地震记录和频散能量图分析TI介质中的面波特征和各向异性参数对面波频散特征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证明了文中方法在面波模拟实践中的适用性,为二维全波场地震波模拟甚至是全波场反演提供了重要参考,对进一步认识各向异性介质中面波的传播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模拟 有限差分 二维三分量 TI 介质 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流体孔隙介质中面波的传播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煜 徐义贤 +2 位作者 夏江海 张双喜 平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59-2778,共20页
基于单相介质中地震波理论的高频面波法已广泛应用于求取浅地表S波的速度.然而水文地质条件表明,普遍的浅地表地球介质富含孔隙.孔隙中充填的流体会显著地影响面波在浅地表的传播,进而造成频散和衰减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地震勘探频段内针... 基于单相介质中地震波理论的高频面波法已广泛应用于求取浅地表S波的速度.然而水文地质条件表明,普遍的浅地表地球介质富含孔隙.孔隙中充填的流体会显著地影响面波在浅地表的传播,进而造成频散和衰减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地震勘探频段内针对含流体孔隙介质边界条件的面波的传播特性.孔隙流体在自由表面存在完全疏通、完全闭合以及部分疏通的情况.孔隙单一流体饱和时,任何流体边界条件下存在R1模式波,与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波类似,相速度稍小于S波并在地震记录中显示强振幅.由于介质的内在衰减,R1在均匀半空间中也存在频散,相速度和衰减在不同流体边界下存在差异.Biot固流耦合系数(孔隙流体黏滞度与骨架渗透率之比)控制频散的特征频率,高耦合系数会在地震勘探频带内明显消除这种差异.介质的迂曲度等其他物性参数对不同流体边界下的R1波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敏感度.完全闭合和部分疏通流体边界下存在R2模式波,相速度略低于慢P波.在多数条件下,如慢P波在时频响应中难以观察到.但是在耦合系数较低时会显现,一定条件下甚至会以非物理波形式接收R1波的辐射,显示强振幅.浅表风化层低速带存在,震源激发时的运动会显著影响面波的传播.对于接收点径向运动会造成面波的Doppler频移,横向运动会造成面波的时频畸变.孔隙存在多相流体时,中观尺度下不均匀斑块饱和能很好地解释体波在地震频带内的衰减.快P波受到斑块饱和显著影响,R1波与快P波有更明显关联,与完全饱和模型中不同,也更易于等效模型建立.频散特征频率受孔隙空间不同流体成分比例变化的控制,为面波方法探测浅地表流体分布与迁移提供可能性.通常情况孔隙介质频散特征频率较高,标准线性黏弹性固体可以在相对低频的地震勘探频带内等效表征孔隙介质中R1波的传播特征,特别在时域,可在面波成像反演建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孔隙介质 面波 频散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电导率对地闪回击辐射场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其林 郄秀书 +3 位作者 王振会 杨仲江 李霞 施广全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36-2040,共5页
为了探讨地闪回击辐射场沿有限电导率σ地表面的传播特性,用表面波理论,结合地闪回击过程的推迟势效应,分析讨论了时域和频域地闪回击辐射场沿不同σ地表面的传播特性(如湿地、干地、湖泊和沙漠)。结果表明,远距离地表面附近的辐射场主... 为了探讨地闪回击辐射场沿有限电导率σ地表面的传播特性,用表面波理论,结合地闪回击过程的推迟势效应,分析讨论了时域和频域地闪回击辐射场沿不同σ地表面的传播特性(如湿地、干地、湖泊和沙漠)。结果表明,远距离地表面附近的辐射场主要是表面波,表面波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面σ对地闪回击辐射场传输存在较大的影响,σ越小,影响越大,回击辐射场沿不同σ地表面的传播并不是按照距离反比关系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电导率 辐射场 表面波 回击 电场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面波频散曲线的理论计算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凡友华 刘家琦 韩波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16,共3页
通过定义一种新的位移应力矢量和势矢量 ,导出了一种新的传递矩阵 ,其形式简单明了 ,而且所有的矩阵元素均为实数值且为无量纲量 ,这种独到的优点使得本文的方法在数值稳定性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表面位移及短波、长... 通过定义一种新的位移应力矢量和势矢量 ,导出了一种新的传递矩阵 ,其形式简单明了 ,而且所有的矩阵元素均为实数值且为无量纲量 ,这种独到的优点使得本文的方法在数值稳定性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表面位移及短波、长波近似进行了研究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且表明了本文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平面瑞利面波频散曲线的理论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面波 频散曲线 层状介质 地震勘探 工程无损检测 传递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散曲线合成面波地震记录的方法 被引量:9
7
作者 胡明顺 潘冬明 +2 位作者 李娟娟 陈涛 夏暖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2,67,共5页
准确提取频散曲线是瑞雷波勘探的重要环节,检验各种频散曲线求取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频散曲线,选择抽样脉冲信号作为子波,推导出了合成单炮面波地震记录的理论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针对不同弹性层状介质模型的频散曲线合... 准确提取频散曲线是瑞雷波勘探的重要环节,检验各种频散曲线求取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频散曲线,选择抽样脉冲信号作为子波,推导出了合成单炮面波地震记录的理论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针对不同弹性层状介质模型的频散曲线合成了面波地震记录。通过对其波场特征对比和频谱分析,同时采用频率-波数域法反求其频散曲线,结果与模型频散曲线几乎相同,从而充分验证了该面波合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散曲线 面波记录 脉冲信号 层状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基于噪声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宫猛 李红谊 +2 位作者 徐小明 李信富 贾晋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162,共12页
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1 000多条台站对5~50 s的三分量面波群速度频散... 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1 000多条台站对5~50 s的三分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0.2°的网格,利用O ccam方法反演了瑞利波(R-R)和勒夫波(T-T)的群速度分布。反演得到的群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清晰地揭示了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在短周期(8~20 s)内,拥有较厚的沉积层的四川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青藏高原东部则表现为较高的群速度分布特征;随着周期的增加(>20 s),群速度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与短周期相反的特性,青藏高原东部下方的速度远远低于四川盆地,这可能与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层相关联,同时也意味着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群速度分布图上,龙门山不仅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构造分界带,同时也对应着高群速度与低群速度的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面波 群速度分布特性 地壳构造 横向不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勘察中稳态瑞利面波法解释理论的探讨 被引量:37
9
作者 关小平 黄嘉正 周鸿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工程勘探中稳态瑞利波法的实测曲线与介质性质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传统的解释理论以自由表面瑞利面波的传播为基础.然而源检距很小时,漏能型面波(或多次复合反射波)的形成能更合理地解释记录曲线上的特征点.解释理论的正确性将有利于扩... 工程勘探中稳态瑞利波法的实测曲线与介质性质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传统的解释理论以自由表面瑞利面波的传播为基础.然而源检距很小时,漏能型面波(或多次复合反射波)的形成能更合理地解释记录曲线上的特征点.解释理论的正确性将有利于扩展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瑞利面波 层状介质 漏能型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偏振与中国大陆岩石层横向不均匀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忠贤 陈虹 +1 位作者 王贵华 吴依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6-468,共13页
本文利用7个CDSN台站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记录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在中国大陆内传播的基阶勒夫波的偏振方向,从而确定波到达台站时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方向的偏离.5°—10°的偏角是常见的,最大偏角可达20°... 本文利用7个CDSN台站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记录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在中国大陆内传播的基阶勒夫波的偏振方向,从而确定波到达台站时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方向的偏离.5°—10°的偏角是常见的,最大偏角可达20°左右.尤其是40s以下的勒夫波,在大多数路径上都显著偏离.这些观测到的现象可以用勒夫波穿过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界线发生的折射作出定性解释.青藏块体的边界和天山褶皱带可引起20—60s(或更长)周期的勒夫波发生折射;华北与华南地块间及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速度差异一般影响20—40s之间的勒夫波;扬子地台与东南沿海褶皱的差异主要影响20s以下的波;20s以下的短周期勒夫波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多重路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偏振 中国大陆 岩石层 不均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介质中轴对称柱面瑞利面波频散函数的计算 被引量:16
11
作者 凡友华 肖柏勋 刘家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采用层状、均匀、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模型,在柱坐标系下,利用位移应力在各界面处连续及自由表面边界条件和无穷远处的辐射条件,得出了层状介质中轴对称柱面瑞利面波的频散函数,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取得了好的效果。对瑞利面波在... 本文采用层状、均匀、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模型,在柱坐标系下,利用位移应力在各界面处连续及自由表面边界条件和无穷远处的辐射条件,得出了层状介质中轴对称柱面瑞利面波的频散函数,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取得了好的效果。对瑞利面波在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瑞利波 频散 层状介质 轴对称柱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于介质覆盖的导电基底中水平电偶极子的场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红旗 潘威炎 沈凯先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1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讨论了位于有介质层覆盖的非理想导电基底中的水平电偶极子激励起的电磁场 ,获得了方便于计算的解析表达式 。
关键词 侧面波 吸附表面波 水平电偶极子 多层介质 介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瞬态面波预测基桩承载力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献民 王建华 武炜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6-730,共5页
建立了桩周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剪切波速度的相关模型.应用瞬态面波测试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周土剪切波速,从而可实现单桩承载力的无损检测.简述了瞬态面波检测桩周土剪切波速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方法技术,针对目前数据... 建立了桩周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剪切波速度的相关模型.应用瞬态面波测试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周土剪切波速,从而可实现单桩承载力的无损检测.简述了瞬态面波检测桩周土剪切波速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方法技术,针对目前数据采集时必须限制道间距在一个波长范围内存在问题,提出了瞬态面波采集时道间距不受限制的数据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桩承载力 桩端阻力 桩侧摩阻力 剪切波速 相关模型 瞬态面波 岩土工程 桩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多孔介质表面透水性对表面波传播特性影响薄层分析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柴华友 李天斌 +3 位作者 张电吉 陈健 吴巧云 柴修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71-3379,共9页
饱和半无限体表面透水性会影响表面波(瑞利波和斯通利波)存在及其传播特性。在表面透水情况下,只有瑞利波存在,而在不透水情况,不仅有瑞利波而且还有斯通利波。表面波在工程勘探及声波测试中扮演很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研究表面透水性... 饱和半无限体表面透水性会影响表面波(瑞利波和斯通利波)存在及其传播特性。在表面透水情况下,只有瑞利波存在,而在不透水情况,不仅有瑞利波而且还有斯通利波。表面波在工程勘探及声波测试中扮演很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研究表面透水性对表面波传播特性的影响。采用薄层法,将表面波频率方程根的搜索问题转换成求特征值问题。根据表面波沿深度衰减特性,从一组计算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中筛选出与表面波对应特征值、特征向量,由特征值得到表面波频率特性(频散和衰减特性),由特征向量得到孔隙压力、骨架位移随深度变化,进而分析在表面不透水情况下瑞利波和斯通利波影响深度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法 饱和多孔介质 瑞利波 斯通利波 表面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电偶极子在负折射媒质中激起的场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秀芹 潘威炎 官伯然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7-183,共7页
讨论了垂直电偶极子在由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为负数的介质和普通介质组成的均匀半空间中激起的电磁场,得出了场分量完整的方便计算的解析表达式。从中可以看出,当二种介质中有一种是负折射介质时,沿介质分界面传播的波除了以往所熟知的... 讨论了垂直电偶极子在由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为负数的介质和普通介质组成的均匀半空间中激起的电磁场,得出了场分量完整的方便计算的解析表达式。从中可以看出,当二种介质中有一种是负折射介质时,沿介质分界面传播的波除了以往所熟知的侧面波以外,还存在表面波。此种表面波沿分界面传播的波数比波分别在两种均匀媒质中传播的波数小,是一种“慢波”。当两种介质无损耗时,其沿径向传播的幅度以1/ρ1/2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折射媒质 表面波 侧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电偶极子在有介质导电平面上激起的场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红旗 潘威炎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1期13-19,共7页
分析研究了垂直电偶极子在介质涂敷的理想导电平面上激起的电磁场 ,获得了场分量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表明 ,垂直电偶极子在介质涂敷的导电平面上激起的电磁场可分解为直达波、反射波、侧面波和吸附表面波。其中吸附表面波在沿介质表面传... 分析研究了垂直电偶极子在介质涂敷的理想导电平面上激起的电磁场 ,获得了场分量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表明 ,垂直电偶极子在介质涂敷的导电平面上激起的电磁场可分解为直达波、反射波、侧面波和吸附表面波。其中吸附表面波在沿介质表面传播的波数介于在空气层和介质层中传播波数 k0 与 k1之间 ,其幅度按ρ-1/ 2 规律衰减 ,在垂直于介质层方向则以指数规律衰减。文中导出的直达波、反射波、侧面波项则与文献 [1 ]中的结果完全一致。当介质层较厚时 ,由于表面波与侧面波相加的结果 ,总场将发生明显的干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表面波 垂直电偶极子 电磁场 导电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粗糙面的电磁散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蕊 郭立新 刘晓勇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98-2102,共5页
基于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MOM)及基尔霍夫近似(Kirchhoff approximation,KA)研究了分层粗糙面的电磁散射问题。首先,利用经典MOM求解了上层粗糙面的总场,包括直接入射场及由其激发的直接散射场。然后,将锥形入射波引入到传统KA中,... 基于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MOM)及基尔霍夫近似(Kirchhoff approximation,KA)研究了分层粗糙面的电磁散射问题。首先,利用经典MOM求解了上层粗糙面的总场,包括直接入射场及由其激发的直接散射场。然后,将锥形入射波引入到传统KA中,利用其求解了分层粗糙面的透射场。数值计算并讨论了粗糙面高度起伏均方根、相关长度及分层粗糙面间距等参数对分层高斯粗糙面双站散射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散射 分层介质 矩量法 透射电磁波 粗糙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介质中有衬砌的非圆形结构与SH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史守峡 韩峰 +1 位作者 王振清 刘殿魁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809-820,共12页
本文利用复变函数方法求解各向异性介质中有衬砌的非圆形结构与SH波的相互作用问题.各向异性介质可以用来模拟结构周围的地质条件.利用作者在文献[5,7]中的方法决定介质和衬砌结构中的散射波,结合Savin在文献[6]中求... 本文利用复变函数方法求解各向异性介质中有衬砌的非圆形结构与SH波的相互作用问题.各向异性介质可以用来模拟结构周围的地质条件.利用作者在文献[5,7]中的方法决定介质和衬砌结构中的散射波,结合Savin在文献[6]中求解有衬砌结构所采用的对结构轮廓线进行近似处理的方法,并利用结构与介质的连续性条件与衬砌内边界上的边界条件,对问题进行求解.作为算例.本文讨论了在同一种各向异性介质中,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正方形有衬砌的结构与SH波的相互作用问题.给出了数值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波 各向异性介质 非圆形结构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近地表波场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云飞 殷厚成 +4 位作者 孙成禹 陈林 常鉴 徐国庆 彭代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6-344,23,共9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野外实际近地表波场特征,特别是瑞雷面波的波场特征,根据弹性波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对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近地表波场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通过半空间随机介质模型的模拟,分析了瑞雷面波能量在水平和垂直传播方向... 为了更好地研究野外实际近地表波场特征,特别是瑞雷面波的波场特征,根据弹性波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对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近地表波场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通过半空间随机介质模型的模拟,分析了瑞雷面波能量在水平和垂直传播方向上的衰减情况以及震源埋深对面波能量的影响;利用层状随机介质模型的模拟,分析了不同随机介质自相关长度对近地表波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随机介质模型 交错网格 瑞雷面波 震源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中P1波在自由边界上的反射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鹏飞 夏唐代 +1 位作者 刘志军 陈炜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53-1761,共9页
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中的体波及P1波在半空间自由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上的反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求解。通过数值计算,对双重孔隙介质中4种体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以及不同边界上反射波振幅反射系数随P1波入射角和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中的体波及P1波在半空间自由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上的反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求解。通过数值计算,对双重孔隙介质中4种体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以及不同边界上反射波振幅反射系数随P1波入射角和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P1、P2、P3和S波均具有弥散和衰减特性,P1波传播最快而衰减最慢,P3波传播最慢而衰减最快;(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P2、P3和S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均先增大后减小,反射P1波则先减小后增大,且边界透水条件对反射P2和P3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影响显著,对P1和S波的影响较小,但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下振幅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趋势一致;(3)反射P2、P3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不透水边界下反射P2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大于透水边界下的反射系数,而反射P3波则相反;(4)随着频率增大,透水边界下反射P1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不透水边界下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反射S波的振幅反射系数随频率变化情况则与P1波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P1波 自由边界 入射角 频率 振幅反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