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use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gossypol content in intact cottonseeds 被引量:5
1
作者 LI Cheng SU Bangsong +3 位作者 ZHAO Tianlun LI Cong CHEN Jinhong ZHU Shuiji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1年第2期138-146,共9页
Background:Gossypol found in cottonseeds is toxic to human beings and monogastric animals and is a primary parameter for the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cottonseed products.It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the techniques rel... Background:Gossypol found in cottonseeds is toxic to human beings and monogastric animals and is a primary parameter for the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cottonseed products.It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the techniques relied on complex pretreatment procedures and the samples after determination cannot be used in the breeding program,so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edict the gossypol content in cottonseeds rapidly and nondestructively to substitute the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Results:Gossypol content in cottonseeds was investigated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combined with spectral pretreatment methods including Savitzky-Golay smoothing,standard normal variate,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and first derivate were tested for optimizing the calibration models.NIRS technique was efficient in predicting gossypol content in intact cottonseeds,as revealed by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 of cross-validation(RMSECV),root-mean-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coefficient for determination of prediction(R_(p)^(2)),and 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values for all models,being 0.05∼0.07,0.04∼0.06,0.82∼0.92,and 2.3∼3.4,respectively.The optimized model pretreated by Savitzky-Golay smoothing+standard normal variate+first derivate resulted in a good determination of gossypol content in intact cottonseeds.Conclusions: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oupled with different spectral pretreatments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regression has exhibited the feasibility in predicting gossypol content in intact cottonseeds,rapidly and non destructively.It could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substitute for traditional one to determi ne the gossypol content in intact cottons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act cottonseed CHEMOMETRICS GOSSYPO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manganese content in cottonseed meal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metry and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2
作者 YU En ZHAO Rubing +7 位作者 CAI Yunfei HUANG Jieqiong LI Cheng LI Cong MEI Lei BAO Lisheng CHEN Jinhong ZHU Shuiji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19年第2期105-111,共7页
Background:Manga nese(Mn)is an essential microelement in cotton seeds,which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the techniques relied on hazardous reagents and complex pretreatment procedures.Therefore a rapid,low-cost,and reage... Background:Manga nese(Mn)is an essential microelement in cotton seeds,which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the techniques relied on hazardous reagents and complex pretreatment procedures.Therefore a rapid,low-cost,and reagent-free analytical way is demanded to substitute the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Results:The Mn content in cottonseed meal was investigated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and chemometrics techniques.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combined with first derivatives(FD)was the optimal spectra pre-treatment method.Monte Carlo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MCUVE)and 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method(SPA)were employed to extract the informative variables from the full NIR spectra.The lin ear and non linear calibration models for cott on seed Mn content were developed.Finally,the optimal model for cottonseed Mn content was obtained by MCUVE-SPA-LSSVM,with root mean squares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of 1.994 6,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of 0.949 3,and the 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of 4.370 5,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MCUVE-SPA-LSSVM model is accuracy enough to measure the Mn content in cottonseed meal,which can be used as an alter native way to substitute for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SEED MEAL MANGANESE CONTENT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id Detection of Somatic Cell Count Based on Hybrid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
3
作者 Shen Weizheng Cui Xiang +6 位作者 Wang Yan Nie Debao Zhang Qinggang Zheng Wei Sun Jian Yang Xin Dai Baish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3期59-73,共15页
Somatic cell count detection is the daily work of dairy farms to monitor the health of cows.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o somatic cell count detection wa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Milk samp... Somatic cell count detection is the daily work of dairy farms to monitor the health of cows.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o somatic cell count detection wa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Milk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omatic cell counts were collected and preprocessing methods were studied.Variable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hybrid strategy and modelling method based on ensemble learning were explored for somatic cell count detection.Detection model was used to diagnose subclinical mastiti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ould be a tool to realize rapid detection of somatic cell count in mil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omatic cell count MASTITIS rapid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结合CGAN-Multi-CNN模型的矿物精确识别方法研究
4
作者 向艳芳 石红 +1 位作者 张家臣 蔡耀仪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5-1085,共11页
野外环境下天然未知矿物的快速识别受限于不同光谱设备分辨率差异、样本量不足导致的模型泛化能力弱以及高维复杂光谱特征的提取能力有限这三个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该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光谱样本生成的拉曼... 野外环境下天然未知矿物的快速识别受限于不同光谱设备分辨率差异、样本量不足导致的模型泛化能力弱以及高维复杂光谱特征的提取能力有限这三个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该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光谱样本生成的拉曼光谱分类模型,并联立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实现了野外未知矿物的快速识别。首先,三次样条曲线拟合算法被用于实现不同设备所采集光谱的维数匹配,从而消除不同光谱设备之间采样分辨率的差异。其次,全球矿物光谱库包含1648类矿物的5668个光谱样本被送入生成对抗网络进行训练并产生15000个扩增样本,从而缓解了数据稀缺性对模型分类性能的制约。此外,一种新的多尺度深度卷积网络被用于同步提取拉曼光谱的宽峰与窄峰特征,从而增强复杂光谱的表征能力。实验中将所提出的模型与k-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等几类经典机器学习模型对未知矿物的识别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光谱样本生成的分类模型对未知矿物拉曼光谱的判别准确率远超其他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其top-1和top-3的准确率值分别为93.26%和98.94%。使用所提出的模型结合便携式拉曼光谱系统对50类未知天然矿石样本进行了识别,其准确率达到100%,单个样本的识别时间仅为1~2 min,体现了该方法快速、精确和无需取样制样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矿物识别 重采样方法 多尺度卷积网络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样本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中氟化氢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5
作者 胡树国 盖良京 +3 位作者 方梦醒 杜秋芳 尹冬梅 张体强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1-1057,共7页
氟化氢(HF)作为高毒性工业气体,其低浓度标准物质的研制长期受制于气瓶吸附效应、痕量水分干扰及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瓶颈。基于称量法原理,以高纯度HF和氮气为原料,成功研制了摩尔分数为(50~100)μmol/mol的氮中HF气体标准物质,并解决... 氟化氢(HF)作为高毒性工业气体,其低浓度标准物质的研制长期受制于气瓶吸附效应、痕量水分干扰及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瓶颈。基于称量法原理,以高纯度HF和氮气为原料,成功研制了摩尔分数为(50~100)μmol/mol的氮中HF气体标准物质,并解决了以下3个技术问题:(1)通过气瓶筛选、内壁钝化及预处理工艺的优化,显著降低气瓶内壁吸附导致的量值衰减;(2)开发基于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实现了10^(-6)mol/mol量级HF的定量检测(重复性小于0.6%);(3)通过稀释气的纯化和制备过程中对水分的严格控制,有效解决了痕量水分对HF稳定性的的干扰。依据气体标准物质研制规范,系统考察了HF在气瓶内随压力和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经12个月跟踪验证,研制的氮中HF气体标准物质量值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小于3%(k=2)。同时探讨了气瓶预处理及分析过程中水分对HF的潜在影响,以及稀释气中HF检出限的测量方法等,为易吸附性、易水解类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 氟化氢 标准物质 称量法 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 气瓶预处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和pH对Olsen法测定有效磷的影响
6
作者 王登芝 任忠秀 +2 位作者 李寒 薛思远 栾亚宁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8-254,共7页
Olsen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2,4-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Olsen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 Olsen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2,4-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Olsen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国家认证标准土壤样品和采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15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农业表层土壤样品的有效磷(Olsen-P)含量,其中钼锑抗显色剂中含有5.5 mol/L(H^(+))H_(2)SO_(4)、10 g/L钼酸铵、0.5 g/L酒石酸锑钾和15 g/L抗坏血酸。采用标准曲线中添加有机质(腐植酸)和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磷(P)标准曲线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活性碳和指示剂对土壤样品Olsen-P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45.6 g/kg和pH在6.69~9.07范围内,不使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不用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Olsen-P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相对误差在-10.9%~8.3%,并且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y=1.0006x,R^(2)=0.9994)。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在一定范围对Olsen-P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作为干扰因素被消除,同时优化了Olsen法使其测定有效磷更加准确、高效和环保,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业和其他行业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磷 OLSEN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土壤有机质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组合优化策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宇坤 陈孝敬 +4 位作者 谢忠好 石文 袁雷明 陈熙 黄光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预处理是构建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的重要环节,影响着近红外光谱检测的精度。目前已有的预处理方法种类众多,不同方法用于解决不同类型的噪声和无关信息,从而提高信噪比,如何优化样品的光谱数据和预处理组合的选择对模型结果至关重要。为... 预处理是构建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的重要环节,影响着近红外光谱检测的精度。目前已有的预处理方法种类众多,不同方法用于解决不同类型的噪声和无关信息,从而提高信噪比,如何优化样品的光谱数据和预处理组合的选择对模型结果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模型校准的预处理组合优化策略,包括挑选常用的八种预处理方法建立预处理方法库,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PLS)建立定量模型,以建模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迭代标准,从库中简单高效地选出提高模型优良校准能力的预处理组合。基于该策略的结构设计,选用优化领域中的贪婪算法作为寻优手段,通过对每一步的预处理方法进行寻优完成全局优化,简洁高效地完成光谱数据预处理组合的选择。提出的策略在小麦、猪肉等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与同类的堆叠策略(Stacked)和多块数据顺序正交融合策略(SPORT)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小麦数据集上,提出的策略较Stacked和SPORT策略的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降低了12%,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降低了32%,17%;在猪肉数据集上,提出的策略较Stacked和SPORT策略的RMSEC分别降低了49%,48%,RMSEP分别降低了46%、41%,显示出了较好的校准性能。最后,分析了该策略所选出的预处理方法在模型校准中各自的贡献度,讨论了该策略在模型可解释性、防止过拟合方面的潜力。该策略为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方法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预处理方法 组合优化 贪婪算法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快速检测与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松柏 黄张君 +6 位作者 赵兴蓉 吴奇霄 贾俊杰 马龙 王红梅 王松涛 沈才洪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61,共18页
红外光谱技术以其无损、简便、快捷、无污染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白酒酿造的各个环节,并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及红外光谱设备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白酒行业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建模过程,以及当前应用于白... 红外光谱技术以其无损、简便、快捷、无污染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白酒酿造的各个环节,并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及红外光谱设备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白酒行业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建模过程,以及当前应用于白酒行业的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并阐述了各方法的应用特点。对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原辅料、酒曲、酒醅、基酒、成品酒、黄水、窖泥和部分生产工艺阶段应用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行业检测应用的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或新开发专用于白酒行业的设备或者算法,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将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白酒生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结合,可推动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酿造智能化方面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酿造 红外光谱技术 化学计量学方法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标准加入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新艳 李东东 +4 位作者 叶文清 洪涛 华泽丰 秦正波 郑贤锋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11,共9页
基体效应是限制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发展的技术“短板”。为了降低基体效应,克服复杂基质标样难以获得的技术难点,标准加入法被引入LIBS技术领域。介绍了标准加入法的5种实施方式,指出了标准加入法辅助LIBS技术在环境、考古及矿物、... 基体效应是限制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发展的技术“短板”。为了降低基体效应,克服复杂基质标样难以获得的技术难点,标准加入法被引入LIBS技术领域。介绍了标准加入法的5种实施方式,指出了标准加入法辅助LIBS技术在环境、考古及矿物、食品及药材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讨论了在线、数据处理辅助和样品简化标准加入法3种改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其中在线标准加入法可实现样品的自动化制样,提高LIBS技术定量分析的效率;数据处理辅助标准加入法弱化光谱背景干扰、光谱波动和自吸收效应,提高标准加入法辅助LIBS技术的定量分析准确度;样品简化标准加入法克服无法直接检测粉末样品的缺点,在简化样品数量的同时,提高标准加入法辅助LIBS技术的检测效率。基于上述应用进展及其改进方法,指出了标准加入法辅助LIBS技术在液体和粉末样品痕迹检测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标准加入法 基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丽娜 黄峻榕 +3 位作者 赵莱昱 任培芳 张春晖 黄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302,共10页
为分析不同加工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品质差异,研究了煮制、炸制和烤制条件下,猪肉的加工损失率、剪切力、质构、色泽等指标的变化,采用了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热加工方式下,煮... 为分析不同加工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品质差异,研究了煮制、炸制和烤制条件下,猪肉的加工损失率、剪切力、质构、色泽等指标的变化,采用了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热加工方式下,煮制组猪肉的加工损失率、剪切力和硬度最低,水分含量最高。炸制组猪肉硬度最高,剪切力和咀嚼性最大,这是由于油的高传热特性导致肉块表面迅速成壳。烤制组猪肉的加工损失率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说明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容易造成水分丧失导致其加工损失率最高。对于不同品种而言,藏猪肉的蛋白含量约是杜长大猪的1.07倍,肌内脂肪含量是杜长大猪的0.73倍。炸制藏猪肉的红度值(a^(*)值)最高为14.53显著高于杜长大猪肉(P<0.05),说明藏猪肉具有更深的色泽。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三种热加工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香气。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检测到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煮制方式下藏猪和杜长大猪中分别检测出40种、41种挥发性化合物,烤制方式下藏猪和杜长大猪分别检测出34种、33种化合物,而在炸制方式中,藏猪和杜长大猪中分别检测出22种和15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酮类和醇类。在煮制和炸制过程中,藏猪肉的总含硫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杜长大猪肉(P<0.05)。炸制藏猪肉特征性风味物质为α-异甲基紫罗兰酮和乙二醇二甲醚,而烤制藏猪肉特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二甲基二硫和3-羟基-2-丁酮(M),煮制藏猪肉则以4-甲基噻唑为特征。炸制的藏猪肉在色泽、香味和可接受度的评分上明显高于其他加工方式。综上,在三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中,藏猪肉的水分含量、硬度、色值以及含有杂环类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炸制处理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的风味差异比较显著,藏猪肉的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风味品质提升效果,为充分发挥藏猪肉品质优势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加工方式 品质差异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草干草关键品质指标近红外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文 肖云月 +2 位作者 BAKHIT ISHAG RAHAMA Akoy 张吉宇 闫启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5-1242,共8页
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是全球温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重要豆科牧草。为实现红豆干草品质性状快速、准确检测,本研究以350份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红豆草干草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采用改良偏最小二乘算法,通过... 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是全球温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重要豆科牧草。为实现红豆干草品质性状快速、准确检测,本研究以350份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红豆草干草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采用改良偏最小二乘算法,通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去散射处理(Detrend)光谱处理等分别建立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5项关键品质指标的近红外检测模型。结果表明,CP、NDF、ADF、EE和Ash含量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SQv)和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90和4.356、0.836和4.710、0.827和4.347、0.792和2.269、0.781和2.039。研究初步建立了红豆草CP、NDF、ADF等营养成分近红外预测模型,能够应用于生产实际,为我国红豆草种质资源评价及鉴定、优质新品种培育、饲草品质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草 饲草品质 近红外光谱技术 光谱建模 偏最小二乘法 快速检测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挥发性有机物吸附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思扬 祝静 +3 位作者 谭志成 张雨婷 陈江琳 吴伟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2,共9页
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领域,吸附法以其高效、经济的特性被广泛应用。提出了通过温度调控四种石墨烯类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氟化石墨烯FG、氧化石墨烯GO、羧基化氧化石墨烯GO COOH)及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ZIF-67、MOF-177)对... 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领域,吸附法以其高效、经济的特性被广泛应用。提出了通过温度调控四种石墨烯类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氟化石墨烯FG、氧化石墨烯GO、羧基化氧化石墨烯GO COOH)及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ZIF-67、MOF-177)对乙醇的吸附-脱附过程的新思路。室温条件下监测吸附动力学过程,乙醇分子从游离态到吸附于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态。通过温度调控至46℃、66℃以及76℃的方法,利用太赫兹波对吸附态、脱附态(气态)乙醇的吸收不同,实时监测的乙醇分子从吸附-脱附平衡态到脱附状态的过程。通过调控温度,详细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TDS)信号中光谱峰值的差异,THz-TDS明确证实了四种石墨烯类材料及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挥发性有机物乙醇所发生的吸附机制,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吸附-脱附过程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EP变化量间接评估了吸附量这一参数,其吸附量关系分别为Q_(GO-COOH)>Q_(FG)>Q_(GO)>Q_(rGO)和Q_(ZIF-8)>Q_(ZIF-67)>Q_(MOF-177),该吸附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总孔体积等理化性质得到了进一步验证。该研究不仅拓展了THz-TDS技术在吸附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也为挥发性有机物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时域光谱 温度调控 吸附-脱附过程 吸附法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北柴胡中有效成分定量模型建立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旭鹏 张迪 +5 位作者 张韶珂 练忠希 程爱国 何晓栋 杨林林 董诚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6,I0024,I0025,共7页
目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北柴胡有效成分快检定量模型,实现对未知北柴胡有效成分的含量预测,为实现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采集不同采收期的54份北柴胡样品红外光谱图... 目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北柴胡有效成分快检定量模型,实现对未知北柴胡有效成分的含量预测,为实现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采集不同采收期的54份北柴胡样品红外光谱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54份北柴胡中柴胡皂苷A(Ss-a)、柴胡皂苷D(Ss-d)、柴胡皂苷C(Ss-c)、柴胡皂苷F(Ss-f)的含量,并以Ss-a、Ss-d、Ss-c、Ss-f计柴胡总皂苷(Ss-s)的含量,运用TQ分析软件,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偏最小二乘法(PLS)、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T)、一阶导数(1stDer)、二阶导数(2ndDer)及SG卷曲平滑(SG)和诺里斯导数滤波(ND)进行光谱处理并建立模型。结果SMLR+SNT+2ndDer+SG对Ss-c、Ss-f含量测定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5、0.8325,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1%、-0.01%;SMLR+MSC+2ndDer+SG对Ss-a、Ss-d、Ss-s含量测定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6、0.8356、0.8405,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08%、-0.19%、-0.20%。结论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北柴胡有效成分快速含量测定,该研究为中药材含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定量模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含量测定 化学计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检测鲜食玉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4
作者 杨光辉 张永立 +5 位作者 王美蟠 刘燕德 姜小刚 孙静 周新群 韩太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32-1939,共8页
我国是世界上鲜食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是衡量鲜食玉米品质的关键指标,目前迫切需要有效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应对市场的检测需求。为实现鲜食玉米SSC的快速无损检测,本研究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 我国是世界上鲜食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是衡量鲜食玉米品质的关键指标,目前迫切需要有效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应对市场的检测需求。为实现鲜食玉米SSC的快速无损检测,本研究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鲜食玉米SSC预测模型。以甜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自主搭建的近红外检测装置,探索基于鲜食玉米物料的多点采集方法;获取果穗中部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经马氏距离法剔除异常光谱后,选取103个样品进行建模。数据集按照4:1的比例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Savitzky-Golay平滑(SGS)、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FD)以及去趋势(DT)等五种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SSC全波段预测模型。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以及随机蛙跳算法(RF)进行特征波段选择,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PLSR)和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SVR)的SSC特征波段模型。结果表明:SNV、MSC以及FD取得了较好的预处理效果,与全波段建模相比,特征波段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升。SNV预处理结合CARS特征提取所建立的“SNV-CARS-PLSR”模型表现最优,训练集决定系数(R_(C)^(2))、训练集均方根误差(RMSE_(C))、测试集决定系数(R_(P)^(2))、测试集均方根误差(RMSE_(P))、剩余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869、0.219、0.858、0.191、2.715。相较于SNV预处理的全波段模型,“SNV-CARS-PLSR”模型在测试集的R_(P)^(2)提高了12.3%。对比不同特征波段模型建模方法,基于SVR建立的“SNV-CARS-SVR”模型稍优于基于PLSR建立的“SNV-CARS-PLSR”模型,“SNV-CARS-SVR”模型的R_(C)^(2)为0.881,RMSE_(C)为0.207,R_(P)^(2)为0.869,RMSE_(P)为0.185,RPD为2.843。该研究可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鲜食玉米果穗SSC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近红外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 化学计量学 特征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模态光谱技术对种田土壤金属元素和有机质检测分析
15
作者 王嘉滢 朱雨婷 +5 位作者 白浩 陈柯铭 赵艳茹 吴婷婷 马国明 余克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17-2325,共9页
精准评估土壤质量是保障育种质量先决条件之一,对评估种子品质和精准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土壤成分含量是土壤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光谱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快速、绿色地进行土壤成分检测。然而单一模态光谱技术难以满足种田多种土壤成分含... 精准评估土壤质量是保障育种质量先决条件之一,对评估种子品质和精准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土壤成分含量是土壤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光谱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快速、绿色地进行土壤成分检测。然而单一模态光谱技术难以满足种田多种土壤成分含量检测的需求。故运用原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和分子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宁夏润丰种业育种玉米田采集的288份土壤样本进行分析,建立金属元素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的预测模型,并实现金属元素和SOM含量空间可视化分布。首先,利用共线双脉冲LIBS系统采集土壤样本的LIBS数据,利用air-PLS对光谱数据进行基线矫正以减少试验误差。选择的金属元素特征谱线查找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标准原子光谱数据库。基于国家标准土样的LIBS光谱与其金属元素含量真实值,建立4种金属元素(Na、K、Mg、Mn)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其中Mn含量的预测效果最好,R_(p)^(2)达到0.813,RMSEP为0.155 g·kg^(-1)。另一方面,采集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后,利用SG卷积平滑(SGCS)、一阶导数变换、多元散射矫正(MSC)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分别建立SOM含量的PLSR预测模型对三种预处理方法进行评价,经MSC预处理后所建立的PLSR模型效果最好;随后利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法(MCCV)剔除SOM含量异常样本。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和连续投影算法(SPA)选择特征波长,分别建立SOM含量的PLSR预测模型对两种算法进行评价;得出利用CARS算法选择的特征波长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有所提高。用CARS算法选择的特征波长与SOM含量真实值,分别建立PLSR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NN)预测模型,其中PLSR模型的效果最好,R_(p)^(2)达到0.864,RMSEP为0.612 g·kg^(-1),RPD_(v)为2.733。最后,利用国家标准土样所建立的PLSR模型预测玉米种田四种金属元素含量,建立PLSR模型预测值和BPNN模型预测值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LIBS技术和可见-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可以对种田土壤金属元素和SOM含量检测,为土壤成分含量的检测和空间可视化分布提供了参考价值并对土壤科学合理地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金属元素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可见-近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N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不同产地柴胡快速鉴别及含量预测研究
16
作者 刘欣慧 余代鑫 +5 位作者 郑慧丽 严辉 郭盛 郭兰萍 宿树兰 段金廒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4-1262,共9页
该研究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不同产地柴胡的定性模型及指标性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模型。首先选用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1stD)、二阶导数(2ndD)等多种组合筛选最优光谱... 该研究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不同产地柴胡的定性模型及指标性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模型。首先选用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1stD)、二阶导数(2ndD)等多种组合筛选最优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K-近邻(KNN)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柴胡药材进行快速鉴别;基于区间组合优化(ICO)筛选最优光谱波段,构建柴胡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最优偏最小二乘法(PLS)定量模型。MSC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判别准确率最优,为97.5%,可用于产地判别模型的构建。KNN、RF、SVM算法对训练集样品的预测准确率可达100%。基于ICO的PLS模型的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均大于2,预测决定系数(Rp2)均大于0.90,预测性能优异。结果表明FT-NI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不同产地柴胡药材的区分及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快速预测。该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对快速评价柴胡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近红外光谱 柴胡皂苷A 柴胡皂苷D 化学计量学方法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光梳吸收光谱的燃烧气体温度测量方法
17
作者 马涛 王景辉 +2 位作者 孟飞 黄昂 张建伟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8-534,共7页
火焰温度测量是备受关注的测试技术问题,从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激光光谱诊断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双光梳吸收光谱法因其宽光谱范围,测量速度快,信噪比高,无需机械结构而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用... 火焰温度测量是备受关注的测试技术问题,从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激光光谱诊断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双光梳吸收光谱法因其宽光谱范围,测量速度快,信噪比高,无需机械结构而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用该技术测量甲烷等气体温度,未能直接测量火焰。通过对双光梳光谱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使整体光谱稳定性在2%以内,再配合燃烧吸收装置,对火焰吸收的信号进行连续式采集,并结合双线吸收法,初步计算了吸收路径平均温度,得到温度分布。将其与热电偶对照,温度趋势基本一致,为火焰温度测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温度测量 双光梳 吸收光谱 双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中药材产地鉴别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馨之 帕提姑丽·赛买提 +2 位作者 张露文 杨亚非 卞希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10-2416,共7页
中药材的质量影响药效及用药安全,产地来源是其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中药材产地鉴别方法主要是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性状鉴定法依赖人工观察和经验,容易造成误判。显微鉴定法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切片、染色等处理,步骤繁琐,且不适用于珍稀... 中药材的质量影响药效及用药安全,产地来源是其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中药材产地鉴别方法主要是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性状鉴定法依赖人工观察和经验,容易造成误判。显微鉴定法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切片、染色等处理,步骤繁琐,且不适用于珍稀中药材。光谱分析由于快速、无损的优势,近年来在中药材产地鉴别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该综述总结了近10年基于近红外光谱的中药材产地鉴别技术研究情况。对中药材进行地理区划并系统性总结了道地中药材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和药材被鉴别研究的热度。目前,中药材产地鉴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七、人参、天麻、铁皮石斛等名贵的、易被产地造假的药材中。在近10年中药材产地鉴别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中,传统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依然是主流的方法;二维近红外相关光谱技术虽然已被应用于食品、农业等领域,但近两年才被用于中药材产地鉴别中,是该领域的新兴技术;近红外高光谱技术可短时间内获取样品的光谱和图像信息,可提高鉴别精度;近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光谱技术联用可获取样品化学键的信息和化合物共轭关系,与中红外光谱技术联用可得到更丰富的分子骨架信息,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联用获得分子振动和元素组成信息。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多光谱联用技术实现多维信息互补,有效克服单一光谱技术的局限性,提高中药材产地鉴别效果。总结了在中药材产地鉴别中使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有光谱预处理、变量选择、化学模式识别。光谱预处理方法可分为平滑处理、散射校正、基线校正和尺度缩放,用来消除噪声、基线和背景等的影响。通过变量选择,去除冗余波长,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鉴别效果。深度学习算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中药材产地鉴别中。本综述为中药材产地的快速准确鉴别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产地鉴别 近红外光谱技术 化学计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方法对异源近红外秸秆营养成分速测模型的影响
19
作者 王鑫磊 韩鲁佳 +5 位作者 杨增玲 肖卫华 王婕妤 于涞源 戴嘉伟 朱礼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6-226,共11页
光谱预处理方法(preprocessing method,PM)与基于不同应用场景近红外仪器的秸秆营养成分速测模型存在适配性差异,需深入探索不同PM及其组合对异源数据模型影响差异及其机理。该研究收集了250个秸秆样本及其营养成分信息,采用实验室级和... 光谱预处理方法(preprocessing method,PM)与基于不同应用场景近红外仪器的秸秆营养成分速测模型存在适配性差异,需深入探索不同PM及其组合对异源数据模型影响差异及其机理。该研究收集了250个秸秆样本及其营养成分信息,采用实验室级和工程在线2种用途近红外仪器采集光谱数据,基于去趋势变换、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和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导数5种PM方法及其组合构建了156个预测模型,多维度可视化表征了不同PM及其组合对不同仪器数据及其模型的影响,解析了不同模型隐含的官能团信息差异。结果表明,秸秆近红外光谱自相关存在显著波段特异性,可分为10000~7100、7100~5300和5300~4000 cm^(-1) 3个区间;PM通过增强与目标化学成分相关特征波段权重优化模型,但仅有部分PM及其组合能显著提高模型精度;秸秆碳元素近红外预测模型精度最高,而碳氮比最低;仪器差异会导致PM响应机制分化,实验室级仪器采用单一PM如多元散射校正、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即可使秸秆碳元素与氮元素模型达到最优,而工程在线仪器则需联合去趋势变换与其他PM的组合提升模型质量。研究可为秸秆营养成分速测技术及工程在线仪器推广提供数据模型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近红外光谱 预处理方法 实验室光谱仪器 工程在线光谱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I体系固化反应原位拉曼光谱研究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0
作者 洪天骄 康燕 +1 位作者 田鹏飞 轩福贞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0-616,共7页
为了研究原位光谱技术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体系含能材料固化反应过程监测中的应用,采用原位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3,3-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与四氢呋喃共聚醚(PBT)-TDI体系固化反应前后谱图,分析了可用于定量监测固化反应进... 为了研究原位光谱技术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体系含能材料固化反应过程监测中的应用,采用原位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3,3-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与四氢呋喃共聚醚(PBT)-TDI体系固化反应前后谱图,分析了可用于定量监测固化反应进程的拉曼特征峰,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估;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反应物和产物的拉曼光谱图特征峰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讨论了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方法监测的固化反应结果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PBT-TDI体系拉曼光谱中的1534 cm^(-1)峰信噪比过低,不适用于定量分析;基于拉曼光谱中1743 cm^(-1)峰计算的体系反应程度高于1505 cm^(-1)峰及红外光谱2269 cm^(-1)峰所得结果;拉曼光谱中的1505 cm^(-1)峰与异氰酸酯基团(NCO)伸缩振动相关,由1505 cm-1峰和红外光谱2269 cm^(-1)峰计算得到的反应程度结果间的差异来自于单个NCO基团参与反应的TDI分子数量,两者具有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固化反应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