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定地震场景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基岩地震动 合成方法及其检验
1
作者 张洁 曾金明 +2 位作者 胡其志 王程程 张严方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6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为解决抗震设防工作中强震观测资料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设定地震场景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基岩地震动合成方法。基于Peer-NGA强地震动数据库,利用随机回归技术建立设定地震场景参数(F,M,R,V)与地震动参数(I_(a),D_(5-95),t_(mid),ω_(mi... 为解决抗震设防工作中强震观测资料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设定地震场景下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基岩地震动合成方法。基于Peer-NGA强地震动数据库,利用随机回归技术建立设定地震场景参数(F,M,R,V)与地震动参数(I_(a),D_(5-95),t_(mid),ω_(mid),ω′,ζ_(f))的关联性,讨论其残差及参数相关性;根据地震动参数组反算伽马调制函数的参数组(α_(1),α_(2),α_(3)),并使用随机地震动模型合成设定地震场景下的地震动加速度波形。给出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应用范例,并与NGA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比对,明确方法的有效范围。结果表明:①通过对C-B数据子集中观测波形进行拟合,根据概率密度分布的直方图选择拟合函数的形式,可知对数正态分布可以较好地对I_(a)进行拟合;D_(5-95)和ω_(mid)/2π的分布范围分别为5.4~41.3 s和1.31~21.6 Hz,其平均值分别约为17 s和5.87 Hz。②设定地震场景(F,M,R,V)下,参数v_(i)以及θ_(i)具有相关性,I_(a)和D_(5-95)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呈现出负相关特征;ω_(mid)和ω′的负相关特征与高频地震动分量随时间快速衰减的特征一致。③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的设定场景下,在0.1~5.0 s的域范围内,九寨白河(51JZB)台处的模拟加速度反应谱簇对实际观测波形成了较好包络;预测结果在确保模型具备有效泛化能力的同时,与NGA地震动衰减关系具有较好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NGA数据库 随机模型 强震记录 九寨沟M_(S)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监控录像估算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以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为例
2
作者 郑怡 杨小林 马海超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1)6个超市所在地的宏观烈度值约为Ⅴ~Ⅶ度;(2)某民用住宅处的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约为20~25 s,并在第7 s时达到峰值;(3)利用建筑金属构件和器皿的响动声,可以间接表征当地强地面运动的主过程。该研究不仅能补充定日地震的宏观烈度和强震动记录,而且能为数智时代下的宏观烈度调查和强震动视觉测量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6.8地震 监控录像 音频记录 宏观烈度 强地面运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6两次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及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宏伟 强生银 +1 位作者 温瑞智 任叶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0-3003,共14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M_(w)7.8和M_(w)7.6大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对比土耳其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分析了地震动的衰减特征,探讨M_(w)7.8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对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速度脉冲的产生及观测台站方位相关的地震动总残差的影响,采用随机有限断层三维地震动模拟方法给出了基于数值模拟记录的仪器地震烈度图,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地震中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浅地壳地震的平均震源效应,M_(w)7.8地震对中长周期地震动的震源效应比M_(w)7.6地震更强烈;(2)两次地震中远场地震动的非弹性衰减明显强于土耳其地区的平均水平;(3)M_(w)7.8地震中最强烈的地震动主要集中于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的狭长区域内,该区域观测记录普遍具有双向速度脉冲特征,地震动总残差与台站方位角有明显相关性,推断M_(w)7.8地震沿北东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向北东向破裂传播,同时沿南南西走向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的卡赫拉曼马拉什—安塔基亚段向南南西方向破裂传播;(4)模拟记录能大致反映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及距离衰减特征,M_(w)7.8和M_(w)7.6地震中破裂面附近地震烈度分别达到Ⅸ和Ⅷ度,烈度分布主要受破裂断层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大地震 强震动记录 衰减特征 震源破裂特征 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VSR方法的上海市典型场地特征研究
4
作者 赵鹏 韦晓 胡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2-319,共8页
上海市强震台网获取了2020年5月3日日本九州6.0级地震等多次强震记录。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分别计算了每个强震台站的H/V谱比曲线,结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基岩埋深分布图,得到了每个台站的基阶共振频率与沉积层厚度。结果表... 上海市强震台网获取了2020年5月3日日本九州6.0级地震等多次强震记录。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分别计算了每个强震台站的H/V谱比曲线,结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基岩埋深分布图,得到了每个台站的基阶共振频率与沉积层厚度。结果表明:H/V谱比曲线峰值与沉积层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且通过数据拟合建立了上海市沉积层厚度与基阶共振频率的经验公式,绘制了上海市场地基本周期分布图,可以为上海市抗震设防提供一定的参考;厚沉积层场地上地震记录的谱比曲线会出现多个峰值,第二个峰值代表了沉积层的高阶共振频率;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上海地区剪切波速与沉积层厚度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谱比(HVSR) 共振频率 沉积层厚度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随机有限断层三分向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毛岚 石玉成 +1 位作者 卢育霞 刘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90,共13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 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分向地震动。选取震中距约100 km内的57个触发强震台站,模拟其三分向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及5%阻尼比拟加速度反应谱(PSA)。结果表明,模拟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峰值地面速度(PGV)能够体现地震动峰值的衰减规律,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会导致更大的地震动。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幅值接近、谱形相似,其中SW倾模型的PSA残差更小。基于三分向模拟地震动给出积石山M_(S)6.2地震的仪器烈度分布,SW倾向与NE倾向模型极震区烈度均达Ⅷ度,其中SW倾向模型与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烈度图更加接近。积石山M_(S)6.2地震的模拟说明随机有限断层法可用于计算三分向地震动,并验证模拟输入震源、路径与场地参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强震动数据的PhaseNet网络捡拾P波到时研究
6
作者 侯宝瑞 代昊祯 +1 位作者 宋晋东 李山有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1,共11页
快速和准确捡拾地震P波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的基础工作之一。PhaseNet等U形网络已在“谛听”测震数据集上取得良好的震相捡拾结果,旨在提升处理M L3.0以下的地震的能力。目前针对有限中国强震动数据的震相捡拾研究较少,地震预警主要是针... 快速和准确捡拾地震P波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的基础工作之一。PhaseNet等U形网络已在“谛听”测震数据集上取得良好的震相捡拾结果,旨在提升处理M L3.0以下的地震的能力。目前针对有限中国强震动数据的震相捡拾研究较少,地震预警主要是针对处理M L3.0以上的地震。该研究以在地震预警中快速和准确捡拾地震P波到时为目的,直接迁移和构建PhaseNet的衍生网络,探究利用有限中国强震动数据重训的网络模型是否具有良好的捡拾P波表现。研究结果表明:PhaseNet及其衍生网络模型的精确度、召回率、F 1分数、捡拾误差均值(μ)和标准差(δ)约为0.942、0.930、0.937、-20 ms和200 ms左右,具有良好的捡拾P波到时精度和泛化性能;此外,PhaseNet及其衍生网络在高信噪比条件下捡拾效果良好,但对于低信噪比数据的捡拾效果仍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中国强震动数据 P波到时捡拾 PhaseNet网络 地震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近场、中远场区域性差异的地震动工程输入适用性研究
7
作者 吴玉娇 任叶飞 +3 位作者 肖裴渊 刘也 冀昆 温瑞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5-697,共13页
工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在本地区观测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时常选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但这些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规范要求的场景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本文搜集了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区近十年浅层壳... 工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在本地区观测记录不足的情况下,时常选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但这些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规范要求的场景尚缺乏科学的验证。本文搜集了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以及墨西哥地区近十年浅层壳内地震共1697组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相同场地类别条件下这些记录的归一化反应谱与我国规范设计谱的匹配效果,从全周期、分周期段谱形匹配的角度,验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震动记录作为我国工程结构时程分析地震动输入的适用性,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比较不同国家间地震动的归一化反应谱,验证了地震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说明地震动输入选取时要尽可能选用工程场址所在地区的观测记录。(2)通过对比近、中、远场的归一化平均谱,发现短周期地震动的区域性差异在近场并不突出,地震动输入选取还需考虑距离因素。(3)依据谱形匹配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变异系数和观测记录数量,给出了国外强震动记录是否适用于我国地震动输入选取的评价流程。(4)分别从全周期以及短、中、长分周期段谱形匹配效果的角度,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我国地震动输入选取时最优推荐强震动记录的国家或地区,发现在短周期段新西兰的记录最适用,而中、长周期段和全周期段则是日本地区的记录最为适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工程结构时程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浅层壳内事件 谱形匹配 工程地震动输入 近场 中远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1日日本Mw7.5级能登半岛地震记录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方登甲 孙纬宇 +1 位作者 周宇 狄生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5-163,185,共10页
北京时间2024年01月01日15时10分(当地时间16时10分)左右,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Noto Peninsula)附近发生了Mw7.5(或Mj7.6)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选择的411组强震记录数据,研究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随震中... 北京时间2024年01月01日15时10分(当地时间16时10分)左右,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Noto Peninsula)附近发生了Mw7.5(或Mj7.6)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选择的411组强震记录数据,研究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随震中距的衰减特征、加速度记录竖向与水平分量的幅值比、强震持时特征以及与周期相关的特性等,并探讨了典型强震记录的时频特性。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地震动记录峰值较大,且强震范围沿半岛西侧东北-西南向分布较广,影响范围较大。但地震动强度在震中距大于30 km以后基本呈直线下降,衰减速度较快。此次统计的地震动所有记录中明显表现出长持时特征,最短的D _(s5-95)持时也有13.38 s,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加,持时也相对在增加,且在震中附近的台站时程记录中发现“双峰”现象,造成的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地层断裂是双向且断层面较长有关。另外,地震动记录中的低频含量相对较为丰富,特别是当震中距大于100 km以后,长周期特征较为明显,这与软土场地土条件以及震群的特点有关。揭示的特征可为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登半岛地震 强震记录 周期特性 时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卫东 贾璐 +2 位作者 康斌龙 袁洁 王伟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8-898,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基于甘肃地震预警台网获取的此次地震强震动记录,完成基线校正、滤波等基本数据处理后计算出地震动相关参数,分析此次地震震中200 km内的幅值、反应谱和持时等重要特征,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基于甘肃地震预警台网获取的此次地震强震动记录,完成基线校正、滤波等基本数据处理后计算出地震动相关参数,分析此次地震震中200 km内的幅值、反应谱和持时等重要特征,并绘制峰值加速度等相关参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中200 km内获取到的峰值加速度范围为1.2~1511.6 cm/s 2,峰值速度范围为0.1~85.9 cm/s,由于地形和场地影响,地震动峰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衰减。将实际观测值与常用的五种衰减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表明YU模型对甘肃积石山6.2级的预测结果要明显优于NGA-West2的四种模型,但五种衰减模型都明显低估了实际观测值的最大峰值。通过对比两个邻近震源台站的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与设计谱,发现三分向高频成分加速度反应谱均远超过7度罕遇地震的设计谱,且反应谱峰值周期均在0.5 s以内。通过计算5%~75%和5%~95%两种重要持时,发现持时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且与Afshari&Stewart 16预测方程均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强震动记录 幅值衰减 反应谱 持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相位差谱的全非平稳地震动建模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庆霞 刘章军 +1 位作者 姜云木 刘子心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为合理表征地震动过程的全非平稳性和随机性,发展了一类基于相位差谱和功率谱结合的随机地震动模型。首先,阐明了相位差与地震动全非平稳性的关系,并利用实测强震记录,进行相位差谱模型参数的识别及统计分析。其次,采用确定性和随机性... 为合理表征地震动过程的全非平稳性和随机性,发展了一类基于相位差谱和功率谱结合的随机地震动模型。首先,阐明了相位差与地震动全非平稳性的关系,并利用实测强震记录,进行相位差谱模型参数的识别及统计分析。其次,采用确定性和随机性参数的功率谱模型,分别获得确定性参数的取值以及随机性参数的归一化最优概率分布。最后,通过选取基本随机参数的代表性点集,获得相应的地震动加速度代表性时程集合。研究结果表明:仅需2个或4个基本随机变量即可模拟具有自然变异性及丰富概率信息的地震动加速度过程,且模拟所得的加速度反应谱与实测强震记录拟合良好,为应用概率密度演化理论进行复杂工程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及抗震可靠性精细化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相位差谱 功率谱 随机参数 参数识别 实测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其震害相关性 被引量:50
11
作者 温瑞智 任叶飞 +2 位作者 黄旭涛 卢滔 齐文浩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共14页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中的强震动记录是我国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再一次比较全面地获得的高质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共获得3分量自由场记录114组,成都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获得63组。文章对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统计...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中的强震动记录是我国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再一次比较全面地获得的高质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共获得3分量自由场记录114组,成都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获得63组。文章对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统计了强震动记录随断层距的数量分布情况,绘制了空间地震动加速度等值线图。结合芦山地震震源机制解和破裂过程研究成果,选取典型记录,分析加速度、速度时程的波形、振幅等特征,识别了此次地震滑冲现象,估算了竖向最大永久位移。通过利用观测数据与国外的地震动预测公式对比,分析了不同周期反应谱地震动幅值及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阐明了此次地震的地震动在近场高频成分较卓越的特点。震后现场考察了3个典型强震动台站附近建筑物震害,分析了地震动与工程震害的相关性,地震烈度的评定反映了地震破坏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强震动记录 宏观烈度 震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荣军 赖敏 +4 位作者 李大虎 梁明剑 龙锋 黎小刚 龚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 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Ⅶ度,等震线沿鲜水河断裂呈NW-SE向的不规则椭圆形,NW部的面积明显大于SE部。综合分析认为,震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本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高频成分高度吻合是震害偏重的主要原因,"崩科"藏式建筑抗震性能较差亦加重了震害。联系到本次地震P波向NW方向传播速度明显快于SE方向、等震线形态以及余震稀少等事实,推测这次地震系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的远程触发,导致鲜水河断裂上应力调整而产生弹性回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记录 震害 炉霍Ms 5 3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旭宙 姚凯 +2 位作者 何新社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69,303,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甘肃 强震台站 记录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M_S6.5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震害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冀昆 温瑞智 +2 位作者 崔建文 王宏伟 任叶飞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325-339,共15页
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本文处理了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捕获的60余组主震三分量强震动记录,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长轴... 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本文处理了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捕获的60余组主震三分量强震动记录,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长轴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布。通过与中国西部常用衰减关系的对比,发现各模型的预测值均不同程度高估了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观测值。最后以水平向峰值加速度较大的三个典型台站为例,详细调查了附近建筑的破坏情况,结合宏观烈度分布结果,分析了地震动特征与震害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强震动记录 谱烈度 衰减关系 震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记录对三个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的检验 被引量:14
15
作者 齐文浩 薄景山 +1 位作者 刘德东 刘红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了对国内外广泛使用的3个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DENSOR98、SHAKE91和LSSRLI-1)的计算精度进行检验,本文以4次地震中唐山响井下三维台阵的基岩强震记录为输入地震动,利用这3个程序对此测井剖面分别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分别与同次地... 为了对国内外广泛使用的3个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DENSOR98、SHAKE91和LSSRLI-1)的计算精度进行检验,本文以4次地震中唐山响井下三维台阵的基岩强震记录为输入地震动,利用这3个程序对此测井剖面分别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分别与同次地震中相应的台阵地表强震记录相比较,可得如下结论:在地震动不大的情况下,3个程序都可满足工程要求,其差别为SHAKE91算得的峰值偏大,DENSOR98算得的峰值偏小,LSSRLI-1得到的反应谱更接近实际,DENSOR98得到的反应谱偏低,从安全角度和经济角度综合来看,LSSRLI-1程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地震反应 3个程序 对比分析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3
16
作者 于海英 王栋 +3 位作者 杨永强 解全才 江汶乡 周宝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据;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有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 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及灾区重建时参考;最后展望了这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数据处理 零线校正 强震动特性 衰减规律 PGA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冶勒大坝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曹学兴 何蕴龙 +1 位作者 熊堃 刘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542-3548,共7页
冶勒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24.5m,坝址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该坝址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258km,地震发生时坝区有强烈震感。坝上布置了由9台强震仪组成的强震监测台阵及埋设有较完整的大坝安全监测仪... 冶勒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24.5m,坝址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该坝址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258km,地震发生时坝区有强烈震感。坝上布置了由9台强震仪组成的强震监测台阵及埋设有较完整的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在此次汶川地震中获得了较完整的地震记录和其他监测资料。通过对强震监测资料及地震前后大坝变形、应力、应变及渗流渗压等方面的分析,考察汶川大地震对冶勒大坝工作性态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对大坝整体的应力、应变、渗流渗压并未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对大坝局部结构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总体而言,整个大坝在遭遇Ms8.0级大地震之后,外观无异常现象,总体运行性态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堆石坝 沥青混凝土心墙 强震记录 监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崔建文 刘琼仙 +8 位作者 段建新 杨黎薇 高东 李世成 徐硕 林国良 张潜 包一峰 段洪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48,共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81个台站获取了这次地震的主震强震动记录。特别是位于极震区鲁甸龙头山镇财政所强震动台,完整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动时程,其东西向PGA达948.5 cm/s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81个台站获取了这次地震的主震强震动记录。特别是位于极震区鲁甸龙头山镇财政所强震动台,完整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动时程,其东西向PGA达948.5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多层建筑物底层完全倒塌和损毁,与记录所反映的强烈震动相吻合。初步分析强震动观测记录,讨论了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破裂方向和强震动衰减速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PGA 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田秀丰 李佐唐 +2 位作者 徐钦 党红 何新社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7-502,共6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东经104.2°,北纬34.5°)发生M6.6地震。甘肃强震动台网在该地区覆盖良好,获得了丰富的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此次地震中各强震动台站获得的加速度记录资料并进行了基本处理;...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东经104.2°,北纬34.5°)发生M6.6地震。甘肃强震动台网在该地区覆盖良好,获得了丰富的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此次地震中各强震动台站获得的加速度记录资料并进行了基本处理;经统计分析绘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均值反应谱的特大地震强震记录的选取及调整方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琳 温瑞智 +1 位作者 周宝峰 史大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9,450,共10页
在PEER地震动数据库(PGMD)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特大地震的地面运动记录,建立了地面运动数据库,同时根据日本MW9.0特大地震获得的141组记录进行统计回归建立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并采用条件均值反应谱法,即设定地震与结构概率需... 在PEER地震动数据库(PGMD)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特大地震的地面运动记录,建立了地面运动数据库,同时根据日本MW9.0特大地震获得的141组记录进行统计回归建立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并采用条件均值反应谱法,即设定地震与结构概率需求结合的方法选择地面运动.选波实例表明,当设定地震为特大地震时,基于条件均值反应谱法选取地面运动记录时,扩展数据库中大震记录并建立符合大震记录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该思路为进一步研究结构动态时程分析中地面运动记录选取问题及所选记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地震 条件均值反应谱 强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