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effect on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令坤 张楠 +3 位作者 蒋丽忠 曾志平 陈格威 国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425-2436,共12页
The vehicle-track-bridge(VTB)elemen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reacted when it wa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Based on the PEER NAG Strong Ground Motion... The vehicle-track-bridge(VTB)elemen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reacted when it wa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Based on the PEER NAG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base,the spatial analysis model of a vehicle-bridge system was developed,the VTB element was deriv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of train and bridge,and the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 were calculate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girder and pier top displacement,and bending moment of the pier base increase subjected to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compared to far-field earthquakes,and the greater deformation responses in near-fault shaking are associated with fewer reversed cycles of loading.The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er subjected to a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earthquake should be explicitly expressed as the bending moment-rot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pier bas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entrally strengthened hysteretic cycles at some point of the loading time-history curv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amplification of the vertical deflection in the girder's mid-span owing to the high vertical ground motion.In light of these findings,the effect of the vertical ground motion should be used to adjust the unconservative amplification constant 2/3 of 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motion ratio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directivity pulse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earthquake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viscous fluid dampers coupling adjacent inelastic structures under near-fault earthquakes 被引量:1
2
作者 阁东东 朱宏平 +1 位作者 张俊兵 陈晓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1336-1343,共8页
The behavior of viscous fluid damper applied in coupling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earthquake was studied.The structural nonlinear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Bouc-Wen model and several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 The behavior of viscous fluid damper applied in coupling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earthquake was studied.The structural nonlinear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Bouc-Wen model and several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were simul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recorded earthquake(background ground motion) with equivalent velocity pulses that possess near-fault features.Extensive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damping coefficient.Performances of viscous fluid dampers were demonstrat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ce and displacement,the maximal damper force and stroke.The control performances were demonstrated in terms of the response reductions of adjacent structu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adjacent structures are mitigated greatly.Proper damping coefficients of connecting fluid dampers have a small difference,while adjacent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with the same peak acceleration.The maximum force of damper is about 0.8 MN,and the maximum damper stroke is about ±550 mm.Satisfied viscous fluid dampers can be p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anufacturing ski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viscous fluid DAMPER adjacent structure near-fault earthquake seis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型地震动下埋地管道易损性及巨震风险分析
3
作者 韩俊艳 王小强 +3 位作者 申家旭 康安琦 缪惠全 杜修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00-1911,共12页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巨震中实测的12条脉冲型地震动以及12条无脉冲地震动,在此基础上对连续管道以及球墨铸铁管道开展增量动力分析(IDA),评估其易损性,最后将易损性分析结果与经验统计法得到的失效概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式的埋地管道,脉冲型地震动的作用均会显著增加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概率;相较于连续管道,球墨铸铁管道在地震动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且对脉冲型地震动更加敏感;基于实际震害数据的经验统计结果略小于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管道的破坏概率,但会显著低估脉冲地震作用下埋地管道的破坏。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埋地管道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可为埋地管道在巨震以及脉冲型地震动下的风险评估以及抗震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 埋地管道 易损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脉冲型地震动 巨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4
作者 纪志伟 余厚云 +4 位作者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931,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速度脉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小半径弯梁桥梁-轨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5
作者 汤周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以某高速铁路联络线中400 m半径圆曲线段上一多联小半径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既可兼顾低频与高频两种频段成分影响,又可调整单项脉冲参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人工波,研究小半径弯梁桥上梁-轨系统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脉冲类型... 以某高速铁路联络线中400 m半径圆曲线段上一多联小半径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既可兼顾低频与高频两种频段成分影响,又可调整单项脉冲参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人工波,研究小半径弯梁桥上梁-轨系统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脉冲类型、脉冲峰值、脉冲周期、脉冲数量和脉冲叠加效应等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半径弯梁桥沿切线方向的纵向梁轨作用和因钢轨侧向分力引起的横向梁轨作用相互耦合,且滑冲脉冲型地震引起的梁轨作用最强烈,破裂前方脉冲型次之,无脉冲型最小;提高脉冲峰值和脉冲数量使得梁轨作用增强,原梁-轨系统受力不利处增幅最显著;脉冲周期接近结构自振周期时,原敏感性较低的活动墩受力出现较大增幅;两类脉冲峰值重合时的叠加效应所引起的梁-轨系统响应增幅较大,增幅低于20%;五项脉冲参数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脉冲类型、脉冲周期、脉冲峰值、脉冲数量和脉冲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径弯梁桥 梁-轨系统 数值模拟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 人工合成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5地震序列近断层速度脉冲变化特征及震源影响分析
6
作者 党志颖 曹泽林 +1 位作者 王可意 孙志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8,共11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发生了M_(W)7.8和M_(W)7.5两次强烈地震,同一断裂带同日发生的两次大地震均观测到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本文研究了土耳其地震序列脉冲型地震动特性及震源影响特征。首先,收集了两次地震水平分...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发生了M_(W)7.8和M_(W)7.5两次强烈地震,同一断裂带同日发生的两次大地震均观测到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本文研究了土耳其地震序列脉冲型地震动特性及震源影响特征。首先,收集了两次地震水平分量地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小波识别算法分别提取出28条和8条速度脉冲记录,分析了脉冲记录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速度脉冲周期、反应谱放大系数等参数变化特征,通过与脉冲参数经验关系式的比较,讨论土耳其地震的个体特性。然后,比较了两次地震在相同台站观测到的速度脉冲,从而探讨震源破裂过程对速度脉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地震的速度脉冲存在明显变化,脉冲周期因受震源复杂影响而明显区别于以往经验关系式,脉冲对反应谱的放大系数在1.8~7.5。脉冲记录台站大多位于邻近断层区域,脉冲周期随断层距呈增大趋势,震源错动分布对近断层速度脉冲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理解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关系,为近断层速度脉冲预测模型构建及脉冲型地震动抗震输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地震 脉冲型地震动 震源 脉冲周期 反应谱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和孕震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健生 李丽 +5 位作者 张瑜 闫万生 杨晓鹏 武银 陈双贵 陈雪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7-866,共10页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月22日起,自然电位差ΔV和单极电阻率ρK相继出现异常变化;从3月16日起,开始了小幅度的预滑活动Xpo,并于8月11日前后达到峰值Xpm。预滑活动使临夏台所处地块内多个小裂隙快速张开,并吸纳气体,导致钻孔气压在12月6日起出现多个负气压脉冲G P,这些异常现象直到震后才结束。震前十几个小时的临震预滑活动使得积聚在孕震断层上的应力进一步加大,克服了断层面上的摩擦力,导致孕震断层失稳破裂,发生了积石山M 6.2地震。鉴于观测到的预滑活动和前兆异常发生的时间、空间都与积石山M 6.2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推测临夏台震前观测到的地块预滑活动、气压差变化、气压脉冲、自然电位差和单极电阻率变化可能是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表明,积石山M 6.2地震的孕震过程分4个阶段。因此,关注震前地块预滑活动和各类前兆异常,对预测未来破坏性地震和研究孕震过程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滑活动 气压差ΔP 气压脉冲G P 地震前兆异常 孕震过程 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局部可液化场地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密 曲恕宁 +1 位作者 申轶尧 钟紫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121,共11页
为研究速度脉冲效应对可液化场地的影响,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与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局部可液化场地的竖向位移、加速度时程、土体剪应力-应变、超孔隙水压力比、循环应力比等土体的响应差异进... 为研究速度脉冲效应对可液化场地的影响,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与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局部可液化场地的竖向位移、加速度时程、土体剪应力-应变、超孔隙水压力比、循环应力比等土体的响应差异进行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相同输入地震动幅值前提下,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可液化土体的竖向永久位移与位移发展持时平均值比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分别大13%、19%;而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土体最大剪应变是无速度脉冲地震动的约5.4倍,最大剪应力约1.7倍;速度脉冲效应使土体的剪应力-剪应变滞回圈所围面积更大但滞回圈数量较少,且不同深度土体具有更大的循环应力比,从而促进土体发生液化;非液化密砂层放大地震动加速度幅值;液化松砂层对地震加速度时程进行了高频滤波,使地表加速度时程更为平滑且稀疏;速度脉冲效应作用下液化土层超孔隙水压力比整体较小,表明土体剪胀效应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脉冲 液化场地 近断层地震 超孔隙水压力比 循环应力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SV波斜入射下进水塔的非线性响应研究
9
作者 张帆 师广山 +4 位作者 周毓 司政 宋志强 李闯 王宗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6,共8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在西部地区发震断裂带建设,使得水利工程遭遇近场地震动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近断层地震动由于埋深较浅,地震波垂直入射的假定已不再适用,而目前关于进水塔近断层地震动斜入射下的地震响应研究尚少。以某工程进水...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在西部地区发震断裂带建设,使得水利工程遭遇近场地震动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近断层地震动由于埋深较浅,地震波垂直入射的假定已不再适用,而目前关于进水塔近断层地震动斜入射下的地震响应研究尚少。以某工程进水塔为例,建立了进水塔三维塑性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近断层脉冲地震动SV波多角度斜入射下进水塔的非线性响应。结果表明:与地震波垂直入射相比较,近断层地震动SV波斜入射下塔顶位移、加速度响应有明显增大,并且随着角度的增大,塔体损伤面积和损伤程度均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脉冲地震 SV波斜入射 进水塔 非线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近断层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技术研究
10
作者 李晓莉 李焱 周世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5-818,共14页
本文以泉州百崎湖大桥为背景,采用MidasCivil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桥梁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各种因素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包括近断层地震输入模式、近断层地震动脉冲效应和近断层竖向地震动。基于原桥结构设置摩擦... 本文以泉州百崎湖大桥为背景,采用MidasCivil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桥梁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各种因素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包括近断层地震输入模式、近断层地震动脉冲效应和近断层竖向地震动。基于原桥结构设置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研究减震装置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改变减震装置参数,分析参数敏感性。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输入模式改变了拱圈的竖向位移响应,在桥梁抗震设计和分析中,采取三向地震动输入模式较安全;脉冲效应会放大桥梁的位移响应,拱肋横桥向位移放大效果最明显;竖向地震动会放大拱肋的弯矩响应,影响系数最大为1.652;设置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均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拱桥 近断层地震 输入模式 脉冲效应 竖向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 M_(s)6.8地震强震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聪 周宝峰 +4 位作者 任叶飞 王晓敏 余桦 张亚军 吴华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着重对石棉挖角台站附近震害与地震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三种台站强震动记录的PGA和PGV拟合曲线都比较相近,PGA、PGV拟合曲线与霍俊荣的预测模型较为接近;2)竖向地震动偏大,约38.2%的强震动记录V/H大于2/3,可能是屋顶塌落、柱子扭转和天花板坠落等震害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3)识别出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记录11条,该类记录对长周期结构影响较大;4)所选记录反应谱大多超过了罕遇地震设计谱水平段,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051SMW台站周围房屋破坏较严重,人员伤亡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地震动衰减 竖向地震动 速度脉冲 加速度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景地震震源特征对速度脉冲分布的影响——以虎牙断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纪志伟 李宗超 +1 位作者 张琰 琚长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7-1225,共19页
文中根据中国四川省平武—松潘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情景地震模型构建流程,建立虎牙断层不同震源特征的情景地震,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结合脉冲识别方法研究区域速度脉冲的分布特征,与速度脉冲概率分布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 文中根据中国四川省平武—松潘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情景地震模型构建流程,建立虎牙断层不同震源特征的情景地震,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结合脉冲识别方法研究区域速度脉冲的分布特征,与速度脉冲概率分布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强速度脉冲不仅会出现在断层在地表的投影区域附近,也会由于破裂方向性效应在距震中较远处引发速度脉冲;2)速度脉冲概率分布曲线的形状与模拟得到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相似,但不同震源机制下的速度脉冲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分量(如EW和NS),拟合效果也存在偏差;3)对于长周期结构,可通过构造措施改变自振周期,从而避开脉冲型地震动的主要周期范围。文中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于长周期结构的抗震分析,可为虎牙断裂附近区域重大工程的建设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地震:有限差分法 虎牙断层 速度脉冲 分布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脉冲分量表征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文俊 李歆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共16页
通过回顾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文献,对研究中采用的地震动脉冲分量表征模型进行了收集与整理。针对各类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与讨论,并对其研究意义以及在结构抗震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了研究框架。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指... 通过回顾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文献,对研究中采用的地震动脉冲分量表征模型进行了收集与整理。针对各类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与讨论,并对其研究意义以及在结构抗震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了研究框架。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指出:考虑地震动脉冲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是研究框架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反映相同脉冲特征的不同脉冲表征模型,尽管它们采用的数学表达形式存在差异,但是在动力学上的表现是接近的;具有滑冲效应特征的脉冲表征模型和具有前方向性效应特征的脉冲表征模型之间存在相似性。最后,对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地震动选取的相关考虑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脉冲分量表征模型 地震动脉冲分量 脉冲型地震动 地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震激励下大跨度跨海斜拉桥地震响应与减震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滨洋 李艺林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地震激励下大跨度跨海斜拉桥地震响应与减震效应,首先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某跨海大桥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并给出了桥梁的结构自振特性;其次基于桥址处的场地条件选取了多种类型的地震动,作为后续动力响应分析的地震动;最后基... 为探究不同地震激励下大跨度跨海斜拉桥地震响应与减震效应,首先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某跨海大桥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并给出了桥梁的结构自振特性;其次基于桥址处的场地条件选取了多种类型的地震动,作为后续动力响应分析的地震动;最后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了多种复杂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并对阻尼参数进行研究,探究该斜拉桥的阻尼器减震方案。研究表明:纵向+竖向地震下的桥塔内力最大,剪力和弯矩最大分别为2.46×10^(4)kN和4.53×10^(5)kN·m;越靠近边索,拉索轴力和应力越大;脉冲地震下的主梁跨中竖向位移振幅最大,约为0.8m,而主梁纵向、塔顶纵向位移相对较小,最大约为199.076mm;当桥塔处采用的液体黏滞阻尼器参数均为α=0.3、C=6000时,可以达到最优的减震效果。相较于无阻尼器状态,塔底弯矩减小了31.8%~42.7%,塔底剪力减小了8.8%~13.5%,塔顶位移减小了39.8%~4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大桥 近断层脉冲地震 结构动力响应 非线性时程 减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JMA烈度的脉冲型地震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15
作者 洪志湖 邹德旭 +6 位作者 朱龙昌 周仿荣 代维菊 严敬义 闵青云 朱登杰 王闯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90,共10页
为解决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布设稀疏、脉冲型地震记录少、难以评估某一地区脉冲地震烈度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脉冲型地震烈度的方法,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场地条件、地质情况,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生成脉冲型地震,研究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 为解决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布设稀疏、脉冲型地震记录少、难以评估某一地区脉冲地震烈度大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脉冲型地震烈度的方法,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场地条件、地质情况,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生成脉冲型地震,研究日本气象厅计测烈度(JMA烈度)与脉冲地震的相关性,并利用中国地震仪器烈度滤波器对JMA烈度方法进行修正。通过算例计算了鲁甸地震53QQC台站的JMA烈度,并绘制了鲁甸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烈度分布云图;选取汶川地震部分台站,对比分析改进JMA烈度与典型烈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从历史地震数据中提取的高频成分与根据场地、地质情况等生成的低频脉冲成分相叠加,可实现脉冲型地震动的人工合成;随着脉冲速度不断增大,JMA烈度呈增大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JMA烈度与脉冲速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随着脉冲周期的不断增大,JMA烈度呈上升趋势,回归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为线性关系,可见JMA烈度与脉冲地震有较强的关联性,可以用来衡量脉冲型地震动强度;相较于原滤波器,改进后的滤波器有效频带明显更宽,有效频带在0.3~3 Hz之间,能够涵盖中国绝大部分工程结构的卓越频率,有效频带内部更加平坦,而在有效频带外部则呈现更陡峭的响应,更接近理想滤波器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烈度 带通滤波器 脉冲型地震 地震强度 地震动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 被引量:47
16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3 位作者 李小军 李亚琦 吕红山 黄隽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63-1972,共10页
选取断层距小于200km的64组强震记录数据,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地震动特性,并将此次地震中获取到的速度脉冲周期和幅值参数与Chi-Chi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地震震级、距离对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 选取断层距小于200km的64组强震记录数据,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地震动特性,并将此次地震中获取到的速度脉冲周期和幅值参数与Chi-Chi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地震震级、距离对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值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具有周期长、幅值小的特点.速度脉冲周期主要分布在6~14s之间,其中51MZQ台沿平行断层的分量脉冲周期最大为14.2s,速度脉冲幅值与Chi-Chi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相比明显偏小.(2)速度脉冲记录出现在沿着地震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上,且与地表断裂的距离都在30km以内,这些长周期速度脉冲的形成可能主要由破裂传播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3)速度脉冲的周期随矩震级呈对数线性增大,且随断层距增大有减小趋势.在矩震级小于Mw7.5时,观测到的地震动脉冲幅值为50~150cm/s之间,与100cm/s的典型断层滑动速率非常接近;而震级大于Mw7.5时,断层距10km范围内脉冲的幅值已经超过100cm/s,个别记录的脉冲幅值甚至达到200cm/s,远超过前人给出的饱和值,这可能与大的永久形变或该处土层介质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速度脉冲 汶川地震 小波 近断层 断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中国大陆6.0级以上地震前后电磁脉冲异常现象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曙德 赵国泽 +3 位作者 汤吉 苏永刚 詹艳 王立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7-1004,共18页
分析了2008年中国大陆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通海2个地震台站观测的电磁场资料,研究了这些资料显示的异常现象和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汶川地震等5次6级以上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利用电磁法进行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了新的震例。分析结果显示... 分析了2008年中国大陆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通海2个地震台站观测的电磁场资料,研究了这些资料显示的异常现象和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汶川地震等5次6级以上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利用电磁法进行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了新的震例。分析结果显示,频率范围为800~0.1Hz的电磁场的自功率谱密度(PSD)随时间的变化与地震事件之间存在如下关系:1)电磁场的自功率谱密度在地震之前出现了明显的脉冲异常,如汶川MS8.0地震前磁场的脉冲异常值比背景场大约2个量级;2)异常幅度随着离开震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磁场自功率谱密度异常的幅度,与台站相对于震中的方位以及电磁场的频率有关;4)脉动异常具有时间上的集丛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异常脉冲 地震监测 电磁场频谱 脉冲集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 被引量:16
18
作者 谢俊举 李小军 +1 位作者 温增平 周宝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6-1280,共15页
基于芦山7.0级地震中断层距小于100km自由场台站的强震动记录观测数据,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并探讨方向性特性与震源破裂机制、断层距离和空间方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与距断层较远记录不同,近断层地震动在不同的... 基于芦山7.0级地震中断层距小于100km自由场台站的强震动记录观测数据,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并探讨方向性特性与震源破裂机制、断层距离和空间方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与距断层较远记录不同,近断层地震动在不同的观测方向上表现出显著的强度差异,存在明显的极大和极小作用方向.在不同的方向上,最大加速度反应可达最小值的4倍以上;(2)这种方向性差异在T=1.0s以上的长周期段更为明显,在T=0.1s以下的短周期段,地震动随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地震动强度随方向变化的差异随周期增大而增大,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从周期T=0.01s时的约1.7增大到周期T=10s时的约2.4;(3)在距离断层约35km以内,地震动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动卓越方向具有垂直断层走向的特征,随断层距的增大,这种方向性不明显.从不同方向上地震动强度的差异来看,随断层距增大,地震动强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在减小,表现为各个周期的最大值/中值和最大值/最小值比值均随断层距离增大缓慢减小;(4)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主要受断层上、下盘的相对运动所控制,其在长周期的卓越方向与水平同震位移方向一致,且该卓越方向上的地震动强度绝对大小与地震破裂造成的静态位移明显相关,表现为地震动强度随水平同震位移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方向性 芦山地震 速度脉冲 垂直断层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速度脉冲下的反应谱加速度敏感区 被引量:31
19
作者 王京哲 朱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7-30,共4页
已有的地震记录表明,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面运动往往会具有较大的PGV PGA比值,进而会在反应谱中产生较宽的加速度敏感区。所以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面运动会显著地改变结构的响应特点,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力和位移,同时对结构的延性要... 已有的地震记录表明,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面运动往往会具有较大的PGV PGA比值,进而会在反应谱中产生较宽的加速度敏感区。所以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面运动会显著地改变结构的响应特点,使结构产生较大的内力和位移,同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也会加大。对三条来自Chi chi地震的脉冲型近场地震记录和一条Imperialvalley地震的一般记录的响应特点作了简单分析,并应用ANSYS有限元计算程序,通过对四个桥墩模型的时程分析发现,桥墩在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激励下,会产生相对较大的墩底内力和墩顶位移。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对近场地震的设防,较为合理地解决了近场地震的设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效应 近场地震 速度脉冲 加速度敏感区 抗震规范 计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2 位作者 高孟潭 袁美巧 何少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8-736,共9页
利用中国强震动台网获得的汶川地震近断层强震动数据,研究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的非平稳特征,并对其非平稳特征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和频率表现出很强的非平稳特性,这种非平稳特征主要受震源破裂机... 利用中国强震动台网获得的汶川地震近断层强震动数据,研究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的非平稳特征,并对其非平稳特征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和频率表现出很强的非平稳特性,这种非平稳特征主要受震源破裂机制、台站方位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破裂传播正向和反方向上地震动强度和频率的时间过程有显著的不同.在破裂正向上,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表现为大幅值、短持时的强度过程,强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15 s左右,加速度时程的主要周期约为0.4 s,地震动速度时程有较明显的速度脉冲,脉冲周期可以达到8 s;在破裂的反方向上,地震动强度过程的时间跨度长达90 s,加速度记录的主要周期约为0.6 s,速度时程中没有明显的脉冲.小波功率谱的分析结果表明破裂正向上速度脉冲表现为在很小的时间尺度和频域内能量的集中,值得注意的是,观测到的速度脉冲的周期长达8 s,比Chi-Chi地震和Kobe地震中观测到的脉冲周期要长,这可能与汶川地震的震级相对较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方向性效应 汶川地震 非平稳 近断层 速度脉冲 小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