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回儒人性概念阐释与伊儒会通
1
作者 马晓琴 张伦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慧、理智之性;在人性的类型上,回儒们认为人性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人之特性,还有人之物性。在人性概念的讨论上,明清回儒学者既有对伊斯兰灵魂观和儒学人性观的借鉴吸收,也有与二者的不同创新,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文化融会贯通中的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明清回儒 伊斯兰 人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自然灾害与区域粮价探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国棉 王建华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粮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晴雨表",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粮食价格的波动。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粮价的影响,一方面使得晋东南粮价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 粮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晴雨表",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粮食价格的波动。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粮价的影响,一方面使得晋东南粮价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粮价呈现较大的波动。从粮价时间走势看,粮价的非线性波动,除了受到来自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受到来自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空间走势看,晋东南同时期粮价大体上呈现由北到南递增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粮价 明清时期 晋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成说,重述法史——四种法史成说修正及法史理论创新之我见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一凡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0,共10页
随着法律文献挖掘、整理取得重大进展,支撑法律史学的许多传统观点能否成立面临检验。本文在简述法史研究缺陷和需要重新审视的各种成说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至今影响颇大的"中国法律儒家化"说、明清《会典》"官修史书"... 随着法律文献挖掘、整理取得重大进展,支撑法律史学的许多传统观点能否成立面临检验。本文在简述法史研究缺陷和需要重新审视的各种成说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至今影响颇大的"中国法律儒家化"说、明清《会典》"官修史书"及"行政法典"说、明淸"律例法体系"说、古代"司法判例制度"说逐一驳正,剖析其认识误区,论证新见之理据。呼吁学界以"质疑成说"为突破口,重述法史,并就如何推动学科理论创新提出建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疑成说 法律儒家化 "会典"性质 法律体系 判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律结构及私法在其中的地位 被引量:8
4
作者 范忠信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3-136,共4页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法典以明律和清律为代表。明清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的法典编纂观念 ,稀少的民事规范在律典中杂附于刑法条文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中国法律传统中民事问题刑事化的典型观念。
关键词 明清律典 史例律 六典 民法 法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苜蓿的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爽 惠富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清时期的苜蓿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江淮等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等地也有一定分布。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分布格局的成因:首先,明清卫所的设置与变迁使得苜蓿作为军马草料成为卫所屯田中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边疆地区、漕运沿线深入传播;其次,明清灾区社会的形成促发了苜蓿的广植与利用,苜蓿成为贫苦农家的"救荒奇菜"和贫困城邑的"备荒良品";最后,苜蓿栽培技术的简易与传统蔬类成法的套用,使得苜蓿能够持续、长久、便捷地在中国传播。在清中叶后,采用苜蓿治理盐碱地已经在河北、山东普遍实施,其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原理与方法也已经颇为成熟。总之,与苜蓿相关的农艺技术已经形成体系,苜蓿的本土化和农耕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明清 分布 灾区社会 卫所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广东的自然环境保护 被引量:2
6
作者 冼剑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32,39,共8页
明清广东经济的大开发已向人们敲响警钟,人类不能只向大自然索取,更要保护大自然,否则必定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当时虽然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环境保护,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总体的长远规划,更缺乏行之有效的政令法规,... 明清广东经济的大开发已向人们敲响警钟,人类不能只向大自然索取,更要保护大自然,否则必定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当时虽然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环境保护,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总体的长远规划,更缺乏行之有效的政令法规,广东的自然环境依然恶化。该文试图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 森林保护 绿化 自然环境保护 广东 明代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商人传记中的侠义书写——以明清碑刻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宋立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1-251,共11页
明清时期,商人地位的上升影响了商人的文本形象。商品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交融在无形之中拉大了民众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社会对侠的需求愈加强烈,促使困于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的商人积极扮演“侠”这一角色,他们重然诺、乐于助人、为国... 明清时期,商人地位的上升影响了商人的文本形象。商品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交融在无形之中拉大了民众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社会对侠的需求愈加强烈,促使困于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的商人积极扮演“侠”这一角色,他们重然诺、乐于助人、为国事奔走,以期改变自身形象。士人也在有意识地塑造商人的侠义之风,通过文本宣扬商人的侠义行为,重塑商人职业的形象与价值观,号召更多的商人践行商人职业的侠义精神,以期构建新型的社会网络。因此,明清商人传记呈现出充满侠义精神的商人形象。在塑造商人侠义形象的基础上,士人重点强调商人的侠义行为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商人传记 侠义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的近代性嬗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松 黄海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15,共7页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思想近代性和社会近代化的双重趋向,按照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近代特征,它揭开了中国科技近代化序幕。随着历史变迁,其历史连续性中的普遍价值得到应有... 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思想近代性和社会近代化的双重趋向,按照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明清实学经济伦理具有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近代特征,它揭开了中国科技近代化序幕。随着历史变迁,其历史连续性中的普遍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成为当今“东亚价值”重要的思想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实学 经济伦理 近代性 嬗变 “东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回儒心性论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晓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9-24,共6页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回儒学者积极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文化,诠释、建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心性论,详细论述了人性、人心及其关系。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下的...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回儒学者积极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文化,诠释、建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心性论,详细论述了人性、人心及其关系。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明清回儒,关于心性的阐释不仅丰富了儒学心性论的维度,也丰富了伊斯兰哲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人心 尽心知性 明清 回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理”与“石脉”——论明清文人画与私家园林叠石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仁芳 沈永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174-178,共5页
以现存明清私家园林和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从"道法自然"、"隐文化"和风格3方面分析并论述明清文人画理与私家园林叠石石脉的关系。
关键词 “画理” “石脉” 文人画 道法自然 隐逸寄情 明清私家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宗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论 诗法论 袁枚 明代公安派 清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恶何故:“真性”“禀性”与明清回儒的人性观
12
作者 马晓琴 和侃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4,共6页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古今中外的先贤见仁见智,各成一家。真性与禀性是明清回儒学者为阐述此问题提出的两个哲学概念,深受宋明儒学善恶论之"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概念的影响。在回儒思想体系中,真性源自先天,乃人的本性...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古今中外的先贤见仁见智,各成一家。真性与禀性是明清回儒学者为阐述此问题提出的两个哲学概念,深受宋明儒学善恶论之"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概念的影响。在回儒思想体系中,真性源自先天,乃人的本性,具有纯善无恶的特征;禀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具有善恶两重性质,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及其行善作恶的根本。"真性""禀性"学说是明清回儒会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果,表征着回族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回儒 人性 善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红花种植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孟菲 卫丽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5-211,共7页
红花作为重要的药材和染料作物,很早就被引进中原,元代河南设置了专门管理红花种植、征收、流通等事务的机构。明清时期,红花在河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这一时期,红花在河南民众生活中地位突出,其种植也逐渐融入到河南民众的土地利用和... 红花作为重要的药材和染料作物,很早就被引进中原,元代河南设置了专门管理红花种植、征收、流通等事务的机构。明清时期,红花在河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这一时期,红花在河南民众生活中地位突出,其种植也逐渐融入到河南民众的土地利用和轮作制度中,形成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明清河南普遍种植和利用红花或与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药商在河南地区的经营活动、中原便利的交通、棉花种植的兴起与桑麻业的复苏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红花 分布范围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文人的山水游历“适性”观
14
作者 王子超 陈力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5,共7页
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心学思潮,引起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心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人性论和文学性灵说的崛起,同时也促使文人的山水游历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了一场对逸游败德论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思想运动... 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心学思潮,引起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心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人性论和文学性灵说的崛起,同时也促使文人的山水游历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了一场对逸游败德论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思想运动,形成了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具体表现在:在胜境之中游目骋怀、直抒胸臆;于山水间娱乐性情,让心与自然得到高度会通;以"狂放"的方式体悟自然,体会至上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文人 心学 山水游历 “适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发展
15
作者 丁柏峰 王耀科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明... 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明清时期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频繁,给区域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对农业生产危害尤剧。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人类始终未曾停止对环境的改造和适应。无论是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还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广建仓廪、储粮备荒等社会措施,都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湟地区 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