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0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f Effect of Air Duct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on of Heating-Only Fan Coil 被引量:3
1
作者 WU Xiao-zhou,ZHAO Jia-ning(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90,China)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2-105,共4页
Heating-only fan coil(HFC)is one of the suited end users,which is not only compact but also highly efficient.And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HFC include leakage through coil bypass,... Heating-only fan coil(HFC)is one of the suited end users,which is not only compact but also highly efficient.And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HFC include leakage through coil bypass,distance between fan and coil,fan structure and air inlet type.Under natural air convection or forced,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made on th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upon the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HFC.The results show that:1)After reducing the leakage through coil bypass,the heat dissipation of HFC increases 16.9%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and increases 8.3% under forced convection.2)After the distance between fan and coil be raised from 23.2cm to 41.7cm,the heat dissipation of HFC decreases 21.3%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but increases12.8% under forced convection.3)After changing the fan structure,the heat dissipation of HFC increases 41.8%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per motor power increases 96.1% under forced convection.4)The heat dissipations of HFC with round pass,slit and strip type of air inlet are different,whose proportion is about 100%,110%,136%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and 100%,105%,116% under forced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ing-only FAN COIL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air DUCT structure natural CONVECTION FORCED CONV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植物对畜禽热应激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樊霞 冯玉超 +2 位作者 魏佩玲 刘晓露 于正洁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模式下过大密度养殖均会导致畜禽发生热应激反应,热应激已成为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的关键环境应激因子之一。热应激会对畜禽生长、生产和繁殖等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动物死亡甚至引发传染病,...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模式下过大密度养殖均会导致畜禽发生热应激反应,热应激已成为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的关键环境应激因子之一。热应激会对畜禽生长、生产和繁殖等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动物死亡甚至引发传染病,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因其丰富性、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成为“饲料无抗”“养殖减抗”热潮下亟待开发的“替抗”添加剂产品,正确认识热应激对不同畜禽的影响,以及天然植物在畜禽热应激调控方面的作用,对于畜禽产业健康以及新型抗热应激添加剂产品的研发大有裨益。文章就热应激对畜禽的影响和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热应激调控研究进行初步阐述,以期为提高我国现代化畜禽业生产水平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 天然植物提取物 调控机理 畜禽 抗生素替代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氢-热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杰 贾宏杰 +3 位作者 靳小龙 穆云飞 李敬如 胡诗尧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51,共12页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挖掘系统碳减排潜力,文中针对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IES)的分布式智能电网(DSG)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电-氢-热端对端(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建立电制氢(P2H)、燃气掺氢热电联产机组等多种...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挖掘系统碳减排潜力,文中针对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IES)的分布式智能电网(DSG)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电-氢-热端对端(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建立电制氢(P2H)、燃气掺氢热电联产机组等多种氢能利用模式,提出考虑氢能多元利用的多微网IES电-氢-热P2P交易框架及定价模型。其次,考虑单一微网的电-氢-热多元耦合约束及不同微网间电-氢-热多能互济,兼顾经济性及环保性,提出基于电-氢-热P2P交易的混氢天然气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模型。然后,提出基于次梯度法的分布式优化算法求解该P2P问题,从而保护各微网的隐私。所提方法设计了动态电、氢、热P2P价格,将传统的电力共享模式拓展为DSG电-氢-热多元协同共享模式。最后,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促进电能、氢能及热能协同共享,并降低多微网IES总运行成本及总碳排放量,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分布式智能电网的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氢能 分布式智能电网 微网 综合能源系统 混氢天然气 低碳优化 端对端交易 电-氢-热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平均制热需求的集群电采暖负荷可靠调节能力挖掘策略
4
作者 严干贵 吕帅帅 +3 位作者 穆钢 姜警 张利伟 邢奥岚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38,共10页
针对自然聚合方式下集群电采暖负荷基线功率强随机波动性导致其调节能力难以准确可靠挖掘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平均制热需求的集群电采暖负荷调节能力挖掘策略。调峰前,基于电采暖房间平均制热需求与室内外温差的关联规律平滑整定负荷基... 针对自然聚合方式下集群电采暖负荷基线功率强随机波动性导致其调节能力难以准确可靠挖掘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平均制热需求的集群电采暖负荷调节能力挖掘策略。调峰前,基于电采暖房间平均制热需求与室内外温差的关联规律平滑整定负荷基线,削弱工况扰动对调节能力可靠性的影响;调峰能力上报时,基于探索的电采暖负荷的可调节功率与可持续时长的关联关系,根据电网需求时长灵活设定集群电采暖负荷可持续提供的调节功率幅值;调峰指令执行时,将室温在人体舒适区间内的柔性转化为集群电采暖实时运行数量的柔性,以纠正实时工况与预设工况间的偏差对调峰响应的影响。此外,通过设计算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电采暖 平均制热需求 调峰 自然聚合 智慧聚合 常态运行 负荷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自然对流散热的直膨式空气源热泵研究进展
5
作者 马国远 孙尚瑜 +1 位作者 许树学 荣维来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8,共10页
在“煤改电”清洁取暖政策推动下,空气源热泵取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介绍传统热水型和热风型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解析新型直膨式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的原理、末端发展型式及其构造特征,如冷凝直接散热、冷凝间接散热... 在“煤改电”清洁取暖政策推动下,空气源热泵取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介绍传统热水型和热风型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解析新型直膨式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的原理、末端发展型式及其构造特征,如冷凝直接散热、冷凝间接散热和冷凝蓄热散热末端,并对其应用领域及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自然对流散热的直膨式空气源热泵供暖无中间热媒二次换热,制热速度快,有效改善了室内热舒适性,提升了能效比。此外,展望了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末端高效化和系列化、工质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化、运行和调控合理化、热泵多功能化、与住宅兼容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可为促进和扩大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自然对流末端 研究进展 直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乔焱 姜文全 +3 位作者 杨帆 李洋 赵泽铭 陈红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91-4799,I0022,共10页
针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由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组合的可捕集CO_(2)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流比x、热源出口温度T_(32)... 针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由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组合的可捕集CO_(2)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流比x、热源出口温度T_(32)和压缩机出口压力P_(36)对系统净输出功、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的影响,结合设备分析明确系统用能情况,并以3个参数为决策变量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减小x和P_(36)有利于提升系统的净输出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并降低平均单位成本,降低T_(32)有利于增加系统净输出功并提高(火用)效率,降低系统的热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系统用能主要分布在热交换设备中,减小冷源和热源的入口温差有利于降低(火用)损;系统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无法同时取得理想最优解,实际最优解的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分别为61.03%、54.08%和34.50美元/GJ,年度净现值和折旧回收期限分别为6.68×10^(6)美元和2.84年。该系统能够回收冷能和热能发电,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 二氧化碳 朗肯循环 (火用)效率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增产稳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书炜 高永海 +1 位作者 尹法领 陈杰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0,共7页
综述了有关深水天然气水合物(NGH)降压开采增产稳产的中型或大型试验研究,并对NGH产气和出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GH产气量和产气速率主要受孔隙度(颗粒粒径)、NGH饱和度、NGH分布非均质性等传质因素,以及导热系数、开... 综述了有关深水天然气水合物(NGH)降压开采增产稳产的中型或大型试验研究,并对NGH产气和出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GH产气量和产气速率主要受孔隙度(颗粒粒径)、NGH饱和度、NGH分布非均质性等传质因素,以及导热系数、开采温度等关键传热因素的影响。储层强度降低及NGH分解后产生的气和水为砂提供的运移驱动力是储层出砂的主要原因。储层出砂的严重程度依赖于NGH的存在状态、砂砾粒径、有效围压及防砂介质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开采 防砂 产气 传质和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状燃料稳态阴燃的气体自然对流特性
8
作者 陈鑫 于光鑫 +3 位作者 李舒琪 张毅 王有镗 何芳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62,共9页
为探讨棒状燃料稳态阴燃的气体流动特性,研究了空气在竖圆柱外局部受热的自然对流。在验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圆柱直径、高温区长度和加热温度对空气自然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流量与圆柱直径呈二次关系增加,与高温区... 为探讨棒状燃料稳态阴燃的气体流动特性,研究了空气在竖圆柱外局部受热的自然对流。在验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圆柱直径、高温区长度和加热温度对空气自然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流量与圆柱直径呈二次关系增加,与高温区长度呈线性关系增加。当圆柱直径从3 mm增加至11 mm时,空气质量流量增加为初始值的3.54倍;当高温区长度从5mm增加至13mm时,空气质量流量增加为初始值的1.97倍,计算的变化量大于实验中反应区尺寸对阴燃速率的影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阴燃 自然对流 局部加热 棒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性质对微波加热后储层温度的影响
9
作者 樊燊 王旱祥 +7 位作者 张辛 刘延鑫 孙秉宇 葛家旺 葛城才 刘博 KHROUSTALEV Boris 管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为了弥补降压法开采后期储层结冰、水合物二次生成等方面的不足,运用微波加热技术向储层进行能量补充。选用漏泄同轴天线作为微波加热装置,根据装置结构设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微波加热工艺方案,并且建立水合物储层微波加热仿真模型,通过... 为了弥补降压法开采后期储层结冰、水合物二次生成等方面的不足,运用微波加热技术向储层进行能量补充。选用漏泄同轴天线作为微波加热装置,根据装置结构设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微波加热工艺方案,并且建立水合物储层微波加热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储层性质对微波加热后储层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波加热工艺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储层温度,储层初始温度为2℃,微波加热后储层最高温度为26.22℃,平均温度为5.19℃;储层温度随着损耗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储层密度和比定压热容的增大,储层升温效果变差;随着储层导热系数的增大,储层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储层性质 微波加热 储层温度 微波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余热利用的天然气化学吸收脱碳-高温热泵耦合流程研究
10
作者 何婷 黄舒阳 +1 位作者 黄坤 陈利琼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7-308,共12页
以醇胺溶液作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是目前天然气脱碳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拥有处理量大、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化学吸收剂的再生过程能耗非常高。为降低化学吸收脱碳的能耗,提出了天然气化学吸收脱碳-高温热泵耦合流程,通过高温热... 以醇胺溶液作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是目前天然气脱碳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拥有处理量大、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化学吸收剂的再生过程能耗非常高。为降低化学吸收脱碳的能耗,提出了天然气化学吸收脱碳-高温热泵耦合流程,通过高温热泵将气田上的废水余热用于脱碳流程的再生过程,达到节能降碳。利用Aspen HYSYS软件对采用MDEA溶液的脱碳系统进行建模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该套工艺的脱碳率高达95%,系统的单位综合能耗为0.3821 kW·h/kg CO_(2),相比于常规脱碳系统(单位综合能耗为0.8828 kW·h/kg CO_(2))降低了56.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 高温热泵 天然气 余热利用 化学吸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开架式气化器传热强化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美杰 韦刘轲 +3 位作者 贾保印 蓝兴英 高金森 石孝刚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6-1217,共12页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热值高、高效灵活等优点,对促进中国新型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LNG接收站承担着天然气的储存与计量外输任务,其中气化器作为LNG接收站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式围绕...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热值高、高效灵活等优点,对促进中国新型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LNG接收站承担着天然气的储存与计量外输任务,其中气化器作为LNG接收站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式围绕气化器的结构与换热性能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关于强化换热的措施有待创新和突破。本文综述了LNG接收站中常用气化器的运作方式及换热机理,分析了各气化器的适用条件,重点介绍了海水超级开架式气化器内部流动及传热过程的物理机制,总结出了各运行参数、设计结构及结冰状况对气化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强化传热的措施和研究方向,为气化器的结构与过程优化提供了一定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气化器 气化 强化传热 结冰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竹材自然老化后表面真菌侵染及其群落特征分析
12
作者 李文轩 黄芳 +5 位作者 庞群艳 贺磊 黄慧 宋建忠 熊琴 何文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以氮气为保护介质的高温热处理竹材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真菌侵染问题,且其群落特征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对高温热处理竹材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的真菌侵染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系统考察。采用形态学观察并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真... 以氮气为保护介质的高温热处理竹材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真菌侵染问题,且其群落特征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对高温热处理竹材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的真菌侵染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系统考察。采用形态学观察并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真菌种类,并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不同热处理竹材自然老化过程中侵染真菌的群落差异与物种组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竹材表面真菌感染数量呈降低趋势;菌株鉴定结果显示,真菌侵染竹材均含有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未处理竹材另含有黑孢属(Nigrospora),160和180℃处理组分别含镰孢属(Fusarium)与梨孢属(Apiospora);高通量测序显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要优势菌群,曲霉属为优势菌属,未处理竹材、200和220℃热处理竹材的次优势菌为青霉属,而160和180℃处理组的则为节担菌属(Wallemia)。研究进一步发现,高温热处理后竹材真菌感染数量随温度上升而显著降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但不同处理组间侵染真菌的群落结构未呈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对高温热处理竹材自然老化后表面真菌侵染的群落特征研究,可为热处理竹材防霉技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竹材 自然老化 真菌侵染 宏基因组学 真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制冷剂回流压缩的吸收式热泵回收低温余热性能
13
作者 徐琼 杜勇博 +1 位作者 李宁宁 车得福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2,共6页
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燃气锅炉出口的烟气余热时,由于排烟温度较低,烟气显热量不足,往往需要引入外部高温热源为发生器提供驱动热源,严重影响了锅炉系统的经济性和适应能力。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一种并联的吸收压缩式热泵系统,通过增... 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燃气锅炉出口的烟气余热时,由于排烟温度较低,烟气显热量不足,往往需要引入外部高温热源为发生器提供驱动热源,严重影响了锅炉系统的经济性和适应能力。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一种并联的吸收压缩式热泵系统,通过增加压缩机使部分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进入冷凝器,减少发生器中所需的驱动热量。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系统通过消耗33.70 kW的电能,可从160℃的烟气中回收271.97 kW的余热,最终烟气冷却至30.04℃,烟气中水蒸气冷凝率接近80%。此外还研究具有不同制冷剂分流比系统的运行性能,以及不同进口烟温、回水温度下热泵系统的能效特性,为热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模拟 天然气 热泵 余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型LNG船液货舱温度场计算分析
14
作者 黄博 黄灏 +1 位作者 王文 贺隆坤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95-204,共10页
基于液货舱漏热过程的特点,建立分析模型,计算薄膜型液货舱的温度场分布,通过分析漏热量的时效影响得出保压时间的变化,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了环境温度、装载率、舱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境空气温度从20℃升至45℃时... 基于液货舱漏热过程的特点,建立分析模型,计算薄膜型液货舱的温度场分布,通过分析漏热量的时效影响得出保压时间的变化,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了环境温度、装载率、舱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境空气温度从20℃升至45℃时,液货舱漏热量增加4.17kW,保压时间减少11.1h,环境空气温度主要影响水位线以上舱室的温度分布;当液货装载率从50%提升至98%时,气相空间减少导致舱壁固液换热面积增大,液货舱整体漏热量增加85.2W,保压时间延长121.2h;随着装载率的上升,存在最佳装载率使保压时间达到最长,最佳装载率为95%,最大保压时间为317.8h;当舱内压力从大气压升高20kPa时,液货舱内外温度梯度下降,漏热量减少约1.09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薄膜型LNG船 温度分布 蒸发率 传热 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体化建模的钠冷快堆“栅板联箱-燃料组件”联合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模拟
15
作者 沈熙昊 张钰浩 +1 位作者 赵海琦 陆道纲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8-605,共8页
快堆燃料组件及其下部栅板联箱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对研究堆芯的流量分配与温度分布极其重要。提出了“栅板联箱-燃料组件”联合体建模思想,采用多面体网格划分策略,开展了不同流量下“栅板联箱-燃料组件”联合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快堆燃料组件及其下部栅板联箱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对研究堆芯的流量分配与温度分布极其重要。提出了“栅板联箱-燃料组件”联合体建模思想,采用多面体网格划分策略,开展了不同流量下“栅板联箱-燃料组件”联合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冷却剂从栅板联箱进入管脚时不同高度的管脚流量不同且存在涡流;通过定义表征横向交混强度的横流系数,发现燃料段截面上的局部峰值速度出现在绕丝和外套管壁面附近区域内,低流量下绕丝促进了冷却剂的横向交混,进而强化了包壳与冷却剂间的传热效果;“栅板联箱-燃料组件”联合体阻力特性变化曲线呈现非线性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燃料组件 自然循环 阻力特性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R-400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于松 周平 +9 位作者 程道喜 翟伟明 马晓瑶 李睿之 邢明迪 高伟龙 戈光远 张学锋 齐晓光 柴宝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5,共8页
自然循环瓣阀是400 MW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DHR-400)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决定着反应堆的安全性。针对自然循环瓣阀堆内安装方式和运行条件,建立了自然循环瓣阀性能试验装置,并对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 自然循环瓣阀是400 MW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DHR-400)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决定着反应堆的安全性。针对自然循环瓣阀堆内安装方式和运行条件,建立了自然循环瓣阀性能试验装置,并对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自然循环瓣阀的性能受射流和压差的影响,其中射流量是影响瓣阀关闭的主要因素,而压差是影响瓣阀开启的主要因素。当自然循环瓣阀只依靠射流或压差控制关闭和开启时,获得其关闭临界射流量约为41.6 kg/s、开启临界射流量约为39.2 kg/s、开启临界压差约为0.87 kPa,而不能通过压差驱动闭合。此外测量了自然循环瓣阀不同关闭工况的漏流量,验证了瓣阀较好的密封性。本研究得到的试验结果可为自然循环瓣阀的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 自然循环瓣阀 射流量 压差 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单罐蓄热过程流动及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17
作者 梁五洲 武宾 +3 位作者 刘众元 李勇 张嘉杰 马素霞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0-352,共13页
针对储热技术在新能源消纳领域的应用背景,该文设计了一种储换热一体式熔盐单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单罐蓄热特性及熔盐在蓄热过程中的传热规律,探讨了螺旋管间距、布置位置等对蓄热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熔盐温度在蓄热过程中... 针对储热技术在新能源消纳领域的应用背景,该文设计了一种储换热一体式熔盐单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单罐蓄热特性及熔盐在蓄热过程中的传热规律,探讨了螺旋管间距、布置位置等对蓄热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熔盐温度在蓄热过程中逐渐上升,密度减小,使得熔盐在罐内形成自然对流,螺旋管结构的布置形式使得罐内熔盐流场呈现三处旋涡;当螺旋管布置位置接近罐内底部时,由于底部熔盐密度较小,自然对流更为强烈,蓄热完成时间相对于布置在罐内中上部时可缩短34.1%;螺旋管内径的增大使得换热面积增加,加快了熔盐升温速率;螺旋管间距的增大会使熔盐加热范围变大,小幅度缩短蓄热完成时间;下进上出的进汽方式由于进口位置更靠近底部,使得罐内熔盐自然对流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单罐 蓄热完成时间 熔盐温度 自然对流 螺旋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发动机燃烧放热的预测研究
18
作者 崔瀚林 刘庆伟 +2 位作者 丁顺良 高建设 宋恩哲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为探究低负荷工况下过量空气系数(λ)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放热规律的影响,在1台电控多点顺序喷射天然气发动机上进行试验并采集数据,结合遗传算法(GA)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构建了3种燃烧放热的预测模型: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传统GA优... 为探究低负荷工况下过量空气系数(λ)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放热规律的影响,在1台电控多点顺序喷射天然气发动机上进行试验并采集数据,结合遗传算法(GA)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构建了3种燃烧放热的预测模型: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传统GA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和双阶段遗传算法(double-stage genetic algorithm,DSGA)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各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预测模型均展现出较好的预测性能,相对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和传统GA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DSGA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放热率(HRR)、累计放热量(HR)以及燃烧反应百分率(CRR)的预测精度最高且效果最优,在稀燃极限(λ=1.9)工况下,虽然对燃烧循环后期的放热规律预测精度有所降低,但仍可对燃烧循环前期和中期的放热规律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燃烧放热 双阶段优化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冷热侧多通道热流耦合特性
19
作者 蔡伟华 杨柳 +3 位作者 李文浩 何城然 赵斌 李倩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5,共13页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作为液化天然气(LNG)再气化的核心设备,因其体积小、效率高而在天然气液化工程领域应用广泛,但其换热性能直接决定了再气化过程的效率,亟需研究其中复杂流动与换热特性。为此,建立了PCHE冷热侧多通道耦合传热模...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作为液化天然气(LNG)再气化的核心设备,因其体积小、效率高而在天然气液化工程领域应用广泛,但其换热性能直接决定了再气化过程的效率,亟需研究其中复杂流动与换热特性。为此,建立了PCHE冷热侧多通道耦合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气跨临界流动与丙烷冷凝相变耦合下的流动与换热特性。最后基于模型微元划分,分析了PCHE内局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冷热侧各通道间温度与流量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冷侧主要为天然气跨临界物性变化产生的流速不均,热侧主要为通道位置差异产生的冷凝量不同。②换热系数与压降沿通道变化的整体规律与单通道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流动换热性能主要受流动状态影响,但不同区域的通道布置形式对流动换热系数有一定影响。③交叉流和逆流区域的换热系数相比顺流区域要更大。结论认为,研究结果可为LNG气化器内跨临界和冷凝相变共轭传热研究以及PCHE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价值,有助于LNG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天然气跨临界流动 丙烷冷凝 冷热侧耦合 微元分析 LNG气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装箱储能电站用热管自然冷却模块的节能效益分析
20
作者 于采薇 洪锦倍 +2 位作者 戚乙明 刘云峰 杨秀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6-853,共8页
随着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储能电站的建设需求巨大。传统的集装箱储能电站热管理系统通常由空调器提供冷量,全年运行能耗较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蒸发冷却和天空辐射辅助供冷的热管自然冷却模块,介绍了模块结... 随着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储能电站的建设需求巨大。传统的集装箱储能电站热管理系统通常由空调器提供冷量,全年运行能耗较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蒸发冷却和天空辐射辅助供冷的热管自然冷却模块,介绍了模块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典型城市的全年气象参数对模块的适用时长、全年供冷量及能效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模块的节能效益。结果表明,蒸发冷却和天空辐射辅助供冷可有效延长热管自然冷却模块的适用时长,如果该模块分别应用于北京、西安、上海,则采用蒸发冷却+天空辐射辅助供冷后模块的适用时长分别增加22.95%、28.56%、13.06%。给出了热管自然冷却模块在我国主要城市的适用时长,可用于分析热管自然冷却技术在各地区的适用性。蒸发冷却和天空辐射辅助供冷均可提升模块的供冷能力,且前者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蒸发冷却+天空辐射辅助供冷的热管自然冷却模块应用于北京、西安、上海时性能系数(COP)均值分别为24.2、22.3、19.7,远高于1级能效单元式空调机的全年能效比A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储能电站 热管自然冷却模块 蒸发冷却 天空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