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火扰动后次生白桦林下重引入落叶松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唐慧敏 宋晓倩 +5 位作者 金鹭 施宇 关鑫 陈嘉琦 张衷华 唐中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5,24,共8页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西南部林火干扰后林地,选择5种不同经营措施形成的林分类型——(1)白桦纯林,(2)存在落叶松幼苗更新的白桦林,(3)主林层为白桦、副林层为落叶松的白桦林,(4)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落叶松纯林;每种林分类型设...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西南部林火干扰后林地,选择5种不同经营措施形成的林分类型——(1)白桦纯林,(2)存在落叶松幼苗更新的白桦林,(3)主林层为白桦、副林层为落叶松的白桦林,(4)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落叶松纯林;每种林分类型设置4个60 m×60 m的试验区,每个试验区4角设立4个20 m×20 m模拟自然落种的样地;在种子重引入试验区样地分别模拟4种种子与地表接触方式——直接播种(模拟种子与凋落物层接触)、去除凋落物层播种(模拟种子与土表接触)、穴状破土播种(模拟种子与穴状破土土壤接触)、条状破土播种(模拟种子与条状破土土壤接触),于2022年10月初地表积雪覆盖前播种。测定样地灌木和草本的植物种名、植株(丛)数量,测量样方凋落物厚度,调查每个播种区域落叶松种子出苗情况,计算5种林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马加利夫丰富度指数(Margalef richness index)、辛普森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皮卢均匀度指数(Pielou’s evenness inde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E)、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播种方式(种子与地表接触方式)、林分类型、植物多样性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穴状破土和条状破土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不同林分类型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不显著。穴状破土播种的种子萌发率,与灌木种数量、灌木马加利夫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皮卢均匀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草本种数量、白桦占比呈显著负相关;条状破土播种的种子萌发率,与草本盖度、凋落物厚度、皮卢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草本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去除凋落物层后播种的种子萌发率,与乔木种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森林更新 白桦 落叶松 种子萌发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花棒种子雨动态
2
作者 胡凯 曲文杰 +6 位作者 王家辉 孙瑜硕 杨新国 王磊 刘荣国 张波 牛金帅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3-1770,共8页
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种子雨扩散是植物自然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准确掌握其动态特征,对于评估植被建植效果和制定有效营林措施具有实践意义。为研究人工固沙林的种子雨扩散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人工固... 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种子雨扩散是植物自然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准确掌握其动态特征,对于评估植被建植效果和制定有效营林措施具有实践意义。为研究人工固沙林的种子雨扩散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典型人工固沙植物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连续定点观测的方法比较分析花棒的种子雨扩散规律与种子雨传播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冠幅花棒完整种子雨密度及其组成差异显著(P<0.05);然而随着花棒冠幅的增加,大冠幅、中冠幅花棒种子活力高于小冠幅花棒种子活力,且差异显著(P<0.05)。花棒种子于当年11月上旬开始扩散,每次种子扩散持续时间约为3个月,扩散趋单峰曲线,大冠幅、中冠幅和小冠幅花棒种子雨密度均在开始扩散当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77.76、742.06和455.35粒·m^(−2)。种子扩散量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在翌年2月种子雨扩散基本结束,整个种子雨落种持续时间为90 d左右。空间上呈集中扩散模式,大冠幅花棒在顺风的正东和东南方向的0~2 m处,种子扩散数量最大;在正南和西北方向上,大冠幅花棒种子扩散距离最小。种子扩散主要集中在母株冠幅1~2 m下,随着距母株距离的增加,花棒种子扩散量逐渐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大冠幅花棒因其高活力种子和集中扩散特征,在种群自然更新中占据优势地位,建议在固沙林抚育管理中优先保留大冠幅植株,并在其冠幅边缘1~2 m范围内补种以提升更新效率。未来需关注极端气候对种子雨动态的干扰效应及长期扩散格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扩散机制 荒漠植物适应策略 种子雨时空特征 人工固沙林 自然更新 种子活力 扩散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对落叶松幼苗早期生长以及更新的影响
3
作者 景莹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4期9-13,共5页
以辽宁省铁岭市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设置种子来源、种子处理、林分密度、枯落物处理方式4种不同的人工林林下更新措施。分析落叶松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对不同人工促进更新措施的响应,有助于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结果显示... 以辽宁省铁岭市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设置种子来源、种子处理、林分密度、枯落物处理方式4种不同的人工林林下更新措施。分析落叶松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对不同人工促进更新措施的响应,有助于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结果显示,在幼苗生长状况方面,2019年,在1 650株/hm^(2)密度下,幼苗地径大于2 250株/hm^(2)和2 850株/hm^(2);而2 850株/hm^(2)密度的幼苗苗高大于1 650株/hm^(2)和2 250株/hm^(2)。2020年,2 850株/hm^(2)幼苗地径和苗高均大于1 650株/hm^(2)和2 250株/hm^(2)。更新密度方面,2019年,除1 650株/hm^(2)外,2 250株/hm^(2)和2 850株/hm^(2)的更新密度均低于对照组,而在相同枯落物处理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对照组的更新密度也随之增加。2020年,3种密度下的更新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1 650株/hm^(2)下带状处理更新密度最大,而在2 250株/hm^(2)和2 850株/hm^(2)下沟状清理更新密度最大;在更新等级评定方面,2019年不同密度均为不良(低于2 000株/hm^(2)),而2020年大部分处理方式下的更新等级提升至中等(2 000~4 000株/hm^(2))/良好(4 000株/hm^(2))。结论为枯落物沟状清理结合人工播种可显著促进幼苗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促进更新 种子萌发 人工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贺兰山丁香自然更新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4
作者 同拉嘎 红艳 +1 位作者 辛颖 宝青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29-33,共5页
贺兰山丁香是一种珍贵特色蒙药材的植物资源,了解其自然更新过程对于保护和繁殖这一物种至关重要,为播种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并科学地指导药材生产实践。对贺兰山丁香资源的分布、生境、伴生植物和形态特征进行调查,并采用不同温度对其种... 贺兰山丁香是一种珍贵特色蒙药材的植物资源,了解其自然更新过程对于保护和繁殖这一物种至关重要,为播种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并科学地指导药材生产实践。对贺兰山丁香资源的分布、生境、伴生植物和形态特征进行调查,并采用不同温度对其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同时观察贺兰山丁香幼苗生长情况。野生贺兰山丁香自然更新能力差,结实率低;贺兰山丁香种皮透水性较好,不具有物理休眠;贺兰山丁香种子经不同温度处理后,变温15/25℃条件下发芽率最高,最适种子萌发;经观察贺兰山丁香幼苗生长情况,发现其出苗率为24.16±12.28%,成活率为56.48±4.59%。野生贺兰山丁香自然更新能力差,结实率低,但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丁香 自然更新 群落特征 种子萌发 特色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7种乔灌草植物的化感潜力
5
作者 朱玲 魏天兴 +3 位作者 于欢 王仙 范德卉 赵雨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6-1415,共10页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抗干旱胁迫能力、生长速率和适应性较强,是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探究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该区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刺槐根系和根际土为实验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设定根系和根际土...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抗干旱胁迫能力、生长速率和适应性较强,是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探究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该区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刺槐根系和根际土为实验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设定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1.0、3.0、5.0、7.0、10.0mg·mL^(-1),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对冰草(Agropyroncristatum)、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刺槐、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受体植物各指标的化感作用受到质量浓度、受体植物种类和化感物质来源,及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1)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促进刺槐和绣线菊的种子萌发,促进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增加而加强,对绣线菊的促进作用强于刺槐;根际土对刺槐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强于根系,对绣线菊来说则相反。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冰草、侧柏、胡枝子、油松、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规律一致,呈现“低促高抑”的效应。2)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胡枝子、冰草、侧柏、油松、绣线菊和刺槐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一致,其中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促进胡枝子幼苗生长,促进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且根系的促进作用强于根际土;对其他5种受体植物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不一致,根系浸提液抑制紫花苜蓿的幼苗生长,根际土浸提液对其呈现“低促高抑”的效应。该研究可为刺槐林的乔灌草复合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根系 根际土 化感潜力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及土壤浸提液对西伯利亚落叶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亚菲 张青青 +2 位作者 江康威 郭建兴 孙瀚博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化感作用是植物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森林的天然更新有重要影响。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更新困难且种子萌发率低,林下凋落物及表层土壤存在的化感作用可能是影响其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西伯利亚落叶松林下凋落物和... 化感作用是植物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森林的天然更新有重要影响。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更新困难且种子萌发率低,林下凋落物及表层土壤存在的化感作用可能是影响其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西伯利亚落叶松林下凋落物和土壤不同质量浓度的浸提液(0、1、2、5、10、20、40、60、80和100 g/L)对其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并选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化感综合效应指数来表征不同类型的浸提液对西伯利亚落叶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浸提液处理的种子相较于CK(0 g/L)均提前进入萌发期,低质量浓度浸提液(凋落物浸提液质量浓度<100 g/L,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60 g/L)处理过的种子萌发周期也会变长;2)林下凋落物和土壤均能对其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且以80 g/L质量浓度的土壤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强,发芽率降低了8.33%(P<0.05);3)化感综合指数表现为低质量浓度大于高质量浓度,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化感作用强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小进而转为抑制作用。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林下凋落物和土壤存在明显的化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林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落叶松 浸提液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天然林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闽清福建青冈天然林种子雨和种子库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雍容 马祥庆 +2 位作者 庄凯 刘明新 黄丹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4,共7页
对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天然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青冈种子雨持续2个月,其高峰期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总量为12.44 个 m-2,在种子散布过程中完好种子... 对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天然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青冈种子雨持续2个月,其高峰期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总量为12.44 个 m-2,在种子散布过程中完好种子、虫蛀种子、败育种子、霉烂种子和萌发种子的比例差异明显,其中虫蛀种子是萌发种子的19.44倍。土壤种子库中虫蛀种子占53.79%,与种子雨相比,完好种子和萌发种子数量分别减少2.15个 m-2和0.20个 m-2。土壤种子库种子存活率仅13.51%,动物捕食率达45.90%,说明动物的捕食和搬运是福建青冈种子缺失的原因之一。福建青冈天然林土壤种子库有69种植物种子,但种子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种子库中78.42%种子分布在2~5 cm土层中。福建青冈天然林中实生幼苗少与福建青冈种子本身特性及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福建青冈种子发育成熟后因动物侵扰、虫蛀、霉烂和败育等情况发生,难以在土壤中长期保存,以致福建青冈林分天然更新严重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青冈 天然林 种子雨 种子库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60年辽东栎林种子质量与森林更新 被引量:31
8
作者 程积民 赵凌平 程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6,共7页
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优势乔木树种之一。通过26年的定位监测,对子午岭辽东栎林种子质量消减、种子萌发与环境条件、实生苗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对其森林更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子午岭半阳坡、... 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优势乔木树种之一。通过26年的定位监测,对子午岭辽东栎林种子质量消减、种子萌发与环境条件、实生苗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对其森林更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子午岭半阳坡、半阴坡和阴坡3种类型中,平均完好种子占种子总数的26.65%;霉变种子占18.72%;动物取食虫蛀种子在阴坡远高于半阴坡和半阳坡,占到种子总数的26.32%;已发芽的种子占其总数的28.31%,且半阴坡>半阳坡>阴坡。每年均有大量种子生产,但在生境与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种子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多达73.35%的种子失去生命力,直接影响实生苗的形成;地表覆盖物虽能促进种子的快速发芽,但对成苗却是一个物理障碍,影响是负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含水量;在辽东栎林下虽有一定的实生幼苗分布,但数量极少,平均密度仅为140~120株/hm2,且不同立地条件差异显著,严重影响森林的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质量 种子萌发 动物影响 森林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被引量:50
9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2 位作者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36-2545,共10页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常绿阔叶林 人工更新 土壤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2 位作者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55,共5页
对川南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林下枯落物层蓄积量、自然含水量和持水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层蓄积量天然常绿阔叶林(25.68 t/hm2)>水杉林(18.14 t/hm2)>檫木林(9.95 t/hm2)>柳杉林... 对川南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林下枯落物层蓄积量、自然含水量和持水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层蓄积量天然常绿阔叶林(25.68 t/hm2)>水杉林(18.14 t/hm2)>檫木林(9.95 t/hm2)>柳杉林(1.13 t/hm2)。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层自然含水量分别是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的3.18倍、41.33倍和1.53倍。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前2 h内各林分枯落物层持水作用较强。林下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Q=aln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V=ktn。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是天然常绿阔叶林>水杉林>檫木林>柳杉林。因此,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对于提高林下地表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常绿阔叶林 人工更新 枯落物层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景燕 龚伟 +2 位作者 胡庭兴 宫渊波 冉华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s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P<0.05)...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s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P<0.05),容重显著升高(P<0.05),土壤孔隙度(总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但仅柳杉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及下层土壤毛管持水量达显著水平(P<0.05)。3种人工林中,总体上檫木林和水杉林对原有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持作用较好,而柳杉林较差。土壤有机质和容重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均呈显著相关(P<0.05)。这预示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林地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和孔隙度降低导致林地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且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及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对于增加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天然常绿阔叶林 人工更新 水源涵养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蓝果树凋落物对其天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珊珊 向振勇 +1 位作者 康洪梅 杨文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为了探讨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 W.C.Yin)濒危机理,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云南蓝果树凋落物对其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外条件下,去除凋落物处理对云南蓝果树种子萌发率和幼苗都有显著的影响。室内受控... 为了探讨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 W.C.Yin)濒危机理,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云南蓝果树凋落物对其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外条件下,去除凋落物处理对云南蓝果树种子萌发率和幼苗都有显著的影响。室内受控实验发现,凋落物厚度和凋落物位置对云南蓝果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质量分数的凋落物浸提液,显著影响云南蓝果树的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的生长,抑制程度随浸提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受限与其根部丛枝菌根真菌被浸提液抑制有关。因此,云南蓝果树凋落物对其天然更新具有物理阻碍作用和化感作用,应定期对天然林合理地清理林下凋落物,以促进云南蓝果树的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蓝果树 凋落物 天然更新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对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2 位作者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2-119,共8页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were determin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itter on soils in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assafras tzumu planta...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were determin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itter on soils in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assafras tzumu plantation and Cryptomeria fortunei plantation. Soils were collected in the 0~20 cm layer and incubated for 15, 30, 45, 60, 75 and 90 days in the laboratory at 25 ℃ with natural water content and different lit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showed the ranked order of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Sassafras tzumu plantation > Cryptomeria fortunei plantation when the forest litter was not added to the soil. The added forest litter increased the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regardless of the forests. Comparing with the litter from the Sassafras tzumu plantation and Cryptomeria fortunei plantation, the litter from the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led to higher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of the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to the Sassafras tzumu plantation and Cryptomeria fortunei plantation might lead to the low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 i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常绿阔叶林 人工更新 枯落物 土壤有机碳矿化 微生物量碳 代谢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 被引量:13
14
作者 宋瑞生 于明坚 +3 位作者 李铭红 陈卫新 姜云飞 闻小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54-2562,共9页
生境片断化扰乱了种子的生产和扩散机制,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华东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片断化程度较为严重,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在周边另选取5个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片断,采用样线法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网筛分选和温室萌发相结... 生境片断化扰乱了种子的生产和扩散机制,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华东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片断化程度较为严重,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在周边另选取5个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片断,采用样线法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网筛分选和温室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样地各土样采集点附近设立天然萌发小样方,对种子库的天然更新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5个片断化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207±38)^(1332±337)ind./m2,共有29~57种植物种子。而古田山连续常绿阔叶林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1776±344)ind./m2,分布有46种植物种子。各样点的种子库物种组成主要以乔木和灌木树种为主,草本种类非常稀少,并且不能反映地上植物的组成。(2)片断化样地土壤上层(0~5cm)与下层(5~10cm)的种子密度比平均为3.6∶1,而连续森林样地为2.5∶1,说明连续森林土壤种子垂直下移相对较深,有利于更多物种种子的储存。(3)幼苗的天然更新强度受种子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较大(P=0.005),而受种子密度的影响不明显(P=0.159)。(4)同一生境条件很难同时满足较高的种子库密度和较快的幼苗天然更新速率。生境片断化降低了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但由于林隙的大量存在和较低的乔冠层盖度,却促进了幼苗的快速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片断化 种子库 大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林木空间结构等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3 位作者 沈海龙 杨文化 赵克尊 亓丽岩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相邻木等3个林木空间结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用开敞度表达红松幼树对光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随着林木的生长,开敞度将不断减小。(2)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20cm)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3)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别代表相邻木种类及相对于红松幼树的方位,当M=0 5(中度混交),W=0 5(随机),即同种红松伴生且周围相邻木为随机分布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冠下人工更新 红松幼树 光照条件 腐殖质层厚度 相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氮库与微生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2 位作者 王景燕 宫渊波 罗承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63-1771,共9页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脲酶...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脲酶活性,各林分均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各季节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这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下降,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降低,而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微生物数量及脲酶活性的变化能够表征土壤氮素含量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常绿阔叶林 人工更新 土壤氮库 微生物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和播后覆土对水杉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淑娴 姚亚莉 +2 位作者 戴晓港 尹佟明 高捍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0,共5页
以2009年秋天采自湖北利川小河的水杉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杉种子的千粒重、饱满度和发芽率,并研究了遮荫对水杉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同时对水杉田间人工育苗和不同立地上的自然出苗率进行了比对。通过上述实验,对水杉天然更新能力差的... 以2009年秋天采自湖北利川小河的水杉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杉种子的千粒重、饱满度和发芽率,并研究了遮荫对水杉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同时对水杉田间人工育苗和不同立地上的自然出苗率进行了比对。通过上述实验,对水杉天然更新能力差的原因从种苗学角度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杉种子空粒率很高,约为85%,种子的绝对发芽率大于68%。由于原产地水杉结实量很大,所以水杉种子仍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繁殖能力不是导致水杉天然更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光照条件对水杉种子发芽率也无明显影响,而整地、覆土等对水杉种子出苗率和出苗速度影响显著。通过适当的人工育苗措施,水杉种子有较高的成苗数。研究发现,水杉天然更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出苗环节上。通过分析,我们提出生态保护和采用实生苗造林是解除水杉濒危状况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从种苗学角度,为了解水杉的濒危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千粒重 发芽率 自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大小对小叶栲和栲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大兰 张丽楠 +2 位作者 黄仲华 陈继红 朱小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6,共6页
【目的】研究林窗大小对小叶栲和栲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在重庆丰都县世坪林场小叶栲和栲树群落内收集饱满成熟种子,并于2011-12在马尾松大林窗(>100m2)、中林窗(>50~≤100m2)、小林窗(>25~≤50m2)中心和林... 【目的】研究林窗大小对小叶栲和栲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在重庆丰都县世坪林场小叶栲和栲树群落内收集饱满成熟种子,并于2011-12在马尾松大林窗(>100m2)、中林窗(>50~≤100m2)、小林窗(>25~≤50m2)中心和林冠下开展小叶栲和栲树种子埋藏试验,统计并比较各处理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及存活幼苗的高度。【结果】小叶栲和栲树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均表现为大林窗优于中林窗、小林窗和林冠下,小叶栲和栲树在大林窗的种子萌发率分别为中林窗、小林窗和林冠下种子萌发率的1.7,1.9,2.5倍和1.6,1.3,1.3倍;2种种子在大林窗时的出苗率较中林窗、小林窗和林冠下分别增加75.6%,84.6%,94.6%和53.1%,63.3%,18.5%。小叶栲和栲树生长初期各处理的苗高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从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率和苗高来看,大林窗(>100m2)是小叶栲和栲树进驻针叶林、构建异龄复层混交林初期的适宜面积,且以栲树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栲 栲树 林窗大小 森林更新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山降香黄檀人工林的天然更新 被引量:7
19
作者 农友 卢立华 +4 位作者 孙冬婧 黄德卫 李华 雷丽群 明安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68,共6页
为深入了解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广西西南部岩溶石山降香黄檀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分析降香黄檀实生幼苗幼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种群更新的环境因... 为深入了解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广西西南部岩溶石山降香黄檀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分析降香黄檀实生幼苗幼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种群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20个5 m×5 m的样方中共调查降香黄檀幼苗幼树94株,其平均密度1 880株/hm^2,空间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幼苗幼树的个体主要集中在DBH≤3 cm和H≤4.0 m以内,且胸径随树高的增加而增长;其多度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随高度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呈现偏锋型曲线。用Canoco对可能影响降香黄檀幼苗幼树更新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选取的环境因子共解释幼苗幼树分布信息的81.91%,影响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的主要因子依次为草本个体数、草本覆盖度、林窗面积、土壤含水率、土壤表层p H值、灌木覆盖度、岩石裸露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木个体数。其中,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与草本个体数及其覆盖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表层pH值、灌木覆盖度、岩石裸露率与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山 降香黄檀 人工林 天然更新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群落结构特性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沈海龙 张群 +2 位作者 范少辉 赵克尊 杨文化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0-615,共6页
本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3... 本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3个群落结构特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顶部透光对红松幼树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东、西北、东南及中部等方向的直射光;(2)上层树种为叶片小或枝叶稀疏的树种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3)草本和灌木的盖度会影响红松幼树的生长,且在红松幼树的不同生长阶段,其影响作用不同。当红松幼树仍处于下木层时,草本和灌木会抑制红松幼树的生长,当红松幼树离开草灌丛后,草本、灌木影响作用将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冠下人工更新 红松幼树 直射光 上层树种 草本和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