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松群落空间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乐乐 杨长志 +5 位作者 刘倩倩 马平川 王玉红 郑兆伟 邵飞 刘艳艳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松群落的空间结构与动态特征,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黑松群落物种的保护策略和科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黑松群落的21个典型样地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松群落的空间结构与动态特征,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黑松群落物种的保护策略和科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黑松群落的21个典型样地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样地的黑松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在乔木层、灌木层中均最高,同时在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占绝对优势;(2)黑松群落结构层次分明,主要优势种黑松在维持群落结构和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群落更新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松群落 空间结构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调整的思茅松天然林碳增汇经营技术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熙琳 陈国齐 +3 位作者 刘春晓 范钦玲 李文芳 欧光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以普洱地区2007年、2012年一类调查结果为数据源,将2012年设置样地内的126株树作为研究对象,以间伐为抚育措施,建立以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和碳储量为目标的间伐模型;约束条件取空间结构的角尺度、混交度、开敞度、林层指数和竞争指数,... 以普洱地区2007年、2012年一类调查结果为数据源,将2012年设置样地内的126株树作为研究对象,以间伐为抚育措施,建立以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和碳储量为目标的间伐模型;约束条件取空间结构的角尺度、混交度、开敞度、林层指数和竞争指数,非空间结构的树木大小、树种多样性,以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设置9个间伐强度梯度,以多目标规划的思路对间伐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指标与目标函数值的关联程度排序为开敞度>林层指数>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大,林分各参数变化幅度均增大。在45%的间伐强度下,林分优化效果最佳,共采伐49株树,林分的树种组成多样性和直径结构均匀程度未改变。林内透光程度提升了31.27%,林分垂直结构丰富度提升了27.68%,角尺度指数值降低了19.77%,树种空间隔离程度提升了20.63%,林木间竞争程度下降了44.27%。目标函数值从139.64增加到658.51,比间伐前提升了近乎4.5倍,碳储量比上一期增加了35.35 t/hm^(2)。在保证林分碳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林分在林木竞争程度、垂直结构、树种隔离程度和林地光照条件等方面的表现,整体林分状态朝更优质的方向转变,对思茅松天然林以及相似林分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天然林 空间结构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武秀娟 奥小平 +1 位作者 姚丽敏 田建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即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林层指数... 【目的】分析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即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油松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林层指数和开敞度5个指数分析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级评价。【结果】油松天然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4~0.66,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阳坡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20,属弱度混交,其他立地林分混交程度介于中度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大小比数均值为0.35~0.50,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或近中庸状态;林分平均林层指数为0.29~0.41,且阴坡林层指数高于阳坡,林层结构总体较为简单,但阴坡林层结构较阳坡丰富;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37~0.52,林分内光照条件总体均达到了基本充足及以上,但半阴坡和阳坡半数以上油松光照条件受限;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0.313 5~0.543 5,评价等级分属2、3级,半阴坡油松和阴坡辽东栎的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分别为0.283 6和0.253 3,均属2级。【结论】灵空山油松天然林林分结构整体状况较差或一般,需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半阴坡油松和阴坡辽东栎的结构调整需求更为迫切,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可作为优化调整油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 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王晓蕊 张馨月 +4 位作者 贾磊 许中旗 张菲 付立华 程顺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4期357-363,共7页
为了解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抚育强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显,胸径变化范围较大,... 为了解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抚育强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显,胸径变化范围较大,在4~32 cm之间,且小径级林木所占比例较大;伐前与伐后林分径级结构均趋于Weibull分布,但伐后的径级结构与Weibull分布更加接近;抚育间伐后,林分径级分布右偏系数增加,大径级林木所占比例增大;在4个不同尺度(5 m×5 m、5 m×10 m、10 m×10 m、15 m×10 m)上,抚育间伐前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抚育间伐后使其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同时,聚集程度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抚育采伐不但降低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也使林分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地区 自然保护区 樟子松人工林 林分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桐 王玉杰 +2 位作者 王云琦 张会兰 王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2-88,共7页
为了揭示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作用,对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及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3种林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为了揭示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作用,对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及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3种林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出现40个植物种,灌木6种,草本34种。3种森林群落类型林下植物种数为人工刺槐林>人工油松林>天然次生林;2)3种森林群落类型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人工林>天然林。人工刺槐林林下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小于人工油松林,而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大于人工油松林;3)与2006年相比,2012年研究区内植被种类增加,人工林内植物种的增加要比天然次生林内明显;4)3种森林群落类型林下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联大小为土壤养分>有机质>p 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人工油松林 人工刺槐林 天然次生林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1
6
作者 苏薇 岳永杰 余新晓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0,61,共4页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有5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油松种群的密度最大,槲树种群次之,其它种群密度极低。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中树>大树>幼树。群落个体直径分布与树高分布关系密切,均呈双峰山状分布。油松种群和槲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关系密切,均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种间关系为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油松林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变化,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集群分布,幼树的聚集程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的聚集程度最小。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油松不同发育阶段种群趋于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减弱或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 群落结构 种群格局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马琳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朱彦鹏 杨蕾 张星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4,共5页
为研究天然赤松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一块6 hm2的永久性监测样地,并对林内树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天然赤松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一块6 hm2的永久性监测样地,并对林内树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是绝对的优势种,麻栎为次优势种,与其他16种乔木共同构成了赤松麻栎林生态群落;赤松次生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44,主要以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为主,林分的平均大小比为0.50,且各部分频率分布比较均匀,说明乔木层的树种稳定性较好;全林角尺度平均值为0.54,林木水平格局为团状分布;虽然阔叶树种在混交度上稍好于针叶树种,但是其在胸径大小上明显小于针叶树种,说明其受针叶树种压迫较为严重。该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展开森林有害生物调控机理研究和天然赤松次生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赤松次生林 空间结构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内红松幼树的恢复及其状况的量化表达 被引量:15
8
作者 范少辉 张群 沈海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7,共7页
对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更新红松幼树的恢复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松幼树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透光伐调整林分结构 ,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恢复。同时 ,研究中还利用大小比数 (U)、混交度 (M)和角尺度(W)等先进的林分空间结构参... 对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更新红松幼树的恢复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松幼树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透光伐调整林分结构 ,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恢复。同时 ,研究中还利用大小比数 (U)、混交度 (M)和角尺度(W)等先进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来分析不同经营阶段林下红松幼树的生长状况 ,以及红松周围相邻木的混交和分布状况 ,并将研究结果用数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红松幼树为优势木 ,周围相邻木为中度混交且呈随机分布时可表示为 :U =0或U =0 2 5 ,M =0 5 ,W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幼树生长 混交 天然次生林 人工更新 透光 林分 经营 状况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形态与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敏 张唯 +1 位作者 宫再欣 郑彩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共12页
为了准确掌握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过程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胚珠生长的解剖学特征,建立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发育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采用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法,在2013—2016年对北京地区油松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到种子成熟的过程进... 为了准确掌握油松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过程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胚珠生长的解剖学特征,建立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发育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采用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法,在2013—2016年对北京地区油松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到种子成熟的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油松的花芽在第1年8月初分化,9月底大孢子叶球原基形成。原基在冬季休眠,至第2年春季继续发育。大孢子叶球在4月初从形态学上可辨,到4月10日左右,胚珠进行细胞分化,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5.0 mm。大孢子母细胞在4月20日左右形成,随后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功能大孢子。至5月10日左右,大孢子叶球接受小孢子叶球的传粉,随后,珠鳞的颜色由红转绿再逐渐变为棕色。同时,球果缓慢长大,其胚珠内的功能大孢子进行几次分裂,在6月初形成16~32个核的雌配子体,胚珠发育进入游离核分裂期。球果在冬季转入休眠,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11.0 mm。至第3年春季,胚珠内部的雌配子体继续发育,4月20日左右含有几千个游离核,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21.0 mm。雌配子体在4月30日左右进入细胞化时期,5月初颈卵器开始发育,形成卵细胞,此时,大孢子叶球生长至37.0 mm。待卵细胞在5月10日左右发育成熟时,雌配子体细胞化过程也全部结束。在雌配子体发育、球果长大的同时,珠鳞的颜色逐渐复绿。受精于5月20日左右进行,此时,大孢子叶球纵径约为45.0 mm。受精后,胚胎不断发育。球果在7月10日长约58.0 mm,之后略有萎缩,珠磷逐渐木质化成为种磷。至10月底,球果开裂,长约53.0 mm,种子成熟并弹出。北京地区油松的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原基形成、胚珠分化、大孢子母细胞产生与分裂、传粉、雌配子体与颈卵器发育、卵细胞成熟、受精、胚胎发育至大孢子叶球成熟形成种子,历时2年2个月。本研究为裸子植物大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和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大孢子叶球 发生和发育 形态变化 解剖结构 时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灵波 刘兆刚 +1 位作者 李凤日 蒋蕾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20,130,共8页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28块典型阔叶红松林样地的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18个影响因子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阔叶红松林整体具有较好...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28块典型阔叶红松林样地的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18个影响因子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阔叶红松林整体具有较好的林分空间结构,其水平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树木生长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木的整体混交程度较高;(2)林分空间结构的CCA排序较好的揭示了该区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的关系;CCA第一排序轴反映了林龄、坡度、阔叶比和坡向的变化,第二排序轴反映了坡向、土壤有机质和平均胸径的变化,上述6因子的组合是决定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3)影响林分空间结构的变量中,地形、土壤和林分因子共解释了林分空间结构变化的59.20%,其中纯地形因子占30.68%,纯林分因子占19.01%,纯土壤因子占8.21%,未能解释部分为4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林分空间结构 影响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马尾松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孟楚 郑小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186,201,共7页
研究福建省三明市马尾松天然林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林层比5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林树种组成丰富,林分中共出现25个树种,其中马尾松为优势树种。全林分的角尺度均值为0.57,属于聚集分... 研究福建省三明市马尾松天然林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林层比5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林树种组成丰富,林分中共出现25个树种,其中马尾松为优势树种。全林分的角尺度均值为0.57,属于聚集分布;混交度均值为0.56,处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以胸径、树高和冠幅计算全林分的大小比数均值分别为0.49、0.48和0.53,均接近于中庸状态;开敞度均值为0.17,生长空间严重不足;林层比均值为0.43,垂直方向上的成层性较为简单。林分的空间稳定性较低。研究结果为该地区马尾松天然林经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林 空间结构特征 福建三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叶其刚 陈树森 王诗云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研究了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的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在 1 40 0 m2的样地中自然分布有 1 5种稀有濒危植物 ;群落优势种为水青树 (Tetracentron sinensis)、金钱槭 (Dipteronia sinensis) ;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除银鹊... 研究了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的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在 1 40 0 m2的样地中自然分布有 1 5种稀有濒危植物 ;群落优势种为水青树 (Tetracentron sinensis)、金钱槭 (Dipteronia sinensis) ;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除银鹊树为随机分布外 ,都为集群分布的格局 ;水青树、银鹊树 (Tapiscia sinensis)和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结构呈衰老型 ,金钱槭、天师栗 (Aesculus wilsonii)和光叶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niana)种群表现为旺盛增长型结构 ,水青冈 (Fagus longipetiolata)则表现为成熟的种群结构 ;群落垂直分层明显 ,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整个群落结构稳定 ,稀有濒危植物在群落中无论是在乔木层还是在其他层次中均占有很大的优势 ;但如果人为大量采挖稀有濒危植物小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濒危植物 群落结构特征 空间格局 鄂西南 后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方式对油松成熟人工林生长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军 雷蕾 +3 位作者 李肇晨 马成功 于胜利 肖文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共10页
【目的】基于油松成熟人工林,探索一种兼顾生态效益的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方式,为我国成熟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赤峰市旺业甸实验林场47年生和56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和2019年调查的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 【目的】基于油松成熟人工林,探索一种兼顾生态效益的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方式,为我国成熟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赤峰市旺业甸实验林场47年生和56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和2019年调查的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封育管理样地乔灌草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3种经营方式对油松成熟人工林胸径增长速度、死亡率、幼树更新以及乔灌草多样性的影响差异。【结果】3种经营油松成熟人工林年均胸径增长速度和6年死亡率差异均显著(P<0.05),近自然经营为0.40 cm/a和0.51%,常规经营为0.36 cm/a和1.44%,封育管理为0.31 cm/a和3.55%。6年间,近自然经营的林下植物种类增加3种,常规经营和封育管理分别减少5种和9种。47年生和56年生林分的乔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增长排序为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封育管理,更新树苗死亡率和47年生林分的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下降排序为常规经营<近自然经营<封育管理;3种经营对油松成熟人工林的乔木胸径生长和死亡率以及乔灌草多样性的影响差异具有时效性。3种经营56年生油松人工林的年均胸径增长速度、乔木和灌木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高于47年生人工林,但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为47年生林分高于56年生林分。【结论】对油松成熟人工林进行合理经营可提升乔木胸径生长速度,降低死亡率并延缓林分植物多样性下降,表明仍有必要对成熟人工林进行合理经营,以获取更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比较3种经营对油松成熟人工林大径级林木培育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近自然经营是一种理想的经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成熟林 植物多样性 近自然经营 旺业甸实验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28-2336,共9页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可为优化人工林的密度调整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6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比较4种林分密度(900、1 260、1 460、...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可为优化人工林的密度调整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6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比较4种林分密度(900、1 260、1 460、1 660 plant·hm^(-2))群落结构、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林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株高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而草本层株高在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2)研究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科71属94种。林分密度显著影响林下植物的组成,其科属种数量变化规律表现为:1 260>900≈1 460>1 660plan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为油松、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细叶苔草(Carex rigescens)。(3)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灌木层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以900 plant·hm^(-2)最高。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则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260 plant·hm^(-2)时达到峰值。综上所述,低密度林分(900—1 260 plant·hm^(-2))有利于成熟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提高,及时调控密度可显著影响油松人工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油松人工林 群落结构 植物组成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油松天然纯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远发 叶绍明 +3 位作者 王宏翔 胡艳波 赵中华 惠刚盈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8-880,共13页
结构是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决定着群落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该研究采用结构参数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以及样地纵剖面图分析了两块长宽均为60 m×60 m的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采用胸径(DBH)、树高(TH)和冠幅面积(... 结构是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决定着群落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该研究采用结构参数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以及样地纵剖面图分析了两块长宽均为60 m×60 m的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采用胸径(DBH)、树高(TH)和冠幅面积(CA)分布的直方图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它的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种间隔离程度很低(=0.019),几乎为油松纯林,个体大小分化均匀(=0.478),整体呈随机分布(=0.485)。小树(TH≤5 m)个体相对较少,而大树(TH>10 m)占多数且其树高分布集中。平均树高多样性THD=2.35,胸径集中分布在14~34 cm,58.4%~62.8%的树冠面积分布在20~40 m^2。林下油松幼苗更新丰富,但分布不均。这些特征表明成熟的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不稳定,可能趋向衰退并将逐渐被其他阔叶树种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天然林 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 角尺度 混交度 大小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油松飞播林自然成林类型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丽杰 王世忠 +5 位作者 张文臣 卢国珍 林阳 步兆东 王鹏 姚显明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1期32-35,共4页
对辽西地区飞播林的自然成林类型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21年生和31~32年生的油松飞播林。根据调查结果,划分出3个成林类型、12个树种组成类型,11个混交垂直结构类型。揭示了飞播成林的类型规律,对高山远山植被向顶级植被群落演替和... 对辽西地区飞播林的自然成林类型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21年生和31~32年生的油松飞播林。根据调查结果,划分出3个成林类型、12个树种组成类型,11个混交垂直结构类型。揭示了飞播成林的类型规律,对高山远山植被向顶级植被群落演替和人工营造混交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飞播林 自然成林 树种组成 混交垂直结构 林下枯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俊美 杨启运 +1 位作者 吴颜奎 张占忠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4期32-41,共10页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14块标准典型固定样地数据,采用分布函数和株数累积分布拟合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结构,对思茅松林分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及优势树种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思茅松...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14块标准典型固定样地数据,采用分布函数和株数累积分布拟合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结构,对思茅松林分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及优势树种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非空间结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分布服从韦伯分布,直径变动幅度较大,且小径阶树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急剧减少,当直径达到一定值时,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各龄组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左偏;除近熟林外,其他龄组的峰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尖顶峰。研究区内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组成相对单一,虽有一些其他伴生树种,但数量很少,思茅松所占比例最大,为68.66%,相对多度为68.73%,相对显著度为78.15%,相对频度为13.48%,重要值为53.45%。伴生树种主要有红木荷、南烛、麻栎和茶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天然林 非空间结构 分布函数法 直径结构 树种结构 株数累积百分数 镇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空山油松-辽东栎林乔木树种群落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8
18
作者 霍萌萌 郭东罡 +4 位作者 张婕 王治明 上官铁梁 李润强 刘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25-5935,共11页
参照CTFS技术规范对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的乔木进行每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乔木树种的群落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hm2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25种,总计8210株。隶属于12... 参照CTFS技术规范对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的乔木进行每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乔木树种的群落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hm2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25种,总计8210株。隶属于12科18属,种的区系以东亚、温带亚洲及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为主。油松、辽东栎是群落中的共优种,个体占总个体的86.81%,杜梨(Pyrus betulifolia)、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为群落中主要的伴生种。优势种的径级结构与所有乔木个体的径级结构相似,近似于倒"J"形,以小径级个体居多,林下更新良好。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油松小径级个体在20 m以内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当空间尺度超过60 m时表现为随机分布,大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辽东栎不同径级个体在小尺度范围内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由随机分布趋于均匀分布。主要树种除漆树外在坡度较缓的生境下分布密度大。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油松-辽东栎林中油松种群优势地位更显著,各个乔木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辽东栎林 群落特征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亚栋 王晓霞 +9 位作者 和璐璐 柳正元 曾小莉 沙海峰 何宝华 金莹杉 李杰 陈建梅 郭桂凤 段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59-1970,共12页
以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纯林、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的空间结构、林下植被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 以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不同演替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油松纯林、油松-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的空间结构、林下植被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林分水平及垂直空间结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更新幼树生长、土壤持水和透气性能等指标在三种不同演替类型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中的角尺度、林层指数和开敞度显著影响了各类型林分的灌草多样性,混交度、林层指数和大小比数显著影响了更新幼树的生长,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显著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变化(P<0.05)。(2)松栎混交林灌草生物量、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均好于纯林,并主要受林分混交度和林层指数的共同作用。(3)各演替类型林分内均存在栓皮栎更新幼树,混交林栓皮栎更新幼树数量最多、长势最好,对林地资源的竞争最为激烈。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实现种间关系及林地资源的调控,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演替 空间结构 林下植被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及评价指数构建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君钰 杨培华 +2 位作者 李卫忠 李显鲜 郝红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6-172,共7页
分析油松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并进行评价,用客观数据直观的表现林分空间结构的特点,为培育多功能生态公益林奠定理论基础。以古城林场油松林100 m×100 m的样地实测数据为基础,根据林木坐标位置生成Voronoi图,确定空间结构单元... 分析油松生态公益林林分空间结构并进行评价,用客观数据直观的表现林分空间结构的特点,为培育多功能生态公益林奠定理论基础。以古城林场油松林100 m×100 m的样地实测数据为基础,根据林木坐标位置生成Voronoi图,确定空间结构单元。选取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林层指数4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基础性分析。对各个空间结构参数采用乘除法进行多目标规划,并以变异系数法的思想根据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内部标准差的大小确定参数权重,提出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再根据该油松林生态公益林的特点,将评价指数值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角尺度的均值为0.35,整个林分处于随机分布的状态。大小比数的均值为0.50,整个林分大小分化不严重,林木的胸径差异不明显。开敞度均值为0.40,整个林分透光条件平均水平较好。林层指数均值为0.55,有73%的林木林层指数>0.50,表明该林分中林木绝大多数都与相邻木处于不同林层。该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均值为0.48,林分空间结构整体状态一般。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分析与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的构建,不仅能了解到林分空间结构各个方面的状况,也能得知林分空间结构的整体状况,并为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生态公益林 VORONOI图 空间结构评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