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stability of the goldalloy fullerenes: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nvestigation of M_(12)@Au_(20)(M=Na,Al,Ag,Sc,Y,La,Lu,and Au) clusters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孟 冯晓娟 +2 位作者 赵丽霞 张红雨 罗有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31-436,共6页
Discovering highly stable metal fullerenes such as the celebrated C 60 is interesting in cluster science as the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building blocks in new nanostructures.We here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al... Discovering highly stable metal fullerenes such as the celebrated C 60 is interesting in cluster science as the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building blocks in new nanostructures.We here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he fullerenes M 12 @Au 20(M=Na,Al,Ag,Sc,Y,La,Lu,and Au),using a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with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It is found that these compound clusters possess a similar cage structure to the icosahedral Au 32 fullerene.La 12 @Au 20 is found to be particularly stable among these clusters.The binding energy of La 12 @Au 20 is 3.43 eV per atom,1.05 eV larger than that in Au 32.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LUMO) gap of La 12 @Au 20 is only 0.31 eV,suggesting that it should be relatively chemically rea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tructures gold fulleren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d Welding of Au Nanostructures at Room Temperature
2
作者 XU Haiying NI Yuan +2 位作者 MIAO Changzong KAN Caixia SHI Dani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1年第3期492-500,共9页
The common Au nanostructures(nanospheres,nanorods and nanosheets)were prepared by the seed growth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ld welding phenomenon of these non-single crystal nanostructures at room temperature.Systematic... The common Au nanostructures(nanospheres,nanorods and nanosheets)were prepared by the seed growth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ld welding phenomenon of these non-single crystal nanostructures at room temperature.Systemat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and drying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and final configuration of nanostructures during welding.The key factor of cold welding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tant as low as 0.3 mm/L,and the weld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low evaporation and sufficient relaxation time,rather than rapid drying process.At the same time,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during the welding process of gold rod head and tail is simulated by combining the electronic microscope characterization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which reveals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welding nanostructur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dispersed nanostructure.In the slow evaporation process of Au nanostructures with the same crystal structure,the low surfactant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the attraction between the nanoparticles,which makes the nanoparticles close to each other adhere due to the interaction,and improve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section due to the diffusion,epitaxy and surface relaxation of the metal surface atoms.The results provide a research basis for the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fect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elding Au nanostructures oriented-attachment room temperature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n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bimetallic gold-yttrium clusters: comparison with pure gold and yttrium clusters
3
作者 毛华平 王红艳 盛勇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2110-2115,共6页
Employing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ound state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ure gold clusters, pure yttrium clusters and gold clusters d... Employing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ound state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ure gold clusters, pure yttrium clusters and gold clusters doped each with one yttrium atom. It is shown that the average bond lengths in the Aun-1Y(n≤9) bimetallic clusters a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rresponding pure gold and yttrium clusters. The most stable isomers of the yttrium-doped gold clusters tend to equally delocalize valence s, p and d electrons of the constituent atoms over the entire structure. The Y atom has maximum number of neighbouring Au atom, which tends to be energetically favourable in the lowest-energy equilibrium structures, because the Au-Y bond is stronger than the Au-Au bond. The three-dimensional isomers of Aun-1Y structures are found in an early appearance starting at n=5 (Au4Y). Calculated vertical ionization potential and electron affinities as a function of the cluster size show odd-even oscillatory behaviour, and resemble pure gold clusters. However,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pure yttrium clusters is the absence of odd-even alternation, in agreement with mass spectrometric observations. The HOMO LUMO gap of Au3Y is the biggest in all the doped Aun-1Y(n≤9) bimetallic clu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yttrium bimetallic cluster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HOMO-LUMO gap equilib- rium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sity-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of 3d,4d,5d impurity doped Au_6 clusters
4
作者 张孟 冯晓娟 +2 位作者 赵丽霞 贺黎明 罗有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geometries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for 3d, 4d, and 5d transition-metal atom doped Au6 clusters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using relativistic all-electr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geometries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for 3d, 4d, and 5d transition-metal atom doped Au6 clusters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using relativistic all-electr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n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CGA). A number of structural isomers are considered to search the lowest-energy structures of M@Au6 clusters (M=3d, 4d and 5d transition-metal atoms), and the transition metal atom locating in the centre of an Au6 ring is found to be in the ground state for all the M@Au6 clusters. All doped clusters, expect for Pd@Au6, show large relative binding energies compared with a pure Au7 cluster, indicating that doping by 3d, 4d, 5d transition-metal atoms could stabilize the Au6 ring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binary alloy clu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ructural properties gold clust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Ni、As掺杂载金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和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德宝 唐云 +2 位作者 李国辉 吴波 聂光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Co、Ni、As掺杂的黄铁矿晶体具有不同物理性质,会影响其载金性能和氧化行为.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采用了CASTEP软件对载金黄铁矿以及不同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进行模拟计算,以研究Co、Ni、As掺杂载金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并据此分析... Co、Ni、As掺杂的黄铁矿晶体具有不同物理性质,会影响其载金性能和氧化行为.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采用了CASTEP软件对载金黄铁矿以及不同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进行模拟计算,以研究Co、Ni、As掺杂载金黄铁矿的电子结构,并据此分析其稳定性.综合半导体类型和能量分析,不同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稳定性顺序为:Fe_(32)S_(63)AsAu<Fe_(32)S_(64)Au<Fe_(31)S_(64)CoAu<Fe_(31)S_(64)NiAu,即As取代的载金黄铁矿在氧化预处理时更容易被氧化.该研究可以进一步解释微细浸染型金矿中具有晶体缺陷的载金黄铁矿氧化预处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金黄铁矿 掺杂 密度泛函理论 氧化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6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富勒烯C_(70)对偏二甲肼与NO_(2)的抽氢反应机制
7
作者 赵子航 慕晓刚 +1 位作者 王生辉 马海霞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4,I0004,共9页
为了探讨富勒烯(C_(70))作为催化剂用于偏二甲肼(UDMH)推进剂分解的可行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UDMH分子与C_(70)团簇分子的相互作用,分析了UDMH在C_(70)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分解路径,计算获得了UDMH在C_(70)存在时发生抽氢反应的... 为了探讨富勒烯(C_(70))作为催化剂用于偏二甲肼(UDMH)推进剂分解的可行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UDMH分子与C_(70)团簇分子的相互作用,分析了UDMH在C_(70)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分解路径,计算获得了UDMH在C_(70)存在时发生抽氢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热。结果表明,UDMH分子在C_(70)表面表现为两种吸附构型,主要发生物理吸附且吸附能较小,C_(70)分子的加入并未改变UDMH分解的初始和次级反应位点,在与NO_(2)抽氢反应时表现为在NH _(2)基团上依次发生。与纯UDMH分解相比,A、B两种吸附构型中UDMH分解初始基元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下降了19.4 kJ/mol、21.1 kJ/mol,反应热分别降低了24.2 kJ/mol和27 kJ/mol。因此,C_(70)对于UDMH分解的前两步反应具有催化能力,能够促进UDMH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富勒烯C_(70) 偏二甲肼 UDMH 密度泛函理论 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官能团取代效应
8
作者 陈敏敏 曹亚杰 刘景林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0-175,共6页
为进一步促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以最近合成的A-D-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IDTP-4F(IDTP-R)为参考分子,通过用-CN/-COOCH_(3)官能团取代其末端受体单元中的氟原子设计了IDTP-R1~IDTP-R3三种受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 为进一步促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以最近合成的A-D-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IDTP-4F(IDTP-R)为参考分子,通过用-CN/-COOCH_(3)官能团取代其末端受体单元中的氟原子设计了IDTP-R1~IDTP-R3三种受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对这些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分子具有比IDTP-R更窄的能隙、更高的电子亲和势、更低的化学硬度、更强的电子接受能力、显著红移的吸收光谱、更小的激发能和结合能,尤其是IDTP-R2,其在大多关键参数方面都优于其他设计分子,将表现出更好的光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密度泛函理论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赤藓红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言 谢云飞 +1 位作者 钱和 姚卫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7-309,312,共4页
赤藓红是一种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的着色剂,由于过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赤藓红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被严格限制。文中针对赤藓红的理论计算拉曼、普通拉曼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拉曼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 赤藓红是一种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的着色剂,由于过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赤藓红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被严格限制。文中针对赤藓红的理论计算拉曼、普通拉曼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拉曼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赤藓红分子进行了构型优化,赤藓红的实验拉曼光谱与理论计算拉曼对比具有很好的对应性。采用金纳米颗粒作为表面增强拉曼基底,从赤藓红与金胶混合体积比、溶液pH和混合时间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混合体积比为1:1、pH为5、混合时间为10min时赤藓红溶液的检测限可达到1μg/mL。研究结果证明以金胶为增强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赤藓红,为日后检测常规食品样品中的赤藓红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密度泛函理论 赤藓红 金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氮掺杂富勒烯C_(20)的结构和稳定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云霄 水淼 李榕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47-1651,共5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方法,对C20-2nX2n(X=B,N;n=1、2、3、4)各异构体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和振动频率计算,确定了基态结构,对它们的取代方式、电子结构、张力和芳香性进行了研究.氮掺杂不能显著降低分子的张力,C12N8的张...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方法,对C20-2nX2n(X=B,N;n=1、2、3、4)各异构体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和振动频率计算,确定了基态结构,对它们的取代方式、电子结构、张力和芳香性进行了研究.氮掺杂不能显著降低分子的张力,C12N8的张力甚至比C20的还要大,极不稳定.C18B2的两个最稳定异构体1,14-C18B2和1,3-C18B2都有比较大的能隙和结合能,具有很强的芳香性,其张力与C20的相比均显著降低.1,14-C18B2和1,3-C18B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用红外光谱区分这两个构型异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C20 硼、氮掺杂 结构 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0)@C_(80)F_(60)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青松 刘玉真 +4 位作者 袁勇波 肖传云 陆瑞锋 阚二军 邓开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7-901,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对H20@C80F60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构稳定性研究表明:H20@C80F60的反应热为236.73e V,大于H20@C80H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对H20@C80F60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构稳定性研究表明:H20@C80F60的反应热为236.73e V,大于H20@C80H60的反应热,同时它具有一个3.57e V的较大能隙,说明H20@C80F6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分析表明:H20@C80F60的最低未占据轨道主要由H原子贡献,而最高占据轨道主要由C原子和F原子贡献,H20@C80F60得电子能力较H20@C80H60有了显著增强.此外,H20@C80F60与H20@C80H60类似,都为闭壳层结构,所有电子均配对,表现为非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Ⅰ)配合物催化乙烯加氢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仇毅翔 万明达 +1 位作者 陈先阳 王曙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9-28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两类金(I)配合物AuX(X=F,CI,Br,I)和AuPR_3^+(R=F,CI,Br,I,H,Me,Ph).催化C_2H_4加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显示Au(I)配合物对C_2H_4氢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其作用下的加氢反应存在"活化H—H...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两类金(I)配合物AuX(X=F,CI,Br,I)和AuPR_3^+(R=F,CI,Br,I,H,Me,Ph).催化C_2H_4加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显示Au(I)配合物对C_2H_4氢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其作用下的加氢反应存在"活化H—H键后再与C_2H_4反应"和"活化C=C键后再与H_2反应"两种途径,前者的活化能较后者低90-120 kJ·mol^(-1),因而具有明显的能量优势.研究表明AuPR_(3^+)的催化能力明显强于AuX.此外,X/PR_3基团供、吸电子能力的变化对配合物的催化能力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电子结构分析显示Au(I)配合物在C_2H_4加氢反应中不仪能够削弱H—H、C=C键的强度,还使H_2σ_(H-H~*)、C_2H_4π_(C-C~*)轨道能级下降,从而缩小了π_c=c-σ_(H-H~*)或σ_(H-H)-π_(C=C~*)轨道间的能级差,促进了C-2H_4-H_2反应中的电子离域,从而降低禁阻反应发生的难度.σ_(H-H~*)、π_(C=C~*)轨道能级改变量与加氢反应活化能E_a的降低值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关系,因此使上述轨道能级下降幅度越大的Au(I)配合物可以获得较好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乙烯加氢 金(Ⅰ)配合物 反应机理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钯二元小团簇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典勇 黄雪娜 +3 位作者 邹婷 金诚 胡建平 伏秦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3-460,共8页
在UBP86/LANL2DZ和UB3LYP/def2-TZVP水平下详细研究了AumPdn(m+n≤6)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阐明了团簇的结构特征、平均结合能、垂直电离势、垂直电子亲和能、电荷转移以及成键特征.除单取代混合团簇(AunPd和AuPdn,n=5或6)外,五和... 在UBP86/LANL2DZ和UB3LYP/def2-TZVP水平下详细研究了AumPdn(m+n≤6)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阐明了团簇的结构特征、平均结合能、垂直电离势、垂直电子亲和能、电荷转移以及成键特征.除单取代混合团簇(AunPd和AuPdn,n=5或6)外,五和六原子混合团簇中钯原子趋于聚集到一起形成Pdcore,金原子分布在Pdcore周围形成PdcoreAushell结构.含一个和两个钯原子团簇的电子性质与纯金团簇类似,呈现一定奇偶振荡.混合团簇的电子性质,如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垂直电离势,垂直电子亲和能,Fermi能级和化学硬度等均与团簇空间结构和金、钯原子数之比直接相关.混合团簇中存在钯原子到金原子间的电荷转移,表明团簇中存在明显金钯间成键作用.分析团簇的电荷分布、前线轨道和化学硬度表明,金钯混合团簇对小分子如O2、H2和CO等的反应活性要强于纯金团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金钯二元团簇 垂直电离势 垂直电子亲和能 Fermi能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56)X_(10)(X=F,Cl,Br,I)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青松 邓开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1-465,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C56X10(X=F,Cl,Br,I)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构稳定性计算表明:对于C56X10(X=F,Cl,Br,I),能隙、反应热、最大振动频率和最小振动频率都随着X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表...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C56X10(X=F,Cl,Br,I)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构稳定性计算表明:对于C56X10(X=F,Cl,Br,I),能隙、反应热、最大振动频率和最小振动频率都随着X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表明C56X10(X=F,Cl,Br,I)的稳定性随着X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C56F10最为稳定.前人在实验上已成功合成出C56Cl10,因此,我们推测C56F10有望在实验上成功合成.前线轨道计算发现,C56相邻的五边形公共顶点以及两个六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公共顶点是笼子中化学活性最强的部位,有利于卤族元素的外部吸附.此外,计算结果还显示,C56X10(X=F,Cl,Br,I)的电负性随着X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弱,C—X基团的电负性因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 C56 C56X10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的近红外等离激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海峰 张红 岳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9-1054,共6页
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的近红外等离激元.沿一定的激发方向,边长为1 nm的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在整个近红外光谱区都有强度较大的等离激元共振.参与这种近红外等离激元模式共振的电子在六角纳米结构... 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的近红外等离激元.沿一定的激发方向,边长为1 nm的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在整个近红外光谱区都有强度较大的等离激元共振.参与这种近红外等离激元模式共振的电子在六角纳米结构的中心和边缘区域之间来回振荡.近红外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形成依赖于氮掺杂的位置和纳米结构的尺度大小.只有当氮掺杂在靠近边界区域时体系才会在近红外光谱区形成等离激元共振模式.对于边长小于1 nm的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氮掺杂后体系不能在近红外光谱区形成等离激元共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激元 氮掺杂石墨烯 纳米结构 近红外光谱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60)富勒烯及其非经典衍生物:C_(58),C_(59)和C_(6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3
16
作者 岳锌 赵纪军 邱介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7-430,共4页
利用密度泛涵理论对具有四元环、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八元环和九元环等的C60富勒烯及其非经典衍生物:C62,C60,C59和C58共8个笼状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得到平衡构型下的结合能、HOMO-LUMO能隙、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对... 利用密度泛涵理论对具有四元环、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八元环和九元环等的C60富勒烯及其非经典衍生物:C62,C60,C59和C58共8个笼状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得到平衡构型下的结合能、HOMO-LUMO能隙、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对具有缺陷环的富勒烯,还研究了H2分子的贯穿行为,讨论了贯穿势垒与缺陷环尺寸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经典富勒烯 密度泛函理论 构型 电离势 电子亲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外掺杂富勒烯C_(20)M(M=Li,Ti,Fe)的储氢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成杰 唐春梅 +1 位作者 张轶杰 高凤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31-2137,共7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经碱金属原子Li、过渡金属原子Ti和Fe修饰的富勒烯C20M(M=Li,Ti,Fe)的储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20Li(C20Ti和C20Fe)能够吸附H2的最大数目为6,6和4,与18电子规则相吻合;C20M(M=...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经碱金属原子Li、过渡金属原子Ti和Fe修饰的富勒烯C20M(M=Li,Ti,Fe)的储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20Li(C20Ti和C20Fe)能够吸附H2的最大数目为6,6和4,与18电子规则相吻合;C20M(M=Li,Ti,Fe)对H2的平均吸附能在0.25-0.80 eV范围内,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0.1-0.8 eV),因此可以实现常温下对氢的可逆吸附.C20Li主要通过正负电荷形成的偶极矩作用进行储氢,而C20Ti和C20Fe主要通过Dewar-Kubas作用进行储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C20 金属掺杂富勒烯 C20Li C20Ti C20Fe 储氢性能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富勒烯衍生物PCBM的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勇 王广伟 +1 位作者 孙绍涛 宋秀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83-1488,共6页
富勒烯衍生物[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电子输运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PCBM的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及未占据分子轨道.通过对比计算得到的PCBM分子中不等价碳原子的谱线总和... 富勒烯衍生物[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电子输运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PCBM的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及未占据分子轨道.通过对比计算得到的PCBM分子中不等价碳原子的谱线总和,将该分子的主要共振吸收峰进行了标定.我们分析了第一个π*共振吸收峰高能区右肩吸收峰的来源,并确定了该吸收峰主要来自于C60笼子中碳原子能量较高的未占据分子轨道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X射线 精细结构 富勒烯衍生物 完全芯态空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Cl_x(x=1,3)催化2-炔丙基苯酮与苯炔环化反应机理(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元强 郭建春 叶仲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43-2050,共8页
对金属元素Au采用LanL2DZ基组,对非金属元素C,H,O,Cl采用6-31G*和6-311++G**基组,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B3PW91、UB3LYP方法和二阶微扰理论MP2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态的金催化剂催化2-炔丙基苯酮与苯炔环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在AuCl和... 对金属元素Au采用LanL2DZ基组,对非金属元素C,H,O,Cl采用6-31G*和6-311++G**基组,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B3PW91、UB3LYP方法和二阶微扰理论MP2方法研究了不同氧化态的金催化剂催化2-炔丙基苯酮与苯炔环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在AuCl和AuCl3的作用下,反应均能通过[4+2]和[3+2]途径生成产物.但在AuCl催化下,[4+2]反应途径比[3+2]反应途径具有更低的活化自由能,反应主要通过[4+2]途径进行;而在AuCl3催化下,[4+2]反应途径与[3+2]反应途径的活化自由能相近,反应通过两条途径竞争生成产物.比较AuCl和AuCl3的催化效果发现,不同氧化态的金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机理,该反应的活化自由能在AuCl作用下比在AuCl3作用下低11.18kJ·mol-1.对于该反应,AuCl表现出了更好的催化活性.这些计算结果和实验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催化剂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4+2】环化途径 【3+2】环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激发(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海峰 陈广萍 +1 位作者 向功周 张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7-1305,共9页
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特性。吡啶型氮掺杂不影响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激发特性,而取代型氮掺杂主要基于石墨烯纳米结构对称性的改变和体系中电子密度的增加来影响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共... 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特性。吡啶型氮掺杂不影响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激发特性,而取代型氮掺杂主要基于石墨烯纳米结构对称性的改变和体系中电子密度的增加来影响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相对于纯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在低能共振区,取代型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共振能量发生了红移。相对于纯矩形石墨烯纳米结构,在低能共振区,取代型氮掺杂矩形石墨烯纳米结构沿扶手椅型边界方向激发时,其等离激元共振能量发生了蓝移;沿Z字型边界激发时,其主要的等离激元共振模式受掺杂氮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激元 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结构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