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n tensile strength of red sandstone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cture surface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Min CAO Ping +1 位作者 LI Rui-chao FAN 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647-1653,共7页
Brazilian disc tests were undertaken on a number of red sandston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water absorption ratios.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red sandstone decreases as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io increases.The fracture... Brazilian disc tests were undertaken on a number of red sandston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water absorption ratios.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red sandstone decreases as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io increases.The fracture surfaces of failed red sandstone discs were scanned by Talysurf CLI 2000.With the aid of Talymap Gold software,based on ISO25178,a set of statistical parameters was obtained for the fracture surfaces.The maximum peak height(S_p),maximum pit height(S_v) and maximum height(S_z)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exhibited the same de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water absorption.Sa and Sku values for the fracture surface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s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io increased.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fracture surfaces were calculated and found to decrease as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io increased.Through analysis of PSD curves,the smallest dominant wavelength was observed to reflect the roughness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Additionall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oughness of fracture surfaces becomes small as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io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ABSORPTION ratio BRAZILIAN DISC test fracture surfac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r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tary gear system considering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2
作者 LIU Ning MA Hui +4 位作者 GUAN Hong ZHOU Sai-nan ZHAO Tian-yu CAO Peng WU Yu-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511-2534,共24页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ugh tooth surface during the meshing proces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lubrication state.The coupling effect of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lubrication on meshing character...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ugh tooth surface during the meshing proces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lubrication state.The coupling effect of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lubrication on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tary gear is studied.An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l(3 D)anisotropic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fractal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Considering asperity contact and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EHL),the contact load and flexibility deformation of the tooth surface are derived,and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equation of the 3 D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3 D-LTCA)method is improved.The asperity of the tooth surface changes the system from EHL to mixed lubrication and reduces the stiffness of the oil film.Compared with the sun planet gear,the asperity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ng-planet gear.Compared with the proposed method,the comprehensive stiffness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calcul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lubrication effect is smaller,especially for the ring-planet gear.Compared with roughness,speed and viscosity,the me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netary gear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or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etary gear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three-dimensional 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meshing stiff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 objective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ntrol parameters in the milling of aluminium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using ANN and Taguchi-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被引量:3
3
作者 S.Ajith Arul Daniel R.Pugazhenthi +1 位作者 R.Kumar S.Vijayanant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45-556,共12页
This study aims to optimize the input parameters such as mass frac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SiC along with depth of cut,feed and cutting speed in the milling of Al5059/SiC/MoS2.The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re g... This study aims to optimize the input parameters such as mass frac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SiC along with depth of cut,feed and cutting speed in the milling of Al5059/SiC/MoS2.The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re generally fabricated by reinforcing of different sizes(10,20,40 μm)of SiC with aluminium at a different levels(5%,10%& 15%)whereas the MoS2 addition is fixed as 2%.The effect of each control factor on response variables are analyzed through Taguchi S/N ratio method.Also,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response parameters is satisfied by ANN model than the regression model.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results envisage that mass fraction of SiC,feed rate is the most domineering factor on response var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CARBIDE Temperature surface roughness Cutting FORCE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thogonal design of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abrasive water jet cutting on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4
作者 HE Binjie DAI Jinchun +3 位作者 ZHAO Deng HUANG Nuodi WU Shijing HAN Caiho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8-932,共5页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is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an excellent property in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and has found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energy,automotive industry and so ...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is a new type of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an excellent property in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and has found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aerospace,energy,automotive industry and so on.However,this composite has a strict requirement on processing techniques,for example,brittle damage or delamination often exists in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Abrasive water jet machining technology is a new type of green machining technique with distinct advantages such as high-energy and thermal distortion free.The use of abrasive water jet technique to proces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has become a popular trend since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cessing accuracy and surface quality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However,there are too many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an abrasive water jet machining.At present,few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such a machining process,which leads to the unstable quality of surface processing.In this paper,orthogonal design of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empirical model between cutting surface roughness and machining process parameters.Then a verified model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machining process parameters for abrasive water jet cutting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asive water jet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surface roughness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gress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敏感因素选择与残差网络的表面粗糙度预测
5
作者 史丽晨 邵献忠 +1 位作者 王海涛 豆卫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2-523,共12页
为了对切削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避免原材料浪费,提出一种基于敏感因素选择与残差网络(ResNet)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切削系统中不同采样通道的振动信号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敏感信号,然后利用小波包分... 为了对切削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避免原材料浪费,提出一种基于敏感因素选择与残差网络(ResNet)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切削系统中不同采样通道的振动信号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敏感信号,然后利用小波包分解将敏感信号分解为不同频段的小波包系数并经过相关性分析选择敏感频段,最后融合各敏感频段的小波包系数构成系数矩阵作为ResNet的输入参数。结果表明,基于敏感因素选择与ResNet的预测方法的相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5.8%,均方根误差为0.0159,平均绝对误差为0.0133,决定系数为0.9148。通过与多层前馈网络、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对比证明,所提方法的预测精度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差网络 小波包分解 相关性分析 敏感频段 表面粗糙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CrNiMo7-6钢V型缺口成形外圆磨削三维表面粗糙度
6
作者 张银霞 宋作鹏 +2 位作者 梁蓝夫 李梦琪 王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了探究成形外圆磨削加工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利用万能工具磨床和CBN成形砂轮,采用成形磨削V型缺口技术,以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为变量,以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表... 为了探究成形外圆磨削加工工艺参数对18CrNiMo7-6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利用万能工具磨床和CBN成形砂轮,采用成形磨削V型缺口技术,以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为变量,以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等三维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为评价表面质量的指标开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件转速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和表面偏斜度均先减小后增大,而表面峭度逐渐减小;随着砂轮转速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也先减小后增大,而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砂轮径向进给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和均方根粗糙度均逐渐增大,表面偏斜度和表面峭度则先增大后减小.三变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砂轮转速、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和工件转速.综合试验结果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砂轮径向进给速度分别为900 r/min、5000 r/min和0.15 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CrNiMo7-6钢 磨削加工 三维表面粗糙度 成形磨削 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三号E星GNSS-R反演有效波高敏感性分析
7
作者 黄飞雄 夏俊明 +6 位作者 尹聪 孙越强 白伟华 翟晓春 徐娜 陈林 胡秀清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星载全球导航卫星反射遥感(GNSS-R)是一种利用导航卫星L波段信号前向准镜面反射的新型海洋遥感技术.通过对比GNSS-R技术与其他微波遥感技术的异同,在测量方法上提出了两种GNSS-R反演有效波高的技术路线.一种为基于GNSS-R归一化时延波形... 星载全球导航卫星反射遥感(GNSS-R)是一种利用导航卫星L波段信号前向准镜面反射的新型海洋遥感技术.通过对比GNSS-R技术与其他微波遥感技术的异同,在测量方法上提出了两种GNSS-R反演有效波高的技术路线.一种为基于GNSS-R归一化时延波形前沿斜率的直接测量方法,另一种为基于GNSS-R海面粗糙度的间接测量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结合风云三号E星实测数据,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受限于当前体制下的GNSS信号带宽,GNSS-R测距精度不足,其波形前沿斜率对有效波高几乎无敏感性,无法用于反演;GNSS-R测量的海面粗糙度可以用于反演有效波高,精度为0.5~0.55 m,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作为一种获取有效波高数据的良好补充手段.研究结果可为后续GNSS-R卫星任务的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遥感 有效波高 敏感性分析 海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工形貌数据聚类的单点金刚石磨削稳定性及工艺调控
8
作者 徐鑫宇 贺先送 +3 位作者 陈钊杰 张竞颖 杨林丰 谢晋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硬质模具钢磨削过程中,加工深度的变化会引起磨削力变化,导致其加工状态不稳定。采用大颗粒单点金刚石磨削硬质模具钢,基于其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分析磨削过程的动态特性及稳定性,探究工艺参数对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的影响,以实现其高效... 硬质模具钢磨削过程中,加工深度的变化会引起磨削力变化,导致其加工状态不稳定。采用大颗粒单点金刚石磨削硬质模具钢,基于其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分析磨削过程的动态特性及稳定性,探究工艺参数对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的影响,以实现其高效率高质量的磨削加工。首先,对单点金刚石磨削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磨削振动信号并进行工作模态分析,求解磨削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然后,基于不同加工工况的表面波纹度和表面粗糙度数据,关联进给深度和砂轮转速与稳定工况时的数据聚类,且与磨削稳定时的叶瓣图区域匹配,拟合出磨削系统刚度和磨削力系数,构建稳定磨削过程中的进给深度和砂轮转速实时调控区域。最后,通过模具钢的磨削实验验证及分析其加工效率和质量。结果表明:磨削过程的模态分析与加工表面形貌特征的聚类匹配能够映射磨削稳定域的加工工艺参数;在磨削稳定域内,采用更大的材料去除率可将模具钢的平均表面波纹度从1.203μm降低到0.635μm,平均表面粗糙度从0.267μm降低到0.143μm;且在相同的材料去除量下,磨削稳定域加工的模具钢表面粗糙度平均下降74%。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依据加工表面特征化的磨削稳定域实时调整进给深度和砂轮转速,可同时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点金刚石 磨削稳定性 聚类分析 表面质量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通阀门内腔磨粒流光整加工流场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
9
作者 刘彦磊 孙玉利 +4 位作者 杨范轩 汪洪峰 范武林 胡鸿 左敦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8,共9页
目前,三通阀门内腔多采用手工抛光技术,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环境友好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三通阀门内腔磨粒流光整加工流场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通过建立流场仿真模型,对比了有芯模和无芯模情况下的流场分布,研制了专用的仿... 目前,三通阀门内腔多采用手工抛光技术,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环境友好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三通阀门内腔磨粒流光整加工流场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通过建立流场仿真模型,对比了有芯模和无芯模情况下的流场分布,研制了专用的仿形夹具,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芯模时阀门内壁面的粗糙度显著降低,大端降低率为77.79%,小端为77.26%,远超过无芯模加工的降低率(大端15.05%,小端11.62%)。因此,使用芯模不仅显著提高了加工质量,还提升了加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通阀门 磨粒流 仿真分析 夹具设计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口法提高碳化硅磨削表面质量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10
作者 孙鸿 王哲 +1 位作者 李蓉 尹韶辉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51-158,共8页
目的 探究磨削工艺参数对碳化硅晶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提高晶锭磨削加工质量。方法 采用自研减薄机对碳化硅晶锭进行磨削试验研究,设计并开展以砂轮转速、晶锭转速、进给速度、进给位移4个磨削工艺参数为试验因素,表面粗糙度为测量... 目的 探究磨削工艺参数对碳化硅晶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提高晶锭磨削加工质量。方法 采用自研减薄机对碳化硅晶锭进行磨削试验研究,设计并开展以砂轮转速、晶锭转速、进给速度、进给位移4个磨削工艺参数为试验因素,表面粗糙度为测量指标的正交试验。采用田口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均值和信噪比主效应分析,并通过方差分析判断所研究参数对试验结果影响的显著性,最后利用工具显微镜对不同参数组合下磨削后试样表面形貌进行观测分析。结果 4个工艺参数对碳化硅晶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砂轮转速>进给速度>晶锭转速>进给位移,砂轮转速与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显著,砂轮转速越高,进给速度越小,晶锭表面粗糙度越小。通过田口法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砂轮转速2 499 r/min、晶锭转速260 r/min、进给速度0.2μm/s、进给位移30μm,对应的表面粗糙度Ra可降至6 nm以下。结论 田口分析方法可用来选择合适的碳化硅晶锭磨削工艺参数组合进行表面加工质量优化,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以有效降低表面粗糙度、改善磨削表面质量,对碳化硅超精密磨削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工艺参数 碳化硅 表面粗糙度 正交试验 田口法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PMMA工件磁性复合流体抛光工艺参数优化
11
作者 王有良 高熙淳 张文娟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针对磁性复合流体抛光PMMA工件取得最佳表面质量和最大加工效率时工艺参数不同的问题,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设计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磁感应强度、羰基铁粉粒径、磨粒粒径对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 针对磁性复合流体抛光PMMA工件取得最佳表面质量和最大加工效率时工艺参数不同的问题,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设计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磁感应强度、羰基铁粉粒径、磨粒粒径对磁性复合流体抛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后得到的磁性复合流体抛光PMMA工件的最佳方案为:磁感应强度,0.50 T;羰基铁粉粒径,7μm;磨粒粒径,3μm;使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抛光,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为14 nm,材料去除率为2.088×10^(8)μm^(3)/min,提高了3.5%;通过灰色关联分析优化后获得的工艺参数,既能满足工件高表面质量的抛光要求,又能显著提高磁性复合流体抛光的材料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流体 灰色关联分析 工艺参数 表面粗糙度 材料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工程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声发射智能预测
12
作者 唐靖 郭力 +1 位作者 涂承刚 伍定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9-206,共8页
工程陶瓷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鉴于工程陶瓷在工业应用中对磨削加工精度的高要求,通过分析工程陶瓷磨削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信号特征值,利用Copula函数相关性分析精准确定磨削声发射信号的最佳频段和特征值,进而基... 工程陶瓷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鉴于工程陶瓷在工业应用中对磨削加工精度的高要求,通过分析工程陶瓷磨削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信号特征值,利用Copula函数相关性分析精准确定磨削声发射信号的最佳频段和特征值,进而基于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优化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神经网络,构建智能预测模型,以实现对工程陶瓷(涵盖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的精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最大预测误差仅为8.32%,氧化铝陶瓷最大预测误差仅为7.71%。为工程陶瓷磨削加工质量的实时智能监测提供可靠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陶瓷 磨削 表面粗糙度预测 声发射 Copula函数相关性分析 鲸鱼优化算法 随机森林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声发射智能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波 郭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1-576,共6页
医用氧化锆陶瓷(Y-TZP)是较好的齿科修复体材料,为了得到较好的齿科修复体性能对于其制造精度特别是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比较高,但其是硬脆难加工材料,为了提高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在对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过程中的... 医用氧化锆陶瓷(Y-TZP)是较好的齿科修复体材料,为了得到较好的齿科修复体性能对于其制造精度特别是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比较高,但其是硬脆难加工材料,为了提高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在对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分频段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磨削声发射840~850kHz敏感频段信号中与磨削表面粗糙度强相关的12组特征值,构建了具有较高预测精度的随机森林神经网络,最终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声发射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低于8.37%,研究结果对医用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在线智能监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氧化锆陶瓷 磨削声发射 表面粗糙度预测 随机森林神经网络 相关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粗糙度仪的表面轮廓测量实验平台设计
14
作者 叶卉 王泽华 +1 位作者 许世炜 姜晨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147,共8页
该文基于便携式粗糙度仪设计了一种用于采集工件表面轮廓数据的测量实验平台,并同步开发轮廓分析软件。该测量实验平台由三轴移动装置、夹具、轮廓数据采集装置(粗糙度仪)及计算机组成,可采集水平方向上0.3~16.0 mm、垂直方向上–200~20... 该文基于便携式粗糙度仪设计了一种用于采集工件表面轮廓数据的测量实验平台,并同步开发轮廓分析软件。该测量实验平台由三轴移动装置、夹具、轮廓数据采集装置(粗糙度仪)及计算机组成,可采集水平方向上0.3~16.0 mm、垂直方向上–200~200μm复杂表面的轮廓数据,用于微结构或非球面等面型的测量实验。基于MATLAB软件设计模块开发了轮廓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与金相显微镜及泰勒霍普森轮廓仪所测量的轮廓数据结果对比,该测量实验平台的测量误差低于5%,证明该平台及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轮廓 粗糙度仪 实验装置改进 数据处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conel 718增材成形件的铣削分析及工艺参数优化
15
作者 张乐 白海清 +3 位作者 张祎 贾宗强 周俊 任泽康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49,共7页
鉴于激光选区熔化Inconel 718成形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难以满足精密零部件的使用要求,首先,通过铣削减材后处理工艺,分析了不同铣削参数(铣削速度v_(c)、铣削深度a_(p)、铣削宽度a_(e)、每齿进给量f_(z))组合对切削合力(F)、表面粗... 鉴于激光选区熔化Inconel 718成形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难以满足精密零部件的使用要求,首先,通过铣削减材后处理工艺,分析了不同铣削参数(铣削速度v_(c)、铣削深度a_(p)、铣削宽度a_(e)、每齿进给量f_(z))组合对切削合力(F)、表面粗糙度值(Ra)的影响规律,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多目标转化为灰色关联度(GR)单一目标优化,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GR二阶回归预测模型,最后利用粒子群算法得到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对F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f_(z)、v_(c)、a_(p)、a_(e),对Ra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f_(z)、a_(p)、v_(c)、a_(e),铣削减材后Ra最大下降97.80%,平均下降94.03%;所建立预测模型最大误差不超过5%;GR最优解为0.817 3,所对应的最优铣削工艺参数组合为v_(c)=46.96 m/min、a_(p)=0.25 mm、a_(e)=2.90 mm、f_(z)=0.025 mm/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熔化 铣削 表面粗糙度 灰色关联分析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加工表面均匀性的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
16
作者 樊双蛟 李登榜 +1 位作者 杨逸 庞桂兵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1-26,共6页
零件表面粗糙度对其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决零件表面单一粗糙度参数不能全面反映零件加工表面缺陷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基于相关性分析和主元分析的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应用于电化学光整加工零件表面均匀性评价的方法。设计无表面缺... 零件表面粗糙度对其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决零件表面单一粗糙度参数不能全面反映零件加工表面缺陷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基于相关性分析和主元分析的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应用于电化学光整加工零件表面均匀性评价的方法。设计无表面缺陷和有表面缺陷两个样件进行对比实验,在电化学光整加工之后记录两个样件的多项表面粗糙度参数,先进行多个参数的单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再对多个粗糙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元分析,得到综合评价值绘制统计控制图。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存在局部缺陷的表面,相比单一粗糙度参数,采用综合评价控制图检测零件表面缺陷更准确;基于相关性分析和主元分析的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是评价电化学光整加工零件表面均匀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质量 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 主元分析 粗糙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模拟再喷丸参数对Q345B钢残余应力演变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晋晗 刘华兵 +3 位作者 甘进 贾青青 杨波 汪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89,共7页
对退火态Q345B钢依次进行喷丸、预疲劳、再喷丸处理,采用X射线/剥层法研究了再喷丸对残余应力和疲劳寿命的影响,以预疲劳的残余应力为初始应力,构建了随机弹丸再喷丸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覆盖率(100%,200%,300%)、弹丸直径(0.4,0.5,0.6,0.7... 对退火态Q345B钢依次进行喷丸、预疲劳、再喷丸处理,采用X射线/剥层法研究了再喷丸对残余应力和疲劳寿命的影响,以预疲劳的残余应力为初始应力,构建了随机弹丸再喷丸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覆盖率(100%,200%,300%)、弹丸直径(0.4,0.5,0.6,0.7mm)和弹丸初速度(25,35,40,45m·s^(-1))对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影响层深度和试样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喷丸处理可以使预疲劳处理松弛的残余应力基本恢复到单次喷丸后的水平,并进一步延长其疲劳寿命。有限元模拟得到,随着覆盖率增加,再喷丸引入的残余压应力和影响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试样表面粗糙度增大;随着弹丸直径和弹丸初速度增加,残余压应力和影响层深度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表面粗糙度增大。最优再喷丸参数为弹丸初速度40m·s^(-1),弹丸直径0.6mm,覆盖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喷丸 有限元分析 残余应力 表面粗糙度 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响应面法的Ti-6Al-4V ELI钛合金铣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庆贞 魏学涛 +2 位作者 张涛 张磊 魏旭东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49,共7页
本研究采用端面铣削方式对Ti-6Al-4V ELI(TC4)钛合金进行加工,结合工艺参数进行建模以预测工件的表面质量并确定最佳切削参数。为了实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精确预测,在三轴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了相应的试验。试验基于Box Behnken方法(BBD)... 本研究采用端面铣削方式对Ti-6Al-4V ELI(TC4)钛合金进行加工,结合工艺参数进行建模以预测工件的表面质量并确定最佳切削参数。为了实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精确预测,在三轴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了相应的试验。试验基于Box Behnken方法(BBD)进行了四因素和三水平的设计,减少了试验所需的数目。试验中选择切削深度、切削宽度、切削速度和每齿进给量作为输入参数,将每次试验所测量的表面粗糙度作为输出参数。最终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建立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之间的二次关系,并进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以评估所建立的模型。同时,利用RSM进行优化分析,确定铣削参数以实现最小表面粗糙度。分析表明,使用RSM建立铣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二次回归模型,其校正系数为96.16%,模型能够较好反应输入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映射关系,该方法能够提供可靠的用于输入参数限制内任何铣削条件的表面粗糙度预测。经优化分析和试验验证,所得铣削参数能够获得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可应用于实践生产中的工艺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二次回归模型 表面粗糙度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粗糙度和反射率多目标优化的6061铝合金超精密车削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光余 靳刚 +4 位作者 李占杰 谭辉 詹奇云 林怀鑫 王晓然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3-206,共14页
目的探究工艺参数对6061铝合金滚压件超精密车削性能的影响,对工件超精密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光学反射率进行协同优化研究。方法首先,对6061铝合金材料表面进行单向超声振动滚压以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其次,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的超... 目的探究工艺参数对6061铝合金滚压件超精密车削性能的影响,对工件超精密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光学反射率进行协同优化研究。方法首先,对6061铝合金材料表面进行单向超声振动滚压以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其次,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的超精密车削正交试验,研究了切削工艺参数(主轴转速、进给速度、背吃刀量、刀尖半径)对6061铝合金滚压件表面粗糙度及表面光学反射率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多个工艺目标参数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的灰色关联度优化问题,通过超精密车削试验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主轴转速对表面粗糙度Ra和Sa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刀尖半径和背吃刀量,进给速度的影响最小;工艺参数对可见光波段和中红外光波段反射率的影响程度与表面粗糙度一致,各参数按对近红外光波段反射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背吃刀量、刀尖半径、进给速度、主轴转速;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获得优化工艺参数组合为主轴转速3000 r/min、进给速度10 mm/min、背吃刀量5μm、刀尖半径0.5 mm,此时对应的表面粗糙度R_(a)和S_(a)分别为2.162 nm和7.855 nm,可见光、近红外光、中红外光波段反射率分别为88.892%、88.893%、97.788%。结论通过优化结果能够有效降低表面粗糙度、提升表面光学反射率,对制造高水平金属反射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点金刚石车削 6061铝合金 正交试验 表面粗糙度 表面光学反射率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路连接件粗糙表面接触力学与密封性能分析
20
作者 钱进 陈果 +2 位作者 赵正大 张旭 陈雪梅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19,共8页
为研究真实管道连接件在拧紧力矩作用下的接触状态和密封机制,从而有效控制管路密封性能,以真实管路连接件为研究对象,对粗糙接触表面真实接触形貌数据进行实测,通过逆向建模工程建立粗糙接触表面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得... 为研究真实管道连接件在拧紧力矩作用下的接触状态和密封机制,从而有效控制管路密封性能,以真实管路连接件为研究对象,对粗糙接触表面真实接触形貌数据进行实测,通过逆向建模工程建立粗糙接触表面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得出真实接触面积比与平均接触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始施加位移载荷时同时发生弹性与塑性变形,随着载荷的增加,发生塑性变形区域越来越大,形成真实接触区域部分也逐渐增加。基于逾渗理论对接触界面进行栅格化模型模拟,通过寻径算法得出接触界面达到密封时所需要的最小真实接触面积比,结合仿真结果得到管路连接件接触表面达到密封时所需要的最小接触应力值。研究结果为管路连接件密封性能仿真分析提供重要密封评判指标,也进一步通过仿真分析得到管接头密封条件下的最小拧紧力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管路连接件 接触分析 栅格模型 密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