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响应型预交联凝胶颗粒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2
作者 邓佳男 郑昊 +5 位作者 高源鲜 毕文良 赵鸿浩 贺甲元 卢贵武 张潇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交联剂VSNPs,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三重交联网络的CO_(2)响应型凝胶颗粒(CR-PPG),并开展了体系优化、CO_(2)响应性测试、电导率测试、流变测试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单体DMAA、VIZ、NVP的最佳配比为2∶2∶1;CR-PPG具有优异的CO_(2)响应特性和力学强度,其在CO_(2)驱替过程中具有高效的封堵调剖能力;CR-PPG的CO_(2)响应机理为其结构中叔胺基团在CO_(2)酸性环境下的质子化效应。该研究为CO_(2)驱替过程中的调堵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非均质储层 三重交联 预交联凝胶颗粒 纳米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制与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成 李宇 +10 位作者 张烈辉 梅安鑫 赵玉龙 李清平 周守为 文绍牧 胡勇 侯正猛 刘莉莉 查玉强 谢泽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175,共14页
溶解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机理,储层润湿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有关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效率、封存安全性等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在分析储层润湿性与渗流关系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理,进而... 溶解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机理,储层润湿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有关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效率、封存安全性等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在分析储层润湿性与渗流关系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了优化储层润湿性的调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岩石一般为亲水性,其润湿性主要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和岩石表面粗糙度的影响,CO_(2)-水-岩作用及储层中的有机酸作用会降低储层的水润湿性,使其变为CO_(2)润湿,不利于CO_(2)的安全封存;②CO_(2)溶解封存过程包含溶解、扩散和对流3个关键步骤,其中对流起主要作用,能增强气体分子传输、改善气液接触效果以及提高溶解速率,从而提高CO_(2)的溶解量;③润湿性对CO_(2)迁移和溶解量具有重要影响,CO_(2)润湿储层孔隙中气体扩散强度更高、气液两相界面面积更大,使CO_(2)迁移距离和溶解度增加,但不利于安全封存,而水润湿性岩石可以降低CO_(2)流动性,从而减小CO_(2)泄漏风险;④表面活性剂对于优化润湿性具有显著作用,而纳米颗粒流体可以逆转有机酸对岩石表面的作用,将CO_(2)润湿转变为水润湿或弱水润湿。结论认为:①综合考虑CO_(2)溶解封存量与封存安全性,认为水润湿储层对于CO_(2)安全封存更为有利;②通过调控优化润湿性提高储层亲水性,可以降低CO_(2)的泄漏风险,提高封存能力,从而保证CO_(2)长期封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溶解封存 润湿性 地层迁移 封存安全性 润湿性调控 表面活性剂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颗粒稳定非水相泡沫的排液行为研究
4
作者 高婷婷 燕永利 +2 位作者 张随望 陈钰 贺炳成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1-758,共8页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非水相溶剂本身的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而纳米Si O_(2)颗粒在发泡及稳泡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氯...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非水相溶剂本身的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而纳米Si O_(2)颗粒在发泡及稳泡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氯二甲基硅烷(DCDMS)对14 nm的Si O_(2)颗粒进行表面润湿性改性,研究纳米Si O_(2)颗粒润湿性对非水相泡沫排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纳米Si O_(2)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增大,在非水相溶剂中形成的泡沫体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水相溶剂极性的增强,其发泡性能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但在非极性溶剂中不能形成有效的泡沫。所形成的非水相泡沫排液过程分为排液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随纳米Si O_(2)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增大,泡沫消泡半衰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极性溶剂泡沫排液半衰期可达45 min,中等极性溶剂泡沫排液半衰期可达60 min,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随排液时间的增加,泡沫粒径逐渐增大,形状逐渐趋于多边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颗粒 润湿性 非水相泡沫 排液曲线 排液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表面改性稳定非水相泡沫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姚思齐 燕永利 +2 位作者 张随望 陈钰 贺炳成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3-910,共8页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开采、功能材料、日用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非水相泡沫的研究进展影响着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界面张力和介电常数较低,致使发泡难度较大。为解决非水相体系发泡困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制备纳米SiO_(2)颗...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开采、功能材料、日用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非水相泡沫的研究进展影响着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界面张力和介电常数较低,致使发泡难度较大。为解决非水相体系发泡困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制备纳米SiO_(2)颗粒,经TEM,FT-IR及XRD对颗粒进行表征,采用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对纳米SiO_(2)颗粒润湿性进行调控,研究纳米SiO_(2)颗粒对非水相溶剂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GPTMS改性后,颗粒的接触角范围扩大至34.7°~116°之间;且能有效降低不同溶剂的表面张力并增加溶剂体系的黏度;当颗粒质量分数为7%,粒径为10 nm时,非水相产生的泡沫体积随纳米SiO_(2)颗粒接触角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泡沫稳定性随纳米SiO_(2)颗粒接触角的增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甲酰胺体系中,当颗粒接触角为92.3°时,泡沫体积最高可达到12 mL,泡沫稳定时长可达63 d;在乙酸苄酯体系中,当颗粒接触角为79.5°时,泡沫体积最高可达到7 mL,泡沫稳定时长可达47 d;在癸烷体系中,当颗粒接触角为60.3°时,泡沫体积最高可达到4 mL,泡沫稳定时长可达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泡沫 纳米SiO_(2)颗粒 润湿性 发泡性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协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滑和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占模 董从林 +1 位作者 袁成清 白秀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 NPs与摩擦副表面微粗糙峰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纯TPU材料的黏着磨损行为转变为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从0.15增大到0.6,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防滑性能,但降低了其耐磨性能.添加CF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失效行为,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SiO_(2) NPs和CF的疏水性,改性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从67.55°增大到了112.10°,将亲水性TPU转变为疏水性复合材料,降低了水分子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削弱了水的润滑作用,进一步改善其在湿滑环境下的防滑性能.当SiO_(2) NPs和C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9%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5附近,平均摩擦系数增大了204.26%,与质量分数12%的SiO_(2) NPs改性复合材料相比,磨损率下降了96.28%,表现出优异的防滑与耐磨性能.该研究可为设计和制造在湿滑环境下具有优异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摩擦制动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纤维 热塑性聚氨酯 防滑性能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的性能、应用及制备方法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德明 王亭杰 +1 位作者 雨山江 金涌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42-47,共6页
纳米 Ti O2 具有独特的光催化性、优异的颜色效应以及紫外线屏蔽等功能 ,在光催化剂、化妆品、抗紫外线吸收剂、功能陶瓷、气敏传感器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内外文献对纳米 Ti O2 的性质、应用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 纳米 Ti O2 具有独特的光催化性、优异的颜色效应以及紫外线屏蔽等功能 ,在光催化剂、化妆品、抗紫外线吸收剂、功能陶瓷、气敏传感器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内外文献对纳米 Ti O2 的性质、应用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本工作对有关纳米 Ti O2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 应用 纳米TIO2 光催化 纳米颗粒 制备 应用 二氧化钛 化妆品 光电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SiO_2粒子涂膜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曲爱兰 文秀芳 +2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杨卓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3-378,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状的SiO_2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白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仿生类"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_2粒子的粒径和形...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状的SiO_2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白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仿生类"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_2粒子的粒径和形状对材料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含单一粒径涂膜表面水接触角符合Wenzel模型;而复合粒子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复合粒子在膜表面的无规则排列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等级的粗糙度,使得水滴与涂膜表面接触时能够形成高的空气捕捉率和较小的粗糙度因子,这与在涂膜表面能形成自组装分子膜的氟硅氧烷共同作用赋予了涂膜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无机粒子 溶胶-凝胶法 双重微观结构 超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V^(5+)TiO_2复合纳米微粒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陆诚 杨平 +1 位作者 杜玉扣 华南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68,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 V5+ TiO2 复合纳米微粒作为光催化剂。光降解反应结果表明 ,共掺杂催化剂Fe3+ V5+ TiO2 的光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光电化学研究显示 ,铁离子可以成为电荷陷阱 ,促进空穴的界面传递反应。适量钒离子掺杂使Ti...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 V5+ TiO2 复合纳米微粒作为光催化剂。光降解反应结果表明 ,共掺杂催化剂Fe3+ V5+ TiO2 的光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光电化学研究显示 ,铁离子可以成为电荷陷阱 ,促进空穴的界面传递反应。适量钒离子掺杂使TiO2 电极的光电流升高 ,导带中电子浓度的增大 ,加快了界面的电子传递反应。共掺杂催化剂中 ,Fe3+ 、V5+ 分别提供了空穴与电子的陷阱 ,同时加快了电子与空穴的界面传递反应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光催化活性。双组份共掺杂为提高TiO2 光催化活性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微料 光催化性能 光催化降解 二氧化钛 铁(Ⅲ) 钒(Ⅴ) 共掺杂 光催化剂 氯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苯基芳基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封堵剂 被引量:14
10
作者 褚奇 孔勇 +3 位作者 杨帆 邱在磊 刘四海 李秀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84,共4页
以工业纳米SiO_2为原料,四苯基苄基三乙氧基硅烷为表面改性剂,氨水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六速流变仪和滤失仪,对比了改性前后纳米SiO_2在钻井液中的粒度分布和微观形貌特征,以及对钻... 以工业纳米SiO_2为原料,四苯基苄基三乙氧基硅烷为表面改性剂,氨水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TEM)、六速流变仪和滤失仪,对比了改性前后纳米SiO_2在钻井液中的粒度分布和微观形貌特征,以及对钻井液流变性能和滤失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地层渗透率测试实验,评价了不同纳米SiO_2对纳微米孔隙的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经140℃老化16 h后,钻井液中的工业纳米SiO_2发生了明显的团聚现象,而改性纳米SiO_2相反;2种纳米SiO_2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小,但改性纳米SiO_2可以显著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与工业纳米SiO_2相比,改性纳米SiO_2可有效对纳微米裂隙进行封堵,当其在钻井液中的质量分数为3.0%时,对模拟纳微米孔隙地层的封堵率达到98.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纳米SIO2 多苯基芳基硅烷偶联剂 粒度分布 封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溶胶对高温加砂油井水泥石强度作用规律及机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成文 周伟 +2 位作者 陈新 陈泽华 李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6,共8页
测试高温(150℃,20.7 MPa)下纳米SiO_(2)溶胶对加砂油井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纳米SiO_(2)溶胶水化产物类型、形貌、微观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温下纳米SiO_(2)对加砂油井水泥石有多种作用机制,质量分数在1%~2%时,纳米SiO_... 测试高温(150℃,20.7 MPa)下纳米SiO_(2)溶胶对加砂油井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纳米SiO_(2)溶胶水化产物类型、形貌、微观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温下纳米SiO_(2)对加砂油井水泥石有多种作用机制,质量分数在1%~2%时,纳米SiO_(2)主要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影响水泥正常水化,降低加砂水泥石强度;质量分数为3%~8%时,纳米SiO_(2)通过晶核作用诱导水化产物多点生长,改善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同时游离纳米SiO_(2)颗粒以不同团聚体形式充填在不同尺度水化产物孔隙中,提高水泥石致密度,保证加砂水泥石高温强度发展与维持;质量分数超过10%时,大量纳米SiO_(2)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并与Ca(OH)_(2)反应生成CSH凝胶覆盖层,纳米SiO_(2)团聚作用更显著且生成大颗粒聚集体不再具有填充效应,使水泥石微观结构遭到破坏,加砂水泥石强度大幅度降低;在高温固井水泥浆设计中,须确定合理的纳米SiO_(2)加量,纳米SiO_(2)才能通过晶核作用、填充效应等改善水泥石微观结构,有效阻止加砂油井水泥石高温强度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井 纳米SiO_(2)溶胶 油井水泥 硅砂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SiO_2粒子涂膜表面结构及超疏水性能 被引量:7
12
作者 曲爱兰 文秀芳 +2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杨卓如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11-1716,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得到不同形状复合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自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得到不同形状复合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自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2粒子的粒径和形状与表面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含单一粒径粒子涂膜表面水接触角符合Wenzel模型,而复合粒子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复合粒子在膜表面的无规则排列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等级的粗糙度,使得水滴与涂膜表面接触时能够形成高的空气捕捉率和较小的粗糙度因子;其与在涂膜表面能形成自组装分子膜的氟硅氧烷共同作用赋予了涂膜超疏水性能,而这种超疏水性能与复合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形状基本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二氧化硅粒子 溶胶-凝胶法 双微观结构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胶束法制备纳米ZrO_2粉体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恩辉 卢其斌 +2 位作者 苏国钧 邓建成 陈巧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0-311,314,共3页
利用NA/煤油—n C6 OH/NH3 ·H2 O反胶束体系 ,制备了纳米ZrO2 粉体。采用TG DTA、TEM、XRD等手段对粉体及前驱体进行表征 :粉体粒度分布均匀 ,无硬团聚 ,平均粒度为2 0~ 40nm。并且研究了反相胶束中的溶水量对ZrO2 粒径的影响以及... 利用NA/煤油—n C6 OH/NH3 ·H2 O反胶束体系 ,制备了纳米ZrO2 粉体。采用TG DTA、TEM、XRD等手段对粉体及前驱体进行表征 :粉体粒度分布均匀 ,无硬团聚 ,平均粒度为2 0~ 40nm。并且研究了反相胶束中的溶水量对ZrO2 粒径的影响以及 pH值对ZrO2 晶型的影响。并推测 2 0~ 40nmZrO2 的单斜晶 (m)与四方晶 (t)可能的相转变温度为 72 3℃ ,比相应的体相材料降低了近 4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锆纳米微粒 反相胶束 微乳液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RP法在纳米SiO_2表面接枝PS及其对HDPE的改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龙祥 范保林 +2 位作者 刘春华 张奎 王平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24,共4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在纳米二氧化硅(Si O2)粒子表面接枝聚苯乙烯(PS),并以此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改性。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力学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 O2-g-PS纳米复合粒子在HDP...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在纳米二氧化硅(Si O2)粒子表面接枝聚苯乙烯(PS),并以此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改性。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力学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 O2-g-PS纳米复合粒子在HDPE中分散比较均匀,使HDPE/Si O2-g-PS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及拉伸强度均明显高于纯HDPE及HDPE/Si O2复合材料。加入相容剂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后,Si O2-g-PS纳米复合粒子在HDPE中分散更加均匀,HDPE/Si O2-g-P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表面接枝 纳米SIO2 纳米SiO2-g-PS复合粒子 高密度聚乙烯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颗粒对PU树脂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志华 沈军 +4 位作者 吴广明 夏长生 杨帆 孙骐 倪星元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7-39,共3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 颗粒 ,并以此制备了SiO2 /PU复合材料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量热示差扫描仪和热重法分别表征了纳米复合树脂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纳米SiO2 能够均匀地以纳米尺寸分散于PU树...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 颗粒 ,并以此制备了SiO2 /PU复合材料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量热示差扫描仪和热重法分别表征了纳米复合树脂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纳米SiO2 能够均匀地以纳米尺寸分散于PU树脂中 ,并与PU中的基团发生了化学反应 ,形成了键合。SiO2 对PU树脂的耐低温性能影响不大 ,却提高了树脂的热稳定性能 ,使树脂的使用温度范围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颗粒 PU树脂 热稳定性 纳米二氧化硅 溶胶—凝胶 聚氨酯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iO_2复合电镀层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谭澄宇 梁英 +1 位作者 夏长清 郑子樵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6-19,共4页
本试验在普通镀镍液中添加了 10~ 4 0 g/L的二氧化硅微粒 ,成功地制备了 Ni/Si O2 复合镀层 ,随后在 80 0℃下进行了高温氧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粒径的微粒均可复合进入镀层 ,微粒的进入对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有明显影响 ;初始氧... 本试验在普通镀镍液中添加了 10~ 4 0 g/L的二氧化硅微粒 ,成功地制备了 Ni/Si O2 复合镀层 ,随后在 80 0℃下进行了高温氧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粒径的微粒均可复合进入镀层 ,微粒的进入对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有明显影响 ;初始氧化阶段 ,微粒的存在有利于提高镀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在高温氧化过程中 ,还明显存在基底铜向镍镀层的扩散 ,这可能有利于增强镀层与基底之间的结合力。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高温氧化后在镀层表面主要生成 Ni O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iO2复合镀层 高温氧化 纳米微粒 电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系纳米粉的微观结构与红外发射特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明霞 陈春林 +3 位作者 梁辉 徐廷献 郑福前 刘建良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9-162,共4页
采用水解沉淀法和包裹沉淀法制备不同 Al2 O3/ Si O2 比的纳米粉体 .利用 ICP、XRD、TEM、BET和 IR技术分别检测了粉末的化学组成、晶相、形态、比表面积及红外发射率 .初步讨论了缺位型反尖晶石结构具有高红外发射率的机理 .结果表明 ... 采用水解沉淀法和包裹沉淀法制备不同 Al2 O3/ Si O2 比的纳米粉体 .利用 ICP、XRD、TEM、BET和 IR技术分别检测了粉末的化学组成、晶相、形态、比表面积及红外发射率 .初步讨论了缺位型反尖晶石结构具有高红外发射率的机理 .结果表明 ,具有缺位反尖晶石结构晶相 γ-Al2 O3或 Al-Si尖晶石在 8~ 1 5μm波段具有高的发射率 .另外 ,具有对称性低的片状粒子粉末比球形粒子的粉末具有更高的红外发射特性 ;纳米级粒子粒径减小 ,散射系数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粉 红外发射 氧化铝一氧化硅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Al_2O_4:Eu^(2+),Nd^(3+)纳米粉体的合成与发光性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希艳 姜薇薇 +5 位作者 刘学 卢利平 王晓春 柏朝晖 刘全生 曹志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60-1563,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Al2O4:Eu2+,Nd3+纳米粉体发光材料。利用DTA,TG,XRD,SEM,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800℃烧结的样品形成已CaAl2O4晶相,样品平均晶粒尺寸为20~40 nm,与CaAl2O4:Eu2+,Nd3+粗晶材...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Al2O4:Eu2+,Nd3+纳米粉体发光材料。利用DTA,TG,XRD,SEM,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800℃烧结的样品形成已CaAl2O4晶相,样品平均晶粒尺寸为20~40 nm,与CaAl2O4:Eu2+,Nd3+粗晶材料相比,样品的发光光谱发生了“蓝移”,热释光峰值向高温移动了96℃,且曲线形状变宽,发光衰减是由初始的快衰减和随后的慢衰减构成,发光余辉时间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Al2O4:Eu^2+ Nd^3+ 纳米粉体 溶胶-凝胶法 长余辉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对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微污染原水的助凝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冬梅 任毅 +2 位作者 刘春柳 李绍秀 黄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66-970,共5页
以含微污染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氯化铝(PAC)与纳米SiO2,借助在线显微摄像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作为水处理剂的絮凝作用、助凝效果以及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①PAC与纳... 以含微污染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研究对象,投加聚合氯化铝(PAC)与纳米SiO2,借助在线显微摄像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作为水处理剂的絮凝作用、助凝效果以及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①PAC与纳米Si02单独使用时,PAC对无机高岭土颗粒去除效果好;而纳米SiO2对去除SDBS有利.②仅投加PAC,当pH为10时,SDBS去除率低于4%;当pH为5-6时,SDBS去除率可达50%.③不同pH下将纳米SiO:与PAC联用,SDBS去除率显著提高;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偏酸性环境有利于SDBS的去除,当pH为5时,SDBS去除率可达75%.④中性条件下,在PAC与纳米SiO2投加量比值为3时,纳米SiO2的助凝效果最优;纳米SiO2宜在投加PAC后40s时加入,絮体粒径大、结构强大、沉降性能好、分形维数值大、剩余浊度低,SDBS去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强化絮凝 微污染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助凝 形态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RP法在纳米SiO_2表面接枝PBA及其对PVC的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龙祥 刘榛 +1 位作者 刘春华 王平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17,21,共4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在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并以此对聚氯乙烯(PVC)进行改性。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力学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O2-g-PBA纳米复合粒子在PVC...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在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并以此对聚氯乙烯(PVC)进行改性。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力学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O2-g-PBA纳米复合粒子在PVC中分散均匀,使PVC/SiO2-g-PBA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及拉伸强度均明显高于PVC及PVC/SiO2复合材料。当SiO2-g-PBA纳米复合粒子的质量分数为5%时,PVC/SiO2-g-PBA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9.5kJ/m2,较纯PVC提高了280%,同时拉伸强度也有一定的提高,达到了65.3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 表面接枝 纳米SIO2 纳米SiO2-g-PBA复合粒子 聚氯乙烯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