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6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rying on Particle Size and Sensitivities of Nano hexahydro-1,3,5-trinitro-1,3,5-triazine 被引量:6
1
作者 Jie LIU Wei JIANG +3 位作者 Jiang-bao ZENG Qing YANG Yu-jiao WANG Feng-she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9-16,共8页
Nano hexahydro-1,3,5-trinitro-1,3,5-triazine(RDX) was prepared using a bi-directional rotation mill and dri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liquid, temperature and drying). It shows that the samples cake seriously and th... Nano hexahydro-1,3,5-trinitro-1,3,5-triazine(RDX) was prepared using a bi-directional rotation mill and dri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liquid, temperature and drying). It shows that the samples cake seriously and the particles grow up obviously by ordinary drying in different liquids at 70 C, which occurs again after vacuum dry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degrees of caking and aggregation are enhanced.Well dispersed sample maintaining constant particle size is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drying, especially freeze drying. Furthermore, the mechanical sensitivities of I-RDX, O-RDX and F-RDX, of which the average sizes are 88.03 mm, 15.32 mm and 0.16 mm, respectively, are evaluated. Compared with I-RDX, the friction, impact and shock sensitivities of O-RDX are slightly lower. However, the friction, impact and shock sensitivities of F-RDX are reduced by 30%, 99.0% and 59.9%,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干燥 三硝基 敏感性 粒子尺寸 纳米 三嗪 超临界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tension of lithium bromide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with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s 被引量:3
2
作者 蔡伟华 孔伟伟 +2 位作者 王悦 朱蒙生 王新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79-1985,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 on the surface tensions of lithium bromide(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man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Wilhelmy plate method. Firstly,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 on the surface tensions of lithium bromide(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man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Wilhelmy plate method. Firstly,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 with 1-octanol was measured and the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asured results and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ults was given to verify the measuring accuracy. Some new additives, such as cationic surfactants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CTAC), and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 were chosen in the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TAC and CTAB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nano-particles cannot remarkably decreas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However, the mixed addition of additives and nano-particles can remarkably affect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That is to say, additiv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i Br aqueous solution/ammonia. But nano-particles may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in th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bromide AMMONIA ADDITIVES nano-particleS surface t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T-LCD改善Particle Gap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欢 陈文智 +7 位作者 姚晔 张南红 汤展峰 辛志远 李静 范恒亮 韩君奇 尹文祥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7,共9页
Particle Gap是TFT-LCD制程中常见的一种缺陷。以55UHD产品为例,Particle Gap发生率约为1.0%,对产品良率影响较大,为提升液晶屏品质和客户满意度,急需改善此不良。文章结合不良现象研究Particle Gap的主要异物模式,最终通过改善CF研磨... Particle Gap是TFT-LCD制程中常见的一种缺陷。以55UHD产品为例,Particle Gap发生率约为1.0%,对产品良率影响较大,为提升液晶屏品质和客户满意度,急需改善此不良。文章结合不良现象研究Particle Gap的主要异物模式,最终通过改善CF研磨失败异物、沙粒状异物和透明状异物这种模式达到整体Particle Gap降低的效果。首先利用流程图分析影响异物模式的关键步骤,然后通过鱼骨图、决策矩阵、假设检验验证找出影响异物模式的显著因素,最后通过合力促进法总结出显著因素的最佳改善方案,导入量产并文件标准化,可平行推广至55UHD以外的其它尺寸。改善结果表明:通过以上3种异物类型的改善,55UHD Particle Gap发生率降低至少30%,为公司带来了巨大且显著的硬性节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 particle GAP CF研磨失败异物 透明状异物 沙粒状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or nano particles between the gear pairs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Ze-gui XIE Xiao-peng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2-346,共5页
将4种分别含有微米或纳米固体粒子的磨合油应用在45号钢齿轮副磨合试验中,研究这2类粒子对齿轮磨合的影响及行为.研究中使用的2种微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10μm的碳酸钙和100μm的石英砂,2种纳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5nm的金刚石和3... 将4种分别含有微米或纳米固体粒子的磨合油应用在45号钢齿轮副磨合试验中,研究这2类粒子对齿轮磨合的影响及行为.研究中使用的2种微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10μm的碳酸钙和100μm的石英砂,2种纳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5nm的金刚石和30nm的导电炭黑,大齿轮和小齿轮未磨合前的齿面三维粗糙度分别是24.00μm和32.97μm.试验结果表明:微米粒子对磨合磨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磨粒磨损,且微粒的粒径越大,磨粒磨损越剧烈;纳米粒子对磨合磨损影响不大,但纳米粒子能够吸附、填充和渗入齿面,从而改观齿面形貌和改善齿面摩擦学性能.另外,在含有这2类粒子的磨合磨损中,摩擦副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负电阻”现象发生,且两齿轮的磨损率蒡越大,该电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特性 齿轮副 微小质粒 纳米粒子 磨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SiC_P粒度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组织与性能影响
5
作者 晁爽 曹晶晶 +2 位作者 李河宗 范磊 杨军恒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以微纳SiC为第二相微粒,在42CrMo钢表面制备Ni-P-SiC_(P)复合镀层,研究了微纳SiC_(P)的粒度(5μm和0.5μm)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并结合Ni-P-SiC_(P)复合镀层截面形貌... 以微纳SiC为第二相微粒,在42CrMo钢表面制备Ni-P-SiC_(P)复合镀层,研究了微纳SiC_(P)的粒度(5μm和0.5μm)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并结合Ni-P-SiC_(P)复合镀层截面形貌和成分分布,探讨了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结果表明:SiC_(P)的添加抑制了化学沉积反应,导致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速率下降,但0.5μm的SiC_(P)对沉积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弱,形成的NiP-SiC_(P)-0.5复合镀层表面的胞状物尺寸更均匀、平整、致密,随SiC_(P)浓度的增加,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速率下降,复合镀层表面的Ni∶P增加;当SiC_(P)浓度7 g/L时,复合镀层表面的SiC_(P)发生堆积或团聚。当SiC_(P)浓度为5 g/L时,Ni-P-SiC_(P)-0.5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大,约753 HV,耐蚀性也最优,自腐蚀电位为-0.363 V。浸润处理后的SiC微粒表面带负电,吸附大量的Ni~(2+),向基底表面运动,与Ni、P均匀的共沉积到基底表面,共沉积的SiC_(P)在复合镀层中具有弥散强化和惰性物理屏障的作用,使Ni-P-SiC_(P)复合镀层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优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钢 微纳SiC微粒 Ni-P-SiC_(P)复合镀层 耐蚀性 沉积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颗粒对Mg-9Al合金晶粒组织细化研究
6
作者 王殿君 梁英 +2 位作者 高恩达 刘崇林 李思远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纳米颗粒对镁合金的微观组织细化及力学性能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半固态搅拌与高能超声分散的方法成功制备出纳米SiC/Mg-9Al复合材料,利用OM、XRD、SEM、TEM等设备对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C颗粒能够... 纳米颗粒对镁合金的微观组织细化及力学性能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半固态搅拌与高能超声分散的方法成功制备出纳米SiC/Mg-9Al复合材料,利用OM、XRD、SEM、TEM等设备对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组织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C颗粒能够显著的细化Mg-9Al合金微观组织。当纳米颗粒添加量为1.0vol.%时,复合材料晶粒组织细化最为明显,为(71.9±28)μm,相比于基体合金晶粒尺寸减小了约63%。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在镁基体中分散机制主要为沿α-Mg的晶界分布及少量的晶内分布。同时,揭示了晶粒细化机制为位于晶界的纳米颗粒能够快速吸附在生长的α-Mg晶粒表面,有效地抑制了溶质元素的扩散,显著降低了枝晶生长速率,使得熔体的成分过冷度增大,降低了结晶潜热的释放,能够激活更多的异质形核位点,从而提高了镁合金的形核率,得到了显著细化的晶粒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Mg-9Al合金 纳米SIC颗粒 铸造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QuEChERS Nano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石斛中84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权 毕珊 +7 位作者 吴玉田 李磊 周贻兵 刘利亚 刘文政 陈庆园 周雪 郭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5-575,共11页
利用Sin-QuEChERS Nano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建立了石斛基质中84种不同极性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比较了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1%乙酸乙腈、丙酮)和不同的提取方式(加水浸泡和不加水浸泡)下目标物的提取效率。... 利用Sin-QuEChERS Nano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建立了石斛基质中84种不同极性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比较了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1%乙酸乙腈、丙酮)和不同的提取方式(加水浸泡和不加水浸泡)下目标物的提取效率。利用金钗石斛样品系统比较了Sin-QuEChERS Nano法与经典的基质固相分散法(dSPE)、固相萃取法(SPE)、QuEChERS法的净化效果及提取回收率,以及净化效果较好的Sin-QuEChERS Nano法与dSPE法基质效应的差异。目标物经DB-1701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分离,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溶液外标法定量。通过GC-MS/MS检测方法对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中的84种代表性农药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各目标物在不同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均>0.990,方法的检出限(LOD,S/N=3)为1.5~5.8μg/kg,方法的定量限(LOQ,S/N=10)为5.0~15.0μg/kg。在两个水平下,目标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68.7%~116.2%,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低于15%。与其他经典的前处理方法相比,Sin-QuEChERS Nano法在净化效果方面表现更好,该法不仅可以有效去除色素、有机酸、碱性干扰物等物质,还可以节省样品制备时间,避免溶剂转移造成的损失,无需进一步涡旋或离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提取物纯化程序。该方法灵敏、快速、简便、可靠,有效地提高了石斛中农药快速筛查时的检测效率,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所开发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扩展目标农药的类型,并可以用于检测其他更多食品及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Sin-QuEChERS nano净化柱 快速筛查 农药残留 石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对HDPE/Nano-CaCO_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罗忠富 黄锐 +2 位作者 卢艾 蔡碧华 范五一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7-51,共5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表面处理剂种类、用量对HDPE/Nano-CaCO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钠米CaCO3粒子粒径的急剧减少和表面物理化学状况已发生较大变化 ,偶联剂用量的单分子层理论模型已不再适用于纳米粒子填料 ;处理剂种类对复合... 本文主要研究了表面处理剂种类、用量对HDPE/Nano-CaCO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钠米CaCO3粒子粒径的急剧减少和表面物理化学状况已发生较大变化 ,偶联剂用量的单分子层理论模型已不再适用于纳米粒子填料 ;处理剂种类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不大 ,但处理剂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却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 纳米粒子 复合材料 聚乙烯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钢表面Ni-P-nano-SiC复合化学镀层的制备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岁元 范红 +1 位作者 梁京 刘常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0-813,825,共5页
在优化设计的化学镀基础镀液中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纳米SiC颗粒,研究在45#钢表面制备具有纳米SiC颗粒增强的复合镀层及形成机理.利用SEM,XRD和显微硬度计等方法对实验样品的组织结构、形貌、显微硬度及其镀层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优化设计的化学镀基础镀液中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纳米SiC颗粒,研究在45#钢表面制备具有纳米SiC颗粒增强的复合镀层及形成机理.利用SEM,XRD和显微硬度计等方法对实验样品的组织结构、形貌、显微硬度及其镀层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Ni-P,Ni-P-SiC镀层镀态时硬度分别为572 HV,649 HV,热处理后其表面硬度在400℃时达到最大值1 045 HV和1 341 HV.纳米SiC颗粒在镀液中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与化学反应所产生的Ni和P共同沉积在镀层中起到了复合强化的作用.Ni-P-nano-SiC镀层的生长机理是按层状方式生长,生长方向垂直于钢基体表面.纳米SiC提高了复合化学镀层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复合镀层以较薄的分层方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镀 Ni-p-nano-SiC复合镀层 纳米颗粒复合强化 层状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碳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东北黑土壤中多农残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冰冰 于洪春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6,共6页
本文使用NANO碳净化柱对土壤中的31种农药进行净化,并且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进行测定。土壤样品经过NANO碳净化柱,净化效果良好。31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001~0.01mg/kg,定量限为0.003~0.033mg/kg,添加回收率在70%~1... 本文使用NANO碳净化柱对土壤中的31种农药进行净化,并且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进行测定。土壤样品经过NANO碳净化柱,净化效果良好。31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001~0.01mg/kg,定量限为0.003~0.033mg/kg,添加回收率在70%~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0%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回收率和精密度均适合土壤中的31种农药残留检测,在土壤农药残留筛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碳纳米净化柱 土壤 农药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PL/AgNPs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尹云龙 杨长江 +2 位作者 李灿 仇强 张利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43-3656,共14页
Pb-Ag阳极是锌电积中目前最常用的不溶性阳极,但其存在析氧电位高和耐腐蚀性差等问题。本文通过木质素磷酸化改性并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颗粒,制备了磷酸化木质素/纳米银复合材料(PL/AgNPs),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立叶变换... Pb-Ag阳极是锌电积中目前最常用的不溶性阳极,但其存在析氧电位高和耐腐蚀性差等问题。本文通过木质素磷酸化改性并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颗粒,制备了磷酸化木质素/纳米银复合材料(PL/AgNPs),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热重分析(TGA)对PL/AgNPs的微观形貌、结构组成、银含量进行分析。采用粉末冶金和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出Pb-PL/AgNPs复合阳极,在模拟锌电积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电化学阻抗谱分析法(EIS)等对Pb-PL/AgNPs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0.5%PL/AgNPs复合阳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和耐腐蚀性能,其银的用量较Pb-0.75%Ag阳极减少了96.7%。Pb-0.5%PL/AgNPs复合阳极的伏安电荷量为1.0611 C/cm^(2),分别是纯Pb阳极和Pb-Ag阳极的1.8倍和1.25倍;其析氧稳态电位为1.436 V,比纯Pb阳极和Pb-Ag阳极分别低194 mV和97 mV;其耐腐蚀性比纯Pb阳极和Pb-Ag阳极分别提升约86.8%和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基阳极 析氧反应 磷酸化木质素 纳米银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BSA启发式算法对扑热息痛和抗坏血酸混合溶液的精确预测
12
作者 郭博瑜 鲍涵阳 +2 位作者 饶志康 刘哲 徐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2-711,共10页
本研究构建了同时检测扑热息痛(PA)和抗坏血酸(AA)浓度的电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三电极电化学工作站采集实验数据,利用滴涂法和循环伏安法(CV)制备PBs/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使得PA和AA的峰电位实现基本分离;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 本研究构建了同时检测扑热息痛(PA)和抗坏血酸(AA)浓度的电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三电极电化学工作站采集实验数据,利用滴涂法和循环伏安法(CV)制备PBs/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使得PA和AA的峰电位实现基本分离;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计时电流法(CA)对不同浓度的PA和AA混合溶液进行电化学检测,对检测曲线进行典型电化学特征和图像特征进行提取。然后,利用改进型粒子群优化-回溯搜索算法(PSO-BSA)网络对实验数据解耦合,构建对混合样本中PA和AA的浓度准确预测模型,最终实现对PA和AA双化学药物的同时检测。预测结果的拟合度(R2)达到0.995,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0.137 mM,平均绝对误差(MAE)达到0.124 mM。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拟合优度高、成本效益高的优势,利于实现PA和AA混合药物的协同检测结果,并实现对某一药样成分的精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药样同时检测 粒子群优化-回溯搜索算法 纳米修饰电极 启发式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透油藏纳米级树脂颗粒分散体的调驱性能
13
作者 钱志鸿 余晓玲 +3 位作者 王磊 朱杰 戴志鹏 张贵才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4,322,共7页
现有调驱体系在中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堵得住走不远或走得远堵不住的技术难题。文章通过高温高压熔融法,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稳定剂,制备了适用于中低渗油藏深部调驱的纳米级树脂颗粒分散体(OSR);以驱替压力为指标,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系... 现有调驱体系在中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堵得住走不远或走得远堵不住的技术难题。文章通过高温高压熔融法,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稳定剂,制备了适用于中低渗油藏深部调驱的纳米级树脂颗粒分散体(OSR);以驱替压力为指标,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系统评价了OSR在中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注入性能和封堵能力。研究结果表明,OSR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及封堵能力。随着OSR中树脂含量的增大,注入压力有所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当树脂含量为5%时,OSR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均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注入1 PV的OSR,最大注入压力小于0.25 MPa。OSR对岩心的封堵率随着树脂含量的增大而提高,当树脂含量超过5%后封堵率变化不再显著。在固定树脂含量为5%的情况下,OSR对岩心的封堵率随岩心渗透率的降低而提高,OSR对渗透率小于30×10^(-3)μm^(2)岩心的封堵率达90%以上。此外,OSR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冲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树脂颗粒分散体 深部调驱 注入性能 封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协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滑和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占模 董从林 +1 位作者 袁成清 白秀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 NPs与摩擦副表面微粗糙峰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纯TPU材料的黏着磨损行为转变为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从0.15增大到0.6,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防滑性能,但降低了其耐磨性能.添加CF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失效行为,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SiO_(2) NPs和CF的疏水性,改性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从67.55°增大到了112.10°,将亲水性TPU转变为疏水性复合材料,降低了水分子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削弱了水的润滑作用,进一步改善其在湿滑环境下的防滑性能.当SiO_(2) NPs和C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9%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5附近,平均摩擦系数增大了204.26%,与质量分数12%的SiO_(2) NPs改性复合材料相比,磨损率下降了96.28%,表现出优异的防滑与耐磨性能.该研究可为设计和制造在湿滑环境下具有优异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摩擦制动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纤维 热塑性聚氨酯 防滑性能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evenger法提取草果精油的化学组成及清除NaNO_2能力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陆占国 孟大威 +2 位作者 李伟 王鹏君 任慧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1,共5页
采用Clevenger法提取草果精油,以1.87%的平均得油率获得精油,用GC-MS联机对精油进行了成分分析,检测出38种成分,解析鉴定了占总成分98.393%的32个成分。主要成分1,8-桉树脑占40.891%(相对含量,以下同),α-水芹烯9.769%,2-异丙基苯甲醛6.... 采用Clevenger法提取草果精油,以1.87%的平均得油率获得精油,用GC-MS联机对精油进行了成分分析,检测出38种成分,解析鉴定了占总成分98.393%的32个成分。主要成分1,8-桉树脑占40.891%(相对含量,以下同),α-水芹烯9.769%,2-异丙基苯甲醛6.988%。测定精油清除NaNO2能力结果可知:当精油用量为0.15~0.45 mL时,清除率为68.22%~81.40%,大于对照物Vc(57.12%~78.16%)和BHT(14.64%~18.66%)(精油和对照物浓度1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 nan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预处理对鸡汤营养成分迁移及微纳颗粒形成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黎卓坚 张岑 +6 位作者 谌迪 卢文静 陈光银 戴晨义 陈轩 陈小娥 肖朝耿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8-188,共11页
为提升鸡汤营养成分含量及贮藏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预处理辅助鸡汤熬制工艺参数,并探究了超声预处理对鸡汤熬制过程中营养成分迁移和微纳颗粒(Micro-nano particles,MNPs)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鸡汤的最... 为提升鸡汤营养成分含量及贮藏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预处理辅助鸡汤熬制工艺参数,并探究了超声预处理对鸡汤熬制过程中营养成分迁移和微纳颗粒(Micro-nano particles,MNPs)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鸡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830 W。该条件下,鸡汤成品中固形物、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总糖和总脂含量分别提升了35.13%、26.09%、33.47%、21.59%和44.04%。MNPs形成过程中,粒径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可降低至322.27 nm和0.47,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增加(P<0.05)。此外,经过超声预处理后,MNPs中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α-螺旋减少,转化为β-折叠。同时蛋白质溶解度提高至87.40%,从而改善了鸡汤的稳定性。以上结果显示了超声预处理技术在高品质鸡汤生产中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汤 超声预处理 微纳颗粒 营养成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铝粒子对化学镀镍-磷合金晶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加强 刘磊 +3 位作者 沈彬 朱建华 胡文彬 丁文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8,共5页
通过化学复合镀制备纳米氧化铝粒子增强镍磷合金复合镀层,并对所得表面纳米复合材料进行透射电镜显微分析(TEM)、扫描电镜显微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谱成分分析(EADX)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复合镀... 通过化学复合镀制备纳米氧化铝粒子增强镍磷合金复合镀层,并对所得表面纳米复合材料进行透射电镜显微分析(TEM)、扫描电镜显微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谱成分分析(EADX)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复合镀层中含量较高且分布均匀;所得镀层是中磷非晶态。纳米粒子使得复合镀层晶化温度降低,显微硬度值比镍磷合金镀层明显提高。在一定条件下热处理,复合镀层晶化,硬度值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镀 纳米氧化铝粒子 晶化 显微硬度 化学镀 -磷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Si_3N_4纳米粒子化学复合镀工艺优化及镀层性能表征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正平 杨会静 +3 位作者 孙松林 曹茂盛 朱静 王彪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29,2-3,共6页
论述了化学复合镀的机理及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Ni-P-Si3N4纳米粒子化学复合镀工艺过程,并着重对镀层热处理后镀层的硬度进行了研究。测试表明:镀层硬度高,强度大,耐磨性好。
关键词 纳米粒子 化学复合镀 正交试验 镀层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与在位聚合联用制备分散良好的纳米杂化材料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卫红 汪济奎 +2 位作者 唐颂超 唐芳琼 徐种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6-99,103,共5页
采用 Sol- Gel法与在位聚合相结合的方法 ,使正硅酸乙酯在聚合物单体中进行水解、缩聚 ,然后再加入引发剂使单体聚合 ,制得了稳定分散的纳米粒子杂化的聚合物材料 ,该材料性能优良 ,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在保持树脂光学性能的前提下 ,材... 采用 Sol- Gel法与在位聚合相结合的方法 ,使正硅酸乙酯在聚合物单体中进行水解、缩聚 ,然后再加入引发剂使单体聚合 ,制得了稳定分散的纳米粒子杂化的聚合物材料 ,该材料性能优良 ,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在保持树脂光学性能的前提下 ,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位聚合 联用 制备 纳米杂化材料 在位分散聚合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对褐潮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及各粒级复合体中C、N、P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秀梅 冯兆滨 +4 位作者 张树清 张夫道 王玉军 张建峰 肖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3,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对褐潮土各粒级复合体组成及其中C、N、P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入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后,褐潮土各粒级复合体的含量较对照发生了改变,F1(〈2μm)和B(10-50μm)粒级含量降...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对褐潮土各粒级复合体组成及其中C、N、P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入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后,褐潮土各粒级复合体的含量较对照发生了改变,F1(〈2μm)和B(10-50μm)粒级含量降低,F2(2~10μm)和F4(50~100μm)粒级含量增加。2)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可提高土壤及各粒级中C、N、P的含量,而增加幅度因材料而异;蒙脱土纳米-亚微米级复合物〉高岭土纳米-亚微米级复合物〉塑料纳米-亚微米级复合物。3)F3(10-50μm)粒级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较低,但该粒级复合体含量占土壤固相的比重最大,因此该粒径中C、N、P对土壤肥力的贡献较大。4)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使土壤的有机碳、氮、磷在各粒级复合体中分配系数的增加以F2(2~10μm)粒级最高,说明各养分进入F2粒级最多,表明该粒级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 有机无机复合体 粒级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