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多功能参数预测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1
作者 张颖 常智 +5 位作者 韩旭 焦建 杨子鹤 李全 董薇 米宏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1-757,共7页
目的 探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多功能参数对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且行负荷+... 目的 探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多功能参数对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且行负荷+静息G-MPI提示有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99例患者。图像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7节段5分法以及PHASE软件获得左心室血流灌注、功能以及同步性参数。随访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与无MACE组。采用Cox回归分析与MACE有关的预测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预测MACE的最佳截断值。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组别MA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99例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随访期间共35例(35.35%)发生MACE。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负荷相位带宽(SPBW)(HR=1.015,95%CI 1.002~1.028)和负荷异常总积分与静息异常总积分的总差值分(SDS)(HR=1.105,95%CI 1.008~1.211)为预测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SPBW和SDS预测MACE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9°和6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778。生存分析显示,SPBW≥69°组和SDS≥6分组MACE发生率高于SPBW<69°组和SDS<6分组(66.6%比13.2%,53.3%比20.4%,P均<0.05)。结论 SPECT G-MPI心功能参数可用于预测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SPBW和SDS是预测此类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慢性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心肌灌注显像 预测 相位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评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之湲 王雅晳 +5 位作者 段莎莎 施依璐 付文艳 张丹 陈启 张小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0-1084,共5页
慢性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可导致左心室重构,这些变化在瓣膜置换术后是否可逆及可逆程度是影响外科手术时机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像技术是目前常用于评估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无创性方法,其中超声心动图及增强CT有助于人工瓣功能评估... 慢性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可导致左心室重构,这些变化在瓣膜置换术后是否可逆及可逆程度是影响外科手术时机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像技术是目前常用于评估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无创性方法,其中超声心动图及增强CT有助于人工瓣功能评估和左心室形变监测,心脏磁共振及PET/CT有助于识别术后心纤维化的进展及消退,这些技术综合应用可早期诊断和无创检测术后左心室逆重构,从而改善临床结局。本文综述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逆重构评估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多模态成像 逆重构 超声心动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CT血管造影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心肌血流下降的因素及其价值研究
3
作者 蔡文怡 方章 +5 位作者 施建伷 卜菊 陈丽梅 赵中强 周宁天 李殿富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传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获取的心肌灌注显像、半定量参数以及冠脉造影结果、临床参数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CZT-SPECT检查的116... 目的探讨传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获取的心肌灌注显像、半定量参数以及冠脉造影结果、临床参数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CZT-SPECT检查的116例临床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最终纳入39例患者。以三支主要冠脉区域心肌血流储备功能<2.1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绘制冠脉狭窄程度、区域负荷灌注积分(SS)、静息灌注积分(RS)和灌注积分差(DS)诊断心肌缺血的ROC曲线以获得最佳截断值和相应的诊断效能,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结果共计117支主要血管,其中判定为心肌缺血的有36支(30.77%)。冠脉狭窄程度、SS、RS和DS诊断心肌缺血的ROC曲线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3%、3.5、1.5、1.5,准确性分别为75.2%、74.4%、70.9%、72.6%,ROC曲线的AUC及95%CI分别为0.78(0.68~0.87)、0.64(0.53~0.74)、0.58(0.49~0.66)、0.65(0.55~0.75)。冠脉狭窄程度、血管区域心肌灌注显像、SS、RS和DS等单因素有意义的指标联合预测心肌缺血的ROC曲线的AUC及95%CI为0.79(0.69~0.88)。逐步回归法踢除变量后,最终模型预测心肌缺血的ROC曲线的AUC及95%CI为0.84(0.76~0.92)。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中SS>3.5、DS>1.5、RS>1.5对预测心肌缺血有一定的意义,联合多个指标(冠脉造影结果、SS、DS、RS、心肌灌注显像)预测显著提高了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碲锌镉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兴支架术对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王硕 战吟戈 +3 位作者 郑庆厚 陈勤聪 王乐 李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947,共7页
目的探讨即兴支架术(provisional stenting,PS)在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该术式对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S术式并完成... 目的探讨即兴支架术(provisional stenting,PS)在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该术式对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S术式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静息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dynamic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检查,观察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支架植入即刻成功率以及是否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冠脉无复流、分支受累、分支急性闭塞、急性左心衰、心脏传导阻滞、心脏压塞、大出血、死亡;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测得的冠状动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术前及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心功能指标[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心肌灌注评价指标包括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应用静息D-SPECT+瑞加诺生负荷D-SPECT检查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结果安全性指标观察显示:支架植入即刻成功率100%、回旋支受累行球囊对吻扩张19例(23.1%),分支急性闭塞1例,后行双支架术,应用PS-T(provisional stenting-T stenting)术式;无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冠脉无复流、急性左心衰、心脏传导阻滞、心脏压塞、大出血、死亡病例。有效性指标观察显示:术后IVUS测得的MLA较术前明显改善;自术后7 d开始,BNP、CK-MB、cTnⅠ较术前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指标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的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显著优于术前。结论PS可改善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损伤和心肌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SPECT) 冠状动脉无保护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 即兴支架术(PS) 心肌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衰减校正用于^(99m)Tc-N-NOET SPECT心肌灌注显像 被引量:11
5
作者 卫华 李思进 +4 位作者 刘建中 武志芳 李清 胡光 王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AC)对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伪影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的102例次MPI(负荷49例次,延迟或静息53例次)进行X线AC,比较AC前后的图像。其中有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AC)对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伪影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的102例次MPI(负荷49例次,延迟或静息53例次)进行X线AC,比较AC前后的图像。其中有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结果 54例受检者中,31例正常,12例心肌可逆性灌注缺损,11例固定性缺损;AC后40例正常,12例可逆性缺损,2例固定性缺损。102例次MPI中,AC前,下后壁显像剂分布减低22例次(22/102,21.57%),AC后为4例次(4/102,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2,P<0.05);14例CAG受检者中,8例正常,6例冠状动脉狭窄≥50%。CAG正常者AC前MPI显示6例正常,2例下后壁固定性缺损;AC后8例均正常;6例CAD者AC前MPI显示2例正常,1例前壁近心尖部可逆性缺损、下后壁固定性缺损,3例可逆性缺损,AC后,2例正常者MPI无变化,前壁近心尖部可逆性缺损、下后壁固定性缺损者,下后壁恢复正常,前壁近心尖部仍呈可逆性缺损,3例可逆性缺损者无变化。结论 X线AC能有效鉴别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图像中的下后壁伪影,但可引起新伪影出现于心尖和前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检测活性心肌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海云 王莉 +2 位作者 田建明 柏挺 林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分析MRI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诊断价值并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结果对比。方法应用MRI对21例临床符合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MRI静息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比狭窄... 目的分析MRI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诊断价值并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结果对比。方法应用MRI对21例临床符合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和PE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MRI静息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但无统计学差异(Z=-1.732,P=0.083);比SPECT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多且有统计学差异(Z=-3.691,P=0.000)。SPECT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且有统计学差异(Z=-3.029,P=0.002)。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结果为标准,MR延迟扫描检测活性心肌的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8.4%,总符合率为98.2%,Kappa值为0.953。MR延迟扫描检出的活性心肌比PET检出的少但无统计学差异(Z=-0.209,P=0.835)。结论MR心脏检查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和附壁血栓情况,并可对左室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常规SPECT心肌灌注显像由于空间分辨率低明显低估心肌缺血范围。心肌PET显像空间分辨率低,无法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且不能直观显示室壁运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活性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7
作者 董薇 杨本涛 +4 位作者 宋乐 李全 李静 王振常 戴皓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88-1891,共4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文慈 崔冰 +2 位作者 王浩 杨少民 孟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心肌灌注在缺血性心脏病(IHD)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CAG和(或)支架植入术后IHD患者行MSCT心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并比较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的CT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时间(MTP)、平均通过时间(MTT... 目的探讨MSCT心肌灌注在缺血性心脏病(IHD)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CAG和(或)支架植入术后IHD患者行MSCT心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并比较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的CT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时间(M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35例患者MSCT心肌灌注扫描均可显示低灌注区,与CAG、SPECT及ECG提示心肌缺血区域相对应。首过灌注图像上缺血心肌CT值为(90.28±7.29)HU,正常心肌CT值为(141.05±9.54)HU;缺血心肌BF、BV减低,MTP、MTT延迟,与正常心肌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例正常心肌TDC呈稍快上升继而平缓下降;20例缺血心肌TDC呈缓慢上升,10例近乎水平,5例与正常心肌TDC形态相似。结论 MSCT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定位及诊断心肌缺血,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中起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显像 缺血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何洁 卢洁 +3 位作者 许英路 翟勇 张人玲 刘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1-283,共3页
目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单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结... 目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单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7.44%、94.87%和82.05%,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2、0.002)。26例单侧血管病变患者用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6.15%、92.31%、92.31%,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552)。结论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在诊断单侧血管病变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符合线路 磁共振成像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心肌灌注显像检测血流受阻型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奇 秦静 +7 位作者 王志国 关志伟 董蔚 孙志军 盖鲁粤 陈韵岱 田嘉禾 杨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为参照,评价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作为再血管化治疗"看门人"的可行性。结果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结果,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6%的再血管化治疗患者中并未发现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结论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CTCA结合腺苷负荷MPS可以准确地检测血流受阻型的冠脉阻塞性病变,可以充当再血管化治疗的"看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配准情况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克敏 冯彦林 +4 位作者 温广华 梁伟棠 李林 冯叶霞 邓大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74-1578,共5页
目的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 目的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并对出现配准不良的受检者图像行重新配准。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方向配准不良与重新配准后左心室各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结果有58例(58/110,52.73%)共出现78次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常见。对配准不良的图像重新配准后,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t=7.931、2.385、8.320,P均<0.05),其中x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z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前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图像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结论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为常见,对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对CT和SPECT图像行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各壁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影像学评价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翔 吕滨 +7 位作者 赵世华 唐跃 吕凤英 方纬 陆敏杰 鲁锦国 陈雄彪 蒋世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1-424,共4页
目的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D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SPECT)对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6只,接受MDCT扫描1次后,在前降支近段放置Ameroid环,当日行MDCT、MRI扫描。术后第2、27天再... 目的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D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SPECT)对中华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6只,接受MDCT扫描1次后,在前降支近段放置Ameroid环,当日行MDCT、MRI扫描。术后第2、27天再次行SPECT,28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MDCT、MRI,最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2只实验猪饲养中死亡,4只完成实验。病理显示3只实验猪有心内膜下梗死,1只无梗死。CAG显示3只实验猪狭窄>50%。MDCT的动脉期减低区域、MRI的首过减低区域以及SPECT的减低区域均与TTC染色显示的梗死区域一致。MDCT测得术后28天的ESV高于术前与术后当日(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测得EDV术后28天高于术后当日(P<0.001),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CT测得的SV、EDV均值均高于MRI(P均<0.05);二者测得的ESV与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当日、术后28天左心室前壁动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74,P=0.011)。结论MDCT动脉期、MRI首过灌注、SPECT显示的左心室前壁灌注减低与TTC染色梗死心肌相对应。心肌缺血后CT值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雏型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脑部病变诊断中的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志晔 关志伟 +1 位作者 于生元 马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7-384,共8页
目的比较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pCASL)与氟代脱氧葡萄糖及蛋氨酸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脑部病变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对7例脑部病变患者进行3D-pCASL成像及PET/CT显像,视觉评定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4例肿瘤性... 目的比较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pCASL)与氟代脱氧葡萄糖及蛋氨酸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脑部病变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对7例脑部病变患者进行3D-pCASL成像及PET/CT显像,视觉评定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4例肿瘤性病变3D-pCASL均为高灌注,PET/CT均为高代谢。1例炎性脱髓鞘病变和1例代谢性脑白质病变3D-pCASL为高灌注,1例感染性病变3D-pCASL为低灌注,此3例非肿瘤性病变PET/CT均为高代谢。结论3D-pCASL可以无创性活体评估脑部病变的灌注状态,与PET/CT具有较好诊断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灌注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衰减校正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克敏 冯彦林 +4 位作者 温广华 梁伟棠 李林 冯叶霞 陈丽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9-923,共5页
目的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110例,均重建CTAC和无衰减校正(NOAC)图像,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对配准不良者进行重新配准。比较CTAC和N... 目的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110例,均重建CTAC和无衰减校正(NOAC)图像,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对配准不良者进行重新配准。比较CTAC和NOAC图像及配准前后CTAC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并进行性别和体重指数分层比较。结果 CTAC图像左心室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高于NOAC图像(t=21.68、9.265、5.067,P<0.01),心尖部则明显低于NOAC图像(t=-12.834,P<0.01)。其中,男性下后壁CTAC和NOAC放射性计数百分比的差异明显高于女性(t=6.922、4.583,P<0.01);高体重指数者心尖部放射性计数百分比的差异明显高于正常体重指数者(t=2.621,P<0.05)。与NOAC图像比较,CTAC图像有63.6%出现下后壁放射性明显增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17.267,P<0.01);有38.2%出现心尖部放射性明显减低,高体重指数者明显高于正常体重指数者(χ2=4.864,P<0.05)。110例受检者中有52.7%出现不同程度的图像配准不良,重新配准后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明显增加(t=7.931、2.385、8.32,P<0.05)。结论 CTAC可明显改善左心室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但对心尖部的补偿相对不足;CT和SPECT图像配准不良可明显影响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丰文 黄克敏 +3 位作者 冯彦林 刘德军 梁伟棠 李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4-107,11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显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灌注SPECT/CT评估肺栓塞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大勇 张文艳 +1 位作者 陈江红 边艳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0-543,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肺灌注SPECT/CT评估肺栓塞(PE)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肺灌注SPECT/CT显像诊断为PE后接受溶栓及抗凝治疗的107例患者,按病程将其分为〈7天组(n=37)、7~14天组(n=45)和〉14天组(n=25),均于溶栓治疗后... 目的观察应用肺灌注SPECT/CT评估肺栓塞(PE)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肺灌注SPECT/CT显像诊断为PE后接受溶栓及抗凝治疗的107例患者,按病程将其分为〈7天组(n=37)、7~14天组(n=45)和〉14天组(n=25),均于溶栓治疗后7天内再次接受肺灌注SPECT/CT显像。记录各组溶栓治疗后血流灌注改善的肺段数,计算肺段血流灌注改善率,并对3组进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前,肺灌注SPECT/CT共于107例患者中检出646个栓塞肺段(646/1926,33.54%);治疗后,360个(360/646,55.73%)肺段血流灌注改善,未发现新的栓塞肺段。〈7天组、7~14天组及〉14天组肺段血流灌注改善率分别为74.21%(164/221)、58.05%(155/267)和25.95%(41/158),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P〈0.05),其中〈7天组与7~14天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P〈0.05)。结论肺灌注SPECT/CT显像可用于评价溶栓治疗PE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灌注成像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海娜 汪秀玲 +2 位作者 李智勇 何苗 王宇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冠状动脉CTA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心肌灌注图像,分析心肌灌注图像结果与临床症状、壁冠状动脉长度、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 目的:探讨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冠状动脉CTA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心肌灌注图像,分析心肌灌注图像结果与临床症状、壁冠状动脉长度、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远端形态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壁冠状动脉长度、不同心肌桥厚度及不同壁冠状动脉近远端形态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1)36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22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26例。(2)壁冠状动脉<10mm者7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2例(2/7,28.57%);10~20mm者17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3例(13/17,76.47%);>20mm者12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1例(11/12,91.66%)。(3)心肌桥厚度<1mm者5例,未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2mm者14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0例(10/14,71.42%);>2mm者17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6例(16/17,94.11%)。(4)血管平滑者12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5例(5/12,41.66%);一侧成角组15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3例(13/15,86.66%);两侧成角组9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8例(8/9,88.88%)。结论:(1)仅依靠是否有临床症状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者是否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是不全面的,会遗漏一部分无症状的患者。(2)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心肌桥的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远端血管形态均会对血流灌注造成影响,灌注结果与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心肌桥的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远端血管形态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心肌灌注显像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于影像学研究的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4
18
作者 文利 崔建华 +7 位作者 黄河 谭虎 陈杰 刘卫金 舒通胜 郑嘉荣 胡云 高云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建立适于影像学研究的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方法家猪10只,开胸手术游离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在左旋支近段放置塑料Ameroid缩窄环,以建立左旋支慢性狭窄的心肌缺血模型。模型建立后5~6周内每周1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MRI、超声及SPEC... 目的建立适于影像学研究的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方法家猪10只,开胸手术游离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在左旋支近段放置塑料Ameroid缩窄环,以建立左旋支慢性狭窄的心肌缺血模型。模型建立后5~6周内每周1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MRI、超声及SPECT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标准。结果 10只家猪中2只术后早期死亡,8只成功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并存活至实验完成,共计行影像检查38例次,其中35例次满足图像分析。术后第1周,冠脉造影见左回旋支轻度狭窄,随术后时间延长,狭窄程度逐渐加重。术后第3周1只动物回旋支狭窄达90%,术后第5周4只动物狭窄达90%,第6周其余3只动物达90%。MRI扫描可见左室侧壁和后壁变薄,延迟灌注扫描见明显强化,超声及SPECT可见左室运动减弱,功能降低,缺血节段室壁灌注量降低甚至缺损。结论应用塑料Ameroid缩窄环可以成功制备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并适用于各种影像学方法观察冠状动脉渐进性狭窄过程中左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心肌缺血 冠状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超声检查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凌 田月琴 +8 位作者 袁建松 乔树宾 孙晓昕 郭风 魏红星 方纬 杨敏福 沈锐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8-441,共4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HCM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今后患者的预后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方法对93例(男65例,女28例,年龄16~68岁)...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HCM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今后患者的预后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方法对93例(男65例,女28例,年龄16~68岁)HCM患者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均为空腹状态下,静脉注射^(99m)Tc-MIBI 20 mCi、^(18)F-FDG 4 mCi,1小时后行双核素心肌显像。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分析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灌注及葡萄糖显像情况。结果:93例HCM患者^(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左心室心肌放射性摄取增高患者90例(97%),其中间隔部82例,前壁20例,心尖部15例,外侧壁4例,下后壁3例。93例HCM患者^(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结果:31例(33%)患者心肌未见明显显影;13例(14%)患者左心室显影清晰,左心室室壁各心肌节段均可见放射性摄取或明显摄取(得分为-1或-2);49例(53%)患者心肌部分节段有放射性分布,其中间隔36例,前壁35例,心尖部20例,外侧壁33例,下后壁32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异常表现具有多样性,灌注显像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多累及部位为间隔部;而代谢显像表现不均一性较为明显,左心室室壁各心肌节段约可见放射性摄取的患者有14%,心肌部分节段可见放射性摄取的患者有53%,而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均未见放射性摄取的占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翔 吕滨 +7 位作者 赵世华 唐跃 吕凤英 方纬 陆敏杰 鲁锦国 陈雄彪 蒋世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送病理检查。结果:4只实验猪死亡,其余4只完成所有检查。病理染色未均见梗死。术前与术后28天MSCT扫描测量每搏输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8天的MSCT扫描测量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延迟1、3、5和10min自身对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8天的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在MSCT动脉期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出现强化;MRI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见强化;SPECT扫描示上述区域均未见明显灌注减低区域。结论:MSCT、MRI和SPECT对于没有明显病理染色的梗死区域及心功能变化的微循环障碍显示是受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病理 心肌微循环障碍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