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改善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mDCs和pDCs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郭亚丽 李鹏飞 +2 位作者 吴慧芬 张希 应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208,共5页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及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及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在常规雾化治疗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外周血mDCs、pDCs及mDCs/pDCs数据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及肺功能的影响。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mDCs比例没有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pDCs比例均持续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周外周血pDCs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Cs/pDCs比值升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周的mDCs/pDCs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早晚的咳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肺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病例均未脱落,观察组复发率4.55%(3/66)低于对照组15.15%(10/66)(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更能快速降低外周血pDCs比例、提升mDCs/pDCs比值,有助于快速纠正患儿体内Th1/Th2的失衡状态同时减轻临床症状、优化肺功能,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嗽变异性哮喘 髓样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孟鲁司特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促进髓样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7细胞/Treg比例
2
作者 李芹芝 段东升 +7 位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刘颖 王新有 王蕾 范文霞 宋梦婷 郭新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募集30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募集30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mDC、Th17细胞、Treg比例,ELISA测定血清中HMGB1、白细胞介素6(IL-6)、IL-23、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叉头盒转录因子P3(FOXP3)的mRNA表达,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上述细胞、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及其与血小板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HMGB1对mDC及Th17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HMGB1、IL-6、IL-23、IL-17水平及RORγt 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Treg比例和TGF-β水平降低。ITP患者组mDC比例和FOXP3 mRNA水平变化不明显。mDC的比例与IL-6、IL-23的表达显著正相关;HMGB1的表达与mDC、IL-6、IL-23、RORγt mRNA、IL-17的表达显著正相关;mDC的比例、HMGB1的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TP患者外周血中HMGB1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mDC的成熟并增加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Th17细胞/Treg失衡,可能参与ITP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髓样树突状细胞(mDC) TH17细胞 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苏畅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3-151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髓系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晓帆 耿爽 +2 位作者 胡轶 张卫明 王如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CA患者20例,CVA患者17例,对照组健康人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CA组与CVA组受试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 DC和m 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较健康对照组,p DC数量及比例的增高明显,m DCs/p DCs的比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 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支气管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髓样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童向民 金洁 +2 位作者 钱文斌 孟海涛 薛永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48-352,357,共6页
目的:体外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原代细胞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方法:分离初诊13例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5例正常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用rhGM-CSF1000U/ml、rhIL-4500U/ml和TNF-α50... 目的:体外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原代细胞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方法:分离初诊13例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5例正常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用rhGM-CSF1000U/ml、rhIL-4500U/ml和TNF-α50U/ml联合培养10d;形态学(Wright染色、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学(CD80、CD86、CD83、CD1a、HLA-DR)鉴定,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ELISA检测分泌IL-12的能力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抗原递呈功能。结果:慢性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而且有免疫标记的明显上调(CD8624.49±25.87vs61.73±28.54;CD1a10.41±9.52vs47.26±35.60,P<0.05);FISH证实这类DC还携带有白血病克隆,并且具有分泌IL-12和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在体外可成功地将CML细胞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这类DC与正常DC无论在形态学和免疫学表达方面均相似,但是功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病理学 树突状细胞 肿瘤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6
作者 王俞 崔书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876-879,共4页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抗肿瘤治疗疗效上有一定的意义。荷瘤宿主多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上采用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免疫细胞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此外,随着肿瘤学、免...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抗肿瘤治疗疗效上有一定的意义。荷瘤宿主多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上采用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免疫细胞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此外,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已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淋巴细胞亚群 树突状细胞 髓源抑制性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树突状细胞表达Th细胞因子和CCR7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文理 柴忆欢 +4 位作者 何海龙 魏绪仓 王彤 邢佩霓 李梅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01-405,共5页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达趋化因子CCR7及分泌IL-10、IL-12P70的影响。在诱导CML-DCs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不同浓度IFN-α。培养10-14天后,用...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达趋化因子CCR7及分泌IL-10、IL-12P70的影响。在诱导CML-DCs的无血清条件培养基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不同浓度IFN-α。培养10-14天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刺激分子及CCR7表达,G显带法显示Ph1染色体,噻唑蓝(MTT)法检测CML-DC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状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10及IL-12P70含量。结果显示:IFN-α(300U/ml)组与无IFN-α组比较其CML-DC的CD40、CD83、CD86及CCR7的表达均升高1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OD值增加1倍,Ph1染色体阳性比例及IL-10和IL-12P70浓度均减低。结论:IFN-α能够部分纠正CML-DC免疫表型及功能缺陷,这同其上调DC共刺激分子和CCR7表达及解除了CML血清中IL-10对CML-DC分化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慢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TH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联合GM-CSF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 被引量:6
8
作者 金洁 郑水儿 +1 位作者 童向民 薛永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1-485,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发育的影响。方法:12例初发慢性期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与含如下细胞因子,RPMI-1640培养液共育:rhGM-CSF1×106U/L联合rhIFN-α2×...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发育的影响。方法:12例初发慢性期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与含如下细胞因子,RPMI-1640培养液共育:rhGM-CSF1×106U/L联合rhIFN-α2×106U/L(IFN-α组)、rhGM-CSF1×106U/L联合rhIL-45×105U/L(IL-4组)、单用rhGM-CSF1×106U/L和单用rhIFN-α2×106U/L,培养7d;于第8-10d,部分孔加入rhTNF-α5×104U/L。形态学(Wright染色、倒置显微镜)、免疫学(CD80、CD86、CD83、CD1a、HLA-DR)检测;磷脂酰丝氨酸(PS)转位检测DCs凋亡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1例CML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CML骨髓单个核细胞经上述细胞因子诱导7d后,IFN-α组和IL-4组均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免疫学鉴定,IFN-α组DCs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显著高于IL-4组(P<0.05),经5×104U/LrhTNF-α作用后,两组DCsCD80、CD86、CD83、HLA-DR进一步上调,其中IFN-α组DCs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显著高于IL-4组(P<0.05);经FISH证实来源于白血病细胞;两组DCs均具有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IFN-α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高于IL-4组(P<0.05)。结论:IFN-α可促进CML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活化。这可能是IFN-α在CML中的治疗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骨髓细胞 树突细胞 干扰素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梦娜 谢静燕 赵树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629,634,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多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4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和腹水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多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4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和腹水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妇女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4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Treg水平升高,Th1细胞水平和CD8+T细胞表面的活化受体NKG2D均明显减少(P<0.05)且升高程度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外周血中总DC水平没有变化,但成熟DC下降,且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浆细胞样DC升高,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且与外周血相比,患者腹水中NK细胞的CD16+和CD8+T细胞的NKG2D受体水平均下降。结论恶性卵巢肿瘤患者抗肿瘤免疫综合功能下降,外周血和腹水中肿瘤杀伤效应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功能都受到明显抑制,且DC的抗原提呈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卵巢肿瘤 淋巴细胞分群 调节性T细胞 髓系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海荣 王亚哲 +7 位作者 王东侠 常艳 郝乐 秦亚溱 李金兰 李玲娣 黄晓军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49-1254,共6页
本研究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数量的变化特点。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77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进行髓样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标记... 本研究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数量的变化特点。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77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进行髓样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标记,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用4色与传统3色两种设门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人骨髓中mDC与pDC的数量相比,4色设门方法分析显示,在77例初诊AML患者中:m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74.0%(57例)、6.5%(5例)和19.5%(15例),p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90.9%(70例)、7.8%(6例)与1.3%(1例);3色设门方法分析显示,m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58.4%(45例)、19.5%(15例)和22.1%(17例);pDC数量减低、正常与增高的患者分别占46.8%(36例)、26.0%(20例)与27.3%(21例)。两种设门方法所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ML-M2、M3与M4/M5几个亚型中,4色设门方法分析显示:mDC数量减低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1.4%、100%与42.1%;pDC数量减低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8.4%、100%与89.5%。M4/M5型与M2、M3型相比,mDC数量正常或增高的患者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在各亚型中的数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色设门方法比传统3色设门方法更适用于初诊AML患者骨髓中mDC与pDC数量的研究;大部分初诊AML患者表现为mDC与pDC数量的减低;M4/M5型与M2、M3型相比,mDC数量正常或增高的患者较多,而pDC在各亚型之间未见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急性髓系白血病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军 王敏 +1 位作者 万云 池田和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304、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分泌量;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培养体系 髓系树突状细胞 CD1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异基因树突状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建文 唐锁勤 +1 位作者 吕善根 裴雪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47-548,共2页
为观察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的异基因树突状细胞 (DC)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效果及毒副作用 ,采集同胞健康供者HLA完全相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 ,以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后进行静脉输注 ,比较输注前后的变化... 为观察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的异基因树突状细胞 (DC)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效果及毒副作用 ,采集同胞健康供者HLA完全相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 ,以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后进行静脉输注 ,比较输注前后的变化。结果细胞形态、表型鉴定及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均表明健康供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输注后受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下降 ,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减轻 ,未发现毒副作用表现。提示白血病细胞裂解物致敏的异基因树突状细胞输注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治疗 DC 急性髓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干扰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Ⅰ)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文理 邢佩霓 +3 位作者 魏绪仓 王彤 李梅生 张王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 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无血清培养基中 ,加入α 干扰素 (IFN α) ,以探讨IFN α对CML DCs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分泌IL 10、IL 12P70的影响。方法 在诱导CML DCs的培养基中 ,除加入SCF、GM CSF、TNF α及IL ... 目的 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无血清培养基中 ,加入α 干扰素 (IFN α) ,以探讨IFN α对CML DCs表达共刺激分子及分泌IL 10、IL 12P70的影响。方法 在诱导CML DCs的培养基中 ,除加入SCF、GM CSF、TNF α及IL 4外 ,还加入不同浓度IFN α。培养 10~ 14d后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 ;G显带法显示Ph1染色体 ;噻唑蓝 (MTT)法检测CML DCs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状况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 10及IL 12P70含量。结果 IFN α(30 0U·mL-1)组较无IFN α组 ,CML DCs的CD4 0、CD83、CD86及MHC I类抗原的表达均升高一倍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中OD值增加一倍 ;Ph1染色体阳性比例、IL 10及IL 12P70浓度均减低。结论 IFN α能够部分纠正CML DCs免疫表型及功能缺陷 ,同其解除了CML血清中IL 10对C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Α-干扰素 免疫调节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2 P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树突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久嵬 李薇 王冠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0-623,共4页
目的 :体外诱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NCs)为树突细胞( DCs)。方法 :CML患者 PBMNCs在含 GM- CSF、IL- 4、TNF- α的培养液中培养 1 4d,倒置显微镜、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 ,... 目的 :体外诱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NCs)为树突细胞( DCs)。方法 :CML患者 PBMNCs在含 GM- CSF、IL- 4、TNF- α的培养液中培养 1 4d,倒置显微镜、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 ,免疫磁珠 ( MACS)富集所诱生的 DCs,用D- FISH、RT- PCR方法检测 DCs的白血病源性。利用 MTT法检测所诱生 DCs刺激 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所诱生的细胞高表达 CD80 、CD86、CD1a、HLA- DR,电镜下细胞表面有丰富突起 ,细胞浆内有丰富线粒体 ,D- FISH、RT- PCR检测所诱生的 DCs具有 bcr/abl融合基因。CML DCs具有刺激 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 :体外利用 CML患者 PBMNCs成功诱导生成了来源于 CML细胞的 DCs( CML 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Fas/FasL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文理 柴忆欢 +4 位作者 何海龙 魏绪仓 王彤 邢佩霓 李梅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01-505,共5页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用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上清液sFas含量。结果表明:加入IFN-α后,CML-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改善,Ph1(+)细胞比例随IFN-α浓度增加而减低;培养细胞Fas的表达上调,sFas含量却下降,FasL表达阴性,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IFN-α在改善CML-DC表型同时,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细胞凋亡,使Ph1(-)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慢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FAS/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对体外培养CML-DC功能、表达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翟欣辉 邢佩霓 +2 位作者 魏绪仓 赵文理 李梅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88-491,共4页
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趋化因子、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功能的影响,取13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小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CML来源的DC,以rhSCF、rhFlt3L作为扩增体系的... 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趋化因子、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功能的影响,取13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小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CML来源的DC,以rhSCF、rhFlt3L作为扩增体系的细胞因子,加入rhGMCSF、rhTNFα、rhIL4,加或不加rhIFN-α诱导DC的生成,培养2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MLDC分泌MIP3-β的含量,MTT法检测CMLDC刺激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IFN-α组培养所获DC表面CD86、CD83、CD40、MHCⅠ类分子、CCR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表达MIP3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IFN-α可能部分通过纠正CMLDC的免疫表型以加速CMLDC的成熟,增强CMLDC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Α-干扰素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对患者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军 张毅 +3 位作者 苏基莹 李晓 浦权 池田和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71-1075,共5页
为检测干扰素γ(IFNγ)激活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对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直接杀伤活性并探讨其杀伤机制,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生成DC。于诱导第7天在合成培养液中加... 为检测干扰素γ(IFNγ)激活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对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直接杀伤活性并探讨其杀伤机制,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生成DC。于诱导第7天在合成培养液中加入IFNγ继续培养12小时,将其激活。从6例初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靶细胞,以不同效靶比与DC共同培养18小时,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细胞膜及细胞内Fas配体(FasL)、TNFα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改变,以明确IFNγ激活的DC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FNγ可增强DC对AML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20∶1时杀伤率为(33.8±1.6)%,与未加刺激因子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IFNγ可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CD83的表达;IFNγ刺激后,DC细胞内TRAIL表达明显增强,但其在细胞表面仍呈现低表达,而细胞内及细胞表面FasL及TNFα在IFNγ刺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FNγ激活的DC可有效杀伤患者AML细胞,其作用机制与DC的成熟及TRAIL凋亡途径部分相关,而与FasL及TNFα凋亡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Γ 树突状细胞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肿瘤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无血清培养及杀瘤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文理 邢佩霓 +3 位作者 魏续仓 王彤 杨娣娣 李梅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 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方法 小牛血清 (FCS)、无血清 (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病人CD34 + 细胞或单个核细胞 (MNCs) ,以SCF、GM CSF、TNF α、IL 4 (A)与GM CSF、TNF α、IL 4 (B)... 目的 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方法 小牛血清 (FCS)、无血清 (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病人CD34 + 细胞或单个核细胞 (MNCs) ,以SCF、GM CSF、TNF α、IL 4 (A)与GM CSF、TNF α、IL 4 (B)两组不同的细胞因子作对照。结果 CML DCsHLA DR高表达 ,CD80、CD83和CD86表达比例不高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不强。SFM同FCS体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5例CML DCsPh染色体比例与培养前MNCsPh染色体比例基本吻合 ;同时以CML DCs同自身T细胞、自体Ph+ MNCs共孵育 ,测其杀伤率为 (38.5± 6 .5 ) %。结论 CML DCs携带Ph染色体 ,能刺激自体T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 ,但需进一步改善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无血清培养 PH染色体 细胞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玉芳 吴重阳 +1 位作者 张连生 柴晔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7-141,共5页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可能新机制,为临床治疗CML提供新的思路。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在倒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DC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CD1a,CD83,CD86,HLA-ABC,HLA-DR,CD54),MTT法检测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结果表明: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所诱导出的DC,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DC(P<0.01);IFN-α+GM-CSF组DC表达HLA-ABC、HLA-DR明显高于IL-4+GM-CSF培养组(P<0.05);而IFN-α+GM-CSF+IL-4组DC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均高于其它细胞因子组合组(P<0.05)。干扰素耐药组DC表面分子表达率及MLR水平较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有效组均明显减低(P<0.05),但A、B、C各组的CD86表达率及MLR水平在IFN-α+GM-CSF+IL-4因子组合条件下无明显差异。结论: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有IFN-α的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的DC,且表达较高的I类和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MLR,表明干扰素治疗CML的机理可能与DC有关,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增强内源性DC功能可能提高CML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IFN-Α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ERT多表位肽致敏mDC诱导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慎华平 钮柏琳 +2 位作者 杜慧敏 邹利全 龚建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630,633,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多表位混合肽经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提呈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方法:人工合成四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s)及其各单表位多肽。取HLA-A...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多表位混合肽经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提呈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方法:人工合成四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s)及其各单表位多肽。取HLA-A24+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免疫磁珠分选并培养mDC。用尼龙毛柱纯化T淋巴细胞并培养。以各表位肽致敏mDC后,诱导特异性CTL增殖,并以表达hTERT且以HLA-A24+肿瘤细胞株SMMC-7721及HLA-A24-肿瘤细胞株SKOV3为靶细胞行杀伤实验。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培养基上清液中IL-12、TNF-α的分泌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以源于hTERT的T淋巴细胞表位I540(ILAKFLHWL)、V461(VYGFVRACL)及L766(LTDLQPYMRQFVAHL)合成4分支MAPs多肽及各单表位混合多肽。以人工合成的hTERT多表位混合肽致敏mDC后,能刺激CTL增殖,并可诱导对HLA-A24+肿瘤细胞株SMMC-7721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且MAPs多肽较单表位混合多肽的致敏效果更具显著性(P<0.05)。结论:以人工合成的hTERT多表位混合肽致敏mDC能激活同源淋巴细胞(CTL),可特异性杀伤HLA-A24+的肿瘤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多抗原表位肽 髓样树突状细胞 HLA-A24+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