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猪源和鸡源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特征分析
1
作者 陈玉 王鹤佳 +6 位作者 赵琪 程敏 刘芳琴 崔明全 张纯萍 李霆 张启迪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5,共13页
为了解山东省养殖环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耐药性特征,本试验从山东省10个城市35个养殖场共收集猪和鸡相关样本120份,对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质谱鉴定,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类型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 为了解山东省养殖环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耐药性特征,本试验从山东省10个城市35个养殖场共收集猪和鸡相关样本120份,对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质谱鉴定,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类型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耐药表型分析,最后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型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从120份样本中共分离出110株大肠埃希菌,其中33株为DEC,77株为非DEC;33株DEC中包括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27株、肠产毒大肠埃希菌(ETEC)4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检测的25种药物中,DEC对氨苄西林(81.82%)、氟苯尼考(81.82%)和氯霉素(81.82%)的耐药率较高,DEC与非DEC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鸡源DEC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和氨曲南5种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猪源DEC(P<0.05或P<0.01)。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3株DEC共包含27种ST型,其中ST10为优势型别;共携带41种耐药质粒,其中以ColRNAI最为常见;共携带54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15种)、β-内酰胺类(12种)、磺胺类(9种)、氟喹诺酮类(4种)、酰胺醇类(4种)、大环内酯类(3种)、四环素类(3种)、多磷类(2种)、多肽类(1种)和利福霉类(1种)。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Ia在DEC中的携带率显著高于非DEC(P<0.05),而aadA5的携带率则显著低于非DEC(P<0.05)。研究表明,山东省猪源和鸡源DEC耐药严重,耐药质粒和耐药基因种类繁多,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结果可为优化畜牧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策略提供关键数据支持,也为防控DEC相关腹泻暴发和耐药性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荧光定量PCR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CR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丁久法 潘迎捷 +3 位作者 赵勇 孙晓红 秦红友 唐明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75-378,共4页
根据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O157,E.coliO157)的志贺样毒素基因slt和"黏附抹平"因子eaeA基因、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henes,LM)的编码溶血素O的hlyA基因和毒力基因plcA,分别设计上游和下游的slt、eaeA... 根据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O157,E.coliO157)的志贺样毒素基因slt和"黏附抹平"因子eaeA基因、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henes,LM)的编码溶血素O的hlyA基因和毒力基因plcA,分别设计上游和下游的slt、eaeA、hlyA和plcA四对引物,对应扩增片段依次为780、450、708、600bp。通过对单管多重PCR(multiplex PCR,MPCR)扩增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以及对单管多重PCR扩增条件,如Mg2+浓度、dNTPs浓度和退火温度等的优化,建立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能同时检测到0.50ng的E.coliO157和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并且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实现对食品中多种致病菌的诊断和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大肠杆菌o157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引物多重PCR技术检测3种病原微生物 被引量:12
3
作者 商颖 许文涛 +6 位作者 元延芳 梁志宏 石慧 翟志芳 张雅楠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进行同时检测,经过单重PCR验证、二重以及三重UP-PCR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5pg目标DNA,复合引物和通用引物的加入量分别为2nmol/L和300nmol/L。此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病原菌检测限低,可在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单增李斯特菌 沙门氏菌 通用引物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6
4
作者 舒畅 姜琛璐 +1 位作者 钟慈平 李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9-54,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设计3对引物,通过单因素实验、L9(34)正交实验优化反应体系...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设计3对引物,通过单因素实验、L9(34)正交实验优化反应体系,并对多重PCR扩增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495、620、252bp的目的片段;在最优多重PCR反应体系下,多重PCR检测3种致病菌的灵敏度达104CFU/mL;将该法应用于人工污染实验,可在5h内得到准确、稳定的检测结果。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能够实现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监控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多重PCR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金华 史艳宇 +3 位作者 马路遥 魏春艳 邵丽筠 王海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8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方法。方法:根据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异基...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方法。方法:根据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异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设计相应的引物,并进行实验优化以确立对4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体系。并对市售经果汁样品人工随机染菌后进行模拟样品验证。结果:该多重PCR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增出相应致病菌的目的基因片段,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扩增片段为155 bp,大肠杆菌O157扩增片段为366 bp,变形杆菌扩增片段为522 bp,副溶血弧菌扩增片段为199 bp,且特异性较强。对4种目标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3CFU.mL-1。能够检测出模拟样品中随机接种的任意3种细菌。结论:利用建立的多重PCR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大肠杆菌o157 副溶血性弧菌 普通变形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余晓丰 杨勇 +2 位作者 占利 梅玲玲 陈国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127,共4页
了解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的致泻大肠杆菌分离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受试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运用多重PCR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在69株受试菌株中,优势血清型包括O148(16... 了解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的致泻大肠杆菌分离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受试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运用多重PCR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在69株受试菌株中,优势血清型包括O148(16株)、O159(11株)、O6(4株)、O15(4株)、O63(4株)和O78(3株),这六种血清型菌株共计42株,占菌株总数的60.9%。菌株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为ast A(42株)、est Ib(25株)、pic(15株)、esc V(14株)、aggR(14株);最常见的毒力基因组合为ast A+est Ib(25株)。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ast A、est Ib基因的O148和O159的菌株对食品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菌的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携带的主要毒力基因为ast A和est Ib,优势血清型为O148和O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 多重PCR 血清型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