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5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ranking of the shock sensitivity ofexplosives via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被引量:5
1
作者 Kun Yang Lang Chen +3 位作者 Dan-yang Liu De-shen Geng Jian-ying Lu Jun-ying W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843-854,共12页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explosive sensitivities and their factors is important for safe and reliable applications.However,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sensitivities is difficult.Here,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explosive sensitivities and their factors is important for safe and reliable applications.However,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sensitivities is difficult.Here,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s for high-speed piston impacts on explosive supercells were established.Simulations were also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shock-induced reactions of various high-energy explosives.The fraction of reacted explosive molecules in an initial supercell changed linearly with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of the shock-wave front.The corresponding slope could be used as a reaction rate for a specific shock-loading velocity.Reaction rates that varied with the shock-loading pressure exhibited two-stage linearities with different slopes.The two inflection points corresponded to the initial and accelerated reactions,which respec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thresholds of shock-induced ignition and detonation.Therefore,the ignition and detonation critical pressures could be determined.The sensitivity could then be a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critical pressure.The accuracies of the quantitative shock sensitivity predictions were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impact and shock sensitivities of common explosiv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isotropic shock-induced reactions.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quantitatively predict and rank shock sensitivities by using only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explosives.Overall,this method will enable the design and safe use of explos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Shock sensitivity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Line Tuning Scheme for the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ler via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2
作者 Li Shaoyuan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2期57-62,共6页
Predictive control has recently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However a challenging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how to tune the parameters of the predictive controller. So far, only few guidelines related to t... Predictive control has recently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However a challenging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how to tune the parameters of the predictive controller. So far, only few guidelines related to tuning of the parameters of predictive controllers have been provided in literature. In practice, these parameters are generally off-line determined by the designers' experie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cess control,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e optimal parameters for th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 single quadratic performance index, which is used in the standard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The fuzzy decision-making function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M control actions are achieved by unconstrained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and fuzzy goals and fuzzy constraints are then calculated and the global satisfaction degree is obtained by fuzzy inference. Moreover, the weighting coefficient λ in the cost function is tuned using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uzzy cri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ictive control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Fuzzy decision-ma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hicle actuation based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odel for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被引量:8
3
作者 SUN Jian ZHANG L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87-298,共12页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real-time traffic-adaptive signal control in urban arterial networks.By exploring available detector and signal controller information from neighboring intersectio...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real-time traffic-adaptive signal control in urban arterial networks.By exploring available detector and signal controller information from neighboring intersections,a dynamic data-driven flow prediction model was developed.The model consists of two prediction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signal states(red or green) for each movement at an upstream intersec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ignal state were carefully exami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vel time from the upstream intersection to the approach in question at the downstream intersection was predicted.With an online turning proportion estimation method,along with the predicted travel times,the anticipated vehicle arrivals can be forecasted at the downstream intersection.The model performance was tested at a set of two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Gainesville,Florida,USA,using the CORSIM microscopic simulation package.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agrees well with empirical arrival data measured at 10 s intervals within an acceptable range of 10%-20%,and show a normal distribution.It is reasonably believed that the model has potential applicability for use in truly proactive real-time traffic adaptive signal contro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signal control least-squared estimation microscopic simulation travel flow prediction urban arter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formation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mining during stacking of dry gangue in open-pit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被引量:6
4
作者 QIU Xian-yang CHEN Jia-yao +3 位作者 SHI Xiu-zhi ZHANG Shu ZHOU Jian CHEN X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06-417,共12页
Deformation predi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goaf are important to the safe and efficient recovery of residual ore when shifting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To address the comprehensive proble... Deformation predi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goaf are important to the safe and efficient recovery of residual ore when shifting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To address the comprehensive problem of stability in the double mined-out area of the Tong-Lv-Shan(TLS)mine,which employed the dry stacked gangue technology,this paper applies the function fitting theory and a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screen the sensitive interval of four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FLAC3D.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LS mine consist of the column thickness(d),gob area span(D),boundary pillar thickness(h)and height of tailing gangue(H).The fitting degree between the four factors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gob roof(W)is reasonable becaus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2)is greater than0.9701.After establishing29groups that satisfy the principles of Box-Behnken design(BBD),the dry gangue tailings process was re-simulated for the selected sensitive interval.Using a combination of an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a significance analysis,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show that the significant degree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mined-out area for the factors satisfies the relationship of h>D>d>H.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r factors cannot be disregarded in a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engineering test stope in the TLS mine.By comparing the data of monitoring points and function prediction,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hown promising results,and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RSM model is acceptable.The relative errors of the two test stopes are1.67%and3.85%,respectively,which yield satisfactory reliability and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Box-Behnken design (BBD) numerical simulation boundary pillar deformation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Induction Motor Drive System for Electric Drive Tracked Vehicles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树勇 陈全世 孙逢春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172-178,共7页
The principle of rotor flux-orientation vector control on 100/150 kW three-phase AC induction motor for electric drive tracked vehicles is analyzed, and the mathematic model is deduced. The drive system of induction m... The principle of rotor flux-orientation vector control on 100/150 kW three-phase AC induction motor for electric drive tracked vehicles is analyzed, and the mathematic model is deduced. The drive system of induction motor is modeled and simulated by Matlab/Simulin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or and drive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y practical bench test. The simulation and bench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valid, and the driving control system has constant torque under rated speed, constant torque above rated speed, widely variable speed range and bette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high power induction motor driving system in electric drive tracked vehicles, a collaborative simulation based on interface technology of Matlab/Simulink and multi-body dynamic analysis software known as RecurDyn is done, the vehicle performances are predicted in the acceleration time (0-32 km/h) and turning characteristic (v=10 km/h, 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电气控制 电动车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系统模式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庆存 张明华 +1 位作者 戴永久 曾晓东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34,共16页
地球系统是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圈、土壤和岩石圈以及其中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性的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模式(ESM)是描述这一复杂耦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式。ESM已超越气候系统模式对大气... 地球系统是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圈、土壤和岩石圈以及其中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性的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模式(ESM)是描述这一复杂耦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式。ESM已超越气候系统模式对大气、陆地和海洋状态的物理描述,故不仅可用来做天气和气候预测,还可以研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研究人类调控自然界工程的合理或最优的方案。概述了“地球系统模式”提出和研究的一些历史,地球系统模式的构成;简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一些主要特点,以及数值模拟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环境生态系统模式 耦合 地球系统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酸性气藏地下储气库硫化氢含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国庆 杜勤锟 +3 位作者 周道勇 蔡家兰 程希 莫海帅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中含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仅影响储气库的安全运行,还直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准确预测储气库采出气组分中H2S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组分模型来预测H2S含量,但其计算过程复杂且耗...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中含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仅影响储气库的安全运行,还直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准确预测储气库采出气组分中H2S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组分模型来预测H2S含量,但其计算过程复杂且耗时较长,不能方便快捷地用于储气库单井H2S的含量预测。为此,以HCX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储气库的机理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以机理模型计算的储气库多周期H2S预测结果为样本集,应用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MSVR)、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人工神经网络(ANN)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硫化氢含量的智能代理模型,并对3种模型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具有适中的训练时间、较好的预测精度,可将该模型作为HCX储气库的H2S预测智能代理模型;②进一步对LSTM模型的训练数据和过渡拟合问题进行优化,确定最佳训练数集1500组,最佳丢弃率为0.2,隐含层设置范围可控制在层数1~2层,节点数30~60个;③经HCX储气库的实例应用表明,建立的LSTM智能代理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储气库采出气中H2S的含量。结论认为,经过优化的LSTM算法智能代理模型具有较好的外推性,该研究成果可为含H2S储气库的建设和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储气库 数值模拟 组分模拟 硫化氢含量预测 机器学习 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器热防护结构粗糙界面热阻预测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斌 戴婷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7,共12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通常由性能差异较大的材料构成,粗糙界面接触热阻对结构整体传热特性和防热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利用理论预测和数值仿真方法对热防护结构中隔热材料与金属材料的界面接触热阻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常用CMY(Cooper-...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通常由性能差异较大的材料构成,粗糙界面接触热阻对结构整体传热特性和防热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利用理论预测和数值仿真方法对热防护结构中隔热材料与金属材料的界面接触热阻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常用CMY(Cooper-Mikic-Yovanovich)接触热阻模型计算困难、不易描述粗糙界面复杂显微形貌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借助有限元软件对接触的力学过程与传热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在数值算例中,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探讨了界面温度、接触压力和粗糙度对热阻的影响规律,并讨论了接触热阻在结构整体温度分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接触压力和表面粗糙度均通过影响实际接触面积进而影响接触热阻,界面温度则主要通过影响材料物性参数从而改变接触热阻。高温条件下接触界面间辐射传热增强,引入接触热阻对热防护结构隔热层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热防护结构 接触热阻 理论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模拟下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与优化预判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春侠 闵若遥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备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的优势,但目前滨水空间的健身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需要建立品质测度和优化预判的系统性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获取的健身行为偏好,... 【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具备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的优势,但目前滨水空间的健身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需要建立品质测度和优化预判的系统性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滨水健身空间品质测度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获取的健身行为偏好,建构上海市黄浦江沿岸9个滨水空间样本的多代理行为模拟模型,运行拟合并输出空间品质测度结果;以民生码头为优化样本,开展空间现状品质测度并与模型测度结果进行比较,获知问题维度、问题指标和问题要素,提出优化方案,再次模拟和测度,预判方案效果。【结果】1)烟囱广场Y1、Y2样本综合品质最佳;2)康体环境支撑维度对综合品质的贡献度最大;3)3个维度中贡献度最大的指标为人均开放型健身空间面积、健身设施利用率和临水人群线密度;4)民生码头空间品质优化方案模拟结果明显优于现状。【结论】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滨水健身空间的品质测度提供了量化依据;9个样本的品质测度结果为黄浦江其他滨水空间的现状和优化后空间品质测度评级提供基准;模型模拟和优化预演为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的预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全民健身 滨水公共空间 多代理行为模拟 测度指标体系 优化预判 黄浦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模型的轻型车在用RDE排放预测
10
作者 苏庆鹏 赵华 +2 位作者 胡雨馨 张帆 裴毅强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在用乘用车实时驾驶排放,搭建了以发动机-后处理虚拟仿真为核心的在用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建立了发动机一维模型,与稳态和瞬态发动机原排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工况下,CO和NO的原... 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在用乘用车实时驾驶排放,搭建了以发动机-后处理虚拟仿真为核心的在用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建立了发动机一维模型,与稳态和瞬态发动机原排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工况下,CO和NO的原排累积质量相对误差分别为9.2%、5.8%;其次进行后处理性能试验,对后处理温度、起燃和老化模型进行标定验证,在全球轻型车测试循环工况(WLTC)前35 s,三元催化转化器轴向最大温度误差为52℃,CO、NO的排放累积质量误差为0.0385 g(5.90%)和0.0011 g(0.75%);最后利用RDE排放预测模型在不同催化器老化状态下,进行WLTC、RDE和95%分位的激烈驾驶参考循环(RTS-95)工况的排放规律探究.研究发现:NO排放对工况更加敏感,超限风险更高.设定NO瞬时质量排放阈值为8 mg/s,以RTS-95循环在分散因子为0.6条件下的NO仿真结果为例,对催化器分散因子进行预警窗口宽度探究,结果表明:增加预警窗口宽度将会降低误判率和冷启动超限的识别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模型 催化转化器老化 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 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研究进展
11
作者 何国强 李江 +1 位作者 李康 胡春波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共19页
固体发动机中的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会对流场、热防护和性能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是固体发动机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建立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对于固体发动机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 固体发动机中的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会对流场、热防护和性能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是固体发动机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建立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对于固体发动机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固体发动机熔渣沉积和两相流研究、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实验方法、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碰壁过程的力-热作用和碰壁行为预测模型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并评价了取得的重要成果,梳理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铝/氧化铝液滴 碰壁行为 实验方法 数值模拟 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合粒子输运模拟的专用加速器体系结构
12
作者 张建民 刘津津 +1 位作者 许炜康 黎铁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粒子输运模拟是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应用,对于其日益增长的计算规模需求,通用微处理器由于其单核结构复杂,无法适应程序特征,难以获得较高的性能功耗比。因此,对求解粒子输运非确定性数值模拟的程序特征进行提取与分析;基于算法特征,对... 粒子输运模拟是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应用,对于其日益增长的计算规模需求,通用微处理器由于其单核结构复杂,无法适应程序特征,难以获得较高的性能功耗比。因此,对求解粒子输运非确定性数值模拟的程序特征进行提取与分析;基于算法特征,对开源微处理器内核架构进行定制设计,包括加速器流水线结构、分支预测部件、多级Cache层次与主存设计,构建一种符合粒子输运程序特征的专用加速器体系结构。在业界通用体系结构模拟器上运行粒子输运程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ARM Cortex-A15相比,所提出的专用加速器体系结构在同等功耗下可获得4.6倍的性能提升,在同等面积下可获得3.2倍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输运模拟 专用加速器 程序特征 分支预测 多级Cac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属矿区生态价值时空特征及其模拟研究
13
作者 张睿 李凤霞 +3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李萌 吴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227,共9页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它的响应,并对研究区2030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3年,土地利用转移总面积为6.353×10^(3)km^(2),其中以耕地转林地、草地转林地为主。(2)2000-2023年,研究区总生态价值呈上升趋势,林地和耕地约占研究区总ESV的90%,不同的土地转移对ESV的正负效应不同。(3)线性发展模拟情景下的总ESV在2030年大幅增加,耕地保护情景、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总ESV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促进矿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多情景模拟预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US模型 秦岭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的快速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
14
作者 王渝红 周奕辰 +3 位作者 高仕林 张巍 廖建权 郑宗生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电磁暂态仿真对于掌握直流变压器的运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模块化变流器高速等效建模方法对非隔离型变压器较少提及。同时,现有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存在开关状态计算复杂、内部节点数多的问题,导致系统仿真效率... 电磁暂态仿真对于掌握直流变压器的运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模块化变流器高速等效建模方法对非隔离型变压器较少提及。同时,现有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存在开关状态计算复杂、内部节点数多的问题,导致系统仿真效率低下。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状态预测和戴维南等效的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快速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首先,提出一种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中子模块的开关状态预测方法。其次,基于开关状态得到直流变压器桥臂的等效电路,并对其进行戴维南等效,得到桥臂的两节点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建立自耦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综合桥臂和自耦变压器等效电路,获得直流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并据此建立直流变压器的节点电压方程。最后,基于高斯消元对方程进行降阶,实现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仿真模型的内节点收缩。算例分析表明,所提非隔离型直流变压器的快速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与传统详细建模方法精度接近,仿真效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压器 戴维南等效 电磁暂态仿真 等效建模 开关状态预测 内节点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主动悬架RBF神经网络的模型预测控制仿真研究
15
作者 顾苏怡 蒋昌华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14,共5页
为了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性,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模型预测控制(MPC)系统,通过仿真验证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创建7自由度车辆主动悬架简图,定义了车辆主动悬架动力学方程式。构建主动悬架MPC系统,... 为了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性,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模型预测控制(MPC)系统,通过仿真验证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创建7自由度车辆主动悬架简图,定义了车辆主动悬架动力学方程式。构建主动悬架MPC系统,利用RBF神经网络结构捕捉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复杂动态特性,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快速建立主动悬架MPC参数,最终实现对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精确控制。利用Matlab软件对车辆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位移、轮胎位移进行仿真,评估车辆不同控制策略的行驶性能。结果显示:在路面信号激励下采用MPC,车辆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位移、轮胎位移变化幅度较大;采用RBF神经网络的MPC,车辆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位移、轮胎位移变化幅度较小。所提出的RBF神经网络MPC系统,能够增强车辆主动悬架抗干扰能力,从而保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主动悬架 RBF神经网络 模型预测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的水库库区水温模拟
16
作者 郑铁刚 吴茂喜 +3 位作者 张迪 金瑾 林俊强 孙双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水温是影响水库水生态系统的“主因子”,了解库区水温分布及预测未来的水温变化对保护水库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水库水温结构复杂、实时预测困难的技术问题,该研究通过在传统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中... 水温是影响水库水生态系统的“主因子”,了解库区水温分布及预测未来的水温变化对保护水库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水库水温结构复杂、实时预测困难的技术问题,该研究通过在传统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中嵌入相关分析模块自动筛选模型的特征输入,并优化输出维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STM模型,并在溪洛渡水库工程开展了模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LST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0.63,纳什效率系数最小值为0.96,表明模型整体性能较好,能够精准地捕捉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2)基于改进LSTM模型的库区水温分布预测值和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EFDC)模拟值随时间的量值分布及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两者的库区表层年际误差值为-1.19~1.04℃,中层年际误差值为-1.06~1.68℃,底层年际误差值为-1.28~1.07℃,年际水温最大相对误差为8.3%;3)相较于EFDC模型多天的模拟时长,改进模型的计算时间缩短至几百秒,计算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水温分布的快速、实时精准预测。该研究通过改进LSTM模型,实现了深水水库垂向水温的高效预测,研究结果可为分层取水设施的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模拟 改进的长短期网络记忆模型 水温分布 相关性分析 水温预测 人工智能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展与前瞻
17
作者 张贺 马洁琼 +2 位作者 柴兆阳 张木兰 曹美春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4-479,共16页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22年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中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22年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中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模拟与观测数据以提高气候环境预测的准确性,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在综述地球系统模拟设施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构成和功能、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地球系统模式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气候环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地应力特征及裂缝分布预测
18
作者 黄超 郭宏辉 +3 位作者 张生龙 朱林涛 冯建伟 杜赫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理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走滑断控模式下目的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带各段地应力模式不同;地质单元结构差异控制地应力分布,裂缝高密度区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两侧或断裂之间;在安德森Ⅰa型、Ⅲ型地应力模式下,裂缝高密度区油气井具高产特征。明确了顺北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地应力条件、裂缝发育特征及单井油气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 地应力 裂缝预测 构造分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气速度对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气藏水侵动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19
作者 熊钰 牛全锋 +2 位作者 孙泽威 江俊 张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4-669,共16页
为了深入分析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气藏的采气和水侵动态,实现气藏的高效开发,采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中的孔洞型、裂缝型和缝洞型3种类型碳酸盐岩样品,以水侵物理模拟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横向对比分析其水侵动态,提出了水侵... 为了深入分析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气藏的采气和水侵动态,实现气藏的高效开发,采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中的孔洞型、裂缝型和缝洞型3种类型碳酸盐岩样品,以水侵物理模拟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横向对比分析其水侵动态,提出了水侵动态预测新方法(ω=ARB)。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对不同三维储集空间结构的岩样水侵预测效果非常理想。不仅适用于非均质底水气藏的水侵动态预测,还能分析碳酸盐岩气藏的水侵动态过程和水侵机理,无论是对均质性较强的孔洞型岩心,还是对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岩心,其对视相对压力和拟合水侵量的预测效果都非常好。对于不同非均质程度的碳酸盐岩气藏,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A值和B值的变化特征不同。碳酸盐岩气藏岩心孔隙发育程度和连通关系与水驱动用储量呈正相关关系,非均质性越强,气藏开采后期的地层能量削弱越明显,实际视相对压力降幅越大。水体能量对孔洞型岩心实验结果影响最小,对裂缝型和缝洞型岩心的实验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类型 大尺度岩样 采气速度 水侵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水侵预测 碳酸盐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LSTM的低温甲醇洗净化气CO_(2)含量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悦鹏 孙延吉 +1 位作者 潘艳秋 王成宇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8-697,共10页
低温甲醇洗工艺作为我国煤化工生产中较为成熟的净化工艺,对其进行建模研究有利于工厂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本文基于某石化企业低温甲醇洗装置智能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实时数据预处理规则,并基于贝叶斯优化(BO)的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 低温甲醇洗工艺作为我国煤化工生产中较为成熟的净化工艺,对其进行建模研究有利于工厂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本文基于某石化企业低温甲醇洗装置智能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实时数据预处理规则,并基于贝叶斯优化(BO)的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建立净化气CO_(2)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通过人工筛选及校正和最大信息系数(MIC)方法对装置的实时数据预处理后,可将采集的实时数据变量数由84个降低到22个,降低了数据冗余度;运用BO算法对LSTM模型的6个超参数进行调优,根据优化后的超参数组合建立BO-LSTM预测模型,得到BO-LSTM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回归系数(R2)分别为0.0395、0.0275、0.9843,相比于传统的反向传播(BP)与LSTM模型精度更高、回归效果更好,证明了该模型在低温甲醇洗净化气组成预测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能够为净化气产品的生产优化做指导。基于低温甲醇洗净化气CO_(2)含量预测模型的产品优化建模方法可为相关工艺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甲醇洗 贝叶斯优化 神经网络 计算机模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