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allelism of spatial data mining based on autocorrelation decision tree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Shuyu Zhu Zhongy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5年第4期947-956,共10页
Define and theory of autocorrelation decision tree (ADT) is introduced. In spatial data mining, spatial parallel query are very expensive operations. A new parallel algorithm in terms of autocorrelation decision tre... Define and theory of autocorrelation decision tree (ADT) is introduced. In spatial data mining, spatial parallel query are very expensive operations. A new parallel algorithm in terms of autocorrelation decision tree is presented. And the new method reduces CPU- and I/O-time and improves the query efficiency of spatial data. For dynamic load balancing, there are better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can obtain a optimal accelerator with the same quantities of processors. There are more completely accesses on nodes. And an individual implement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spatial data mining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atabases autocorrelation attribute decision tree parallel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洪灾害风险空间分异性评估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宿辉 武春晓 +4 位作者 周帅 张晓 白志辉 韩小庆 张婷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共7页
开展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及其驱动力分析,对于洪灾风险防范与应对具有现实意义。以洪灾频发的山西省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有效识别了洪灾风险等级及其空间分异性特征,并利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探究了其空间聚集(离散)位置及其分布规律;利... 开展山洪灾害风险评估及其驱动力分析,对于洪灾风险防范与应对具有现实意义。以洪灾频发的山西省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有效识别了洪灾风险等级及其空间分异性特征,并利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探究了其空间聚集(离散)位置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技术探明了洪灾风险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年最大24 h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和NDVI是影响洪灾分异性的重要因子,其解释力q值分别高达0.57、0.52和0.24;多风险双因子交互作用对洪灾风险影响显著,且呈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趋势,尤其是降水和坡度因子交互作用,其q值高达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致灾因子 风险评估 空间自相关性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动态演变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文强 于忠萍 +2 位作者 雷明 史瑞雪 韦星羽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2,180,共8页
运用Tapio脱钩指数、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探讨2001—202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根据收敛模型进行俱乐部划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省际脱钩关系的演变以寻求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 2001—2022年我国各... 运用Tapio脱钩指数、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探讨2001—202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根据收敛模型进行俱乐部划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省际脱钩关系的演变以寻求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 2001—2022年我国各省份的脱钩类型由多样化共存逐步发展到以弱脱钩为主导,整体发展形势向好。(2)碳排放脱钩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显著,局部空间发展以L-L聚集为主,东西空间分异愈发显著,出现极化效应。(3)较少出现跨越性的脱钩转移,且转移概率受邻域脱钩状态影响存在差异。理想脱钩省份可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发挥低碳锁定作用,而脱钩不理想省份则会发挥负向溢出效应。(4)我国整体脱钩水平尚未达到同一稳态,局部检验共得到6个收敛俱乐部,内部表现出较显著的趋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Tapio 空间自相关 空间马尔科夫链 俱乐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4
作者 杨君 刘畅 +5 位作者 袁淑君 魏雨彤 王义博 谢佳轩 孟媛媛 余德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 [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和碳排放时空分布差异,探究各影响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耕地低碳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从县区与5 km网格尺度揭示湖南省200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及其产生的碳排放的时间演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和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最后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究因子影响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果]①研究期内湖南省的耕地面积缩减,伴随耕地与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之间转化,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②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两种尺度上皆存在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表明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在时空维度均具有较强的集中分布特征。③各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的解释力皆强于单因子作用强度,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两种尺度下均有显著的解释力。[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不同空间尺度下碳排放特征和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当更科学合理制定耕地利用减排降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区65个行政村为例
5
作者 程淑杰 王林伶 朱志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093,共13页
探讨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 探讨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风貌5个维度构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田野调查法、面对面访谈对65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运用统计分析、ArcGIS及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0.670 5,处中等偏上水平,52.31%的村庄高于均值,村际差异不大;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水平呈西南部>东北部>中间过渡带的梯度递减格局,兼具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呈显著高-高、低-低集聚特征;生态环境子系统、基础设施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村际差异显著,而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和文化风貌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呈集聚特征。土地灌溉、建筑布局与风格、厕所状况、教育设施、商业环境和文化活动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研究表明,移民群体对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研究区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空间分异明显,但因政府主导的均衡化政策,形成了“有限差异”的独特格局,基础设施(如灌溉、厕所)和公共服务(教育、商业)是短期内提升满意度的关键干预点,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仍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区 农村人居环境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关付新 刘明珠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161,共7页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时空格局演进的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谷物集中度由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口粮生产在中部地区和南方集聚,东北地区口粮生产集中度持续提高;(2)粮食、谷物、口粮生产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相对方位是粮食靠西,谷物向东北,口粮偏南;(3)粮食、谷物、口粮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4)粮食、谷物、口粮生产的时空格局受到受灾面积、人均GDP、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按照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升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实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制定更精准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补贴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格局 重心转移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7
作者 向鹏成 刘思佳 段旭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铁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复杂多样。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投资风险,本文首先从政治、社会、经济、建设环境、对华关系5个维度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 铁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复杂多样。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投资风险,本文首先从政治、社会、经济、建设环境、对华关系5个维度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熵权法对其进行主客观赋权;进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一带一路”沿线81个国家(地区)在2010~2022年内铁路投资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2010~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投资风险呈降低趋势,而2019~2022年呈上升趋势。从空间维度来看,各地区铁路投资风险存在较大的洲际差异,各洲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投资风险存在空间聚集现象。本文研究结论为“走出去”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铁路投资提供风险管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铁路投资风险 风险评估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熵权法 时间权重 空间自相关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达峰预测
8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1 位作者 张翔 丁志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62,共15页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A集聚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高值聚集情况,最后利用GTWR模型从经济、人口、技术的角度分析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水平,采用情景设定法探索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建设用地“碳达峰”情况。[结果]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下游、中游城市,但碳排放重心有向中游移动的趋势,坐标由111°82′81″E、37°01′675″N转移至111°56′46″E、36°53′425″N。同时碳排放在黄河流域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部分城市存在高高集聚的现象。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但在中游地区逐渐增加;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逐渐增大,说明由人口规模引发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大。[结论]经济高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基准与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均为2024年,峰值由大到小为:高速发展>基准>低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模型 GTWR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市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婷 黄顺生 +3 位作者 许伟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对淮安市2004、2019年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是4.66~9.46,均值为7.95,整体表现为南低北高,变异系数为0.095,属于弱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 对淮安市2004、2019年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是4.66~9.46,均值为7.95,整体表现为南低北高,变异系数为0.095,属于弱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9年研究区土壤pH的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系数分别为0.283和0.352,表明受人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pH值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较2004年土壤pH高值区明显增多,土壤pH低值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空间集聚分布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能独立解释研究区40.9%和21.7%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此外,土壤pH与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硫、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近15年来研究区黄泛区土壤出现轻微碱化现象,洪泽湖泛滥平原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土壤出现酸化现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控土壤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空间自相关 时空变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时空关联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胥蕊 朱大明 +1 位作者 王琳 彭秋志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的关联性,以提高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和固碳能力,从而有效指导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和InVEST模型,对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和碳储量...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的关联性,以提高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和固碳能力,从而有效指导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和InVEST模型,对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和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二者的关联特征。[结果] 1)云南省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超过总面积的57%。2)2000—2020年云南省生态风险缓慢下降,较低和中风险面积超过50%,空间分布相对稳定,风险变化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高等级风险区向低等级风险区转移39 675.06 km^(2)。3)云南省碳储量先增后减,2000—2020年共减少2.257×10^(7) t,林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大,耕地、草地和林地大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是造成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4)2030年,3种情景下云南省生态风险和碳储量均下降。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较2020年增加895.83 km^(2),较高和高生态风险面积显著减少,碳储量的减少得到抑制,说明该情景是云南省今后发展的最优情景。5)研究区生态风险与碳储量呈负相关,空间分布主要以低-高和高-低聚集为主。[结论]研究结果根据云南省生态风险和碳储量空间聚集特征提出不同建议,可为云南省生态风险防范和提升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评价 碳储量 空间自相关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建纯 李鹏 +3 位作者 黄佳慧 张国军 马文涛 苏利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7-255,共9页
[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判别标准,探索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方法]聚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基于2000年、2008年、201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ETM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 [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判别标准,探索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方法]聚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基于2000年、2008年、2015年和2019年的Landsat ETM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1)固原市东部主要为草地,西部主要为耕地,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平均综合指数为2.3~2.6;(2)植被覆盖度(NDVI)和建筑-裸土指数(NDBSI)对RSEI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湿度指数(WET)的影响显著增强;(3)2000—2019年固原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大幅改善,但局部地区略有恶化,中等质量区域比例从18.11%上升至91.53%。2015—2019年生态环境极差区域的面积由0.01%增至0.27%;(4)2000—2019年生态环境改善面积与林地净增加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退耕还林政策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结论]城市扩张使得林地减少和农业用地的撂荒,对固原市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建议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恢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RSEI 土地利用 空间自相关 宁夏南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启昌 时少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3-612,共10页
以大运河沿线的546个传统村落和629项非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二者的空间差异关系及影响因素。结... 以大运河沿线的546个传统村落和629项非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二者的空间差异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低程度的空间正相关。②传统村落重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心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内部空间差异显著。③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与非遗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对二者的空间差异发挥着客观作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二者空间差异的影响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自相关 空间错位 大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D模型的昆明市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仲芝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王琳 林伊琳 张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检测器(OPGD)模型揭示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 1)昆明市植被NPP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并以7.08 g/(m^(2)·a)(以C计)的速度显著增加。2)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空间上破碎度与植被NPP错位分布,其对植被NPP时空分布有显著负向作用。3)植被NPP变化是气候、人为活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地表温度、植被景观破碎度解释力强于气温、降水和坡度等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能更好地解释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结论]昆明市2001—2020年植被NPP总体呈增加态势,但主城区少部分地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综合统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的沁河流域产水量-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智楷 左其亭 +2 位作者 巴音吉 秦西 纪义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沁河流域的碳储量及产水量,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驱动因子及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联性...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沁河流域的碳储量及产水量,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驱动因子及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沁河流域产水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0.20亿m^(3)上升到2020年的11.67亿m^(3),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驱动因子为碳储量及潜在蒸散发量;2)碳储量由2000年的16 756.67万t下降到2020年的16 711.05万t,与土壤碳储量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驱动因子为潜在蒸散发量与产水量;3)产水量与碳储量的全局莫兰指数平均值为-0.2,在空间上主要呈现高产水量-低碳储量及低产水量-高碳储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分析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诗语 刘少坤 +3 位作者 黄李澄 陆汝成 卢盛权 邓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2,共16页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对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总量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0年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232.71万hm^(2),2010—2020年面积增加102.56万hm^(2)。两个时段的稳定性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稳定性生态用地以草地与森林为主。2)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西部地区整体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48.46%和53.68%。2000—2020年生态稳定性指数存在显著聚集,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两种类型生态稳定性空间前后期分别占总面积的48.17%和46.70%;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值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低-低聚集区、低-高异常值区呈下降的趋势。3)冷点区域总面积减少1026万hm^(2),热点区域总面积增加206万hm^(2),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指数在缓慢提升的同时,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集聚效应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 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吉铁路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和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协调研究
16
作者 刘艳英 吴涛 +3 位作者 张建珍 濮励杰 蒋国俊 解雪峰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7-1669,共13页
铁路建设与运营引发的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调性关乎区域发展质量。以亚吉铁路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8年铁路沿线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 铁路建设与运营引发的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调性关乎区域发展质量。以亚吉铁路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8年铁路沿线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时空协调性。研究表明:①亚吉铁路建设与运营引发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小,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沿线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低,仅在原有格局基础上有所扩展。②亚吉铁路沿线的有效灯光主要集中在3大中心城市,其扩展形态具有明显的交通导向性。沿线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并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态势。③亚吉铁路建设与运营提高了铁路沿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二者间的关系从“弱脱钩”转变为“弱负脱钩”。铁路沿线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HL”聚集类型缩减,“HH”“LH”聚集类型扩展,铁路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吉铁路 LUCC 夜间灯光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耦合空间差异动态演变分析
17
作者 郑江山 王力 +3 位作者 王军永 刘霞 杨舒琪 焦辉川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共5页
目的: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测度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的协调性,分析其空间差异动态演变特征,为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构建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熵权TOPSIS... 目的: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测度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的协调性,分析其空间差异动态演变特征,为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构建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ArcGIS 10.8分析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的耦合协调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高于医疗保障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在空间序列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结论: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需提升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需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医疗服务能力与医疗保障水平空间动态演变特征显著,需发挥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服务 医疗保障 耦合协调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及综合质量评价
18
作者 庞煜龚 张孟豪 +7 位作者 姜敏 钟鹤森 任向宁 陈旭飞 朱东亚 梁中龙 戴军 张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探究县域尺度下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空间异质性,以及这些因素在土壤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集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47个监控单元耕地表层土壤样品,结合地统计学和ArcGIS相关技... 【目的】探究县域尺度下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空间异质性,以及这些因素在土壤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集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47个监控单元耕地表层土壤样品,结合地统计学和ArcGIS相关技术,分析pH,黏粒、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呼吸、微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等土壤微生物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GISQ)法,阐明不同因素对耕地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结果】土壤pH,黏粒、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含量的块金系数介于25%~75%,属于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特征指标中,土壤呼吸的块金系数为29.4%,属于中等空间自相关性,但土壤微生物总量以及真菌、放线菌、细菌生物量的块金系数均大于75%,空间自相关性弱,受人类活动等随机因素影响大,空间结构性差。土壤微生物是高要区耕地土壤质量分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特别是土壤微生物总量以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等理化性质对耕地土壤质量也有较大影响,且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要区耕地土壤质量整体处于良好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为:北部丘陵区>东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区>南部丘陵区。【结论】在县域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土壤呼吸是适宜进行微生物空间变异分析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量及结构在县域尺度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指标共同应用于耕地土壤综合质量评估能更加全面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综合质量 土壤微生物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空间自相关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谱加速度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丁佳伟 吕大刚 曹正罡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8-1598,共11页
按照一定的挑选准则从NGA-West2地震动数据库中挑选了8个主余震地震事件,560条主余震序列地震记录,采用ASK14地震预测方程对主余震序列进行残差分析,并获得各台站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事件内残差,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地统计学半变异... 按照一定的挑选准则从NGA-West2地震动数据库中挑选了8个主余震地震事件,560条主余震序列地震记录,采用ASK14地震预测方程对主余震序列进行残差分析,并获得各台站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事件内残差,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方法,采用指数半变异函数模型与手工拟合方法计算主余震序列的谱加速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鉴于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可以较好地衡量定距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计算不考虑空间信息的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不同谱加速度周期间标准化事件内残差的互相关性;依据马尔可夫的假设原理,将空间信息引入到互相关性计算中,进而获得空间互相关性随空间距离(h)变化的表达式。结果表明:主震在空间自相关性、互相关特性等方面均与余震有明显不同,余震在长周期阶段普遍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忽略主震与余震的空间相关性或采用主震特性代替余震特性,将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损失评估以及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合成等方面的研究造成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半变异函数 空间自相关性 马尔可夫模型 空间互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五省人口生育率时空演变特征及政策启示——基于1990—202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20
作者 董晔 李智雯 +1 位作者 周书航 包安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0,共8页
基于1990—2020年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北五省人口总和生育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西北五省人口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总和生育率城乡差异缩小,... 基于1990—2020年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北五省人口总和生育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西北五省人口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总和生育率城乡差异缩小,均处在低生育水平阶段。(2)西北五省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高值集聚区从研究区的西部逐渐迁移至东部和南部,而低值集聚区则由东南部向西部汇集,最终形成了“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总和生育率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分析 西北五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