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bration analysis of fluid-conveying multi-scale hybrid nanocomposite shells with respect to agglomeration of nanofillers 被引量:2
1
作者 Farzad Ebrahimi Ali Dabbag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12-225,共14页
The vibration problem of a fluid conveying cylindrical shell consisted of newly developed multi-scale hybrid nanocomposites is solved in the present manuscrip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n analytical solution.The consis... The vibration problem of a fluid conveying cylindrical shell consisted of newly developed multi-scale hybrid nanocomposites is solved in the present manuscrip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n analytical solution.The consistent material is considered to be made from an initial matrix strengthened via both macro-and nano-scale reinforcements.The influence of nanofillers’agglomeration,generated due to the high surface to volume ratio in nanostructures,is included by implementing Eshelby-Mori-Tanaka homogenization scheme.Afterwards,the equivalent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carbon nanotube reinforced(CNTR)nanocomposite are coupled with those of CF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modified rule of mixture.On the other hand,the influences of viscous flow are covered by extending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 for cylinders.A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 is chosen and mixed with the infinitesimal strains of first-order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 of shells to obtain the motion equ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ynamic form of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Next,the achieved governing equations will be solved by Galerkin’s method to reach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 for both simply supported and clamped boundary conditions.Presenting a set of illustrations,effects of each parameter on the dimensionless frequency of nanocomposite shells will be shown graph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Agglomeration effect multi-scale hybrid nanocomposites Galerkin’s solution Viscous fluid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冷却增强型自持射流的流动分离控制研究
2
作者 孙乾 程盼 +5 位作者 罗振兵 周岩 刘强 朱寅鑫 甘宏伟 彭文强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1134,共12页
由激波/边界层干扰造成的流动分离会给超声速流场带来热流增加、流场畸变等负面影响,而抑制流动分离能够减少总压损失,保证飞行器安全工作。为此,以激波入射平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冷却增强型自持射流的流动分离控制方法,利用数... 由激波/边界层干扰造成的流动分离会给超声速流场带来热流增加、流场畸变等负面影响,而抑制流动分离能够减少总压损失,保证飞行器安全工作。为此,以激波入射平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冷却增强型自持射流的流动分离控制方法,利用数值仿真对冷却增强型自持射流控制流动分离后的流场进行研究,并对自持射流的抽吸与射流部分进行解耦分析,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冷却部位的收益/功率比,获得了最佳的冷却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自持射流速度较低,其主要依靠抽吸部分对流动分离进行控制,冷却的加入能够通过增加循环流量提高抽吸部分的控制收益,并通过提供冷射流降低射流部分的负面影响,整体强化了自持射流的控制效果。最佳的冷却部位为自持射流通道的中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边界层干扰 自持射流 流动控制 壁面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喷干扰脱体涡模拟研究
3
作者 廖嘉鑫 张庆兵 +1 位作者 陈刚 何厚辛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共8页
跨域飞行器在大气中进行直接力控制时,喷流与来流相互作用,形成相应的干扰流场。已有研究指出,传统的雷诺时均模拟模型在准确预测该干扰流场的强时变和非线性流动特性方面存在困难。为深化对超声速侧向喷流-来流干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及... 跨域飞行器在大气中进行直接力控制时,喷流与来流相互作用,形成相应的干扰流场。已有研究指出,传统的雷诺时均模拟模型在准确预测该干扰流场的强时变和非线性流动特性方面存在困难。为深化对超声速侧向喷流-来流干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认知,本研究基于锥-柱-裙外形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喷流扰流场的湍流高解析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延迟脱体涡模拟方法和雷诺时均模型在不同网格密度下的仿真结果,研究发现延迟脱体涡模拟方法在流动下游的喷流尾迹干扰区域与雷诺时均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在侧喷控制领域,DDES方法在足够解析湍动的网格条件下显著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支持,深入理解了超声速侧向喷流干扰流场的湍动特性,结果表明动态雷诺时均-大涡模拟方法可以提高雷诺时均模拟的压力预测效果。研究为提高直接力控制系统预测效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流干扰 延迟脱体涡模拟 雷诺时均方法 流动分离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UUV协同作业水动力特征数值研究
4
作者 邢齐齐 朱亚洲 +1 位作者 蔡扬 陈林烽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2-88,共7页
为满足日益复杂的水下作业任务需求,加装机械手的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或称为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UVMS)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多UVMS协同作业场景下的水动力特性仍不明晰,亟需开展多UVMS协同作业场景下的流场特性分析。本文利用三维粘流... 为满足日益复杂的水下作业任务需求,加装机械手的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或称为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系统(UVMS)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多UVMS协同作业场景下的水动力特性仍不明晰,亟需开展多UVMS协同作业场景下的流场特性分析。本文利用三维粘流理论的水动力分析软件(STAR-CCM+),并基于SST k-ω模型模拟仿真来流速度为5.144 m/s条件下的水下无人潜器的阻力值。分别分析有无装载机械手情况下,2种不同潜器水下协同作业时不同作业间距对潜器自身所受阻力值以及潜器周围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潜器的协同作业导致潜器受到的阻力增加,但随着双潜器之间距离的增加,各项阻力值随之减小,并趋近于单潜器作业时受到的阻力值。此外,通过优化潜器主体外型能够有效减小潜器所受阻力值,其中潜器1效果比潜器2显著提高了1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UV 阻力 机械臂 CFD 流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背波波流水槽设计及纯流数值模拟
5
作者 姚建均 唐瑞卓 +3 位作者 苏振兴 李英朝 刘原铭 闫宇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2-778,共7页
为了更好的模拟海洋环境,减少开发海上结构物与装备的成本与风险,本文设计了一种无背波波流水槽系统。通过理论设计计算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水槽的计算模型进行纯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背波波流水槽的定常流区长14.5 m左右,涡量很少,... 为了更好的模拟海洋环境,减少开发海上结构物与装备的成本与风险,本文设计了一种无背波波流水槽系统。通过理论设计计算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水槽的计算模型进行纯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背波波流水槽的定常流区长14.5 m左右,涡量很少,最大流速区在底面处,并且当流动速度增加时,自由面不受扰动。试验段位于16~20 m范围内,纵向速度均匀,上部速度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模拟槽底流动的能力。当无背波造波装置处于最大过水深度时,随着进水口速度的增加,试验槽长度逐渐变短。该系统由消除了背波与液面干扰的影响。稳流区域长度约14.5 m、试验区为16~20 m附近区域且当无背波造波装置处于最大过水深度时,随着进水口速度的增加,试验段的长度逐渐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水槽 直冲型入水口 无背波造波机 液面干扰 纯流数值模拟 稳流区域 试验区 涉水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干扰影响下新能源电网功率平衡控制研究
6
作者 李福东 张耀坤 +1 位作者 欧阳怡然 苏菲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150,共6页
新能源电网中,由于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存在日间、夜间差异,导致发电过程易出现随机性波动,引起功率不平衡。在考虑不确定性干扰下,提出一种新能源电网功率平衡控制方法。构建新能源电网的不确定性干扰模型,判断新能源电网运行过程是否需... 新能源电网中,由于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存在日间、夜间差异,导致发电过程易出现随机性波动,引起功率不平衡。在考虑不确定性干扰下,提出一种新能源电网功率平衡控制方法。构建新能源电网的不确定性干扰模型,判断新能源电网运行过程是否需要实时调度;构建新能源电网的节点分区模型,确定新能源电网的最佳分区节点并作为统一潮流控制器的控制节点,通过吸收或输出新能源电网的有功功率,实现对功率波动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平衡新能源电网功率,并改善其不确定性干扰的问题,且日负荷率提升幅度高达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干扰 新能源电网 功率平衡控制 节点分区模型 控制节点 潮流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EM-flow的多孔水力压裂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严成增 郑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67,共5页
为指导水力压裂施工,用FDEM-flow方法对多孔水力压裂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H2孔的水压较小时,由H1孔出发的裂缝几乎不朝H2孔偏转;当H2孔的水压较大时,H1孔出发朝下扩展的裂缝,向H2孔偏转明显;当H1,H3孔同步增大水压时,H1出发... 为指导水力压裂施工,用FDEM-flow方法对多孔水力压裂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H2孔的水压较小时,由H1孔出发的裂缝几乎不朝H2孔偏转;当H2孔的水压较大时,H1孔出发朝下扩展的裂缝,向H2孔偏转明显;当H1,H3孔同步增大水压时,H1出发向下扩展的裂缝朝H3孔偏转,H3孔出发向上扩展的裂缝朝H1孔偏转,最终在H1孔和H3孔间形成2条相向扩展的裂缝。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压裂裂缝的走向会受到相邻孔的干涉,可以通过相邻孔应力干扰控制压裂裂缝的走向;同时相邻孔的干涉,可以降低注水孔的起裂水压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同步压裂技术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DEM FDEM-flow 多孔水力压裂 同步压裂 裂缝 应力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空间飞行环境双原子混合气体黏性干扰平板流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
8
作者 胡佳志 李志辉 李凡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37-1744,共8页
近空间飞行器绕流环境一方面表现为连续介质黏性干扰效应严重,另一方面因稀薄间断粒子效应而表现为物面速度滑移、温度跳跃等非平衡流动特点,导致连续流Navier-Stokes方程精细化求解困难。以20°楔角平板绕流为研究对象,借助适于蒙... 近空间飞行器绕流环境一方面表现为连续介质黏性干扰效应严重,另一方面因稀薄间断粒子效应而表现为物面速度滑移、温度跳跃等非平衡流动特点,导致连续流Navier-Stokes方程精细化求解困难。以20°楔角平板绕流为研究对象,借助适于蒙特卡罗方法的经典现象学能量交换模型为基础,通过将全部碰撞视为非弹性,控制转、平动能量参与交换比例缓解内能松弛过快,开发一种限制碰撞能量交换且解耦碰撞分子转动双松弛的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程序。对比验证程序与统一算法、开源DS2V程序、直接模拟蒙特卡罗-信息保存3种方法在超声速圆柱绕流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忽略统计波动影响程序能再现精细的流场激波结构且最大误差仅为5.6%;在此基础上模拟马赫数对20°楔角平板的气动力热影响并对比分析程序与二维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程序计算速度,发现粒子数密度、温度以及压力在楔角位置明显累计,在考虑飞行器热防护设计时,应重点关注楔角位置;相同计算条件下该程序单位时间步长计算速度相比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程序快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飞行环境黏性干扰效应 Borgnakke-Larsen能量松弛模型 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 直接模拟蒙特卡罗-信息保存方法 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 圆柱绕流 平板扰流 马赫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列切角方柱风致干扰效应的大涡模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方慧 张智博 +2 位作者 张特 范佳红 尚靖淳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9-606,共8页
针对并列切角高层建筑间的干扰影响问题,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雷诺数22000的均匀流场下并列切角(切角率10%)方柱的干扰效应。基于模型的网格收敛性分析及模型准确性验证,对比分析不同间距比下并列切角方柱的气动干扰效应和流场分布... 针对并列切角高层建筑间的干扰影响问题,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雷诺数22000的均匀流场下并列切角(切角率10%)方柱的干扰效应。基于模型的网格收敛性分析及模型准确性验证,对比分析不同间距比下并列切角方柱的气动干扰效应和流场分布,并探寻风压干扰效应的影响规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对于并列切角方柱,平均阻力系数主要呈放大效应,脉动升力系数主要呈减小效应。在并列切角方柱处于小间距(B/L=1.2)时,由于风与壁面的相互作用,产生风压力,风压力与方柱表面力叠加,对正压区域产生加强效果,表现为放大效应,对负压区域进行削弱,出现减小效应;当B/L=1.5时,结构干扰最剧烈,其中相邻立面后流场的切角处放大效明显,干扰因子最大值为2.58;当B/L≥4.0时,除相邻立面外的其他立面与切角干扰效应趋于消失;当B/L=8.0时,相邻立面仍然存在28%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切角方柱 大涡模拟 均匀流场 气动干扰效应 流场分布 风压干扰效应 阻力系数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距串列双球壳屋盖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德乾 严威 +2 位作者 李亮 赵令玉 马文勇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6,142,共8页
采用基于空间平均的大涡模拟方法,以串列双球壳屋盖为对象,研究了对不同中心间距下串列屋盖的风致干扰效应。首先,将球心距为160 m的双球壳屋盖大涡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的有效性;其次,对比分析球心间... 采用基于空间平均的大涡模拟方法,以串列双球壳屋盖为对象,研究了对不同中心间距下串列屋盖的风致干扰效应。首先,将球心距为160 m的双球壳屋盖大涡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的有效性;其次,对比分析球心间距分别为160 m和190 m时双球壳屋盖表面的风压分布特征,研究了不同中心间距对球壳屋盖表面平均和脉动风压分布的影响;最后,结合非定常绕流风场,研究了中心间距对串列双球壳屋盖风荷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考虑的中心间距下,串列双球壳屋盖的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的变化趋势类似;上游屋盖的遮挡效应减弱了下游屋盖迎风面的正压,但当间距比较小时,下游屋盖的阻塞作用会加剧上游屋盖的流动分离,使得顶部天窗的局部风吸力明显增加;随着间距的增大,上游屋盖背风面的分离涡由小尺度条带涡变化为大尺度弧形涡,使得屋盖顶部天窗、上游屋盖背风面和下游屋盖迎风面的风压脉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圆球壳屋盖 风荷载 大涡模拟 风致干扰 流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的波前传感技术与应用(特邀)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甬英 凌曈 +1 位作者 曹频 江佳斌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共14页
高科技的发展对精密干涉成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光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无标记成像技术不依赖于传统的染料或荧光标记,进行3D活细胞原位观察和分析,促进定量相位显微术的发展。在光学检测技术领域,对于干涉系统的现场化、实时化的应... 高科技的发展对精密干涉成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光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无标记成像技术不依赖于传统的染料或荧光标记,进行3D活细胞原位观察和分析,促进定量相位显微术的发展。在光学检测技术领域,对于干涉系统的现场化、实时化的应用具有迫切需求,如激光波前的瞬态检测分析、高速流场检测、自适应光学的检测和控制、高精度光学系统像差分析等都迫切需要一个紧凑型、抗环境干扰、瞬态成像的干涉系统。为此,针对针对这些需求,全面介绍了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相位成像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波前重构方法以及其广泛的应用。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仪能够通过在一个单一的干涉图中获取两个正交剪切方向的四个剪切波前来实现瞬态相位成像,由随机编码光栅和相位棋盘组成新颖的四波干涉传感器(Four-wave Interferometric Sensor,FIS4)。FIS4干涉传感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如紧凑性、鲁棒性、高时间分辨率以及与现有显微系统的兼容性,在生物医学、光学测量、材料表征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也为跨学科的创新和发现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波剪切干涉 衍射光栅 共路干涉 高速流场 自适应光学 白光轮廓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吸排水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水位与沉降计算模型 被引量:13
12
作者 袁帅 王君 +3 位作者 吴朝峰 沈青松 舒俊伟 孙红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18,共11页
软土具有渗透性差、承载力低等特性,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一大难题。利用虹吸免动力排水的特点,可将虹吸排水法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中,达到改善土体性质的目的。本文针对虹吸排水法独特的定降深降水模式,先基于离散化的Thei... 软土具有渗透性差、承载力低等特性,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一大难题。利用虹吸免动力排水的特点,可将虹吸排水法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中,达到改善土体性质的目的。本文针对虹吸排水法独特的定降深降水模式,先基于离散化的Theis井流模型以及非线性的分层总和法,构建了以孔隙率为核心、渗透系数与压缩模量随固结情况改变的水位与沉降动态计算模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然后从土体渗透系数、排水板间距以及场地大小3个方面对虹吸排水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对于浙江沿海不同渗透系数的土体,虹吸排水法均可起到良好的排水固结作用;调整排水板间距可对排水固结时间以及地下水位线起到显著控制作用;排水带来的附加应力随着场地面积的增大向土体深处延伸,对于面积50 m×50 m大小的场地,有效影响深度可达到地表以下27.31 m,远远超出虹吸扬程的极限。在实际的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中,虹吸排水法可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虹吸排水 地基沉降 非稳定流 井群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液伺服控制柱塞泵转速干扰及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符鹏 王剑强 +1 位作者 王大龙 秦怀新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900,共10页
为克服电机转速对电液伺服控制变量轴向柱塞泵输出特性产生的干扰问题,建立电液伺服控制轴向柱塞泵系统的Simulink-AMESim仿真模型,以恒流量为评价指标研究电机转速干扰条件下电液伺服控制变量柱塞泵恒流量控制的输出特性,分别利用传统... 为克服电机转速对电液伺服控制变量轴向柱塞泵输出特性产生的干扰问题,建立电液伺服控制轴向柱塞泵系统的Simulink-AMESim仿真模型,以恒流量为评价指标研究电机转速干扰条件下电液伺服控制变量柱塞泵恒流量控制的输出特性,分别利用传统PID及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对电液伺服控制变量柱塞泵进行抗干扰控制,获得不同类型干扰情况下电液伺服控制变量泵系统的输出特性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恒流量控制下,电液伺服控制变量柱塞泵的流量波动为3.80 L/min,当电机转速分别存在正弦波、方波及三角波脉冲扰动工况时,流量波动分别上升至9.34 L/min、9.59 L/min、4.52 L/min。分别利用PID及模糊自适应PID对电液伺服控制变量柱塞泵进行抗干扰控制,流量波动分别降低了3.41 L/min和5.90 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速干扰 轴向柱塞泵 联合仿真 恒流量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真空管道列车关键气动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自豪 毛凯 +3 位作者 朱雨建 薄靖龙 申振 李少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I0001,共21页
低真空管道列车系统结合应用了管道运输和磁浮推进技术,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未来地面高速交通方式。列车在极狭长的管道空间内长距离往返,通常诱发以管内壅塞现象为主导的大尺度跨声速流动和多车干扰,导致气动阻力急剧增加和气动热环境恶化... 低真空管道列车系统结合应用了管道运输和磁浮推进技术,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未来地面高速交通方式。列车在极狭长的管道空间内长距离往返,通常诱发以管内壅塞现象为主导的大尺度跨声速流动和多车干扰,导致气动阻力急剧增加和气动热环境恶化,从而面临突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本文从管道全场和列车近场两个视角出发,对管道列车流动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气动力/热/噪声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围绕管道列车全线多车运行热点问题,对运行速度、管道阻塞比、发车间隔、运行模式的选取进行了讨论。最后,展望了低真空管道列车气动研究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指出高效研究方法、多车运行流动干扰、多车运行气动热、长大管道气动噪声、减阻/降热/降噪技术等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列车 气动力 流动模态 全线运行 真空管道 多车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系储层缝间干扰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杰 王开 +4 位作者 张小强 姜玉龙 丁一 侯建 王文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1,89,共9页
为研究深部煤系储层缝间干扰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采用自行研制的TCHFSM-I型大尺寸真三轴压裂渗流模拟装置,开展不同压裂孔间距、不同注液速率对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的影响试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形态、注液压力演化规律... 为研究深部煤系储层缝间干扰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采用自行研制的TCHFSM-I型大尺寸真三轴压裂渗流模拟装置,开展不同压裂孔间距、不同注液速率对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的影响试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形态、注液压力演化规律,以及声发射动态响应特征和注液流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压裂孔间距较小时,左右两侧裂缝扩展长度大于中部裂缝,随着压裂孔间距增大,左中右3条裂缝均衡扩展;增大注液速率可以使起裂压力增高,多裂缝长度增加,有效提高储层改造体积;增大压裂孔间距和注液速率,可以使左中右3个压裂孔的注液流量占比更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系 多孔水力压裂 缝间应力干扰 压裂孔间距 注液速率 声发射特征 流量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体喷印相邻喷嘴射流干扰机理与抑制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朋义 潘艳桥 +2 位作者 彭磊 聂慧 张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针对多喷嘴式电流体喷印系统中相邻喷嘴之间的带电射流干扰问题,建立电液耦合作用下的射流喷射的数值仿真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揭示了相邻喷嘴锥射流产生干扰的原因及工作电压、供液流量和相邻间距对于射流干扰程度的影响规律。初步探... 针对多喷嘴式电流体喷印系统中相邻喷嘴之间的带电射流干扰问题,建立电液耦合作用下的射流喷射的数值仿真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揭示了相邻喷嘴锥射流产生干扰的原因及工作电压、供液流量和相邻间距对于射流干扰程度的影响规律。初步探讨了一种基于环形气流辅助喷射的射流干扰抑制方法,建立了气—电—液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射流喷射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研究不同气流速度对于射流喷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射流偏斜角随着电极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喷嘴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溶液流量的改变不明显。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射流能够垂直喷射到基底上。适当的辅助气流输入(5~25m/s)可有效抑制喷嘴锥射流因电致斥力产生的干扰。当气流速度超过临界阈值(25m/s)后,辅助气流对喷嘴锥射流容易带来额外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体喷印 相邻喷嘴 射流干扰 环形气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光谱干扰机制及其修正方法研究
17
作者 陈伟泽 喻子彧 +2 位作者 覃淮青 卢志民 姚顺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3,共7页
为解决脉冲放电击穿颗粒流的等离子体光谱(PF-SIBS)中钨电极激发引起的谱线干扰问题,研究了基于等离子体信号探测优化的谱线干扰修正方法。搭建PF-SIBS测量实验系统,以化学纯石墨的颗粒流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极间等离子体产生和消亡过程... 为解决脉冲放电击穿颗粒流的等离子体光谱(PF-SIBS)中钨电极激发引起的谱线干扰问题,研究了基于等离子体信号探测优化的谱线干扰修正方法。搭建PF-SIBS测量实验系统,以化学纯石墨的颗粒流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极间等离子体产生和消亡过程、各特征谱线在等离子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特征谱线信号强度在电极间的变化规律,解析了放电等离子体内各特征元素蒸发、解离和激发的过程,并据此优化光谱探测位置以减弱谱线干扰。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在阴极斑点生成,向阳极发射的过程中与电极金属、石墨颗粒流和电极间空气介质发生碰撞电离,产生更多的电子发射,从而形成并维持从阴极向阳极的放电通道。在阴极区域,高能电场产生的焦耳热促使阴极尖端钨金属蒸发溅射,膨胀产生的冲击使得颗粒和空气被排出阴极区域,钨金属的原子及电子占据在阴极区域;在放电通道中部,电子与密集的石墨颗粒流发生碰撞电离;在阳极区域,剩余的放电能量难以蒸发阳极金属,电子主要电离空气介质。可将阴极到阳极的区域划分为阴极金属激发区、中部颗粒激发区和阳极空气激发区。被电离的电极金属、石墨颗粒、空气介质的离子和中性原子占据各自的激发区域,形成等离子体并辐射出对应的特征谱线。从阴极到阳极的特征谱线强度变化呈现了与上述相同的结果,W 247.78 nm谱线强度在阴极区域较强并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C 247.86 nm谱线强度先增后减,在电极间距中心处达到最大;N 744.23 nm谱线强度逐步增强,在阳极尖端处达到最大。以C-W信号强度比作为C-W谱线干扰程度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佳的光谱探测位置为距阳极0.5 mm处。相比于常见的光谱探测位置(电极间距中心),C-W信号强度比从1.200提升至1.348,C 247.86 nm的分峰拟合值与观测值之比从86.02%提升到94.93%,C-W谱线干扰效应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 谱线干扰 颗粒流 等离子体特性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间热分离流场干扰特性及动力学数值研究
18
作者 王亦君 卞云龙 张国庆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动网格技术对导弹级间热分离过程的非定常流场和刚体运动进行耦合计算,分析级间段内外两侧流场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对一级弹体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弹体发动机喷管处于过膨胀状态,随着分离过程的进...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动网格技术对导弹级间热分离过程的非定常流场和刚体运动进行耦合计算,分析级间段内外两侧流场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对一级弹体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弹体发动机喷管处于过膨胀状态,随着分离过程的进行,喷管内正激波不断向下游移动,激波强度不断减弱。级间间隙处的横向喷流与外界超声速自由来流形成复杂的流动干扰现象,干扰流场中分离激波和羽流激波强度逐渐减弱并向下游移动。干扰流场流动分离区域面积随着飞行高度增大而不断扩大。随着分离过程的进行,级间段表现为初期憋压、后期泄压的状态,一级弹体轴向载荷呈现初期迅速上升、峰值后迅速下降,再小幅度波动后缓慢下降的规律;随着飞行高度增加,一级弹体侧向位移均向对应坐标轴负方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间热分离 数值模拟 流动干扰 流动分离 载荷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空高马赫数侧向喷流数值模拟
19
作者 高椿宇 王学德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3,共7页
高空环境下,侧向喷流在飞行器的姿态转换及热防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由于来流稀薄,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DSMC)对侧向喷流干扰流场的模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在非结构网格计算的DSMC数值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喷流的高密度区及激波区提... 高空环境下,侧向喷流在飞行器的姿态转换及热防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由于来流稀薄,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DSMC)对侧向喷流干扰流场的模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在非结构网格计算的DSMC数值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喷流的高密度区及激波区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网格技术,可以用于对高空稀薄区的大气来流与侧向喷流的干扰流场进行模拟预测。通过模拟二维平板侧向喷流,对编制的算法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了时间步长对流场模拟结果的影响及其数值的选取原则,并模拟计算了不同喷流/来流压力比下的复杂干扰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大气 自适应 侧向喷流 干扰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阵列极值风荷载与干扰效应
20
作者 周强 张郁江 +4 位作者 张春伟 王伯洋 柯世堂 王立山 顾汉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1170,共10页
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阵列作为一种新型风敏感结构体系,其纵横向流场干扰相比单排光伏更为复杂,这导致光伏阵列极值风荷载难以准确预测。以某典型柔性光伏示范项目为例,首先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单排柔性光伏表面脉动风压特性,与风洞试... 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阵列作为一种新型风敏感结构体系,其纵横向流场干扰相比单排光伏更为复杂,这导致光伏阵列极值风荷载难以准确预测。以某典型柔性光伏示范项目为例,首先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单排柔性光伏表面脉动风压特性,与风洞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有效性。基于Davenport法和Sadek‑Simiu算法确定了非高斯风荷载峰值因子,揭示了光伏阵列极值风荷载分布规律。最后系统探讨了阵列风荷载的干扰作用,从谱分析方法和流场驱动角度对阵列风荷载干扰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大跨度柔性光伏支架阵列极值风荷载在迎风二排处达到最小值,阵列的干扰效应呈现出各排光伏板静力风荷载逐渐减小且脉动风荷载逐渐增大;0°和180°风向角下柔性光伏阵列风压干扰系数极值分别为1.09和1.14,弯矩干扰系数极值分别为1.49和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光伏支架阵列 大涡模拟 流场特性 极值风荷载 干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