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流作用下网衣张力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卢学凯 冯亮 +3 位作者 董双林 高勤峰 胡性涛 梅华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165,共12页
为解决网衣变形及网衣张力在数值模拟中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本文基于集中质量法,提出了一种针对网目群化方法的改进策略。改进后的方法在确保网衣体积和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水动力系数与轴向刚度,实现了改进后网衣变形与群化前网衣... 为解决网衣变形及网衣张力在数值模拟中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本文基于集中质量法,提出了一种针对网目群化方法的改进策略。改进后的方法在确保网衣体积和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水动力系数与轴向刚度,实现了改进后网衣变形与群化前网衣变形的相似性。同时,本文还基于势流理论,建立了深远海养殖平台“深蓝一号”的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流速、波陡和密实度下网衣的张力与变形规律。结果显示:网衣张力和变形随着流速和密实度的增大而增大,但系缚点张力均匀度则随着流速和密实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规则波作用下,网衣张力最大值出现在网衣顶部系缚点中部区域,而变形最大值出现在网衣中上部区域,顶部系傅点破断与底部系缚点破断对于网衣的影响最大。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网目群化改进方法准确有效,对于提高网箱水动力学模拟效率和计算精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可为深远海养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柔性网衣 网目群化 张力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荷载作用下能量桩群桩的变形特性
2
作者 吴琪 丁选明 +1 位作者 王成龙 张鼎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01,共11页
目前外部荷载下能量桩群桩基础热-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针对竖向荷载,而对于水平荷载的影响考虑较少。为研究非对称加热、制冷条件下水平受荷能量桩群桩的变形特性,对2×2能量桩群桩的单根桩开展加热、制冷工况下的模型试验并建立能... 目前外部荷载下能量桩群桩基础热-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针对竖向荷载,而对于水平荷载的影响考虑较少。为研究非对称加热、制冷条件下水平受荷能量桩群桩的变形特性,对2×2能量桩群桩的单根桩开展加热、制冷工况下的模型试验并建立能量桩群桩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再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能量桩群桩单根桩运行过程中桩体的热-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弯矩主要分布在桩体上半部,其峰值和反弯点分别位于土表面以下0.23L_(1)和0.8L_(1)(L_(1)为桩体有效埋置深度);桩身水平位移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水平荷载对桩体变形特性影响更大,但温度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加热和制冷阶段,随着温度升高和降低,能量桩的弯矩、位移均有增大趋势。与只受水平荷载时相比,在水平荷载与温度变化联合作用下,通水温度升高10、20℃能量桩的弯矩峰值M_(max)增加幅度为23.36%、25.46%左右,桩顶水平位移增加幅度为20.59%、21.93%左右;通水温度降低10、20℃能量桩的弯矩峰值M_(max)增加幅度为23.48%、24.39%左右,桩顶水平位移增加幅度为17.97%、21.2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群桩 砂土 变形特性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泰山岩群新太古代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李晓东 王伟 +3 位作者 田忠华 贾督 罗博文 周进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98-2310,共13页
新太古代末期是地球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转折期,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该时期是垂向运动向水平运动发生转变的重要窗口期,并得到部分数值模拟工作的支持。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鲁西地区保留了大量太古宙构造,是开展早期构造演化解析的... 新太古代末期是地球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转折期,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该时期是垂向运动向水平运动发生转变的重要窗口期,并得到部分数值模拟工作的支持。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鲁西地区保留了大量太古宙构造,是开展早期构造演化解析的理想场所。本文以鲁西蒙阴地区太古宙泰山岩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及年代学分析,提出泰山岩群太古宙构造是三个阶段的变形:D_(A-1)组合包括早期面理S_(1)及紧闭褶皱F_(1),D_(A-2)由大量直立褶皱、S2面理以及逆冲断层组成,DA-3则表现为大量韧性剪切带以及水平/近水平线理的发育。本文对关键样品进行了年代学工作,并结合已发表的年代学资料,认为三个阶段的变形分别发育于2.56~2.53 Ga、2.53~2.52 Ga和2.52~2.50 Ga之间。大量变形构造要素如大型直立褶皱、逆冲断层及水平线理的几何学分析表明,鲁西地区三个变形阶段演化诠释了完整的太古宙造山事件,泰山岩群内发生的变形构造与垂向作用机制下形成的穹隆-龙骨构造不同,而与显生宙侧向挤压造山作用所形成的构造特点极为相似。因此本文认为,鲁西地区太古宙水平构造可能是受到最早期板块构造体制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岩群 新太古代 多阶段变形 侧向挤压 水平运动构造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硐室群开挖次序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臧金诚 李东浩 +2 位作者 张鲁 孙凌锋 黄玉兵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目的为了减少深部硐室群开挖时引起的相互扰动,方法以巨厚冲积层在建矿井——万福煤矿为工程背景,建立围岩表征变形量和硐室开挖互扰度等定量评价指标。基于“硐室群整体表征变形量最小为主,巷道间开挖互扰度最小为次”的总体优选原则,... 目的为了减少深部硐室群开挖时引起的相互扰动,方法以巨厚冲积层在建矿井——万福煤矿为工程背景,建立围岩表征变形量和硐室开挖互扰度等定量评价指标。基于“硐室群整体表征变形量最小为主,巷道间开挖互扰度最小为次”的总体优选原则,提出深部硐室群开挖次序评判优选方法,开展深部硐室单独开挖和硐室群不同开挖次序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胶带机机头硐室围岩表征变形量高达416.2 mm,主井联络巷围岩表征变形量仅有58.6 mm。开挖互扰度总量最低为286.38,最高为456.20;利用该评判优选方法确定硐室群整体围岩表征变形量和开挖扰动程度最小的方案,为最优开挖方案;该方案加权总分为11,各硐室表征变形增量之和为178 mm,开挖互扰度比最大的开挖方案降低了30.26%,该评判优选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得到了验证。结论发现了硐室的变形具有非均匀性的特点,明确了硐室断面尺寸越大,围岩卸荷越明显,应力释放程度越大的影响规律,通过评判优选方法确定了万福煤矿深部硐室群的最优开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硐室群 开挖次序优化 表征变形量 开挖互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群围岩变形及破坏规律研究
5
作者 陈勇 赵瑞 +3 位作者 武振 苏丽君 杨峰 孙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复杂地质条件矿井煤层无序开采导致大量空巷群遗留,综采工作面过邻近空巷群过程中面临矿压显现规律复杂、围岩控制难的问题。为研究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群围岩变形及破坏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南屯煤矿93下21工作面同层空巷、穿层... 复杂地质条件矿井煤层无序开采导致大量空巷群遗留,综采工作面过邻近空巷群过程中面临矿压显现规律复杂、围岩控制难的问题。为研究综采工作面过空巷群围岩变形及破坏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南屯煤矿93下21工作面同层空巷、穿层空巷、下伏空巷开采前后围岩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空巷破坏主要影响因素为空巷与煤层的层位关系、空巷距煤层距离、空巷角度变化。当空巷距煤层小于5 m时,空巷破坏严重,当空巷距煤层大于5 m时,空巷变形逐渐减小,当空巷距煤层大于10 m时,空巷受采动影响较小。空巷拐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针对不同类型空巷提出工作面调斜、局部充填、加强支护过空巷措施;实测结果表明,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及煤岩体应力较为稳定,空巷围岩控制效果较好。该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综采工作面安全通过空巷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巷群 围岩变形 数值模拟 过空巷措施 FLAC3D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基坑多重卸载下邻近地铁结构变形特征分析
6
作者 吴楠 陈佩佩 +2 位作者 杨光昌 吴鋆杰 单杰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93,共6页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和发展,地铁结构周边的工程开发愈发密集,尤其在软土地区,群基坑施工引起的结构变形影响复杂、风险高,已成为地铁运营部门关注的焦点。明确群基坑引起的结构变形非线性叠加特性,对邻近地铁结构安全运维至关...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和发展,地铁结构周边的工程开发愈发密集,尤其在软土地区,群基坑施工引起的结构变形影响复杂、风险高,已成为地铁运营部门关注的焦点。明确群基坑引起的结构变形非线性叠加特性,对邻近地铁结构安全运维至关重要。本文建立一种群基坑引起的非线性叠加增长规律的评价方法,构建群基坑开挖的邻近结构非线性变形叠加因子,基于某工程案例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和探讨该叠加因子在群基坑多重卸载扰动下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群基坑布局与开挖顺序对邻近地铁高架桥墩变形非线性叠加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1)群基坑开挖影响下,邻近地铁桥墩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形叠加变化特征;(2)对称双坑开挖在基坑距桥墩约3.5H(H为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产生叠加变形影响;(3)不同开挖方式对桥墩总竖向位移影响差异较小,而对称基坑能显著减小桥墩水平位移;(4)采用同步开挖方式有利于控制群基坑对邻近环境影响,在先后开挖的情况下,应提出更严格的变形控制标准;(5)本研究成果对邻近群基坑等群体工程下地铁结构变形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基坑 地铁 高架桥墩 变形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层ICCP动态爬升变形控制试验研究
7
作者 张龙龙 黄玉林 +1 位作者 左自波 潘曦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了精确控制整体爬升建造平台(ICCP)动态爬升过程中架体的变形,并提高ICCP的作业安全性,提出一种ICCP爬升同步控制策略,搭建了ICCP监测体系,开发了远程智能监控平台系统。ICCP爬升控制采用基于PID反馈的电液比例群缸协同模式,架体姿态... 为了精确控制整体爬升建造平台(ICCP)动态爬升过程中架体的变形,并提高ICCP的作业安全性,提出一种ICCP爬升同步控制策略,搭建了ICCP监测体系,开发了远程智能监控平台系统。ICCP爬升控制采用基于PID反馈的电液比例群缸协同模式,架体姿态安全监测传感器采用光纤式水准仪、爬升位移传感器、顶升压力传感器。通过远程智能监控平台进行ICCP远程爬升控制、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危险状态的数据预警及报警。通过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ICCP的爬升同步位移-顶升负载-架体水平度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得出了如下结论:油缸爬升同步位移偏差超过5 mm后,ICCP架体变形规律显著;其次,外部动态荷载引起的油缸压力的不稳定变化,对爬升同步位移偏差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对ICCP爬升控制技术和架体姿态变形联合研究,有助于建立ICCP作业阶段风险预警和联动控制整体策略,提高超高层施工装备信息化管控水平,降低ICCP动态爬升过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爬升建造平台(ICCP) 电液比例群缸协同模式 变形控制 监控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pile-soil interaction of passive pile group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明华 刘敦平 +1 位作者 张玲 蒋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75-80,共6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 and soft soil of the passive pile group subjected to soil movement was analyz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The soil was assumed to be elastic-pl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 and soft soil of the passive pile group subjected to soil movement was analyz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The soil was assumed to be elastic-plastic complying with the Drucker-Prager yield criterion in the analysis. The large displacement of soil was considered and contact elem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 and soil. The influences of soil depth of layer and number of piles on the lateral pressure of the pil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later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2×1) pile group and on the (2×2) pile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acent surcharge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t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soft soil and considerable pressure on the pile. The pressure acting on the row near the surcharge i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other row, due to the "barrier" and arching effects in pile groups. The passive load and its distribu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sign of the passive p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soil interaction passive pile group soft soil lateral pressure deformATION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cavation influence of triangular-distribution tunnels for wind pavilion group of a metro station 被引量:2
9
作者 CHEN Tao ZHOU Kun +4 位作者 WEI Jun LIU Xiao-chun LIN Yu-liang ZHANG Jian SHEN Q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852-3874,共23页
For the Guanshui Road Station tunnel project of Guiyang Metro Line 2,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moved out of the main tunnel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openings in the main tunnel,and 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excavat... For the Guanshui Road Station tunnel project of Guiyang Metro Line 2,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moved out of the main tunnel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openings in the main tunnel,and the wind pavilion group was excavated in a triangular configuration at the entrance of the main tunnel.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riangular-distribution tunnels excavation schemes on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nd tunnel stability.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change rules of surface settlement,deformation and force in the support structures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identify the best excavation scheme for this tunnel configuration.Results show that to control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s,the optimal excavation sequence involves excavating the upper fresh air exhaust tunnel before the lower running tunnel.To control the stress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s,the optimal excavation involves excavating the lower running tunnel before the upper fresh air exhaust tunnel.In this project,the most reasonable excavation sequence of the tunnel is from top to bottom.The most reasonable thickness of tunnel penetration is 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on tunnel wind pavilion group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unnel and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stres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形状特征的路面病害检测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天民 陈月田 +2 位作者 余洋 谢鹏飞 李庆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91-305,共15页
路面病害自动化检测是实现道路智慧化管养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路面病害图像中病害目标占比小、不同类型病害尺度差异大、背景环境复杂等特性,基于YOLOv8架构,提出聚焦形状特征的路面病害检测算法FSF-YOLO(focusing on shape features YO... 路面病害自动化检测是实现道路智慧化管养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路面病害图像中病害目标占比小、不同类型病害尺度差异大、背景环境复杂等特性,基于YOLOv8架构,提出聚焦形状特征的路面病害检测算法FSF-YOLO(focusing on shape features YOLO)。构建一种无信息丢失的加强特征提取模块,通过保留多维度空间特征信息,增强骨干网络对低分辨率图像和细小病害目标的特征提取能力;引入可形变注意力特征融合模块,利用病害细长形状特征拓展目标识别区域,提高模型对于长距离病害目标的特征表达能力;运用分组卷积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强化不同尺寸病害目标特征识别;采用轻量级共享卷积检测头,减少网络参数量和计算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不同类别的路面病害目标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RDD2022数据集上的平均精度达到67.3%,与原算法相比提升了5.3个百分点,整体性能优于其他路面病害检测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病害检测 形状特征 可形变注意力 分组卷积空间金字塔 YOLO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MAL的细粒度图像分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冰锋 冀得魁 杨艺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72-179,共8页
针对细粒度图像分类中目标区域难以精准定位及其内部细粒度特征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MAL的细粒度图像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形变卷积的感知区域可变性原理,动态地感知样本图像中不同尺度和形状的目标区域特征,从而增强网络... 针对细粒度图像分类中目标区域难以精准定位及其内部细粒度特征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MAL的细粒度图像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形变卷积的感知区域可变性原理,动态地感知样本图像中不同尺度和形状的目标区域特征,从而增强网络对目标区域位置的感知能力。随后,采用GradCAM梯度回流的方法生成网络注意力热图,以减小特征背景噪声的干扰,实现对图像目标区域的精准定位。最后,提出位置感知空间注意力模块,通过融合坐标位置和双尺度空间信息,显著提升了网络对目标区域细粒度特征的提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算法相比,该方法在CUB-200-2011、Stanford Car和FGVC-Aircraft三个公共数据集上分类精度分别提升了1.4%、1.5%、1.9%,该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度图像分类 多尺度形变分组 位置感知空间注意力 GradCAM热图定位 多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重用和膨胀卷积的遥感图像舰船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曲海成 李瑞柯 +1 位作者 王蒙 单以盟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8-1308,共11页
在光学遥感图像中,港口内的舰船目标通常处于密集的船只群中,并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和遮挡,如集装箱、车辆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现有舰船目标检测算法的精度和泛化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重用和膨胀卷积的遥感图像舰船检测算法。首先构建... 在光学遥感图像中,港口内的舰船目标通常处于密集的船只群中,并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和遮挡,如集装箱、车辆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现有舰船目标检测算法的精度和泛化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重用和膨胀卷积的遥感图像舰船检测算法。首先构建了基于分组卷积和拆分注意力的残差块来提取特征,同时嵌入可变形卷积提取更加符合舰船尺度变化的特征;接着,构造了多尺度感受野模块,通过并行提取多尺度特征后再进行融合来减少信息损失;最后,在原有特征金字塔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条自底向上的特征重用聚合路径以提高特征表示能力。在大型遥感数据集DOTA和舰船数据集HRSC2016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舰船目标漏检和误检问题,提高了遥感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舰船检测 特征重用 膨胀卷积 拆分注意力 分组卷积 特征金字塔 可变形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盾构下穿高层建筑基础的扰动变形影响与实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锟 徐前卫 +2 位作者 孙庆文 薛海儒 来守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5,共7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盾构穿越或近接高层建筑施工的案例,而盾构法因其特殊的施工工艺不可避免对地层产生扰动,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因此需要对盾构穿越过程中隧道及高层建筑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盾构穿越或近接高层建筑施工的案例,而盾构法因其特殊的施工工艺不可避免对地层产生扰动,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因此需要对盾构穿越过程中隧道及高层建筑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依托济南地铁R2号线生产路站—历黄路站区间隧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对双线盾构隧道非同步斜交下穿高层建筑群桩及筏板承台基础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地层位移规律、建筑物沉降的变形特征,以及施工时盾构掘进参数的控制效果。[结果及结论]双线盾构隧道先后下穿建筑群桩时,先行隧道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较大,后开挖隧道对地层产生的扰动相对较小;盾构通过建筑物正下方时的沉降量最大,随着盾构的远离,其沉降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由于高层建筑属框架结构,故在临近隧道一侧建筑体区域地层发生了沉降,而在远离隧道的建筑体区域地层呈上浮趋势,但二者的差异沉降量仍在可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下穿群桩 地层变形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AN-GMDH-ARIMA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程小龙 张斌 +1 位作者 刘相杰 刘陶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0,共5页
为提高大坝变形预测精度,针对大坝变形数据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数据处理群集法(GMDH)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算法(ARIMA)进行大坝变形预测研究。采用CEEMDAN将大坝变形原始数据分... 为提高大坝变形预测精度,针对大坝变形数据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数据处理群集法(GMDH)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算法(ARIMA)进行大坝变形预测研究。采用CEEMDAN将大坝变形原始数据分解为高频随机分量、中频周期分量和低频趋势分量,再分别采用GMDH模型、ARIMA模型对高中频分量、低频分量进行预测,建立基于CEEMDAN-GMDH-ARIMA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以江西上犹江水电站为例,将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反向传播(BP)、径向基函数(RBF)、GMDH和CEEMDAN-GMDH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EEMDAN-GMDH-ARIMA模型的均方根误差(E_(RMS))、平均绝对误差(E_(MA))、相关系数(r)分别为0.048 mm、0.035 mm、0.994,均优于BP、RBF、GMDH、CEEMDAN-GMDH模型,模型预测效果最好,能够很好地体现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噪声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 数据处理群集法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算法 大坝 变形预测 江西上犹江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软煤层大巷群卸-注-锚协同防控围岩变形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恺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2,共7页
为防控松软煤层大巷群在非对称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变变形,以赵庄煤业三盘区大巷群受采动影响产生持续性变形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卸-注-锚协同防控围岩变形新技术。通过开展数值模拟和宽煤柱护巷顶板结构分析,阐明了大巷群应力状态与采空区... 为防控松软煤层大巷群在非对称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变变形,以赵庄煤业三盘区大巷群受采动影响产生持续性变形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卸-注-锚协同防控围岩变形新技术。通过开展数值模拟和宽煤柱护巷顶板结构分析,阐明了大巷群应力状态与采空区顶板的关联性,揭示了爆破裂隙带在阻隔应力传递的作用机制,明确了回采巷道顶板爆破预裂和盘区大巷多层位预裂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深-浅孔联合卸压工艺和以锚固-注浆为核心的内外圈协同加固技术,根据理论推演和现场试验确定了爆破预裂参数和注浆参数。工程实践表明:爆破工艺实现了坚硬顶板的充分预裂,锚固-注浆工艺提升了巷道围岩的整体性,3312工作面回采后大巷群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较小,达到了卸-注-锚协同防控围岩变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大巷群 顶板预裂 注浆加固 卸压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地铁隧道受两侧基坑群开挖叠加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卫东 徐中华 +1 位作者 顾正瑞 宗露丹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52-61,共10页
上海地铁12号线隧道横穿乍浦路天潼路基坑群工程,地铁隧道在两侧基坑群开挖的叠加影响下,变形性状更加复杂。采用分坑方案减小基坑的尺寸可以有效控制隧道变形,在基坑群复杂的工况下,不同分坑开挖对隧道的变形影响不同。基于可考虑土体... 上海地铁12号线隧道横穿乍浦路天潼路基坑群工程,地铁隧道在两侧基坑群开挖的叠加影响下,变形性状更加复杂。采用分坑方案减小基坑的尺寸可以有效控制隧道变形,在基坑群复杂的工况下,不同分坑开挖对隧道的变形影响不同。基于可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HS-Small本构模型模拟分析地铁隧道在基坑群施工全过程的变形性状,进一步揭示基坑群分坑开挖引起邻近地铁隧道的渐次变形过程。结果表明:1)当隧道两侧都开挖时有利于水平变形的控制,而隧道的竖向位移由于两侧开挖的叠加影响表现为更大的沉降;2)隧道均发生竖向压缩和水平向拉伸变形,收敛变形不大,可保障隧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群 地铁隧道 叠加影响 变形性状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本构模型的深竖井群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
17
作者 吴穹 林勇华 +1 位作者 易顺 钟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1,共5页
深竖井群作为一项高风险工程,其施工过程不可避免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继而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深竖井群施工对邻近铁路隧道的影响,依托某一待建竖井工程,建立深竖井群-周围地层-邻近铁路隧道的三维一体化数值模型,... 深竖井群作为一项高风险工程,其施工过程不可避免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继而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深竖井群施工对邻近铁路隧道的影响,依托某一待建竖井工程,建立深竖井群-周围地层-邻近铁路隧道的三维一体化数值模型,研究了基于不同本构模型的深竖井群施工作用下铁路隧道周围地层及隧道本身的位移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工的推进,周围地层和隧道表现为先隆起后沉降的规律,而水平变形则逐步增大;由于HSS/HS模型和MC模型在加卸载模量方面的差异,利用不同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不尽相同;竖井群施工对地层及隧道的影响排序为竖井Ⅰ>竖井Ⅱ>竖井Ⅲ(竖井Ⅳ);隧道变形最大值出现位置与地层变形最大值位置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铁路隧道与Y轴方向成一定夹角空间分布,这种空间分布位置影响了隧道变形极值分布;利用MC模型计算会高估深竖井施工作用下的邻近铁路隧道水平变形值,但会低估其沉降值。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竖井群 邻近铁路隧道 HSS/HS模型 MC模型 应力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基坑对地铁深基坑影响研究
18
作者 周庙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08-212,共5页
为了解决城市建设发展中地下工程交叉建设对地铁施工产生的影响问题,减少群深基坑工程对地铁结构的安全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的方法,对周边群基坑不同施工阶段对地铁深基坑的实例进行建模分析,现场监测数据来验证计算的准确性。研... 为了解决城市建设发展中地下工程交叉建设对地铁施工产生的影响问题,减少群深基坑工程对地铁结构的安全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的方法,对周边群基坑不同施工阶段对地铁深基坑的实例进行建模分析,现场监测数据来验证计算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群基坑变形符合典型基坑变形沉降规律,影响宽度约1.5~2倍基坑深度范围;周边群基坑会对地铁周边地表沉降存在叠加效应、围护结构的形变互相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项目围护结构设计提供借鉴,并为施工单位监测初始值建立、基坑变形规律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基坑 数值分析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变形 监测初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群变质泥质岩中变质重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三忠 刘永江 +1 位作者 杨振升 马瑞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1-365,共15页
辽河群变泥质岩中变斑晶种类繁多,有的具多个世代。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它们都形成于吕梁变质期。通过2000多块薄片的详细显微构造分析,将吕梁变质期分成四个变质阶段。变斑晶微构造揭示M1发生于变形前埋藏过程中,M2、M3... 辽河群变泥质岩中变斑晶种类繁多,有的具多个世代。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它们都形成于吕梁变质期。通过2000多块薄片的详细显微构造分析,将吕梁变质期分成四个变质阶段。变斑晶微构造揭示M1发生于变形前埋藏过程中,M2、M3属进变质阶段,M4为退变阶段。变斑晶在各变质阶段以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本结晶序列周期性地出现,成核具阶段性,生长既有阶段性的又有具连续性的。变斑晶在不同的变形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变形行为,如旋转与非旋转性。变斑晶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M2期间垂向递增变质带与D1伸展构造样式密切相关;M3期间侧向递增变质带样式与收缩挤压褶皱样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变质泥质岩 泥岩 结晶作用 变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研究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现今活动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季灵运 许建东 +2 位作者 赵波 万园 申欢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2-541,共10页
新疆于田县以南250km处的阿什库勒盆地内部,坐落着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该火山群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现今活动性未知。文中基于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影像资料,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和短基线集合成... 新疆于田县以南250km处的阿什库勒盆地内部,坐落着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该火山群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现今活动性未知。文中基于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影像资料,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和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2003—2010年的地表形变场,并据此分析了火山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之前(2003—2007年),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比较稳定,形变不明显;2008年于田地震之后(2008—2010年),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整体有沿雷达视线方向隆升的态势,累积最大约1cm,为震后块体应力调整的结果,并非火山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而于田地震地表同震破裂带北端则显示出了较强的东向水平运动和垂向下沉运动的形变态势,累积最大约6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阿什库勒火山群 地表形变 形变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