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rictional sliding responses of rough joint surfaces under dynamic normal displacement conditions
1
作者 ZHU Qiang YIN Qian +9 位作者 TAO Zhi-gang HE Man-chao ZHENG Bo-wen JING Hong-wen REN Shu-lin ZHANG Qiang MENG Bo BAI Dong-feng WU Sai-sai WU Jia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393-2410,共18页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rock joints under high normal load and strong confinement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deep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itigat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rock joints under high normal load and strong confinement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deep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itigating geological disasters.This study conducted shear experiments on rough rock joints under displacement-controlled dynamic normal loads,investigating the shear behaviors of joints across varying initial normal loads,normal loading frequencies,and normal loading amplitud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k/valley shear force values increased with initial normal loads and normal loading frequencies but showed an initial increase followed by a decrease with normal loading amplitudes.Dynamic normal loading can either increase or decrease shear strength,whil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higher frequencies lead to enhanced friction.Increased initial normal loading and normal loading frequency result in a gradual decrease in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JRC)values of joint surfaces after shearing.Positive correlations existed between frictional energy dissipation and peak shear forces,while post-shear joint surface roughness exhibi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eak shear forces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liding responses and shear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joints under dynamic disturb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normal displacement shear strength variations phase lag phenomenon STICK-SL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cursive formulation based on corotational frame for flexible planar beam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 被引量:3
2
作者 WU Tan-hui LIU Zhu-yong HONG Jia-z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08-217,共10页
A forward recursive formulation based on corotational frame is proposed for flexible planar beam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The traditional recursive formul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flexible mutibody dynamics... A forward recursive formulation based on corotational frame is proposed for flexible planar beam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The traditional recursive formul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flexible mutibody dynamics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based on floating frame,in which the assumption of small strain and deflection is adopted.The proposed recursive formulation could be used for large displacement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rotational frame.It means that the recursive scheme is used not only for adjacent bodies but also for adjacent beam elements.The nodal relative rotation coordinates of the planar beam are used to obtain equations with minimal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in present formulation.The proposed formu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and the geometrically exact beam formulation in which the absolute coordinates are used.The recursive scheme and minimal set of dynamic equations lead to a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in numerical integration.Numerical examples are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accuracy and validity of this formulation.For all of the examples,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esults obtained using commercial software and the published results.Moreover,it is shown that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ormulation in ANSYS based on GEB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ursive formulation multibody dynamics large displacement beam corotational fra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Subnanosecond Breakdown and Generation of Supershort Avalanche Electron Beam 被引量:1
3
作者 Victor F. Tarasenko SHAO Tao +6 位作者 Dmitry V. Rybka ZHANG Cheng Alexandr G. Burachenko Igor' D. Kostyrya Mikhail I. Lomaev Ping Yan Evgeni Kh. Baksht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07-2215,共9页
In this paper,subnanosecond-pulse and one-nanosecond-pulse generators are used to study the breakdowns in highly overvolted gaps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With different cathodes,we measured the applied voltage and ... In this paper,subnanosecond-pulse and one-nanosecond-pulse generators are used to study the breakdowns in highly overvolted gaps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With different cathodes,we measured the applied voltage and discharge current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ubnanosecond breakdown during the generation of a supershort avalanche electron beam.Especially,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displacement current are presented in the current paper,which is detected between the ionization wave front and a plane anode.It is shown that during a subnanosecond voltage rise time,the amplitude of the dynamic displacement current can be higher than 4 kA.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reakdown in the air gap is assisted by ionization processes between the ionization wave front and a plane an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特性 亚纳秒 电子束 击穿 雪崩 超短 纳秒脉冲发生器 电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时变位移激励及动力学建模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春丽 宋瑞哲 +3 位作者 樊高峰 刘凯 薛伟 李建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3-762,共10页
角接触球轴承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会产生故障损伤从而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以外圈具有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提出不同局部缺陷轮廓的判别方法,建立角接触球轴承局部缺陷时变位移激励广义表征模型,研究局部缺陷演化过程及其... 角接触球轴承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会产生故障损伤从而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以外圈具有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提出不同局部缺陷轮廓的判别方法,建立角接触球轴承局部缺陷时变位移激励广义表征模型,研究局部缺陷演化过程及其位移激励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轴承缺陷引起的时变位移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角接触球轴承故障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矩形局部缺陷最终会演化成梯形形态;不同缺陷形貌诱发的位移激励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与局部缺陷的长度相比,宽度对位移激励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对轴承优化设计和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局部缺陷 时变位移激励 缺陷演变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箱型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晶磊 周玮浩 +2 位作者 张伯扬 刘佳凡 张业荣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6,共10页
为研究高速铁路箱型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轨道-路基-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箱型路基的动应力、动位移和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并与常规填土路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曲线... 为研究高速铁路箱型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轨道-路基-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箱型路基的动应力、动位移和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并与常规填土路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周期性变化明显,不同车厢相邻2个转向架产生叠加效应,随深度增加叠加效应减弱,且发生时间滞后约0.1 s。动力响应沿深度分布,主要呈递减趋势。箱型路基内,竖向动应力和加速度衰减率分别可达60%、75%以上。动力响应沿横向分布,在支承层范围内,横向分布差异较小,顶板竖向动位移最大差值仅为0.008 mm,而范围外则变化迅速。动力响应沿横向分布,主要呈“马鞍”形和“U”形分布,在支承层边缘下方、竖板和顶、底板连接处以及底板边缘均出现峰值,存在应力集中效应。路基表面最大动应力为39.6 kPa,最大动位移为0.165 mm,路基内最大动应力为100.6 kPa,满足设计要求。与常规填土路基相比,箱型路基竖向动应力的衰减率更大,可达到95%,且加速度较小,对动荷载的吸收和耗散作用更显著。箱型路基与常规路基表面竖向动位移幅值分别为0.165 mm、0.329 mm,最大差值为0.036 mm、0.189 mm。箱型路基动位移更小,横向分布更均匀,整体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箱型路基 数值模拟 动应力 动位移 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柔性涡旋压缩机接触冲击模型分析
6
作者 刘涛 金晓娜 +1 位作者 汪贺银 麻德权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7,共7页
针对径向柔性涡旋压缩机由啮合误差引起的动、静涡旋齿间泄漏问题,基于接触动力学相关理论和动、静涡旋齿啮合原理,提出了动、静涡旋齿啮合碰撞冲击概念,建立了涡旋压缩机啮合接触冲击动力学模型.同时,采用Lankarani-Nikravesh非线性弹... 针对径向柔性涡旋压缩机由啮合误差引起的动、静涡旋齿间泄漏问题,基于接触动力学相关理论和动、静涡旋齿啮合原理,提出了动、静涡旋齿啮合碰撞冲击概念,建立了涡旋压缩机啮合接触冲击动力学模型.同时,采用Lankarani-Nikravesh非线性弹簧阻尼碰撞力模型建立了考虑啮合误差激励的动、静涡旋齿径向间隙接触碰撞模型.运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2个模型在啮合点的变形量进行计算,研究在径向啮合接触碰撞力作用下涡旋压缩机的冲击模型.结果表明:在啮合冲击激励下单个压缩周期内,动、静涡盘的涡旋齿变形量随着主轴转角的增大而增大;啮合接触冲击动力学模型与动、静涡旋齿径向间隙接触碰撞模型的啮合点变形趋势一致;动、静涡旋齿径向间隙接触碰撞模型的碰撞恢复系数对碰撞变形具有一定影响,因而通过调整碰撞恢复系数可以为啮合点的初始间隙取值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控制涡旋压缩机的径向泄漏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柔性 位移激励 啮合接触冲击 瞬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动载作用下轮胎-积水道面相互作用分析
7
作者 蔡靖 沈詟 +2 位作者 周宁 李岳 范怡飞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基于起落架-轮胎-积水道面动力耦合仿真模型并考虑道面平整度影响,获得起飞、着陆阶段轮胎轮心动位移时程曲线,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着陆和起飞阶段动载作用下积水道面支撑力、接触面积及位移阻力的变化规律,从而获得动载... 基于起落架-轮胎-积水道面动力耦合仿真模型并考虑道面平整度影响,获得起飞、着陆阶段轮胎轮心动位移时程曲线,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着陆和起飞阶段动载作用下积水道面支撑力、接触面积及位移阻力的变化规律,从而获得动载作用下临界滑水速度的动载影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起飞、着陆阶段,道面支撑力、轮胎与道面接触面积、位移阻力及临界滑水速度均较静载作用下有所降低。起飞阶段,道面支撑力与静载作用时相差较小,位移阻力较静载下降低0.3~3 kN,临界滑水速度降低值在5.5 km/h以内;着陆阶段,道面支撑力较静载降低5%~10%,对应位移阻力最大降幅达到50%,临界滑水速度存在急剧变化的情况,差值在5~9 km/h。综合上述临界滑水速度变化规律,定义动静载临界滑水速度比值为动载影响系数,不同滑行工况下该系数取值在0.95~0.99;鉴于着陆阶段飞机临界滑水速度降低较大,滑水风险更高,偏于安全将动载影响系数取为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动载作用 轮胎-道面相互作用 临界滑水速度 道面支撑力 位移阻力 动载影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L下考虑冲击力的局部缺陷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建模
8
作者 雷春丽 薛伟 +2 位作者 樊高峰 宋瑞哲 刘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5-1977,共13页
为详细地分析具有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ACBBs)的运行状态,针对传统模型未考虑轴承润滑及缺陷引起的冲击力问题,建立ACBBs在弹流润滑(EHL)条件下考虑冲击力的局部缺陷ACBBs动力学模型。建立考虑自旋的缺陷轴承弹流润滑模型,计算出缺... 为详细地分析具有局部缺陷的角接触球轴承(ACBBs)的运行状态,针对传统模型未考虑轴承润滑及缺陷引起的冲击力问题,建立ACBBs在弹流润滑(EHL)条件下考虑冲击力的局部缺陷ACBBs动力学模型。建立考虑自旋的缺陷轴承弹流润滑模型,计算出缺陷轴承的油膜厚度及油膜刚度,再提出ACBBs局部缺陷时变位移激励模型和时变刚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缺陷尺寸及轴承转速有关的瞬时冲击力函数;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冲击力函数,提出外圈具有局部缺陷ACBBs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具有故障的角接触球轴承振动特性,并通过实验验证,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轴承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轴承在润滑条件下,冲击力对轴承的振动影响明显减弱;随着缺陷尺寸和载荷的增大,轴承故障特征的频率均不变,但其幅值增大;随着轴承转速的增大,轴承故障特征频率及其幅值均增大,为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局部缺陷 瞬时冲击力 弹流润滑 时变位移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作用下40 m和32 m简支箱梁动力性能研究
9
作者 罗锟 王凯新 +1 位作者 甄慧杰 帅蔚晨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研究不同跨度高速铁路简支箱梁在列车作用下的动力性能,以郑济高铁40 m简支箱梁和京沪高铁32 m简支箱梁为背景,研究40 m和32 m简支箱梁共振条件;采用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车-轨-桥耦合振动模型,对比分析列车以不同运行... 为研究不同跨度高速铁路简支箱梁在列车作用下的动力性能,以郑济高铁40 m简支箱梁和京沪高铁32 m简支箱梁为背景,研究40 m和32 m简支箱梁共振条件;采用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车-轨-桥耦合振动模型,对比分析列车以不同运行速度通过40 m和32 m简支箱梁时的动力系数、竖向和横向加速度、竖向位移等振动响应。结果表明:40 m和32 m简支箱梁的共振速度分别为428.5 km/h和517.8 km/h,在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列车运行速度下,箱梁不会发生一阶共振响应,但会出现二阶与三阶超谐共振以及三阶消振现象;2种箱梁的挠度动力系数均小于运营动力系数,且挠度动力系数与列车运行速度成正相关;在相同工况下,40 m简支箱梁上的竖向振动和跨中竖向位移幅值大于32 m简支箱梁,但横向振动更小;在不产生共振消振情况下,列车通过速度越快,箱梁竖向位移越大,但由于2种箱梁的截面尺寸、跨径不同,使得2种箱梁的挠跨比差值很小。在现有列车运行速度条件下,可推广使用40 m简支箱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简支箱梁 列车运行速度 共振 动力系数 加速度 位移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10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赵国强 董志华 刘泰 魏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W)6.6地震 BDS 同震形变 静态位移 动态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雪茄烟叶晾房优化设计
11
作者 赵汉卿 苗芊 +5 位作者 杨春雷 张凯 张鹏飞 孙光伟 赵洁 曾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7,共12页
【目的】针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出现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和成品率低下的问题,对晾房结构和通风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升其内部各物理场的均匀性。【方法】构建雪茄烟叶晾房内部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3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FD(compu... 【目的】针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出现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和成品率低下的问题,对晾房结构和通风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升其内部各物理场的均匀性。【方法】构建雪茄烟叶晾房内部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3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对晾房内部3个物理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现有晾房内存在涡流和短路风道的问题,导致晾房内部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不均匀。运用工业通风中的置换通风原理,通过增设内置风道和调整风机布置位置来提升现有晾房内部的均匀性。【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晾房内部流场均匀性提升了57.43%,温度场均匀性提升了33.81%,湿度场均匀性提升了11.12%。【结论】优化现有雪茄烟叶晾房,使其内部各物理场的均匀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明显提升雪茄烟的晾制品质和晾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烟 晾房 计算流体力学 置换通风 结构优化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直接拉伸断裂研究
12
作者 张亚洲 钟红 +1 位作者 李德玉 涂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6-276,共11页
【目的】以建在基岩上的混凝土坝建基面地震稳定分析为背景,开展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静动态断裂试验研究。【方法】试验采取含预制裂缝的圆柱体复合试件承受直接拉伸的形式。在地震荷载典型应变率范围内考虑两种加载速率,其中应变率... 【目的】以建在基岩上的混凝土坝建基面地震稳定分析为背景,开展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静动态断裂试验研究。【方法】试验采取含预制裂缝的圆柱体复合试件承受直接拉伸的形式。在地震荷载典型应变率范围内考虑两种加载速率,其中应变率10^(-3)/s为动态加载,应变率10^(-6)/s作为准静态加载。测得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据此计算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的断裂参数,结合数值模拟得到了断裂韧度。【结果】研究表明:准静态加载下复合试件沿预制裂缝扩展,而动态加载下试件在扩展过程中向玄武岩中含天然斜裂缝位置偏转。【结论】相比于准静态加载,复合试件在动态荷载作用下有更高的断裂参数。而与全级配混凝土对比,复合试件在准静态加载下的断裂参数显著降低。通过本次研究,可为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准静态和动态作用下的断裂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直接拉伸断裂 全级配混凝土/玄武岩界面 位移外推法 试验-数值耦合法 变形 混凝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化设计和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运动文胸版型优化
13
作者 陈馨蔚 顾冰菲 +5 位作者 田佳莉 周思凡 刘瑜希 刘金灵 易洁伦 孙玥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0,共9页
为探究运动文胸结构设计参数对乳房位移控制及压力舒适性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运动文胸款式设计,提出了一种结合参数化设计和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方法,从运动文胸版型的数字化和人体生物力学建模仿真角度出发,通过选取鸡心高度、侧比高度和... 为探究运动文胸结构设计参数对乳房位移控制及压力舒适性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运动文胸款式设计,提出了一种结合参数化设计和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方法,从运动文胸版型的数字化和人体生物力学建模仿真角度出发,通过选取鸡心高度、侧比高度和背部结构3种结构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设计参数对运动文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改变结构参数或同时改变鸡心高和背部结构均能有效影响抑制乳房位移效果和胸底部的动静态接触压力,最大运动控制效果可提升1.23%,且改变鸡心高度或背部结构(改为U型)时,不会抑制另一个参数的优化效果;此外,与文胸接触的人体部位,其动静态压力的最大值分布排序依次为肩部、胸底部、身体侧边与底围接触区域。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运动文胸开发人员从功能性和舒适性角度更好地理解文胸结构性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贴合身体且穿着舒适的运动文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文胸 版型设计 乳房位移 接触压力 有限元仿真 动态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致密储层CO_(2)/N_(2)换油机理研究
14
作者 陈汉钊 吴正彬 +3 位作者 李轩 舒坤 蒋恕 陈掌星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共12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致密油的赋存状态以及CO_(2)置换致密油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建立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烷烃在岩石壁面的赋存状态模型,研究了烷烃分子在不同岩石壁面的赋存特征,分析了CO_(2)和N_(2)置换...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致密油的赋存状态以及CO_(2)置换致密油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建立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烷烃在岩石壁面的赋存状态模型,研究了烷烃分子在不同岩石壁面的赋存特征,分析了CO_(2)和N_(2)置换致密油的微观机理。模拟温度和压力条件(343.13 K、20 MPa)选取四川盆地致密储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测得石英壁面和方解石壁面中,C7在CO_(2)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88×10^(−5) m/s^(2)和1.83×10^(−5) m/s^(2),在N_(2)中分别为6.4×10^(−6) m/s^(2)和9.01×10^(−6) m/s^(2)。结果将CO_(2)置换致密油的效果明显好于N_(2)。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烷烃分子从岩石壁面置换的难度增大,方解石壁面对烷烃分子的吸附作用要强于石英壁面。根据本研究模拟结果将CO_(2)置换机理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子扩散阶段、竞争吸附阶段、乳化溶解阶段以及混相阶段(低相对分子质量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 N_(2) 赋存状态 驱油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流量反馈型电液比例方向阀仿真研究
15
作者 李国琳 孙大铭 +2 位作者 王进 王松峰 张政梅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76,共7页
为进一步改善电液比例方向阀的性能,提高其稳态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将位移流量反馈原理应用于电液比例方向阀,设计一种新型方向阀。对其动静态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在开环控制的基础上,增设主阀芯位移传感器,构成电闭环控制方案。基于... 为进一步改善电液比例方向阀的性能,提高其稳态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将位移流量反馈原理应用于电液比例方向阀,设计一种新型方向阀。对其动静态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在开环控制的基础上,增设主阀芯位移传感器,构成电闭环控制方案。基于模型仿真方法对比研究两种控制方案,并分析影响阀动态性能的主要因素,从而优化其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该阀结构设计合理,开环控制时也能获得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工作频宽约为7 Hz;电闭环控制可有效抑制主阀芯上的液动力、摩擦力等干扰,消除控制死区,显著改善其静态和动态响应品质,工作频宽可达18 Hz;节流阀槽面积梯度对阀动静态性能具有双重影响,增大面积梯度,会加快动态响应速度,但会导致通流能力降低;阀芯面积比是影响动态响应的关键因素,增大面积比,可提升动态响应速度,但面积比过大会导致超调量增加。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验证了新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方向阀 位移流量反馈 开环控制 电闭环控制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光伏阵列风致振动特征试验研究
16
作者 刘昕玥 马文勇 +1 位作者 李海云 陈稳考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I0002,共12页
柔性光伏支架阵列在大风天气下容易发生大幅度的风致振动,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然而目前对风致振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明确。通过柔性光伏阵列全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风速、风向角和倾角对单层索柔性光伏阵列位移响应和索端力响应的... 柔性光伏支架阵列在大风天气下容易发生大幅度的风致振动,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然而目前对风致振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明确。通过柔性光伏阵列全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风速、风向角和倾角对单层索柔性光伏阵列位移响应和索端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振动、扭转振动以及索端力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竖向位移和扭转位移最大均值和脉动值出现的位置不同,竖向位移迎风第一排均值更大,而迎风第二排脉动值最大,扭转位移迎风第二排和最后一排的均值和脉动值最大;风向角为180°时,柔性光伏阵列的风致振动比风向角为0°时更剧烈;风向角为0°时,迎风索比背风索张得更紧且索端力变化范围更大,风向角为180°时,背风索振动更剧烈且迎风第一排索端力响应更大;大倾角下迎风索和背风索的索端力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倾角为22.5°时,第一排迎风索的动力放大系数最大,风向角0°时为1.30,180°时为1.22;竖向位移和扭转位移的振动变化趋势都与索端力变化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本文研究可为柔性光伏阵列的结构抗风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光伏阵列 气弹模型试验 位移响应 索端力响应 动力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铁DI弹条异常断裂原因分析
17
作者 李珂 吴玥 +3 位作者 李卫 朱煜 刘源 郑棒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5,共4页
武汉地铁6号线主要采用DTⅥ2型扣件,自开通运营后持续出现弹条异常断裂情况,最严重时出现弹条飞溅现象。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弹条性能室内试验及现场动态测试等手段,揭示了弹条异常断裂的原因,对现场病害治理有指导意义。调研和试验结果... 武汉地铁6号线主要采用DTⅥ2型扣件,自开通运营后持续出现弹条异常断裂情况,最严重时出现弹条飞溅现象。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弹条性能室内试验及现场动态测试等手段,揭示了弹条异常断裂的原因,对现场病害治理有指导意义。调研和试验结果表明:弹条异常断裂主要集中在曲线地段,且断裂弹条生产来源较为集中;断裂弹条疲劳源区可见明显宏观压痕;小半径曲线弹条所受位移载荷远大于直线段;当列车通过时小半径曲线地段时,其扣件弹条疲劳服役状态恶劣,同时弹条存在一定程度的制造缺陷,最终导致弹条异常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弹条 异常断裂 试验研究 失效 轨道动力学 垂向动态位移 制造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定线的钢轨位移监测系统
18
作者 陈春雷 韩志 +3 位作者 赵紫珅 王发灯 任盛伟 王宁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3,共6页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动态检测是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因其高效、准确而得以广泛应用于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然而,动态检测过程中列车荷载引起的钢轨位移变化未被考虑,无法建立动态检测数据与高...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动态检测是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因其高效、准确而得以广泛应用于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然而,动态检测过程中列车荷载引起的钢轨位移变化未被考虑,无法建立动态检测数据与高精度静态测量数据之间的良好映射关系,导致轨道几何检测系统无法向国家计量标准溯源。本文设计了基于标定线的钢轨位移监测系统,用于在标定线监测检测列车荷载引起的钢轨位移变化,并通过精度评估分析验证了该系统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监测系统在测量钢轨横向位移和垂直位移变化时误差小于0.07 mm,符合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动态校准对钢轨位移监测系统的不确定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几何 钢轨荷载位移 动态校准 补偿修正 结构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架横向位移的道岔区段通过性能评价方法
19
作者 张益博 杨飞 +3 位作者 孙加林 黄承进 刘金朝 秦航远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高速铁路道岔状态,利用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通过构架横向位移、左右侧单边轨距以及轨向之间的空间坐标关系及转换方法,提出了综合检测车构架横向位移计算方法,计算并对比不同分类方式下各类别道岔构架横向位移...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高速铁路道岔状态,利用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通过构架横向位移、左右侧单边轨距以及轨向之间的空间坐标关系及转换方法,提出了综合检测车构架横向位移计算方法,计算并对比不同分类方式下各类别道岔构架横向位移峰值的分布规律。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确定轮对横向位移与构架横向位移的定量关系,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以某晃车道岔区段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算得的构架横向位移能够准确描述动车组行驶时构架相对轨道中心线的横向运动轨迹,可以用来辅助评价列车通过性能,实现晃车道岔的有效识别。建议构架横向位移达到9 mm后,结合构架横向位移波形对道岔晃车问题进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通过性能 状态评价 动力学仿真 构架横向位移 晃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相关滤波器算法的桥墩振动位移及动力特性识别
20
作者 陈良玉 蔡玮 +1 位作者 谢文 何天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7-275,共9页
桥梁的振动位移可反映桥梁的力学性能及运营状态,同时通过振动位移可反演桥梁的动力特性,如模态和频率等参数,从而评估桥梁的运营状态和损伤状况,而传统的位移监测技术成本高和测点有限。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非接触、多点测的基于... 桥梁的振动位移可反映桥梁的力学性能及运营状态,同时通过振动位移可反演桥梁的动力特性,如模态和频率等参数,从而评估桥梁的运营状态和损伤状况,而传统的位移监测技术成本高和测点有限。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非接触、多点测的基于核相关滤波器(kernelized correlation filters,KCF)算法的桥梁小幅振动位移视觉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白噪声扫频下双柱式桥墩模型振动台试验,采用激光位移计(laser displacement sensor,LDS)作为参考进行比较验证,利用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方法识别了桥梁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验证了采用KCF算法在识别双柱式桥墩乃至桥梁小幅振动位移及相应模态频率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KCF算法识别的双柱式桥墩小幅振动位移与LDS记录的波形、变化趋势和峰值几乎一致,其峰值误差在4.0%以内;采用机器视觉识别的振动位移识别的双柱式桥墩固有频率与LDS结果之间的误差在2.5%之内,两者之间识别的模态振型置信水平达0.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改进的核相关滤波器(KCF)算法 小幅振动位移 动力特性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