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7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ng extrem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steel box girder using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被引量:5
1
作者 丁幼亮 王高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537-2545,共9页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fiat steel box girder of a cable-stayed bridge were studied.Firstly,by using the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collected by th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installed on the ...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fiat steel box girder of a cable-stayed bridge were studied.Firstly,by using the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collected by th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installed on the Runyang Cable-stayed Bridge,the daily variations as well as seasonal ones of measure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the box girder cross-section area were summarized.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odels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were further established and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were estimated with a return period of 100 years.Finally,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models in cross-section area were proposed for bridge thermal design.The results show that horizont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top plate and verti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top plate and bottom plate are considerable.All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weighted sum of two Weibull distributions.The maximum positive and negative horizont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top plate are 10.30 ℃ and -13.80 ℃,respectively.And the maximum positive and negative verti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top plate and bottom plate are 17.30 ℃ and-3.70 ℃,respectively.For bridge thermal design,there are two verti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models between top plate and bottom plate,and six horizont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models in top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cable-stayed bridge steel box gird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xtreme valu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o-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 profile in furnace of tangentially fired pulverized coal boiler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乃君 徐琼辉 周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1期97-101,共5页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furnace of a tangential fired pulverized coal boiler is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 two-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put forward. First, m...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furnace of a tangential fired pulverized coal boiler is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 two-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put forward. First, multi-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 in typical work conditions was carried out off-line with the software CFX-4.3, and then the expression of temperature profile varying with operating parameter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real-time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 temperature at arbitrary point of the furnace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this expression. Thus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can be shown on-line and monitoring for combustion state in the furnace is realized. The simul-(ation) model was checked by the parameters measured in an operating boiler, (DG130-9.8/540.) The maximum of relative error is less than 12% and the absolute error is less than 120℃, whi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two-stage simulation method is reliable and able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verized coal boiler combustion monitor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lth monitor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ime-dependent effect using different prediction models for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with extra-wide concrete girder 被引量:1
3
作者 ZHOU Guang-pan LI Ai-qun +1 位作者 LI Jian-hui DUAN Mao-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025-2039,共15页
The structural health status of Hunan Road Bridge during its two-year service period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 was studied based on monitored data.The Hunan Road Bridge is the widest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 The structural health status of Hunan Road Bridge during its two-year service period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 was studied based on monitored data.The Hunan Road Bridge is the widest concret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in China at present.Its structural changes and safety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health monitoring data,which included deformations,detailed stresses,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influences of the single and dual effects comprising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concrete shrinkage and creep(S&C)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The ANSYS beam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by the measured bridge completion state.Th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long-term concrete S&C effects were conducted using CEB-FIP 90 and B3 prediction models.The 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 wa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aging behavior of concrete.Prestress relaxation was considered in the stepwise calc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verse deviations of the towers are noteworthy.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extra-wide girder is significant,as the compressive stress variations at the girder were uneven along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General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the girder compressive stresses were caused by seasonal ambient warming and cooling,respectively.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effects in the main girder were significant.Comparisons with the measured data showed that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B3 prediction model,which can consider the concrete material parameters,than with the CEB-FIP 90 model.Significant deflection of the midspan girder in the middle region will be caused by the deviations of the cable anchoring positions at the girder ends and tower tops toward the midspan due to concrete S&C.The increase in the compressive stresses at the top plate and decrease in the stresses at the bottom plate at the middle midspan will be significant.The pre-deviations of the towers toward the sidespan and pre-lift of the midspan girder can reduce the adverse influences of concrete S&C on the structural health of the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with extra-wide concrete gi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extra-wide concrete girder health monitoring concrete shrinkage and creep prediction model ambient temperature change safety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通道热流法的胸式核心体温传感器设计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闯 熊凌浩 +2 位作者 余新明 张煜 宋晋忠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3,共4页
人体核心体温连续监测对于一些特殊工作人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测量的常规方法,存在测量位置有限,测量数据不稳定、影响舒适等问题。通过体表温度进行估算,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单通道热流法核心体温测量传感器及方法研... 人体核心体温连续监测对于一些特殊工作人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测量的常规方法,存在测量位置有限,测量数据不稳定、影响舒适等问题。通过体表温度进行估算,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单通道热流法核心体温测量传感器及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非侵入式、可持续测量人体核心体温的小型体温传感器,并开展了人体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口腔温度传感器相比,单通道热流法体温传感器可精确测量核心体温,动态跟踪一致性好,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3℃,为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通道热流法 核心体温传感器 生命体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的光伏温室温度预测与环境监控系统 被引量:2
5
作者 海涛 招兴业 +1 位作者 陆剑锋 王钧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2,共8页
针对大型温室群普遍存在耗能高、监测困难及温度调控滞后等问题,设计集光伏发电、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和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技术于一体的温室监控系统。根据广西桂南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Ecotect仿真得出屋顶光伏组件覆盖率在25%或33%时可... 针对大型温室群普遍存在耗能高、监测困难及温度调控滞后等问题,设计集光伏发电、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和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技术于一体的温室监控系统。根据广西桂南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Ecotect仿真得出屋顶光伏组件覆盖率在25%或33%时可兼顾光伏发电和温室内部采光效果。监控系统利用LoRa和NB—IoT技术混合组网实现环境参数的无线采集,上位机结合云平台及物联网技术对温室环境进行远程监控,并运用采集数据训练WOA—LSTM模型为温度预测提供支撑。测试表明,系统通信距离在500 m内,丢包率不超过3%,满足大型温室群对环境信息采集和稳定传输的需求,温度预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76℃、0.367℃,可为温度预测和提前调控提供参考。该系统能够实现温室环境的实时监测、温度预测与调控,可为进一步提高温室种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温室 监控系统 温度预测 低功耗广域物联网 无线传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3装置第一壁温度监测系统研制
6
作者 许婕 蔡立君 +6 位作者 刘健 卢勇 张龙 刘宽程 黄文玉 刘雨祥 罗山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了满足HL-3装置第一壁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实验需求,对第一壁温度监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制,主要包括对第一壁系统监控点位的设计、硬件设计研制和软件开发。采用S7-300PLC作为主控制器,ET200远程模块作为模拟数据输入采集器,实现了第一... 为了满足HL-3装置第一壁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实验需求,对第一壁温度监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制,主要包括对第一壁系统监控点位的设计、硬件设计研制和软件开发。采用S7-300PLC作为主控制器,ET200远程模块作为模拟数据输入采集器,实现了第一壁关键位置包括第一壁强场侧、弱场侧、下偏滤器、活动孔栏等热负荷集中区域的温度实时监测。同时完成了人机界面交互,实现了对HL-3装置第一壁工程温度的数据实时显示、历史曲线查看和阈值报警等功能。该系统已成功投入到HL-3装置烘烤和放电实验运行中。自2022年以来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对第一壁温度状态的动态监控,保障了HL-3装置主机安全可靠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3装置 第一壁 温度监测 PLC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深度调峰和智能发电的炉膛温度场在线监测及预测综述
7
作者 方顺利 晋中华 +11 位作者 杨云 李翔 任世鹏 马帅 姚斌 王浩帆 张中晖 梅晟东 刘凯 陈新建 娄春 邹莹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3,共11页
在火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时,炉膛温度场的实时获取有助于电站锅炉控制和研究炉内燃烧过程,在智能发电的推进下,机器学习为实时获得炉膛温度场提供了重要手段。总结了声学法、吸收光谱层析成像法以及热辐射成像法这3种最常用的炉膛温度场... 在火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时,炉膛温度场的实时获取有助于电站锅炉控制和研究炉内燃烧过程,在智能发电的推进下,机器学习为实时获得炉膛温度场提供了重要手段。总结了声学法、吸收光谱层析成像法以及热辐射成像法这3种最常用的炉膛温度场在线监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以及在锅炉炉膛测温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及缺点。之后详细阐述了耦合机器学习与CFD的预测方法的原理,说明该方法在恶劣炉内环境中受到的影响较小,综述了该方法在燃烧火焰结构及参数和炉膛温度场的应用研究,表明了该方法应用于炉膛温度场的可行性,并可准确地预测获得炉膛温度场。最后对炉膛温度场在线监测技术和耦合机器学习与CFD的预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便在电站智能化建设进程下,为实时快速获得更准确的炉膛温度场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锅炉 炉膛温度场 在线监测 机器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秦山核电周边海域温度分布研究
8
作者 石海岗 梁春利 +5 位作者 薛庆 张恩 章新益 张建永 张春雷 程旭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0,共9页
以秦山核电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系列热红外遥感数据,研究秦山核电周边海域的温度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温度反演结果与海上测温数据具有强相关性,反演结果可靠;秦山核电运行前,周边海域温度较为均匀,除自然增温外,无明显温度... 以秦山核电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系列热红外遥感数据,研究秦山核电周边海域的温度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温度反演结果与海上测温数据具有强相关性,反演结果可靠;秦山核电运行前,周边海域温度较为均匀,除自然增温外,无明显温度分异现象,沿岸南北方向上海域温度几乎无变化,东西方向存在较小的温度梯度,离岸10 km范围内温度变化不超过0.6℃;核电运行后,周边海域呈现水温分异现象,温排水分布特征与潮汐和季节密切相关,同季节落潮时刻的温升范围总体要大于涨潮,同潮态夏季温升分布总体大于冬季;某厂取水口处表层海水在涨潮时刻存在1.0℃以上温升。Landsat系列数据基本满足秦山核电周边海域温度分布研究需求,针对特定潮态温排水分布可开展航空遥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山核电 温排水 温度反演 遥感监测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温试验箱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方法
9
作者 陈清华 梁作友 +2 位作者 关维娟 季家东 刘萍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0-1411,共12页
针对高低温试验箱数字孪生系统构建需求,采用以MQTT为通信协议的EMQX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在实时数据驱动下,实现物理实体和虚拟模型实时动态交互映射,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预测及提供系统调整策略,实... 针对高低温试验箱数字孪生系统构建需求,采用以MQTT为通信协议的EMQX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在实时数据驱动下,实现物理实体和虚拟模型实时动态交互映射,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预测及提供系统调整策略,实现工作人员全气候、全寿命、全工况了解设备运行状态,有效保障高低温试验箱的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高低温试验箱 动态映射 虚实交互 综合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涂覆层光纤前向受激布里渊散射对血液温度和声阻抗的监测
10
作者 侯尚林 山航 +2 位作者 董洁 武刚 晏祖勇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34-1549,共16页
本文基于铝涂覆层光纤中前向受激布里渊散射(Forward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FSBS)的温度和声阻抗的传感理论,探讨了涂层厚度对声学模式频率和线宽的影响,实现了温度和声阻抗的同步测量,提出了一种创新性、高灵敏度的血液中... 本文基于铝涂覆层光纤中前向受激布里渊散射(Forward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FSBS)的温度和声阻抗的传感理论,探讨了涂层厚度对声学模式频率和线宽的影响,实现了温度和声阻抗的同步测量,提出了一种创新性、高灵敏度的血液中疾病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径向声模R0,m的频率和线宽变化与温度、声阻抗呈线性关系;不同涂层厚度的光纤对温度和声阻抗的灵敏度各异,光纤涂层厚度为3µm和5µm时分别具有最高的线宽声阻抗灵敏度3.90 MHz/(kg·mm^(2)·s)和最高的频率温度灵敏度51.44 kHz/℃,温度和声阻抗的测量误差可低至0.015℃,0.033 kg/(mm^(2)·s)和0.008℃,0.027 kg/(mm^(2)·s);涂层厚度偏差在±0.5μm内,两种厚度涂层光纤的温度和声阻抗误差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003~0.020℃,0.021~0.032 kg/(mm^(2)·s)和0.003~0.009℃,0.004~0.058 kg/(mm^(2)·s)。该传感系统可实现血液温度和声阻抗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区分血液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多种病理状态(如高蛋白血症、贫血等)有着潜在应用价值,可为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向受激布里渊散射 铝涂覆层光纤 温度和声阻抗传感 血液监测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TDR监测OPGW覆冰最小临界厚度试验方法
11
作者 郝艳捧 毛典明 +3 位作者 成延庭 黄磊 查传洋 黄欢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91-3200,共10页
覆冰严重威胁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 ground wire,OPGW)安全运行,然而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BOTDR)监测覆冰厚度的范围与感知模型尚未明晰。为此,该文提出了基... 覆冰严重威胁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 ground wire,OPGW)安全运行,然而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BOTDR)监测覆冰厚度的范围与感知模型尚未明晰。为此,该文提出了基于BOTDR的OPGW自然覆冰最小临界传感厚度监测方法:当OPGW覆冰厚度较小时,假设布里渊频移只受温度影响,随着OPGW覆冰逐渐增长布里渊频移监测温度误差增大,布里渊频移监测温度超过判定区间时对应的覆冰厚度定义为最小临界传感厚度。在南方电网梅花山防冰减灾重点实验室搭建OPGW覆冰BOTDR监测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BOTDR在OPGW自然覆冰条件下能监测到其最小临界传感厚度,试验中171 m孤立档OPGW最小临界传感厚度为11.61 mm;当覆冰厚度小于11.61 mm时,BOTDR布里渊频移仅能监测温度,布里渊频移监测温度与微气象终端监测温度最大差值为1.5℃,在本文试验用BOTDR的温度精度±2℃范围内,BOTDR不能感知小于最小临界传感厚度的轻度覆冰;当覆冰厚度大于11.61mm时,BOTDR布里渊张力频移与OPGW覆冰张力强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该文研究为长距离OPGW覆冰BOTDR准确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 覆冰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OTDR) 温度监测 张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测温贴片和计算机视觉的列车关键部件超温监测算法
12
作者 舒冬 张贝嘉 杨鸿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1,共6页
[目的]由于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列车关键部件温度监测方案存在投资及运维成本高昂的问题,难以满足大型工程项目中对该类部件温度监测广泛推广的需求,因此,亟须研发一种低造价且运维成本低的温度监测方案。[方法]提出了一种融合测温贴片和... [目的]由于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列车关键部件温度监测方案存在投资及运维成本高昂的问题,难以满足大型工程项目中对该类部件温度监测广泛推广的需求,因此,亟须研发一种低造价且运维成本低的温度监测方案。[方法]提出了一种融合测温贴片和计算机视觉的超温监测算法。该算法遵循“先定位、后分割、再计算”的识别逻辑。通过采用二分k-means聚类算法并引入注意力机制对YOLOV3算法网络进行优化,实现了图像中测温贴片的精确定位;在U-Net++算法网络架构中嵌入主体边界分离模块,并在损失函数中增加相应的边界监督项,以增强边界分割效果,提高测温贴片在图像中的分割精度;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计算,根据测温贴片变色的相对体积质量来判定超温结果。[结果及结论]通过对SSD算法、Retina-Net算法、YOLOV3算法、YOLV4算法及改进后的YOLOV3算法等5种算法的定位精度进行试验对比,其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32%、97.15%、98.09%、98.36%及99.21%,其中改进后的YOLOV3算法准确率接近100%。同时,对DeepLabV3+算法、U-Net++算法及改进后的U-Net++算法等3种算法的分割精度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分割精准度分别为95.97%、96.81%及98.36%,改进后的U-Net++算法表现最优。在真实测试集上进行的试验中,改进算法达到了99.30%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列车 超温监测 机器视觉 测温贴片 多任务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水色卫星的海上漂浮浒苔遥感特性分析
13
作者 叶小敏 林志佳 +2 位作者 腾和丽 郭茂华 王晓梅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6,共14页
近年来,浒苔绿潮已成为黄海海域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卫星遥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该海洋生态灾害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监测信息。中国海洋水色卫星(HY-1C、HY-1D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可为海上大型漂浮浒苔监测提供多种分辨率的... 近年来,浒苔绿潮已成为黄海海域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卫星遥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该海洋生态灾害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监测信息。中国海洋水色卫星(HY-1C、HY-1D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可为海上大型漂浮浒苔监测提供多种分辨率的同步观测数据源。文章使用准真彩色合成影像分析法和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分别从图像、光谱、时空覆盖和信息提取结果差异等方面对海上漂浮浒苔多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监测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是影响海上漂浮藻体遥感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空间分辨率优于500 m的中国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影像可较好地用于暴发期的海上漂浮浒苔监测;当前中国海洋水色卫星可实现黄海浒苔的每天一次中等分辨率覆盖监测;NDVI随海面浒苔覆盖率增大而增大;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直接观测到的浒苔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分辨率和监测得到的分布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该研究为中国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的生态监测应用及后续卫星指标论证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洋水色卫星 浒苔 海岸带成像仪 水色水温扫描仪 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梯度算法的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隋超 朱君 +4 位作者 王庆 刘子铭 李国庆 战超 石洪源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核电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核电温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评价温排水的扩散范围和温升程度,针对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数据开展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秦山核电基地所在海域为例,在常用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背景温度提... 核电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核电温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评价温排水的扩散范围和温升程度,针对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数据开展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秦山核电基地所在海域为例,在常用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背景温度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为准确快捷的新方法——温度梯度法。该方法通过计算临界温度梯度及温度空间梯度的散度值,将二者叠置获取包含主要热源的最外层温度包络线,并以此来确定背景温度的提取范围,进而计算出背景温度。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利用温度梯度直接计算背景温度,计算原理清晰、物理意义明确且不需要额外数据资料,提高了背景温度提取时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可应用于滨海核电温排水遥感影像数据甚至是数值模拟数据的背景温度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排水 遥感监测 背景温度 温度梯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体温自动监测技术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穆元杰 尚明华 +3 位作者 郑纪业 王富军 王风云 秦磊磊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4,共15页
体温是畜禽生命体征最为关键的生理指标之一,其有效监测与管理对于精准评价畜禽的健康状况和生理机能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综述了2019年以来不同体温自动监测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侵入式、穿戴式和非接触式3... 体温是畜禽生命体征最为关键的生理指标之一,其有效监测与管理对于精准评价畜禽的健康状况和生理机能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综述了2019年以来不同体温自动监测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侵入式、穿戴式和非接触式3种畜禽体温自动监测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展望了未来畜禽养殖中体温精准监测的发展趋势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侵入式监测准确度高、长期监测稳定,适用于需要高精度监测的科学研究;穿戴式监测操作简单,数据采集方便,适用于猪、牛等大型牲畜规模化养殖长期连续性体温监测;非接触式监测灵敏度高、无应激性,适用于畜禽动物群体化监测。非接触式体温监测有望通过制定标准化监测流程,构建融合深度学习的自动化采集体系,以及持续提升监测算法鲁棒性等举措,成为规模化养殖领域中体温精准监测技术的核心突破点。研究可为畜禽体温自动监测技术的深化研究提供参考,推动畜禽养殖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 体温监测 非接触式监测技术 精准畜牧业 侵入式 穿戴式 红外热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的无缝线路轨温荷载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兴晨 肖杰灵 +2 位作者 庄丽媛 景璞 余思昕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4,共9页
钢轨内巨大的温度力严重危害无缝线路的行车安全,预测轨温,提前掌握轨温变化规律十分必要。针对气温-轨温的关联关系展开研究,在新疆富蕴实地开展监测试验,对气温与轨温实行一年内1—10月的温度监测;分析气温与轨温的波动规律;采用贝叶... 钢轨内巨大的温度力严重危害无缝线路的行车安全,预测轨温,提前掌握轨温变化规律十分必要。针对气温-轨温的关联关系展开研究,在新疆富蕴实地开展监测试验,对气温与轨温实行一年内1—10月的温度监测;分析气温与轨温的波动规律;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轨温预测模型,对气温与轨头、轨腰与其他部位轨温的变化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气温和钢轨各部位轨温的变化均呈现规律的周期性,且其最值的差值变化并不完全符合传统规律所述;实测结果显示,最高轨温与最高气温差值变化范围在3~15℃,其差值变化随气温回升而减小,最低气温与最低轨温差值约为1.08,其差值波动较稳定;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由日最低气温预测钢轨各部位最低温时,平均误差最小,低至0.311℃,由轨腰日最高温预测钢轨其他部位最高温时,平均误差最小,可达0.877℃。实际工程中,可优先考虑由气温预测最低轨温,由轨腰温度预测其他部位的最高轨温;在冷热交替的时段,应注意及时监测轨温状况,放散温度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轨温预测模型 轨温监测试验 轨温变化规律 贝叶斯正则化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及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春燕 李岩瑛 +3 位作者 吴雯 陈静 马幸蔚 聂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3-1373,共11页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T模式向后轨迹、Himawari-8卫星沙尘监测等方法得出该区沙尘的来源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条件。(2)西西伯利亚65°~85°E、50°~58°N存在低压槽,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呈阶梯槽形势,河西走廊存在中尺度切变,500 hPa冷中心≤-20℃、700 hPa冷中心≤0℃,中空急流≥20 m·s^(-1)、低空急流≥14 m·s^(-1),K指数≥21℃,辐合区位于700 hPa以下,散度≤-0.75×10^(-5) s^(-1);辐散区位于700~650 hPa,散度≥0.75×10^(-5) s^(-1);上升运动层位于800~600 hPa,垂直速度≤-0.6 hPa·s^(-1);700 hPa以下为正涡度区,强度≥0.75×10^(-5) s^(-1)。(3)沙源以本地沙尘为主时,近地层空气湿度是沙尘暴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4)相较春季沙尘暴,夏秋季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更强的上升运动、更大的近地层风速及地面3 h变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强沙尘暴 区域性高温干旱 遥感监测 传输特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温度分量的高海拔混凝土坝位移监控模型
18
作者 苏荟 胡江 +1 位作者 李星 苏怀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2,共7页
为改善传统大坝位移监控模型应用于高海拔混凝土坝时,模型中温度分量拟合难度高且极易出现欠拟合现象的问题,在分析气温、辐射、库水温、保温层对坝体边界温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外界温度在坝体内部传递时坝体位移呈现出的滞后效应的基础上... 为改善传统大坝位移监控模型应用于高海拔混凝土坝时,模型中温度分量拟合难度高且极易出现欠拟合现象的问题,在分析气温、辐射、库水温、保温层对坝体边界温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外界温度在坝体内部传递时坝体位移呈现出的滞后效应的基础上,引入瑞利分布构造滞后函数,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滞后天数进行寻优,构建了改进温度分量的高海拔混凝土坝位移监控模型。以某高海拔混凝土重力坝为例,选取该坝两个不同位置处的测点对改进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拟合精度高,预测效果好,适用于高海拔混凝土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坝 高海拔 位移 监控模型 温度分量 欠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支撑结构热力解耦测试
19
作者 邵一诺 孙自强 +3 位作者 王朕 芦吉云 何子凡 罗滢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1-397,共7页
针对支撑结构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轴力变化而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现象,提出了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进行支撑结构状态监测方法。通过载荷设计、传感器安装、多路传感器监测、应变数据处理及热力解耦与修正,实现了结构应变状态与轴力的实时... 针对支撑结构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轴力变化而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现象,提出了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进行支撑结构状态监测方法。通过载荷设计、传感器安装、多路传感器监测、应变数据处理及热力解耦与修正,实现了结构应变状态与轴力的实时监测。试验结果说明,当温度变化超过10℃时,测量应变与载荷变化吻合较好。轴力计算结果与人工测量方法的误差低于8%,验证了应变修正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可满足气温动态变化环境下支撑结构轴力监测的需求,为土木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传感器 热力耦合 轴力监测 温度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下含钻孔结晶岩裂纹发育及力学特性
20
作者 王李昌 董陇军 +2 位作者 王璐 肖敏杰 隆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5-1016,共12页
干热岩开发系统中井壁围岩稳定受到深部高温高应力环境的影响,钻井井壁极易发生失稳破坏,结晶岩是干热型地热能的主要赋存岩体,因此选取含钻孔闪长岩试样进行热处理试验,以研究温度对裂纹发育的影响,并进行双轴压缩声发射试验模拟井内... 干热岩开发系统中井壁围岩稳定受到深部高温高应力环境的影响,钻井井壁极易发生失稳破坏,结晶岩是干热型地热能的主要赋存岩体,因此选取含钻孔闪长岩试样进行热处理试验,以研究温度对裂纹发育的影响,并进行双轴压缩声发射试验模拟井内环境。结果表明:升高温度能够促进结晶岩微观、细观裂纹发育活动;在双轴应力作用下,试样产生大量的宏观裂纹,沿孔壁的破裂带发生剪切滑移破坏;温度升高促进了试样微裂纹的发育,导致高温热处理后的试样在双轴应力作用下破坏后形成的岩块强度和完整性降低,试样粉碎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深层地热钻井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岩 高温热处理 双轴应力 声发射 裂纹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