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3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 被引量:24
1
作者 LIU Jian-po SI Ying-tao +2 位作者 WEI Deng-cheng SHI Hong-xu WANG R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3074-3098,共25页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rock mass in metal mines.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including the high tectonic s...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rock mass in metal mines.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including the high tectonic stress,irregular shape and existence of ore body,and complex mining methods,the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s more diverse in China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and is more challenging than in othe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tunnels,hydropower stations and coal mines.Apart from assessing rock mass stability and ground pressure hazards induced by mining process,blasting,water inrush and large scale goaf,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s also used to monitor illegal mining,and track personnel location during rescue work.Moreover,microseismic data have been used to optimize mining parameters in some metal mines.The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used to investigate cracking mechanism in the design of rock mass supports.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achievements of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e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By considering underground m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zation,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intelligent microseism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e.g.,sign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seismic and precise location algorithm,an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seismic equipment.In addition,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collaborative analysis for rock mass response caused by mining disturbance will have goo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metal mine microseismic safety management rock mass stability disaster warning integrated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边坡监测预警体系及变形速率阈值确定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流 陈祥宸 +2 位作者 王胆 舒继森 GERSON S V Tovele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边坡监测是保障露天矿人员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的边坡监测预警体系和准确的预警阈值是实现监测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监测系统存在独立运行、无法互补,预警阈值设定缺少依据等问题,这正是我国露天矿边坡监测亟待解决的重... 边坡监测是保障露天矿人员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的边坡监测预警体系和准确的预警阈值是实现监测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监测系统存在独立运行、无法互补,预警阈值设定缺少依据等问题,这正是我国露天矿边坡监测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以重力式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累计位移量–时间曲线特征,将其分为渐变型、突发型和稳定型3类;根据滑面的形状将其分为圆弧滑动和平面滑动2类。对比分析了边坡雷达和GNSS监测的优劣性,并基于刚体运动模型建立了边坡雷达监测单元的位移量和变形速率的误差解算模型,进而结合2种监测方法的优势提出了针对露天矿的“边坡安全评价–边坡雷达覆盖式监测–GNSS精准预警”边坡监测预警体系。根据切线角预警判据,提出了基于关键切线角正切值倍数法确定边坡变形速率4级预警阈值,进一步根据同类滑坡加速阶段T值等分法确定关键切线角。对未发生过滑坡的露天矿边坡,给出了2种关键切线角和预警阈值确定思路。对2个露天矿边坡滑坡案例进行研究,确定了匀速阶段和关键切线角,给出了4级预警阈值,将阈值应用于边坡变形预警,结果表明:露天矿号1的阈值可及时准确的判定东帮变形所处的预警等级,并在第1次Ⅰ级预警信息发出后预留6 h的应急撤离时间;露天矿号2的关键切线角可应用于确定不同阶段的阈值,但平均速率需要结合具体监测阶段的S-t曲线精准确定。变形监测体系和预警阈值确定方法为露天矿边坡监测的可靠性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边坡监测 预警阈值 关键切线角 边坡雷达 GN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边坡雷达变形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洪梁 苗朝 田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3-2300,共8页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结果显示,万源露天煤矿边坡涉及反向、横向、顺向岩质采场边坡和排土场土质边坡,其变形破坏模式分别为拉裂-倾倒、楔形体破坏、滑移-弯曲和蠕滑(-拉裂)。在采动、爆破、降雨或不合理堆砌等因素影响下,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边坡无盲区监测,在矿山采场东北和西南侧稳定基岩处各安装边坡雷达一套,将边坡安全等级划分为蓝(<3 mm/h)、黄(3~8 mm/h)、橙(8~15 mm/h)、红(>15 mm/h)4个等级;结合矿山企业组织架构,构建了从边坡雷达变形监测数据-预警模型-预警平台-风险管控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区域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边坡 雷达 监测预警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能锚杆支护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晓春 徐政茂 +3 位作者 樊玉峰 张文萍 李子阳 陈晓燕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4,共11页
吸能支护是地下岩体工程领域中用于提高围岩稳定性和避免冲击地压等灾害发生的一种重要的防治技术。吸能支护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使支护体系在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时能够有效吸收或消耗能量,从而减少由冲击载荷引发的工... 吸能支护是地下岩体工程领域中用于提高围岩稳定性和避免冲击地压等灾害发生的一种重要的防治技术。吸能支护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使支护体系在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时能够有效吸收或消耗能量,从而减少由冲击载荷引发的工程破坏和事故。吸能锚杆是吸能支护的一种常见形式,此技术通过锚杆将表面围岩与深部稳定岩体相结合,并在围岩内部产生预应力吸收或耗散能量从而避免矿山灾害的发生。吸能锚杆这种柔性支护方式适用于多种环境的巷道支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灾害的防治。综述自1968年以来30余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吸能锚杆设计方式,以结构和材料2大类型为切入点进行划分,着重分析8种典型吸能锚杆的工作原理与设计优势,并以此指出现有吸能锚杆支护在应用中存在的安全性与智能性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目前深部矿井支护高强度与智能化等需求,提出一种智能预警负泊松比结构吸能锚杆。该锚杆利用负泊松比吸能结构实现增阻效果,具有双向恒阻吸能与双向监测预警等特性,能够满足复杂的非线性软岩巷道强阻支护、可视化预警等需求,有助于加快支护体系一体化,促进安全、智慧矿山的发展。最后,对吸能锚杆支护设备的优化革新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灾害 巷道支护 吸能锚杆 监测预警 智慧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深度学习智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世卫 李乾川 +3 位作者 栾汝朋 庄家煜 刘佳佳 熊露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目的/意义]农产品供给、消费和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监测和预警。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体系的转型,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农产品多品种的联动监测和预测仍面临数据复杂、模型狭窄、应变能力弱... [目的/意义]农产品供给、消费和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监测和预警。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体系的转型,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农产品多品种的联动监测和预测仍面临数据复杂、模型狭窄、应变能力弱等挑战。因此,亟需构建适应中国农业数据特点的深度学习模型,以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监测与预警能力,推动精准决策和应急响应。[方法]本研究应用深度学习方法,从中国多维农业数据资源实际出发,创新提出了一套不同监测预警对象条件下深度学习综合预测方法,构建了生成对抗与残差网络协同生产量模型(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and Residual Network, GAN-ResNet)、变分自编码器岭回归消费预测模型(Variational Autoencoder and Ridge Regression, VAE-Ridge)、自适应变换器价格预测模型(Adaptive-Transformer)。为适应实际需求,研究在CAMES中采用“离线计算与可视化分离”策略,模型推理离线完成,平衡了计算复杂度与实时预警需求。[结果和讨论]深度学习综合预测方法在玉米单产、生猪消费量和番茄市场价格的预测上,均表现出显著的精度提升。GAN-ResNet生产量预测模型进行县级尺度玉米单产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为6.58%,运用VAE-Ridge模型分析生猪消费量的MAPE为6.28%,运用Adaptive-Transformer模型预测番茄价格的MAPE为2.25%。[结论]该研究提出的深度学习综合预测方法,具有较先进的单品种、多场景、宽条件下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分析能力,并在处理不同区域多维数据、多品种替代、市场季节性波动等分析方面显示出优良的指标性能,可为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提供一套新的有效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预警 深度学习 生产量预测 消费量预测 价格预测 生成对抗与残差网络协同生产量模型 变分自编码器岭回归消费预测模型 自适应变换器价格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损伤监测及预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来斌 武胜男 林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下,深水油气资源凭借其丰富的储量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已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核心焦点。在复杂的海洋环境和严苛的技术条件下各国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浅水向深水油气开发的跨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下,深水油气资源凭借其丰富的储量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已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核心焦点。在复杂的海洋环境和严苛的技术条件下各国通过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浅水向深水油气开发的跨越,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深水开发的关键设施,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然而高压低温环境、强腐蚀性流体及动态载荷等复杂因素显著增加了系统损伤与泄漏的风险;现有监测与预警技术也面临着工况耦合、噪声干扰和精度不足等挑战。系统分析水下生产系统的潜在损伤模式和机制,综述水下油气开采泄漏监/检测、识别与预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提出在持续提升本质安全、增强高效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能力、推动智能化转型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建议,进一步促进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智能监测与早期预警技术的发展,助力实现深水油气开采的安全、高效、智能与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生产系统 检测与监测技术 损伤分析技术 定位技术 预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援现场次生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指挥车——多灾种模块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7
作者 杨晓琳 于正兴 +5 位作者 龚敬 马海涛 任贵文 文武 殷明志 彭志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198,共8页
针对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建筑火灾应急救援对监测预警装备高效快速部署、现场连续工作、稳定数据传输的实战需求,提出1种多任务统筹指挥舱结合可分离多灾种模块化装备舱的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不同灾种监测预警装备特点,重点解... 针对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建筑火灾应急救援对监测预警装备高效快速部署、现场连续工作、稳定数据传输的实战需求,提出1种多任务统筹指挥舱结合可分离多灾种模块化装备舱的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不同灾种监测预警装备特点,重点解决救援现场复杂环境下的平台升降稳定性和支腿自动调平难题,形成整车、底盘、上装、通讯和组网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急救援实战验证,该车搭载的3个模块化装备舱和相关专用安全监测装备,能够实现对救援现场火势突变、二次滑坡、滚石、建筑坍塌等次生灾害安全风险的机动化、精准化和系统化监测预警,可保障救援现场人员和设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援现场 次生灾害 监测预警 指挥车 边坡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泥流灾变机理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8
作者 王新刚 王道正 +4 位作者 王家鼎 黄强兵 胡胜 连宝琴 辜超颖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I0002,共16页
黄土泥流是黄土高原地区较为频发的地质灾害,具有超强的流动性、超远的运动距离及超大的冲击破坏力,时常造成重大灾难发生。科学的认识黄土高原泥流灾变机理对降低灾害风险、采取科学有效的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黄土泥流孕灾... 黄土泥流是黄土高原地区较为频发的地质灾害,具有超强的流动性、超远的运动距离及超大的冲击破坏力,时常造成重大灾难发生。科学的认识黄土高原泥流灾变机理对降低灾害风险、采取科学有效的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黄土泥流孕灾环境特征、流体性质、灾变机理以及监测预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黄土泥流灾害研究方面所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针对黄土高原泥流灾害研究未来仍需以“野外调研-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实践应用”为研究范式,并采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考虑黄土泥流多尺度、多时序和多阶段等视角,重点关注复杂孕灾环境下黄土泥流时空发育特征及其超前识别技术研究、黄土泥流演化机制与成灾机理的动力学模型构建、黄土泥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模型及综合评价方法、黄土泥流韧性防控与应急救援综合技术体系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泥流 灾变机理 监测预警 韧性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顶板灾害地声监测预警与防控
9
作者 董陇军 郝晨良 +4 位作者 孙道元 张义涵 闫先航 王加闯 裴重伟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共27页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顶板稳定性问题及失稳灾害风险增大,对矿山顶板健康状态的诊断、监测预警和灾害防控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总结了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建立了采矿活动引起的多类多震源全自动识别理论,提出了多中段、多...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顶板稳定性问题及失稳灾害风险增大,对矿山顶板健康状态的诊断、监测预警和灾害防控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总结了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建立了采矿活动引起的多类多震源全自动识别理论,提出了多中段、多采场复杂开采环境中无需预先测速的震源定位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变“噪”为“用”的波速场反演快速成像方法,自主研发了地声智能感知监测传感器、采集仪与数据动态处理系统,开发了协同数据感知-信息处理-智能预警为一体的地声智能感知与微震监测全套技术装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山顶板岩体失稳的多指标联合预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岩体损伤与围岩体动态响应的分区支护防控方法,相关技术与装备在国内20余个矿山进行了应用,多次成功预警了矿山顶板垮塌等灾害,为设备与人员快速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研究成果提升了顶板健康监测与失稳灾害防控的整体效能,为深部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顶板灾害 地声监测 监测预警 灾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在产企业污染监测及预警方法研究:基于时移高密度电法的应用
10
作者 冯世进 陈佳卓 +3 位作者 高梦雯 张晓磊 吴强 肖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3-1334,共12页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已逐步应用于环境岩土领域,但针对软土区域有机污染识别的适用性仍缺少系统论证和应用实例。通过对上海某化工企业进行高密度电法测试,并采用钻孔取样验证和污染特征相关性分...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已逐步应用于环境岩土领域,但针对软土区域有机污染识别的适用性仍缺少系统论证和应用实例。通过对上海某化工企业进行高密度电法测试,并采用钻孔取样验证和污染特征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有效地识别了该企业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场地污染区域均呈现局部高阻(70Ω·m以上)和局部包裹状的显著特征,通过钻孔开挖验证了高密度电法在软土区域判别非水相有机污染的有效性;对纵向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发现污染区域点位电阻率随深度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并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根据污染划分结果建立长期监测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灰度相关性理论的连续ERT监测信息定量评价方法,并通过入渗试验全过程反演计算图像相关系数,可实现非水相有机污染物的快速预警,为企业的污染泄漏快速判定、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 有机污染物 反演图像 相关性分析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钢铁连铸场景的安全监测预警三维可视化研究
11
作者 张伟 盛威 +1 位作者 曹益丹 赵挺生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91-2003,共13页
为提高生产安全监测及故障预警的可视化和集成化程度,设计了一种面向钢铁连铸场景的流程工业生产安全监测预警三维可视化模型架构。利用3ds Max、Unity3D等搭建多维多尺度模型,开发了安全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和多级预警等功能模块;结合... 为提高生产安全监测及故障预警的可视化和集成化程度,设计了一种面向钢铁连铸场景的流程工业生产安全监测预警三维可视化模型架构。利用3ds Max、Unity3D等搭建多维多尺度模型,开发了安全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和多级预警等功能模块;结合WebGL技术和Node.js运行环境,实现了基于Web端的流程工业生产安全监测的可视化;分析了流程工业生产安全监测参数的报警阈值确定方法,提出了单参数评判预警模型及多参数耦合预警模型,明确了预警等级及标准。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监测 多参数耦合 多级预警 三维可视化 钢铁连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市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分析报告
12
作者 孙彩娟 王晓宁 +3 位作者 李岁艳 郭少华 周栋 栗建军 《河北渔业》 2025年第8期49-51,共3页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是水产养殖生产发展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支撑,对水产养殖业平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水产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工农业中产生...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是水产养殖生产发展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支撑,对水产养殖业平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水产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工农业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对淡水养殖水域造成的污染,以及水产养殖业自身产生的污染日益加重,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造成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发病率、死亡率升高。通过分析近几年邯郸市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以及邯郸养殖水产品发生病害的时间、成因及现存的问题,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邯郸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病害监测 测报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长大隧道型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研究
13
作者 杨长卫 龚新明 +1 位作者 王强 王峰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214,共8页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衬砌弯曲变形最剧烈位置为断层下盘靠近断裂带处,断层倾角越大该位置越靠近断裂带,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应布设在逆断层上盘;隧道衬砌拱顶与仰拱变形大致相当,拱腰受压侧变形显著大于受拉侧;断层上盘及断裂带附近衬砌围岩压力增大较明显,随着断层倾角的减小,断层上盘的抬升作用更易于传播至下盘使下盘处衬砌围岩压力增大;以仰拱变形倾角曲线外推,得到逆断层作用下仰拱发生倾转的范围,建议逆断层错动下穿越活动断裂隧道工况下测震井距离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取值为3.5D(D为隧道洞径),以规避断层活动对强震仪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监测台站 跨断层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时空数据仓库与分析工具
14
作者 李成仁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67,共6页
传染病传播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时空信息,为进一步挖掘时空信息价值,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本文综合基础时空数据和传染病传播时空数据等信息,构建了面向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时空数据仓库与分析工具,重点研究了基于空间立体网格的统一空... 传染病传播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时空信息,为进一步挖掘时空信息价值,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本文综合基础时空数据和传染病传播时空数据等信息,构建了面向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时空数据仓库与分析工具,重点研究了基于空间立体网格的统一空间码编码、基于机器学习的地址识别纠错,以及WebGIS环境下的时空聚集性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传染病数据分布和推演结果的分析与可视化,为传染病监测预警提供精细化的风险区域预警与决策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监测预警 数据仓库 时空数据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BSE的危化品车辆监控预警系统设计
15
作者 孟庆春 杜非 +3 位作者 王彪 张芹 韩汶 徐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4-2236,共13页
在传统基于文本的危化品车辆监控预警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设计过程缺失、表意不清、模块化和扩展性低、无法进行回溯与仿真验证等问题。为提高危化品车辆监控预警系统的设计质量和效率,在概念设计阶段引入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在传统基于文本的危化品车辆监控预警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设计过程缺失、表意不清、模块化和扩展性低、无法进行回溯与仿真验证等问题。为提高危化品车辆监控预警系统的设计质量和效率,在概念设计阶段引入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提出危化品车辆监控预警系统设计流程。该流程将交互关系和约束关系贯穿于各阶段中,以系统需求为核心,明确系统参数的构建步骤和脉络,建立涵盖行为、结构和参数的系统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可实现“需求行为结构参数”4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加强对危化品车辆的监控预警和对应急事件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危化品运输 监控预警系统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送带温敏改性方法及火灾早期预警指标气体研究
16
作者 陆伟 叶文钢 +3 位作者 李金亮 钱冠雨 张青松 李金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2,共13页
矿用输送带火灾在发生过程中主要产生CO和烟雾等指标气体。然而,以CO作为指标气体易受到干扰,而烟雾产生时表明输送带已经达到较高温度,此时往往容易错失最佳灭火及人员逃生时机。为此,创新性地提出温敏改性输送带的方法:通过在输送带... 矿用输送带火灾在发生过程中主要产生CO和烟雾等指标气体。然而,以CO作为指标气体易受到干扰,而烟雾产生时表明输送带已经达到较高温度,此时往往容易错失最佳灭火及人员逃生时机。为此,创新性地提出温敏改性输送带的方法:通过在输送带覆盖层中添加温敏材料以进行物理改性,再借助程序升温氧化炉、综合热重分析仪、输送带滚筒摩擦试验机等设备对输送带改性前后产生指标气体的初始温度、分解产气速率及体积分数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温敏材料物理改性的方法对输送带原有的结构强度影响较小,也不会增加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危险性;改性前,输送带最早产生的指标气体CO的温度为110℃左右,但是其产生体积分数和释放速率较低且易受到矿井内不同来源CO的影响,从而造成误判;而改性后的输送带最早在70~80℃时即可探测到覆盖层内的温敏材料分解产生矿井中不存在的指标气体,与改性前相比,不仅初始指标气体产生的温度提前了30℃左右,而且指标气体释放时速率快、体积分数高,从而更容易被监测。此外,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进一步证明了物理改性方法的可行性,证实了温敏材料分解产生的指标气体不受矿井内其他材料氧化所产生气体的干扰,因此保障了输送带火灾早期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带火灾 温敏材料改性 指标气体 精准监测 早期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封存泄漏立体监测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以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为例
17
作者 陈兴明 钱洋慧 +1 位作者 陈忠志 陈子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4,共7页
CO_(2)驱油技术作为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规模化封存,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在注入、驱油封存、采出等环节中存在多种泄漏风险。目前,国内外相关项目在监测方面多集中于储层... CO_(2)驱油技术作为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规模化封存,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在注入、驱油封存、采出等环节中存在多种泄漏风险。目前,国内外相关项目在监测方面多集中于储层和盖层,缺乏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张家垛油田自2014年开始注CO_(2)开发,累计注气量19.53×10^(4)t,累计增油量5.16×10^(4)t,提高采收率15.22%,阶段换油率3.78,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成效。以张家垛油田的CO_(2)驱油封存项目为例,在分析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可能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地下水体、土壤、大气的全方位和多指标的CO_(2)泄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并预警CO_(2)泄漏信息。根据一年多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张家垛地下水中CO_(2)质量浓度稳定保持在5712 mg/m^(3)左右,pH值接近中性,且电导率稳定在1.343~1.347μS/cm;土壤CO_(2)质量浓度、pH值、电导率均相对稳定,3个层位的大气CO_(2)质量浓度呈现周期性变化且与土壤的变化趋势一致,平均介于730~780 mg/m^(3),指标接近低纬度区域常规大气CO_(2)质量浓度。综合多项监测指标结果,表明张家垛油田目前并未发生CO_(2)泄漏情况。该监测体系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张家垛油田的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项目在环境监测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进一步推动了CO_(2)驱油技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封存 张家垛油田 CO_(2)泄漏 立体监测体系 预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输电线路覆冰预警研究
18
作者 王帅 徐钦云 林胜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为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态的定量监测,采用理论建模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和悬垂线缆的力学分析,推导布里渊频移和覆冰厚度的关系,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关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覆冰厚度和布里渊频移呈单调递增关系,在... 为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态的定量监测,采用理论建模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和悬垂线缆的力学分析,推导布里渊频移和覆冰厚度的关系,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关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覆冰厚度和布里渊频移呈单调递增关系,在实验条件下,覆冰厚度测量误差为12.48%,覆冰预警的应变阈值区间为1.5×10^(-3)ε~2.0×10^(-3)ε,直接观测输电线路的应变值可简化覆冰预警流程。研究结论可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分布式光纤传感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 光纤应变 覆冰预警 布里渊频移 定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降雨的能力阈值及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兴超 徐宗学 +1 位作者 施奇妙 李永坤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降雨时存在的排水路径不明、系统分工不清、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解析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各阶段降雨时的控制机理和径流排放路径,给出了北京市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降雨的“防湿鞋”“防积水”“防内涝...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降雨时存在的排水路径不明、系统分工不清、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解析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各阶段降雨时的控制机理和径流排放路径,给出了北京市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应对降雨的“防湿鞋”“防积水”“防内涝”能力阈值,并结合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抢险措施,提出了“防失控”能力建设措施。从系统的顶层规划设计、综合排水能力、应急管理能力3个层面,提出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 能力阈值 监测预警 建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辆荷载-位移响应动态数字映射模型的在役桥梁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海珠 沈刚 +2 位作者 杜元 程勋煜 丁幼亮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为研究桥梁服役期间的运行状态,统计分析了江苏省烈士河大桥2018年的动态称重数据和位移响应数据,分别建立车辆荷载与车致位移特征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采用马尔可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方法和贝叶斯线性回归方法构建车辆荷载-位移响应动... 为研究桥梁服役期间的运行状态,统计分析了江苏省烈士河大桥2018年的动态称重数据和位移响应数据,分别建立车辆荷载与车致位移特征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采用马尔可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方法和贝叶斯线性回归方法构建车辆荷载-位移响应动态数字映射模型,提出以映射模型斜率作为桥梁状态评估指标,结合建立的模拟不同损伤程度的大桥多尺度有限元模型,研究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概率分析发现大桥车辆荷载和对应的车致位移存在模糊映射关系;基于实测数据建立车辆荷载-位移响应动态数字映射模型,其斜率能够稳定反映桥梁的力学性能;基于有限元的无损和损伤状态车辆荷载-位移响应动态数字映射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斜率可动态反映桥梁的力学性能变化,清晰表征桥梁结构的损伤程度;采用双样本Z检验方法可识别斜率评估指标的异常分布,进而对桥梁损伤和异常运行状态进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健康监测 车辆荷载 位移响应 数字建模 损伤预警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