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eudo-static analysis of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s using upper bound limit analysis approach 被引量:9
1
作者 Asadollah RANJBAR KARKANAKI Navid GANJIAN Farajollah ASK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41-255,共15页
Given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s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their optimal design and analysis with proper attention to seismic loads is a typical engineering problem.This res... Given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s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their optimal design and analysis with proper attention to seismic loads is a typical engineering problem.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new algorithm for pseudo-static analysis of retaining walls employing upper bound method.The algorithm can be utilized to design and check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stability of the wall based on the proposed mechanism.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algorithm is its 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critical condition of failure wedges,the minimum safety factor and maximum force acting on the wall,as well as the minimum weight of the wall,simultaneously,by effectively using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failure mechanisms show that,while using the upper bound limit analysis approach,the active force should be maximized concurrent with optimiz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plane passing through the back of the heel.The present study also applies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o determine the critical direction of the earthquake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The critical direction of earthquake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is defined as the direction that maximizes the active force exerted on the wall and minimizes the safety factor for wall stability.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similar studie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The critical failure mechanisms were determined via optimization with genetic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aining wall upper bound pseudo-static analysis safety fact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stamping forming process of head using Pareto-based genetic algorithm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杰 卓芳 +1 位作者 黄磊 罗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287-3295,共9页
To obtain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 of stamping form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technique were integrated via transforming multi-objective issue into a single-objective issue. A Pareto-based gen... To obtain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 of stamping form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technique were integrated via transforming multi-objective issue into a single-objective issue. A Pareto-based genetic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optimizing the head stamping forming process. In the proposed optimal model, fracture, wrinkle and thickness varying are a function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fillet radius, draw-bead position, blank size and blank-holding force.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and the variables in order to make objective functions varying minimized simultaneously. Firstly, the central composite experimental(CCD) with four factors and five levels was applied,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based on the central composite experimental were acquired. Then,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RSM) was set up an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show that it is reliable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wrinkle and thickness varying functions by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 Finally, a Pareto-based genetic algorithm was used to find out a set of Pareto front, which makes fracture, wrinkle and thickness varying minimized integrally. A head stamping case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method has higher precision and practic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trial and error"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mping forming HEAD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entral composite experimental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for mechanical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analysis 被引量:7
3
作者 费成巍 白广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414-2422,共9页
To make the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analysis more effective for complex machinery of multi-object multi-discipline(MOMD),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DCERSM)was proposed based on ext... To make the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analysis more effective for complex machinery of multi-object multi-discipline(MOMD),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DCERSM)was proposed based on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ERSM).Firstly,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ERSM and DCERSM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strengths of DCERSM were proved theoretically.Secondly,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CERSM was established based upon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function(ERSF).Finally,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blade-tip radial running clearance(BTRRC)of an aeroengine high pressure turbine(HPT)to verify its advantag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CERSM can not only reshap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the complex turbo machinery,but also greatly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speed,save the computational time and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while keeping the accuracy.Thus,the DCERSM is verified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the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DAR)analysis of complex machinery.Moreover,this method offers an useful insight for designing and optimizing the dynamic reliability of complex machin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machinery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DAR) blade-tip radial running clearance (BTRRC) radial deformation reliability analysis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DCERSM) multi-object multidiscipline (MO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objective planning model for simultaneous reconfigur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alloc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nd capacitors with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 被引量:9
4
作者 Sajad Najafi Ravadanegh Mohammad Reza Jannati Oskuee Masoumeh Karim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837-1849,共13页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comprehensive method to solve a combinatorial problem consisting of distribution system reconfiguration, capacitor alloca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sizing and siting simultaneously a...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comprehensive method to solve a combinatorial problem consisting of distribution system reconfiguration, capacitor alloca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sizing and siting simultaneously and to improve power system's accountability and system performance parameters. Due to finding solution which is closer to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load forecasting, market price errors and the uncertainties related to the variable output power of wind based DG units are put in consideration. This work employs NSGA-II accompanied by the fuzzy set theory to solve the aforementioned multi-objective problem. The proposed scheme finally leads to a solution with a minimum voltage deviation, a maximum voltage stability, lower amount of pollutant and lower cost. The cost includes the installation costs of new equipment, reconfiguration costs, power loss cost, reliability cost, cost of energy purchased from power market, upgrade costs of lines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of DGs. Therefore,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mproves power quality,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in lower costs besides its preserve, with the operational indic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acceptable level.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s usefulness, it was applied on the IEEE 33-bus distribution system then th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initial config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al reconfiguration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sitting and sizing capacitor allocation electric distribution system uncertainty modeling scenario based-stochastic programming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据中心碳中和路径情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峰 王芮敏 +1 位作者 马国远 晏祥慧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共7页
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中国关键年份CO_(2)排放和强度目标,引入能效提高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负排放技术强度3个变量,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数据中心CO_... 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中国关键年份CO_(2)排放和强度目标,引入能效提高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负排放技术强度3个变量,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数据中心CO_(2)排放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逐渐增加,而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种情景的碳达峰时间均为2030年,碳中和的时间分别为2059、2057、2055年。展望2060年碳中和目标,数据中心行业应进一步提高能效利用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创新和提升碳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碳中和 情景分析 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国Ⅲ升国Ⅳ:环境效益与经济代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洪波 张奇 +1 位作者 张宗毅 王允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9-270,共12页
近年来,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关注日益增多。以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政策国Ⅲ标准升国Ⅳ标准为背景,以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减排环境价值和经济代价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省域层面上,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对这一政策进行... 近年来,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关注日益增多。以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政策国Ⅲ标准升国Ⅳ标准为背景,以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减排环境价值和经济代价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省域层面上,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对这一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进一步展开减排情景模拟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研究时间范围内(2022年12月1日—2023年11月1日),全国共创造548万元左右的减排环境效益值,其中河南省创造76万元的最高效益;从台均效益上看,全国国Ⅳ拖拉机的台均环境效益约为51元。而实现该体量的环境效益需要支付的台均经济代价约为1191元,约为台均环境效益的23倍。到2030年综合情景下,CO、HC、NO_(X)和PM颗粒物的减排量将增加54.32%、42.25%、40.25%和46.44%。在国家更新第五轮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前,提升国Ⅳ标准拖拉机利用率是兼顾减排量、经济代价和环境效益中最有效的途径,技术升级降本是优化政策收入成本比最有利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拖拉机 环境规制 费效分析 环境效益 经济代价 情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静态分析警告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7
作者 吴海涛 马景悦 高建华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34,共17页
静态分析警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软件质量指标,被广泛用于识别源代码中潜在的违规问题。近期的研究表明,静态分析警告在代码异味检测和即时缺陷预测中有所应用,但有关项目早期缺少提交修改记录的情况没有涉及。针对上述问题,利用三种流行的... 静态分析警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软件质量指标,被广泛用于识别源代码中潜在的违规问题。近期的研究表明,静态分析警告在代码异味检测和即时缺陷预测中有所应用,但有关项目早期缺少提交修改记录的情况没有涉及。针对上述问题,利用三种流行的静态分析工具的警告信息,在原有的缺陷预测模型中融合静态分析警告这个新的度量,构建一个涵盖软件开发和代码可维护性的缺陷预测模型,并探究静态分析警告与缺陷的潜在关系,融合警告对软件缺陷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以及在跨项目场景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警告数量往往与缺陷分布密切相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警告这一度量在软件缺陷预测模型中有相当大的潜力,并且在有缺陷数据中报告的警告信息往往与编码规范相关;融合警告之后,缺陷预测模型在各项目上的平均精度提高1.4%~14.7%,平均召回率提高0.2%~2.4%,平均F1提高0.3%~3.0%,平均AUC提高0.2%~1.4%。在跨项目场景中,CODE+SAW_VIF度量提供了最佳性能的缺陷预测模型,融合静态分析警告能够提升模型识别缺陷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缺陷 静态分析工具 静态分析警告 代码度量 跨项目场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电网非同步监测数据场景谐波责任划分
8
作者 陈仕龙 吴涛 +2 位作者 郭成 毕贵红 钱永亮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针对传统谐波责任划分方法需采用专门同步设备监测数据,且需基于等值电路模型划分谐波责任,工程应用较为复杂等不足,采用现有谐波监测装置非同步测量数据,提出一种综合考虑了数据非同步性、场景划分和数据相关性的谐波责任划分方法。首... 针对传统谐波责任划分方法需采用专门同步设备监测数据,且需基于等值电路模型划分谐波责任,工程应用较为复杂等不足,采用现有谐波监测装置非同步测量数据,提出一种综合考虑了数据非同步性、场景划分和数据相关性的谐波责任划分方法。首先,对原始非同步监测数据集采用分段聚合近似算法进行降噪预处理,利用形状动态时间规整算法(shape dynamic time warping,ShapeDTW)实现数据匹配对齐;然后,利用点排序识别聚类结构的聚类算法(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OPTICS)划分场景以处理电力系统中因负荷投切和无功补偿装置切换等情况导致的谐波责任变化;最后,基于相关性分析构建场景谐波责任和总谐波责任指标,在指标构建的过程中引入了场景时长占比这一因素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总谐波责任值。通过仿真验证和电网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基于现有非同步性监测数据实现各用户合理时间尺度动态谐波责任划分,可为工程上的快速谐波责任划分提供一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质量 谐波责任划分 非同步监测数据 场景划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FA-FT路线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碳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
9
作者 田利军 刘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2-1742,共11页
预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对推动SAF行业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基于国际可比和自主可控原则,构建脂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处理(hydroprocessed esters and fatty acids,... 预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对推动SAF行业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基于国际可比和自主可控原则,构建脂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处理(hydroprocessed esters and fatty acids,HEFA)和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FT)两条技术路径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模型,预测2025—2060年中国民航SAF的减排量和减排成本。结果表明:适合在2025—2030年阶段部署的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HEFA路线相比于传统航空煤油减少的碳排放量、减排贡献、减排成本分别为61.3 kgCO_(2e)/GJ、84.4%、0~1025.9 CNY/tCO_(2e)。在2030—2060年主要发展的FT路线中:以城市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路线其减少的碳排放量最大,为68.4 kgCO_(2e)/GJ;以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减排成本低于以林业废弃物为原料。鉴于中国国情,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FT路线由于其丰富的原材料及较低的减排成本,更适宜在2030年以后作为主要SAF生产技术路线进行发展。同时预计2060年中国民航SAF减排量大体在17177~19819万t。2025—2060年,可能情景下累计碳减排成本分别达到11063~45828亿元,边际碳减排成本为220~697 CNY/tCO_(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航空燃料 减排成本 减排潜力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驱动因素及情景分析
10
作者 陈优良 陈琳 +1 位作者 权迎香 王兆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2,I0002,I0003,共12页
探究了中国1998—2020年省级乘用车各类塑料废弃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因子对塑料废弃量的驱动机制,预测了未来乘用车塑料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20年,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迅速增长,从5万t增长至175万t,年均增速17.5%,... 探究了中国1998—2020年省级乘用车各类塑料废弃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因子对塑料废弃量的驱动机制,预测了未来乘用车塑料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20年,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迅速增长,从5万t增长至175万t,年均增速17.5%,在空间上,东部区域增长83.03万t,中西部分别增长45.07万、41.76万t,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2)塑料废弃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江苏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等西部省份;3)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市客运周转量是主要驱动因素,因子决定力(q值)分别达0.861、0.822和0.642,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于乘用车塑料废弃量的空间分布;4)未来乘用车塑料废弃量将保持增长趋势,高保有量情景增速最快且增量最多,低保有量情景增速最慢且增量最少,聚丙烯(PP)在不同情景中废弃量均为最多。研究结果从多方面量化了乘用车塑料废弃量,为废弃塑料资源回收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 塑料废弃量 空间相关性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大交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预测研究
11
作者 郭秀锐 刘一蓉 +1 位作者 张艺铃 刘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2-434,共13页
交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部门。通过收集2000—2020年各省市的人口、经济、交通等相关资料,结合各省市已颁布的规划政策预测了2021—2035年交通部门的活动水平,并采用排放因子法和情景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部... 交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部门。通过收集2000—2020年各省市的人口、经济、交通等相关资料,结合各省市已颁布的规划政策预测了2021—2035年交通部门的活动水平,并采用排放因子法和情景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交通部门的CO_(2)排放量,并对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交通部门在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碳减排潜力最大的是调整运输结构情景,2035年可降碳7.21亿t,在该情景下,公路部门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减排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航空部门仅在中部地区具有减排潜力,铁路、水路部门在该情景下的减排潜力均为负值。而铁路、航空和水路部门在优化能源结构情景下更具有减排潜力,2035年将分别减排49.30%、20.53%和15.66%,在该情景下,铁路部门短期内在东部地区减排效果较好,长期在中部地区的减排潜力更大,航空部门的减排潜力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更优,水路部门的减排效果在东部地区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部门 排放因子 碳排放 情景分析 减排潜力 预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
12
作者 苗红 王浩桐 +4 位作者 李伟伟 耿国桐 连佳欣 王艳 吴菲菲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研究目的]场景驱动创新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路径,如何基于不同场景识别前沿技术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首先以专利、论文为数据源,基于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 [研究目的]场景驱动创新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路径,如何基于不同场景识别前沿技术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首先以专利、论文为数据源,基于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指标体系初步筛选前沿技术主题;其次以科技报告为数据源,基于技术-关系-技术(Technology-Relationship-Technology,TRT)结构的语义分析,分析技术应用场景;最后,构建专利、论文数据与科技报告的相似性矩阵,建立技术与场景识别结果的关联,据此进一步筛选前沿技术主题,并结合专家知识,识别出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主题,提供了场景驱动实践探索的新方法。[研究结果/结论]以无人机目标识别与跟踪领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面向情报、监视与侦察(Intelligence,Surveillance,and Reconnaissance,ISR)、物资运输、医疗补给等14个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结果显示,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设计、视觉系统与图像处理技术、任务规划技术、无线通信技术4项技术为该领域的前沿技术,验证了该识别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场景 前沿技术 技术识别 主题识别 科技报告 无人机 TRT语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预测研究
13
作者 郭秀锐 张艺铃 +1 位作者 刘一蓉 刘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24,共13页
中国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增长和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控制目标的矛盾日益凸显,有必要更全面地识别农业部门长链条多环节的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TH)农业生产排放情况及减排潜力... 中国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增长和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控制目标的矛盾日益凸显,有必要更全面地识别农业部门长链条多环节的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为探究京津冀地区(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TH)农业生产排放情况及减排潜力,核算了包括农业投入品、生产对象及废弃物的直接和间接排放,并基于政策选择适宜的减排措施,通过情景分析方法预测未来的排放趋势和措施采用下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20年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4697万t CO_(2)当量,其中通过化肥使用排放和肠道排放的分别占总排放的30.2%、24.7%,唐山、石家庄、保定为最主要的排放城市。在基准情景下,2035年京津冀地区总排放量将增长19.06%,畜禽养殖将始终主导温室气体排放,农机能源利用排放占比18.6%,但在未来年将呈持续增长势头。与基准情景相比,综合情景下2035年减排量可以达到914万t,减排11.3%。不同控制措施都有一定的减排效果,最有效的3项减缓技术为堆肥添加抑制剂、饲料改进、有机肥配施氮肥减量。研究可为农业源温室气体控制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源 温室气体 排放特征 情景分析 减排潜力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成长性研究
14
作者 杨秀平 秦雨露 彭思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旅游城市韧性是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在界定旅游城市韧性内涵的基础上,探究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成长性,借助Vensim软件构建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西...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旅游城市韧性是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在界定旅游城市韧性内涵的基础上,探究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成长性,借助Vensim软件构建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西北五省域旅游城市韧性发展的敏感因子,调节敏感因子进行多情景分析,得出不同情景下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发展水平;对多情景下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进行适应性循环阶段识别以及空间演化特征、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和障碍因素分析,据此提出相关对策。结果表明:(1)4种情景下西北五省域旅游城市韧性均呈波动增长趋势,且协调发展情景下旅游城市韧性最高;(2)2005—2030年西北五省域依次经历利用、保存、释放和重组4个阶段,形成一个适应性循环,且不同情景下各省域在相同年份所处阶段存在差异;(3)协调发展情景下旅游城市韧性发展最优,且“核心”结构特征鲜明,形成以陕西为核心的空间格局;(4)2005—2030年4种情景下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变异系数整体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增长趋势,且协调发展情景下区域差异更明显;(5)4种情景下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南北空间分异明显,东西空间分异渐趋平稳;(6)不同和相同情景下西北地区旅游城市韧性的障碍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市韧性 多情景分析 区域差异分析 趋势分析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境的健康驿站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15
作者 严波 靳惠敏 郑镇华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4-225,249,共13页
目的健康驿站目前使用率较低甚至被闲置,主要是因为操作困难、服务系统不完善所导致用户体验较差,为了优化健康驿站的服务系统,引入情境分析法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满足用户健康管理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健康驿站用户体验。方法首先在问题... 目的健康驿站目前使用率较低甚至被闲置,主要是因为操作困难、服务系统不完善所导致用户体验较差,为了优化健康驿站的服务系统,引入情境分析法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满足用户健康管理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健康驿站用户体验。方法首先在问题情境中,在实地调研中引入情境分析法建立情境角色模型,拟定情境剧本进行深度情境访谈,获取分析资料;其次在求解情境中,运用扎根理论和因子分析法对情境分析资料进行编码,建立需求层次架构;最后在结果情境中,采用AHP法构建用户体验层次模型,生成需求权重排序,得到用户体验设计策略。结果根据设计策略输出健康驿站的硬件、操作界面和移动应用的设计方案。结论在情境设计流程的指导下,获取更加完整的用户隐性需求,归纳出健康驿站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驱动从“功能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从而产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也为公共产品优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驿站 情境理论 因子分析 AHP 用户体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元与贝叶斯网络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演化分析
16
作者 刘平 倪晓霞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7,共14页
根据以往地震发生后现场实际破坏数据可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已造成严重的灾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需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进行演化分析。为了解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首先基于突发事件知识元模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 根据以往地震发生后现场实际破坏数据可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已造成严重的灾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需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进行演化分析。为了解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首先基于突发事件知识元模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其次基于贝叶斯模型,明确构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演化贝叶斯网络的节点变量及其取值范围,根据这些节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专家打分,建立贝叶斯网络图和节点变量条件概率模型。并利用证据理论将概率融合修正,计算次生地质灾害下关键节点状态概率,实现事故关键情景的推演。最后结合知识元模型和构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情景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元 贝叶斯网络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概率分析 情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AP模型的安徽省H市碳排放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满意 吴蕾 +3 位作者 朱魏炜 岳正波 王晓辉 钱靖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0,I0008,共9页
采用LEAP模型对安徽省H市2021—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根据减排措施实施力度,设置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分析措施的减排贡献率,从而为H市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3个情景下,H市分别于2031、2029、202... 采用LEAP模型对安徽省H市2021—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根据减排措施实施力度,设置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分析措施的减排贡献率,从而为H市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3个情景下,H市分别于2031、2029、2021年碳达峰;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难以实现“双碳”目标,只有强化低碳情景才有望实现“双碳”目标。就减排贡献率而言,电力清洁化、电气化和能耗强度降低对H市碳减排起到关键作用,减排贡献率分别达到44.20%、24.76%、22.12%。为实现低碳发展,H市应提高能源终端需求部门电气化率,提升电力清洁化程度,降低用能设备的能耗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P模型 碳排放 情景分析 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多情景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世奥 秦文静 +4 位作者 石文豪 陈文娟 李媛媛 李新旺 张永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0,共8页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将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并根据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使用2012-2019年、2020-202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调优...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将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并根据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使用2012-2019年、2020-202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调优与模型对比验证,验证期内各检验变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10%,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准确模拟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关系。在此基础上设置现状延续情景(S_(1))、经济优先情景(S_(2))、环境优先情景(S_(3))、开源节流情景(S_(4))和综合发展情景(S_(5))5种发展情景对未来天津市水资源状况进行预测。使用生态足迹法从水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协调性等角度对天津市水资源现状(2010-2023年)与不同情景下的未来状况(2024-2035年)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2010-2023年天津市水资源状况长期处于危险状态,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常年处在赤字状态(多年均值为-0.199 hm^(2)),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值为3.37;未来发展中,不同情景下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外调水量对缓解天津市水资源困境具有显著作用,但不合理的规划方案(如仅注重经济或盲目提高生态用水量)会导致水资源配置的失衡进而导致水资源安全程度降低;到2035年,现状趋势情景S1和综合发展情景S_(5)的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2.84和2.77,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分别247.8和239.3 hm^(2)/亿元,表明综合发展情景S_(5)兼顾水资源安全与经济发展,保障了天津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法 水资源现状分析 未来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格局演化分析及多情景时空推演模拟——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例
19
作者 许云飞 李亚洲 +1 位作者 陈曦 刘国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在当前开放经济、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推动力的背景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特征,需探索如何利用全要素的时空数据进行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精准模拟。基于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剖析广州... 在当前开放经济、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推动力的背景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特征,需探索如何利用全要素的时空数据进行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精准模拟。基于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剖析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结合湾区空间重塑、“人-产-地”新趋势,识别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利用时空和轨迹数据将其数字化;并搭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时空模型,通过多情景模拟方法仿真推演城市空间结构与新型场景,支持广州明确“两江东进、两洋南拓、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多情景预测 仿真推演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场景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组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顺利 张雪宁 苏新宁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6,共13页
[目的/意义]解析科研场景下AIGC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单一因素对用户采纳意愿产生必要性影响,为AIGC在科研场景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运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目的/意义]解析科研场景下AIGC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单一因素对用户采纳意愿产生必要性影响,为AIGC在科研场景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运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522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单一因素的必要性和组态路径的充分性。[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不存在单一因素对AIGC用户采纳意愿产生必要性影响,在影响因素组态路径中存在11条用户高采纳意愿路径和4条用户低采纳意愿路径。其中,感知质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任务技术匹配度、感知信任、社群影响、用户期望7个影响因素在组态路径中均作为核心条件或边缘条件对用户采纳意愿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采纳意愿 影响因素 科研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