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壁面压力分布的二元高超声速弯曲激波压缩进气道反设计与优化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磊 张堃元 +2 位作者 金志光 张林 李永洲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01-1605,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发展了通过指定压力分布规律来反设计整个二元进气道的方法,实现了气动参数可控的进气道内外压缩一体化设计,建立了基于Isight软件的进气道自动化设计分析和优化平台。初步的研究表明,使用此设计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发展了通过指定压力分布规律来反设计整个二元进气道的方法,实现了气动参数可控的进气道内外压缩一体化设计,建立了基于Isight软件的进气道自动化设计分析和优化平台。初步的研究表明,使用此设计方法,能够得到综合性能优秀的进气道设计方案,该方案在来流马赫数6下喉道总压恢复系数为0.68,在来流马赫数4时流量系数达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弯曲激波压缩 气动反设计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二元弯曲激波压缩流场性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磊 张堃元 +1 位作者 苏纬仪 金志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4-771,共8页
为了探索弯曲激波压缩流场性能所能达到的范围,分别在无粘和粘性条件下,通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和抽样计算获取了高性能弯曲激波压缩方案,并与传统的压缩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无粘条件下流场多目标优化Pareto最优解集中存在长... 为了探索弯曲激波压缩流场性能所能达到的范围,分别在无粘和粘性条件下,通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和抽样计算获取了高性能弯曲激波压缩方案,并与传统的压缩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无粘条件下流场多目标优化Pareto最优解集中存在长度、压缩效率、低马赫数流量系数等性能参数均优于等激波强度三楔压缩的方案;(2)粘性条件下压比均为8.29(1±0.5%)时,弯曲激波压缩流场与等熵压缩流场相比,长度缩短了35%;与等激波强度三楔压缩流场相比,长度缩短了8%,总压恢复系数大小相当,来流马赫数4时流量系数高6%;与斜楔-等熵压缩相比,总压恢复系数仅相差1.1%,而来流马赫数4时流量系数提高了6%;其出口截面附面层厚度、附面层形状因子均低于其他压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弯曲激波压缩 气动反设计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工导流明渠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 被引量:8
3
作者 苏杨杨 胡志根 +1 位作者 邵波 刘全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优化导流明渠设计方案,以明渠底板高程为设计变量,基于施工导截流系统的整体视角,从明渠导流工程成本、施工强度及导截流风险三方面入手,构建施工导流明渠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中的子目标函数耦合为单目标函数,... 为优化导流明渠设计方案,以明渠底板高程为设计变量,基于施工导截流系统的整体视角,从明渠导流工程成本、施工强度及导截流风险三方面入手,构建施工导流明渠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中的子目标函数耦合为单目标函数,运用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基于某水电工程实例,仿真分析明渠底板高程与导流工程成本、施工强度及导截流风险的关联特性,通过曲线估计拟合其函数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明渠底板高程的优化调整,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模型能够实现导流工程成本、施工强度及导截流风险的综合考虑,尤其是考虑施工截流风险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能够有效地降低截流风险及风险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明渠 明渠底板高程 多目标优化设计 线性加权和法 粒子群算法 截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的悬浮火箭协同优化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鹏程 杨军 +1 位作者 罗志清 李晓晖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3-798,共6页
针对悬浮火箭的多学科、强耦合的特点,利用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建立导弹推进、控制学科优化模型及系统优化模型,以延长悬浮时间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响应面协同优化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和响应面近似技术,分别建立复杂系统的目标函... 针对悬浮火箭的多学科、强耦合的特点,利用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建立导弹推进、控制学科优化模型及系统优化模型,以延长悬浮时间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响应面协同优化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和响应面近似技术,分别建立复杂系统的目标函数及多学科一致性等式约束响应面,利用改进的协同优化构架进行寻优计算,结合优化结果丰富目标函数响应面样本,提高目标函数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收敛到最优结果,优化后火箭的悬浮时间延长了11.5%、机动距离增加了3.7%、进入悬浮姿态时间提高9.4%。该方法实现了悬浮火箭的多学科优化,达到了优化目的,提升了火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设计优化 悬浮火箭 试验设计 近似技术 基于改进的响应面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